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校2023-2024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1. 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先后培育出水稻、粟(小米)大豆、甘薯、玉米等农作物。据此可知( )
A. 人类文明兴起以农耕为基础 B. 亚洲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C. 农业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D. 粮食作物培育推动了社会分工
2. “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表明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 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C. 物种交流丰富了亚欧社会生活 D. 商品输出成为殖民扩张的手段
3. 列表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请根据下表信息,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1864年 法国的巴斯德发现食物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科学地制定出罐头生产工艺。至此,罐头工业进入到现代世界食品工业当中,并传至世界各地。
1923年 瑞典工程师发明了第一台压缩式电冰箱,由此生产出了家用电冰箱,它主要用于食物保鲜,保鲜食品被人们逐渐越来越多的食用。
1958年 安藤百福结合传统面条和拉面,经过脱水处理,发明了方便面。其后,又逐步推出调料单独包装的方便面,方便面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A. 食品技术创新改变生活方式
B. 中西饮食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C. 科技进步推动食品种类创新
D. 工业革命推动食物结构改变
4. 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可知,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导致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
B. 残酷封建剥削严重伤农
C. 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长期停滞
D. 生产方式制约生产力提高
5. 英国作家狄更斯对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进行了如下描述:“这是最好的时期,这是最坏的时期;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与“最好的时期”相关的是( )
①生产力的进步 ②工厂制的产生 ③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④城市化的进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6. 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史料大爆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巨量史料展现在所有学者面前,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往用100年也做不到的事,主要得益于( )
A.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B. 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
C. 文化多样性得到维护 D. 史学理论取得了突破
7. 古代亚洲不同地区形成了多元而又各有特色的文明,下列现象属于下图所示地域的是( )
A. 主要种植葡萄和橄榄,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B. 苏美尔人对两年不耕作土地收回村社
C. 氏族部落解体之后,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D. 公元前2600年左右,人们已经使用契约
8. 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提供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英国、欧洲和美国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而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这一格局的出现
A. 表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B. 促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C. 使东方落后于西方格局开始出现
D. 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9. 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当中的外资银行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有着明显的上升。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墨西哥、赞比亚,外资银行的资本总量甚至能够占到本国银行部门资本总量80%以上。由此推知,当今( )
A. 金融开放制约了第三世界发展
B.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加大
C 经济全球化导致国家利益失衡
D.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10. 据记载,屋大维(公元前63—公元14)统治期间罗马城的建设活动有39次,其中有5次修建政治性建筑,包括王宫、举行议会的会堂、凯旋门等;有17次修建或修复神庙;有17次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浴场、剧场、大道、水渠等。据此可知,当时罗马城的修建( )
A. 体现传承与创新的理念 B. 深受民主政治的影响
C. 适应了强化神权的需要 D. 凸显帝国至上的思想
11.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出现了环境恶劣、住房奇缺、公共空间匮乏等“城市病”。19世纪30年代的霍乱疫情最终使英国政府逐渐放弃自由放任的城市治理政策,以1848年《公共卫生法》的颁布为标志,英国开始干预城市发展,进入以公共卫生为中心的城市规划阶段。这说明当时英国( )
A. 疫病流行阻碍了工业化进程 B. “城市病”催生城市治理新模式
C. 以干预主义应对城市化问题 D. 开始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建立,多国达成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由此产生的作用包括
①有利于维护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②强化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③加强了金融和贸易领域的国际间协调
④缩小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3. 日本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是电车,日本铁路公司的电车只要晚1分钟,车内必定播放道歉的广播,而新干线的到达和出发时刻则是以15秒为单位设定的。这反映出日本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 )
A. 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B. 完善了城市交通规划体系
C. 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D. 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时尚化
14. 下表反映了近代西方交通设施建设的情况。对此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时间 法国铁路里程 德国铁路里程 欧洲铁路总里程
1840年 427公里 427公里 1366公里
1850年 3000公里 6000公里 15269公里
1855年 10896公里 18762公里 34000公里
1865年 22358公里 26592公里 75000公里
A. 法德两国铁路修建起步较晚 B. 欧洲铁路发展增速相对缓慢
C. 工业革命加快铁路建设速度 D. 政局和资金影响铁路的发展
