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2023-2024八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八年级历史
2024.03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5页,第Ⅱ卷6~8页。答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试卷密封线内及答题卡上面的考生信息填、涂清楚。所有试题答案均须涂、写在答题卡限定的区域,答在本试卷上的答案不得分。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旨在( )
A.创建新中国 B.实现祖国统一 C.进行土地改革 D.制定国家宪法
2.1950年8月,泰州人柳溥庆所在的北京人民印钞厂接到印制“国家名片”的紧急任务,在没有相应印制设备的情况下,他带领工人改造印制机器,创新工艺流程,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因此,他当年获评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劳模。这一事件折射出( )
A.新政权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顺应民心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顺利实施
3.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发展历程时,整理了部分年代尺,其中③对应的关键词是( )
A.军旗升起 B.当家作主 C.开天辟地 D.社会主义
4.历史学家金冲及说:“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始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它的前途命运,在这以前和这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 )
A.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C.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D.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5.“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啊,再苦也有边啊共产党来了苦变甜幽……”至今,这首经典老歌仍在西藏雪域高原上传唱不衰。藏族人民“苦变甜”的历史始于( )
A.1949年新中国成立 B.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C.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D.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
6.1972年2月,《上海公报》在上海的锦江小礼堂预发布,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即兴演讲说:“公报只是一个开始,今后所要做的更重要的事情,是建造一座跨越16000英里大洋和22年敌对情绪的桥梁。”尼克松所说的“22年敌对情绪”开始于( )
A.国民党败逃台湾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抗美援朝战争 D.美国使用原子弹
7.如下图是1950年11月张文元创作的漫画《一臂之助,义不容辞》,该漫画反映的战争( )
A.导致了朝鲜半岛分裂 B.致使美国深陷经济危机
C.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 D.重新确立中国大国地位
8.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图1、图2体现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 )
A.保障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确立了土地公有制
9.下图是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战争关系图,其中交集部分反映的是( )
A.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B.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C.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D.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10.下面的时间轴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阶段历史,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①阶段出现“大跃进”等“左”的错误 B.②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C.③阶段国家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D.④阶段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1.下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项重点工程项目比例分布示意图。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工业项目的均衡发展
B.大力发展重工业
C.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
D.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
12.“第二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一宪法条文的首次出现表明( )
A.确立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C.国内主要矛盾转变 D.政治协商制度建立
13.“中国经过长期的流血革命,现在创造出了一条不流血而和平改造资本家的经验,这是有世界意义的。”材料高度评价的是( )
A.建立生产合作社 B.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C.没收资本家企业 D.推行公司制、股份制
14.如图所示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中共八大的召开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八字方针”的提出
15.标语可以凭借简洁的语言达到某种宣传的目的,是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产物。下列标语最有可能出现于1956年的是(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C.“正确分析矛盾,良好开端”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6.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时说:“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七分人祸”是指(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文化大革命运动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7.“魂飞万里,盘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路漫漫其修远兮,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随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前倾澄碧。”习近平总书记这首词作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A.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B.“铁人”王进喜
C.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D.两弹元勋邓稼先
18.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到1952年底,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
C.1954年,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19.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特约评论员文章,12日《人民日报》便转载了这篇文章,随即点燃了如火如荼的全国性辩论的火花。这场“辩论”是( )
A.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B.为了维护个人崇拜
C.政治理论突破创新 D.平反以往冤假错案
20.下表所示目录节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四卷一书,目录中的“__________”处应填入( )
第二章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一节 重新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倡导实事求是 二、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酝酿和准备 一、经济考察团出访欧洲、日本 二、国务院务虚会
A.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B.粉碎“四人帮”前的紧张斗争
C.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D.邓小平等对改革开放的支持
21.《刘少奇冤案始末》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在“文化大革命”中含冤屈死到平反昭雪的故事。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说明了( )
A.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 B.“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得到彻底纠正
C.“文化大革命”正式结束 D.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2.小萌要进行“小岗村引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学习,在他搜集的史料中价值最高的是( )
A.18户村民签订的“大包干”契约 B.故事电影《十八个手印》
C.长篇纪实小说《小岗村的故事》 D.学术论文《“分田到户”改革的辩证性反思》
2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国有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针对这一弊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B.实行联产承包 C.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D.增强企业活力
24.1986年11月1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董事长约翰·范尔林访华,邓小平会见他时特意赠送了一张新中国的股票——飞乐股票。如今,这张股票仍然陈列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橱窗内。飞乐股票可以用来佐证中国( )
A.农村改革全面进行 B.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经济体制改革开展 D.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25.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这表明此后我国改革的方向是( )
A.实现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其中26题16分,27题16分,28题18分。
26.历史的车轮走过“万马齐喑”的近代,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衡量战争胜负的标准就是看是否实现了预期的战略目标。中共中央确定的基本战略目标是“使美国知难而退”,打到三八线地区,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战争的结果完全实现了这个预期的战略目标,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无论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乃至对于整个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摘自齐德学《英明的决策、胜利的结果、伟大的意义》
材料三 在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下,全国新解放区有计划、有秩序、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总的原则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到1952年12月,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
——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的内外形势。
(2)据材料二、指出中共中央的“预期的战略目标”。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场战争“对于整个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全国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改革使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的变化。
