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天演论》 D.《资政新篇》
2. 有研究指出:林则徐、魏源的行动仅仅表示了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度,他们并没有从思想上接受西方文化的实质内容,这既由于他们寻求西方新知的急功近利的“制夷”目的和纯粹实用主义态度,更由于他们恪守封建文化本位立场。在此,该研究
A.否定林、魏学习西方的行为 B.批判了林、魏的阶级立场
C.认为林、魏开创实用主义 D.承认了林、魏开眼看世界
3.伴随农耕文明的发展,古代世界崛起了一系列帝国。下图中描述的帝国是( )
A.亚述帝国 B.波斯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罗马帝国
4.犍陀罗艺术源自南亚次大陆地区(巴基斯坦北部及中亚的阿富汗东北边境一带),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如图是犍陀罗艺术风格的佛教造像,其风格融合了希腊太阳神阿波罗造型。据此推断,犍陀罗艺术( )
A.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B.与基督教的传播密切相关
C.证实罗马帝国的空前繁荣 D.受到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
5.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向日本大学积极推广美国研究,主要通过圆桌学术研讨会、向日本大学派遣美国学者和招收日本学生赴美攻读美国研究生学位的方式进行。美方还向日本大学捐赠了一系列关于美国的教材和读物。这一政策( )
A.旨在进一步强化美日两国间文化交流 B.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美日国家关系强化
C.推动战后日本经济快速走向复兴繁荣 D.推动了日本国家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
6.《元史》记载:宪宗二年(1252年),蒙哥大汗命忽必烈征大理,诸王秃儿花、撒(丘)征身毒(印度),怯的不花征没里奚,旭烈征西域素丹诸国。该次蒙古西征( )
A.灭掉花刺子模国,直抵黑海北岸
B.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C.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一带
D.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
7.对比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的变化,这一变化( )
A.标志经济重心南移 B.反映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C.有利于民族的交融 D.缘于北方农耕技术退步
8.研究性学习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对马其顿征服希腊的原因进行探究,符合探究主题的是(  )
A.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 B.雅典和斯巴达的衰落
C.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 D.罗马帝国征服地中海
9.在亚历山大帝国时期,马其顿作为统治民族,力图保持自己的希腊性,并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被统治民族之上。但面对具有数千年传统的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他们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当地文明的氛围之中。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有利于( )
A.巩固大一统民族国家 B.沟通东西方贸易往来
C.推进地区间文明交流 D.延续雅典式民主政治
10.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开始向西方学习,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等人兴办洋务,主张中体西用;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等人主张君主立宪,发动戊戌变法。这说明近代中国
A.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向西方学习具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D.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11.伴随着蒙古西征,两位欧洲传教士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达漠北与蒙古交涉;同一时期,中国也有人到欧洲访问,这反映了 (  )
A.意大利人重视与中国交往 B.蒙古西征推动了东西方交流
C.意大利最早与蒙古交往 D.西征是为了加强与西方的联系
12.下面是1789年英国人创作的版画《美国反抗压迫》。画面中的女神指代美国(此前美国常被描绘成印第安人形象),她身穿古希腊风格的服饰,脚下踩着一个怪兽,右手指向天空。女神左手握着长矛,长矛顶端是象征自由的帽子。身旁的柱子上分别悬挂着美国两位开国元勋的肖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部分欧洲人对美国的看法正在发生变化 B.独立战争强化了美国人民的国家意识
C.美国实现由精英民主向大众民主的转变 D.1787年宪法扩大了美国民众民主权利
13.当蒙古部落之间的征战结束后,对外征服便开始了。草原游牧生活具有专业化和单一化的特征。游牧部落很少能自给自足,且与定居者的商业交往经常受到农业帝国的限制,而唯利是图的商人与游牧者有着共同的利益,在部落对外征服中他们将协调行动,给定居文明以致命打击。由此产生的影响是(  )
A.游牧民族逐步转向定居农耕经济 B.蒙古贵族鼓励发展商业贸易
C.蒙古帝国发动对农业帝国的征服 D.对外征服推广游牧生活方式
14.1872年英美传教士创办的《教会新报》在介绍轻气球时,采用“乘云而升,以窥天表”“凭虚御风,不啻羽化而登仙”等文学语言,附会中国古老的飞车想象。这体现出( )
A.中西文化的会通交流 B.文化传播的策略考量
C.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 D.大众传媒形式的创新
15.公元751年,唐与大食(中国唐宋时期对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国的专称)的怛逻斯之战,唐朝战败,旅行家杜环成为唐军中被俘虏的一员。据其记载,同被俘虏到大食的还有"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三叔……织络者河东人乐缓、吕礼。由此可推知( )
A.阿拉伯帝国的军力达到顶峰 B.阿拉伯帝国的政权更迭即将完成
C.军事碰撞利于推动文化传播 D.战争胜利加速中亚地区伊斯兰化
