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正则集团2023-2004九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九年级历史限时作业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1. 史学家陈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1840年到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是中国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ACD项不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
2. 辨析下图漫画,请你判断它与哪一文件有关( )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资治通鉴》 D. 《农政全书》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漫画信息“太平天国”和“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故漫画与《天朝田亩制度》有关,故A符合题意;《资政新篇》与漫画的“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巨著,故C不符合题意;《农政全书》是农业科学著作,与漫画信息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紧扣漫画信息“太平天国”和“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3.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北洋舰队成为清政府的海军主力,但这支舰队却在一场战役中最终全军覆没。这场战役的地点在( )
A. 平壤 B. 黄海 C. 旅顺 D. 威海卫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洋舰队与甲午中日战争中最终在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故选D;平壤和旅顺不是北洋舰队战斗的地点,排除AC;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没有全军覆没,排除B。
4. 揭开变法维新序幕的是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 )
A. 创办《国闻报》 B. 创办《时务报》 C. 进行“百日维新” D. “公车上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变法维新序幕,D项正确,排除C项;维新派创办《国闻报》和《时务报》,宣传了维新思想,排除A、B项。故选D项。
5. “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这副对联歌颂的是谁的主要功绩( )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孙中山 D. 袁世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指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C项正确;康有为、梁启超都是维新派,排除AB项;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6.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宗教信仰,一律平等。以上内容表明( )
A. 该约法体现民主平等思想 B. 中华民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
C. 中国人民实现了自由平等 D. 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分析可知,这体现了民主和平等思想,A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不是中华民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排除B项;“中国人民实现了自由平等”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平等的民权,“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改变国民这种状况,他认为首先要做事情是
A. 进行武装斗争 B. 解放民众思想
C. 建立革命政党 D. 普及白话文章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可见陈独秀认为国人对于国家的前途命运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因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解放民众思想,1915年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猛烈批判封建道德礼教,促进了人们尤其青年学生的思想解放,B正确,A排除;1919年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等人筹划建立中国共产党,C排除;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主张普及白话文章,D排除。故选B。
8.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召开,会议上再次提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主题。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指的是( )
A. 打倒北洋军阀、统一全中国
B. 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C. 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D.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因受法租界巡捕的干扰,后来大会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继续进行。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D项正确;打倒北洋军阀、统一全中国是北伐战争期间的革命目标,排除A项;1924~1927年,在国共两党的共同领导下,国共两党及其他革命力量联合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被称为国民革命。因此,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是在国民革命时期提出的,排除B项;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排除C项。故选D项。
9. 《毛泽东选集》写道:“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文中“合作”开始的标志是
A. 中共“一大”召开 B. 黄埔军校建立 C. 国民党“一大”召开 D.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合作”指的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0. 陕西临潼有一个不起眼的小亭(见下图),名为“兵谏亭”,该亭得名是因为震惊中外的( )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西安事变 D. 卢沟桥事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软禁,后来在他被捕之地建起一座小亭,命名为“兵谏亭”,C项正确;“兵谏亭”体现的是内政,而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 卢沟桥事变体现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1. 如图,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轴。其中毛泽东思想被确立党的指导思想形成于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党的指导思想、因此,泽东思想被确立党的指导思想形成于③抗日战争时期。故C符合题意;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还未形成,故A不符合题意;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未形成毛泽东思想,故B不符合题意;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思想被确立党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出现在抗日战争之后,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战场上主动向日军交通线发动奇袭,将铁路、桥梁及通信设施加以炸毁或破坏,此战役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使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这场战役是( )
A. 平型关战役 B. 百团大战 C. 台儿庄战役 D. 淞沪会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1940年”“彭德怀指挥”“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结合所学可知,彭德怀元帅1940年指挥发动的是百团大战,这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B项正确;平型关战役是林彪元帅1937年指挥发起的,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A项;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歼灭日寇一万多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
