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届吉林省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4届吉林省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钱穆在《中国经济史纲》中指出:“从春秋到战国是中国史上变动最激烈之时期,经济方面主要是从贵族御用工商及贵族私有的井田制而转变为后代的农工商兵的自由业,遂使战国时代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的面貌。”下面对战国“崭新的面貌”解读正确的是( )
A.贵族政治已转化为官僚政治 B.民营工商业完全取代“工商食官”
C.华夏族与戎蛮夷狄完成民族交融形成汉族 D.土地私有制逐步取代土地国有制
2.汉文帝十二年三月诏令:“除关,无用传”,即诸侯国人到汉郡,汉郡之人到诸国,可自由通行而不需要用通符。这就消弭了诸侯国人和汉民的法律身份差异,也意味着物资和人员在这两大区域之间可自由流通了。汉文帝的这一措施( )
A.使地方诸侯国和郡在法律地位上平等 B.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C.有利于强化天下统一的身份认同观念 D.突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3.公元626年,唐太宗与大臣商议如何抑止盗贼,有谓用重刑禁之。太宗笑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由此可知当时( )
A.社会治安问题非常严重 B.政治决策带有民主色彩
C.统治者奉行黄老无为的道家思想 D.统治者有调整政策的愿望和要求
4.佛教刚入中国时,被儒家批判为“无君无父”。但元代重编的《敕修百丈清规》第一页就写着“大智寿圣禅寺主持臣僧德辉奉敕重修”,用了“臣僧”二字,而且将称颂祷拜君主的《报恩章》置于供养佛祖的《报本章》之前,代表着出家人彻底摆脱了不拜俗的戒条。这表明元朝时期( )
A.佛教伦理中国化 B.佛教成为国教 C.佛教完成世俗化 D.佛教儒学合一
5.明人王圻曾言:“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互市。”这反映了明朝( )
A.奉行海禁政策下的朝贡贸易 B.民间贸易从属于官方朝贡贸易
C.注重发展与周边民族的边疆贸易 D.政府重视并主持对外贸易
6.早在1890年,孙中山就曾写文章指出,中国“农桑不振”,应该效仿欧美国家,成立农会,以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研究。同时,清朝的一些地方官员,比如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也上奏折,请求成立农会。上述材料表明( )
A.组织和发动农民是实现农业近代化的根本
B.变法图强成为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员的共识
C.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D.先进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停留在器物层面
7.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强推近代族学,鼓励各地宗族用祭祀产业兴办近代初等小学。各省成立督学视察制度,督导各地族学的建设。这些学校还是聘用私塾老师,课程也是四书五经。近代族学的兴办( )
A.说明中国乡村社会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体现南京国民政府致力于教育近代化
C.说明中国学校仍以儒学为主要教育内容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乡村初级教育的发展
8.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当时位于重庆的美国使馆给美国政府写了报告,认为这一事件是破坏抗战的举动,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派特使居里到重庆进行交涉。此外,当时美国知名驻华记者斯诺和斯特朗也在美国媒体上对皖南事件作了详细报道。这种形势( )
A.有助于巩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促使美国中断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
C.有利于中共借助国际舆论进行斗争 D.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9.1961年,在刘少奇等人提议下,经毛泽东同意,中央重新成立了中央财经小组,由陈云任组长,陈云上任后,第一项工作就是对1962年计划进行大幅度调整,采取关厂、并厂,缩小规模等办法调整工业,加强农业,增加粮食生产。这些措施( )
A.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B.在我国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C.致力于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D.是对“大跃进”运动的完全否定
10.到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同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议》均写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市场经济”才在中国变成一个不敏感的词。这表明我国( )
A.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思想解放和理论建设的成果显著
C.民主法制逐步健全和完善 D.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11.威尔斯的《世界史纲》记载,公元前6500年,苏美尔人开凿渠道引水肥田,他们逐渐成为精通水利的工程师;他们有牛、驴、绵羊、山羊,但没有马;他们的土屋集聚而成城镇,他们还为自己的宗教兴建起塔式的庙宇。由此可以判断两河流域( )
A.已进入文明时代 B.生产力出现飞跃
C.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D.诞生了最早的农耕文明
12.早期罗马的统治权大部分事实上是集中在一个称作元老院的团体手中。元老院是一个指派的团体,在早期它只从贵族中间指派;在有国王的时候,由国王指派;执政官掌权时,就由执政官指派。元老院的设置( )
A.开创了西方政治文明代议制的先河 B.正式结束了古代罗马君主专制政体
C.体现了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分权制衡 D.说明早期罗马政体是贵族寡头政治
13.法国学者培尔问伏尔泰:“一个无神论的社会能否存活?”伏尔泰回答:“可以,如果他们都是哲学家的话,但是世上少有哲学家。一个村庄,要想治理好就必须有宗教。如果不存在上帝,那就有必要创造一个。”这说明( )
A.启蒙运动确立了无神论的主导地位 B.天主教会在西欧的统治被彻底推翻
C.伏尔泰认识到宗教信仰的社会价值 D.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交锋非常激烈
14.材料说明当时的英国( )
A.木材价格始终保持平稳 B.煤炭受市场的影响较大
C.价格革命彰显较大威力 D.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大幕
15.1948年美国联邦政府的一项法案规定:联邦政府的经费15%用于安置退伍军人。截止1995年,已有二百二十五万退伍军人在法案资助下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五百六十万退伍军人进入技术学校接受职业培训。该法案的实施( )
A.旨在建立保障退伍军人的福利制度
B.有助于培养一定数量的“中间阶层”