27.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进行了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
——摘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各地普遍实行了全民供给制,吃饭不要钱的梦想变为现实,托儿所、公共食堂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在人们看来,这就是共产主义生活的雏形。有农民说:“除了一双筷子、一只碗是自己的,其他都归公了。
——摘自中央电视台大型系列纪录片《百年中国》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现实国情。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反映的史事。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以“变革·建设·巩固”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至少2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8.“中国梦”必然要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某校八年级同学为此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拉开序幕】
材料一
图A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图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B所示会议作出的战略决策。简述图A和图B的关系。
【推进改革】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改革,给农村注入了新鲜血液。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经济趋向市场化,由此强烈冲击着仍然停留在传统体制框架内的城市。
——摘自李海红《包产到户的回顾与反思》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扩大开放】
材料三 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的经济规模仅有3679亿元人民币;而到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高达82.71万亿元人民币……从经济增速角度看,1978—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高达14.5%,刨除年均4.8%的通胀率,年均实际增速仍高达9.3%。
——摘自张连起《壮阔四十年:中国经济的蜕变》
(3)据材料三、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所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试卷第8页,共8页
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必要的准备,所以题干中的“工作”是指创建新中国,A项正确;我们目前还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上,排除B项;1950年冬起,我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排除C项;1954年,我国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据题干“1950年8月”“在没有相应印制设备的情况下,他带领工人改造印制机器,创新工艺流程,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可知,泰州人柳溥庆所在的北京人民印钞厂克服困难,完成了国家紧急任务,体现了柳溥庆对新政权的拥护和认可,A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1956年,排除B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于1956年,排除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1954年,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根据“中国近现代史发展历程年代标尺”“1949年”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B项正确;军旗升旗对应的是1927年的南昌起义,排除A项;开天辟地对应的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排除C项;社会主义项对应的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始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它的前途命运,在这以前和这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D项正确;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排除A项;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阿沛·阿旺晋美等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B项正确;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西藏未实现解放,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藏和平解放,与土地改革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西藏和平解放,与一五计划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据材料“公报只是一个开始,今后所要做的更重要的事情,是建造一座跨越16000英里大洋和22年敌对情绪的桥梁”并结合所学可知,1972-22=1950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组成所谓的“联合国军”,一度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面对这种形势,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C项正确;国民党败退台湾是1949年,A项不符题意,排除A项;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日本使用原子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1950年11月张文元创作的漫画《一臂之助,义不容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爆发朝鲜南北战争,美国乘机发动侵朝战争。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在彭德怀的率领下入朝作战。入朝半年内,就五战五捷,把美国军赶回“三八线”附近,至1953年,美国与中国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中朝人民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抗美援朝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C项正确;二战后朝鲜半岛分裂是美苏冷战对峙的产物,排除A项;抗美援朝战争未致使美国深陷经济危机,排除B项;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未“重新确立中国大国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生产力。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图1、图2体现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解放了农村生产力,B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但不是两次土改的共同之处,排除A项;1950年的土地改革,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也不是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C项;材料中的两次改革,都是农民分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并没有确立土地公有制,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据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与土地改革的开展都有利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D项正确;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的是抗美援朝,排除A项;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有关,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一五计划时期(1953到1957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C项正确;1958年我国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左”的错误,排除A项;1953年到1956年我国进行了三大改造,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66到1976年,我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项重点工程项目比例分布示意图”显示的数字可知,这表明当时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项目。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故选B。
1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项正确;“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排除B项;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排除C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经过长时期的流血革命,现在创造出了一条不流血而和平改造资本家的经验”和结合所学知识,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B项正确;建立生产合作社是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方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没有没收资本家企业,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未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排除D项。故选择B项。
14.C
【详解】根据图表可知,1952年至1956年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提高,私有制的比重降低,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使得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1949年,排除A项;中共八大的召开阐明了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和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排除B项;“八字方针”的提出是1961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中共八大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项正确;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大跃进”的口号,排除A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 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排除B项;1961年开始实施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据材料“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并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D项正确;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建立了农村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7.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焦裕禄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该县遭受到了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后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最后因病去世被誉为“党的好干部”,C符合题意;雷锋是解放军好战士,王进喜是著名石油工人,和为官一任无关,AB排除;两弹元勋邓稼先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符,D排除。故选C。