15. 1864年,英国人波特·史密斯在汉口建立了湖北第一家教会医院。1865年,《中外新闻七日录》报道:“英国士勿医生(传教士)在汉口设立医院,踵门求医者源源而来。”1867年,《北华捷报》称赞道:“几乎所有社会阶层的人都愿意前来寻求建议,……我们认为,数量如此之多的女性病人,是击败对外国人、外国医学和外科手术偏见的证据之一。”据此可知( )
A. 社会各阶层人士都认可西医 B. 西医在洋务运动时传入中国
C. 传教士以治病救人其宗旨 D. 西学东渐促进口岸风气开化
16. 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评价中国是“医疗服务质量和可及性排名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卫生健康治理的成效显著,全民健康素质实现了实质性提升(表)。据此可知,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 )
时间 医疗机构/个 每万人执业医师数/人 人均预期寿命/岁 婴儿死亡率/%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949年 3670 7 5 9类41项
2020年 102.3万 73 77. 3 5.3 14类54项
A. 形成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保障模式 B. 提高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
C. 提升了基本医疗服务保障质量和效率 D. 提高了健康医疗制度保障和治理能力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麦原产于西亚。中国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其中还有专门围绕麦类作物种植和收获举行的祭祀活动。《周礼天宫疾医》:“(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史料表明,至少在春秋时代,位于北方的东周、晋、鲁、郑、陈等都有了小麦的种植,并出现了以小麦制作酒母的酿酒工艺。汉代小麦在人们主粮中的地位普遍提高,是中国北方农业发展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摘自田成方、周立刚《古代中国北方粮食种植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据统计,我国目前现有农作物中,至少有二三百种是来自国外。宋代以前传入我国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多为果品和蔬菜,少有粮食作物。明清时期,美洲作物及粮食作物所占比重相对加大,这些美洲作物能够传入中国也得益于地理大发现及新航路的开辟,或是由葡萄牙及西班牙航海者发现美洲大陆后首先将美洲作物带回欧洲后,以欧洲为跳板传入中国,或是传入中国周边地区后再传入中国。概括而言,中国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农作物传播持续了4000余年。
——摘编自崔思明《明清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麦类作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传入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是,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并不彻底,要想确立资本主义对封建制度的优势,必须以强大的生产力作为基础。于是,资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又兴起了一场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此后,科技革命由英国扩展到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引起了这些国家的社会政治变革。
材料二  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扩张性决定了它的发展要以世界为舞台。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亚非拉地区的掠夺、侵略、征服使其服从、服务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而亚非拉地区的经济则丧失了独立性,成为其经济附庸。在这个世界市场中,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主导地位,他们依据其政治经济的有利地位对广大亚非拉地区进行经济上的掠夺,控制这些地区的经济命脉,而亚非拉地区则被动地卷入这个市场,成为被资本主义国家剥削、掠夺的对象。
——摘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宗教医学是人们疗治病痛的主要途径。16至17世纪,瘟疫频发,英国人口大量死亡,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基督教会束手无策,神职人员纷纷死亡,民众对教会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产生怀疑。这时期医学界对疾病的认识已经向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病理观转变,建议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民众重视卫生保健,并以放血、催吐等疗法取代祈祷、观瞻圣物。政府则以医学隔离、清扫街道等手段进行防控,严禁举行相关祭祀活动。在地方政府和议会推动下,伊丽莎白女王授权枢密院编纂《政令大全》,加强对地方防疫的管理。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材料二 为应对西班牙流感等全球医疗和社会危机,1921年国联卫生组织成立。二战后,国际社会仍面临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如霍乱、鼠疫、黄热病等,亚非拉国家普遍缺乏基础医疗设施,无法有效应对,死亡率居高不下。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成立,标志着全球卫生与流行疾病控制的新时代,国际合作共识加深。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疫苗接种,处理贫穷与卫生问题,保障世界不同区域的基础医疗建设,传染病防治取得重大进展,死亡率逐步下降,之前曾威胁世界60%人口的天花基本被根除。
——摘编自[英]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医疗与帝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英国防疫策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背景及其意义。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 烽火传军情;驿站送信;“飞鸽传书”;“击鼓通信”
近代早期 大量灯塔建造,保障海上行船安全
1850年前后 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20世纪初 环球海底通信电缆建成,创造了一个世界更加密切联系的新时代
20世纪中叶以来 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数字通信、移动通信迅速发展,取代电缆,成为长距离、大容量传输的主要手段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即时通信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交友方式。2017年8月,中国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通信
——摘编自刘以林《通信技术》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1. 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先后培育出水稻、粟(小米)大豆、甘薯、玉米等农作物。据此可知( )
A. 人类文明兴起以农耕为基础 B. 亚洲地区是世界文明发源地
C. 农业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D. 粮食作物培育推动了社会分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根据材料“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先后培育出水稻、粟(小米)大豆、甘薯、玉米等农作物”和所学可知,世界主要农作物主要发源于大河流域,早期文明的兴起以农耕经济为基础,A项正确;亚洲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其它地区如欧洲、非洲、美洲等,排除B项;农业是文明诞生的前提,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社会分工,排除D项。故选A项。
