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梧中学高一历史开学考试题
1. 如图为商周时期主要政治制度的变迁图。对此图解读合理的是( )
A. 政治疆域概念模糊 B. 造成等级森严的贵族统治体制
C. 王权呈现强化趋势 D.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2.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子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 礼法兼施 B. 尊法敬天 C. 崇德重礼 D. 尊君贵贤
3. 西汉时期,齐王死,文帝剖齐为六,分封为齐、济北、淄川、胶东、胶西、济南6国;景帝时期,梁孝王死,景帝立其五子为王,将梁国一分为五。景帝先后封自己十三子为王,使王国数量达到25个,创西汉一代最高纪录。据此可知( )
A. 分封王国严重威胁汉朝统治 B. 血缘纽带是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
C. 郡国并举制有利于长治久安 D. 汉初专制集权体制不断趋向弱化
4. 唐太宗时期,建立了以都督府、都护府为核心的边疆治理体系,针对边疆民族的特点实行羁縻府州制度,以各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以边疆地区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允许世袭。唐太宗旨在( )
A. 实现对边疆的有效控制 B. 削弱节度使实力
C. 强化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D. 促成国家的统一
5. 宋代的东京、临安,有数以千百计的酒楼。樊楼为东京酒楼之甲,每天到此饮酒者达千人之多。人们可以在此欣赏表演,还产生了很多以此为背景的话本。由此可见当时( )
A. 世俗文化的繁荣兴盛 B. 小农经济走向瓦解
C. 商业突破了时空限制 D. 市民文化成为主流
6. 清初思想家唐甄在《潜书》中指出:“车是载物用的,舟是渡河用的,圣贤的出现在于救民于水火。如果车不能载物,就不如无车;舟不能涉水,而不如无舟;圣贤不能救民,则不如无贤。”这一言论旨在( )
A. 推动传统交通工具革新 B. 树立经世致用学术风气
C. 继承发扬荀子君民思想 D. 推翻封建社会统治秩序
7. 《淞南梦影录》记载开埠后的上海,“其中著名者,津馆则以庆兴为最,苏馆则以聚丰园为最。复新园来自白下,亦兼南北,烹饪绝精”;另据《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记载,当时奉天地区的人们“自天津诸约成立后……商人努力推销,洋布销路,日有扩展”。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当时中国( )
A. 民众饥饿问题得以解决 B. 百姓的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 人们物质生活得以丰富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得到了提升
8. 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这说明洋务运动的开展( )
A. 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B. 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C. 促进了生活习俗的变迁 D. 冲击了重农轻商的观念
9. 从1901年清政府着手改革考试制度,到1906年废除科举考试之前,清政府兴办学堂,并制定种种规定,如大学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被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被授予生员功名(秀才)等这说明该时期( )
A. 科举制的公平得到社会认可 B. 中国教育改革实现了平稳过渡
C. 改革满足了民众的利益要求 D. 中国教育改革新旧杂陈的特点
10. 1926年,全国罢工次数在200次以上,罢工人数达80余万。到1927年3月底,全国已有5个省成立了农民协会,有200多个县成立了农民协会,有组织的农民达915万人。这些现象( )
A. 体现了中共二大的最高纲领 B. 推动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
C. 得益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D. 标志着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
11. 1940年上半年开始,日军在华北采取了一系列强化铁路、公路保安措施和惩治群众破路的办法。敌人修筑的公路密如蛛网,据点星罗棋布。当地群众形容:出门走公路,抬头见岗楼。这反映出( )
A. 日本加紧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B. 华北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严峻
C. 日本面对百团大战的疯狂回击 D. 民众对于日本侵华的本质认识不清
12. 1948年5月9日,中央军委指出:“一年来,你们率先深入敌区,展开全国进攻的胜利局势,虽部队本身稍有削弱,但艰苦任务的坚决执行,我们正以你们为模范,要求全党全军均向蒋管区,将战争引向更深远的敌后。”这次“率先深入敌区”( )
A. 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 B. 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C.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D. 促进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13.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郊区农村通过土改,农民普遍开展文娱活动,有村成立读报小组,学习时事。农民开始破除封建迷信思想,纷纷把神仙牌位推掉,换上毛主席像。这种状况( )
A. 促使农村生产力获得了大解放 B. 推动了农村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C. 提高了工农群众文化知识水平 D. 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14. 如图为节选自1957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当时这些邮票的发行意在( )
A. 向苏联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献礼 B. 激励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 推动农业生产关系的伟大变革 D. 落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
15. 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对埃及实行经济制裁。中国在1954—1955年向埃及购买3 000多万美元的棉花和棉纱之后,于1956年再次购买1 000万英镑埃棉,其中现汇支付590万英镑。新中国这些举措意在( )
A. 加速工业化建设 B. 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C. 转变外交的重心 D. 声援不结盟运动