16.历史学家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指出:“在1815年以前大约三十年的这一时期,发生的两次‘革命’——政治革命主要影响欧洲大陆,而经济革命则在英国表现最为活跃。”这两次革命分别是指(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B.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
C.拿破仑战争和工业革命 D.美国独立战争和工业革命
二、材料分析题
17.“三兔共耳”图案,即三只兔子共用三只耳朵,首尾相接,追逐奔跑,其在国内外不同时期多有发现。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要求。
国内外部分“三兔共耳”图案
敦煌莫高窟407窟,中国 瓷器碎片,埃及 教堂廊窗,德国
材料一 敦煌莫高窟“三兔共耳”图案统计表
隋朝 初唐 中唐 晚唐
所在洞窟 305窟383窟397窟 406窟407窟420窟 205窟 144窟200窟237窟 358窟468窟 127窟139窟 145窟147窟
数量 6 1 5 4
——据《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国外“三兔共耳”图案主要分布表(部分)
地区 国家 时间 载体
中、西亚等亚洲地区 巴基斯坦 9或11世纪 陶瓷浮雕
土库曼斯坦 12世纪 压花陶瓷器皿
叙利亚 13世纪 彩陶
伊朗 13世纪 蒙古铜钱
非洲 埃及 13世纪 瓷器碎片
欧洲 法国 13世纪 瓷砖
德国 13—14世纪 教堂钟刻、瓷砖等
英国 13—15世纪 教堂彩绘、瓷砖、手抄圣经书稿等
——AllisonMeier,TheMysteryoftheThreeHaresMotif,etc.
材料二 关于“三兔共耳”图案的起源地,主要说法如表:
(1)根据材料一写出“三兔共耳”图案的传播路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传播路线的成因。
(2)请选择材料二中的一种观点或自拟观点表达你对“三兔共耳”图案起源地的看法,并综合运用上述图文及所学知识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8.思想是政治经济的先导,同时也是政治经济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三幅图是中国、古罗马、古美洲印第安人的住宅。
北京门头沟爨底下村四合院 古罗马高层住宅模型 印第安人居住的圆锥形帐篷
材料二 俄国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普希金笔下拿破仑的三幅面孔(节选)
【人间的灾星】《皇村回忆》(注:创作于1814年)评判拿破仑的视角是1812年的卫国战争:“敌人像浩荡的洪水/淹没了俄国人的土地”“和平的城市和村庄在黑夜里燃烧/……敌人横冲直撞,不可阻挡,/烧杀劫掠,一切化为灰烬。”
【伟大的人物】《拿破仑》(创作于1821年拿破仑离世之后)思考拿破仑究竟给俄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那个伟大的人已然逝去/……而你将永远闪烁着不朽的光芒/是他给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是他放逐生涯的遗赠”
【奇异的过客】《英雄》(注:创作于1830年)从生命哲学的角度来考察拿破仑:“每张床上躺着一具活得尸体/那是黑死病/深深地印上了每一个病人/他从每只床前走过/冷静的和疫病之手紧握/就这样,他给临死者的心灵/注入了勇气/能让那些垂死的眼神发出欢乐的光芒”
——摘编自宋德发《拿破仑的三幅面孔——普希金笔下的拿破仑形象》
材料三 “……夺得政权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摘自《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北方古民居的设计理念。世界各地的古民居建筑形制差异较大,风格不一,特点鲜明,请分析原因。
(2)分析说明材料二中拿破仑“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的思想内涵。普希金笔下的拿破仑有三种截然不同的形象,结合所学谈谈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3)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新中国一步步践行着《共产党宣言》制定的目标,结合材料三,以新中国1949—1956年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的战争起初是民族战争,而且也确实是这样的战争。这些战争都是革命的;保卫伟大的革命,反对反革命君主国的联盟。但是,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的、有生存能力的民族大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产生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摘编自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
材料二 失败反把失败者变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波拿巴仿佛比立着的拿破仑还要更高大些。拿破仑是战争中的米开朗琪罗,他是重建废墟的宗师巨匠,是查理大帝、路易十一、亨利四世、黎塞留、路易十四、公安委员会的继承者,他当然有污点,有疏失,甚至有罪恶,就是说,他是一个人;但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有雄才大略的。
——摘编自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列宁是如何评价拿破仑的。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雨果是如何评价拿破仑的。由此,谈谈你对拿破仑的认识。
三、论述题
20.文化碰撞与交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 危机。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认为“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 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西化派认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 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认为中国新 文化“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担的领导”,也“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文化”,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
一战后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周游欧美各国发表演讲,主张用东方“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去矫正西方人 的“物欲无厌追求”。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并把它与印度传统宗教哲学 结合起来,创立了非暴力学说,号召恢复手工生产以抗拒西方的工业资本主义。尼赫鲁深受西方科学精神 的影响,主张发展大工业,与甘地共同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
