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十九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示意图旨在说明( )
A. 社会分工的作用 B. 宗教形成的背景 C. 文明产生的条件 D. 聚落形成的优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示意图中,阶级、国家、文字、城市等,都是文明产生的标志,所以示意图的主旨是分析文明产生的条件,C项正确;社会分工的发展只是示意图反映的文明产生的条件之一,表述不全面,排除A项;示意图与宗教形成的背景无关,也不是说明聚落形成的技术优势,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2. 在雅典和斯巴达,土地财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和政治地位。在该地区农民阶层被纳入到城邦的政治体系中,成为社会的主体阶层。而不是像其他的传统农业社会里,农民仅仅是社会的一个从属阶层,这也是和其他传统农业社会的区别之一。材料反映出( )
A. 农业经济在该地区具有重要地位 B. 雅典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
C. 农民当时在该地区成为主导阶层 D. 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异于传统中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斯巴达)。根据材料“土地财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和政治地位。在该地区农民阶层被纳入到城邦的政治体系中,成为社会的主体阶层”可知,公民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是由土地财产决定的,农民也在城邦的政治体系中居于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土地在雅典和斯巴达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也说明农业经济在雅典和斯巴达具有着重要地位,A项正确;材料并未有雅典制度与其他制度的比较,所以无法得出雅典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的结论,排除B项;农民只是在雅典和斯巴达社会中居于主体阶层,但无法判断出是否居于主导阶层,排除C项;材料并未交代雅典和斯巴达的具体农业生产模式,所以无法看出其和中国的农业生产是否有差异,排除D项。故选A项。
3. 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城建设缓慢,建设活动由元老院委托监察官、承建商招标并由国库出资;共和国后期,罗马城建设加快、造价加大,个人出资的建设方式逐渐兴起,恺撒曾出巨资购地新建广场、扩建元老院会堂等。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罗马建筑水平的提升 B. 强化了罗马社会治理功能
C. 蕴含了罗马政治的转型趋势 D. 解决了城市人口剧增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词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罗马共和国时期。据题干及所学可知,罗马共和国后期,城市建设更加突出个人意志,这一趋势不符合共和精神,预示着共和政体正走向衰弱,蕴含了罗马政治的转型趋势,C项正确;建筑水平不是材料反映的主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罗马建设方式的变化,没有强调罗马社会治理,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建筑属于公共建筑,不属于民居,无法解决城市人口剧增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4. 乡村工商业不仅为中世纪农民和封建主提供了生活必需,而且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利用空闲时间补充了贫乏的农业收入,减轻了人口增加的压力。一旦受到城市工业的冲击,乡村的手工业者,也就是之前的农奴,开始学习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他们越来越强烈地向往过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据此推知,中世纪的乡村工商业( )
A. 加强了城市和乡村联系 B. 彻底摧毁了封建农奴制度
C. 平衡了封建经济内部需求 D. 成为瓦解庄园经济的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而且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利用空闲时间补充了贫乏的农业收入,减轻了人口增加的压力。一旦受到城市工业的冲击,乡村的手工业者,也就是之前的农奴,开始学习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他们越来越强烈地向往过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可知,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能够通过乡村工商业弥补在庄园生产中欠缺的收入,同时在受到城市工业的冲击时,农奴开始学习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想要向城市人一样的生活,这些行为重点在强调乡村工商业对乡村的改变,同时也都是对中世纪的欧洲传统的庄园经济的有力冲击,因此乡村工商业成为瓦解庄园经济的因素,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只有在受到城市工业的冲击时,乡村的手工业者才会有变化,是一个被动的反应结果,因此并不能加强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排除A项;“彻底摧毁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受城市工业的冲击乡村工商业出现的变化,并没有反映封建经济的需求,排除C项。故选D项。
5. 下表所示为中世纪欧洲教皇大事记。据此可知( )
时间 事件
1075年 教皇格里高利七世颁布《教皇敕令》,取缔皇帝和国王任命主教的资格,并宣称教皇有权废黜皇帝,各国君主当吻其足等。
1076年 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公开谴责格里高利,但他随即被后者革除教籍。
1077年 亨利身穿忏悔服,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 在严寒风雪中站立了三天三夜,获得教皇原谅。
1084年 返回德国的亨利励精图治、挥师南下成功占领罗马,格力高利出逃。……亨利被伪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A. 教皇已经控制世俗权力 B. 民族利益高于宗教信仰
C. 教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D. 王权与教权竞争且共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宣称教皇有权废黜皇帝,各国君主当吻其足等”,“……亨利被伪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可知,教皇对国王进行了限制,同时国王也需要教会予以承认,说明教权与王权之间反复争斗,相互依存,D项正确;教皇并没有控制世俗权力,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民族利益同宗教信仰之间的高低信息,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教权同王权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教权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6. 史载,阿拉伯人在帝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把全部力量用于军事,他们接受了被征服人民的文化”,也吸收了帝国域外的优秀文化,阿拉伯人此举( )