C.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的重要表现
D.致力于实现美国战时经济的转型
16.20世纪70-80年代期间的中东地区,伊斯兰教规范着文化、石油,主宰着经济、阿以对抗,影响着政治,而这些特点都与美苏冲突没有直接关系。事实上,面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挑战,石油价格的攀升和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的仇视,两个超级大国常常回天乏力,束手无策。这说明( )
A.美苏争霸下的两极格局逐步瓦解 B.发展中国家力图建立国际新秩序
C.国际秩序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D.中东地区摆脱了美苏争霸的威胁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驿站是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方通信工具之一。这是一种以“接力”方式传递物资和信息的方法。驿站在秦汉时期趋于成熟,设置了官方交通路线——驿道,驿传为要政。到唐朝时,驿站已经广布全国各地,正如诗人岑参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到了宋代,驿站已经发展出不同的等级,最高级的驿站可以充当“迎宾馆”,招待来自四邻的国家使节。驿站的这个功能一直延续下去,除了提供设备,驿站在明朝还负责护送外国使节。然而,中国古代的驿递体系虽然发达,但不向民间开放。从功能上来看,它完全是为军事、政治和统治阶层服务,几乎不承担商业和社会功能。
——出自王笛著《碌碌有为:人、日常和文化》
材料二 民信局是专门传递民间邮件的服务组织,产生年代远远晚于驿站。民信局的出现填补了民间通信的空白。近代以后,民信局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逐渐分布于中国各境。建立了遍及全国经济发达和较为发达地区的通信网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更快发展,民信局的弊端亦逐渐显露出来。“从整个国家的观点来看,它却有一个严重的缺点,那就是它只发展了利益优厚的路线,而忽视了那些不敷开支的路线”。鸦片战争后,西方的邮递形式大规模进入中国,据1907年的统计,各口岸设立的的“客邮”达76所,这些“客邮”,不但侵我主权,而且,有些外国人从事走私活动,损害中国利益。所以,到晚清时期,多种邮递方式并存,出现了“官办驿站既贪污腐败,又不传递商民邮件;民信局虽然活跃,但又各自为政,过于分散;各国在华客邮既侵犯中国主权,又任意走私”的局面。这样,在建立国家邮政的呼声中,“西方近代邮政始终作为一个成功的范本被反复引用,是中国改革传统邮政的范本”。20世纪初,随着中国近代邮政制度的确立,传统的驿站体系失去了价值遂被放弃。
——出自徐建国《赫德与近代中国邮政制度的确立和初步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驿站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邮递方式的新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欧洲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撰写了大量著作。韦伯和马克思都着迷于解释资本主义怎样、为何在欧洲且只在欧洲得到发展,但是韦伯的解释却与马克思不同。韦伯没有像马克思那样集中于“唯物主义”的解释,而是瞩目于西方价值和文化的方方面面,他尤其认为源自新教的理性主义和工作伦理对资本主义的兴起至关重要。韦伯没有把他的西方的兴起的思想仅仅建立在研究西方的基础上,他实际上还考察了中国和印度社会,把它们与欧洲比较,最终得出结论,至少这两个社会——实际上涵盖了所有非欧洲社会——都缺少资本主义所必需的文化价值。
——【美】马立博《现代世界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资产阶级”活动的影响。
(2)提炼材料二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全球经济、技术、社会的层面,以下一些重要图景都是以往世代所没有出现过的,包括:前所未有的人口规模,全球人口已由一九四五年的二十四亿增长到二0一六年的七十二亿六千万;世界各国普遍卷入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国家已不再局限于欧美日;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如今居住在城市,而在七十多年前,全球人口的绝大多数仍生活在农村,全球总体来说是农村和农业社会,农民是人口主体;全球各地成长起了庞大的中产阶层,他们的经济能力、政治意愿,都对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着巨大影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全球通信、计算技术的革命,正将人类带进一个前所未有的无中心和去人力的时代。凡此种种,都使得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生活场景和“世界”面貌,已逐渐面目全非。
人类生活的上述明显改变,已使我们今天再次生活在一个新的世界,并使处理以往世界的制度和知识出现严重过载。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地所看到的种种混乱,与这个过程密切相关.当这个新的世界图景徐徐打开时,对更好的全球治理的需求,更加急迫了,而它同样与七十多年前一样,有赖于在知识范式上实现新的突破。旧的知识范式已经没有办法从容应对新的世界问题,它并不是完全过时,而是不充分了,急需在关键性的概念上推陈出新。
——程亚文《新知识短缺的历史与今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十世纪中叶全球治理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二十一世纪人类生活的新场景全球治理在“制度和知识范式”上的新突破。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文化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中国必须有对自己文化的自省。自从欧洲进入工业革命、开启全球化进程以来,客观上已经迫使各种文化必须进入比较自省的时代。没有比较与自省,就不会有辛亥革命,不会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入,就不会有改革开放。所以,若要中国文化保持永久的生命活力,就必须时刻处于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与对自身文化的自省之中。从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我们的文化不仅有了与时俱进和新内涵,也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如大同思想、和合精神,义利兼顾观念等,在新的形势下发出耀眼的光芒。
——沈金浩《文化自信、文化自省与文化自新》
