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中写道: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由此可知,斯大林体制( )
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设计构想 B.推动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
C.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模式 D.摆脱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困扰
2.下图是苏联不同年份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表。由此可以判断出苏联
年份 1917 1922 1926 1939
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 18% 16% 18% 32%
A.新经济政策导致1922年城市人口下降
B.20世纪30年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C.城市与农村的贫富差距正在不断被拉大
D.斯大林模式是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模式
3.1925年,苏联农业播种面积已恢复到1913年的水平。单位面积产量与一战前5年的年平均产量相比有所提高,1925-1926年的农业总产值达到1913年的112%,其中农业产值增加7%,畜牧业产值增加21%。这些数据反映了苏联
A.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C.农业集体化受到极大阻碍 D.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成果
4.1917年11月,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针对俄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宣布推翻罗曼诺夫王朝 B.发动武装起义
C.组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D.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5.有人在评论苏联某经济政策时说,“由猛烈的正面冲击变为缓慢的迁回包围”。这评价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自由放任政策
6.“这种集中化,实质是将国家的管控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只有服从指令才可以使生活得到保障。人们在政治上服从,则在物质生活上得到回报。”文中“集中化”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殖产兴业”政策 D.“苏联模式”
7.下面示意图正确反映出十月革命顺序的应是
A.①十月革命 B.②二月革命
C.①二月革命②十月革命 D.①攻占冬宫②十月革命
8.1921年4月,列宁明确指出,要用一切办法坚决发展流转,不要害怕资本主义,因为我们给予资本主义活动的范围,是相当狭小而“适度”的。这说明苏俄正在( )
A.力推余粮收集制 B.实施农业集体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推行新经济政策
9.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它”是指苏联的
A.农业集体化道路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社会主义制度 D.利用五年计划发展经济的做法
10.有学者指出,1918年3、4月间,列宁就提出要“将所有的工厂、铁路以及其他生产资料和流通手段变为苏维埃共和国的财产”,要“立刻着手全面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而此时的俄国刚摆脱一战,十四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并未开始。材料说明当时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的迫切性 B.苏俄已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列宁科学地预见了战争必然爆发 D.俄共的领导人意欲直接实现过渡
11.联共(布)在1926年的有关决议中提出“彻底肃清资产阶级(耐普曼、富农、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劳动群众的政治影响的残余”;在1927年提出了在工商业领域对私人资本“采取更坚决地从经济上加以排挤的政策”。当时联共(布)的这些提法( )
A.是“以退为进”的经济发展策略 B.纠正了新经济政策一些错误做法
C.是助推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之举 D.强化了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对抗
12.列宁在《四月提纲》的第八条中指出:“我们的直接任务并不是实施'社会主义,而是立刻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而这在一些党员看来“不过是我们‘共产主义者'安慰自己马克思主义良心的一种软弱的企图而已”。这说明当时的布尔什维克党
A.较为关注党员思想道德修养 B.对革命阶段的认识存在分歧
C.不认可列宁做出的战略部署 D.认为民主革命的任务已完成
13.列宁说:“应当说我们实行……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正它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后来列宁又说:“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这反映出列宁( )
A.表达了建立市场经济的新愿望 B.找到了实现工业化的新途径
C.对直接过渡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D.对市场和货币作用的新认识
14.1918年《土地法令》规定,立刻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庄园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这项措施的实施
A.促使俄国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
B.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C.促进了苏俄工业化的迅速开展
D.使农民成为土地的所有者
15.据统计,20世纪50、60年代,苏联农场3800万农业工人生产的农产品,大约相当于美国400万农业工人所生产的80%。造成这一悬殊差距最主要的原因是
A.苏联气候比美国恶劣
B.苏联工农业政策挫伤农民积极性
C.苏联尚未实现工业化
D.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脱离了实际
16.俄罗斯历史上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该政策的制定明显脱离苏俄的国情
C.斯大林想借助该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D.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较细致地加以研究的。
——恩格斯1895年为《法兰西内战1848—1850》一书所作的导言
材料三:但是由于这样有成效地使用普选权,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恩格斯1895年为《法兰西内战1848—1850》一书所作的导言
材料四: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1)材料一对无产阶级夺权的方式是怎样认识的?导致当时产生这种认识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无产阶级夺权的方式又是怎样认识的?依据材料说明理由。
(3)材料四中列宁是怎样总结当时的历史特点的?因此他主张怎样夺权?实际上怎样夺权?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历史事件是什么?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六个时间段
第一个时间段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 首次批判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提出了以普遍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和平等的原则,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逐渐显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兴起(4 分)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 表的有识之士,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反对自由放 任的竞争,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但他们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6 分)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
第二个时间段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三个时间段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第四个时间段 苏联模式逐步形成
第五个时间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第六个时间段 中国共产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郭强(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六个时间段》参照第一个时间段, 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它时间段的发展特征作相应解释 (要求:从第二、三、四时间段中任选一个)。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文中指出:“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材料二 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桌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
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美)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三 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如“革命不可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而是“各省农民此起彼落的武装暴动”。
——瞿秋白(1927年12月)
