绝密★启用前
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2历史试题(北京专用)
(考试时间: 90 分钟 试卷满分: 100 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小题,每小题 分,共计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的。
1.19 世纪末, 有商人将农民翻地时偶然发现的一些有字甲骨贩卖至京城, 金石学家推测其发现地为文献记 载上的殷墟,从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组织了 30 多次发掘,成为 20 世纪学术史和考古史上具有 重大里程碑意义的事件。2006 年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在博物苑的基础上开建遗址博物馆。结合所学,
对该材料认知正确的是( )
①金石学家发现了甲骨来源于殷墟 ②殷墟文物经历了零星发现到有序发掘
③“二重证据法”有助于考古新发现 ④博物馆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特有载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学术官守 ”“吏师合一 ”的制度。春秋时期,大量王室官员沦落民间,甚至 出现
了“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的现象。这一变化( )
A.导致了宗法体系的崩溃 B.反映了国家文化中心的转移
C.体现了文化下移的趋势 D.体现了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
3.下图为儒学发展示意图,与 a、b、c、d 四处儒学发展状况对应的是( )
①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②抨击封建专制并倡导经世致用
③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④学派开始创立并形成思想核心
A.a-④、 b-②、 c-③、 d-① B.a-④、 b-③、 c-②、 d-①
C.a-④、 b-③、 c-①、 d-② D.a-①、 b-②、 c-③、 d-④
4.“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被认为是宋朝祖宗家法的实质精神。这种精神首先贯彻到制度的设计之中。以
下官职或机构的设置与上述精神相符的是( )
①知州与通判②枢密院与“三衙”③三司使与提点刑狱司④同平章事与参知政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读下表,对表中人口数量异变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
清 顺治十二年 1655 年 1403 万口 《清世祖实录》卷九十六
乾隆六年 1741 年 14341 万口 《清高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七
清乾隆二十七年 1762 年 20047 万口 同前,卷六百七十七
乾隆五十五年 1790 年 30149 万口 同前,卷一千三百六十九
道光二十年 1840 年 41281 万口 《清宣宗实录》卷三百四十三
①经济繁荣 ②新农作物品种推广种植 ③国土开发 ④农民起义、战争锐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清廷在咸丰六年(1856 年)利用内阁、军机处等处保存的臣下奏章、道光的谕旨以及中外交涉的照会、 书札等编成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八十卷,围绕的中心实际就是后来被称为“鸦片战争 ”的中英战 争。不过, 在咸丰与大臣的心目中, 此“夷务 ”,与祖先乃至前朝处理的外夷交涉并无根本的区别, 只是王
朝面临的一类事务。这反映出当时清廷( )
A.华夷观念依旧 B.朝贡体系崩坏 C.文化自信缺失 D.洋务运动受阻
7.1911 年 10 月 15 日汉口的《大汉报》假托“中华民国军政府”之名,发出《布告国人书》,主题是“反 满复汉 ”。一日之内就销至两万份,而且“南北各省如苏、浙、皖、赣、湘、闽订阅函电纷至沓来。”这种
现象( )
A.说明中华民国政府得到群众支持 B.反映辛亥革命受到广泛关注
C.可用于研究武昌起义的社会背景 D.体现地方政府纷纷对抗清廷
8.一位红军战士在家书中提及“自我反攻,以(已)到达陕西枸邑县太峪镇驻房(防),衣食住行是很平
安 ”,“假是(使)家内接到我信,很快的与家(我)来信,不要递误,免得我在外挂念。来信到第一方军 (红一方面军)第一军第四师十二团第三连。工作是很快乐的! ”(家书落款时间为阳历四月卅日)由此可
知,家书所写之时( )
A.红军长征实现了战略转移 B.取得三大战役的完全胜利
C.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 D.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9.1961—1963 年,原先从农村招收的 2500 万职工被精简下放到农村,由此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 人口逆向流动。同时,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减少 4.8 万家,相当于 1960 年全部企业数的 44.8%。这表明党
和政府( )
A.意在结束人民公社运动 B.开始冲破苏联模式束缚
