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2高二年级3月学情检测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2022年6月,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发布:3号坑、8号坑发现的铜尊、铜叠等是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3号坑、4号坑发现的玉琮来自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等在华北、华南地区都有发现。这能够佐证,中华文明具有( )
A. 同源性特征 B. 多元性特征 C. 连续性特征 D. 互补性特征
2. 商人认为,政权的获得乃是受命于“天”,祖先神灵和“天”会一直庇佑其统治。周初则赋予“天命”以道德内涵,强调“以德配天”,上天是否庇佑依据是“有德”而非血缘。这一变化表明,周人意在( )
A. 实现神权与王权结合 B. 强化政治的集权色彩
C. 适应地方制度的调整 D. 彰显西周政权正当性
3. 在春秋时代,尚存在着“尊王攘夷”的呼声。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夷夏”高下之分,已经不足辨。孟子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说明,战国时代( )
A. 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增强 B. 礼乐成为夷夏交往准则
C. 百家思想呈现争鸣态势 D. 汉化与胡化同时并存
4. 战国时期,各家各派的学者在齐国稷下学宫,自由讲学,著书立说。作为稷下学者论文集的《管子》,属于道家黄老学派的著作。但其中的《任法》篇也说“法者,天下之至道也”;“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这表明( )
A. 道家奉行以法治国思想 B. 齐国私人讲学风气兴盛
C. 战国思想流派彼此融合 D. 儒法学派受到民众推崇
5. 敦煌壁画较多取材于佛教故事。以下壁画形成于北朝时期,描绘了佛教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故事叙述的是佛陀弟子目连拯救其母出地狱的事,其意在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据此可知( )
A. 佛教与本土文化逐渐融合 B. “三教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
C. 儒学借佛教强化社会影响 D. 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6. 元朝统治者决议“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了宋、辽、金三朝独立成史的原则,修正了南北朝修史时出现的“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谓南为‘岛夷’”的弊病。这反映出元朝( )
A. 强化了“大一统”的政治意识 B. 规划了边疆治理
C. 开创了为少数民族修史先例 D. 强化了中央集权
7. 某西方学者曾说:“中国炼丹术基本思想向西推进,传遍了整个欧洲......如果我们承认炼丹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那么中国炼丹术原有的理论,便可看作制药化学最早的规范。”据此可知( )
A. 中国古代炼丹术具有科学的理论原理 B. 中国最早创立了近代制药化学学科
C. 中国炼丹术对近代化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D. 西方近代制药化学完全从中国引进
8. 晚清以来,自由主义、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如走马灯一样在中国思想界登场,越具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越受知识青年的欢迎。这反映出,知识青年( )
A. 追求理想化的政治 B. 救亡图存的迫切心态
C. 具有功利主义倾向 D. 热衷于学术思想研究
9. 王尔敏《淮军志》里《淮军统将表》收录的432人中,除未知籍贯者80人外,明晰籍贯的352人中,安徽籍者有279人,约占80%,湖南籍者41人,约占12%,其余四川、江苏、直隶、贵州、江西、湖北、河南等多省乃至外籍(法国)者共29人,约占8%。这说明淮军( )
A. 以安徽为主要战斗阵地 B. 带有较强的地缘色彩
C. 得到安徽民众普遍支持 D. 以血缘为纽带而构建
10. 中法战争后,张之洞上书朝廷说:自强之本,以权操在我为先,以取用不穷为贵兹虽款局已定,而痛定思痛,宜作卧薪尝胆之思,及今不图、更将何待?由此可见张之洞主张( )
A. 掌握权力,振兴朝廷 B. 重整旗鼓,反抗侵略
C. 闭关锁国,抵挡侵略 D. 学习西方,以图自强
11. 戊戌维新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报》等报刊,文体摒弃陈词套语,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时杂以俚语、韵语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民呼》《民吁》《民立》等“民”字报刊及大量如《中国白话报》等完全用口语编写的报纸。这一办刊趋向旨在( )
A. 改革报刊达成代民立言目标 B. 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C. 唤起民众觉悟助推政治革新 D. 体现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
12. 1941年,中共中央进一步号召军民生产自救。领导人以身作则,毛泽东开荒种菜,朱德捡粪积肥,周恩来纺纱织布。到1944年,陕甘宁边区各机关、部队、学校自给程度显著提高。这一举措推动了( )
A. 国家财政的好转 B. 党群联系的加强
C. 国共关系的改善 D. 战略反攻的开始
13. 下表为新中国不同时期经济史研究主要高频词统计
时段 主要高频词
1949~1979 剥削者、地主阶级、封建制社会、剥削阶级等
1980~1993 生产力、企业、资本主义、财政管理、工业、金融、商品、乡村等
1994~2019 市场经济、企业管理、工业化、制度变迁、贸易、市场整合等
表所示变化反映了我国( )
A. 统计学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 B.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C. 现代企业制度引领世界潮流 D. 实现了向“智造强国”的转型
14. 4月 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疟疾防治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 医疗卫生事业受益于经济发展 B. 疟疾是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C. 流行疾病传播与人口密度相关 D. 公共卫生发展取决于国家性质
15. 2020年,山西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793元,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0332元,分别较改革开放之初名义增长114.4倍和72.8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78元,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0290元,分别较改革开放之初名义增长135.6倍和112.5倍。这一局面( )