A. 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 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C. 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D. 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并结合所学,民主党派都主张要国家重建设,因此都赞赏中共领导人的这次重庆之行,反映出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力量变化,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民主党派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认同,排除B项;当时民族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4.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如下图),其实施范围是
A. 全国范围
B. 国统区
C. 解放区
D. 陕甘宁边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围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在解放区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5. 如图所示战役的意义是( )
A. 推动了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 B. 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
C. 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 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中解放军进攻跨过长江,向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进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D项正确;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排除A项;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是南昌起义,排除B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C现。故选D项。
16. 现代西方各国法律都可以从中找到它的影子,许多法律原则都起源于这部法典,它也对以后人们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法律与制度提供了重要文献。这部“法典”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十二铜表法》
C. 《查士丁尼法典》 D. 《拿破仑法典》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据题干“对以后人们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法律与制度提供了重要文献”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这部“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A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文献,排除B项;《查士丁尼法典》是拜占庭帝国时期的法律文献,排除C项;《拿破仑法典》是拿破仑帝国时期的法律文献,排除D项。故选A项。
17. 提起古代希腊的强盛与繁荣,人们往往会想到雅典城和伯里克利的名字,这主要是因为( )
A. 雅典的强大军事 B. 雅典的民主政治
C. 伯里克利的专制 D. 伯里克利的公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所以提起古代希腊的强盛与繁荣,人们往往会想到雅典城和伯里克利的名字。选项B符合题意;AC项与题意不符;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它是为奴隶主阶级整体的经济利益而服务,是奴隶主自由民阶级的民主,所以D项错误。故选B。
18. 图像史料在证史研究中有重要作用。如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一组图像资料。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 古代亚非文明 B. 封建时代的欧洲 C. 古代欧洲文明 D. 封建时代的亚洲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封臣宣誓效忠封君”“僧侣、骑士、农民”和“一个庄园的图解”可知涉及的是欧洲中世纪的封君封臣制、僧侣制度和庄园制度,B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中世纪的欧洲,排除AD项;古代欧洲文明是指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B项。
19. 下表罗列了世界三大宗教基本史实,对其共性分析正确的是( )
名称 时间 人物 地点
佛教 公元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 古印度地区
基督教 1世纪 传说中的耶稣 巴勒斯坦地区
伊斯兰教 7世纪 穆罕默德 阿拉伯地区
A. 发源于亚洲 B. 真实人物创立
C. 传播于同一民族 D. 形成于同一时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世界上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均位于亚洲。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基督教是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于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A项正确;基督教是传说中的耶稣所创立的,排除B项;三大宗教并非传播于同一民族,排除C项;三大宗教产生于不同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
20. 15-17世纪,欧洲许多冒险家多次进行海外探险,史称“新航路开辟”。其中最著名的航海家是哥伦布。结合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判断哥伦布进行的航海线路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492年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了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但是他认为他到达了印度。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1. 下列数轴图呈现了17~18 世纪的若干重大事件。它们反映的时代潮流是( )
A. 推翻本国封建统治 B. 反抗外国殖民侵略
C. 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D.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的“英国议会重新召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标志,“1688年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美国独立战争结合后,制定1787年美国宪法,法国大革命过程中颁布了《人权宣言》。题干重大事件反映的时代潮流是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故C符合题意;推翻本国封建统治与美国独立战争无关,排除A;反抗外国殖民侵略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无关,排除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排除D。故选C。
22. 观察下图,指出导致1800—1880年期间英国伦敦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外殖民战争 B. 工业革命
C. 资产阶级革命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其中生产革命的标志性成就是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1840年前后,大机器生产逐步取代工场手工业,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工业的发展,所以是导致1800—1880年期间英国伦敦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故选B。
23. “在联盟内部,……虽然不时产生各种矛盾和斗争,但摧毁法西斯是他们共同目标。正是这种根本利益使他们团结起来,互相配合支援,直到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材料说明“联盟”建立的作用是( )
A. 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B. 开辟了第二战场
C. 壮大了反法西斯力量 D. 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摧毁法西斯是他们共同目标。正是这种根本利益使他们团结起来,互相配合支援,直到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联盟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这一战线的建立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C项正确;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排除A项;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排除B项;“扭转了战争的形势”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24. 卡斯特罗说:“革命就是为了古巴民族达到历史目的和实现彻底统一,就是要推翻顺从帝国主义国家意愿、腐败无能、镇压民众的政府。”材料中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英国 D. 美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巴在政治和经济上长期被美国控制,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D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5. 下图信息表述了该组织的
