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红桥高级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试题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毡房是草原民族的民居,俗称蒙古包,一般为圆形,以木条为骨架,外面覆盖毛毡以抵御寒冷,它是一种方便拆合的住宅。这反映出草原民居的特点是(  )
A.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 B.体现等级制度的观念
C.因地制宜形成多种样式 D.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以木条为骨架,覆盖毛毡,以抵御寒冷,方便拆合的住宅”结合所学可知,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用于四季游牧搬迁,抵御北方高原寒冷气候的住宅,其适应了游牧迁徙的需要,故选A项;“圆形蒙古包”没有体现等级制度的观念,在农耕文明中,有些建筑突出等级制度,排除B项;材料圆形蒙古包与“多种样式”无关,排除C项;农耕文化体现的是定居生活,非游牧生活,排除D项。
2.1941年11月,《解放日报》开设“卫生专栏”,重点介绍传染病的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1942年4月,陕甘宁边区设立防疫总委员会,分区、县先后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1942年5月通过的《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对传染病进行了分类,并规定了相应报告和防治制度。这反映出当时的陕甘宁边区(  )
A.医疗卫生体系已经完备 B.民众生命健康日益受到关注
C.公共卫生意识持续强化 D.医疗机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答案】B
【解析】据材料“重点介绍传染病的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陕甘宁边区设立防疫总委员会”、“《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对传染病进行了分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甘宁边区重视对传染病预防的宣传工作,反映了关注民众的生命健康,故选B项;材料只体现了对传染病预防的宣传工作,没有体现医疗卫生体系,且“已经完备”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实际情况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边区政府在传染病预防上的宣传,并非公共卫生意识的宣传,且“持续强化”没有依据,排除C项;材料中的防疫委员会并非医疗卫生机构,不能体现“医疗机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排除D项。
3.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直接面视下的督导化疗(DOT3),提高了结核病治愈率。但截至目前,结核病防治和抗结核病药物研发仍面临严重的资金缺口。如何吸引更多全球资本进入抗结核领城,成为业界关切。由此可见,疾病防治(  )
A.亟需世界卫生组织的具体指导 B.由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
C.推动中医药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D.需要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
【答案】D
【解析】世界卫生组织的努力提高了结核病治愈率,而结核病防治和抗结核病药物研发面临严重的资金缺口,也需要吸引更多全球资本进入抗结核领城,这意味着疾病防治问题需要全球化背景下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故选D项;由题干所述可知,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直接面视下的督导化疗(DOT3),提高了结核病治愈率,所以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并不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具体指导,而结核病防治和抗结核病药物研发的资金缺口问题才是最亟需解决的,排除A项;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是疾病防治的物质基础,但不是决定因素,且B项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B项;题目主旨是疾病防治问题需要全球化背景下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而不是中医药在疾病防治方面所具有的作用,C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C项。
4.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拒绝了列强的铁路方案,不久后提出:“与其让洋人在内地开设铁路电线,又不若中国自行仿办”,并争取到朝廷的支持。到甲午前,中国已经修筑了唐胥铁路等400多公里的铁路,开辟了中国铁路交通的新纪元。上述情况可以用来说明(  )
A.洋务派官僚思想保守 B.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自觉性
C.列强瓜分计划的破产 D.中国近代铁路网络的完善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李鸿章拒绝了列强的铁路方案”、“与其让洋人在内地开设铁路电线,又不若中国自行仿办”、“中国已经修筑了唐胥铁路等400多公里的铁路”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自主修筑铁路也体现了具有一定的自觉性,说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自觉性,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洋务派官员的思想保守,相反,体现了一定的自觉性,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使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C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C项;“中国近代铁路网络的完善”不符合史实,这一时期自主的铁路建设才开始起步,排除D项。
5.下表出自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颁布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实施办法》,表中信息可用于研究(  )
卫生员训练班课程表(八周)
新民主主义论 48小时
急救处置及实习 48小时
传染病地方病及其预防 48小时
个人卫生及公共卫生 48小时
种痘,预防注射及实习 32小时
传染与消毒 10小时
生命统计大意 24小时
填表须知 6小时
A.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完善
C.农村卫生工作的推进 D.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实施办法》”“卫生员训练班课程表”可知,农村卫生员训练班课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这有利于农村卫生员综合能力的培养,可用于研究农村卫生工作的推进,故选C项;材料中的内容主要涉及卫生员训练课程,没有涉及土地改革的信息,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该项明显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据材料“《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实施办法》”可知,该办法只适用于乡村,与城市无关,排除D项。