A. 促进了消费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B. 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C. 彰显城市居民的消费主体地位 D. 表明城市更具发展潜力
16. 日本平安朝时期(794-1192年),白居易的诗集在日本广为流传,“凡谈及诗文者,言必称《白氏文集》”,朝廷设立了《白氏文集》的讲座,而参与者就有日本天皇。同一时期,日本诞生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源氏物语》。这说明( )
A.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B. 日本文化开始儒家化
C. 《源氏物语》抄袭《白氏文集》 D. 日本文化具有多样性
17. 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神话。如表为不同地区文化中对斯芬克斯形象的描述,它反映出( )
地区 斯芬克斯形象
古埃及 长有翅膀的怪物,通常为雄性,是“仁慈”“高贵”的象征
亚述、波斯 长有翅膀公牛,长着人面、络腮胡子,戴有皇冠
希腊 雌性邪恶之物,代表着神的惩罚
A. 古代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B. 地理环境决定文化特点
C. 中东文明与埃及文明一脉相承 D. 文化现象在交流中嬗变
18. 穆罕默德创立了政教合一政权,阿拉伯帝国军队征战四方,学者、教师和法学家们紧随其后传播“真主的声音”,同时又吸收希腊、波斯、印度等各地文化,“征服者在这里又被古老的文化征服了”。这说明( )
A. 武力扩张是文明交往主要方式 B. 阿拉伯文明优于其他古老文明
C. 文明互鉴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D. 阿拉伯帝国贡献在于传播文明
19. 拜占庭在实用科学如建筑、美术等方面成就突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教堂采用了拜占庭式的穹顶。正当文艺复兴兴起时,拜占庭则出现了与人文主义近似的倾向,即所谓“拜占庭文艺复兴”。据此可知,当时欧洲( )
A. 思想解放植根于东欧文化 B. 东正教文明区域扩展
C. 文化的同源异流特征明显 D. 东西欧文化遥相呼应
20. 被称为“空中城市”的马丘比丘位于秘鲁南部安第斯山脉的尾部,海拔2430米处,是南美最大的印加帝国遗址。通过考古研究可以发现,马丘比丘城被很好地划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这反映出( )
A. 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经济中心 B. 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精华
C. 印加帝国城市化发展水平非常高 D. 印第安人独特的城市规划思想
21. 公元前12世纪,雅利安人将吐火罗人赶到了天山以东直至黄土高原一带。在“戎狄”的压力下,周人被迫南下东迁。由于紧密接触“蛮族”军事技术,同时也具有农耕文化的基础,周人得以比商人更迅速地、更彻底地完成了从步兵到车战的军事革命,灭了商朝。据此可知( )
A. 印欧人迁徙至中国并建立了农耕文明的周朝
B. 区域文化的融会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权更迭
C. 周与商之间的战争是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对决
D. 华夏文明的产生打下了民族大迁徙的烙印
22. 16—17世纪,非洲古国贝宁的青铜雕像作品主要是王室成员的雕像。这些雕像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非洲的传统宗教的核心内容是尊天敬祖。他们崇拜自然,认为自然中的许多事物都有精灵,如河精、树妖、神蛇、神鸟等,在雕像上常会雕刻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形象来寓示某些内涵。这反映当时( )
A. 青铜制造业以国有为主 B. 教会严格控制民众思想
C. 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D. 王权统治理念较为落后
23. 1801出版的英国漫画《漫画商店》(如图),呈现了当时伦敦一种常见的场景:在版画商店的橱窗前,拥挤的人们观赏和评论着描绘各种社会现象的漫画。此画中有驼背的老头、失去下肢的残疾人、时髦的姑娘、怀抱婴儿的妇女、衣冠楚楚的绅士,甚至还有黑人。这反映出英国( )
A. 阶级矛盾缓和 B. 文化消费的单调 C. 平民社会的来临 D. 大众教育的普及
24. 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画家瓦诺克创作了漫画《最新的竞技运动》,并在作品上题词:“华尔街的战争贩子们,他们发动英国工党和社会民主党反对斯德哥尔摩和平签名运动,华尔街的主子命令他们对这个运动作竞赛。”该漫画( )
A. 还原了朝鲜战争的原貌 B. 反映了世界和平运动的高涨
C. 讽刺了美国的经济霸权 D. 揭示了美国垄断资本的本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25.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57年是新中国城市化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我国的城市化在此时期取得显著成效:城镇数量迅速增加,1957年年底全国建制市增至176个;城镇人口迅速增长,8年内由5765万人增加到9949万人,年均递增率高达7.05%……城市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用事业均得到较大发展……但是,城市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施行导致城市化发展的经济动力严重不足;1949~1957年,城市和农村的户口登记、管理及相应的办法已初步定型,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政策、法律框架已基本定型,城乡隔离的二元社会格局初步形成。这些均在客观上不利于城市化发展。
——摘编自付春《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分析》
材料二 美国城市化从开始到基本完成仅用了120年的时间。美国城市化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19世纪后期大规模铁路建设带动城市的兴起;第二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汽车的广泛使用推动城市的发展;第三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高速公路网的修建,使得城市向郊区发展,带动了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出现,使美国城市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美国城市化是以市场为主导的低密度蔓延式的城市化,出现过自由放任的发展态势,也导致了过度郊区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城镇建设无序等问题。