16. 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在全球供应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大选时怀里抱的美国国旗,身上穿的品牌服装,甚至大选时的物料,几乎全都“made in China”。“特朗普中国制造”的话题甚至一度冲上美国版热搜第一。这种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D. 脱贫攻坚战获得了全面胜利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吸取秦汉至唐宋等朝边疆统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元朝在地方行省管理体制下,对“内属”“归附”的少数民族或部落酋长或首领封以官爵,使其代表国家间接统治原有领地和民众,将少数民族首领整合进国家职官体系、各族土民整合为国家民众,强化元朝的国家权威和民众的国家认同。即“稍与约束,定征徭差发之法,皆因其俗,使附辑诸蛮,谨守疆土,修职贡,供征调,有相仇者疏上,听命于天子”。元朝先后在西南等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设置大小土司数百家,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等省。
——摘编自彭福荣、刘译蔓《国家整合视野下的元朝土司制度》
材料二 清朝初年,中央政府无暇顾及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雍正帝即位后,深知土司危害,“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每于所属土民多端科派,较之有司征收正供,不啻倍蓰。”同时,土司间、土司内部经常发生斗争,给土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伤。土民强烈要求摆脱落后的、残酷的土司制度。在政权稳定后,他以坚定的决心使改土归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张琦《浅论清初云南的改土归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土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
18.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减租减息,农民的经济地位大幅度提高,激发了底层农民的革命热情,促使其积极投身抗战革命。减租减息政策的推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的重要体现。将一些开明地主拉到支持革命的队伍中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权力向基层的延伸,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发展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切实体现。
——摘编自吴明怿、黄晓玉《论抗战时期冀鲁豫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
材料二 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水利,平地以乡为单位,山地以村为单位,除少数重要反动分子本身外,不分男女老少,在数量上(抽多少),质量上(抽肥瘦)平均分配。而且要将地主富农两阶级多余的粮食、耕牛、农具、房屋及其他财富拿出来,适当地分配给农民中缺乏这些东西的人们,地主富农所得的土地财产不超过也不低于农民所得。此外,同意即由土地会议通过土地法大纲,作为向各解放区政府的建议。
—摘编自《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1947年9月)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雍乾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虽然基本上沿用明代以来的农具,如犁、耙、镘、香(锹)、铧、铁搭、田荡、长镜、钱铲、锝、耨、钼等,但是出于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这些农具较之明代都有所改进,有所创新,有所进步。如这时的犁与明代的相比,部件减少,操作更加方便;铧的面积缩小,减少了耕作阻力,犁壁扩大,增大了耕作幅度,提高了耕作效率。在南方,如松江府的农业生产,普遍使用耕牛;在耕耘除草技术上,实行“三耘”。他们宁愿“少种多收”,也不要广种薄收。史称:种稻,“南土多收两熟者,上熟厚下熟薄。上熟移秧栽芸如他处早稻,六月中旬获,先十日撒种禾下,获去上熟,下熟秧长四五寸,以锄芸之,如治早种法,八月秒获,仍种大麦名三月黄者”。这是二稻一麦轮作复种一年三熟制,土地的利用率提高至300%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的和平诚意还没能得到这些国家充分理解的情况下,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却使一些周边国家产生了对中国会称霸一方的担忧。1956年11月4日,缅甸驻华大使吴拉茂在同毛泽东、周恩来谈话时还坦率地说:缅甸怕中国侵略,实在是有点怕。
·——摘编自《周恩来传》
材料二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即命令美国第七舰队军事介入台海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不久,尚不具备在两个战略方向上同时反击外来军事威胁的实力。中国理性地对待国际局势的变化,适时地进行战略调整,决定改变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部署,将主要的军事力量向东北方向转移。
1950年6月27日,美国主导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议。在对待中国在联合国席位问题上,美国的态度更趋明朗,坚决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出兵朝鲜是党中央作出的保卫国家安全的果敢决策,是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但在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之下,中国的正义之举无法得到当时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社会的普遍理解。
——摘编自金朝晖、夏东民《朝鲜战争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影响》
(1)鉴于材料一中所述周边国家的“担忧”,用史实说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朝鲜战争对中国的不利影响。苍梧中学高一历史开学考试题
1. 如图为商周时期主要政治制度的变迁图。对此图解读合理的是( )
A. 政治疆域概念模糊 B. 造成等级森严的贵族统治体制
