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西安市第七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2022年6月,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发布:3号坑、8号坑发现的铜尊、铜叠等是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3号坑、4号坑发现的玉琮来自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等在华北、华南地区都有发现。这能够佐证,中华文明具有( )
A. 同源性特征 B. 多元性特征 C. 连续性特征 D. 互补性特征
2. 商人认为,政权的获得乃是受命于“天”,祖先神灵和“天”会一直庇佑其统治。周初则赋予“天命”以道德内涵,强调“以德配天”,上天是否庇佑依据是“有德”而非血缘。这一变化表明,周人意在( )
A. 实现神权与王权结合 B. 强化政治的集权色彩
C. 适应地方制度的调整 D. 彰显西周政权正当性
3. 西周时期,统治者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而呼之为“天”,周王则为受天之命而王天下的“天子”。同时,统治者也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民”"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天子既要“敬天”,又要“保民”,才能维护“天命”。这种思想( )
A. 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 B. 催生了朴素唯物主义萌芽
C. 表明统治者放松约束民众 D. 成为维系宗法分封的纽带
4. 有学者说:“从政治角度来说,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是维护政权的工具;从经济角度来说,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是对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快速发展的一种反映;从文化层面来说,这属于一种文化的对抗与交流,也是中华文化体系开始发展完善的标志。”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的倾向 B. 百家争鸣的出现具有社会必然性
C. 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 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5. 墨子既“贵义”又“尚利”,提倡“他人之利,天下之利”。他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是达到利的手段,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说明墨子的义利观( )
A. 具有反传统的启蒙意义 B. 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
C. 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 D. 否定了法家的重义轻利观
6. 某学者在叙述秦始皇“焚书”事件时列举了下表史料。该学者列举史料旨在说明( )
史料 出处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史记·秦始皇本纪》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
A. 焚书事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 B. 秦始皇并未下令焚烧书籍
C. 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 D. 焚书事件造成了文化断层
7. 两汉时期至少有29名地方官员因为造福一方,死后被当地民众立祠祭祀,但只有兴学举贤的蜀郡太守文翁、为官清廉的南阳太守召信臣、主动归附汉光武的益州太守文齐、弃恶从善的洛阳令王涣4人得到朝廷昭告纳入官方祭祀体系。这表明( )
A. 中央强化文化的大一统 B. 南方文化社会影响力上升
C. 主流思想强调关注现实 D. 民众观感是上计制度基础
8. 在汉代,朝鲜半岛官方曾邀请中国医生前去讲学,也有半岛人主动到中国学习中医,朝鲜半岛传统医学著作《东医宝鉴》就是在中国医学典籍《素问》《伤寒论》等的基础上编撰形成的;8世纪时,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史记》《汉书》《礼记》《尚书》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 )
A. 科举制度影响的深远 B.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的密切
C. 东亚文化具有同源性 D. 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
9. 我国古代习惯把从西域传入中原之物冠以“胡”称。据《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成阳集贤宫,饥饿困顿之际,杨国忠买胡饼献上。此外,在唐代街市上销售胡饼的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 )
A. 文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 B. 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
C. 先进文明强大的吸引力 D. 胡汉差异的逐渐消失
10. 王阳明认为,“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黄宗羲提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这反映了( )
A. 农本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B. 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秩序
C. 社会阶层边界趋向模糊 D. 士人思想迎合时代变迁
11. 明清时期,“中学西渐”逐渐达到高潮。罗马出版了《中华大帝国史》;利玛窦把中国的儒学经典“四书”译成拉丁文;卜弥格的医学生物学著述《中医津要》和《中国药物标本》则是关于中国医药学方面的论著。据此推知,“中学西渐’ ( )
A. 有利于冲破礼教的束缚 B. 促使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
C. 启迪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D. 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开端
12. 晚明时期,徐光启在《辩学章疏》中说道,“佛教东来千八百年,世道人心未能改易”,如果“必欲使人尽善”,可以采取西方基督教,达到“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裨益当朝”的效果。由此可知,徐光启( )
A. 推崇宗教信仰自由 B. 践行“经世致用”思想
C. 主张利用西学救国 D. 推动国人“开眼看世界”
13. 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源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首次刻印,到1852年仅有2个版本,1866年后被翻印,至1902年国内共有14个版本;徐继畬的《瀛寰志略》于1848年首次刊印,到1866年后才被翻印,此后多至18个版本。这一现象说明,19世纪40—60年代( )
A. 西学还没有受到普遍关注 B. 西学的传播渠道得以拓展
C. 中华文化遭受到西学冲击 D. 学习西方成为清政府共识