(1)材料一中“不成熟的理论”指什么?根据上述结论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列宁和马克思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俄两国分别选择了什么样的革命道路?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社会主义思想发展 政治现象
19世纪早期 圣西门、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在讴歌工业革命的同时,反对私有制、主张公有制,但从未认真考虑过如何彻底解决现存社会的问题 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
19世纪中后期 《共产党宣言》在肯定资产阶级历史贡献的同时,坚信资本主义将因无产阶级的斗争而被推翻 巴黎公社建立
20世纪初 列宁主义者认为帝国主义时代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者数国首先胜利;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 十月革命成功。共产国际成立
20世纪20年代 毛泽东打破对俄国革命模式的迷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社会主义思想或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任一趋势,并对此趋势做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趋势,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材料表明人类社会有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走的是轻工业先行的现代化道路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重工业先行的现代化道路,可知斯大林体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模式,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设计构想是生产力高度发达之后很多国家同时进入社会主义,与苏俄这种帝国主义薄弱环节进入社会主义不符,排除A项;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是美苏为了自己利益而发动的,排除B项;根据所学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资本主义大危机的困扰,但材料强调的是有了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从1917年到1922年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有所降低,从1922年到1939年这一比重连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降低原因是内战造成经济困难。增长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经济恢复;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迅速实现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A项错误;C项错在“城市与农村的贫富差距”,材料反映的是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得不出城市和农村的贫富差距;D项错在“正确”,虽然在斯大林模式的指导之下,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取得很大成就,但到后期其弊端也得以显现,材料仅反映斯大林模式下取得的成就,不能就此得出斯大林模式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故D项错误。
3.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废除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畜牧业的发展,D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反映苏联农业、畜牧业发展,无法体现实现了工业化,排除B项;1929年苏联开始农业集体化,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结合十月革命的背景可知当时俄国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获得“和平”与“面包”,《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一战,为赢得和平提供了条件,《土地法令》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满足了农民生存的需要,故D正确;推翻罗曼诺夫王朝是二月革命,排除A;十月革命发动武装起义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排除B;组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是1903年,排除C。故选D。
5.C
【详解】根据材料“由猛烈的正面冲击变为缓慢的迁回包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属于正面的猛烈冲击,但是之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同时引入外资等,属于缓慢的迂回包围,C正确,排除A;斯大林模式利用国家权力干预经济,属于较为直接的方式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而非“缓慢迂回”,排除B;自由放任政策是美国胡佛正是面临经济危机采取的经济政策,排除D。
6.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因此文中“集中化”指“苏联模式”,D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1918—1920年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实行产品实物供应以及主要消费品配给制;取消货币和核算制,国家直接给每个企业制定产、供、销计划;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这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殖产兴业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提出的三大政策之一,具体内容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后,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因此①是二月革命;七月流血时间打破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十月革命爆发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②是十月革命,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十月革命后建立的政权是工兵代表苏维埃,A选项排除。二月革命后,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B选项排除。攻占冬宫是十月革命的一部分,D选项排除。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苏俄)。根据材料“要用一切办法坚决发展流转,不要害怕资本主义,因为我们给予资本主义活动的范围,是相当狭小而‘适度’的”可知,为了缓解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有制存在,D项正确;当时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较低,当时正在计划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排除A项;1928年才开始实施农业集体化,排除B项;斯大林执政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经济危机爆发是由于美国经济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的盲目扩大与人民实际购买力降低之间的矛盾加剧,美国可以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做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AB项包含在D项之中;西方不能学习苏联的社会制度,故C项错误。
点睛:材料“20世纪30年代”是解题的关键时间点。
10.D
【详解】根据材料“……变为苏维埃共和国的财产”“……劳动义务制”等信息可知,战争还未开始就推行这些政策,说明当时的俄共领导人意欲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D项正确;在战争尚未开始的情况下就要推行这些政策,看不出迫切性,A项错误;十月革命胜利标志着苏俄成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项错误;C项表述在材料中不能说明,排除。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根据材料可知,在1926一1927年的联共(布)的经济政策中都提出了与新经济政策相违的措施,如“彻底肃清资产阶级……对劳动群众的政治影响的残余”,在工商业领域对私人资本“采取更坚决地从经济上加以排挤的政策”,这显然强化了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对抗,不利于新经济政策的继续实施,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体现了“以退为进”,其中的“退”就是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存在,显然联共(布)的提法与之相反,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存在,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正确的做法,联共(布)的新政策抛弃了这一正确做法,排除B项;助推社会主义建设并不一定要排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依据“而这在一些党员看来‘不过是我们共产主义者安慰自己马克思主义良心的一种软弱的企图而已’”这说明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分同志对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的对革命阶段的认识存在分歧,B正确;题干的主旨是说明部分党员对列宁《四月提纲》内容的不认同,没有体现较为关注党员思想道德修养,A排除;题干只是说明部分党员不认可列宁在《四月提纲》中作出的战略部署,并没有强调全体党员的不认可,C排除;题干没有体现布尔什维克党认为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而是党内对下一阶段的革命任务存在分歧,D排除。故选B。