——摘编自周正祥、张平《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我国农村中心集镇发展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新中国初期城市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美国城市化进程与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化的启示。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彼得·弗兰科潘所著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他认为,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及沿线区域)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信仰、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与灾难下表为该书的部分目录:
第一章:丝绸之路的诞生 第十一章:黄金之路
第二章:信仰之路 第十二章:白银之路
第三章:基督之路 第十三章:西欧之路
第四章:变革之路 第十四章:帝国之路
第五章:和睦之路 第十五章:危机之路
第六章:皮毛之路 第十六章:战争之路
第七章:奴隶之路 第十七章:黑金之路
第八章:天堂之路 第十八章:妥协之路
第九章:铁蹄之路 第十九章:小麦之路
第十章:重生之路 第二十章:纳粹之路
从材料中至少提取两个相互关联的信息,运用古代史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以“丝绸之路是一部 史”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完整,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2023-2024-2高二年级3月学情检测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2022年6月,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发布:3号坑、8号坑发现的铜尊、铜叠等是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3号坑、4号坑发现的玉琮来自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等在华北、华南地区都有发现。这能够佐证,中华文明具有( )
A. 同源性特征 B. 多元性特征 C. 连续性特征 D. 互补性特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3号坑、8号坑发现的铜尊、铜叠等是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3号坑、4号坑发现的玉琮来自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等在华北、华南地区都有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以及玉器与其他多个地区出土的文物有着相似之处,三星堆与中华大地其他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发展,B项正确;青铜文化与玉文化并不相同,不符合同源性,排除A项;连续性主要表现在时间上,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多种文化的互补,排除D项。故选B项。
2. 商人认为,政权的获得乃是受命于“天”,祖先神灵和“天”会一直庇佑其统治。周初则赋予“天命”以道德内涵,强调“以德配天”,上天是否庇佑依据是“有德”而非血缘。这一变化表明,周人意在( )
A. 实现神权与王权结合 B. 强化政治的集权色彩
C. 适应地方制度的调整 D. 彰显西周政权正当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商代统治者认为政权的获得是受命于天,希冀祖先神灵和“天”的庇佑,体现了神秘色彩;而西周统治者认为天是有是非观念和道德准则的,认为只有遵循道德标准的人,才能获得上天的庇佑,彰显西周政权正当性,D项正确;周人强调“以德配天”,彰显西周政权正当性,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商周时期实行分权政治,还未出现政治上的集权色彩,排除B项;材料体现周人意在彰显西周政权正当性,未涉及地方制度调整,排除C项。故选D项。
3. 在春秋时代,尚存在着“尊王攘夷”的呼声。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夷夏”高下之分,已经不足辨。孟子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说明,战国时代( )
A. 中华文化辐射力增强 B. 礼乐成为夷夏交往准则
C. 百家思想呈现争鸣态势 D. 汉化与胡化同时并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从“尊王攘夷”到“用夏变夷”,可见周边文化对中原文化产生认同感,即华夏认同增强,体现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增强,A项正确;战国时代礼崩乐坏,故礼乐成为夷夏交往准则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谈及思想的争鸣,材料强调的是华夏文化的影响力,排除C项;“未闻变于夷者”,指没有听说用周边文化来改革的,排除D项。故选A项。
4. 战国时期,各家各派的学者在齐国稷下学宫,自由讲学,著书立说。作为稷下学者论文集的《管子》,属于道家黄老学派的著作。但其中的《任法》篇也说“法者,天下之至道也”;“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这表明( )
A. 道家奉行以法治国思想 B. 齐国私人讲学风气兴盛
C. 战国思想流派彼此融合 D. 儒法学派受到民众推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管子》属于道家黄老学派的著作,但融入了法家学说,表明战国思想流派彼此融合,C项正确;奉行以法治国思想的是法家,不是道家,排除A项;材料表述的是道家学说兼采了法家思想,无法体现齐国私人讲学风气兴盛,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无法体现儒法学派受到民众推崇,排除D项。故选C项。
5. 敦煌壁画较多取材于佛教故事。以下壁画形成于北朝时期,描绘了佛教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故事叙述的是佛陀弟子目连拯救其母出地狱的事,其意在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据此可知( )
A. 佛教与本土文化逐渐融合 B. “三教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
C. 儒学借佛教强化社会影响 D. 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佛陀弟子目连拯救其母出地狱的事,其意在劝人向善,劝子行孝”等信息可以看出,佛教的主张与中国儒家宣扬的伦理道德相近,这说明佛教逐渐吸收融合儒家思想,出现与本土文化逐渐融合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道教,不能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主张与儒学接近和融合,不是儒学借佛教进行宣传,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当时社会思潮所呈现出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