14. 19世纪晚期,晚清学者陈虬在《经世博议》中说:“夫科目者,人材之所出、治体之所系也。今所习非所用,宜一切罢去,改设五科:曰艺学科;曰射;曰算……曰西学科,分光学、电学、汽学、矿学、方言学、化学六门,试以图说、翻译。”据此推知,这一主张( )
A. 促进了西学传播渠道的有序化 B. 说明科举考试的程序亟待完善
C. 遭到封建统治力量的全面抨击 D. 迎合了国内对实用人才的需求
15. 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农民政权,大批封建官吏、恶霸地主被杀或逃亡、农村自耕农数量增加;在进军过程中,太平天国运动( )
A. 动摇了清朝统治基础 B. 具有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C. 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D. 促使小农经济加速解体
16. 1941年蒋介石在其著作中指出“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其意图是(  )
A. 批判新文化运动的弊端 B. 增强民族凝聚力
C. 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厉行文化专制
17. 考古学家在印度河谷的摩亨佐·达罗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棉织品。而与此同时,南美的秘鲁也有类似发现。最新的基因技术证实,不同地域的人类可能早在8000年前,就同时掌握了棉花种植技术。这一发现说明( )
A. 早期世界文明具有一体化特征 B. 区域文明演进具有一定相似性
C. 现代科技决定历史研究进展 D. 技术传播与人类迁徙存在关联
18. 赫梯王国(约前 1650—前1200)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周期性举办节日庆典。城市与城内的神庙、宫殿等场所构成节日举办的现实空间。国王、王后和王子等统治阶层在节日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巡幸京畿”与“四方来贺”逐渐演变为节日庆典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节日庆典仪式( )
A. 实际作用有限 B. 彰显王室权威
C. 推崇宗教信仰 D. 笼络社会上层
19. 有学者认为,受翻译运动的影响,那些希腊语版本早已遗失的古希腊哲学和其他科学著作才得以成为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现代欧洲文明体系的形成,正是得益于这些来自沙漠的游牧人旺盛的好奇心和他们对古代文化的不懈学习和吸收。这一观点( )
A. 论证了阿拉伯人引领文化发展潮流 B. 指出了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和特点
C. 旨在强调阿拉伯人吸收创新的意义 D. 意在揭示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20. 史诗《吉尔伽美什》中提到人类触犯了天神,天神决定要降灾于人。由于吉尤苏得拉敬奉天神十分虔诚,天神把消息告诉了他,并教他修造方舟,躲避灾难。当洪水降临之时,唯有吉尤苏得拉和他的船只幸存。这一传说( )
A. 证明了古代世界洪灾频发 B. 体现苏美尔人生死无常的生命观
C 影响了古代欧洲文化发展 D. 推动古巴比伦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21. 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无视欧洲人创造古希腊—罗马—拜占庭文化的作用和在近代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启蒙与产业革命时期对全人类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何等荒谬;那么,无视东方各民族人民—中国人……以及阿拉伯人对古代和中世纪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也同样是荒谬的。该学者的主张( )
A. 折射出世界各民族开放的对外政策 B. 旨在以国际的视野来看待人类文明
C. 印证了古代亚欧统治疆域不断扩大 D. 肯定世界文化多样性及其历史作用
22. 公元1世纪时,日耳曼人还没有金属工业,但至公元3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了自己的金属、织布和造船等工业。到公元5世纪末,日耳曼人的金属工业“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是铁和青铜,甚至连金和银也可以经常加工制作,还出现了仿照罗马钱币而铸造的装饰用金片。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 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一直领先世界
B. 民族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C. 欧洲农耕文明的进程被迫打断
D. 亚欧大陆政治格局的变化过程较为缓慢
23. 14世纪,意大利暴发黑死病,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当时,那些看似权威和正统的部门,尤其是教会,开始失去人们的信任。在黑死病面前,面对人们的拷问,看似严密而又坚固的信仰堡垒开始变得不堪一击。据此可知,瘟疫的暴发( )
A. 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权威 B. 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
C. 推动了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D. 加速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进程
24. 某学生在历史选择性必修的学习中,根据拓展阅读的相关内容制作了如下的时空变迁图示。据图可以推断,该生拓展阅读的内容是( )
A. 古代印欧人的迁徙 B. 苏美尔人的城市与商贸
C. 古代埃及国家统一 D. 美洲作物在欧亚的传播
25.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相关统计,此表反映出近代人口迁移特点。正确的是( )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①人口迁移的规模更大,时间更长 ②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迁移
③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 ④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26. 1850年至1870年间,中国矿工向加州政府交税累计达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1848年从墨西哥手中“购买”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总价值的6.6倍,甚至比美国从1803年购买路易斯安那以来历次扩张所取得的全部土地的购价还要多出1.3倍。这反映出近代华工( )
A. 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B. 开始成为西方殖民国家的主要劳动力
C. 为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开辟了新财源 D. 是近代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的重要表现
27. 1960 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于