——摘编自《中国文化论争》《印度通史》等
围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结合所学,解读上述材料。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关键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该书让王公、大臣、宗室学习的目的是“知夷”、“御夷”,并且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而19世纪60—90年代发生的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师夷长技”,即学习西方的科技。《四洲志》仅是一部历史地理著作,A不符;《天演论》主要宣传的是进化论的思想,主张中国变法图强,而且编写时间在洋务运动结束后,C不符;《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著作,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D不符;《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科技,由此可见此书为《海国图志》,故选B。
【考点定位】必修二※洋务运动和必修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海国图志》。
2.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表示了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度“说明不是否定,故A错误;“他们恪守封建文化本位立场”说明不是立场问题,B错误;材料中“纯粹实用主义态度”不是首次开创,C错误;材料中“林则徐、魏源的行动仅仅表示了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度”说明对魏源、林则徐学习西方认可,D正确。
3.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亚历山大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击败波斯军队的抵抗,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灭亡了波斯帝国,并进一步向东扩张,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继波斯之后再次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C项正确;亚述帝国公元前935年—公元前612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波斯帝国被亚历山大帝国所灭,排除B项;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是以地中海为中心,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佛教造像融合了希腊太阳神阿波罗造型,反映出犍陀罗艺术受到了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D项正确;犍陀罗艺术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与中外文化交流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犍陀罗艺术与基督教传播密切相关,排除B项;犍陀罗艺术源自南亚次大陆地区,不能证实罗马帝国空前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据材料“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向日本大学积极推广美国研究”并结合所学可知,冷战时期,美国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一直将日本作为自己在东亚遏制苏联、抗衡中国的前哨基地,为此美国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改造扶植日本,进一步推动了美日国家关系的强化,B项正确;美国向日本输出文化体现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但是文化交流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文化方面的措施,与战后日本经济快速走向复兴繁荣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美国向日本推广美国研究的内容,可能“有利于推动”日本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材料不能体现“推动了发展”这一结果,更不能体现是否“飞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52年即13世纪中叶,蒙哥大汗指挥蒙古第三次西征,该西征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了巴格达,B项正确;灭掉花刺子模国,直抵黑海北岸是蒙古第一次西征的结果,排除A项;灭掉金后,蒙古通过第二次西征,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一带,排除C项;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的,是蒙古人的第二次西征,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考查魏晋民族交融。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从汉代到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的变化,有利于民族交融,C项正确;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的平衡,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北方农耕技术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强大起来,于公元前4世纪后期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继位后,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传播了希腊文化,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故C项正确;马其顿征服希腊属于战争方面,不是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排除A;雅典和斯巴达的衰落不符合材料“马其顿征服希腊的原因”,排除B;罗马帝国不是马其顿帝国,排除D。故选C。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亚历山大帝国时期。材料强调亚历山大帝国在扩张过程中,促使被征服地区不同程度接受了希腊文化,同时也与当地文明相互交融,从而有利于推进希腊化文明进程,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文明交融,而非政治大一统与东西方贸易往来,排除A、B两项;亚历山大帝国实行的是专制统治,而非民主政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不断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不断向西方学习,故C正确;A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排除D。