6. 元朝统治者决议“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了宋、辽、金三朝独立成史的原则,修正了南北朝修史时出现的“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谓南为‘岛夷’”的弊病。这反映出元朝( )
A. 强化了“大一统”的政治意识 B. 规划了边疆治理
C. 开创了为少数民族修史先例 D. 强化了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元朝统治者决议“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了宋、辽、金三朝独立成史的原则,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意识,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维护王朝的正统性,而非边疆治理,也非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D项;开创了为少数民族修史先例,不符合史实,且司马迁的《史记》在历史上首次为少数民族立传,重视华夏文明与少数民族交往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A项。
7. 某西方学者曾说:“中国炼丹术的基本思想向西推进,传遍了整个欧洲......如果我们承认炼丹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那么中国炼丹术原有的理论,便可看作制药化学最早的规范。”据此可知( )
A. 中国古代炼丹术具有科学的理论原理 B. 中国最早创立了近代制药化学学科
C. 中国炼丹术对近代化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D. 西方近代制药化学完全从中国引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如果我们承认炼丹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那么中国炼丹术原有的理论,便可看作制药化学最早的规范”,可知,这位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炼丹术的西传在西方近代化学产生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即中国炼丹术对近代化学产生了重要影响,C项正确;中国古代炼丹术是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助推器,虽然其对火药的产生有促进作用,西传后对近代化学的产生也具有促进作用,但不能因此认为其本身具有科学的理论原理,排除A项;“中国最早创立了近代制药化学学科”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西方近代制药化学完全从中国引进”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 晚清以来,自由主义、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如走马灯一样在中国思想界登场,越具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越受知识青年的欢迎。这反映出,知识青年( )
A. 追求理想化的政治 B. 救亡图存的迫切心态
C. 具有功利主义倾向 D. 热衷于学术思想研究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晚清以来,越是具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够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越受知识青年的欢迎”主要反映出知识青年以救亡图存为主的民族责任和迫切心态,B项正确;材料中受知识青年欢迎的并非“理想化的政治”,而是“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能够满足青年救亡图存心理的思想,排除A项;知识青年欢迎“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的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并非为了追求某种利益的功利主义,排除C项;材料中知识青年欢迎某种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并非为了学术思想的研究,排除D项。故选B项。
9. 王尔敏《淮军志》里《淮军统将表》收录的432人中,除未知籍贯者80人外,明晰籍贯的352人中,安徽籍者有279人,约占80%,湖南籍者41人,约占12%,其余四川、江苏、直隶、贵州、江西、湖北、河南等多省乃至外籍(法国)者共29人,约占8%。这说明淮军( )
A. 以安徽为主要战斗阵地 B. 带有较强的地缘色彩
C. 得到安徽民众普遍支持 D. 以血缘为纽带而构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明晰籍贯的352人中,安徽籍者有279人,约占80%,湖南籍者41人,约占12%,其余四川、江苏、直隶、贵州、江西、湖北、河南等多省乃至外籍(法国)者共29人,约占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淮军将领中大部分是安徽籍,其余籍贯的将领的占比远不如安徽籍将领,这说明淮军带有较强的地缘色彩,B项正确;本题主旨为“淮军的地缘色彩”,而“以安徽为主要战斗阵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安徽民众对淮军的支持,排除C项;材料说明淮军是以地域关系为纽带组成的军事政治集团,不是血缘为纽带而构建,排除D项。故选B项。
10. 中法战争后,张之洞上书朝廷说:自强之本,以权操在我为先,以取用不穷为贵兹虽款局已定,而痛定思痛,宜作卧薪尝胆之思,及今不图、更将何待?由此可见张之洞主张( )
A. 掌握权力,振兴朝廷 B. 重整旗鼓,反抗侵略
C. 闭关锁国,抵挡侵略 D. 学习西方,以图自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自强之本,以权操在我为先,以取用不穷为贵兹虽款局已定,而痛定思痛,宜作卧薪尝胆之思,及今不图、更将何待?”可知,洋务派代表者张之洞主张向西方学习以实现自强,D项正确;“掌握权力,振兴朝廷”的说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重整旗鼓,反抗侵略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政策已经被打破。材料与闭关锁国政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戊戌维新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报》等报刊,文体摒弃陈词套语,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时杂以俚语、韵语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民呼》《民吁》《民立》等“民”字报刊及大量如《中国白话报》等完全用口语编写的报纸。这一办刊趋向旨在( )