A. 提升了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水平 B. 彰显阿拉伯人在东西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C. 加速了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 D. 反映了当时阿拉伯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作用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信息可知,阿拉伯人注重吸收被征服人民的文化和其他域外的优秀文化,这对提升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A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阿拉伯人重视吸收和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没有体现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排除B项;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与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加速之间没有必然因果关系,排除C项;材料现象不能说明阿拉伯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7. 日本大化改新时期,天皇宣布全国土地为“公地(天皇的土地)”,自由民为国家“公民”,并授予“公民”一定的土地;15世纪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把全国分为31个省250个县并委派官员进行管理。这些举措旨在( )
A.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 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 削弱国王专制权力 D. 结束长期地方割据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大化改新时期(日本)和15世纪(奥斯曼帝国)。根据材料信息“公地(天皇的土地)”“公民”“并授予公民一定的土地”及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孝德天皇的措施加强了中央权力;奥斯曼苏丹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地方、将全国土地归中央所有,也扩大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B项正确;大化改新实行的是封建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非国王决策的专制权力变化,排除C项;“结束长期地方割据”的说法与奥斯曼帝国实际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 西非的帝国和阿兹特克人、印加人的帝国与古代其他帝国一样,都曾建立起以君主为中心的官僚体系。印加人还像波斯、罗马等帝国一样,修建了贯穿帝国的道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交通和通信系统。这体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 )
A. 统一性 B. 复杂性 C. 创新性 D. 多元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印加人还像波斯、罗马等帝国一样,修建了贯穿帝国的道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交通和通信系统”可知,材料体现了古代帝国的相同点,说明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统一性,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强调美洲的帝国与欧亚非的帝国在发展进程中具有同一性的特点,并不是在强调复杂性,排除B项;各个帝国发展的进程与内容基本一样,并不具有创新性,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历史发展的统一性,没有体现历史发展的多元性,排除D项。故选A项。
9. 对尤卡坦半岛一个湖泊内沉积物的研究,公元800—1000年是该地区最为干旱的时期,而这恰好对应于玛雅文明的衰落。另在2003年对委内瑞拉北部的Cariaco盆地沉积物中钛元素含量变化的分析,发现公元8世纪中叶开始的一场持续150多年的干旱控制了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其发生时间与考古学家发现的玛雅人主要城市被废弃的时间相一致。据此可知( )
A. 地理环境变化是文明兴衰的根本原因 B. 非洲文明衰落是因为气候发生了变化
C. 气候环境因素可以解释古代文明衰落 D. 科技辅助历史学研究一定会直抵真相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玛雅文明。根据材料“在2003年对委内瑞拉北部的Cariaco盆地沉积物中钛元素含量变化的分析,发现公元8世纪中叶开始的一场持续150多年的干旱控制了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其发生时间与考古学家发现的玛雅人主要城市被废弃的时间相一致”及所学可知,较高分辨率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古代文明衰落时间的相对精确考证以及对全新世气候突变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气候环境因素在古代文明衰落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和肯定,即气候环境因素可以解释古代文明衰落,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地理环境变化是文明兴衰的根本原因,并且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气候变化与非洲文明衰落的关系,排除B项;“科技辅助历史学研究一定会直抵真相”表述不准确,“一定会”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498年2月,达·伽马到达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港。据船队记载,该港有许多阿拉伯人在此经商,并对船队很友好,但获知其来历后,表现出明显的敌视,并拒绝再供应淡水和食物。达·伽马用炮轰击阿拉伯人,并抢夺其船只离去。这场冲突的实质是( )
A. 新航路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 B. 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的反抗
C. 对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争夺 D. 海上商路与陆上商路的较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498年(世界)。在达·伽马开辟到达印度的新航路之前,阿拉伯人控制着印度洋上的贸易,因此达·伽马船队与阿拉伯人的冲突实质是新航路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A项正确;当时达·伽马并未开始对非洲进行殖民统治,排除B项;当时处于新航路开辟的初期,世界尚未连为一体, “争夺世界经济中心”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达·伽马与阿拉伯人都主要通过海上商路开展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11. 17世纪以后,殖民地以及海外贸易的利益得到越来越高的估价。在一个不断斗争的世界中,重商主义的国策同殖民地统治、贸易垄断以及伴随同殖民地之间日益增长的航运而建立的制海权等结合起来构成了国家实力的基本要素。这一发展趋势( )