C.试图纠正“左”倾错误 D.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10.如图为 1982—2010 年中国流动人口增长示意图。主要影响该图曲线走势的时代因素是( )
A.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B.政府对人口政策的调整
C.对外开放格局建立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
11.开罗埃及博物馆保存了一尊男性石像。该雕像出土于埃及卡纳克地区,其头部为希腊式样, 但站立姿
势和衣服却是埃及式样。该雕像( )
A.是埃及文化领先世界的最佳证明 B.体现了古代战争对埃及文化的破坏
C.是研究东西文化交融的一手史料 D.是研究塞琉古王国文化的原始资料
12.下表是 19 世纪英国人下午茶原料的相关信息。该表可以用来研究( )
原料 来源
茶叶 亚洲:中国和印度
蔗糖 美洲:拉丁美洲西印度群岛(古巴、牙买加等岛国)及南美洲;美国南部种植园亚洲:印度
①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③英国人饮食习惯的变化④拉丁美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英国引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在纺织业上获得先发优势,但在染布工艺上存在巨大缺陷,而德国凭借稳 定的工业染料和染色法大大提升了其纺织业的竞争力,进而带动了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发展。德
国由此开启了新一轮工业革命。这说明( )
A.德国的纺织业领先于世界 B.核心技术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
C.轻工业与重工业协同发展 D.德国率先实现科学技术紧密结合
14.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的俄国只有调节商业、恢复流通, “才能着手解决极其迫切的经济需要问题 ”,只有
通过商业领域的发展, “才能保证大工业有恢复的可能 ”。该时期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 )
A.以调整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为重心 B.找到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C.将经济独立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 D.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15.美国的《1952 年移民法》的第一项规定,每年移民限额的 50%将用于吸引外来人才……凡申请第一优 先原则者, 必须“受过高等教育、有技术培训的经历、专业化经验或特殊才能, 其服务为美国之急需 ”。材
料说明美国( )
A.打通了国际高级人才市场 B.是由众多移民组成的国家
C.人才政策受国际局势的影响 D.加强对中间地带的文化渗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55 分。
16.下表为历史文献对先秦至两汉不同时期儒生区域分布状况的记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9 分)
材料
文献 记载内容
《史记·仲 尼 弟子列传》 共列录先秦时期儒生七十七人,其中齐鲁人四十五人,约占 58.44%;卫宋 陈楚吴人十二人, 约占 15.58%;秦人二人, 约占 2.60%;籍贯不明者十八人, 约占 23.38%。
《史记 · 儒林列传》 共列录西汉前期著名儒生三十九人, 其中, 齐鲁人二十八人, 约占 71.79%; 燕人、砀人、温人、广川人、雒阳人共计七人,约占 17.95%;籍贯不明者 四人,约占 10.26%。
《汉书 · 综合西汉一代著名儒生的区域分布, 齐鲁人占 45.60%,其他地区约占 46.11%,
儒林传》 籍贯不明者约占 8.29%。著名的儒学学者中, 有远至蜀、淮南、九江、江东, 甚至苍梧的。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三辅(京畿地区)名儒约占总数的 5.18%, 三河(畿辅之地)名儒约占总数的 5.70%。
《后汉书 · 儒林列传》 东汉著名的儒学学者,齐鲁人约占 36.36%,其他地区约占 63.64%。其中, 关中学者约占 6.82%,河南、河内、南阳学者约占 7.95%,会稽、九江、豫 章学者约占 6.82%,巴蜀学者约占 10.23%。
根据材料指出从先秦到两汉儒生区域分布变化呈现的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9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8 分)
材料一 下表为唐宋科举制中进士科的不同。
唐朝 宋朝
考试频率及 录取人数 每年一举,每举一二十人为常 每四年一举,太宗时每举常一二百人, 后来增至四五百人
考试及录取 方式 进士考试不弥封,不糊名,考官可 凭试卷并参考举子平日的声誉录取 自真宗(一说太宗)时定糊名制后, 考官 只能凭举子试卷录取
进士及第方 式 经礼部录取后即为及第 礼部录取后, 要到殿庭复试。及第与否 和及第等级由皇帝决定
出仕方式 及第后, 出仕要经吏部再定期考选, “吏部之选,十不及一 ” 一经及第, 即行授职, 名次高的可以得 到通判、知县或其他同等级官职
