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3月单元练习
九年级历史学科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所有的答案均应书写在答题卷上,按照题号顺序答在相应的位置,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书写在试题卷上、草稿纸上的答案无效;
3.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保持答题纸卷面清洁。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202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是目前所见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贝丘遗址(距今8300--7800年),遗址出土了大量的贝壳以及稻种、石器、陶器等。下列关于井头山遗址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它为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提供依据 B.其对研究中国海洋文化发源具有重大价值
C.它是黄河流域史前文明的典型代表 D.出土遗物与河姆渡文化器物有一定相似性
2. 2021年,苏州工业园区在阳澄湖畔开始兴建草鞋山文化遗址公园。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园区目前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史学界誉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南京博物院1972年在此地考古时不可能发掘出
A.生锈的铁制农具 B.灌溉发达的稻田 C.神人兽面纹陶盆 D.制作精美的玉器
3.《左传》等史书中记载:“鲧作城郭”“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刑,法律)”等。据此判断,这能够说明
A.水灾的治理 B.阶级的分化 C.早期国家产生 D.世袭制确立
4.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如图中的①朝代出现对应的历史现象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司母戊鼎的铸造 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诸侯争霸局面形成
5.《论语》记载,伯牛生病了,孔子去慰问他,隔着窗户握着伯牛的手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一记载
A.说明春秋时期已有严格的疫病隔离制度 B.反映了儒家学派对探视病人的礼节规范
C.可作为研究当时传染病防治的历史资料 D.可以论证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来源
6.始建于1890年的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其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到日本、美国等地,被西方人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在这里中国“觉醒”的含义是
A.洋务派认识到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B.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C.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政治经济近代化 D.洋务派引进技术发展近代工业
7.长期以来,史学界因《康南海自编年谱》记载“(1895年)四月八日投递,都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南京大学茅海建教授详查清朝军机处等各类档案,证明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未送。由此可见
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 B.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探寻真相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
8.右表:为1914~1927年中国的净进口货值和净出口货值(单位:千海关两)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进出口贸易深受时局变动影响
B.中国半殖民化地程度不断加深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D.中国产品在一战后竞争力下降
9.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前后,新思潮经历了一个从思想启蒙到“直接行动”、从“价值重估”到“社会改造”的转变。由此,五四运动后,革命运动代新文化运动而兴。该学者意在说明
A.五四运动推动思想启蒙 B.新文化运动发生质变
C.主流思想推动社会变革 D.救亡图存的持续高涨
10.“一路风雨一路歌,二十八年风雨历程,二十八年岁月沧桑。”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建立,28年里中国共产党在曲折中前进,下列能够反映这一趋势的是
11.电影《长津湖》生动塑造了抗美援朝时期鲜为人知的英雄群像,创造了中国战争影片的新标杆,电影上映半月票房即达到45亿元。该影片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是
A.充分显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B.反映当代人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期待
C.深刻阐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D.表达国人认识现代战争的理性情感
12.下图是“莆田东圳水库工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创作于1958~1960年间。这组作品
“水涨一寸,坝高一尺”,建库大军在加紧筑坝 库内工区用船只运送石料上坝头
A.宣传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 B.表明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
C.表达对农村人民公社的愿景 D.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
13.观察下侧柱状图,推动深圳市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地理环境优越 B.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
C.浦东新区的带动 D.经济特区建立
14.《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一文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科技成就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 B.航天员的太空行走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D.青蒿素的首次提取
15.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投资情况。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B.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C.《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D.“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
16.1955年,时任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表示:“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因此,他希望会议开不起来。材料所说的“会议”
A. 最终解决了朝鲜半岛的和平 B. 打破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僵局
C. 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形成了团结协作的万隆精神
17.秦帝国和罗马共和国是同时期东西方两个大国。在治国理念上,这两国最大的分歧是
A.“皇权至上”和“政事共商” B.“郡县制”与“元首制”
C.“三公九卿”与“公民大会” D.“秦律”与《十二铜表法》
18.15世纪的佛罗伦萨,统治者和富商巨贾对来自各方的诗人、学者、艺术家,竞相延纳,加以庇护。统治者美第奇说:“应该把这些有特殊天才的人们作为天上的神仙对待,而不应该把他们看成是驼畜。”这些现象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B.促进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C.促进了欧洲社会向近代转型 D.推动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
19.法国学者薛纽伯认为:“旧时的法律是贵族的,它把人分成一些不平等的阶级……现在社会是德谟克拉西(民主)的,它已使一切人在法律之前平等。”下列文献,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 《1787年宪法》 D.《共产党宣言》
20.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国的象征,建成后先后承办了国王加冕、国葬等重大仪式。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病逝,人们把他葬于该教堂中另一位巨人---牛顿的墓旁。这主要是因为
A.达尔文是英国历史上成就仅次于牛顿的科学家
B.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深受牛顿经典力学的启发