A. 促使外交制度体系的生成 B. 奠定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基本轮廓
C. 导致国家间冲突性质变化 D. 彰显了欧洲垄断资本的强大优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以后的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法等国家加强对殖民利益和霸权的争夺,这些经济霸权成为国家实力的基本要素,国家之间的冲突性质由封建主之间领土和宗教分歧等因素引起的战争,变为以经济利益为主的主权国家整体利益的现代战争,C项正确;17世纪,欧洲国家派遣外交使节和使团,近代外交制度建立起来,排除A项;早在中世纪晚期及近代早期,宗教改革等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19世纪后期,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12. 下图所示是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中叶英国呢绒和羊毛出口数量变化情况。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英国( )
1347 1366 1392 1438 1479 1509 1547 1554
呢绒(匹) 4422 14593 43072 56097 62586 84789 122354 160000
羊毛(袋) 30000 26634 19359 9101 9784 不占重要地位 不占重要地位 不占重要地位
A. 畜牧生产衰退的趋势明显 B. 手工业产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C. 对海外原材料进口的增加 D. 毛纺织业已经出现了工业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中叶(英国)。从材料可看出呢绒年出口量呈递增趋势,羊毛出口则呈现递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属于英国工场手工业时期,呢绒出口始终平稳增长,呢绒作为一种常见的面料,出口量多可用于说明该时期英国手工业产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B项正确;农牧业生产结构指的是农牧业内部的种植、畜牧等行业的比例变化,这一时期,羊毛出口不断减少,不等于畜牧业在不断衰退,是因为呢绒生产需要羊毛,供应国内的多了,出口的少了,而且这一时期是圈地运动时期,圈地就是发展畜牧业,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对海外原料进口的情况,排除C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是在18世纪中期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3. 伽利略(1564—1642) 主张世界是统一的,无论是行星、石子、空气或云,所有这些现实都服从同样的道理;笛卡尔(1596—1650) 主张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培根(1561—1626)和笛卡尔一样蔑视传统,希望建立一种不受那些陈旧观点束缚的新哲学。这些思想主张( )
A.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 有利于推动理性主义的发展
C. 直接开启了科学革命的时代
D. 动摇了基督教信仰社会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近代(欧洲)。伽利略认为世界是统一的,因此包括宇宙在内的万物遵循同样的规律,而笛卡尔认为人应当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培根主张建立新哲学。三位学者都主张建立新的规则,这是思考的结果,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宗教改革,排除A项;直接开启科学革命时代的标志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排除C项;近代科学动摇了基督教信仰社会基础,而材料强调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1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虽然是少数的‘精英分子’,但是小小的意大利分裂得几乎是一城一国,这些‘精英分子’与群众接触并不是很难的事,所以他们能与群众的心声相应,并在他们的看法中融进普通市民的情感。”据此可知,文艺复兴( )
A. 促进了人文主义精神受众的普及 B.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
C. 推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不断更新 D. 构建了未来理想社会的政治蓝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这些‘精英分子’与群众接触并不是很难的事,所以他们能与群众的心声相应,并在他们的看法中融进普通市民的情感”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与大众进行接触,并融入市民阶层的情感,促进了人文主义精神受众的普及,A项正确;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在文艺复兴之前就已经开始,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们思维方式变化方面的表述,排除C项;启蒙运动构建了未来理想社会的政治蓝图,排除D项。故选A项。
15. 到1831年,英国南部各郡总人口约326万,有权选举议员235名,北部6郡超过千万的人口却只能选出68人;南部的康瓦尔人口30万,全境选民仅千人,能选举议员42人,同时期北方的兰开夏人口高达133万人,却仅有2名议员。这一现象反映出英国( )
A. 新兴社会力量被政党体制排斥 B. 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政治革新
C. 民主政治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 D. 工业进步的潜力和阻力并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1年(英国)。根据材料“1831年”“南部各郡总人口约326万,有权选举议员235名,北部6郡超过千万的人口却只能选出68人”“北方的兰开夏人口高达133万人,却仅有2名议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开始后,由于纺织、冶金和采煤工业的发展,英国西北部出现了一些人口众多的新兴工业城市,却没有被划成选举区。随着国家经济重心逐渐由南向北转移,南部沿海地区渐趋衰落,人口日益减少,但由于贵族及王室的支持,仍占有大量议会席位,而南部却出现大量“袖珍选区”和“衰败选区”,这一现象反映出英国民主政治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阻碍了中产阶级的参政渠道及英国政治现代化进程,C项正确;政党体制并不排斥新兴社会力量,主要是由于贵族及王室排斥新兴社会力量,阻碍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英国亟需进行政治革新是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是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排除B项;民主政治建设的滞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业的进步,但是工业发展的潜力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16. 1954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布朗诉皮卡教育委员会一案中,裁定在公立学校中实现种族隔离是违宪的,公立学校应该实行黑白合校,这一判决立即引起南部各州的反对。1957年,阿肯色州拒绝执行法院裁决。为维护宪法尊严,总统动用陆军保护9名黑人学生进入白人学校。这一事件表明( )