A. 改革报刊达成代民立言目标 B. 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C. 唤起民众觉悟助推政治革新 D. 体现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戊戌维新前后(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创办的报纸突出“民”字,使用的多为白话文等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其唤起民众觉悟助推政治革新,C项正确;改革报刊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创办的报纸突出对民众的作用,并未涉及国家民族命运,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941年,中共中央进一步号召军民生产自救。领导人以身作则,毛泽东开荒种菜,朱德捡粪积肥,周恩来纺纱织布。到1944年,陕甘宁边区各机关、部队、学校自给程度显著提高。这一举措推动了( )
A. 国家财政的好转 B. 党群联系的加强
C. 国共关系的改善 D. 战略反攻的开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41年(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41年抗战相持阶段,面对经济困难,敌后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这一举措有利于党群关系的加强,B项正确;这一时期新中国未成立,不能用“国家”,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中共,并且这一时期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共关系紧张,排除C项;1945年是抗战反攻,排除D项。故选B项。
13. 下表新中国不同时期经济史研究主要高频词统计
时段 主要高频词
1949~1979 剥削者、地主阶级、封建制社会、剥削阶级等
1980~1993 生产力、企业、资本主义、财政管理、工业、金融、商品、乡村等
1994~2019 市场经济、企业管理、工业化、制度变迁、贸易、市场整合等
表所示变化反映了我国( )
A. 统计学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 B.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C. 现代企业制度引领世界潮流 D. 实现了向“智造强国”的转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49年至1979年,高频词语是地主阶级、封建制社会等,结合这一时期开展的三大改造等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1980年至1992年,高频词语是生产力等,结合改革开放可知,此时,农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也在深化改革,1994年至2019年,高频词语是市场经济等,结合所学,此时正在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由此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和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经济高频词语以及经济政策,与统计学是否顺应了时代发展无关,排除A项;现代企业制度出现在改革开放后,无法涵盖材料内容,排除C项;“智造强国”出现于21世纪,无法涵盖材料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4. 4月 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疟疾防治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 医疗卫生事业受益于经济发展 B. 疟疾是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C. 流行疾病传播与人口密度相关 D. 公共卫生发展取决于国家性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疟疾发病率明显减少,说明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推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表明医疗卫生事业受益于经济发展,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公共卫生问题的分布,疟疾是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的说法无从得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口密度数据,无法说明流行疾病传播与人口密度相关,排除C项;“公共卫生发展取决于国家性质”的说法中“取决于”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5. 2020年,山西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793元,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0332元,分别较改革开放之初名义增长114.4倍和72.8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78元,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0290元,分别较改革开放之初名义增长135.6倍和112.5倍。这一局面( )
A. 促进了消费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B. 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C. 彰显城市居民的消费主体地位 D. 表明城市更具发展潜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山西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增长速度均大于城镇居民,这一局面有助于农村经济进一步追赶城市,缩小双方差距,最终实现城乡平衡,B项正确;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费用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由材料看不出消费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不能证明城市居民处于消费主体地位,排除C项;由材料看不出城乡比乡村更具发展潜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6. 日本平安朝时期(794-1192年),白居易的诗集在日本广为流传,“凡谈及诗文者,言必称《白氏文集》”,朝廷设立了《白氏文集》的讲座,而参与者就有日本天皇。同一时期,日本诞生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源氏物语》。这说明( )
A.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B. 日本文化开始儒家化