2. “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表明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 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C. 物种交流丰富了亚欧社会生活 D. 商品输出成为殖民扩张的手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各种作物的传播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丰富了亚欧社会生活,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物种交流丰富了亚欧社会生活,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殖民扩张,排除D项。故选C项。
3. 列表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请根据下表信息,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1864年 法国的巴斯德发现食物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科学地制定出罐头生产工艺。至此,罐头工业进入到现代世界食品工业当中,并传至世界各地。
1923年 瑞典工程师发明了第一台压缩式电冰箱,由此生产出了家用电冰箱,它主要用于食物保鲜,保鲜食品被人们逐渐越来越多的食用。
1958年 安藤百福结合传统面条和拉面,经过脱水处理,发明了方便面。其后,又逐步推出调料单独包装的方便面,方便面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A. 食品技术创新改变生活方式
B. 中西饮食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C. 科技进步推动食品种类创新
D. 工业革命推动食物结构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科学地制定出罐头生产工艺。……传至世界各地”到“又逐步推出调料单独包装的方便面,方便面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可以看出,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食品的生产加工与储藏的工艺也在不断进步,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西饮食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与食品种类创新无关,排除C项;材料也没有体现食物结构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
4. 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可知,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导致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
B. 残酷的封建剥削严重伤农
C. 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长期停滞
D. 生产方式制约生产力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粮食产量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生产方式落后导致的,中国古代一直是小农经济,采用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由于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不利于生产方式的改进,导致中国农业生产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故答案为D项。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策,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封建剥削严重伤农与材料“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相矛盾,排除;C项,中国古代农业一直是精耕细作,生产技术较高,排除。
【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
5. 英国作家狄更斯对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进行了如下描述:“这是最好的时期,这是最坏的时期;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与“最好的时期”相关的是( )
①生产力的进步 ②工厂制的产生 ③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④城市化的进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世纪(英国)。本题要求选出有关工业革命促进了近代化的正确说法。据所学,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工厂制的产生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城市化的进行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说法①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基础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不能说明当时在现实主义作家眼中是最好的时期,说法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
6. 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史料大爆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巨量史料展现在所有学者面前,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往用100年也做不到的事,主要得益于( )
A.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B. 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
C. 文化多样性得到维护 D. 史学理论取得了突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巨量史料展现”“不但能轻易查阅,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现在很短时间就能实现”可知,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B项正确;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文化多样性与轻而易举的查阅到巨量史料以及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无必然因果关系,另外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史料的丰富和深度,不能体现史学理论的成就如何,排除D项。故选B项。
7. 古代亚洲不同地区形成了多元而又各有特色的文明,下列现象属于下图所示地域的是( )
A 主要种植葡萄和橄榄,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B. 苏美尔人对两年不耕作的土地收回村社
C 氏族部落解体之后,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D. 公元前2600年左右,人们已经使用契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地图可知,这是古代西亚地区的两河流域,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D项正确;古希腊人主要种植葡萄和橄榄,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排除A项;阿兹特克人对两年不耕作的土地收回村社,排除B项;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排除C项。故选D项。
8. 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提供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英国、欧洲和美国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而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这一格局的出现
A. 表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B. 促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C. 使东方落后于西方格局开始出现