6.据1873年8月18日《申报》报道:上海洋泾浜一带已有人力车往来,乘坐者喜其便捷。这种人力车双轮上装座厢,以一人拉行,一般一人乘坐,轻巧便捷。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成为上海客运主要工具之一。此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B.人力车促进了中国交通近代化
C.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 D.人力车快速提升市民生活水平
【答案】A
【解析】从19世纪70年代就已经存在的人力车到20世纪20—30年代依然是上海客运的主要工具之一,而汽车反而数量相对较少,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近代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故选A项;人力车确实曾经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但这并不是题目要表达的主旨,题目主旨是强调人力车的长期盛行而未被汽车取代,表明中国交通近代化进程缓慢,排除B项;题干并未提到中国近代交通受到列强的影响和控制,排除C项;人力车仅是代步工具,它不会快速提升市民的生活水平,排除D项。
7.北宋时,东京汴河两岸出现了大量“行市”,这种商业模式逐渐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官府为了盈收,也参与到商业竞争中,如开设果子行、面行、肉行等。这说明北宋(  )
A.打破坊市时空限制 B.朝廷开展商品专卖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行市’……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官府为了盈收,也参与到商业竞争中”可知,“行市”这种商业模式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官府为了盈收,也参与到商业竞争中,这说明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加强,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行市”这种商业模式,并没有关于打破时间限制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显示政府参与到商业竞争中,不能说明“朝廷开展商品专卖”,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北宋时期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改变,排除D项。
8.以下是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图表。对图表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1949~2013年)
A.5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要得益于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B.60年代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趋缓,主要因为“右”倾错误泛滥
C.8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
D.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化密不可分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与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有关,故选D项;5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排除A项;60年代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趋缓,主要因为“左倾”错误,排除B项;8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于21世纪,排除C项。
9.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纽约市郊区城镇建起了许多大型购物中心,人们不必再为购买生活用品而往返于纽约市中心商业区。纽约郊区城镇与市中心之间的土地差份使许多企业纷纷同郊区城镇迁移,新兴产业在纽约郊区城镇兴起。对材料所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得益于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B.导致了中心城区走向衰落
C.有效解决了城市化弊端 D.引发了城市功能布局紊乱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纽约市郊城镇建立大型购物中心,推动企业项郊区转移和新兴产业在郊区的兴起,这种情况得益于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故选A项;20世纪60—70年代纽约中心城区并未衰落,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解决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显示纽约郊区城镇兴起,城市功能布局并未发生紊乱,排除D项。
10.埃及南部出土的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时期的很多文献,是用阿拉米语、埃及祭司体、希腊语以及阿拉伯语等7种文字书写的,除阿拉米语是帝国通用语外,其他6种都是当地族群用语。由此可知,波斯帝国(  )
A.文明交流的形式多样 B.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C.文化发展的多元并存 D.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波斯帝国时期,埃及南部出土的很多文献使用多种文字书写,这实际上反映了波斯帝国境内多元文化的并存发展,故选C项; 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发展的多元性,而非文明交流的多种形式,排除A项; 材料说的是文献书写采用多种文字,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而非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排除B项;君主专制削弱,指的是王权的弱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1.商人认为天命神祇决定现实的一切,他们要做的就是对神灵进行丰厚的献祭。周人则认为天命赐予是有选择的,文王之所以能受天命,主要是勤政节俭、礼贤下士、与民同乐。商周天命观的变化反映出周人(  )
A.摒弃天命权威 B.实施儒家仁政 C.提出隆礼重法 D.重视以人为本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商周虽然都重视天命,但周人强调天命受君王品行的制约,这一变化与商人相比,实际上反映了周人从重视神转向重视人,以人为本 ,故选D项; 据材料“周人则认为天命赐予是有选择的,文王之所以能受天命”,可知周人仍然重视天命,排除A项; 儒家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来的,排除B项;隆礼重法是战国时期荀子提出来的,排除C项。
12.观察如图。丝绸之路出现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  )
