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20分钟;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朝( )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
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
C.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
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2.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以及辨证施治。创造性提出辨证施治原则的医学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扁鹊内经》
3.明清两代,传染病流行,医药学家对传染病的认识仍未超出汉代《伤寒杂病论》的范围,但他们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这表明 ( )
A.明清医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B.医药学家认识到传染病本质
C.社会需求推动医学理论发展
D.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
4.感冒是一种疾病,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症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症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这一诊治原则 ( )
①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②是辨证施治的方法
③促进中医临床学的发展
④是明朝李时珍首创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5.唐代对御医的管理很严格,唐律中明确规定,制作御药如果跟处方不相符,包括药量不符、合成方法不正确、服药说明书写错等,依律可处以绞刑。据此可推( )
A.理学观念主导古代司法
B.传统科技遵循自然和谐
C.中医临床固守辨证施治
D.专制体制影响医学发展
6.有学者将中西医的差别总结为一句话:“中医是经验体系,西医是知识体系,经验难以传承,而知识非常容易传承。”这句话 ( )
A.相对客观地指出了中西医的区别
B.体现西医治病水平高于中医
C.说明中医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D.表明了西医知识体系的完善
7.东汉时,中医发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而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但直至19世纪,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才最终明白了其原理,后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xiān)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问题。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中医长期领先于欧洲医学
B.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
C.西药阿司匹林源于中医
D.中医药需要现代科学验证
8.德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说,16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各种传染病被带到美洲,在殖民者到达美洲后的近百年里,当地人口减少了95%。已有研究显示,仅在墨西哥,人口就锐减了3500万。美洲人口的锐减 ( )
A.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建立殖民统治
B.导致美洲被纳入世界市场
C.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D.促使东方迅速从属于西方
9.南宋宋慈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中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12、13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据此推断 ( )
A.法医学决定了科技的进步
B.民族交流有利于医学发展
C.理学推动医学体系的构建
D.当时中国医学已高度发达
10.我国古代医学发达,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如果你是研究古代中医学的学者,以下必读的书籍是 ( )
A.《石氏星表》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黄帝内经》
二、非选择题(10分)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故学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摘编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材料二 中医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医疗原则。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而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同时人体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等相互联系,组成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共同协调来完成人的生命活动。此外,中医还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提醒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防病于未然。《淮南子》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摘编自邝日建《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材料三 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到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辩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
——摘编自王旭东、孟庆龙《世界瘟疫史》、
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医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观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中西医论争”。
参考答案
1.C
2.B
3.C
4.B
5.D
6.A
7.B
8.A
9.C
10.D
二、非选择题
11.(1)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防重于治的辨证观;关爱生命和健康的人本观(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才德兼备的职业观;求真务实精神。
(2)造成了人口减少、经济破坏和社会动荡;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兴起;推动了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促进了相关科研的发展。
(3)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因素:中西医学理论、方法论的不同;主要是医术、医政的争论。
影响:有利于思想的解放,有利于中西医的融合和中医现代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习题 (答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