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二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宣传画在苏联政治工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下面是苏联时期的两幅宣传画,从中反映出( )
A.民众对和平自由渴望 B.法西斯势的野蛮反动
C.团结御侮的时代精神 D.工业化发展的成就斐然
2.英国政治学家海伍德认为,革命“是一个破坏与取代旧秩序的戏剧性与深远性的变化过程”,政治革命“是包含超出法律范围的大众行为的群众起义,它们通常(并不必然地)带有暴力的色彩”,社会革命是“所有制和经济制度的变革”。按照海伍德的观点,20世纪初期发生在苏俄的革命应该是
A.社会革命早于政治革命的完成 B.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同时完成
C.政治革命为社会革命创造条件 D.十月革命比二月革命更为彻底
3.列宁曾指出:“《凡尔赛和约》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和约。”《凡尔赛和约》能证明其观点的是
①“委任统治”分割德国海外殖民地②严格限制德国陆军人数和海军舰只
③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④与土耳其素丹政府签《色佛尔条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斯塔夫里阿诺斯论述道:“两次大战战后时期的另一个差别是,1945年以后殖民地人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革命,这与1918年以后帝国权力的强化形成了鲜明对照。”“帝国权力的强化”指的是
A.战胜国展开军备竞赛 B.战胜国实施民族自决原则
C.战胜国采取“委任统治”形式 D.法国寻求安全保障
5.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之后,斯大林多次发表文章和演说,强调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不同。斯大林认为,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经济落后必然要挨打,因此必须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这一认识使苏联( )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经济发展水平赶超欧美
C.消弭了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
D.依靠政权的力量发展国民经济
6.苏联(俄)历史上某个时期,中央先后收到农民的来信说道,“粮食收得太多,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把春耕的种子都吃掉。”“我们那里发生过把手枪对着人家太阳穴这样的强制行为,人们很气愤。”据此推断,这一时期苏联(俄)正在推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计划经济体制 D.农业集体化
7.造成下列欧洲政治版图前后变化的是
A.普法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美苏冷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8.“联合起来力量大,联合起来我们就会赢”,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国发行的海报。下列战役最能直接体现“联合起来我们就会赢”的是
A.斯大林格勒战役 B.中途岛战役 C.莫斯科战役 D.柏林战役
9.在参加一战的三个月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写道:“当战争结束的时候,我们就会迫使它们(英法)同意我们的意见,因为,顺便说说,那时它们在财政方面将由我们支配。”“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它。“这表明,美国参战的主要意图是( )
A.摧毁德国的专制政权 B.主导建立并操纵国联
C.将民主理想推向全球 D.角逐欧洲和世界霸权
10.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历史链条不是光滑平直的,而是有一个一个环节的,这些环节就是产生重大事件或历史转折的年份。据此判断下面哪一年份可成为世界现代史线索中的重要环节( )
A.1500年 B.1840年 C.1911年 D.1917年
11.苏俄(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②④① B.③①②④ C.①②③④
12.《凡尔赛和约》不仅把战争责任完全推给德国,还对德国进行了苛刻的掠夺。而在雅尔塔会议上,“德国人要吃饭”成为新的口号,而不是一味的打击和宰割战败国。由此可见,相比于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 )
A.确立了公正的国际秩序 B.保障了战胜国的利益
C.有利于国际秩序的相对稳定 D.改变了传统国际格局
13.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内涵是( )
A.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革命 B.推动了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
C.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4.右面是1921年西欧各国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 。 图中的数据主要说明
A.一战使西欧的工业生产严重下降
B.德法实力与英国难以抗衡
C.英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D.一战对英国打击很小
15.以下是甘地一生中一重要事件的描写:“这年3月的一天清晨,甘地带领80名信徒,来到一个修道院宣誓,然后排着整齐的队伍,在炎炎烈日下徒步,他们要到遥远的海边去……他的主张赢得了不少人的支持,于是,队伍越来越壮大。甘地一行日走夜息,风餐露宿,花了整整24天,才到达目的地。”下列史实与这一事件无关的是
A.起因是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了食盐专营法 B.甘地以煽动罪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完成了自传
C.他们要去的目的地是丹地 D.这一事件发生在1930年
16.巴黎和会上,法国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大波兰”以肢解和限制德国,最终未能实现;美国提出建立国联,但最终没有加入国联;英国希望对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直接兼并,但和约最终根据美国的意见对其进行托管或“委任统治”。这说明( )
A.战后严惩德国目的失败 B.帝国主义矛盾日趋激化
C.新的国际秩序充满妥协 D.和会结果不受列强操控
二、材料分析题
17.材料 战后的英国涌现出了大量的回忆录、小说以及诗歌,这些文学作品纷纷强调堑壕战的恐怖以及英国青年在战争中的牺牲。他们谴责毫无意义的战争带来的恐怖景象,充满了对战后世界的危机感,爱尔兰著名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在其著名的诗作《基督重临》中就描绘了战后整整一代人的焦虑不安:“世界上到处弥漫着一片混乱,血色迷糊的潮流奔腾汹涌,到处把纯真的礼仪淹没其中,优秀的人们信心尽失,坏蛋们则充满了炽烈的狂热。”这种思想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大部分精英都已经认为一战是没有胜利者的,所有的参战国都是失败者。这样导致人们认为:在一场未来战争中也不会有胜利者,因此英国政府必须尽一切可能来避免战争。