A. 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 B. 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
C. 国家日渐开放欣慰 D. 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
28. 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移民和国籍法》,规定在科学和艺术方面有突出成就移民和美国急需的熟练及非熟练劳工享有优先权,移民入境后从事美国人不能或不愿从事的职业,且从事的职业不会引起已经从事此种职业的美国人的失业或工资水平的下降。此规定( )
A. 有利于战后美国经济的恢复与重建 B. 取消了移民政策的种族歧视观念限制
C. 适应了美国解决“滞胀”问题的需要 D. 体现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
29. 新移民能够主动地驾驭“美国认同”和“原生国家认同”两种社会身份和社会网络。他们在其工作、交往、生活的很多方面是非常“美国化”的,也能够在社会网络和生活社区中继续保持原生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据此材料,可知“新移民”给美国社会带来了( )
A. 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B. 多元文化认同
C. 其他国家与美国的差距拉大 D. 经济文化扩张
30. 有学者指出,马来语和爪哇语大量词汇起源于梵语和达罗毗茶语;泰国为了举行合乎体统的礼仪,仍然需要宫廷婆罗门在场;泰国、马来西亚和爪哇的传统舞蹈和皮影戏仍以罗摩、悉达和哈努曼的故事吸引观众。该学者意在说明
A. 不同文明发展的趋同化
B. 古代印度文化影响了东南亚社会生活
C. 印度宗教环境的复杂性
D. 古代东南亚国家具有强大的外贸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共40分)
31. 大历史观主张用宽视野对历史进行整体认识,从长远的社会发展看历史的脉动,从中西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 性。以此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洞悉其背后深刻的自然环境、经济和文化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视角一 :洞悉中外并生的"思想繁荣"
材料一 :(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 ……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 同时产生的。 ……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迳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视角二:认识影响近代的“东西文明”
材料二: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 亚欧非大陆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 ……在 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
——埃德蒙《世界史:大时代》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两种文明“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的主要经济和政治原因。
(2)依据材料,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的美国作为文化产品出口大国,占据着40%的国际市场份额,控制着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市场年销售总额为170亿美元,占全球85%的份额。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由政府委托的机构和社团组织承担,这些非政府组织按照独立的章程和严格的法规开展工作。美国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投资和税收等方面调控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各种高科技为载体的文化产品,在创造全新生活理念的同时,也创造出新的文化需求。迪士尼公司在东京等地建立迪士尼主题公园,走的就是技术路线。美国从全球范围内获取资金,并网罗大批科技和文艺人才,移民的涌入推动了文化产业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及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总之,美国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摘编自李燕《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与案例研究》
材料二 持续500多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在全世界留下了“西方文明”的绝对主导地位。除了欧洲本土以外,由于欧洲人在殖民扩张和殖民统治时期对殖民地的大规模移民,使今天的美洲、澳洲、西伯利亚等地都已经成为欧洲移民后代占统治地位的地区,美洲的印第安人和澳洲的土著居民已经成为绝对的少数族群。持续500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还带来了欧洲语言宗教的全球化……“西方人甚至根深蒂固地认为,西方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顶点,其他任何形式的改变都预示着一个新的黑暗时代的到来。任何持有这种信仰的人都坚信自己有责任维持西方文明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想象不出还有比西方至高无上的社会更好的世界。”
——摘编自张汝伦《西方文明本质的反思》
材料三 从二战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情况来看,它们逐渐接受了大量的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移民,包括素质较高的技术移民、留学移民、投资移民等。与此同时……许多前殖民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移民开始陆续迁往欧美。如果说西方的殖民主义曾经开启了全球化的大门,导致西方的种族和文明形成了全世界分布的态势,那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带来了一种“逆向殖民”的趋势,前殖民地国家有色人种的较高出生率正推动这些地区的人口逐步向欧洲本土和北美、澳洲等地区迁徙,形成了一种新的移民文化分布。
——摘编自【美】苏珊·马丁《国际移民的演化趋势:百年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国文化产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00多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逆向殖民”趋势形成的原因,并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双重性。