A. 总统对联邦法院负责 B. 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
C. 美国联邦制形同虚设 D. 地方的权力高于中央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美国。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总统为了维护最高法院的司法判决,不惜动用军队来维护宪法的尊严,因为美国是三权分立体制,总统对宪法负责,是宪法的维护者,B项正确;美国实现三权分立体制,美国总统不对联邦法院负责,排除A项;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而且美国的联邦制并不是形同虚设,排除C项;美国联邦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实行分权,地方政府的权力并不高于中央政府,排除D项。故选B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2分,20题14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乐”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孔子。而孔子的“乐”观念则集中体现在其弟子对其言行而进行编纂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其中对《韶》和《武》两种音乐的观点,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三维度,从中可以大体概括出儒家“乐”观念的基本内容,有力地说明先秦儒家“乐”观念已经初具雏形。孔子在编纂《六经》时,加入自己的观点,在此期间“乐”观念已经初步形成。孔子的毕生追求,是能够建功立业,希望达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孔子垂暮之年,发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感慨,体现了一种坚持不懈的追求,表达了一种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班小舒《先秦儒家“乐”的观念研究》
材料二 苏格拉底在建构理想城邦时认为,进行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理想城邦守卫者的美德。音乐教育的培养方式是让受教育者全身心地扮演某个角色,“当他就像另一个人那样言说时”,受教育者“完全同化于那个故事中的角色”。守卫者需要模仿那些勇敢、明智、虔敬、自由的人。持续的模仿会让守卫者在言行与思想上形成“习惯”与“天性”。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会对那些美好事物感到快乐并培育出节制的美德。如果能够按照苏格拉底所设想的那样,一个人从小就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等其有了理性判断,感性和理性达成和谐从而形成完整的美德,那么就不会出现所谓的“自愿做恶”(“不自制”)的问题。
——盛传婕《柏拉图对快乐主义的接纳与拒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乐”观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苏格拉底与孔子对于“乐”观点的不同点及原因。
【答案】(1)“乐”观念分为对音乐、对人生境界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三个方面;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儒家的“仁”的思想主张;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
(2)不同:苏格拉底“乐”的培养更侧重于个人品质和性格的养成,孔子“乐”的培养最终归宿是个人与社会的价值的结合。
原因:政治: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社会动荡促使儒家“乐”思想关注社会价值;苏格拉底处于希腊城邦时代,强调培养公民个人素养。
经济:中国农业文明形态更强调集体的重要性,希腊的工商业文明则侧重个人发展。
思想:春秋时期“士”的崛起和私学的兴起,学术以团体为主;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 其中对《韶》和《武》两种音乐的观点,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三维度”可知,“乐”观念分为对音乐、对人生境界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三个方面;据材料“孔子的毕生追求,是能够建功立业,希望达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可知,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据材料“体现了一种坚持不懈的追求,表达了一种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知,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乐”的观念体现儒家的“仁”的思想主张;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希腊)。不同:据材料“进行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理想城邦守卫者的美德”“希望达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可知,苏格拉底“乐”的培养更侧重于个人品质和性格的养成,孔子“乐”的培养最终归宿是个人与社会的价值的结合。原因:结合所学唯物史观的知识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苏格拉底和孔子“乐”的观点受到两者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在政治上主要从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方面考虑,在经济上主要从农业文明和工商业文明角度考虑,在思想上主要从私学兴起和人文主义角度进行考虑。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5世纪以来,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业已产生,并且形成了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城市的工商资产阶级和在农业中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新贵族共同受到封建行会制度和国王推行的垄断制度的束缚,在政治上又处于无权的地位,他们强烈要求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是“君权神授论者”,认为议会是靠国王的“恩赐”才存在的,当他们发现议会难以驾驭时,就解散议会。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材料二 光荣革命之后,约翰·洛克回到英国。1690年,洛克出版了《政府论》。历史学家们认为,洛克是受命为光荣革命提供理论依据,证明其正当性。但实际上,《政府论》写于1682年或1683年,只是当时未发表而已。洛克摧毁了专制主义的思想基础,他认为主权在民,并且主权不能转移给任何人。因此,一位君主宣称拥有绝对君权站不住脚。政府应关注议会具有的立法权;国王是议会通过的法律的执行者。詹姆斯二世由于奉行有悖于国家利益和价值观的政策和做法而失去了国民的支持。