——摘编自丁英胜《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军事战略与对欧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英国社会心理的特点及成因。
(2)根招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后英国社会心理状态对英国外交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欧洲局势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形势对同盟国在战争中的局势产生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确定自由贸易原则,允许进行小工业商品以及农产品的私人贸易,来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没有收回国有的小企业,仍归业主所有,已经国有化的小企业则租给私人或合作社。简言之,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归国家经营,中小型企业归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商品流通、自由贸易。当时在苏俄,列宁的指导思想是由“直接过渡”变为“迂回过渡”,表面上是“退却”,其实质是在国家的主导下的一种“激进式”的推进。
——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材料二 
时间 理论 内容
1978~1984年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在农村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以及对部分工业企业实行扩大自主权的改革
1984~1992年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 计划体制、投资体制、财政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都进行了以引进市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1992~2003年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通过市场流通领域改革,健全了市场规则、整顿了市场秩序;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探索建立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2003年至今 进一步肯定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
——邹东涛等《发展和改革蓝皮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列宁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新经济政策相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施的主要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当前经济改革的认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博会变迁情况简表
时间 主题关键词 主办国(举办次数)
19世纪50年代至1915年 工业、农业、艺术、帝国成就、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独立、革命、发现新大陆、拓殖、运河 通航等) 法(5)、美(4)、英(3)、其他(3)
1925—1939年 现代工业、发展、进步、和平、艺术和技术、建设明天 美(3)、法(2)、比(1)
1958—1970年 科学、文明、人道主义、人类、文化交流、进步与和谐 美(3)、比(1)、加(1)、日(1)
1971—2015年 能源、环境、海洋、人与自然、持续发展、地球、城市、科技时代 日(4)、美(3)、西(2)、韩(2)、其他(9)
——摘编自朱运海《世博会主题变迁研究》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从宣传画中“保卫苏联”和图片中士兵形象可以推断出这是二战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资料,两幅图片共同构成了全民抗战、团结御侮的时代精神,C项正确;通过图片中士兵的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士兵对保卫苏联的坚定,A项不能反映图片主旨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我们可以感受到二战时期,苏联民众对抗战的坚定信念,不能反映出法西斯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的信息不能反映出苏联工业化发展的情况,材料只能反映全民抗战、团结御侮的时代精神,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题目内容可知,海伍德认为政治革命具有暴力色彩,社会革命是所有制和经济制度的变革,结合苏俄革命的特点可知,苏俄首先实现了政治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后进行了社会革命,C正确;苏俄的政治革命早于社会革命,排除A、B;材料没有对两次革命对比,排除D。
3.B
【详解】要证明材料“《凡尔赛和约》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和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委任统治”分割德国海外殖民地,体现了对德国的掠夺,①正确;严格限制德国陆军人数和海军舰只,是为了防止德国军事膨胀,威胁世界安全稳定,不能体现掠夺性,②错误;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体现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③正确;与土耳其素丹政府签《色佛尔条约》,体现了对丹麦的掠夺,④正确;所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4.C
【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两次大战战后时期的另一个差别是,1945年以后殖民地人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革命,这与1918年以后帝国权力的强化形成了鲜明对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巴黎和会《凡尔赛条约》使战胜国采取“委任统治”形式重新瓜分殖民地,体现了“帝国权力的强化”,故C正确。战胜国展开军备竞赛与华盛顿会议有关,与巴黎和会无关,故A排除。实施民族自决原则有利于殖民地独立,不利于“帝国权力的强化”,故B排除。法国寻求安全保障是针对战败国德国,故D排除。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凡尔赛体系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5年的苏联。根据材料“斯大林认为,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经济落后必然要挨打,因此必须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可知,斯大林认为,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必须依靠政权力量,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实现苏联的工业化,D项正确;1925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尚未实行,国民经济比例没有严重失调,排除A项;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赶超欧美,与历史史实不符,苏联经济水平始终没有超过美国,排除B项;“消弭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粮食收得太多,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把春耕的种子都吃掉。”可得出当时推行余粮收集制,农民有所抱怨,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7.B