围绕“文化自省与中国现代化”这一主题,自拟题目,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应用于农业生产,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步步确立起来,D项正确。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工商业的局面虽被打破,但民营工商业仍未取得主导地位,排除B项;汉族形成于汉朝建立后,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的诏令消弭了诸侯国人与郡县人在法律身份上的差异,即无论是诸侯国人还是郡县人都是统一的汉朝臣民,C项正确;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王国与郡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级的,共同隶属于中央政府,排除A项;汉武帝时通过颁布“推恩令”等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中国古代一直奉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虽有时商业环境较宽松,但说“突破”还谈不上,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太宗时期(中国)。从材料中可知,唐太宗与臣下商讨如何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是用重刑还是从民生问题入手,说明统治者有解决现实问题、调整政策以维护统治的要求,D项正确;唐太宗与大臣的讨论中虽涉及“盗贼”问题,但不足以说明当时社会治安问题非常严重,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到决策中的制衡机制,体现不出民主色彩,排除B项;西汉初期统治者奉行黄老无为的道家思想,唐朝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古代)。由题干可知,佛教刚传入中国时,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违背,而到元朝时,本是佛教戒条的《敕修百丈清规》却体现了中国儒家的“忠君”思想,说明元朝时期的佛教已完成了本土化或中国化,A项正确。元朝时佛教地位虽然很高,但佛教并未被定位国教,排除B项;宗教与世俗是两个世界,没有宗教世俗化的问题,排除C项;佛教和儒学的合一说的是宋明理学形成时期的现象,材料并未提及,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由题干中“非入贡即不许互市”可知,明朝,不向朝廷纳贡的不允许在中国进行贸易,反映出民间贸易是以朝贡贸易为前提的,民间贸易从属于官方朝贡贸易,B项正确;A项说法本身正确,但并不是材料本身反映的,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对外贸易,而不是与少数民族的边疆贸易,排除C项;D项说法符合史实但也不是材料本身反映的,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材料提及的是孙中山和张之洞等人对当时的中国如何发展农业的主张,实质上代表的是有识之士对强国之路的探索,C项正确;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应是发展生产力,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部分知识分子和官员对发展农业的认识,所以达成共识的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农会是社会组织,应是制度层面而不是器物层面了,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中国)。近代族学以宗族组织为依托,兴办的是近代初等小学,所以客观上有利于中国乡村教育的发展,D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倡导兴办近代族学有利于教育近代化,是历史的进步,不能说明宗法观念根深蒂固,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国民政府兴办近代族学的宗旨和目的,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及中国部分乡村的学校教育内容仍是四书五经,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学校都是以儒学为主要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41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皖南事变后,国际舆论谴责国民党,这有利于中国共产党采取以斗争求团结的方法维护抗战大业,C项正确;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初,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中国抗战期间尤其是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美国在军事上给予了中国大量援助,选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的反共高潮,不利于抗日民族统一的巩固和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1年中国。根据所学可知,1959--1961年是中国国民经济最困难时期,材料反映中央制定了压缩工业产生、加强农业生产的计划,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C项正确。这些措施有利于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改革开放时期才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未涉及工业体系,排除B项;“完全否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议》均写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市场经济’才在中国变成一个不敏感的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进一步解族了人们的思想,邓小平理论进一步展,人们对新兴事物“市场经济”也逐步接受了,B项正确;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民主法制的健全与完善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两个事件就能体现的,排除C项;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突破指的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增强国有企业活力,而不是建立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根据材料“他们有牛、驴、绵羊、山羊,但没有马;他们的土屋集聚而成城镇,他们还为自己的宗教兴建起塔式的庙宇”可知,这一时期的苏美尔人已经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C项正确;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国家的出现,材料中看不到阶级分化和国家的形成,排除A项;材料中也未提及苏美尔人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虽有水利技术但不足以说明生产力出现巨大飞跃,排除B项;农业诞生于1万年前,但究竟最早诞生于何地迄今无定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从材料中元老院成员“只从贵族中间指派”,而元老院又是罗马最高权力机构,可以判断罗马是贵族掌权的寡头政治,D项正确;早期罗马是共和政体但不是民主政体,而代议制是民主政体,排除A项;元老院设置时罗马还是王政时代,排除B项;材料中看不出罗马政体中存在分权与制衡机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从材料中的“如果不存在上帝,那就有必要创造一个”可以判断,伏尔泰认识到一个社会需要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有利于社会稳定,C项正确;神论主导地位的确立究竟起于何时没有定论,