C. 《源氏物语》抄袭《白氏文集》 D. 日本文化具有多样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平安朝时期日本热衷于研究白居易的诗集,这对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诞生了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源氏物语》,可见白居易的作品对日本文化影响很大,A项正确;日本研究白居易诗集不是儒家化的表现,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源氏物语》出自日本古代著名女作家紫式部,该部作品是日本古典文学杰作,享誉世界文坛,并非抄袭《白氏文集》,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日本文化的融合性创造性,不涉及多样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7. 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神话。如表为不同地区文化中对斯芬克斯形象的描述,它反映出( )
地区 斯芬克斯形象
古埃及 长有翅膀的怪物,通常为雄性,是“仁慈”“高贵”的象征
亚述、波斯 长有翅膀的公牛,长着人面、络腮胡子,戴有皇冠
希腊 雌性的邪恶之物,代表着神的惩罚
A. 古代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B. 地理环境决定文化特点
C. 中东文明与埃及文明一脉相承 D. 文化现象在交流中嬗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神话,传播开来后多个地区文化中都有斯芬克斯这一传说,但是其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形象和含义,从中可以看出文化现象在交流中嬗变,D项正确;古代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但各地文化各异,并非是多元一体,排除A项;B项“决定”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不在于文明的一脉相承,而且一脉相承带有文化的同源性,这显然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8. 穆罕默德创立了政教合一政权,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征战四方,学者、教师和法学家们紧随其后传播“真主的声音”,同时又吸收希腊、波斯、印度等各地文化,“征服者在这里又被古老的文化征服了”。这说明( )
A. 武力扩张是文明交往主要方式 B. 阿拉伯文明优于其他古老文明
C. 文明互鉴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D. 阿拉伯帝国贡献在于传播文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既传播了伊斯兰文化,也吸收希腊、波斯、印度等地文化,说明文明互鉴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C项正确;仅阿拉伯帝国一个例子不能说明武力扩张是文明交往主要方式,排除A项;阿拉伯文明优于其他古老文明与“征服者在这里又被古老的文化征服了”等不符,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贡献在于传播文明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9. 拜占庭在实用科学如建筑、美术等方面成就突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教堂采用了拜占庭式的穹顶。正当文艺复兴兴起时,拜占庭则出现了与人文主义近似的倾向,即所谓“拜占庭文艺复兴”。据此可知,当时欧洲( )
A. 思想解放植根于东欧文化 B. 东正教文明区域扩展
C. 文化的同源异流特征明显 D. 东西欧文化遥相呼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西欧文艺复兴时期采用了拜占庭的建筑风格,而拜占庭也兴起了西欧式的文艺复兴,因此,在当时的欧洲,东西欧文化遥相呼应,D项正确;文艺复兴植根于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排除A项;东正教文明区主要集中于东欧拜占庭和俄罗斯,材料的空间是东西欧,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文化的同源异流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20. 被称为“空中城市”的马丘比丘位于秘鲁南部安第斯山脉的尾部,海拔2430米处,是南美最大的印加帝国遗址。通过考古研究可以发现,马丘比丘城被很好地划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这反映出( )
A. 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经济中心 B. 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精华
C. 印加帝国城市化发展水平非常高 D. 印第安人独特的城市规划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要建筑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可知,马丘比丘是经过认真规划的,反映出印第安人具有独特的城市规划思想,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马丘比丘是经济中心,且根据材料可知它倾向于一个综合性的城市,排除A项;虽然玛雅文化也有历法、宗教和农业,但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它被印加文化继承,排除B项;仅从马丘比丘一座城,不能反映出印加帝国高度发达的城市化水平,排除C项。故选D项。
21. 公元前12世纪,雅利安人将吐火罗人赶到了天山以东直至黄土高原一带。在“戎狄”的压力下,周人被迫南下东迁。由于紧密接触“蛮族”军事技术,同时也具有农耕文化的基础,周人得以比商人更迅速地、更彻底地完成了从步兵到车战的军事革命,灭了商朝。据此可知( )
A. 印欧人迁徙至中国并建立了农耕文明的周朝
B. 区域文化的融会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权更迭
C. 周与商之间的战争是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对决
D. 华夏文明的产生打下了民族大迁徙的烙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印欧人迁徙至中国,周人被迫南下东迁,并更迅速地、更彻底地完成了从步兵到车战的军事革命,灭了商朝,可见区域文化的融会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权更迭,B项正确;周朝并非印欧人建立,排除A项;周与商都是农耕文明,排除C项;华夏文明在印欧人的迁徙前就已经起源,印欧人的迁徙影响了华夏文明的发展而非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
22. 16—17世纪,非洲古国贝宁的青铜雕像作品主要是王室成员的雕像。这些雕像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非洲的传统宗教的核心内容是尊天敬祖。他们崇拜自然,认为自然中的许多事物都有精灵,如河精、树妖、神蛇、神鸟等,在雕像上常会雕刻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形象来寓示某些内涵。这反映当时( )