A.朝贡贸易的需要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航海技术的发展 D.政治局势的演变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两宋时期,政权并立,社会环境动荡,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较快,明清时期,受到海禁政策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受阻,因而丝绸之路发展的主要原因受到政治局势及国家政策的影响,故选D项;朝贡贸易是指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与周边及海外各国建立起来的一种寓政治和经济为一体的对外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朝,无法解释宋以后的发展,排除B项;航海技术发展是原因之一,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
13.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  )
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 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
C.保障借贷主体和适当权益 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可知唐代政府注重规范公私借贷行为,鼓励自行签订契约,但是也对利息过高的现象进行了限制,说明政府注重保障借贷主体的适当权益,故选C项;重农抑商始终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只是在不同时期存在严厉和放松的差别,排除A项;“官府不干涉”说明政府并未完全禁止民间借贷行为,排除B项;材料中的法律规定是政府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借贷关系的体现,不涉及农民与地主或者农民与国家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
14.下表为不同典籍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影响是(  )
文献 评述
魏收《魏书》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欧阳修《居士集》 七世至于孝文,而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赵翼《廿二史札记》 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率多摈弃之,有同奴隶。
A.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 B.削弱了草原民族的武装
C.推动了鲜卑族汉化进程 D.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去夷即华,易姓建都”、“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务欲以夏变夷”可知,这些典籍都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文化,推动了鲜卑族汉化进程,故选C项;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与“根本既虚,随即崩溃”、“武事已渐弛也”等说法不符,排除A项;削弱了草原民族的武装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与欧阳修的观点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评价孝文帝改革,没有体现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
15.表1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
表1
思想家 观点
程颐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朱熹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A.主经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 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 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答案】A
【解析】由“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可知,程颐和朱熹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认为要学史和读史必须要重视道德教化,否则就会产生疑惑,故选A项;两位学者的思想都是关于主经学史的,而并未提到关于史料搜集的信息,所以B项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目主旨是关于读史学史如何学懂弄通的问题,而不是探求历史真相的问题,排除C项;题干中的程颐和朱熹都是理学的代表人物,而心学理念的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二者存在一定的区别,排除D项。
16.1956—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译著中,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著作为主,但资本主义国家的著作数量增长很快。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三线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B.科技交流摆脱冷战影响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
【答案】C
【解析】据纲要上册第26课所学可知,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随着中苏关系走向恶化,中国缓和与日本、欧洲的关系以引进技术专家、翻译西方著作,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故选C项;三线建设是从20世纪60年代前期到80年代,以“备战、备荒、为人民”为指导,我国在西南、西北进行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等基本建设,与材料时空不符,排除A项;“摆脱”绝对化、不合史实,此时科技交流仍受制于冷战形势,排除B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在改革开放时期,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争战不断,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了连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隋朝在统一后,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利用旧有渠道和天然河流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元朝定都北京后,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运河,改道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中国古代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其时空演变“折射出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历史变迁”。
——摘编自毛锋等《京杭大运河时空演变》
材料三
近代京汉铁路修建,既引进铁路建筑技术,也建立汉冶萍公司引入炼钢、铁轨制造技术;山西阳泉焦作煤矿为增产引入新的采矿技术。长辛店、郑州、武汉建立机修厂,试制车厢并维修机车;沿线的汉口、信阳、漯河、郑州、石家庄、保定、北京等地相关机器制造业及轻工业渐兴,逐步成为新的货物集散地、区域交通枢纽,带动周边县镇建设配套的产业链;新兴职业如司机、搬道工、检修工、车站服务人员、搬运工、售检票员、铁路警察等应运而生;货场、车站建在城外,城市突破城墙实现扩张;近代产业工人群体形成;培育铁路技师人才的系列学校出现。中国古代以行政级别为基础形成的城市格局,逐步演变为以沿海岸线、沿铁路线新的工业和贸易中心城市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新格局。
