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工场手工业最完善的产物之一,是生产劳动工具本身特别是生产当时已经采用的复杂的机械装置的工场。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这一产物,又生产出机器。”材料旨在说明( )
A.工场手工业的实质是机器大生产
B.工场手工业孕育出了机器大生产
C.工场手工业是机器大生产的产物
D.机器大生产是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2.(2022河北唐山月考)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有棉纺织厂1 932家,毛纺织厂1497家,绒、麻、丝织工厂1 070家。工厂已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这表明当时英国( )
A.轻工业生产最发达
B.工厂制度已确立
C.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D.城市化进程加快
3.(2022重庆长寿中学期末)1844年曼彻斯特某纺织厂规定: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对于材料中生产组织描述正确的是 ( )
A.该组织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
B.增强了工人的时间意识和纪律意识
C.制度有利于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
D.该组织的使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4.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举例说,在一个小扣针厂,十个工人要协作承担十八种操作工序,他们虽然很穷,必要的机械也很简陋,有人还要兼任不同操作,但只要勤勉工作,这十个人每日可生产多达48 000个扣针。据此可知( )
A.手工工场技艺严重落后
B.生产分工促进产业进步
C.机器生产成为普遍现象
D.工业革命催生自由主义
5.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最早的一批技术力量是原英商旗记铁厂的工人,后来陆续从香港、宁波、广州等地外商企业中用较高的工资招募工人。这说明洋务企业( )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6.(2022安徽六安新安中学月考)1882年,永昌机器厂在上海成立。该厂仿造意大利的缫丝机及丝厂用的小马力蒸汽机,产品畅销于江苏、浙江、山东等地,最高年产量近千台。材料可用来说明( )
A.洋务运动深入学习西方的技术
B.洋务运动的对外抵制作用
C.近代企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D.近代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
7.张之洞认为,中国物产之盛甲于五洲,但交通不便,工艰运贵,所以出产不多,销售不广,且土货往往质粗价廉,只有经过机器、化学的加工,才能变粗为精,实现增值。由材料可知,张之洞认识到( )
A.经济对国家实力有重要影响
B.中国处于商战中劣势地位的根源
C.机器大生产对商战的重要性
D.专制政体导致了商战失败
题组二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8.(2022天津南开区期末)1790年美国拥有8 000人以上的大城市只有5个,其人口不到13万人,182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到1870年美国城市数目增至66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
A.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掠夺
B.打破了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
C.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D.工业化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9.19世纪中后期,博尔顿是英国重要的纺织业城镇,布莱克浦是著名的海滨度假胜地。1865年,只有两趟列车往返于两地,到了1870年是4趟,1875年是12趟,1880年是13趟,1885年是14趟,而到1890年则达到23趟。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大量农业人口流向城市 B.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显著
C.集中资源抢夺世界市场 D.城镇化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10.下表内容为英国的手表产量,这表明英国( )
年份 产量
1750 约12.7万只
1800 26.4万只
1830 66.5万只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改变民众的时间观念
C.社会的贫富差距逐步缩小
D.自由主义理论推动了经济发展
11.(2022山东学情联考)19世纪以来,欧洲许多城镇兴建大型图书馆,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在19世纪早期,调查者们发现在被调查的200个工人家庭中至少有60个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经济繁荣促进了教育完善
B.工业革命消除了教育隔阂
C.经济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D.教育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12.(2021河北沧州泊头一中月考)1844年对英国织袜工生活状况所做的调查显示:在抽样调查的154户织袜工中,这154户平均每台织袜机每周收入10先令,扣除租机费后每户只收入6先令,平均每人每周生活费1先令(衣食住行统统包括在内)。该项调查结果表明( )
A.工业革命并未真正提高社会生产力
B.英国机器化生产尚未得到普遍推广
C.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已经成熟
D.经济发展并未使社会贫困得到减缓
13.19世纪中期,欧美工人组织纷纷建立。1851年,英国成立了“机械工人混合工会”;1863年,法国成立了“全法工人联合会”;同年,德国成立了“全德工人联合会”;1864年,在伦敦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等组织。这些组织的成立说明( )
A.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 B.工人运动日益走向联合
C.英国成为国际工运中心 D.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马克思指出,“自18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大工业出现以来,就开始了一个像雪崩一样猛烈的、突破一切界限的冲击”“旧法规中按农民的习惯规定的关于昼夜的简单概念,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这反映出( )
A.圈地运动对农民生活习惯的冲击
B.手工工场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时间
C.工厂制度的实行突破了自然界限
D.行业组织的发展规范了社会生活
2.(2022河南洛阳期末)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一种可以同时纺织许多根线的装置,最初靠水力运转,后又采用蒸汽作为动力,这样就需要安装重型设备。于是,有人就将发动机、纺纱机连同工人都集中在一起,搬进大房子里。这种大房子,就是后来通常所说的工厂。由此可知,工厂制度的创立( )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扩展
B.使生产彻底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
C.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D.导致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垄断产生
3.(2022山东济南期末)1870年,李鸿章任命沈保靖主持天津机器局,而沈“再三固辞”,不敢到津任职。李鸿章感慨“大抵关涉洋务自好者,已不愿为洋务而又兼出纳银钱,更多望而却步,随俗则恐无实济,认真则必众怨尤然”。这反映出( )
A.社会环境影响了近代化
B.清政府面临人才匮乏窘境
C.顽固势力操控洋务企业
D.中体西用思想遭到抵制
4.1890年由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其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出口到日本、美国、泰国等地,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中国觉醒”的主要含义应是( )
A.洋务派开始在实践上向西方学习
B.政府意识到发展工业的必要性
C.在民族土壤中植入工业文明的因素
D.发展工业与抵制外来侵略并举
题组二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5.(2022湖北鄂北六校联考)美国学者伯格多尔在其著作《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中写道:“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超过165千米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这反映出法国( )
A.摆脱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困境
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C.工业革命带来城市化新问题
D.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增长