C. 王权呈现强化趋势 D.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商朝内外服制下,商王被认为是联盟的“诸侯之长”,是一种松散的政治联盟。西周分封制下,“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以宗法血缘为纽带,层层分封,周天子成为“诸侯之君”,成为“天下共主”,王权呈现强化的趋势,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政治疆域并不模糊,排除A项;内外服制度没有形成等级森严的贵族统治体制,排除B项;两者均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
2.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子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 礼法兼施 B. 尊法敬天 C. 崇德重礼 D. 尊君贵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隆礼”、“重法”可知该荀子强调隆礼重法,即礼法兼施,A项正确;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而不是敬天,排除B项;荀子还注重法,并不全是崇德重礼,排除C项;尊君重贤没有体现对法的重视,排除D项。故选A项。
3. 西汉时期,齐王死,文帝剖齐为六,分封为齐、济北、淄川、胶东、胶西、济南6国;景帝时期,梁孝王死,景帝立其五子为王,将梁国一分为五。景帝先后封自己十三子为王,使王国数量达到25个,创西汉一代最高纪录。据此可知( )
A. 分封王国严重威胁汉朝统治 B. 血缘纽带是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
C. 郡国并举制有利于长治久安 D. 汉初专制集权体制不断趋向弱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景帝时期,梁孝王死,景帝立其五子为王,将梁国一分为五。景帝先后封自己十三子为王,使王国数量达到25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统治者一方面打击王国势力,强化中央集权,一方面大量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以巩固自己的统治,由此可知,血缘纽带是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B项正确;因“分封王国严重威胁汉朝统治”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血缘纽带是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不一致,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无法维系国家的长治久安,排除C项;汉代专制集权体制不断强化,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4. 唐太宗时期,建立了以都督府、都护府为核心的边疆治理体系,针对边疆民族的特点实行羁縻府州制度,以各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以边疆地区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允许世袭。唐太宗旨在( )
A. 实现对边疆的有效控制 B. 削弱节度使实力
C. 强化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D. 促成国家的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疆域辽阔,对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唐太宗作为最高统治者,采取这些做法的目的是实现对边疆有效控制,A项正确;唐太宗时期没有设立节度使,且此时国家已经完成统一,排除BD项;强化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与材料中“允许世袭”不符,排除C项。故选A项。
5. 宋代的东京、临安,有数以千百计的酒楼。樊楼为东京酒楼之甲,每天到此饮酒者达千人之多。人们可以在此欣赏表演,还产生了很多以此为背景的话本。由此可见当时( )
A. 世俗文化的繁荣兴盛 B. 小农经济走向瓦解
C. 商业突破了时空限制 D. 市民文化成为主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代的东京、临安,有数以千百计的酒楼,人们可以在此欣赏表演,还产生了很多以此为背景的话本,这一时期商业兴盛,市民阶层兴起,宋代的话本小说也由此产生,反映出世俗文化的兴盛,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世俗文化的兴起,没有反映商业突破时空的限制,排除C项,市民文化成为主流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6. 清初思想家唐甄在《潜书》中指出:“车是载物用的,舟是渡河用的,圣贤的出现在于救民于水火。如果车不能载物,就不如无车;舟不能涉水,而不如无舟;圣贤不能救民,则不如无贤。”这一言论旨在( )
A. 推动传统交通工具革新 B. 树立经世致用学术风气
C. 继承发扬荀子君民思想 D. 推翻封建社会统治秩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车是载物用的,舟是渡河用的,圣贤的出现在于救民于水火”结合所学可知,唐甄是清初启蒙思想家,与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齐名,针对心学的“空谈”,逐渐脱离现实需求的弊端,唐甄指出要树立“经世致用”(学术为现实服务)的学风,B项正确;唐甄的目的在于提倡“经世致用”,与交通工具革新无关,排除A项;荀子“君舟民水”意思是,古代的君主就像船,老百姓就像是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隐含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扶持你做君主,也可以推翻君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仍属于传统儒学范畴,并不主张废除封建制度(主要批判君主专制),唐甄的目的也不是推翻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
7. 《淞南梦影录》记载开埠后的上海,“其中著名者,津馆则以庆兴为最,苏馆则以聚丰园为最。复新园来自白下,亦兼南北,烹饪绝精”;另据《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记载,当时奉天地区的人们“自天津诸约成立后……商人努力推销,洋布销路,日有扩展”。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当时中国( )
A. 民众饥饿问题得以解决 B. 百姓的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 人们物质生活得以丰富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得到了提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复新园来自白下,亦南北,烹饪绝”表明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材料“商人努力推销。洋布销路,日有扩展”体现了人们服饰的变化,说明人们物质生活得以丰富,C项正确;“民众饥问题得以解决”表述过于夸大,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近代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该说法从材料中无从得出,排除B项;农产品去市场交易在材料中无从体现,看不出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D项。故选C项。