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还没有对有神论造成最后一击,因为生物进化论还没有确立,排除A项;法国还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天主教会的统治还未推翻,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了一个学者与伏尔泰在探讨宗教问题,无法判断出法国学术界思想交锋激烈与否,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从示意图可知,木材价格的波动还是很大的,而煤炭价格波动较小,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使产能大大提高,物价会随之下降,从示意图可以看到1800年前后,木材和煤炭价格有所下降,这应是工业革命的影响,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木材价格曲折上升,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煤炭价格长时间稳定在2-4单位之间,在工业革命之后其价格在4单位左右,说明煤炭受市场的影响较小,排除B项;价格革命使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但煤炭价格波动并不大,可见价格革命对其影响还是较小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美国)。材料中提及在联邦法案的帮助下大量退伍军人进入大学和技术学校接受教育,可以培养高素质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有助于培养一定数量的“中间阶层”,B项正确;福利制度是一整套社会保障体系,是不可能通过一个法案就能建立起来的,排除A项;题干中法案并不是针对经济方面的,不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排除C项;1948年已经是二战结束后了,此时美国已不是战时经济了,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80年代(亚洲)。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国家主宰着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而且美、苏也束手无策,这应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重要表现,C项正确;阿拉伯世界的做法可能会冲击两极格局,但不至于促使两极格局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阿拉伯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措施,排除B项;在两极格局瓦解前,发展中国家一直受到美、苏争霸的威胁,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历史悠久,成熟较早;范围广,形成全国体系;不断发展,形成不同的级别;政府主导,维护统治;主要为政治和军事服务,不面向社会和民间;(答出3点即可)
(2)新特征:面向民间的邮递服务组织兴起和发展;邮递形式多样化;具有半殖民地化特征;建立了近代化的邮政制度;(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
原因: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工业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在欧美工业文明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清末“新政”的推动;(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一“驿站在秦汉时期趋于成熟”可得出历史悠久,成熟较早;根据材料一“到唐朝时,驿站已经广布全国各地”可得出范围广,形成全国体系;根据材料一“到了宋代,驿站已经发展出不同的等级,最高级的驿站可以充当‘迎宾馆’,招待来自四邻的国家使节”可得出不断发展,形成不同的级别;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驿递体系虽然发达,但不向民间开放”“从功能上来看,它完全是为军事、政治和统治阶层服务,几乎不承担商业和社会功能”可得出政府主导,维护统治;主要为政治和军事服务,不面向社会和民间。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二“民信局是专门传递民间邮件的服务组织,产生年代远远晚于驿站。民信局的出现填补了民间通信的空白”可得出面向民间的邮递服务组织兴起和发展;根据材料二“到晚清时期,多种邮递方式并存”可得出邮递形式多样化;根据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的邮递形式大规模进入中国,……这些‘客邮’,不但侵我主权,而且,有些外国人从事走私活动,损害中国利益”可得出具有半殖民地化特征;根据材料二“20世纪初,随着中国近代邮政制度的确立,传统的驿站体系失去了价值遂被放弃”可得出建立了近代化的邮政制度。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文明的传入、城市化的发展及政府的改革等方面分析。如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工业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在欧美工业文明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清末“新政”的推动。
18.(1)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欧洲资产阶级也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原有的社会结构解体;资本主义也在缓慢地成长和发展起来。(答出3点即可)
(2)观点:文化价值是欧洲资本主义兴起至关重的因素。
说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确立了理性的主导地位,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科学革命破除了神学迷信,也为欧洲资本主义的技术革命提供理论基础。
结论:在坚持唯物史观统领的前提下,看待历史事件可以存在多元视角。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由材料“欧洲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及所学可得出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和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由材料“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可得出欧洲资产阶级也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结合所学可得出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原有的社会结构解体和资本主义也在缓慢地成长和发展起来。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首先,由材料“伯没有像马克思那样集中于‘唯物主义’的解释,而是瞩目于西方价值和文化的方方面面,他尤其认为源自新教的理性主义和工作伦理对资本主义的兴起至关重要。”可得出观点:文化价值是欧洲资本主义兴起至关重的因素。其次,由材料“他尤其认为源自新教的理性主义和工作伦理对资本主义的兴起至关重要”及所学可得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确立了理性的主导地位,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科学革命破除了神学迷信,也为欧洲资本主义的技术革命提供理论基础。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在坚持唯物史观统领的前提下,看待历史事件可以存在多元视角。