——摘引自[美]弗兰克·萨克雷《世界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运用唯物史观,阐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结合所学,指出“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破坏了哪些由《大宪章》确立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说明洛克“摧毁了专制主义的思想基础”的理由,结合所学,说明启蒙运动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
【答案】18. 必然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形成且日益强大;封建制度及封建君主专制阻碍社会的发展。
原则:法律居于国王之上的原则。
19. 理由:主张主权在民;议会掌握立法权,国王是法律执行者。
关系: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思想先导。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
必然性:根据材料“自15世纪以来,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业已产生,并且形成了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资产阶级的形成且日益强大;根据材料“城市的工商资产阶级和在农业中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新贵族共同受到封建行会制度和国王推行的垄断制度的束缚,在政治上又处于无权的地位,他们强烈要求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可知,封建制度及封建君主专制阻碍社会的发展。
原则:根据材料“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是‘君权神授论者’,认为议会是靠国王的‘恩赐’才存在的,当他们发现议会难以驾驭时,就解散议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破坏了《大宪章》确立的法律居于国王之上的原则。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
理由:根据材料“洛克摧毁了专制主义的思想基础,他认为主权在民,并且主权不能转移给任何人。”可知,主张主权在民;根据材料“政府应关注议会具有的立法权;国王是议会通过的法律的执行者。”可知,议会掌握立法权,国王是法律执行者。
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确立了君主立宪、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等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思想先导。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中世纪大事记
1020年,西班牙城市莱昂首次获取城市自治特许状。
1057年,米兰市民武装起义,反对作为城市领主的大主教。
1077年,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向教皇“忏悔罪过”。
1088年,“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成立。
1096年,英国牛津大学成立。
1108年,法国琅城市民向城市领主购买了城市自治权。
1171年,意大利设立威尼斯银行,从事存、放款业务。
12世纪后半期到13世纪中叶,《列那狐传奇》完成,欧洲城市文学发展。
1303年,法王腓力四世因征税问题绑架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
1313年,教皇克莱蒙五世公开发行花钱就能得到的“赎罪券”。
1367年,德国各大贸易城市正式成立汉萨同盟,最终包括了近200座城市和城镇。
1485年,都铎王朝建立,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1492年,西班牙“光复运动”胜利,建立了欧洲最早的统一中央王权国家。
有西方学者称“中世纪黑暗中孕育着光明”。根据材料,对这一观点作出解释。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观点:中世纪黑暗中孕育着光明。
解释:进入11世纪,黑暗的欧洲中世纪孕育着曙光。经济上,庄园经济受到冲击,城市兴起,并获得自治权,市民阶层逐渐形成,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银行,贸易不断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产生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政治上,王权不断加强,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常备军队,征收税收,制定法律,发展外交等手段,逐渐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并与教会争夺最高权威,为近代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与新兴的资产阶级结成了同盟;思想文化上,一些大学兴起,城市文学发展冲击着中世纪文化,出现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因此,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可知,中世纪的黑暗也孕育着近代的曙光。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分析材料内容,材料中是欧洲中世纪的大事记,结合史实,对“中世纪黑暗中孕育着光明”进行解释。根据材料“西班牙城市莱昂首次获取城市自治特许状”可得出城市自治;根据材料“1485年,都铎王朝建立,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可得出王权加强;根据材料“博洛尼亚大学成立”可得出大学的出现;其次,结合城市自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王权加强、大学兴起等相关史实,对一观点进行解释。要注意持论有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达清晰,表述成文,紧扣观点。最后,对所解释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早期的航海家,曾记述印第安人种植玉米的情景。春天,他们砍去树木,松平土地,每隔三英尺挖一穴,把玉米籽粒放在穴里。当成千上万条的青鱼和鲱鱼游到河溪上游产卵的时候,印第安人捕鱼肥田。他们曾比较用鱼肥田比未放鱼的玉米,其产量要高出三倍多。
——摘自佟屏亚《印第安人的贡献》
史料二 在墨西哥普埃布拉州巨猫洞最低层发掘出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7000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蝙蝠洞发掘出的王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600年;在秘鲁中部墓穴中发掘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000年。这就把玉米的最早被驯化的地区缩小到从英国南部经墨西哥直至秘鲁、智利沿安第斯山的狭长地区。
——摘自汤丽清《种子漫谈》
