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2023-2024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的建国大纲,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和海外华侨的一致拥护。“它”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1949年,《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会后他撰文:“我庆幸个人此生不虚,更庆幸中国由此进入了一个人民民主的时代。”他的感慨来自于( )
A.解放战争获得巨大胜利 B.全国政协会议成功召开
C.开国大典宣告国家新生 D.祖国大陆实现完全统一
3.“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上文所述历史事件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
4.历史学家金冲及说,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前途命运,在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 )
A.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C.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D.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5.“对于国家而言,它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藏族群众而言,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材料评价的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西藏民主改革
D.青藏公路通车
6.下图两位英雄人物的壮举体现的共同精神是( )
黄继光 邱少云
A.开天辟地、立党为公 B.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C.实事求是、开拓创新 D.保家卫国、不怕牺牲
7.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以下能够在“抗美援朝”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作为第一手史料采用的是( )
A.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物 B.电影《上甘岭》
C.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 D.《抗美援朝战争史》
8.“由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相比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这说明政策的变化立足于( )
A.消灭封建剥削的制度 B.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需要
C.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幻 D.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
9.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图1、图2体现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 )
A.保障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确立了土地公有制
10.“在1952年、1953年,甚至把建设急需的理工科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分配。1953年暑期高校毕业生分配的基本方针是:集中使用,重点配备。配备的重点是基本建设的施工、设计方面和高校的助教、研究生。1953年寒假重点分配到重工业、国防工业各部门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43%。”这是因为( )
A.社会主义改造急需人才 B.“一五”计划建设迫切需要
C.土地改革的成果需巩固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11.“一五”计划于1951年开始酝酿编制,经历了以下几个决策步骤(如表所示),据此可知,“一五”计划的编制( )
◆①中共中央设置政策议程 ◆⑤多次征求苏联的意见 ◆②计划部门起草计划草案 ◆⑥党中央集体决策 ◆③国家领导人亲自领导编制 ◆⑦由国务院讨论通过 ◆④部门和地方积极参与编制 ◆⑧由全国人大正式审议 通过
A.体现了国外经验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B.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径
C.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蕴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思路
12.截止1953年12月,新中国举行了涉及5.7亿人口的基层选举,全国各地共选出500多万名代表。这一选举主要是为了召开(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3.如图描绘了某宪法草案公布后人们在田间地头热议的画面。随后出台的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 )
宪法草案公布了(版画)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4.随着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中农已成为农村人口中的大多数。但农业生产效率还是很低,使用最传统的手工工具,靠人畜耕种,解决不了翻身农户缺乏口粮的困难。为此,中共中央决定逐步推开( )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分田包产到户
15.下图是画家王信创作于 1954 年的宣传画。该作品体现出( )
A.土地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B.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C.人民参与社会主义改造的热情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16.商务印书馆的建立与发展体现了时代的烙印。下表中③处应补充的内容是( )
商务印书馆的建立与发展 背景
1897年,商务印书馆成立 “实业救国”浪潮兴起
1905年,清政府委托商务印书馆编教科书 ①
1921年,茅盾成为商务印书馆的第一位中共党员 ②
1954年,公私合营 ③
1981年,分辑刊行《汉译世界学术名著》 ④
A.废科举兴学堂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土地革命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推进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其中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的创举是( )
A.赎买政策 B.自负盈亏 C.互助合作 D.按劳分配
18.表:1956-1966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表
年份 情况 年份 情况
1958年 发起大跃进运动 到1964年 我国主要机器设备的自给率已达90%以上
1958年 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到1965年 国内需要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
1959-1961 三年困难 到1966年 新建成武汉、包头钢铁工业基地
1960年 中苏关系恶化 到1966年 天花、霍乱、血吸虫病、疟疾、鼠疫等疾病,或被灭绝,或得到有效防治
1964年 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上表所列事实表明,这一时期( )
A.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事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B.“左”倾错误的影响扩展到经济建设领域
C.中国工业和科技落后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变 D.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挫折并存,成就为主
19.为了打出新中国第一口油井,他连续几天几夜奋战在井场没有回来,乡亲们感慨地说:“真是铁人啊!”从此,“铁人”的名字传遍了油田,并响彻全中国。“他”指的是( )
A.焦裕禄 B.袁隆平 C.王进喜 D.邓稼先
20.学雷锋纪念日是每年的3月5日。下图是1963年《人民日报》刊登的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精神影响、教育了中国几代人,是因为他( )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公而忘私带病工作
C.自力更生攻坚克难 D.不畏强敌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1.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建设成先进工业国,成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良好开端,本次大会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大 D.一五计划的筹备会议
22.人民公社集体生产组织下的劳动时间与收入之间几乎没有多少关联性,或者说在大规模组织的生产中,一个人所挣得的工分数与其付出的劳动时间有直接关系,但与其努力程度的关联则很小。这表明( )
A.农业生产监督与计量成本高昂 B.理想化制度设计导致公社运行效率低
C.多劳多得分配方案得以贯彻落实 D.公社体制点燃了民众的理想主义激情
23.时间轴(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时期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4.依据教材构建“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历程”思维导图(如图)。这一历程体现了( )
A.经济建设的市场化 B.现代中国工业化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社会生活信息化
二、综合题
25.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而且发展速度日益加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接力赛中,康有为是第一个接棒跑第二段的短跑健将。”
——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二 (鉴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材料三 1956年底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大都已经提前完成。五年中建立起一批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基础工业,初步建立了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改变了旧中国重工业落后的面貌。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当时社会安定、民风良好,大家为了建设新中国,人们都有一股子干劲,争先恐后的要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就是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2003年改组为发改委)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
材料四 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所遵循的生产力发展单纯服从于资本的逻辑,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张连起《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接力赛”中跑第一棒的相关历史事件,康有为接棒后,推行了哪次改革?