D. 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提供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英国、欧洲和美国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以欧美和日本为主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故A正确;材料显然说明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故B错误;工业革命前,东方就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故C错误;此时日本已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此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故D错误。
9. 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当中的外资银行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有着明显的上升。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墨西哥、赞比亚,外资银行的资本总量甚至能够占到本国银行部门资本总量80%以上。由此推知,当今( )
A. 金融开放制约了第三世界发展
B.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加大
C. 经济全球化导致国家利益失衡
D.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当中的外资银行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有着明显的上升。”可知当前发展中国家中外资银行所占比重明显上升,有的国家远远超过本国银行资本总量。结合所学可知,外资银行的增多可能会带来监管风险、信用风险、声誉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故材料所述现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B项正确;金融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不能说金融开放制约第三世界的发展,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C项说法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为各国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实力此消彼长,此衰彼荣,经济发展的中心不断转移,材料未涉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0. 据记载,屋大维(公元前63—公元14)统治期间罗马城的建设活动有39次,其中有5次修建政治性建筑,包括王宫、举行议会的会堂、凯旋门等;有17次修建或修复神庙;有17次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浴场、剧场、大道、水渠等。据此可知,当时罗马城的修建( )
A. 体现传承与创新的理念 B. 深受民主政治的影响
C. 适应了强化神权的需要 D. 凸显帝国至上的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罗马城在修建时继承了传统的神庙等建筑,体现了传承性,凯旋门、大道、水渠等建筑则属于创新,也为后世的建设提供了借鉴,因此罗马城的修建体现传承与创新的理念,A项正确;当时的罗马没有建立民主政治,排除B项;修建或修复神庙虽然体现罗马神权色彩,但目的是屋大维借助宗教强化皇权,排除C项;材料中“有17次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浴场、剧场、大道、水渠等”不能凸显帝国至上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出现了环境恶劣、住房奇缺、公共空间匮乏等“城市病”。19世纪30年代的霍乱疫情最终使英国政府逐渐放弃自由放任的城市治理政策,以1848年《公共卫生法》的颁布为标志,英国开始干预城市发展,进入以公共卫生为中心的城市规划阶段。这说明当时英国( )
A. 疫病流行阻碍了工业化进程 B. “城市病”催生城市治理新模式
C. 以干预主义应对城市化问题 D. 开始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干预城市发展、对城市发展进行规划是源于城市化过程中一系列问题即“城市病”的出现,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工业化导致了疫病流行,疫病流行无法遏制工业化,排除A项;干预城市发展并不等于全面干预经济,也不等于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排除CD项。故选B项。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建立,多国达成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由此产生的作用包括
①有利于维护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②强化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③加强了金融和贸易领域的国际间协调
④缩小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由于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④错误,BCD排除;二战中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维护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强化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加强了金融和贸易领域的国际间协调,反映的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体系化和制度化,因此①②③正确,A符合题意。故选A。
13. 日本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是电车,日本铁路公司的电车只要晚1分钟,车内必定播放道歉的广播,而新干线的到达和出发时刻则是以15秒为单位设定的。这反映出日本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 )
A. 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B. 完善了城市交通规划体系
C. 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D. 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时尚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日本电车的发展,铁路公司对电车的出发、到达都提出了精准的时间要求,这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时间观念,以适应现代交通工具的运行,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现代交通工具对城市交通规划、出行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4. 下表反映了近代西方交通设施建设的情况。对此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时间 法国铁路里程 德国铁路里程 欧洲铁路总里程
1840年 427公里 427公里 1366公里
1850年 3000公里 6000公里 15269公里
1855年 10896公里 18762公里 34000公里
1865年 22358公里 26592公里 75000公里
A. 法德两国铁路修建起步较晚 B. 欧洲铁路发展增速相对缓慢
C. 工业革命加快铁路建设速度 D. 政局和资金影响铁路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理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无论是法德两国的铁路里程,还是欧洲铁路的总里程,都共同反映了铁路事业的迅速发展,结合表格中的时间节点可知这主要是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交通设施建设,不能体现起步晚,排除A项;由表格数据可知欧洲铁路发展速度较快,B项与之相反,排除B项;德国当时处于分裂时期,但其铁路建设同样发展,这主要是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而与政局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864年,英国人波特·史密斯在汉口建立了湖北第一家教会医院。1865年,《中外新闻七日录》报道:“英国士勿医生(传教士)在汉口设立医院,踵门求医者源源而来。”1867年,《北华捷报》称赞道:“几乎所有社会阶层的人都愿意前来寻求建议,……我们认为,数量如此之多的女性病人,是击败对外国人、外国医学和外科手术偏见的证据之一。”据此可知( )