8. 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这说明洋务运动的开展( )
A. 推动了近代社会转型 B. 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C. 促进了生活习俗的变迁 D. 冲击了重农轻商的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依据材料“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可知,洋务运动的开展,对政府原有的重农抑商经济思想形成冲击,动摇了几千年来重农抑商的观念,D项正确;近代社会转型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没有实现自强求富,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与生活习俗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 从1901年清政府着手改革考试制度,到1906年废除科举考试之前,清政府兴办学堂,并制定种种规定,如大学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被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被授予生员功名(秀才)等。这说明该时期( )
A. 科举制的公平得到社会认可 B. 中国教育改革实现了平稳过渡
C. 改革满足了民众的利益要求 D. 中国教育改革新旧杂陈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依据材料“废除科举考试之前,清政府兴办学堂,并制定种种规定,如大学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被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被授予生员功名(秀才)等”可知,清政府兴办学堂,颁行“癸卯学制”,授予学堂学生各种功名,之前的科举制仍然存在,反映出中国新旧教育体制并存,教育改革新旧杂陈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授予学堂学生功名,无法得出科举制是否得到社会认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清末教育改革的新旧杂陈,而不是已经实现了平稳过渡,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众,无法得知改革满足民众的利益要求,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926年,全国罢工次数在200次以上,罢工人数达80余万。到1927年3月底,全国已有5个省成立了农民协会,有200多个县成立了农民协会,有组织的农民达915万人。这些现象( )
A. 体现了中共二大的最高纲领 B. 推动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
C. 得益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D. 标志着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1926-1927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26-1927年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此时正处于国民革命期间。结合所学,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C项正确;中共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材料所述工农运动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排除A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正 式形成是在1924年,排除B项;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 重要性,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排除D项。故选C项。
11. 1940年上半年开始,日军在华北采取了一系列强化铁路、公路保安措施和惩治群众破路的办法。敌人修筑的公路密如蛛网,据点星罗棋布。当地群众形容:出门走公路,抬头见岗楼。这反映出( )
A. 日本加紧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B. 华北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严峻
C. 日本面对百团大战的疯狂回击 D. 民众对于日本侵华的本质认识不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并结合所学可知,1940年日本侵略者在华北以据点为点,以公路、铁路为线,对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的“囚笼”政策,使华北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严峻的形势,B项正确;材料反映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措施,未涉及沦陷区,排除A项;材料反映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的“囚笼”政策,与百团大战无关,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下半年,排除C项;材料中日军“惩治百姓破路”,而且群众“抬头见岗楼”,都体现民众对于日本侵略的不满与反抗,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948年5月9日,中央军委指出:“一年来,你们率先深入敌区,展开全国进攻的胜利局势,虽部队本身稍有削弱,但艰苦任务的坚决执行,我们正以你们为模范,要求全党全军均向蒋管区,将战争引向更深远的敌后。”这次“率先深入敌区”( )
A. 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 B. 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C.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D. 促进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推断题。时空是:1948年中国。根据材料中“1948年5月”“一年来”“展开全国进攻的胜利局势”可知,这次“率先深入敌区”指的是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排除A项;1946年7至10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排除B项;1949年春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D项。故选C项。