18.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实是纯对历史事件的表述,而结论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论,“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属于历史结论,D项正确;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2年底,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1954年,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均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19.A
【详解】据题干“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特约评论员文章,12日《人民日报》便转载了这篇文章,随即点燃了如火如荼的全国性辩论的火花”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它是“东风第一枝”,因为这篇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年11月10日开始的中央工作会议,真理标准问题成为一个热点,与会者结合实际,阐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点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指名道姓地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A项正确;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要打破个人崇拜,排除B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阐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点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不是政治理论创新,排除C项;平反冤假错案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文化革命结束后以反对个人崇拜、纠正左的错误而开展的一次全国性思想解放的讨论,最终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项正确;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排除A项;“四人帮”属于文革时期的事件,排除B项;邓小平等对改革开放的支持属于第二节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21.A
【详解】国家主席刘少奇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了残酷迫害,含冤病逝。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说明了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A项正确;“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得到彻底纠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正式结束,排除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2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是史料中价值最高的,18户村民签订的“大包干”契约是分田到户的印证,史料价值最高,A项正确;电影、小说会带有一定的演绎,学术论文《“分田到户”改革的辩证性反思》是对分田到户事件的思考,史料价值没有实物高,排除BCD项。故选A项。
23.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国有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这一弊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D项正确;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是中心环节,排除A项;实行联产承包是农业改革的措施,排除B项;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4.C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股票作为资本运作的形式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当做资本主义的产物而取缔,改革开放后股票的出现表明了邓小平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认知,打破了姓资姓社的壁垒,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C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是农村改革,排除A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对外开放的步伐,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开展”,不是“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25.D
【详解】根据“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此后我国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排除A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排除B项;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6.(1)内外形势:国内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国外有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
(2)目标:通过谈判迫使美国退回三八线地区。
影响: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 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变化:从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详解】(1)国内形势:根据材料“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分析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国内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国外有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
(2)目标:根据材料“中共中央确定的基本战略目标是‘使美国知难而退’,打到三八线地区,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可知中共中央的预期战略目标是通过谈判迫使美国退回三八线地区。
意义:根据材料“无论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乃至对于整个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和影响”和结合所学知识,抗美援朝的胜利,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条件:根据材料“在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下,全国新解放区有计划、有秩序、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分析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 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这是全国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
变化:结合所学知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实现了从地主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27.(1)国情:工业落后,重工业比重低,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
原因:新中国成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国家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各界齐心协力等。
(2)史事: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造成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3)观点:变革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巩固政权。
论述: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多个方面进行变革。 土地改革的进行,废除了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农民获得土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一五计划的完成,促使工业迅速发展,我国开始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诸多变革,经济、政治等方面得以快速发展,新中国政权得以巩固。
【详解】(1)国情:根据材料“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可知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现实国情是:工业落后,重工业比重低,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
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新中国成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国家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各界齐心协力等。
(2)史事:根据材料“各地普遍实行了全民供给制,吃饭不要钱的梦想变为现实”和结合所学知识,1958年,全国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由于急于求成,忽略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造成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要求围绕“变革·建设·巩固”为主题,提炼观点,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参考示例:
观点:变革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巩固政权。
论述: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多个方面进行变革。 土地改革的进行,废除了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农民获得土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一五计划的完成,促使工业迅速发展,我国开始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诸多变革,经济、政治等方面得以快速发展,新中国政权得以巩固。
28.(1)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关系:图A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图B十一届三中全的召开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2)核心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积极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特点:发展速度快,成就显著。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实行“科技兴国”的战略等。
【详解】(1)战略决策:根据材料一“图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实行改革开放。
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A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图B十一届三中全的召开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2)核心内容:根据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改革”可得出核心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特点:根据材料三“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的经济规模仅有3679亿元人民币;而到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高达82.71万亿元人民币……从经济增速角度看,1978—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高达14.5%,刨除年均4.8%的通胀率,年均实际增速仍高达9.3%”可得出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成就显著。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知识可知,1978年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实行“科技兴国”的正略等。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2023-2024八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