A. 社会各阶层人士都认可西医 B. 西医在洋务运动时传入中国
C. 传教士以治病救人为其宗旨 D. 西学东渐促进口岸风气开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英国士勿医生(传教士)在汉口设立医院,踵门求医者源源而来。”“几乎所有社会阶层的人都愿意前来寻求建议,……我们认为,数量如此之多的女性病人,是击败对外国人、外国医学和外科手术偏见的证据之一。”可见近代通商口岸已经出现西医,并且接受西医的人数众多,反映出西学东渐促进口岸风气开化,D项正确;“社会各阶层人士都认可西医 ”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西医传入中国的时间,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西学东渐促进口岸风气开化,并非是传教士以治病救人为其宗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6. 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评价中国是“医疗服务质量和可及性排名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卫生健康治理的成效显著,全民健康素质实现了实质性提升(表)。据此可知,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 )
时间 医疗机构/个 每万人执业医师数/人 人均预期寿命/岁 婴儿死亡率/%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949年 3670 7 5 9类41项
2020年 102.3万 73 77. 3 5.3 14类54项
A. 形成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保障模式 B. 提高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
C. 提升了基本医疗服务保障质量和效率 D. 提高了健康医疗制度保障和治理能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新中国成立到2020年,医疗机构数量、执业医师数量、人均预期寿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都有大幅提高,卫生健康治理成效显著,全民素质实现实质性提升,由此可知中国医疗卫生领域上基本医疗服务保障治疗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C项正确;题干中医疗机构数量、执业医师数量、人均预期寿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都有大幅提高不能体现符合国情的模式特点,排除A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排除B项;题干并未涉及健康医疗制度保障和治理能力,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麦原产于西亚。中国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其中还有专门围绕麦类作物种植和收获举行的祭祀活动。《周礼天宫疾医》:“(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史料表明,至少在春秋时代,位于北方的东周、晋、鲁、郑、陈等都有了小麦的种植,并出现了以小麦制作酒母的酿酒工艺。汉代小麦在人们主粮中的地位普遍提高,是中国北方农业发展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摘自田成方、周立刚《古代中国北方粮食种植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据统计,我国目前现有农作物中,至少有二三百种是来自国外。宋代以前传入我国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多为果品和蔬菜,少有粮食作物。明清时期,美洲作物及粮食作物所占比重相对加大,这些美洲作物能够传入中国也得益于地理大发现及新航路的开辟,或是由葡萄牙及西班牙航海者发现美洲大陆后首先将美洲作物带回欧洲后,以欧洲为跳板传入中国,或是传入中国周边地区后再传入中国。概括而言,中国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农作物传播持续了4000余年。
——摘编自崔思明《明清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麦类作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传入的原因。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地位高,受重视;用途广泛;种植范围集中在北方。
(2)原因:地理大发现(或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活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或经济交流)。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特点:由材料“中国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其中还有专门围绕麦类作物种植和收获举行的祭祀活动”可知,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麦类作物的特点历史悠久,地位高,受重视;由材料“至少在春秋时代,位于北方的东周、晋、鲁、郑、陈等都有了小麦的种植,并出现了以小麦制作酒母的酿酒工艺”得出,麦类作物用途广泛;由材料“汉代小麦在人们主粮中的地位普遍提高,是中国北方农业发展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得出,麦类作物种植范围集中在北方。
【小问2详解】
原因:由材料“明清时期,美洲作物及粮食作物所占比重相对加大,这些美洲作物能够传入中国也得益于地理大发现及新航路的开辟”得出,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传入的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由材料“或是由葡萄牙及西班牙航海者发现美洲大陆后首先将美洲作物带回欧洲后,以欧洲为跳板传入中国,或是传入中国周边地区后再传入中国”得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活动将美洲物种传入中国,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点睛】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是,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并不彻底,要想确立资本主义对封建制度的优势,必须以强大的生产力作为基础。于是,资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又兴起了一场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此后,科技革命由英国扩展到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引起了这些国家的社会政治变革。
材料二  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扩张性决定了它的发展要以世界为舞台。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亚非拉地区的掠夺、侵略、征服使其服从、服务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而亚非拉地区的经济则丧失了独立性,成为其经济附庸。在这个世界市场中,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主导地位,他们依据其政治经济的有利地位对广大亚非拉地区进行经济上的掠夺,控制这些地区的经济命脉,而亚非拉地区则被动地卷入这个市场,成为被资本主义国家剥削、掠夺的对象。