6.(2022河北保定期末)在手工工场时代,工人大多同农村保持一定的联系,在劳动之余从事耕作。机器大工业完全割断了他们同农村的联系,剥夺了他们最后一点独立活动的自由。他们除了出卖劳动力外,再也没有任何其他收入来源。由此可见,工厂制度的建立( )
A.造就了庞大的无产阶级队伍
B.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割断了城市与乡村间的联系
D.导致了西方国家乡村的贫穷落后
7.钱乘旦、许洁明在其合著的《英国通史》中写道:“……过去时间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以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材料重在说明( )
A.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C.科学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D.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8.(2022湖南长沙期末)工业革命以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职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还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但到1850年时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 )
A.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B.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C.促进了男女平等实现 D.影响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9.(2022湖南怀化检测)德国在统一之前的普鲁士时代,就规定实行义务教育,1860年普鲁士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5%,1864—1865年度的文盲率仅5.52%。其他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通过政策使自由劳动力在数量上大量增加,而且使劳动者在素质上有了本质的提高。据此可知( )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推动教育的发展
B.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
C.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新技术的应用
D.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劳动者素质提高
10.据记载,以机器为核心的工厂曾引起了激烈的武装抗议。19世纪初期,英国爆发了卢德运动。手工业工人认为机器是他们低工资和失业的罪魁祸首,他们结成组织,捣毁机器。在卢德运动被镇压后,工人运动逐渐趋向低潮。这表明( )
A.英国工厂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
B.工业化进程中阶级矛盾激化
C.手工业工人不能接受技术革新
D.工人追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题组三 综合题组
11.(2021安徽芜湖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约翰·尤·内夫认为,“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这世界里,有着迅速的运动和不平稳的退却;在这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挤满了人——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人们不自在地隐居在高大公寓的小房间内沉思或空想;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唱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和电视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提炼材料的观点并加以评述。(要求:提炼准确,评述有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答案与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2.B 3.B 4.B 5.B 6.D 7.C 8.D
9.D 10.B 11.C 12.D 13.B
1.B 材料“是生产劳动工具本身特别是生产当时已经采用的复杂的机械装置的工场。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这一产物,又生产出机器”说明手工工场对工业革命的促进作用,即工场手工业孕育出了机器大生产,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2.B 根据材料“工厂已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可知,当时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工厂制度的确立,属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没有说明轻工业生产“最发达”,排除A;材料没有比较英国和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完成情况,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当时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排除D。
3.B 材料是对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工厂制度的描述,其中“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等做法,有利于增强工人的时间意识和纪律意识,B项正确;“最早”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与提高工人工作的积极性无关,排除C项;改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排除D项。
4.B 据材料可知,小扣针厂的生产分工细化,效率很高,这说明生产分工促进产业进步,故选B项。
5.B 据材料可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主要技术力量是从外商企业中雇佣的工人,这说明生产技术主要掌握在外商企业的工人手中,体现了洋务企业过度依赖西方技术,故选B项。材料中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引进的是先进生产技术而不是管理体系,排除A项。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官办军用企业,雇佣外商企业的工人不会使其成为外资企业,排除C项。D项表述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6.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82年成立于上海的永昌机器厂属于民族工业,它通过借鉴国外技术制造纺织机器,其产品畅销于江苏、浙江、山东等地,这体现了近代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永昌机器厂是近代民族工业,而不是洋务企业,材料与洋务运动无关,故A、B两项错误;材料未反映近代企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故C项错误。
7.C 材料中“土货往往质粗价廉,只有经过机器、化学的加工,才能变粗为精,实现增值”的信息反映了张之洞主张通过机器生产来提高本土产品质量,从而增强竞争力,这体现了机器大生产对商战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经济与国家实力的关系,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中国商战处于劣势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和落后的自然经济,故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8.D 依据材料可知,到1870年美国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的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D项正确。
9.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提到往返于两地的列车趟数的增加,并没有提到农业人口的流动,排除A项。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提到的地点都在英国,并不是世界市场,排除C项。
知识拓展 中国第三产业的层次划分
(1)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2)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
(3)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4)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可见,这种第三产业基本是一种服务性产业。
10.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尤其是工厂制度及蒸汽火车等交通工具出现以后,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生活准则,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排除A项;工业革命拉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排除C项;自由主义理论主张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等,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