史料三 在印第安人的心目中,玉米是一种庄严的形象,人们崇敬地把玉米植株和果穗的图象绘画在庙宇上,塑造在神像上,编织在衣物上,镶嵌在陶器上。很多印第安部落都以玉米命名、称为“玉米族”或“青玉米族”,并以此尊称自己的酋长。
——摘自汤丽清《种子漫谈》
材料二 法国人最早种植玉米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公元十五世纪。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不太久的时候,美洲印第安人选择培育的玉米就引进到欧洲。法国驻葡萄牙的一位外交官员把玉米做为珍品奉献给法王路易十六,受到王后的赞赏。玉米以它那翡翠碧绿的茎叶、璀灿绚丽的顶花和硕大丰满的果穗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最初被作为观赏植物种植在皇宫贵族的庭院里。公元十六世纪中期,欧洲各地遇到亘古未有的连年饥荒,玉米良好的食用价值立即被人们发现,并迅速在法国,也在欧洲很多地方作为粮食作物广泛传播开来。
——摘自张岳华《玉米史话》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玉米种植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分别作出对相关史实的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玉米传入法国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史料一是航海家回忆录,目睹印第安人种植玉米方式,是历史见证,为研究印第安人种植提供宝贵资料;史料二是通考古文物,说明印第安人较早种植,是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研究价值;史料三从印第安人的社会习俗,说明印第安人种植玉米历史悠久,对于研究印第安人玉米种植起到相互印证的作用。
(2)〖示例〗论题:玉米种植在欧洲拓展。
阐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玉米引进到欧洲,作为观赏植物,后来变成粮食作物,其种植的推广,丰富了欧洲的物种,提高了粮食产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欧洲的人口的增长,加强了欧美之间的联系,使世界经济联系时进步加强。
结论:殖民扩张带来玉米在欧洲种植推广,这种推广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一“史料一:早期的航海家,曾记述印第安人种植玉米的情景。春天,他们砍去树木,松平土地,每隔三英尺挖一穴,把玉米籽粒放在穴里。当成千上万条的青鱼和鲱鱼游到河溪上游产卵的时候,印第安人捕鱼肥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一是航海家回忆录,其目睹印第安人种植玉米方式,是历史见证,为研究印第安人种植提供宝贵资料;根据材料一“史料二: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蝙蝠洞发掘出的王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600年;在秘鲁中部墓穴中发掘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00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二是通考古文物,说明印第安人较早种植,是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研究价值”;根据材料一“史料三:在印第安人的心目中,玉米是一种庄严的形象,人们崇敬地把玉米植株和果穗的图象绘画在庙宇上,塑造在神像上,编织在衣物上,镶嵌在陶器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三从印第安人的社会习俗,说明印第安人种植玉米历史悠久,对于研究印第安人玉米种植起到相互印证的作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题干“围绕玉米传入法国提炼一个论题”与材料二“法国人最早种植玉米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公元十五世纪。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不太久的时候,美洲印第安人选择培育的玉米就引进到欧洲。法国驻葡萄牙的一位外交官员把玉米做为珍品奉献给法王路易十六,受到王后的赞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论题为:玉米种植在欧洲拓展。
其次,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信息进行说明。根据材料二“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不太久的时候,美洲印第安人选择培育的玉米就引进到欧洲。”与“玉米以它那翡翠碧绿的茎叶、璀灿绚丽的顶花和硕大丰满的果穗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最初被作为观赏植物种植在皇宫贵族的庭院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玉米引进到欧洲,作为观赏植物,后来变成粮食作物;根据材料二“公元十六世纪中期,欧洲各地遇到亘古未有的连年饥荒,玉米良好的食用价值立即被人们发现,并迅速在法国,也在欧洲很多地方作为粮食作物广泛传播开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种植的推广,丰富了欧洲的物种,提高了粮食产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欧洲的人口的增长,加强了欧美之间的联系,使世界经济联系时进步加强。
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其结论为:殖民扩张带来玉米在欧洲种植推广,这种推广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南昌十九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示意图旨在说明( )
A. 社会分工的作用 B. 宗教形成的背景 C. 文明产生的条件 D. 聚落形成的优势
2. 在雅典和斯巴达,土地财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和政治地位。在该地区农民阶层被纳入到城邦的政治体系中,成为社会的主体阶层。而不是像其他的传统农业社会里,农民仅仅是社会的一个从属阶层,这也是和其他传统农业社会的区别之一。材料反映出( )
A. 农业经济在该地区具有重要地位 B. 雅典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
C. 农民当时在该地区成为主导阶层 D. 该地区农业生产异于传统中国
3. 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城建设缓慢,建设活动由元老院委托监察官、承建商招标并由国库出资;共和国后期,罗马城建设加快、造价加大,个人出资的建设方式逐渐兴起,恺撒曾出巨资购地新建广场、扩建元老院会堂等。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罗马建筑水平提升 B. 强化了罗马社会治理功能
C. 蕴含了罗马政治的转型趋势 D. 解决了城市人口剧增问题
4. 乡村工商业不仅为中世纪农民和封建主提供了生活必需,而且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利用空闲时间补充了贫乏的农业收入,减轻了人口增加的压力。一旦受到城市工业的冲击,乡村的手工业者,也就是之前的农奴,开始学习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他们越来越强烈地向往过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据此推知,中世纪的乡村工商业( )
A. 加强了城市和乡村的联系 B. 彻底摧毁了封建农奴制度
C. 平衡了封建经济内部需求 D. 成为瓦解庄园经济的因素
5. 下表所示为中世纪欧洲教皇大事记。据此可知( )