33.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刘家和在《古代中国与世界》中指出,文化史上发展的连续性与文化遗产的继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文化连续发展的文明中,前代文化自然地作为遗产被后代所继承,有文化史发展的连续就有文化遗产的继承。但是,有文化遗产的继承却未必有文化史发展的连续。中国古代文明在文化史上的发展连续性,在整个世界史上尤其显得突出。例如,中国古代文字在发展过程中,从未发生断裂现象,从甲骨文到金文,从金文到篆书,从篆书到隶书,从隶书到楷书,从繁体楷书到简体楷书,其全部发展过程体现文化发展连续性。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就“中华文明发展连续性”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抄袭材料中的案例。)西安市第七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2022年6月,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发布:3号坑、8号坑发现的铜尊、铜叠等是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3号坑、4号坑发现的玉琮来自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等在华北、华南地区都有发现。这能够佐证,中华文明具有( )
A. 同源性特征 B. 多元性特征 C. 连续性特征 D. 互补性特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3号坑、8号坑发现的铜尊、铜叠等是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3号坑、4号坑发现的玉琮来自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等在华北、华南地区都有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以及玉器与其他多个地区出土的文物有着相似之处,三星堆与中华大地其他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发展,B项正确;青铜文化与玉文化并不相同,不符合同源性,排除A项;连续性主要表现在时间上,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多种文化的互补,排除D项。故选B项。
2. 商人认为,政权的获得乃是受命于“天”,祖先神灵和“天”会一直庇佑其统治。周初则赋予“天命”以道德内涵,强调“以德配天”,上天是否庇佑依据是“有德”而非血缘。这一变化表明,周人意在( )
A. 实现神权与王权结合 B. 强化政治的集权色彩
C. 适应地方制度的调整 D. 彰显西周政权正当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商代统治者认为政权的获得是受命于天,希冀祖先神灵和“天”的庇佑,体现了神秘色彩;而西周统治者认为天是有是非观念和道德准则的,认为只有遵循道德标准的人,才能获得上天的庇佑,彰显西周政权正当性,D项正确;周人强调“以德配天”,彰显西周政权正当性,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商周时期实行分权政治,还未出现政治上的集权色彩,排除B项;材料体现周人意在彰显西周政权正当性,未涉及地方制度调整,排除C项。故选D项。
3. 西周时期,统治者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而呼之为“天”,周王则为受天之命而王天下的“天子”。同时,统治者也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民”"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天子既要“敬天”,又要“保民”,才能维护“天命”。这种思想( )
A. 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 B. 催生了朴素唯物主义萌芽
C. 表明统治者放松约束民众 D. 成为维系宗法分封的纽带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西周时期,统治者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统治者也强调人事的重要性”,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出现了“敬天保民”思想,这种思想是对统治者的一种约束,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A项正确;“敬天保民"思想属于唯心主义,排除B项;“敬天保民”思想要求统治者自我约束的同时,也加大了对民众的约束,排除C项;血缘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纽带,排除D项。故选A项。
4. 有学者说:“从政治角度来说,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是维护政权的工具;从经济角度来说,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是对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快速发展的一种反映;从文化层面来说,这属于一种文化的对抗与交流,也是中华文化体系开始发展完善的标志。”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的倾向 B. 百家争鸣的出现具有社会必然性
C. 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 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分析了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原因,这说明百家争鸣的出现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原因和条件,具有社会必然性,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的倾向,排除A项;百家争鸣的出现仅仅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内容之一,仅凭此不足以得出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先秦诸子学说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5. 墨子既“贵义”又“尚利”,提倡“他人之利,天下之利”。他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是达到利的手段,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说明墨子的义利观( )
A. 具有反传统的启蒙意义 B. 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
C. 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 D. 否定了法家的重义轻利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是达到利的手段,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可知,墨子认为,做为统治者,既要“贵义”又要“尚利”,义是达到利的手段,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与儒家学说在道德价值观的范围内把义与利对立起来不同,体现了其鲜明的政治立场,C项正确;墨子表达了其对义利的观点,并非是反传统的启蒙思想,排除A项;墨子对义利的描述,体现的是其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政治立场,而非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排除B项;墨子认为既要“贵义”又要“尚利”,并非是对法家的重义轻利观的否定,排除D项。故选C项。
6. 某学者在叙述秦始皇“焚书”事件时列举了下表史料。该学者列举史料旨在说明( )