13.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郊区农村通过土改,农民普遍开展文娱活动,有的村成立读报小组,学习时事。农民开始破除封建迷信思想,纷纷把神仙牌位推掉,换上毛主席像。这种状况( )
A. 促使农村生产力获得了大解放 B. 推动了农村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C. 提高了工农群众文化知识水平 D. 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土地改革和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使得农民在经济上和思想上得到了巨大改变,推动了农村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有利于巩固政权,B项正确;土地改革促使农村生产力获得了大解放,但不符合材料中其他措施的影响,排除A项;“提高了工农群众文化知识水平”只是材料内容的部分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如图为节选自1957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当时这些邮票的发行意在( )
A. 向苏联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献礼 B. 激励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 推动农业生产关系的伟大变革 D. 落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年(中国)。根据材料“1957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可知,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发行的邮票,从汽车制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农业合作化、植树造林的角度,表现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意在激励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B项正确;苏联十月革命体现的是革命成就,与材料中邮票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仅仅涉及到农业成就,还有工业成就,排除C项;1958年5月,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 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对埃及实行经济制裁。中国在1954—1955年向埃及购买3 000多万美元的棉花和棉纱之后,于1956年再次购买1 000万英镑埃棉,其中现汇支付590万英镑。新中国这些举措意在( )
A. 加速工业化建设 B. 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C. 转变外交的重心 D. 声援不结盟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对埃及实行经济制裁。中国在1954—1955年向埃及购买3 000多万美元的棉花和棉纱之后,于1956年再次购买1 000万英镑埃棉,其中现汇支付590万英镑”可知,20世纪50年代,西方对埃及进行经济封锁,新中国作为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一份子,通过自身的行动支持埃及反殖民族独立运动,B项正确;新中国这些举措意在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与“加速工业化建设”无关,排除A项;新中国这些举措意在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未体现外交重心变化,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6. 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在全球供应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大选时怀里抱的美国国旗,身上穿的品牌服装,甚至大选时的物料,几乎全都“made in China”。“特朗普中国制造”的话题甚至一度冲上美国版热搜第一。这种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D. 脱贫攻坚战获得了全面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特朗普中国制造”可知,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产品走出国门,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成果丰硕,中国商品受外国欢迎也反映了中国商品质量较高,反映了改革的成果,A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中国商品走出国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助于经济发展,但不是商品走出国门的直接条件,排除C项;脱贫攻坚战获得了全面胜利在特朗普大选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吸取秦汉至唐宋等朝边疆统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元朝在地方行省管理体制下,对“内属”“归附”的少数民族或部落酋长或首领封以官爵,使其代表国家间接统治原有领地和民众,将少数民族首领整合进国家职官体系、各族土民整合为国家民众,强化元朝的国家权威和民众的国家认同。即“稍与约束,定征徭差发之法,皆因其俗,使附辑诸蛮,谨守疆土,修职贡,供征调,有相仇者疏上,听命于天子”。元朝先后在西南等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设置大小土司数百家,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等省。
——摘编自彭福荣、刘译蔓《国家整合视野下的元朝土司制度》
材料二 清朝初年,中央政府无暇顾及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雍正帝即位后,深知土司危害,“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每于所属土民多端科派,较之有司征收正供,不啻倍蓰。”同时,土司间、土司内部经常发生斗争,给土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伤。土民强烈要求摆脱落后的、残酷的土司制度。在政权稳定后,他以坚定的决心使改土归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张琦《浅论清初云南的改土归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土司制度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
【答案】(1)特点:继承与创新;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实行于西南民族地区。(任答3点,言之有理即可)