世界贸易组织 1.成立10年,世界贸易总额增加了3倍; 2.成员方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3.国家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A. 成立背景 B. 建立过程 C. 活动方式 D. 积极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10年,世界贸易总额增加了3倍;成员方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这说明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起到了积极作用,D项正确;成立背景、建立过程和活动方式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二、材料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19世纪中叶,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那个时候自强一词应有两重含义。一就阶级意义而言,它所寻求的是在农民战争(太平天国、捻军)打击面前王朝的自我振兴。对中国社会来说,这多少是一个被重新提出的古老问题。二就民族意义言,它所寻求的是:在“鹧张弥甚”的外国侵略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他们(指洋务派)的大政方针分两层:以外交治标,以自强治本。这个治本之策是步步发展的。最初不过练洋枪队;继则买制器之器、以图自己造船;终而设学校、派留学生,以图自己能制这制器的器具。等到光绪年间,他们进而安电线、开煤矿、修铁路、办海军、设招商局、立纱厂。……但是十九世纪的后四十年,外来的压迫节节加紧。……治标没有治好,治本也不足济事。甲午之战是自强运动的失败。
——蒋廷胾《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自强”一词提出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治本”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这场自强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自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1)原因: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抵御外国侵略的需要。
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2)措施:编练新式军队(或练洋枪队)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培养新式人才(或设学校、派留学生)创办近代民用工业。(任答2点)
标志:甲午战争失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3)性质: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积极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任答1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一“一就阶级意义而言,它所寻求的是在农民战争(太平天国、捻军)打击面前王朝的自我振兴。对中国社会来说,这多少是一个被重新提出的古老问题。二就民族意义言,它所寻求的是:在‘鹧张弥甚’的外国侵略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概括得出,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抵御外国侵略的需要。
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小问2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这个治本之策是步步发展的。最初不过练洋枪队;继则买制器之器、以图自己造船;终而设学校、派留学生,以图自己能制这制器的器具。等到光绪年间,他们进而安电线、开煤矿、修铁路、办海军、设招商局、立纱厂”及所学知识可得出编练新式军队(或练洋枪队);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培养新式人才(或设学校、派留学生);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标志: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小问3详解】
性质: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7.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主是的军官、政客、议员,认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知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为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革命有希望,中国不会亡,要改变过去革命的办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目益强烈,日益明显了。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五四运动的大功劳,是解放思想。我自己就解放了思想。我抛弃了从前的“书不读秦汉以下,文章以骈体为正宗的信备”,把以前读过的经史子集统统置于高阁,开始钻研马克思主义,浏览欧洲十九世纪多症的文艺思潮。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与以往的革命运动相比,依靠的对象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主要是由于哪一阶级的参与。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找到的新的革命办法是什么?这些新的革命办法的得出是总结借鉴了哪些历史经验教训?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五四运动后中国的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回答;为什么说五四运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答案】(1)从上层社会变成人民群众;无产阶级。
(2)依靠下层人民,走俄国人的道路;百且维新的失败,洋务运动的失败,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3)掀起思想解放潮流,马克思主义广为流传。
(4)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不同:根据“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可归纳出从上层社会变成人民群众。
阶级:根据所学知识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主要是由于无产阶级的参与,五四运动后期,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
【小问2详解】
办法:依据材料“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可见,新的革命方法就是此。
经验教训:结合所学知识点,俄国人的道路则是指俄国依据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阶级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历史经验教训则是指以往革命过于重视于上层,而忽略了下层力量。借鉴了百日维新的失败,洋务运动的失败,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等历史经验教训。
【小问3详解】
变化:依据材料“把经史子集束于高阁,开始钻研马克思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得到广泛的传播。
【小问4详解】
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8. 革命实践铸就革命精神,革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自参加共产国际后,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在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在会议上遭遇批判,失去发号施令权。其直接结果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独立自主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和主张。
——摘编自《中国红军长征记》
材料二 抗战期间,中国以伤亡3500多万人的代价,歼灭了日寇150余万,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中国战场还牵制了日军近80%的兵力,对日寇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军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进行了十四年奋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团结全国军民共同抗战,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对敌作战12.5万次,歼灭日军52万余人,歼灭大部分伪军。
——摘编自危兆盖《论抗战精神》等
材料三 伟大的长征孕育了长征精神,具体表现为:为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波澜壮阔的抗战凝聚了抗战精神,具体表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摘编自苏进《精神的力量》
(1)材料一中“战略转移”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早期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的态度,这一态度在哪次会议后得到了改变?