史料 出处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史记·秦始皇本纪》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
A. 焚书事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 B. 秦始皇并未下令焚烧书籍
C. 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 D. 焚书事件造成了文化断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及所学知识可得,材料中提及秦末战争也焚毁了大量文献书籍,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未强调焚书带来的具体消极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有没有下令焚烧书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焚书对文化的具体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两汉时期至少有29名地方官员因为造福一方,死后被当地民众立祠祭祀,但只有兴学举贤的蜀郡太守文翁、为官清廉的南阳太守召信臣、主动归附汉光武的益州太守文齐、弃恶从善的洛阳令王涣4人得到朝廷昭告纳入官方祭祀体系。这表明( )
A. 中央强化文化的大一统 B. 南方文化社会影响力上升
C. 主流思想强调关注现实 D. 民众观感是上计制度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虽然“两汉时期至少有29名地方官员因为造福一方,死后被当地民众立祠祭祀”,但只有四名官员得到官方祭祀体系认可,这四名官员的行为实际上都迎合了两汉政府的需要,是中央强化文化大一统的表现,A项正确;南阳、洛阳都是北方城市,因此不能体现南方文化社会影响力上升,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内容不是主流思想强调的内容,而是强调的是中央强化文化大一统,排除C项;上计是对官员的考核,民众观感并不是基础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
8. 在汉代,朝鲜半岛官方曾邀请中国医生前去讲学,也有半岛人主动到中国学习中医,朝鲜半岛传统医学著作《东医宝鉴》就是在中国医学典籍《素问》《伤寒论》等的基础上编撰形成的;8世纪时,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史记》《汉书》《礼记》《尚书》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 )
A. 科举制度影响的深远 B.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的密切
C. 东亚文化具有同源性 D. 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周边的朝鲜和日本深受中华医学、经典著作及教育制度等文明成果的影响,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东亚地区的辐射作用,D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教育制度而不是选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仅提及中国传统文化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影响,B项中“交流互鉴”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文化具有民族性、多元性特点,C项中“同源性”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9. 我国古代习惯把从西域传入中原之物冠以“胡”称。据《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成阳集贤宫,饥饿困顿之际,杨国忠买胡饼献上。此外,在唐代街市上销售胡饼的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 )
A. 文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 B. 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
C. 先进文明强大的吸引力 D. 胡汉差异的逐渐消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国古代习惯把从西域传入中原之物冠以“胡”称”可知,我国古代中原和西域之间存在文化交流,“胡饼”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饮食,通过材料“唐代街市上销售胡饼的店铺随处可见”可知,文化交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大,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民族的影响,不能体现相互性,排除B项;就古代中原农耕文明和少数民族游牧文明相比较,农耕文明更先进,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属于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影响,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化,材料也没有体现差异的逐渐消失,排除D项。故选A项。
10. 王阳明认为,“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黄宗羲提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这反映了( )
A. 农本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B. 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秩序
C. 社会阶层边界趋向模糊 D. 士人思想迎合时代变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中王阳明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注重修养,农民提供粮食供养社会的发展,商人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每个阶层的人都力所能及地促进本业的发展,以求尽到自己的心意,故四个阶层的人虽然从事的行业不同,但本心是一样的。黄宗羲认为人类社会开始之后,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他们共同反映了不同时期士人思想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农本思想,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思想的变化,没有体现经济发展,排除B项;社会阶层边界趋向模糊完全不符合材料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明清时期,“中学西渐”逐渐达到高潮。罗马出版了《中华大帝国史》;利玛窦把中国的儒学经典“四书”译成拉丁文;卜弥格的医学生物学著述《中医津要》和《中国药物标本》则是关于中国医药学方面的论著。据此推知,“中学西渐’ ( )
A. 有利于冲破礼教的束缚 B. 促使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