C.牛顿和达尔文在物理、生物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D.牛顿和达尔文的理论都对工业革命产生了影响
21.比较分析法是指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或做出正确评价的方法,通过下表的比较分析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B.坚持对外开放是推动社会经济变革的强大动力
C.社会制度总是在不断的革命和斗争中不断完善
D.提升人民幸福感是推行社会改革的重要出发点
22.1932年,苏联畅销小说《新垦地》所塑造的贫农舒卡尔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但听说牲畜要归公,便偷偷宰了小牛。随着农庄日益巩固,他也有了新的想法,认为“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我不但能走着去,简直还能跑着去”。该小说
A.再现了历史真实的场景 B.引导农民认同集体经济
C.体现了苏联体制的优越 D.反映苏联生产力的发展
23.詹姆士·邦德是《007》小说中的主人公,该小说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小说中的“反面角色”,不是来自苏联、东德,便是来自中国甚至朝鲜。由此推知其作品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凡尔赛体系建立 B.苏联解体 C.经济大危机爆发 D.冷战时期
24.有学者指出,“近现代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动着各大国的综合国力此起彼伏,塑造、更替着近现代以来英国‘鹤立鸡群’、美德法日英群雄并立、美苏两极争霸和美中欧日俄‘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这表明科技革命
A.导致垄断组织的出现 B.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影响国际格局的演变 D.促使两极格局最终解体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25.古埃及的 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26.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的 是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44年6月,英美盟军在法国 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917年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通过1956年完成的 实现的,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材料解析及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7分,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20分。
28.政治制度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环境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不数最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最近的我们,接受西方学说影响,好像西周封建制度一无是处。而秦以下之政府,则只以“君主专制”四字目之。近代只有孙中山先生懂得把中国传统政治,来和西方现代政治参酌配合,主张把中国传统政治上原有之考试、监察两制度,增入西方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斟酌中西彼我之长,来适合国情,创制立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三: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指出周、秦二朝衰亡的主要原因。(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政治上“斟酌中西”的具体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斟酌中西”的特点。(3分)
(3)结合材料一、二,分别说明材料三中“外在的需要”和“内在的用意”的含义。(2分)
29.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这百年征程里,有风调雨顺,凯歌高奏,也有危难之际的绝处逢生,挫折之后的毅然奋起和失误之后的拨乱反正。但不论怎样,我从没想过放弃。我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一路都坚持自我革命。我也从未忘记过自己的初心,并将永远对人民保持赤子之心。
——《中国共产党百年述职报告》
材料二: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前提供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要取得如此迅速而显著的成就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想象的。这些基础条件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供了根本政治和制度前提;②堤供了基本的物质技术条件;③提供了思想上的一定保证:④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⑤提供了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朱佳木:《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夯实了政党根基。在觉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于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科学内涵及世界意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自我革命”的内容。(2分)
(2)据材料二中并结合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有关史实,分别指出“思想上的一定保证”和“有利的国际环境”的具体事件。(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事件或现象,并说明理由。(2分)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是指在国际范围内协调和管理经济事务的一系列机构、规则和政策机制。当今时代,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
材料一:16、17 世纪,由于美洲贵金属大量输入欧洲,各国经济日益货币化,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强,当地货币不再与国际货币截然分开。本国货币和国际货币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越来越交错在一起。……从1870年到 1914 年之间,在各国家之间实行的是金本位制,英国在这一时期发挥了主导作用。
——摘编自李增刚的《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及现实困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材料二: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诸多问题,也开始推动其进入从由“西方主导治理”向“东西方共同治理”的历史性转变过程。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新兴经济体要求进一步提高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中国在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路径有两方面:一是在原有正式机制和非正式机制内进一步提升,如在……等机制内;二是另辟蹊径提出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如……。
——摘编自朱伟婧《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话语权的中国视角研究》
材料三:纵观世界近代历史,西方列强总是试图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并按照“丛林法则”和“零和游戏”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广大发展中国家饱尝侵略和凌辱。……面对当代国际体系转型和全球治理问题,中国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有义务参与全球治理和全球治理体系建设,要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人类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摘编自李海平《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中国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国经济货币化的背景。以及英国在1870年到1914年这一时期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转型,并归纳转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说明“在原有正式机制和非正式机制内进一步提升”的做法和“另辟蹊径……的中国方案”。(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对比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在面对全球治理问题时所担任怎样的角色?(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