【详解】由地图中德意志、波兰、奥匈帝国等国家的疆域变化可知,这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的处置有关,故B正确;普法战争开始于1871年,美苏冷战开始于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在1945年,都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ACD错误。
8.D
【详解】A、C两项是由苏联红军单独进行的战役,B项是美军进行的战役。柏林战役是盟军共同进行的战役。故选D。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一战时期的美国。根据材料“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它”可知,美国在参战的三个月后,其总统威尔逊提及战后要在欧洲和世界范围内支配并管理财政经济霸权。由此可见,美国参战的意图是角逐欧洲和世界霸权,D项正确;“摧毁德国专制政体”并非美国的主要意图,排除A项;国联是由美国倡议并成立的,但美国并未加入国联,排除B项;“将民主理想推向全球”并非美国的主要意图,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试题分析:1500年是新航路开辟,反映的是世界联系加强,属于世界近代史线索中的重要环节,故A项错误;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开端,故B项错误;1911年辛亥革命属于中国近代史范畴,故C项错误;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一事件被看作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故D项正确。
考点: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俄国十月革命·影响
11.A
【详解】①提到了农业发展的关键即种植玉米,这是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②是新经济政策中废除余粮收集制的规定。③是战时共产主义中的余粮收集制。④是农业集体化。根据时间,其先后顺序应该是③②④①,A项正确。
12.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雅尔塔体系吸取了凡尔赛体系的教训,对战败国的处置更加民主,缓解了战败国的民族复仇情绪,这有利于战后国际秩序的相对稳定,C项正确;雅尔塔体系也具有大国强权色彩,“公正的国际秩序”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保障了战胜国的利益、改变了传统国际格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所以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内涵是指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选D;ABC都无法体现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内涵,排除。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从图表中不难发现英、德、法三国1921年的工业生产指数明显低于1913年的水平,说明了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西欧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没有体现材料的意图,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30年,印度殖民当局制定了《食盐专营法》,大幅度提高食盐的价格和税收,引起了人民的不满,3月,甘地带领几十名信徒在炎炎烈日下徒步,他们要去遥远的丹地的海边煮盐,迫使殖民当局让步。食盐进军运动最终取得了初步胜利,印度殖民当局被迫改变策略,允许沿海人民煮盐。B项中甘地在狱中完成了自传与该事件无关,故B正确;ACD三项都是对该事件的正确描述,故都排除。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巴黎和会上英、法、美等大国的要求都未能完全得到满足,说明新的国际秩序充满妥协,C项正确;巴黎和会实现了严惩德国的目的,排除A项;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暂时缓和,排除B项;巴黎和会受到西方列强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7.(1)特点:恐惧战争,渴望和平。
成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惨痛的教训;一战后英国严重社会危机的影响;各类文学作品对战争残酷的渲染。
(2)影响:英国政府尽可能地避战求和;继续坚持“光荣孤立”政策;英国对德侵略行为采取了绥靖政策。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些文学作品纷纷强调堑壕战的恐怖以及英国青年在战争中的牺牲。他们谴责毫无意义的战争带来的恐怖景象,充满了对战后世界的危机感”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社会心理的特点是恐惧战争,渴望和平。成因:从材料“强调堑壕战的恐怖以及英国青年在战争中的牺牲。”“世界上到处弥漫着一片混乱,血色迷糊的潮流奔腾汹涌”结合所学有关一战的情景可知原因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惨痛教训;一战后英国严重社会危机的影响;各类文学作品对战争残酷的渲染。
(2)根据材料“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大部分精英都已经认为一战是没有胜利者的,所有的参战国都是失败者”结合所学对英国造成的影响可以从英国政府尽可能地避战求和;继续坚持“光荣孤立”政策;英国对德侵略行为采取了绥靖政策进行分析总结。
18.(1)特点:欧洲形势错综复杂,国家矛盾重重。协约国的势力范围要比同盟国强大。协约国分布在东欧、西欧和非洲北部;同盟国主要分布在欧洲中部;巴尔千既有同盟国盟友,也是协约国盟友,列强争夺激烈,是欧洲战争的“火药库”。
(2)影响:东西两线作战,被迫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在战略上处于不利地位。同盟国殖民地和附属国更少,经济实力处于明显劣势。内部矛盾重重,国际力量对比不利。
【分析】(1)
特点:据1914年的欧洲地图可知,当时的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对峙的局面形成,即欧洲形势错综复杂,国家矛盾重重;据1914年的欧洲地图分析可知,协约国的势力范围要比同盟国强大;协约国分布在东欧(俄国)、西欧(英、法等国)和非洲北部;据1914年的欧洲地图分析可知,同盟国(德、意、奥匈等国)主要分布在欧洲中部;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巴尔干半岛既有同盟国盟友,也是协约国盟友,且巴尔干地区战略位置重要,列强争夺激烈,是欧洲战争的“火药库”。