11.B
【详解】材料体现出东西方人员往来,有助于加强两国的交流,体现了东西方交流,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蒙古西征具有侵略性,D排除。故选B。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英国)。根据材料可知,与之前美国人物形象被描绘成印第安人相比,这幅漫画中美国人的人物形象,不仅肤色白皙,还带有浓厚的欧洲古典文明和基督教文明色彩,女神右手指向天空,这是基督教中的经典手势,寓意上帝派救世主来拯救世人,这幅漫画来自英国,可得知这幅漫画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作者肯定美国的独立和文明进步,它可用来说明部分欧洲人对美国的看法正在发生改变,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英国人对美国人形象的刻画,没有体现美国的国家意识,排除B项;材料内容为英国对美国人形象的刻画,不能体现美国民主政治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英国人对美国人形象的刻画,不能反映美国民众的民主权利,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的蒙古帝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蒙古部落之间征战结束后,蒙古帝国开始了对定居文明的战争。因此C项正确;材料反映蒙古帝国征服农耕文明国家,而不是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经济,排除A项;材料提到商人在游牧部落对农耕国家战争中的作用,但没有涉及蒙古贵族鼓励商业,排除B项;材料反映蒙古对农耕国家的战争,但没有涉及推广游牧生活,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7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传教士借用中国传统文学语言宣传西方的科学内容,这有助于减少西方文化传播的阻力,体现了传教士对文化传播策略的思考,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传教士借助中国文化宣传西方思想的内容,无法得出中西文化会通交流的信息,排除A项;“新旧观念激烈冲突”属于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传教士通过创办报纸的方式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这体现不出传媒形式的创新,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与阿拉伯)。根据材料“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三叔..… 织络者河东人乐缓、吕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军队与大师军队交战,一些人成为俘虏,其中有旅行家杜环以及一些画匠和手工艺人,将唐朝的文化传播到了阿拉伯帝国,由此可知,军事碰撞利于推动文化传播,C项正确;材料未提到阿拉伯帝国的军事实力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阿拉伯帝国的政权状况,排除B项;材料提到唐文化传到阿拉伯帝国,未提到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在1815年以前大约三十年的这一时期”可得出大致为1785年至1815年这段时期,据材料“政治革命主要影响欧洲陆,而经济革命则在英国表现最为活跃”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两次革命分别指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制度。1765年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而1785年至1815年这段时期,英国正在快速进行着工业革命,B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起止时间是1640年到168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拿破仑战争不是单纯的政治革命,主要是通过战争在欧洲大陆传播了启蒙思想,打击了封建专制,排除C项;美国独立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775年至 178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且美国独立战争虽然对欧洲产生了影响,但不能说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影响在欧洲大陆,排除D项。故选B项。
17.(1)路线:发源于敦煌,经中亚、西亚或北非,传至欧洲。
成因:丝绸之路的发展;蒙古西征的影响;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影响;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传播。
(2)参考答案一
观点:赞同“中国说”。
阐述:据材料一,该图案在国外的出现时间,均晚于中国;据材料二,该图案的创作手法与相似图案,在中国早已出现;该图案与中亚、西亚等地艺术风格的相似性,无法找到直接证据。
结论:“中国说”的史料实证最为扎实,而其他两种观点均存在无法解决的逻辑漏洞,不足以采信。
参考答案二
观点:赞同“中亚或西亚说”。
阐述:该图案亦未在敦煌之外中国文化核心地区发现;敦煌地理位置临近中亚及西亚地区,文化联系或交流相对便利;敦煌艺术的纹饰与中亚、西亚相似性较多,可为旁证。
结论:该图案在敦煌出现虽然最早,但应是“流”而不是“源”。
参考答案三
观点:该图案是中外文化融汇的结果。
说明:据材料一,该图案最早在中国出现,且创作手法与相似图案早已有之;
据材料二,敦煌长期处于中原王朝统治的边缘地区,容易受到印度、波斯等异域文明的影响;该图案仅见于敦煌佛窟,未在中国文化核心地区发现,兼之佛教中保存有与兔相关的记载,说明其与佛教关系密切。
结论:该图案是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结晶。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世界。