(2)由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一场筹备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哪项制度的确立?
(3)一五计划大大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请你任举一例一五计划取得的建设成就,并据材料三概括《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提出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4)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
三、识图题
26.历史图片是历史场景的形象呈现,是历史过程的真实记录,结合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1)图一人物被称颂为“党的好干部”,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一生致力于治理河南兰考地区的灾情,身患癌症后仍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终结,他是谁?
(2)图二的宪法规定了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从而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我国哪一根本政治制度?此外,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此宪法的性质。
(3)图三记录了我国首任国家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瞬间,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何时?(具体到年月日)并说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具有怎样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4)图四中“大会”的出现与建国后的什么运动有关,该事件与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一样均起到了巩固新中国政权的作用?
(5)图五为某一时期的宣传画,这一以“浮夸”为特征的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失误被称为什么?图五的这一失误和图六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度造成了我国的严重经济困难,为克服困难,中共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并于1961年实施,以此来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工农业生产?
四、综合题
27.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道路上探索前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二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材料一文章作者著作选读
材料三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人民日报》1979年1月1日社论
(1)据材料一指出“共产党人”多年奋斗的最终目标,后来该目标在谁的领导下实现了?
(2))材料二中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哪一事件有关?据材料,指出“革命”的目的和要达成的所有制变化情况。结合所学,说明此“革命”完成的意义?
(3)结合所学,材料三中“伟大的战略转变”是在哪一会议上开启的?这次会议作出了哪两项伟大决策,在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4)综上所述,概括二十世纪以来促进中国社会巨变的核心力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以最广泛地召集全国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领域人员代表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确定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愿,起临时宪法的作用,C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3月通过的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排除B项;1950年6月,新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开展土地改革的法律文献,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参加的是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所以开国大典的举行宣告了国家的新生,C项正确;开国大典前,解放战争已经获得巨大胜利,排除A项;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所以全国政协会议的召开发生在开国大典之前,排除B项;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完全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B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排除A项;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排除C项;抗美援朝的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D项正确;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排除A项;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排除B项;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根据题干“祖国大陆的统一”,结合所学可知,西藏自古是中国的领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从此标志着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分裂走向团结,从落后走向进步。B项符合题意;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A项不合题意;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西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C项不合题意;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三条公路。青藏公路通车,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在已经受伤、手榴弹用尽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二者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代表,体现了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抗美援朝精神,D项正确;开天辟地、立党为公是建党精神,但黄继光、邱少云并未参加中共一大,排除A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针对根据地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局面,提出了“自己动手”的口号,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黄继光、邱少云为国家牺牲自我的史实与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一手资料就是原来的或该事件(或活动)的首次记录,是事件的实际目击者或参与者所经历的,因此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物是第一手资料,A项正确;第二手资料指在某处已经存在并已经为某种目的或发生过的事情编辑起来,进行创作的资料,电影《上甘岭》、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战争史》属于二次创作,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BC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材料信息“由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相比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说明不同时期土地改革政策的变化立足于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D项正确;“消灭封建剥削的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需要”无法解释“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排除B项;“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幻”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生产力。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图1、图2体现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解放了农村生产力,B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但不是两次土改的共同之处,排除A项;1950年的土地改革,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也不是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C项;材料中的两次改革,都是农民分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并没有确立土地公有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依据材料中“在1952年、1953年”“把建设急需的理工科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分配”“1953年寒假重点分配到重工业、国防工业各部门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43%”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3年,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B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土地改革是在农村进行的改革,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才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题干信息“部门和地方积极参与编制”“多次征求苏联的意见”“党中央集体决策”等,说明“一五”计划的编制体现了国外经验与中国实际的结合,A项正确;“征求苏联的意见”不等于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径,排除B项;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52年,在“一五”计划之前,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经济体制改革是将计划经济体制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题干中并未涉及市场和计划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根据“截止1953年12月,新中国举行了涉及5.7亿人口的基层选举,全国各地共选出500多万名基层人大代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选举主要是为了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C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在1949年召开,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召开,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3月5日-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D项正确;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排除A项;《中华民国约法》,又名“袁记约法”,是指民国三年五月一日由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公布的一个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临时宪法”。此约法在民国五年袁世凯创立“中华帝国”时被废弃,后一直未再恢复,排除B项;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随着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中农已成为农村人口中的大多数。但农业生产效率还是很低,使用最传统的手工工具,靠人畜耕种,解决不了翻身农户缺乏口粮的困难。”