材料二 宋朝官吏“任子”(子孙不经“选举 ”,特准宦仕)的权利特别大。台省官六品以上, 他官五品以上,每三年南郊大礼时,都有一次“任子”机会,每次品级最低的荫子或孙一人, 品级最高的可荫六人,不拘宗人、外戚、门客以至“ 医人”(家庭医生)。此外大臣致仕时有
“致仕恩泽 ”,可荫若干人;死后有“遗表恩泽 ”,可荫若干人。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荫麟《两宋史纲》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所反映的宋代立国特色。 (8 分)
18.清代前期的典籍中,“外洋 ”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纳入清朝行政管辖的一条带状海洋区域;一是指
外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 分)
晚清“外洋”词义嬗变的历史动因探究
晚清时期“外洋 ”词义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探究这一问题时如何使用
下面几则材料,它们又会对我们的探究带来哪些启示呢?
材料一 下表为中国管辖之“外洋”(意一)与外国同义之“外洋”(意二)使用频率统计表
表
嘉庆朝 (1796-1820) 道光朝 (1821-1850) 咸丰、同治 朝(1851-1874) 光绪、宣统 朝(1875-1911)
意一 意二 意一 意二 意一 意二 意一 意二
74 4 141 19 27 25 8 148
* 《清实录》:系清代历朝的官修编年体史料汇编, 共四千四百八十四卷。主要是选录各时期上 谕和奏疏, 已编成的十二朝实录, 篇幅不等。其中各朝实录记事细目多寡不均, 但主要类别大 多相同, 举凡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及自然现象等众多方面的内容皆风罗包纳, 篇幅
较《明实录》多一千四百余卷,字数多一倍半,可称钜帙。
——据《清实录》
材料二
史料 出处
凡通商口岸,必有英国官船一只在彼湾泊,以便将各货船上水 手严行拘束,该管事官亦即借以约束英商及属国商人。其管船 之水手人等悉听驻船英官约束,所有议定不许进内地远游之章 程,官船水手及货船水手一体奉行。 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 (1843 年 10 月 8 日)
若合众国商船在中国所辖内洋被盗抢劫者,中国地方文武官员 一经闻报,即须严拿强盗,照例治罪,起获原赃,无论多少, 均叫近地领事馆,全付本人收回。 中美《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 则》 (1844 年 3 月 7 日)
凡佛兰西兵船往来游奕(游弋),保护商船,所过中国各口,均 以友谊接待。 中法《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 则》 (1844 年 10 月 24 日)
材料三从(19 世纪)60 年代开始,清廷对于沿海各省水师进行整顿,配备了新式艇船、轮船和 火炮。 ……尽管在抵御外侮、对付外国军队的入侵方面用处不大, 但在镇压动乱、维持治安方 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轮船开始配备水师, 沿海组建了以轮船为核心的四支小型舰队, 广东 “艇匪 ”因此失去优势。尤其是通过雇佣英国和法国海军兵船的手段, 浙江、福建和广东水师
迅速消灭了在海上活动多年的大股“艇匪 ”。从 1870 到 1911 年的 40 年间, 沿海各种社会矛盾
依然存在,海上抢劫案件时有发生,但都是零星海匪所为。
——摘编自王宏斌《晚清“外洋”词义之历史学解析(1862—1911)》 (1)根据材料一,说明以《清实录》为依据总结“外洋 ”不同词义的使用频率对问题探究有何重要价值。 (6
分)
(2)以材料二中的史料作为证据,探究材料一中相关时段“外洋”不同词义使用频率变化的原因。 (4 分)
(3)材料三的论断用来论证材料一表格中相关时段不同“外洋”词义变化的原因是否充分,为什么? (4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 1949 年 8 月 1 日,《人民日报》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成为传播中国共产党声音的喉舌。
每逢建党节, 《人民日报》通常会以社论的形式表达纪念。
下表为不同时期七一社论的词频分布
时期 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949 — 1965 关键 词 人民 领导 革命 建设 党员 社会 主义 中国 共产 党 群众 干部 毛 泽 东
词频 43 37 36 36 27 27 26 25 23 22
1966 1976 关键 词 革命 无产 阶级 毛主 席 群众 路线 社会 主义 斗争 人民 领导 毛 泽 东 思 想
词频 310 256 240 159 156 152 129 113 107 105
1978 2011 关键 词 建设 人民 社会 主义 改革 领导 思想 历史 群众 政治 党 员
词频 373 259 247 247 239 236 148 147 146 143
2012 — 2021 关键 词 人民 改革 中国 共产 党 历史 群众 社会 主义 精神 使命 中华 民族 领 导
词频 118 44 38 38 28 27 24 23 21 21
——摘自齐卫平、樊士博《中国共产党建党记忆的话语变迁与逻辑建构:以〈人民日报〉
七一社论为中心的分析》 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
论有据,表述清晰)(12 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 分)