第一小问路线,据材料一“敦煌莫高窟”“隋朝”“中、西亚等亚洲地区”“非洲”“欧洲”可知发源于敦煌,经中亚、西亚或北非,传至欧洲。
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丝绸之路、蒙古西征的影响、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影响、佛教、基督教传播等角度思考即可。
(2)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含绘图说明类),时空是古代中国、印度、中亚或西亚。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思维构建。
首先,材料二有三种说法:中国说、印度说、中亚或西亚说。选择材料二中的一种观点或自拟观点阐述对“三兔共耳”图案起源地的看法,结合材料二中的信息阐述。
如赞同“中国说”。据材料一可知,该图案在国外的出现时间,均晚于中国;据材料二“该图案现存最早发现于敦煌,所采用的‘共生’创作手法,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已经存在,也与战国三兽纹、汉代三雁纹、三鱼共头等如出一辙,故应主要起源于中国传统纹样。”可知,该图案的创作手法与相似图案,在中国早已出现;据材料二“该图案与历史上波斯(今伊朗)、萨珊(今伊朗)、粟特(今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等的类似纹样及艺术风格存在相似之处”可得出该图案与中亚、西亚等地艺术风格的相似性,无法找到直接证据。最后,得出结论,“中国说”的史料实证最为扎实,而其他两种观点均存在无法解决的逻辑漏洞,不足以采信。
如赞同“中亚或西亚说”。据材料二“该图案仅见于敦煌,在中原、江南等中国文化核心地区未见遗存。”可得出该图案亦未在敦煌之外中国文化核心地区发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敦煌地理位置临近中亚及西亚地区,文化联系或交流相对便利;据材料二“敦煌艺术中狩猎纹、翼马纹等装饰纹样同样与波斯风格相吻合。”可得出敦煌艺术的纹饰与中亚、西亚相似性较多,可为旁证。最后得出结论:该图案在敦煌出现虽然最早,但应是“流”而不是“源”。
还可以据材料二“莫高窟为佛窟,故该图案应该具有佛教内涵,与印度佛教中佛陀转生为兔等传说应该存在内在关联,故应起源于印度”“该图案与历史上波斯(今伊朗)、萨珊(今伊朗)、粟特(今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等的类似纹样及艺术风格存在相似之处,而敦煌艺术中狩猎纹、翼马纹等装饰纹样同样与波斯风格相吻合。”可得出该图案是中外文化融汇的结果。然后结合材料阐释即可。
18.(1)理念: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因素: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
(2)思想内涵:指拿破仑通过战争和《民法典》,传播了革命的原则(或“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的思想”),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或“使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
原则和方法:辩证分析法,全面、客观、公正评价;发展的观点;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阶级分析法。
(3)分层次评分,评分参考的要素是: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史实 结论
土地改革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稳定了物价,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一五计划”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论十大关系》 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期,就注意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共八大”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详解】(1)理念:根据材料一中北京四合院的布局构造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北方古民居在设计上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因素:根据材料中中国、古罗马和印第安人住宅的不同形式和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各地古民居建筑形制的差异主要受到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是他给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和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通过战争和《民法典》,传播了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的思想,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
根据所学知识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辩证分析法,全面、客观、公正评价;发展的观点;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阶级分析法。
(3)根据材料三在《共产党宣言》中制定的目标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即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在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把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通过“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通过“三大改造”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期,就注意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八大的胜利召开成为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9.(1)评价:列宁认为拿破仑的战争起初是带有正义性的民族战争,有利于革命的发展;但是后期则带有侵略性和奴役性,正义性的战争也演变成帝国主义战争。