时间 事件
1075年 教皇格里高利七世颁布《教皇敕令》,取缔皇帝和国王任命主教的资格,并宣称教皇有权废黜皇帝,各国君主当吻其足等。
1076年 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公开谴责格里高利,但他随即被后者革除教籍。
1077年 亨利身穿忏悔服,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 在严寒风雪中站立了三天三夜,获得教皇原谅。
1084年 返回德国的亨利励精图治、挥师南下成功占领罗马,格力高利出逃。……亨利被伪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A 教皇已经控制世俗权力 B. 民族利益高于宗教信仰
C. 教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D. 王权与教权竞争且共存
6. 史载,阿拉伯人在帝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把全部力量用于军事,他们接受了被征服人民的文化”,也吸收了帝国域外的优秀文化,阿拉伯人此举( )
A. 提升了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水平 B. 彰显阿拉伯人在东西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C. 加速了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 D. 反映了当时阿拉伯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7. 日本大化改新时期,天皇宣布全国土地为“公地(天皇的土地)”,自由民为国家“公民”,并授予“公民”一定的土地;15世纪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把全国分为31个省250个县并委派官员进行管理。这些举措旨在( )
A.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 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 削弱国王专制权力 D. 结束长期地方割据
8. 西非的帝国和阿兹特克人、印加人的帝国与古代其他帝国一样,都曾建立起以君主为中心的官僚体系。印加人还像波斯、罗马等帝国一样,修建了贯穿帝国的道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交通和通信系统。这体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 )
A. 统一性 B. 复杂性 C. 创新性 D. 多元性
9. 对尤卡坦半岛一个湖泊内沉积物的研究,公元800—1000年是该地区最为干旱的时期,而这恰好对应于玛雅文明的衰落。另在2003年对委内瑞拉北部的Cariaco盆地沉积物中钛元素含量变化的分析,发现公元8世纪中叶开始的一场持续150多年的干旱控制了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其发生时间与考古学家发现的玛雅人主要城市被废弃的时间相一致。据此可知( )
A. 地理环境变化是文明兴衰的根本原因 B. 非洲文明衰落是因为气候发生了变化
C. 气候环境因素可以解释古代文明衰落 D. 科技辅助历史学研究一定会直抵真相
10. 1498年2月,达·伽马到达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港。据船队记载,该港有许多阿拉伯人在此经商,并对船队很友好,但获知其来历后,表现出明显的敌视,并拒绝再供应淡水和食物。达·伽马用炮轰击阿拉伯人,并抢夺其船只离去。这场冲突的实质是( )
A. 新航路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 B. 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的反抗
C. 对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争夺 D. 海上商路与陆上商路的较量
11. 17世纪以后,殖民地以及海外贸易的利益得到越来越高的估价。在一个不断斗争的世界中,重商主义的国策同殖民地统治、贸易垄断以及伴随同殖民地之间日益增长的航运而建立的制海权等结合起来构成了国家实力的基本要素。这一发展趋势( )
A. 促使外交制度体系的生成 B. 奠定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基本轮廓
C. 导致国家间冲突性质变化 D. 彰显了欧洲垄断资本的强大优势
12. 下图所示是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中叶英国呢绒和羊毛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英国( )
1347 1366 1392 1438 1479 1509 1547 1554
呢绒(匹) 4422 14593 43072 56097 62586 84789 122354 160000
羊毛(袋) 30000 26634 19359 9101 9784 不占重要地位 不占重要地位 不占重要地位
A. 畜牧生产衰退的趋势明显 B. 手工业产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C. 对海外原材料进口的增加 D. 毛纺织业已经出现了工业革命
13. 伽利略(1564—1642) 主张世界是统一,无论是行星、石子、空气或云,所有这些现实都服从同样的道理;笛卡尔(1596—1650) 主张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培根(1561—1626)和笛卡尔一样蔑视传统,希望建立一种不受那些陈旧观点束缚的新哲学。这些思想主张( )
A.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 有利于推动理性主义的发展
C. 直接开启了科学革命的时代
D. 动摇了基督教信仰社会基础
1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虽然是少数的‘精英分子’,但是小小的意大利分裂得几乎是一城一国,这些‘精英分子’与群众接触并不是很难的事,所以他们能与群众的心声相应,并在他们的看法中融进普通市民的情感。”据此可知,文艺复兴( )
A. 促进了人文主义精神受众的普及 B.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
C. 推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不断更新 D. 构建了未来理想社会的政治蓝图
15. 到1831年,英国南部各郡总人口约326万,有权选举议员235名,北部6郡超过千万的人口却只能选出68人;南部的康瓦尔人口30万,全境选民仅千人,能选举议员42人,同时期北方的兰开夏人口高达133万人,却仅有2名议员。这一现象反映出英国( )
A. 新兴社会力量被政党体制排斥 B. 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政治革新
C. 民主政治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 D. 工业进步的潜力和阻力并存
16. 1954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布朗诉皮卡教育委员会一案中,裁定在公立学校中实现种族隔离是违宪,公立学校应该实行黑白合校,这一判决立即引起南部各州的反对。1957年,阿肯色州拒绝执行法院裁决。为维护宪法尊严,总统动用陆军保护9名黑人学生进入白人学校。这一事件表明( )
A. 总统对联邦法院负责 B. 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
