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题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君子”一词在《周易》中指封君的儿子,自孔子开始,君子被赋予道德品质的内涵,进而成为令人仰慕的、有很高道德地位的人。君子内涵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B.封君的道德水平在提升
C.德治理念得到推广 D.封建等级秩序开始崩溃
2.据《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等思想,这反映了( )
A.分封体制影响广泛 B.先秦思想一脉相承 C.民本思想源远流长 D.统治理念逐渐转变
3.从孔子“仁者爱人”的解释,到孟子“仁民爱物”的倡导,再到宋儒张载“民胞物与”命题的提出,始终贯彻着一种精神,影响广泛而深远,成为古代开明正直之士及民众对为政者的政德要求。据此可知,儒学( )
A.蕴含着人文意识的价值诉求 B.吸纳了佛道思想的核心理念
C.彰显出君权至上的道德规范 D.受到了历代士绅的普遍推崇
4.西汉前期,士农工商大都以追求财富和权欲作为动机;西汉后期,弥漫整个社会的功利思想逐渐淡化。这一变化缘于( )
A.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对外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D.社会主流思想发生改变
5.下图是分别在越南中部、泰国南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土的汉朝铜镜,有学者指出它们是汉朝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
A.物质交流促进文明审美趋同 B.汉代朝贡贸易体制逐步发展
C.铸镜技术经由丝绸之路输出 D.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6.唐末杨绾认为因儒道不举,士人一味追求做官,礼义道德沦丧,才造成了安史的反叛和战乱的延伸。穆宗时,仍有“兵兴以来,人散久矣,始欲导之以德,不欲趋之以刑”的说法。这说明当时( )
A.功利主义盛行导致社会失序 B.礼法结合的治理传统被废弃
C.重建儒学信仰已成现实所需 D.佛道兴盛改变儒学正统地位
7.17世纪后期,广东人鄚玖率族人南迁至湄公河三角洲的河仙,并把此地经营为富庶的小邦(亦称“港口国”)。乾隆年间官方文献评价其“宫室与中国无异,服物制度仿佛前代(明朝)”“其风俗重文学,好诗书……子弟皆彬彬如也”。这体现了( )
A.清朝开明的民族文化政策 B.双方对中华礼教的认同
C.宗藩朝贡体系的深入发展 D.移民社会呈现多元色彩
8.王阳明主张“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这些主张( )
A.成为明清官方哲学 B.反映理学走向僵化 C.隐含平等叛逆色彩 D.否定传统道德标准
9.安史之乱平定前后,朝廷内充满着对“贰臣”的同情,舆论把主张严惩附逆官员的崔器视为酷吏。而清人赵翼说:“堂堂大一统之朝,食禄受官,一旦贼至,即甘心从贼,此而不诛,国法安在?”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唐代意识形态管控松弛 B.清代品评人物的标准苛刻
C.理学对纲常观念的强化 D.明清时期进步思潮的影响
10.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关于西北边疆的研究蔚然成风,相关史地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如魏源的《西北边域考》、沈垚的《钦定回疆则例》等,并在不同程度上关注了西北的边防和疆域,这一现象( )
A.说明列强的侵略渗透内陆地区 B.推动中国史地学的近代化发展
C.反映了国人对时局的忧患意识 D.受到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影响
11.张之洞素来支持康有为变法,曾资助康有为创办《强学报》。但当康有为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创刊号上大书“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之时,立即引起了张之洞的强烈不满。康、张二人的分歧,本质上是( )
A.变法策略的差别 B.宣传途径的不同 C.阶级立场的差异 D.纪年方式的变化
12.晚清时期,在中国出现了一种新颖的文学品种——“理想小说”。下表为部分代表作品的情况。
作品及成书时间 作者 对未来社会的描述(片段)
《新中国未来记》(1902年) 梁启超 1962年,“中华民主国”举行盛大的开国五十年纪念庆典。
《新纪元》(1908年) 碧荷馆主人 1999年,所有沿海、沿江从前被各国恃强租借去的地方,早已一概收回。
《新中国》(1910年) 陆士谔 1951年,海、陆两军,都是全球第一、国势强盛。军民一德,上下一心。
据此可知,当时的“理想小说”( )
A.促进了社会风俗变迁 B.带有强烈的政治关怀
C.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 D.引领先进的思想潮流
13.下表是《新青年》在部分省份和城市销售状况统计表
地区 销售状况
湖南全省 1919年8月长沙文化书社成立,半年之内销售2000本。此前销行极少。
四川成都 1916年底初到成都时只卖了5份,3个月后,销数才超过30份。到1919年下半年,销售顿然改观。
浙江杭州 新文化刊物在杭州的集中出现是1919年夏秋以后。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表中的现象,最合理的是( )
A.南方社会比北方更加保守 B.爱国浪潮激发民众关注时事
C.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D.《新青年》主流价值观发生转变
14.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15.15世纪,帕查库蒂开疆拓土、奠定帝国大业,重建南美洲古城库斯科。在库斯科的中央广场上,宏伟的太阳神庙耸立在金字塔形的台基上,国王每年在此举行盛大的太阳祭。沿中央广场四个方向修筑的数千米驿道,把库斯科与全国连接起来。重建的库斯科( )
A.成为印加统治中心 B.是玛雅城市建筑的典范
C.见证阿兹特克文明 D.借鉴了古埃及建筑风格
16.在古代埃及,人们普遍将国王视作众神的一员,也是众神的子嗣,负有修建神庙和供奉众神的职责;国王的去世也视为“升天与众神汇合”。这表明了国王的神化基于( )
A.宏大工程的现实需要 B.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C.注重血缘的传统习俗 D.广泛认同的社会意识
17.古希腊雕塑在古典时期,崇尚理想化的、英雄史诗般的均衡和静穆;在希腊化时期,则传递出强烈的悲剧色彩,隐喻着对命运无法抗拒的理解。这反映出古希腊雕塑( )
A.吸收多元文化不断发展 B.重视对民族情感的表达
C.逐步反思奴隶制度弊端 D.摆脱城邦制约自由创作
18.罗马人存在这样的观念,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要携带自己的法律……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认为这部法律对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皆可适用。对该法律体系表述正确的是( )
①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 ②标志着罗马法的发展进入到较完备阶段
③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 ④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柏拉图(前427—前347)认为国家的统治者应该由哲学家——所谓的“哲学王”来担任,因为“哲学王”最富有智慧,最具正义感和理性。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是( )
A.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暴露 B.雅典民主处于鼎盛时期
C.政治民主化改革尚未完成 D.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激化
20.在中亚地区的尼萨古城曾出土了60余只公元前2世纪的象牙角杯,檐口通常雕满了各种希腊神话与生活主题的图案,杯口边缘饰有希腊式的波浪形葡萄纹和波斯式的直线连珠纹。这些角杯印证了( )
A.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西移 B.波斯帝国推行文化包容的政策
