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3月入学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内江六中2023一2024学年(下)高2026届入学考试
历史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不断壮大。他们不仅要接受教育训练,还要了解过去可歌可泣的
历史故事,学习先辈们在战斗中临危不惧、为国牺牲的精神,理解“食人之禄,忠人之事”
的思想理念。这()
A.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B.说明儒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C.表明士阶层垄断了文化教育
D.反映出士阶层推动社会变革
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提到:严格说来,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
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据此可知(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B.秦汉最高统治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先秦以前通过实行郡县制达到封建统一
D.秦汉时期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已趋成熟
3.汉初币制混乱,且允许郡国铸钱,导致私人铸币现象严重。汉武帝时改革币制,将铸币
权败归中央由中央设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这一措施()
A.健全了货币体系
B.减轻了农民负担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抑制了市场活力
4.下表为两部文献中关于江南地区人物传中部分内容摘录,这些内容反映了(
出处
内容
《吴书·孙权
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市,
传》
作邸阁。
《晋书 孔愉
句章县(今宁波南)有汉时旧陂,毁废数百年。愉自巡行,修复故堰,溉
传》
田二百余顷,皆成良业。
A.东晋时期吏治清明
B.南方水利设施完备
C.江南得到一定开发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5.唐太宗至唐高宗前期,官学鼎盛,私学不显;从开元、天宝年间迄于唐末,具有应试倾
向的私学广泛发展起来。这一变化得益于(
A.选官制度的发展
B.诗歌创作的鼎盛
C.社会阶层的流动
D.官学地位的衰颓
6.唐代士人的隐逸与魏晋时期士人全身远祸或附庸风雅的隐逸不同,他们全无消沉颓废之
情,而是在积蓄力量,巩固自我,待机而动,以求有朝一日能更好地建功立业,扬名天下。
唐代士人的隐逸侧面反映了(
)
内江六中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卷,第1页(共6页)
A.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拓展
B.主流意识形态逐渐嬗变
C.三教合一的思想发展趋势
D.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
7.宋朝设立二府三司,对国家大事共同决策。议事时,由主事官首议,政事堂(中书门下
合署办公)合议,后由皇帝裁决,最后交由有司执行。谏院(言官机构)全程记录。如果皇
帝直接发号施令,谏院抗议。结果是,有司以各种理由拖延,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
了了之。这说明当时()
A.选官用官制度不完善
B.中枢机构的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
D.国家制度对专制皇权有约束力
8.在宋以前,“无讼”是地方官追求的执政境界之一、但是到两宋时期,民间显现“尚讼”
风气,“编户之内,学讼成风”。这本质上反映了(
A,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下降
B.社会秩序较为稳定
C.经济发展助推社会进步
D.官员执政水平较高
9.明代的内阁大臣有代替皇帝发言的职能,即进行草拟圣旨、票拟批答、拟定遗诏等,这
些诏书有时是皇帝亲授,有时是通过宦官传达。这一职能()
A.说明内阁具有决策权
B.表明决策渐趋民主
C.较大程度上侵夺君权
D.是君主意志的反映
10.《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
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
其力之良民也。”该材料反映出(
A.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动摇
B.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C.工商皆本思想得到认可
D.江南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11.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一批介绍西方的著作,其内容如下表所示,由此可见(
将中西人士有关地理、天文、轮船、火炮、炮台、水雷等知识以及时
魏源《海国图志》
人对于筹办海防、夷务的论述一并收入书中。
全书以图为纲,简洁明了地叙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方位和历史沿革
徐继畲《赢寰志略》
等。
梁廷柟《海国四说》
介绍了有关外国的历史和现状,肯定了西方民主制度。
A,清政府摆脱传统的华夷观念
B.士大夫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中国开始全面接受西方文明
D.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12.19世纪50年代,为平定叛乱,清廷再次沿用了曾在平叛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团练制度,
由士绅领导的团练逐渐转变成地方政府的正式机构,开始介入征收赋税、维护治安与公共建
设等多个领域。1860年以后,清廷不再放手鼓励地方团练,但团练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
这表明,团练制度()
A.推动了新阶级力量崛起
B.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
C.冲击了清朝的中央集权
D.导致地方自治运动由此启动
13.1874年,王韬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创办《循环日报》,
宣传“天下之治,以民为先”“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等主张。这表明王韬(
)
A.立足国际视角践行洋务新政
B.已经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
C.借助舆论宣传凝聚革命力量
D.仍未突破传统民本思想的束缚
14.1907年,农工商部颁布章程,规定无论独资、合资或附股兴办实业能够“开辟利源,
制造货品,扩充国民生计”,并达到一定规模,即可得到级别不等的奖励。这一举措(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反映了实业救国的要求
内江六中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卷,第2页(共6页)高26届入学考试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B C C A D D C D D B C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B A A D A C B B C A A D
材料题
25.
(1)表现: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白银货币化;海外贸易发达;江南工商业市镇蓬勃发展;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2)兴:北方边境贸易发展;赋役制度改革;新航路开辟后新的作物品种传入,带动农业、手工业技术的进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等。衰:国内战事频繁;投资土地,没有把票号与民用工业结合起来;与封建政府联系紧密等。
26.(1)措施:解放全国领土;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政;积极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瑞典、丹麦等国建立外交关系,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
(2)意义:证明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合理性、优越性;强化了对社会主义政权的政治认同;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等。
27.主题:19世纪中后期国家出路的探索。
阐释:19世纪中后期,列强侵华是导致民族危机加深、国家呈现颓势与衰败趋向的主导因素,这就决定了救亡图存是社会各阶级抗争与努力的根本出发点;列强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残酷现实,决定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同时必须反封建。为挽救国家颓势,林则徐、魏源等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这对后世有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洋务派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造方案,但因不能突破封建秩序而归于失败。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但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所展现出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19世纪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正在酝酿之中。
综上所述,晚清社会各阶级对中国革命认识的不足,特别是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使得其反抗斗争与救亡努力均归于失败,但一代代先进中国人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斗争精神与不懈探索国家出路的爱国情怀,为当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3月入学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