——摘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答案】(1)影响: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普遍确立与完善,无产阶级运动蓬勃发展;经济上,工厂制确立,进入“蒸汽时代”;思想上自由资本主义思想成为潮流;马克思主义诞生并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2)原因: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内在推动力;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两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助推剂;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影响:根据“此后,科技革命由英国扩展到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引起了这些国家的社会政治变革。”得出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普遍确立与完善,无产阶级运动蓬勃发展;根据所学可得出经济上,工厂制确立,进入“蒸汽时代”;思想上自由资本主义思想成为潮流;马克思主义诞生并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扩张性决定了它的发展要以世界为舞台”得出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内在推动力;根据“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得出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两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助推剂;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等。
【点睛】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宗教医学是人们疗治病痛的主要途径。16至17世纪,瘟疫频发,英国人口大量死亡,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基督教会束手无策,神职人员纷纷死亡,民众对教会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产生怀疑。这时期医学界对疾病的认识已经向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病理观转变,建议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民众重视卫生保健,并以放血、催吐等疗法取代祈祷、观瞻圣物。政府则以医学隔离、清扫街道等手段进行防控,严禁举行相关祭祀活动。在地方政府和议会推动下,伊丽莎白女王授权枢密院编纂《政令大全》,加强对地方防疫的管理。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材料二 为应对西班牙流感等全球医疗和社会危机,1921年国联卫生组织成立。二战后,国际社会仍面临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如霍乱、鼠疫、黄热病等,亚非拉国家普遍缺乏基础医疗设施,无法有效应对,死亡率居高不下。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成立,标志着全球卫生与流行疾病控制的新时代,国际合作共识加深。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疫苗接种,处理贫穷与卫生问题,保障世界不同区域的基础医疗建设,传染病防治取得重大进展,死亡率逐步下降,之前曾威胁世界60%人口的天花基本被根除。
——摘编自[英]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医疗与帝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英国防疫策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背景及其意义。
【答案】(1)变化:宗教色彩减弱,科学性增强。
原因:现实情况动摇人们的宗教信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封建王权强化、民族国家逐步建立。
(2)背景:具有国际合作的经验;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国家面临医疗卫生困境;传染病等公共卫生问题突出;科技和医疗条件的进步;全球化;建立健全世界卫生体系的需要。
意义:协调各国之间的医疗卫生工作;推动世界卫生工作的体系化、制度化;提高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全人类医疗水平,促进健康状况的改善;强化了人类的公共卫生观念。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根据题干“民众对教会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产生怀疑。这时期医学界对疾病的认识已经向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病理观转变”可知英国防疫策略的变化是宗教色彩减弱,科学性增强。原因:根据题干“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基督教会束手无策”可知现实情况动摇人们的宗教信仰;根据“女王授权枢密院编纂《政令大全》,加强对地方防疫的管理”可知封建王权强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7世纪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时期,对防疫政策的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小问2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为应对西班牙流感等全球医疗和社会危机”“国际社会仍面临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可知当时传染病等公共卫生问题突出;根据“非拉国家普遍缺乏基础医疗设施,无法有效应对,死亡率居高不下”可知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国家面临医疗卫生困境;根据“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成立,标志着全球卫生与流行疾病控制的新时代,国际合作共识加深”可知在经济全球化下,建立健全世界卫生体系的需要。意义:世界卫生组织的建立推动世界卫生工作的体系化、制度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对提高全人类医疗水平,促进健康状况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强化了人类的公共卫生观念。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 烽火传军情;驿站送信;“飞鸽传书”;“击鼓通信”
近代早期 大量灯塔建造,保障海上行船安全
1850年前后 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20世纪初 环球海底通信电缆建成,创造了一个世界更加密切联系的新时代
20世纪中叶以来 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数字通信、移动通信迅速发展,取代电缆,成为长距离、大容量传输的主要手段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即时通信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交友方式。2017年8月,中国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通信
——摘编自刘以林《通信技术》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科学技术推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
阐述: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必然需求。古代社会由于科技落后,通信只能采取比较落后、原始、效率低下的通信方式进行。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在电磁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下,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电话等通信技术迅速发展。而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信息技术、网络等促使现代通信技术迎来了重大突破,通信更高效、更便捷。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科学理论的进一步突破,现代通信技术将会取得更快的发展。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通信技术更加高效、便捷、多元。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代、近代以至21世界初,交通、通信的的发展与变化。考生需要在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交通、通信的发展与变化进行展开论述。比如电话、电报的发明,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通信日益发展。
【点睛】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校2023-2024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