(2)原因:土司制度弊端暴露;稳定地方统治秩序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当地民众强烈的要求。(任答3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中国。特点:据材料“吸取秦汉至唐宋等朝边疆统治经验教训”得出继承与创新;据材料“皆因其俗”得出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据材料“先后在西南等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设置大小土司数百家,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等省”得出实行于西南民族地区。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原因:据材料“清朝初年,中央政府无暇顾及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得出土司制度弊端暴露;据材料“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每于所属土民多端科派”“土司间、土司内部经常发生斗争”得出稳定地方统治秩序的需要;据材料“土民强烈要求摆脱落后的、残酷的土司制度”得出当地民众强烈的要求;结合所学,清朝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18.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减租减息,农民的经济地位大幅度提高,激发了底层农民的革命热情,促使其积极投身抗战革命。减租减息政策的推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的重要体现。将一些开明地主拉到支持革命的队伍中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权力向基层的延伸,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发展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切实体现。
——摘编自吴明怿、黄晓玉《论抗战时期冀鲁豫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
材料二 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水利,平地以乡为单位,山地以村为单位,除少数重要反动分子本身外,不分男女老少,在数量上(抽多少),质量上(抽肥瘦)平均分配。而且要将地主富农两阶级多余的粮食、耕牛、农具、房屋及其他财富拿出来,适当地分配给农民中缺乏这些东西的人们,地主富农所得的土地财产不超过也不低于农民所得。此外,同意即由土地会议通过土地法大纲,作为向各解放区政府的建议。
—摘编自《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1947年9月)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影响。
【答案】18. 变化: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背景:在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之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以民族矛盾为主变为以阶级矛盾为主,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广大农民对于土地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对于土地政策的探索。
19. 影响: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分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 “ 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水利,平地以乡为单位,山地以村为单位,除少数重要反动分子本身外,不分男女老少,在数量上(抽多少),质量上(抽肥瘦)平均分配。而且要将地主富农两阶级多余的粮食、耕牛、农具、房屋及其他财富拿出来,适当地分配给农民中缺乏这些东西的人们,地主富农所得的土地财产不超过也不低于农民所得”,与抗战时期相比,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也就是把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所学知识,之所以产生这种变化,由于这一时期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以民族矛盾为主变为以阶级矛盾为主,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同时结合之前中国共产党对于土地政策的探索,产生了这一系列土地政策的变化。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影响,根据材料二“将地主富农两阶级多余的粮食、耕牛、农具、房屋及其他财富拿出来,适当地分配给农民中缺乏这些东西的人们,地主富农所得的土地财产不超过也不低于农民所得”和所学可得出,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根据所学可得出,农民分得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了保卫革命成果,纷纷支持解放战争,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雍乾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虽然基本上沿用明代以来的农具,如犁、耙、镘、香(锹)、铧、铁搭、田荡、长镜、钱铲、锝、耨、钼等,但是出于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这些农具较之明代都有所改进,有所创新,有所进步。如这时的犁与明代的相比,部件减少,操作更加方便;铧的面积缩小,减少了耕作阻力,犁壁扩大,增大了耕作幅度,提高了耕作效率。在南方,如松江府的农业生产,普遍使用耕牛;在耕耘除草技术上,实行“三耘”。他们宁愿“少种多收”,也不要广种薄收。史称:种稻,“南土多收两熟者,上熟厚下熟薄。上熟移秧栽芸如他处早稻,六月中旬获,先十日撒种禾下,获去上熟,下熟秧长四五寸,以锄芸之,如治早种法,八月秒获,仍种大麦名三月黄者”。这是二稻一麦轮作复种一年三熟制,土地的利用率提高至300%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雍乾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推进农业生产力发展。