A. 青铜制造业以国有为主 B. 教会严格控制民众思想
C. 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D. 王权统治理念较为落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6至17世纪(非洲)。根据材料可知,16至17世纪非洲古国贝宁宗教色彩浓厚,而且是多神崇拜,这说明当时贝宁王权统治理念较为落后,D项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看出贝宁的青铜铸造业属性,排除A项;贝宁青铜雕像的主要人物是王室成员,说明当时是王权统治,而非教会统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非洲人敬神,多神崇拜,利用神来统治,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3. 1801出版的英国漫画《漫画商店》(如图),呈现了当时伦敦一种常见的场景:在版画商店的橱窗前,拥挤的人们观赏和评论着描绘各种社会现象的漫画。此画中有驼背的老头、失去下肢的残疾人、时髦的姑娘、怀抱婴儿的妇女、衣冠楚楚的绅士,甚至还有黑人。这反映出英国( )
A. 阶级矛盾的缓和 B. 文化消费的单调 C. 平民社会的来临 D. 大众教育的普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此画中有驼背的老头、失去下肢的残疾人、时髦的姑娘、怀抱婴儿的妇女、衣冠楚楚的绅士,甚至还有黑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漫画描绘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不同阶层的民众评论社会现象的相关信息,体现了平民社会的时代特征,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阶级矛盾缓和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本题主旨是“英国社会的变化”,而“文化消费的单调”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这些人受教育的信息,无法得出大众教育普及的相关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24. 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画家瓦诺克创作了漫画《最新的竞技运动》,并在作品上题词:“华尔街的战争贩子们,他们发动英国工党和社会民主党反对斯德哥尔摩和平签名运动,华尔街的主子命令他们对这个运动作竞赛。”该漫画( )
A. 还原了朝鲜战争的原貌 B. 反映了世界和平运动的高涨
C. 讽刺了美国的经济霸权 D. 揭示了美国垄断资本的本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朝鲜战争时期(世界)。根据材料“华尔街的战争贩子们,他们发动英国工党和社会民主党反对斯德哥尔摩和平签名运动,华尔街的主子命令他们对这个运动作竞赛。”及所学可知,朝鲜战争是美苏冷战时期的第一次局部热战,苏联画家讽刺了美国凭借其经济优势强迫西欧国家进行联合斗争的意图,C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朝鲜战争的原貌,表述有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世界和平运动高涨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美国垄断资本的本质,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25.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统合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重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1)难度不大,重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紧扣“汉晋”,即可明确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有两个,一个是汉朝的察举制,一个是晋朝的九品中正制。对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的考查,重在回答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即可。
(2)首先明确回答的角度,“政治”“思想”及“整体”的功能,然后紧扣材料二,“政治”方面强调的是“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思想”方面强调的是“儒家正统观念”,“整体”方面强调的是“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而组织语言展开回答。
(3)根据材料三的关键信息“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进而展开具体阐述,难度不大,注意回答的全面性。
【考点定位】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57年是新中国城市化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我国的城市化在此时期取得显著成效:城镇数量迅速增加,1957年年底全国建制市增至176个;城镇人口迅速增长,8年内由5765万人增加到9949万人,年均递增率高达7.05%……城市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用事业均得到较大发展……但是,城市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施行导致城市化发展的经济动力严重不足;1949~1957年,城市和农村的户口登记、管理及相应的办法已初步定型,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政策、法律框架已基本定型,城乡隔离的二元社会格局初步形成。这些均在客观上不利于城市化发展。
——摘编自付春《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分析》
材料二 美国城市化从开始到基本完成仅用了120年的时间。美国城市化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19世纪后期大规模铁路建设带动城市的兴起;第二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汽车的广泛使用推动城市的发展;第三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高速公路网的修建,使得城市向郊区发展,带动了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出现,使美国城市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美国城市化是以市场为主导的低密度蔓延式的城市化,出现过自由放任的发展态势,也导致了过度郊区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城镇建设无序等问题。