13.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列宁认为由于战争和经济破坏的客观环境,使得苏联(俄)只能通过商业交换来发展经济,由此可知,这是列宁对于新经济政策的认识,是列宁对市场和货币作用的新认识,D项正确;列宁只是认可了商业交换的作用和价值,并未提到建立市场经济,排除A项;列宁执政时期,苏联并未实行工业化,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是间接过渡的手段,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由材料关键信息“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等可知,材料主旨能够体现出“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的特征,即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B项正确,D项错误;A项开始于1928年,C项开始于1925年,排除。
15.B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60年代,苏联农业生产落后于同期的美国。结合所学可知,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为了配合国家的工业化,苏联发起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气候条件不是造成这一悬殊差距的主要原因;C选项错误,1937年苏联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之时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D选项错误,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脱离实际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可知是指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A项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而该状况是在列宁执政时期; B不对,该政策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但是违背经济规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时期,不是斯大林时期。因此C项错误;因此正确选项应该为D项。
点睛: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农业方面的余粮收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因此D项符合题意。
17.(1)用暴力夺取政权事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
(2)都充分利用合法斗争的方式。理由:无产阶级斗争条件的有了变化,能有效的使用普选权。
(3)特点: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群众对临时政府抱有幻想。主张:和平过渡 。实际上:武装夺权。事件:七月流血事件。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认识:由材料一中的“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可以得出认为无产阶级夺权的方式是用暴力夺取政权。事件:由于材料选自《共产党宣言》,所以得出上述认识的事件应该是之前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该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残酷镇压无产阶级,进行和平革命是不可能的。
(2)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由材料二中的“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和材料三中的“有成效地使用普选权”“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可以得出两者都充分利用合法斗争的方式。理由:由材料二中的“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和材料三中的“有成效地使用普选权”可以得出理由是无产阶级的斗争条件有了变化,能有效的使用普选权。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特点:由材料四中的“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可知,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根据材料四“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可知,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根据材料四“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可知,群众对临时政府抱有幻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在七月流血事件之前,列宁曾经幻想和平过渡。但最终十月革命是武装夺权,原因是七月流血事件使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不再存在。
18.赋分标准:每一时间段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所处的时代背景:该历程中相关内容的评述;该历程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或影响。
【详解】据材料,可知为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第二阶段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三阶段为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第四阶段为苏联模式逐步形成,第五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第六阶段为中国共产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仿照第一阶段的评述,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每一时间段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所处的时代背景:该历程中相关内容的评述;该历程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或影响。
19.(1)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历史条件: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独立工人运动兴起,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不同: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列宁主张落后国家也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3)道路:俄国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取得革命胜利;中国通过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得出“不成熟的理论”指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关于历史条件: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工人运动兴起、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等方面分析作答。
(2)根据材料二“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根据材料二“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得出列宁主张落后国家也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3)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取得革命胜利;根据材料三“‘革命不可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而是‘各省农民此起彼落的武装暴动’”得出中国通过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20.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不断丰富发展。
十九世纪中期,《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成为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思想武器,在其指导下,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国际的诞生和发展,巴黎公社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尝赋,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出现高潮。二十世纪早期,列宁主义诞生,在其指导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际,开启人类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共成立后,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将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毛泽东思想,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总结,马克思主义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并最终取得胜利。
【详解】本题属于属于开放性论题,首先根据材料“19世纪中后期,《共产党宣言》在肯定资产阶级历史贡献的同时,坚信资本主义将因无产阶级的斗争而被推翻”“20世纪初,列宁主义者认为帝国主义时代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者数国首先胜利;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打破对俄国革命模式的迷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等信息可知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不断丰富发展。然后围绕论题,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诞生、诞生、发展的历程。最后进行总结,马克思主义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并最终取得胜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同步练习(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