——摘编自张杰、张清俐《铁路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运河时空演变所折射出的历史变迁。(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国时期阻碍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不利因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交通发展与社会变迁内在关系的认识。(3分)
【答案】(11分)
(1)历史变迁:国家从分裂到统一;南北联系的加强;政治中心的转移,经济重心的南移。(3分)
(2)因素: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民国社会黑暗,战乱频仍;近代民族工业落后,民族资本实力弱小;思想文化观念守旧;近代教育科技薄弱。(6分,任答三点)
(3)认识:经济发展、交流需求、技术进步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革新;交通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城市的兴起发展,密切了各地的联系,推动世界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3分)
【解析】
(1)由材料一“隋朝在统一后,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大运河”可得,国家从分裂到统一;由材料一“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贯通南北”可得,南北联系的加强;由材料一“元朝定都北京后”“改道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可得,政治中心的转移,经济重心的南移。
(2)结合近代中国的史实从社会性质、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社会性质上,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从民国政治角度看,民国社会黑暗,战乱频仍;从民国经济来说,近代民族工业落后,民族资本实力弱小;从民国时期思想文化角度看,思想文化观念守旧,近代教育科技薄弱。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交通运输业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等相关史实,从社会变迁对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作用、交通运输业发展对社会变迁的作用等双向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从社会变迁对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作用看,经济发展、交流需求、技术进步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革新;交通运输业发展对社会变迁的作用看,交通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城市的兴起发展,密切了各地的联系,推动世界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33年11月至1934年5月,广东农村经济调查团对广东38个县152个村户中的
县数 调查村数 村户总数 农户数
38个 152个 24776户 自耕农 佃农 雇农 总计
38个县各类农户数占农户总数的比例 32.6% 57.2% 10.2% --
38个县农户数占村户总数的比例 84.7%
——摘编自陈翰笙主编《广东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材料二
上海近郊各县因紧靠近代中国发展最快的都市,所以在产业的转换、城乡产品的交换、劳动力的流动和技术的吸纳上均得益于都市经济。在上海近郊农村日益被卷入城市近代化进程中,农村产业的转换和替代给乡镇劳动力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城乡产品交流形成的市场更推动农村经济向近代跨跃,劳动人口的流动为农村多余劳动力的输出提供了通道,而依托城市吸纳技术的方便也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近代上海的农村,以牛乳业为代表的畜牧农场、养鸡场以及养鸭、养蜂专业户等。此外,民国时期还兴办不少农场、试验场和畜殖场。
——摘编自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
(1)据材料,概括指出广东和上海近郊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8分)
(2)简析两则材料对研究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社会价值及局限。(6分)
【答案】(14分)
(1)经济状况:
广东:小农经济占主导;(1分)阶层分化比较明显;(1分)租佃经营占比高;(1分)雇佣关系微弱。(1分)
上海:城乡经济互动发展;(2分)农产品商品化、专业化程度较高;(1分)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1分)
(2)社会价值及局限:
广东:对当地社会结构进行详细统计,便于了解经济发展状况;但社会调查样本数偏少,影响调查信度,还需搜集更多史料。(3分)
上海:对民国时期上海近郊的农村经济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便于了解城乡互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但对近郊农家收入和农家生活关注较少。(3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广东的经济状况,据材料一“农户数占比”可知小农经济占主导;据材料一“自耕农”“佃农”“雇农”可知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据材料一“佃农比例”可知租佃经营占比高;据材料一“雇农比例”可知雇佣关系微弱。第二小问上海的经济状况,据材料二“城乡产品交流形成的市场更推动农村经济向近代跨跃”可知城乡经济互动发展与农产品商品化、专业化程度较高;据材料二“民国时期还兴办不少农场、试验场和畜殖场”可知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2)第一小问广东的社会价值及局限,据材料“广东农村经济调查团对广东38个县152个村户”可知对当地社会结构进行详细统计,便于了解经济发展状况与但社会调查样本数偏少,影响调查信度,还需搜集更多史料。第二小问上海的社会价值及局限,据材料“而依托城市吸纳技术的方便也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可知对民国时期上海近郊的农村经济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便于了解城乡互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但对近郊农家收入和农家生活关注较少。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前期纺织、采矿和冶金行业的发展,要求改进运输工具,蒸汽机车和铁路应运而生,轮船逐渐取代了帆船。交通运输迅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展。
第二次工业 革命时期 电力和内燃机逐渐代替蒸汽机,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运输费用。同时,以内燃机作为动力的汽车运输和飞机运输异军突起。从地面铁路、汽车,到水面轮船,再到空中的飞机,立体的运输体系逐渐完善。