首先,雍乾时期的犁与明代的相比,部件减少,操作更加方便,铧的面积缩小,减少了耕作阻力,犁壁扩大,增大了耕作幅度,提高了耕作效率。这些改进都是为了让农民在使用时更加便捷,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次,雍乾时期的农业生产还引入了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如在南方,如松江府的农业生产,普遍使用耕牛;在耕耘除草技术上,实行“三耘”。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也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后,雍乾时期的农业生产还实行了“少种多收”的原则,而不是广种薄收。这种原则的实行,可以让土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综上所述,雍乾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以及新的技术和方法的引入,都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满足当时的农业生产需求。这些改进和创新,对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清朝(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材料“如这时的犁与明代的相比,部件减少,操作更加方便;铧的面积缩小,减少了耕作阻力,犁壁扩大,增大了耕作幅度,提高了耕作效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乾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推进农业生产力发展。
其次,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清朝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证明。根据材料“如这时的犁与明代的相比,部件减少,操作更加方便;铧的面积缩小,减少了耕作阻力,犁壁扩大,增大了耕作幅度,提高了耕作效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首先,雍乾时期的犁与明代的相比,部件减少,操作更加方便,铧的面积缩小,减少了耕作阻力,犁壁扩大,增大了耕作幅度,提高了耕作效率。这些改进都是为了让农民在使用时更加便捷,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根据材料“在南方,如松江府的农业生产,普遍使用耕牛;在耕耘除草技术上,实行‘三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乾时期的农业生产还引入了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如在南方,如松江府的农业生产,普遍使用耕牛;在耕耘除草技术上,实行“三耘”。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也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根据材料“南土多收两熟者,上熟厚下熟薄。上熟移秧栽芸如他处早稻,六月中旬获,先十日撒种禾下,获去上熟,下熟秧长四五寸,以锄芸之,如治早种法,八月秒获,仍种大麦名三月黄者”与“他们宁愿‘少种多收’,也不要广种薄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乾时期的农业生产还实行了"少种多收"的原则,而不是广种薄收。这种原则的实行,可以让土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综上所述,雍乾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以及新的技术和方法的引入,都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满足当时的农业生产需求。这些改进和创新,对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的和平诚意还没能得到这些国家充分理解的情况下,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却使一些周边国家产生了对中国会称霸一方的担忧。1956年11月4日,缅甸驻华大使吴拉茂在同毛泽东、周恩来谈话时还坦率地说:缅甸怕中国侵略,实在是有点怕。
·——摘编自《周恩来传》
材料二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即命令美国第七舰队军事介入台海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不久,尚不具备在两个战略方向上同时反击外来军事威胁的实力。中国理性地对待国际局势的变化,适时地进行战略调整,决定改变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部署,将主要的军事力量向东北方向转移。
1950年6月27日,美国主导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议。在对待中国在联合国席位问题上,美国的态度更趋明朗,坚决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出兵朝鲜是党中央作出的保卫国家安全的果敢决策,是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但在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之下,中国的正义之举无法得到当时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社会的普遍理解。
——摘编自金朝晖、夏东民《朝鲜战争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影响》
(1)鉴于材料一中所述周边国家的“担忧”,用史实说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朝鲜战争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答案】20. 调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 不利影响:引发周边国家对中国产生误会和偏见,不利于中国边境稳定;造成不能及时解决台湾问题,阻碍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处境艰难。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中国)。据材料一“中国的和平诚意还没能得到这些国家充分理解的情况下,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却使一些周边国家产生了对中国会称霸一方的担忧”和所学可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中国)。据材料一“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却使一些周边国家产生了对中国会称霸一方的担忧......坦率地说:缅甸怕中国侵略,实在是有点怕”和所学可知,引发周边国家对中国产生误会和偏见,不利于中国边境稳定;据材料二“尚不具备在两个战略方向上同时反击外来军事威胁的实力。中国理性地对待国际局势的变化,适时地进行战略调整,决定改变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部署,将主要的军事力量向东北方向转移”和所学可知,造成不能及时解决台湾问题,阻碍了中国的统一大业;据材料二“在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之下,中国的正义之举无法得到当时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社会的普遍理解。”和所学可知,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处境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