(2)材料二中“十四年奋战”的起点是什么事件?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两个主要特点。
(3)材料一里的中共对共产国际态度的变化、材料二中的万众一心全民抗战,分别对应着材料三所述的哪一具体精神?
【答案】(1)历史事件:长征态度:照抄照搬会议:遵义会议。
(2)事件:九一八事变。主要特点: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材料一对应的精神:独立自主;材料二对应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解析】
【详解】(1)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由材料“在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过程中”“《中国红军长征记》”,可见“战略转移”反映的是长征。结合所学,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处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与矛盾,由材料“中国共产党能够独立自主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和主张”,可见指遵义会议。
(2)“十四年奋战”的起点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关于“特点”,由材料“中国战场还牵制了日军近80%的兵力,对日寇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可得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由材料“中国共产党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团结全国军民共同抗战,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对敌作战12.5万次,歼灭日军52万余人,歼灭大部分伪军”,可得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材料一中中共对共产国际态度由盲从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体现了独立自主精神。材料二中抗日战争期间万众一心全民抗战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29. 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战胜国领导人在巴黎召开凡尔赛和会,考虑重画欧洲地图的时候,已经把苏俄视为敌人。
——《地狱之行:1914-1949》
材料二 在战时外交的赛局里,哪个玩家在战场上投入最多部队作战,讲话自然就最大声。由于红军节节胜利,因此斯大林在雅尔塔的地位特别重要。
——《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这一潜在秩序的瓦解。……两大国家集团的对抗和冷战主导了战后国际关系。这是一种非战非和的状态。我们或许可以争辩,两极格局究竟导致了全球的动荡和不安,抑或发展起一种稳定机制。毕竟世界出现了某种稳定状态---至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
——(美)理查德。W.布利特等《20世纪全球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在哪次战争后召开的会议?此次战争后形成的世界秩序是什么?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苏俄(苏联)在两次国际会议中的地位有何变化?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3)材料二中的“非战非和的状态”是对哪一政策的描述?概括这一政策的影响。
(4)综上所述,你认为世界格局的变动与国家发展之间有何关系?
【答案】(1)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变化:巴黎和会上被欧洲国家视为敌人,雅尔塔会议上成为主导国。
原因:一战后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一战(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敌视);二战中,苏联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苏军在欧洲战场牵制德军扭转战局,作出了巨大贡献等。)
(3)政策:冷战政策
影响:导致了全球的动荡和不安;使世界发展起一种稳定机制(抑制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4)世界格局的变动见证国家实力的消长,为国家发展提供机遇(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动。(答出两点)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1919年,战胜国领导人在巴黎召开凡尔赛和会”可知,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列强在凡尔赛宫召开巴黎和会。讨论处置战败国德国等问题。此次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战后的新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依据材料一“战胜国领导人在巴黎召开凡尔赛和会,考虑重画欧洲地图的时候,已经把苏俄视为敌人”可知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苏俄被欧洲国家视为敌人,依据材料二“由于红军节节胜利,因此斯大林在雅尔塔的地位特别重要”可知二战时期的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成为主导国之一。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一战后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一战(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敌视);二战中,苏联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苏军在欧洲战场牵制德军扭转战局,作出了巨大贡献等。)
(3)依据材料三“……两大国家集团的对抗和冷战主导了战后国际关系。这是一种非战非和的状态”可知“非战非和的状态”对应的是二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当时美国采取直接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等国家。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政策的影响,据“两极格局究竟导致了全球的动荡和不安”得出这一冷战政策使得美苏两两大阵营之间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对抗,造成全球的动荡和不安,据“抑或发展起一种稳定机制。毕竟世界出现了某种稳定状态---至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得出双方毕竟避免直接战争,使得世界建立起一种稳定机制,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4)综上所述,一战结束后战胜国依据实力对比的变化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战胜国依据实力对比的变化确立了美苏两极格局。由此可见世界格局的变动见证国家实力的消长,为国家发展提供机遇(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动。九年级历史限时作业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1. 史学家陈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 辨析下图漫画,请你判断它与哪一文件有关( )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资治通鉴》 D. 《农政全书》