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 人类对原子能的利用突飞猛进,原子能除了用于发电外,已经在海运中采用。交通动力飞跃发展,动力来源多样化。
21世纪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各种交通运输手段的“大交通”已经成型,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摘编自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答案】(12分)
示例一:
论题:技术革新促进交通运输发展。
论述:工业革命时期,以改良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发明,促进了火车、轮船的产生,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工业革命进而向全球扩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发明层出不穷,特别是内燃机和电力的出现,引发了汽车、飞机的发明,逐步形成海、陆、空立体的交通运输体系,提高了运输效率,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原子能技术的应用推动交通动力发展,能源来源多样化,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加速各种交通工具的整合,推动“大交通”的形成。
综上,技术进步有助于动力革新、交通工具的改进,运输体系的多元与整合,推动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
示例二:
论题:交通发展加强世界各地联系。
论述:略
【解析】
根据题目要求,从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首先需要拟定一个论题,据材料“蒸汽机车和铁路应运而生,轮船逐渐取代了帆船”“以内燃机作为动力的汽车运输和飞机运输异军突起。从地面铁路、汽车,到水面轮船,再到空中的飞机,立体的运输体系逐渐完善”“原子能除了用于发电外,已经在海运中采用。交通动力飞跃发展,动力来源多样化”,可拟定论题为:技术革新促进交通运输发展。
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加以论述:通过分析两次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内燃机等动力的发明,促使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问世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导致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和世界各地的联系的加强,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能源来源多样化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加速各种交通工具的整合,推动“大交通”的形成等。最后进行总结,技术进步有助于动力革新、交通工具的改进,运输体系的多元与整合,推动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本题为开放型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数约占总人口的20%,1801年为33%,到1851年时,英国已有580多座城市,占总人口的54%。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经运河热和“铁路狂潮”的交通运输大变革之后,英国大大小小的城镇都被编织进了交通网络,全英联结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体系。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形成了一股吸引农村 移民的强大拉力,而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则构成一股强大的推力,把破产饥饿的农夫推向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凡能抓住机遇,发挥自身特色专长,又敢于创新的城镇(如曼彻斯特、利物浦)则发展壮大, 一些古老的郡城和军事要塞城镇(如约克、兰开斯特)则反应迟缓,在城市化中无可挽回地衰落了。
——摘编自陆伟芳《简析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征》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对“城市病”治理措施。1843年,议会通过了炉灶排放,烟尘和控制蒸汽机的法案。对于住房问题,政府出台了四部《工人住房法》,要求英国政府机构为工人提供更多廉价的可租赁住房。在公共卫生方面,1848年颁布了《公共卫生法》,从1848到1854年,全国共成立了182个地方卫生委员会,它们主要负责清理街道、排放污水等任务。各个城市也颁布了地方法规,改变了垃圾处理、供排水等的方法。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推动因素及特征。(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并概括英国政府治理措施的特点。(5分)
【答案】
(1)因素:工业革命进行;海外贸易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纺织、煤炭、冶金等工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与发展。
特征:城市化进程快;交通运输发展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发展不均衡。
(2)表现:环境污染严重;居住条件差。
特点:政府重视;城市治理法制化;设置专门机构。
【解析】
(1)第一小问因素,据材料一“1851年”及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进行;据材料一“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形成了一股吸引农村移民的强大拉力”可知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据材料一“运河热和‘铁路狂潮’的交通运输大变革”可知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与发展。第二小问特征,据材料一“占总人口的54%”可知城市化进程快;据材料一“运河热和‘铁路狂潮’的交通运输大变革”可知交通运输发展推动城市化;据材料一“又敢于创新的城镇(如曼彻斯特、利物浦)则发展壮大……在城市化中无可挽回地衰落了”可知城市化发展不均衡。
(2)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二“炉灶排放,烟尘”可知环境污染严重;据材料二“对于住房问题”及所学知识可知居住条件差。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二“英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对‘城市病’治理措施”可知政府重视;据材料二“《公共卫生法》”可知城市治理法制化;据材料二“全国共成立了182个地方卫生委员会”可知设置专门机构。扬州市广陵区红桥高级中学第二学期3月月考
高二 历史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毡房是草原民族的民居,俗称蒙古包,一般为圆形,以木条为骨架,外面覆盖毛毡以抵御寒冷,它是一种方便拆合的住宅。这反映出草原民居的特点是(  )
A.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 B.体现等级制度的观念
C.因地制宜形成多种样式 D.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