停战车厢
材料在巴黎东北部的贡比涅森林停着一节编号为“2419D”的车厢,这节车厢极富传奇色彩。 据说它曾是拿破仑三世的御用车厢,但 1870 年 9 月拿破仑三世在与普鲁士的色当战役中战败 被俘,成为法国历史上最屈辱的一幕。1918 年 11 月 11 日,法军最高司令福煦元帅作为战胜 国的代表, 在这节车厢中与德国代表签订了停战协议。之后它正式以“停战车厢 ”之名, 进入 象征法国军威与战功的荣军院, 接受人们的致敬。而在 1940 年 6 月 21 日,这节车厢又被德国 人从博物馆里拉出来, 作为法国停战投降文件的签署地, 并被当作战利品运回德国, 变成德国
民众瞻仰的“爱国主义景点 ”,直到德国战败前夕被战火焚毁。
1950 年 9 月,法国政府将一节与“2419D”号车厢同一生产批次的车厢,布置成“停战车厢 ” 原来的模样,重置于贡比涅森林。与此同时,“舒曼计划 ”开启了西欧以煤钢联营为序幕的经 济、政治合作进程。此后针对这节“停战车厢 ”的纪念, 则更多地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追忆与 反思,对过往的包容和理性。2018 年 11 月 10 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停
战车厢”前共同参加了一战停战百年的纪念活动,携手跨越历史恩怨,开创了合作的新篇。
——摘编自江天岳《贡比涅森林“停战空地”历史文化聚落的形成及其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停战车厢与法德关系 ”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
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2 分)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2历史试题(北京专用)
历史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C C C B A A B A
9 10 11 12 13 14 15
C D C A B A C
16.(9 分)【答案】规律:从山东地区逐渐向外扩展,全国其他地区的占比逐渐增多。 (2 分)
成因:政治上,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各诸侯国联系加强;秦汉国家统一;两汉疆域辽阔,为儒学传播创造
条件。
思想上,儒家思想最早产生于齐鲁地区,逐渐得到重视;汉代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使儒学逐渐
成为主流思想。
文化上,古代教育不断发展,统治者推广儒学教育,促进儒学传播。 (7 分)
17.(8 分)【答案】评述:
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武将势力强大,出现了“藩镇林立 ”的局面,并且,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兵变 ”
的方式登上皇位的,在他建立宋朝之后,就要竭力避免这种现象,其方法就是重用文人。
这种立国特色主要表现为通过增加录取人数、实行恩荫制度等诸多途径扩大文人的数量、权力,使得文人
对朝廷感恩戴德。
这种立国特色能够巩固国家的统一,同时也使国家出现了“二冗” (冗官冗费)局面。
18.(14 分)【答案】 (1)从《清实录》为官修史料汇编,具有较高权威性的角度作答;
从《清实录》时间跨度较长,能够从长时段观察,便于进行时代比较的角度作答;
从《清实录》内容涉及对外交往等事务,能够较完整地体现词义变化的角度作答。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6 分)
(2)作答应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 (4 分)
①变化:从嘉庆到道光年间两种含义的“外洋”使用频率都大幅度增多的角度作答。
②变化原因
从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对中国沿海地区骚扰的角度作答;
从列强通过侵略战争打破中国闭关锁国,中外交往增多的角度作答。
(3)不充分。
理由:材料三的论断仅涉及海防近代化发展构成对海匪绝对优势,沿海各省关于“外洋”管理的奏报和批
示必然减少,对“外洋”指代外国为何增多的原因没有论及(4 分)。
(若回答“充分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9.(12 分)【答案】示例一
论题 1:不同时期的高频词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与时代任务。(2 分)
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 ”,“人民 ”“革命 ”“建设 ”“社会主义 ”等词出现频率较高,反映出领导全国人 民巩固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新的时代任务,通过制定“一五”计划和
进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得到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之后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对内改 革和对外开放成为新时期党的工作重点,因此这一时期“建设 ”“社会主义 ”“改革”成为七一社论的高频 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倡导继承和弘扬前辈的革命精神,如 五四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等,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新的历史使命, 因此“改革 ”“精神 ”“使