C.罗马帝国内文化交流加强 D.希腊化时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1.19世纪后期,西方某学者指出:应对亚洲文明在艺术和科学的贡献心存感激。如今西方大步发展,亚洲却衰落了,而帮助亚洲的方式就是“研究”他们的文化历史,“以期通过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复兴他们的文化”。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工业发展推动文化输出 B.亚洲古典文明优于欧洲
C.列强希望复兴亚洲文化 D.殖民侵略方式的隐蔽性
22.有研究者认为,在西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民众对无尽杀戮的厌倦、憎恶和愤慨,推动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快速发展。在东方,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予备受帝国主义列强压迫的东方民族重获独立的巨大希望。由此,东方比西方有更多的人倾听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体系的批判。据此可知( )
A.民族意识觉醒引发了社会革命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具有差异性
C.无产阶级成为东方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力量
D.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
23.如下表是某学者关于美国外来移民的社会地位变动的研究结论。这一结论突出说明( )
时间 地位
1789—1880年 是备受欢迎的财富
1880—1924年 逐渐被看作是“威胁”而加以限制
1924—1934年 在美国的地位跌入谷底
A.社会环境影响外来移民地位 B.美国的劳动力资源日趋短缺
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移民数量 D.世界形势变化制约移民走向
24.下列文字节选自普希金在不同时期有关拿破仑的评价。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出处 内容
1814年《皇村回忆》 “一个靠诡计和鲁莽上台的皇帝”“马上燃起新战争的可怕烽烟”“人间的灾星出现了”
1821年《拿破仑》 “伟大的人物明星”“不朽的光却在闪烁”“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是他放逐生涯的遗赠”
A.拿破仑战争从非正义战争到正义战争 B.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双重性影响
C.时代背景决定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D.普希金深受“十二月党人”起义影响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外界之势力之影响于学术,岂不大哉!周之表,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此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自汉以后,天下太平,武帝复以孔子之说统一之。其时新遭秦火,儒家唯以抱残守缺为事,其为诸子之学者,亦但守其师说,无创作之思想,学界稍稍停滞矣。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雨伞)访道者,接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极千古之盛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固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自宋以后以至本朝,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1905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明王国维所谓“能动时代”与“受动时代”的含义及表现。(8分)
(2)你是否同意自宋至晚清中国“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的观点?请说明理由。(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
——摘编自《中国衣经》《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材料二
“服妖”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对封建礼制中“服制”象征体系的背叛和挑战;其二,“服妖”为一种“妖风”“妖象”,可能对封建政治统治造成威胁。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多发,如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社会习俗、服饰习惯等方面的“胡化”。唐代时出现“时世妆”一词,到明清两代“时尚”“时髦”一类名词的出现,不仅仅是服饰冲破礼教拘束的例证,更是从深层次反映了人们在服饰生活上对时尚的憧憬和追求。明末,“服妖”现象发展到极致,出现僭礼的现象。
——摘编自周韦《从“服制”与“服妖”论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妖”现象出现的原因。(8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世纪末,一位美国作家写道:“这个大陆原来的主人现在已被白种人像圈牲口一样拘禁起来了。”这指的是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实行的保留地制度。美国政府在保留地内实行带有强迫性和种族压迫色彩的“美国化”政策:印第安人只有在教育、定居生产、宗教改造、风俗变革等方面达到设定标准,才能成为美国公民。然而,印第安人并未发生白人社会所期望的变化。
——摘编自李剑鸣《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的形成与作用》
材料二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印第安人公民法》,给予所有在美国境内出生的印第安人公民权。对此,《纽约时报》报道:“印第安人得到这样的公民权之后,脸上的笑容一定是苦涩嘲讽的”,因为印第安人认为所谓的公民权只是为了彻底取缔其保留地的一个手段。
——摘编自《美国印第安人政策档案》《纽约时报》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试图再次同化印第安人,废除保留地,鼓励他们进入城市,最终仍有约半数印第安人坚持留在保留地。60年代,印第安人发起自由民权运动,美国国会在70年代先后通过法案,允许印第安人有权选择生活方式,并给予保留地自治权,但仍存在一定限制。
——摘编自(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19世纪以来美国境内印第安人面临的困境。(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的演变并分析其原因。(8分)
2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2023年9月《求是》杂志刊发的《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该重要论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战略高度,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华文明内在特质的深刻揭示,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更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运用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且能解读所选中华文明特性的内涵,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须体现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