2.1941年11月,《解放日报》开设“卫生专栏”,重点介绍传染病的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1942年4月,陕甘宁边区设立防疫总委员会,分区、县先后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1942年5月通过的《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对传染病进行了分类,并规定了相应报告和防治制度。这反映出当时的陕甘宁边区(  )
A.医疗卫生体系已经完备 B.民众生命健康日益受到关注
C.公共卫生意识持续强化 D.医疗机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3.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直接面视下的督导化疗(DOT3),提高了结核病治愈率。但截至目前,结核病防治和抗结核病药物研发仍面临严重的资金缺口。如何吸引更多全球资本进入抗结核领城,成为业界关切。由此可见,疾病防治(  )
A.亟需世界卫生组织的具体指导 B.由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
C.推动中医药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D.需要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
4.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拒绝了列强的铁路方案,不久后提出:“与其让洋人在内地开设铁路电线,又不若中国自行仿办”,并争取到朝廷的支持。到甲午前,中国已经修筑了唐胥铁路等400多公里的铁路,开辟了中国铁路交通的新纪元。上述情况可以用来说明(  )
A.洋务派官僚思想保守 B.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自觉性
C.列强瓜分计划的破产 D.中国近代铁路网络的完善
5.下表出自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颁布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实施办法》,表中信息可用于研究(  )
卫生员训练班课程表(八周)
新民主主义论 48小时
急救处置及实习 48小时
传染病地方病及其预防 48小时
个人卫生及公共卫生 48小时
种痘,预防注射及实习 32小时
传染与消毒 10小时
生命统计大意 24小时
填表须知 6小时
A.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完善
C.农村卫生工作的推进 D.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
6.据1873年8月18日《申报》报道:上海洋泾浜一带已有人力车往来,乘坐者喜其便捷。这种人力车双轮上装座厢,以一人拉行,一般一人乘坐,轻巧便捷。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成为上海客运主要工具之一。此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B.人力车促进了中国交通近代化
C.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 D.人力车快速提升市民生活水平
7.北宋时,东京汴河两岸出现了大量“行市”,这种商业模式逐渐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官府为了盈收,也参与到商业竞争中,如开设果子行、面行、肉行等。这说明北宋(  )
A.打破坊市时空限制 B.朝廷开展商品专卖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8.以下是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图表。对图表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1949~2013年)
A.5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要得益于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B.60年代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趋缓,主要因为“右”倾错误泛滥
C.8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
D.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化密不可分
9.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纽约市郊区城镇建起了许多大型购物中心,人们不必再为购买生活用品而往返于纽约市中心商业区。纽约郊区城镇与市中心之间的土地差份使许多企业纷纷同郊区城镇迁移,新兴产业在纽约郊区城镇兴起。对材料所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得益于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B.导致了中心城区走向衰落
C.有效解决了城市化弊端 D.引发了城市功能布局紊乱
10.埃及南部出土的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时期的很多文献,是用阿拉米语、埃及祭司体、希腊语以及阿拉伯语等7种文字书写的,除阿拉米语是帝国通用语外,其他6种都是当地族群用语。由此可知,波斯帝国(  )
A.文明交流的形式多样 B.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C.文化发展的多元并存 D.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
11.商人认为天命神祇决定现实的一切,他们要做的就是对神灵进行丰厚的献祭。周人则认为天命赐予是有选择的,文王之所以能受天命,主要是勤政节俭、礼贤下士、与民同乐。商周天命观的变化反映出周人(  )
A.摒弃天命权威 B.实施儒家仁政 C.提出隆礼重法 D.重视以人为本
12.观察如图。丝绸之路出现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  )
A.朝贡贸易的需要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航海技术的发展 D.政治局势的演变
13.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  )
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 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
C.保障借贷主体和适当权益 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14.下表为不同典籍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影响是(  )
文献 评述
魏收《魏书》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欧阳修《居士集》 七世至于孝文,而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赵翼《廿二史札记》 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率多摈弃之,有同奴隶。
A.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 B.削弱了草原民族的武装
C.推动了鲜卑族汉化进程 D.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15.表1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
表1
思想家 观点