C. 美国联邦制形同虚设 D. 地方的权力高于中央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2分,20题14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乐”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孔子。而孔子的“乐”观念则集中体现在其弟子对其言行而进行编纂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其中对《韶》和《武》两种音乐的观点,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三维度,从中可以大体概括出儒家“乐”观念的基本内容,有力地说明先秦儒家“乐”观念已经初具雏形。孔子在编纂《六经》时,加入自己的观点,在此期间“乐”观念已经初步形成。孔子的毕生追求,是能够建功立业,希望达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孔子垂暮之年,发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感慨,体现了一种坚持不懈的追求,表达了一种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班小舒《先秦儒家“乐”的观念研究》
材料二 苏格拉底在建构理想城邦时认为,进行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理想城邦守卫者的美德。音乐教育的培养方式是让受教育者全身心地扮演某个角色,“当他就像另一个人那样言说时”,受教育者“完全同化于那个故事中的角色”。守卫者需要模仿那些勇敢、明智、虔敬、自由的人。持续的模仿会让守卫者在言行与思想上形成“习惯”与“天性”。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会对那些美好事物感到快乐并培育出节制的美德。如果能够按照苏格拉底所设想的那样,一个人从小就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等其有了理性判断,感性和理性达成和谐从而形成完整的美德,那么就不会出现所谓的“自愿做恶”(“不自制”)的问题。
——盛传婕《柏拉图对快乐主义的接纳与拒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乐”观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苏格拉底与孔子对于“乐”观点的不同点及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5世纪以来,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业已产生,并且形成了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城市的工商资产阶级和在农业中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新贵族共同受到封建行会制度和国王推行的垄断制度的束缚,在政治上又处于无权的地位,他们强烈要求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是“君权神授论者”,认为议会是靠国王的“恩赐”才存在的,当他们发现议会难以驾驭时,就解散议会。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材料二 光荣革命之后,约翰·洛克回到英国。1690年,洛克出版了《政府论》。历史学家们认为,洛克是受命为光荣革命提供理论依据,证明其正当性。但实际上,《政府论》写于1682年或1683年,只是当时未发表而已。洛克摧毁了专制主义的思想基础,他认为主权在民,并且主权不能转移给任何人。因此,一位君主宣称拥有绝对君权站不住脚。政府应关注议会具有的立法权;国王是议会通过的法律的执行者。詹姆斯二世由于奉行有悖于国家利益和价值观的政策和做法而失去了国民的支持。
——摘引自[美]弗兰克·萨克雷《世界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运用唯物史观,阐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结合所学,指出“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破坏了哪些由《大宪章》确立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说明洛克“摧毁了专制主义的思想基础”的理由,结合所学,说明启蒙运动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中世纪大事记
1020年,西班牙城市莱昂首次获取城市自治特许状。
1057年,米兰市民武装起义,反对作为城市领主的大主教。
1077年,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向教皇“忏悔罪过”。
1088年,“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成立。
1096年,英国牛津大学成立。
1108年,法国琅城市民向城市领主购买了城市自治权。
1171年,意大利设立威尼斯银行,从事存、放款业务。
12世纪后半期到13世纪中叶,《列那狐传奇》完成,欧洲城市文学发展。
1303年,法王腓力四世因征税问题绑架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
1313年,教皇克莱蒙五世公开发行花钱就能得到的“赎罪券”。
1367年,德国各大贸易城市正式成立汉萨同盟,最终包括了近200座城市和城镇。
1485年,都铎王朝建立,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1492年,西班牙“光复运动”胜利,建立了欧洲最早的统一中央王权国家。
有西方学者称“中世纪黑暗中孕育着光明”。根据材料,对这一观点作出解释。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早期的航海家,曾记述印第安人种植玉米的情景。春天,他们砍去树木,松平土地,每隔三英尺挖一穴,把玉米籽粒放在穴里。当成千上万条的青鱼和鲱鱼游到河溪上游产卵的时候,印第安人捕鱼肥田。他们曾比较用鱼肥田比未放鱼的玉米,其产量要高出三倍多。
——摘自佟屏亚《印第安人的贡献》
史料二 在墨西哥普埃布拉州巨猫洞最低层发掘出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7000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蝙蝠洞发掘出的王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600年;在秘鲁中部墓穴中发掘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000年。这就把玉米的最早被驯化的地区缩小到从英国南部经墨西哥直至秘鲁、智利沿安第斯山的狭长地区。
——摘自汤丽清《种子漫谈》
史料三 在印第安人的心目中,玉米是一种庄严的形象,人们崇敬地把玉米植株和果穗的图象绘画在庙宇上,塑造在神像上,编织在衣物上,镶嵌在陶器上。很多印第安部落都以玉米命名、称为“玉米族”或“青玉米族”,并以此尊称自己的酋长。
——摘自汤丽清《种子漫谈》
材料二 法国人最早种植玉米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公元十五世纪。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不太久的时候,美洲印第安人选择培育的玉米就引进到欧洲。法国驻葡萄牙的一位外交官员把玉米做为珍品奉献给法王路易十六,受到王后的赞赏。玉米以它那翡翠碧绿的茎叶、璀灿绚丽的顶花和硕大丰满的果穗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最初被作为观赏植物种植在皇宫贵族的庭院里。公元十六世纪中期,欧洲各地遇到亘古未有的连年饥荒,玉米良好的食用价值立即被人们发现,并迅速在法国,也在欧洲很多地方作为粮食作物广泛传播开来。
——摘自张岳华《玉米史话》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玉米种植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分别作出对相关史实的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玉米传入法国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