19.(1)政治领域:成立联合国,致力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经济领域:通过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推动了战后世界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的建立,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2)新突破:出现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和相应的治理机制,如二十国集团、新开发银行;世界遗产公约;巴黎气候协定。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概念,有利于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答)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十世纪中叶的世界。由材料“从全球经济、技术、社会的层面,以下一些重要图景都是以往世代所没有出现过的”及所学可知,分别从联合国的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的成立等方面说明,例如:政治领域:成立联合国,致力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经济领域:通过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推动了战后世界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的建立,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1世纪的世界。由材料“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地所看到的种种混乱,与这个过程密切相关.当这个新的世界图景徐徐打开时,对更好的全球治理的需求,更加急迫了,而它同样与七十多年前一样,有赖于在知识范式上实现新的突破。”及所学可知,分别从出现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和相应的治理机制;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概念等方面说明。
20.示例:中国现代化在不断地文化自省中层层推进。
阐释: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开中国工业化之先河。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摒弃封建“忠君”思想,传播西方民主革命思想,提出三民主义,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开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失败后,面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和“尊孔复古”的逆流,陈独秀、胡适等先进知识分子举起“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彻底批判中国儒家思想,破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专制、愚昧和迷信,民主、理性和科学观念深入人心,中国思想上的现代化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1978年春天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权威,解放了思想,实事求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精髓,在其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梦”正在变成现实。
总之,近代以来的中国,正是在不断地文化自省和文化创新中走上现化化之路并不断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材料“没有比较与自省,就不会有辛亥革命,不会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入,就不会有改革开放。所以,若要中国文化保持永久的生命活力,就必须时刻处于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与对自身文化的自省之中。”与题干“围绕‘文化自省与中国现代化’这一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论题:中国现代化在不断地文化自省中层层推进。
其次,依据材料信息,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进行阐释。根据材料“从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我们的文化不仅有了与时俱进和新内涵,也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开中国工业化之先河;根据材料“没有比较与自省,就不会有辛亥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摒弃封建“忠君”思想,传播西方民主革命思想,提出三民主义,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开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根据材料“不会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入,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失败后,面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和“尊孔复古”的逆流,陈独秀、胡适等先进知识分子举起“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彻底批判中国儒家思想,破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专制、愚昧和迷信,民主、理性和科学观念深入人心,中国思想上的现代化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根据材料“不会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入,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春天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权威,解放了思想,实事求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精髓,在其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梦”正在变成现实。
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总之,近代以来的中国,正是在不断地文化自省和文化创新中走上现化化之路并不断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届吉林省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