程颐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朱熹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A.主经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 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 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16.1956—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译著中,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著作为主,但资本主义国家的著作数量增长很快。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三线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B.科技交流摆脱冷战影响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争战不断,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了连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隋朝在统一后,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利用旧有渠道和天然河流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元朝定都北京后,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运河,改道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中国古代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其时空演变“折射出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历史变迁”。
——摘编自毛锋等《京杭大运河时空演变》
材料三
近代京汉铁路修建,既引进铁路建筑技术,也建立汉冶萍公司引入炼钢、铁轨制造技术;山西阳泉焦作煤矿为增产引入新的采矿技术。长辛店、郑州、武汉建立机修厂,试制车厢并维修机车;沿线的汉口、信阳、漯河、郑州、石家庄、保定、北京等地相关机器制造业及轻工业渐兴,逐步成为新的货物集散地、区域交通枢纽,带动周边县镇建设配套的产业链;新兴职业如司机、搬道工、检修工、车站服务人员、搬运工、售检票员、铁路警察等应运而生;货场、车站建在城外,城市突破城墙实现扩张;近代产业工人群体形成;培育铁路技师人才的系列学校出现。中国古代以行政级别为基础形成的城市格局,逐步演变为以沿海岸线、沿铁路线新的工业和贸易中心城市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新格局。
——摘编自张杰、张清俐《铁路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运河时空演变所折射出的历史变迁。(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国时期阻碍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不利因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交通发展与社会变迁内在关系的认识。(3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33年11月至1934年5月,广东农村经济调查团对广东38个县152个村户中的
县数 调查村数 村户总数 农户数
38个 152个 24776户 自耕农 佃农 雇农 总计
38个县各类农户数占农户总数的比例 32.6% 57.2% 10.2% --
38个县农户数占村户总数的比例 84.7%
——摘编自陈翰笙主编《广东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材料二
上海近郊各县因紧靠近代中国发展最快的都市,所以在产业的转换、城乡产品的交换、劳动力的流动和技术的吸纳上均得益于都市经济。在上海近郊农村日益被卷入城市近代化进程中,农村产业的转换和替代给乡镇劳动力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城乡产品交流形成的市场更推动农村经济向近代跨跃,劳动人口的流动为农村多余劳动力的输出提供了通道,而依托城市吸纳技术的方便也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近代上海的农村,以牛乳业为代表的畜牧农场、养鸡场以及养鸭、养蜂专业户等。此外,民国时期还兴办不少农场、试验场和畜殖场。
——摘编自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
(1)据材料,概括指出广东和上海近郊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8分)
(2)简析两则材料对研究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社会价值及局限。(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前期纺织、采矿和冶金行业的发展,要求改进运输工具,蒸汽机车和铁路应运而生,轮船逐渐取代了帆船。交通运输迅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展。
第二次工业 革命时期 电力和内燃机逐渐代替蒸汽机,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运输费用。同时,以内燃机作为动力的汽车运输和飞机运输异军突起。从地面铁路、汽车,到水面轮船,再到空中的飞机,立体的运输体系逐渐完善。
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 人类对原子能的利用突飞猛进,原子能除了用于发电外,已经在海运中采用。交通动力飞跃发展,动力来源多样化。
21世纪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各种交通运输手段的“大交通”已经成型,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摘编自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数约占总人口的20%,1801年为33%,到1851年时,英国已有580多座城市,占总人口的54%。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经运河热和“铁路狂潮”的交通运输大变革之后,英国大大小小的城镇都被编织进了交通网络,全英联结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体系。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形成了一股吸引农村 移民的强大拉力,而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则构成一股强大的推力,把破产饥饿的农夫推向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凡能抓住机遇,发挥自身特色专长,又敢于创新的城镇(如曼彻斯特、利物浦)则发展壮大, 一些古老的郡城和军事要塞城镇(如约克、兰开斯特)则反应迟缓,在城市化中无可挽回地衰落了。
——摘编自陆伟芳《简析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征》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对“城市病”治理措施。1843年,议会通过了炉灶排放,烟尘和控制蒸汽机的法案。对于住房问题,政府出台了四部《工人住房法》,要求英国政府机构为工人提供更多廉价的可租赁住房。在公共卫生方面,1848年颁布了《公共卫生法》,从1848到1854年,全国共成立了182个地方卫生委员会,它们主要负责清理街道、排放污水等任务。各个城市也颁布了地方法规,改变了垃圾处理、供排水等的方法。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推动因素及特征。(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并概括英国政府治理措施的特点。(5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红桥高级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