可知,该政策是在土地改革之后实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土地改革后,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后实施了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使得农民可以集体劳动,实现劳动力的规模化利用,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B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起了我国的工业化基础,与农业不符,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我国在农村出现的失误,排除C项;分田包产到户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施的政策,与材料时期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1954年的宣传画《走合作化道路,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农民的神情表现了对农业化道路的认可,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可和参与社会主义改造的热情,C项正确;土地革命1952年完成,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不是合作化运动,也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领域的变革,与工业化无关,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是在1978年,不是合作化运动,也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4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故③处的背景是三大改造的推进,D项正确;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排除B项;1952年底完成了土地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A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排除B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方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实行互助合作,排除C项;改革开放后,改变吃“大锅饭”的分配方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8.D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1966年期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虽然有曲折,但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材料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挫折并存,成就为主,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事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左”倾错误的影响扩展到经济建设领域”,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工业和科技落后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王进喜是中国石油工人,带领钻井队艰难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人称“铁人”,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C项正确;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等,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排除AD项;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人称“杂交水稻之父”,排除B项。故选C项。
20.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雷锋同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A项正确;公而忘私带病工作指的是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指的是焦裕禄,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自力更生攻坚克难指的是被誉为石油“铁人”指的是王进喜,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不畏强敌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华儿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中共八大会议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B项正确;中共七大于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中共十一大于1977年8月在北京举行,大会宣告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的任务,排除C项;1951年1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决定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排除D项。故选B项。
22.B
【详解】根据题干“一个人所挣得的工分数与其付出的劳动时间有直接关系,但与其努力程度的关联则很小”和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体制存在某些缺陷,为赢得“工分数”,一些农民尽可能地“偷懒”而“出工不出力”,生产效率大大降低。因此,表明理想化制度设计导致公社运行效率低,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监督与计量成本问题,无法得出其成本高昂,排除A项;人民公社体制突出的是平均主义分配原则,而非多劳多得分配方案,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人民公社集体生产组织下工作效率低,无法看出点燃了民众的理想主义激情,且材料中大家积极性不高,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④正确,D项正确;①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排除A项;②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排除B项;③时期我国主要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排除C项。故选D项。
24.C
【详解】根据“井冈山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程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结合中国国情,开辟井冈山道路,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C项正确;“井冈山道路”是我国的革命道路,没有反映经济建设的市场化,排除A项;井冈山道路没有反映现代中国工业化,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我国的革命道路与建设道路,没有反映社会生活信息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5.(1)事件:洋务运动;改革: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维新变法
(2)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建设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新藏等公路;武汉长江大桥。生产出第一批解放牌汽车、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等。有利条件: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完成;社会稳定;人民建设热情高涨;领导人的支持;国家主要部门的推动等。
(4)作用: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在“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接力赛”中跑第一棒”,结合所学可知,开启中国近代化的事件是洋务运动;改革:根据材料“康有为接棒”,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的领导。
(2)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为筹备新中国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在北京举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诞生。
(3)建设成就: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时期取得的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新藏等公路;武汉长江大桥。生产出第一批解放牌汽车、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等。有利条件:根据材料“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可归纳为三大改造完成;根据材料“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可归纳为一五计划完成;根据材料“当时社会安定、民风良好,”,可归纳为社会稳定;根据材料“大家为了建设新中国,人们都有一股子干劲,争先恐后的要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可归纳为人民建设热情高涨;根据材料“就是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2003年改组为发改委)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可归纳为领导人的支持;国家主要部门的推动等。
(4)作用:根据材料“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可归纳为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26.(1)人物:焦裕禄
(2)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时间:1949年10月1日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4)运动:土地改革
(5)运动:“大跃进”;措施:八字方针。
【详解】(1)根据图一可知,图中人物就是被称颂为“党的好干部”的焦裕禄,一生致力于治理河南兰考地区的灾情,身患癌症后仍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终结。
(2)根据图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所学知识可知,这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这就是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根据图三“开国大典”和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根据所学知识,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4)根据图四“斗地主分田地大会”和所学知识可知,1950到1952年,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变地主阶级剥削的土地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5)根据图五“猪羊肥大赛黄牛”和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一度造成了我国的严重经济困难;为了克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27.(1)目标:建立新中国;领导:毛泽东/毛主席。
(2)事件:三大改造;目的:解放生产力;变化:生产资料从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或“农业、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领导核心:邓小平。
(4)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详解】(1)目标:根据材料“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可知最终目标是建立新中国。
领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
(2)事件:根据材料二“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可知,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有关。从1953年起,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目的:根据材料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可知,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变化:根据材料二“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可知,变化情况为生产资料从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或“农业、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会议:由材料三“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可知,材料三中“伟大的战略转变”是在1979年12月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启的。
决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领导核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4)核心力量:根据上述材料涉及的中国共产党的目标、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可知,二十世纪以来促进中国社会巨变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