(2)
影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主战场在欧洲,欧洲战场有西线(英法比对德国)、东线(俄国对奥匈、德国)、南线(巴尔干和中东),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性,德国东西两线作战,被迫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在战略上处于不利地位。据所学可知,一战前英法占有广阔的殖民地,而同盟国殖民地和附属国少,经济实力处于明显劣势;且同盟国内部矛盾重重,一战开始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国际力量对比不利。
【点睛】
19.(1)特点:表面“退却”实际是“激进式”改革;分类制定政策,坚持国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成就显著但实施短暂;利用商品、货币、市场的手段。
(2)特点:阶段性分明;渐进性和长期性相结合;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借鉴与创新结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3)认识:改革势在必行;遵循客观规律;必须符合国情;借鉴先进经验;稳步改革;惠及民生;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详解】(1)依据材料“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归国家经营,中小型企业归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来看,新经济政策分类制定政策,坚持国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实施国家资本主义;依据材料“表面上是‘退却’,其实质是在国家的主导下的一种‘激进式’的推进”来看,新经济政策表面“退却”实际是“激进式”改革;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的手段相互配合,获得的成就非常显著,但实施时间很短。
(2)依据表格内容来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阶段分明,而且注重渐进性和长期性相结合;依据所学可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借鉴与创新结合,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3)综上回答并结合所学来看,随着国情的变化,改革势在必行,但一定要符合国情,遵循客观规律;而且可以稳步改革,注重可持续发展,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惠及民生。
20.论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平”“建设明天”等主题反映了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
论述:1929年至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世界陷入长期的经济大萧条之中,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通过战争寻找出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德国积极扩军备战。法西斯国家的行动破坏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加剧了世界形势的紧张,英、法、美等国采取“绥靖政策”,世界正一步步走向战争。世博会上出现的“和平”“建设明天”等主题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经济复苏和政治稳定的向往。
结论: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受到重创,政治形势日趋严峻,世博会的主题变化等正是受此影响的结果。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工业”“现代工业”可提取出工业革命;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帝国成就”“和平”可提取出“国际形势”;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进步与和谐”“持续发展”可提取出发展理念;且根据主办国,可发现前主要为欧美国家,后逐步出现亚洲国家。根据以上分析,可提取相互关联的关键词,拟定论题,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例如,可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平”“建设明天”等主题反映了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展开论述。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至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世界陷入长期的经济大萧条之中,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通过战争寻找出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德国积极扩军备战。法西斯国家的行动破坏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加剧了世界形势的紧张,英、法、美等国采取“绥靖政策”,世界正一步步走向战争。世博会上出现的“和平”“建设明天”等主题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经济复苏和政治稳定的向往。最后进行总结,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受到重创,政治形势日趋严峻,世博会的主题变化等正是受此影响的结果。也可根据,19世纪50年代至1915年,“工业”“帝国成就”等主题反映了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世界影响力展开论述。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步入“蒸汽时代”。作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英、法在此后几十年里多次举办了世博会,展现了强大的国力,宣传了工业建设的伟大成就。19世纪中后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实力进一步增强,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博会也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展现其帝国罪恶的舞台。最后进行总结,这一时期的世博会主要由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包办,这是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反映。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二轮复习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