11.C 材料“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说明当时书籍和报纸的消费群体数量较为庞大,结合材料“19世纪以来”可知工业革命提高了民众的消费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选C项;材料体现了部分工人家庭中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以及营利性书籍和报纸的增多,没有涉及教育完善问题,排除A项;工业革命减少了教育隔阂,但无法消除教育隔阂,排除B项;工业革命会导致教育模式发生一定的变化,但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D项。
12.D 据“1844年”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材料“每户只收入6先令,平均每人每周生活费1先令(衣食住行统统包括在内)”表明织袜工生活依然贫困,故D项正确;机器生产是生产力的飞跃,故排除A项;1840年左右,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未得到普遍推广”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故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尚未成熟,故排除C项。
13.B 根据材料中众多工人组织的建立可知,无产阶级的斗争从行业内联合到全国联合再到国际联合,体现的是工人运动日益走向联合,故B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工人运动日益走向联合的问题,并没有表明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排除A;“国际工人协会”在英国的成立并不能说明英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心,排除C;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
能力提升练
1.C 2.C 3.A 4.C 5.B 6.A 7.A 8.D
9.C 10.B
1.C 由材料“18世纪最后三十多年”“旧法规中按农民的习惯规定的关于昼夜的简单概念,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可知,工业革命促使机器大生产出现,打破了劳动的时间限制,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圈地运动使农民失去了土地,与材料中“关于昼夜的简单概念,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无关,故排除A项;工厂制度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时间,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工业革命的影响而非行业组织的发展,故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将发动机、纺纱机连同工人都集中在一起,搬进大房子里”并结合所学可知,工厂将人力和设备集中起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工业革命由英国向其他地区扩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将发动机、纺纱机、工人集中到一起,提高生产效率,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导致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垄断产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大抵关涉洋务自好者,已不愿为洋务而又兼出纳银钱,更多望而却步,随俗则恐无实济,认真则必众怨尤然”并结合所学可知,李鸿章感慨办洋务的艰难。洋务运动创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列强竞争、资金短缺、技术困难、顽固派阻挠,洋务运动步履维艰。这样的环境下,一些人对办洋务望而却步,这反映出社会环境影响了近代化,A项正确;沈保靖不去天津赴任,是因为办洋务步履维艰,排除B项;洋务企业为洋务派操控,顽固势力极力阻挠破坏,排除C项;当时洋务派正在实践着“中体西用”思想,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汉阳铁厂引入西方工业文明因素,进行机器大生产,产品销往国内外,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因此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故C项正确;在汉阳铁厂创办之前,洋务派已经开始了在实践上向西方学习,A项排除;材料中的“中国觉醒”强调的是成就而非观念,排除B项;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觉醒”并不包含中国抵抗侵略的内容,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1750—1890年”,再结合巴黎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等信息可知,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发展,B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法国城市的发展出现困境和摆脱困境,排除A项;材料没有关于人口的信息,排除D项。
6.A 据材料可知,工厂制度切断了工人同农村的联系,造就了庞大的无产阶级队伍,A项正确;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兴起,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B项;工厂制度的建立影响到工人和农村的联系,并没有割断农村与城市的联系,大量的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排除C项;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农业机械化日益普及,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排除D项。
7.A 根据“火车”“时间概念”可知,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们生活质量的变化,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D项错误。
8.D 根据材料“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到1850年时已增长至10%”可知,工业革命兴起后,妇女也承担了部分家庭经济责任,反映出工业化对家庭经济结构的影响,故选D。
9.C 根据材料可知,德国在统一之前的普鲁士时代就非常重视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很高,这种基础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从而有利于新技术的迅速应用,故C正确;德国在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之前就推行义务教育,排除A;材料信息同第二次工业革命无关,排除B;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D。
10.B 材料体现了手工业工人捣毁机器,这反映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激化,故B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工厂制度的弊端,而是强调工人运动的发展,故A项错误;工人捣毁机器的原因不是不能接受技术革新,而是“认为机器是他们低工资和失业的罪魁祸首”,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工人追求建立平等社会,故排除D项。
11.答案 示例
观点: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
评述:这一观点不完全正确。一方面,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问题,例如人成为机器的附庸、环境污染等。蒸汽机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导致了自然环境的恶化;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无节制开采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机器的噪音、工厂的粉尘等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的开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之,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我们不可能停止发展科技,但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形成良性循环,并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人类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解析 观点,根据材料中的“退却”“攻击”“隐居”“干扰”等词汇可知,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评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观点仅仅看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问题,并未看到工业革命的进步性,因此这一观点不完全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两方面进行阐述即可。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