命 ”“中华民族”等词成为社论的高频词。
总之,七一社论的高频词体现了党在不同时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工作和任务,成为历史变迁和时代发
展的见证。(10 分)
示例二
论题 2:“人民”居于高频词汇的前列体现了中共一脉相承的人民立场。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以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全国人民的幸福为奋斗目标。建国后,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建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通过三大改造确立
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从此社会主义公有制一直占主体地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政治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经济上加快改革开放, 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大力推进“精
准扶贫”政策,目的就是消灭贫困,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总之,七一社论高频词统计和历史事实都充分说明了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示例三
论题 3:“革命”和“改革”词频的变化反映出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1949—1976 年, “革命 ”一词使用频率较高, 体现出党的工作重心和任务在过渡时期主要为领导全国人民巩 固政权,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由于缺乏建设经验, 出现“左 ”
倾错误,阶级斗争扩大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党的工作重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否定了革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作出改革开放 的决策,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40 多年来,不断深化对内改革和扩大对外
开放,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逐步将改革从经济领域拓展到各个领域。
1978 年前后, “改革 ”取代“革命 ”成为七一社论的高频词,反映出党从国情出发对治国方略的调整,顺应
了时代潮流,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
20.(12 分)【答案】二战前, “停战车厢 ”是法德两国对抗与复仇的象征;二战后则成为法德和解与合作的 象征。 (只要能点出主题, 且能准确概括停战车厢在不同时期的象征意义得 2 分, 若不能准确概括法德关系
演变特点仅得 1 分)
20 世纪上半期,因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之普法战争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两国之间在争夺 欧洲大陆霸权与世界殖民地上存在严重矛盾;极端民族主义及法西斯主义的泛滥导致法德之间的长期仇视
和战争。这使欧洲长期处于动荡之中,给法德和欧洲带来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破坏。
二战后,法德两国的实力都受到严重削弱;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两极格局取代,法德受到美国的控 制和苏联的威胁;两国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国际地位,在反思历史、吸收两次世界大战教训的基础上, 逐渐消除隔阂,走上了和解、合作之路。法德的和解促进了法德和欧洲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
进程;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为当今各国处理历史与发展问题提供了借鉴。
法德从战争、仇恨到和解、合作,是国际形势和两国根本利益决定的。同时法德关系的演变也警示我们战
争与对抗必然导致两败俱伤,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秩序,和平与合作才能共享繁荣。(10 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2历史试题(北京专用)(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