(2)评价:雨果从法国大革命对于摧毁欧洲封建制度的角度出发,肯定了拿破仑的战争。认识:评价拿破仑功过时,要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时代条件全面评价;树立正确的史观,既要肯定拿破仑的历史功绩和对法国革命的贡献,又要认识到拿破仑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的一面,也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详解】(1)评价:根据材料“法国大革命的战争起初是民族战争……这些战争都是革命的”可知,列宁认为拿破仑的战争起初是带有正义性的民族战争,有利于革命的发展;根据材料“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的、有生存能力的民族大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可知,列宁认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在后期带有侵略性和奴役性,正义性的战争也演变成帝国主义战争。
(2)评价:根据材料“倒了的波拿巴仿佛比立着的拿破仑还要更高大些”“ 他是重建废墟的宗师巨匠”可知,雨果对拿破仑的评价是侧重其对摧毁欧洲封建制度的角度出发,肯定了拿破仑的战争,因此其认为拿破仑“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有雄才大略的”。认识:开放性试题,以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坚持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所学,将历史人物置于特定时代背景之下评价;从史观角度看,应当树立正确的史观,既要肯定拿破仑的历史功绩和对法国革命的贡献,又要认识到拿破仑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的一面,也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20.参考答案示例: 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灾难,引发中国 思想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出现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拯救西方文明;受新文化运 动影响,西化派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的出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革命探索中,毛泽东提 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民 大众服务。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共产党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创造了条件。 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中,受到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同时传统文化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一战后,泰 戈尔提出以东方精神文明解决西方过分追求物质文明的弊端;甘地、尼赫鲁等民族资产阶级领袖借助传统的 哲学思想和西方的意识形态来反抗殖民统治,组织民众开展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对工业化的态度存在分 歧。印度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民族独立提供了思想条件,印度现代化道路仍在探寻中。 综上,两国都是在遭遇殖民侵略过程中,经历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因历史传统、近代社 会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也不同。
【详解】示例:根据“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并结合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史实,可得出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灾难,引发中国 思想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出现中西文化论争。根据“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得出东方文化派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拯救西方文明;根据“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 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得出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西化派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的出路。根据“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担的领导”得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革命探索中,毛泽东提 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根据所学可得出,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共产党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创造了条件。 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中,受到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同时传统文化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根据“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得出一战后,泰戈尔提出以东方精神文明解决西方过分追求物质文明的弊端;根据“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得出甘地、尼赫鲁等民族资产阶级领袖借助传统的 哲学思想和西方的意识形态来反抗殖民统治,组织民众开展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对工业化的态度存在分歧。结合所学可得出,印度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民族独立提供了思想条件,印度现代化道路仍在探寻中。 最后总结可得出,两国都是在遭遇殖民侵略过程中,经历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因历史传统、近代社会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也不同。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