3.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北洋舰队成为清政府的海军主力,但这支舰队却在一场战役中最终全军覆没。这场战役的地点在( )
A. 平壤 B. 黄海 C. 旅顺 D. 威海卫
4. 揭开变法维新序幕的是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 )
A. 创办《国闻报》 B. 创办《时务报》 C. 进行“百日维新” D. “公车上书”
5. “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这副对联歌颂的是谁的主要功绩( )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孙中山 D. 袁世凯
6.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宗教信仰,一律平等。以上内容表明( )
A. 该约法体现民主平等思想 B. 中华民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
C. 中国人民实现了自由平等 D. 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7.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改变国民这种状况,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 进行武装斗争 B. 解放民众思想
C. 建立革命政党 D. 普及白话文章
8.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召开,会议上再次提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主题。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指的是( )
A. 打倒北洋军阀、统一全中国
B. 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C. 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D.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9. 《毛泽东选集》写道:“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文中“合作”开始的标志是
A. 中共“一大”召开 B. 黄埔军校建立 C. 国民党“一大”召开 D.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0. 陕西临潼有一个不起眼的小亭(见下图),名为“兵谏亭”,该亭得名是因为震惊中外的( )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西安事变 D. 卢沟桥事变
11. 如图,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轴。其中毛泽东思想被确立党的指导思想形成于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战场上主动向日军交通线发动奇袭,将铁路、桥梁及通信设施加以炸毁或破坏,此战役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使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这场战役是( )
A. 平型关战役 B. 百团大战 C. 台儿庄战役 D. 淞沪会战
13. 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
A. 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 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C. 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D. 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14.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如下图),其实施范围是
A. 全国范围
B. 国统区
C. 解放区
D. 陕甘宁边区
15. 如图所示战役的意义是( )
A. 推动了工农革命运动发展 B. 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
C. 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D. 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6. 现代西方各国的法律都可以从中找到它的影子,许多法律原则都起源于这部法典,它也对以后人们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法律与制度提供了重要文献。这部“法典”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十二铜表法》
C. 《查士丁尼法典》 D. 《拿破仑法典》
17. 提起古代希腊的强盛与繁荣,人们往往会想到雅典城和伯里克利的名字,这主要是因为( )
A. 雅典的强大军事 B. 雅典的民主政治
C. 伯里克利的专制 D. 伯里克利的公平
18. 图像史料在证史研究中有重要作用。如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一组图像资料。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 古代亚非文明 B. 封建时代的欧洲 C. 古代欧洲文明 D. 封建时代的亚洲
19. 下表罗列了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史实,对其共性分析正确的是( )
名称 时间 人物 地点
佛教 公元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 古印度地区
基督教 1世纪 传说中的耶稣 巴勒斯坦地区
伊斯兰教 7世纪 穆罕默德 阿拉伯地区
A. 发源于亚洲 B. 真实人物创立
C. 传播于同一民族 D. 形成于同一时期
20. 15-17世纪,欧洲许多冒险家多次进行海外探险,史称“新航路开辟”。其中最著名的航海家是哥伦布。结合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判断哥伦布进行的航海线路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1. 下列数轴图呈现了17~18 世纪的若干重大事件。它们反映的时代潮流是( )
A. 推翻本国封建统治 B. 反抗外国殖民侵略
C. 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D.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2. 观察下图,指出导致1800—1880年期间英国伦敦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外殖民战争 B. 工业革命
C. 资产阶级革命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23. “在联盟内部,……虽然不时产生各种矛盾和斗争,但摧毁法西斯是他们共同目标。正是这种根本利益使他们团结起来,互相配合支援,直到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材料说明“联盟”建立的作用是( )
A. 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B. 开辟了第二战场