——摘编自周正祥、张平《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我国农村中心集镇发展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新中国初期城市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美国城市化进程与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化的启示。
【答案】(1)有利因素: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劳动力出现富余。(答出两点即可)
不利因素:城市经济结构不合理;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人口自由流动,形成城乡二元体制;交通业相对落后;现代户籍制度的建立。(答出两点即可)
(2)不同:美国是市场主导型的城市化,是产业发展的结果;新中国初期的城市化受政府政策影响较大。
启示:培养城镇主导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化;实施城市组群发展战略;进一步放宽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政策,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有利因素:根据材料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施行.......”及所学知识,可得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劳动力出现富余。不利因素:根据材料一“城市和农村的户口登记、管理及相应的办法已初步定型,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政策、法律框架已基本定型,城乡隔离的二元社会格局初步形成”及所学知识,可得到城市经济结构不合理;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人口自由流动,形成城乡二元体制;交通业的相对落后;现代户籍制度的建立等。
【小问2详解】
不同:根据材料二“第一次高潮是19世纪后期大规模铁路建设带动城市的兴起......第三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高速公路网的修建......美国城市化是以市场为主导的低密度蔓延式的城市化”及所学知识,可得到美国是市场主导型的城市化,是产业发展的结果;新中国初期的城市化受政府政策影响较大。启示:根据材料一“城市和农村的户口登记......城镇建设无序等问题”及材料二“第一次高潮是19世纪后期大规模铁路建设带动城市......出现过自由放任的发展态势,也导致了过度郊区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城镇建设无序等问题”及所学知识,可得到培养城镇主导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化;实施城市组群发展战略;进一步放宽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政策,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等。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彼得·弗兰科潘所著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他认为,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及沿线区域)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信仰、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与灾难下表为该书的部分目录:
第一章:丝绸之路的诞生 第十一章:黄金之路
第二章:信仰之路 第十二章:白银之路
第三章:基督之路 第十三章:西欧之路
第四章:变革之路 第十四章:帝国之路
第五章:和睦之路 第十五章:危机之路
第六章:皮毛之路 第十六章:战争之路
第七章:奴隶之路 第十七章:黑金之路
第八章:天堂之路 第十八章:妥协之路
第九章:铁蹄之路 第十九章:小麦之路
第十章:重生之路 第二十章:纳粹之路
从材料中至少提取两个相互关联的信息,运用古代史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以“丝绸之路是一部 史”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完整,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丝绸之路是一部经济贸易史。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贸易的重要商路。古代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铁器、漆器传入到亚非欧,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西方的毛皮、香料、药材、珠宝、武器等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棉纱、棉织品、工业品大量倾销中国,中国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总之,古今丝绸之路是一部历史悠长、规模宏大的贸易历史,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示例二:丝绸之路是一部文化交流史。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的技术、制度和思想传入中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古今丝绸之路是一部中国与世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发展的历史,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其它如:丝绸之路是一部文技术交流史(物种交流、宗教传播史、大国崛起史等均可)。
【解析】
【详解】示例一:根据“第十一章:黄金之路”“第十二章:白银之路”可得出丝绸之路是一部经济贸易史。结合丝绸之路在沟通中外贸易往来方面的内容及影响进行概括即可,可得出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贸易的重要商路。古代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铁器、漆器传入到亚非欧,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西方的毛皮、香料、药材、珠宝、武器等传入中国。再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可得出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棉纱、棉织品、工业品大量倾销中国,中国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最后可得出古今丝绸之路是一部历史悠长、规模宏大的贸易历史,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世界文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