C. 壮大了反法西斯力量 D. 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24. 卡斯特罗说:“革命就是为了古巴民族达到历史目的和实现彻底统一,就是要推翻顺从帝国主义国家意愿、腐败无能、镇压民众的政府。”材料中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英国 D. 美国
25. 下图信息表述了该组织的
世界贸易组织 1.成立10年,世界贸易总额增加了3倍; 2.成员方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3.国家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A. 成立背景 B. 建立过程 C. 活动方式 D. 积极作用
二、材料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19世纪中叶,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那个时候自强一词应有两重含义。一就阶级意义而言,它所寻求的是在农民战争(太平天国、捻军)打击面前王朝的自我振兴。对中国社会来说,这多少是一个被重新提出的古老问题。二就民族意义言,它所寻求的是:在“鹧张弥甚”的外国侵略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他们(指洋务派)的大政方针分两层:以外交治标,以自强治本。这个治本之策是步步发展的。最初不过练洋枪队;继则买制器之器、以图自己造船;终而设学校、派留学生,以图自己能制这制器的器具。等到光绪年间,他们进而安电线、开煤矿、修铁路、办海军、设招商局、立纱厂。……但是十九世纪的后四十年,外来的压迫节节加紧。……治标没有治好,治本也不足济事。甲午之战是自强运动的失败。
——蒋廷胾《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自强”一词提出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治本”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这场自强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自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有何积极影响?
27.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主是的军官、政客、议员,认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知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为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革命有希望,中国不会亡,要改变过去革命的办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目益强烈,日益明显了。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五四运动的大功劳,是解放思想。我自己就解放了思想。我抛弃了从前的“书不读秦汉以下,文章以骈体为正宗的信备”,把以前读过的经史子集统统置于高阁,开始钻研马克思主义,浏览欧洲十九世纪多症的文艺思潮。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与以往的革命运动相比,依靠的对象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主要是由于哪一阶级的参与。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找到的新的革命办法是什么?这些新的革命办法的得出是总结借鉴了哪些历史经验教训?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五四运动后中国的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回答;为什么说五四运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8. 革命实践铸就革命精神,革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自参加共产国际后,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在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在会议上遭遇批判,失去发号施令权。其直接结果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独立自主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和主张。
——摘编自《中国红军长征记》
材料二 抗战期间,中国以伤亡3500多万人的代价,歼灭了日寇150余万,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中国战场还牵制了日军近80%的兵力,对日寇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军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进行了十四年奋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团结全国军民共同抗战,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对敌作战12.5万次,歼灭日军52万余人,歼灭大部分伪军。
——摘编自危兆盖《论抗战精神》等
材料三 伟大的长征孕育了长征精神,具体表现为:为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波澜壮阔的抗战凝聚了抗战精神,具体表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摘编自苏进《精神的力量》
(1)材料一中“战略转移”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早期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的态度,这一态度在哪次会议后得到了改变?
(2)材料二中“十四年奋战”的起点是什么事件?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两个主要特点。
(3)材料一里的中共对共产国际态度的变化、材料二中的万众一心全民抗战,分别对应着材料三所述的哪一具体精神?
29. 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战胜国领导人在巴黎召开凡尔赛和会,考虑重画欧洲地图的时候,已经把苏俄视为敌人。
——《地狱之行:1914-1949》
材料二 在战时外交的赛局里,哪个玩家在战场上投入最多部队作战,讲话自然就最大声。由于红军节节胜利,因此斯大林在雅尔塔的地位特别重要。
——《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这一潜在秩序的瓦解。……两大国家集团的对抗和冷战主导了战后国际关系。这是一种非战非和的状态。我们或许可以争辩,两极格局究竟导致了全球的动荡和不安,抑或发展起一种稳定机制。毕竟世界出现了某种稳定状态---至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
——(美)理查德。W.布利特等《20世纪全球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在哪次战争后召开的会议?此次战争后形成的世界秩序是什么?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苏俄(苏联)在两次国际会议中的地位有何变化?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3)材料二中的“非战非和的状态”是对哪一政策的描述?概括这一政策的影响。
(4)综上所述,你认为世界格局的变动与国家发展之间有何关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正则集团2023-2004九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