C. 启迪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D. 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开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明清时期中学西渐,如罗马出版《中华大帝国史》,利玛窦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卜弥格则受到中国医药学的影响发表了医学生物学著作,据此可知推动中学在西方的传播,推动了西方在科技思想上的发展,启迪了欧洲的思想解放,C项正确;中古时期束缚西方的主要是宗教,而非礼教,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的中学西渐和西学东渐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排除B项;在明清时期之前中华文明就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存在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晚明时期,徐光启在《辩学章疏》中说道,“佛教东来千八百年,世道人心未能改易”,如果“必欲使人尽善”,可以采取西方基督教,达到“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裨益当朝”的效果。由此可知,徐光启( )
A. 推崇宗教信仰自由 B. 践行“经世致用”思想
C. 主张利用西学救国 D. 推动国人“开眼看世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明时期。根据材料“晚明时期,……如果‘必欲使人尽善’,可以采取西方基督教,达到‘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裨益当朝’的效果。”及所学可知,晚明时期,社会危机严重,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徐光启主张利用西方宗教的合理因素,挽救统治危机,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徐光启主张利用基督教的合理因素,而非推崇宗教信仰自由,排除A项;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鸦片战争爆发后,推动先进国人“开眼看世界”现象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3. 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源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首次刻印,到1852年仅有2个版本,1866年后被翻印,至1902年国内共有14个版本;徐继畬的《瀛寰志略》于1848年首次刊印,到1866年后才被翻印,此后多至18个版本。这一现象说明,19世纪40—60年代( )
A. 西学还没有受到普遍关注 B. 西学的传播渠道得以拓展
C. 中华文化遭受到西学冲击 D. 学习西方成为清政府共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魏源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首次刻印,……1866年后被翻印,至1902年国内共有14个版本;徐继畬的《瀛寰志略》于1848年首次刊印,……此后多至18个版本”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近代先进国人编译的外国历史地理著作在国内不断被翻印发行,这说明鸦片战争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国人对西学的关注仍然不足,A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19世纪40—60年代西学的传播渠道得以拓展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西学对中华文化的冲击,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清政府形成了学习西方的共识,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9世纪晚期,晚清学者陈虬在《经世博议》中说:“夫科目者,人材之所出、治体之所系也。今所习非所用,宜一切罢去,改设五科:曰艺学科;曰射;曰算……曰西学科,分光学、电学、汽学、矿学、方言学、化学六门,试以图说、翻译。”据此推知,这一主张( )
A. 促进了西学传播渠道的有序化 B. 说明科举考试的程序亟待完善
C. 遭到封建统治力量的全面抨击 D. 迎合了国内对实用人才的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陈虬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改良派思想家,他主张改革教育制度,废除一些实用性不强的科目,学习光学、电学等西方科技,迎合了国内对实用人才的需求,D项正确;材料中陈虬强调学习西方科技,与“西学传播渠道”关系不大,且材料未提及陈虬观点被付诸实施,不能得出促进西学有序传播,排除A项;材料所述属于教育内容改革,未直接提及科举,间接与科举考试内容而非程序有关,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当时封建势力对陈虬观点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农民政权,大批封建官吏、恶霸地主被杀或逃亡、农村自耕农数量增加;在进军过程中,太平天国运动( )
A. 动摇了清朝统治基础 B. 具有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C. 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D. 促使小农经济加速解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国)。由材料太平天国运动的举措可以看到,太平天国运动反对封建传统思想,动摇了清朝统治基础,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反封建,没有体现反侵略,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促使小农经济加速解体与材料“农村自耕农数举增加”意思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 1941年蒋介石在其著作中指出“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其意图是(  )
A. 批判新文化运动的弊端 B. 增强民族凝聚力
C. 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厉行文化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并结合所学可知,蒋介石的论述从侧面说明了其是维护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的特色的,蒋介石意在表明新文化运动不应该和“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打破一切纪律”“盲目崇拜外国”画上等号,蒋介石的意图是维护本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秩序,消除对外国的盲目崇拜,故蒋介石的意图是通过批判新文化运动来增强民族凝聚力,B项正确;其真实意图并不是在单纯批判新文化运动的弊端,而是通过批判新文化运动来增强民族凝聚力,稳定统治秩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排除C项;蒋介石并非厉行文化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7. 考古学家在印度河谷的摩亨佐·达罗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棉织品。而与此同时,南美的秘鲁也有类似发现。最新的基因技术证实,不同地域的人类可能早在8000年前,就同时掌握了棉花种植技术。这一发现说明( )
A. 早期世界文明具有一体化特征 B. 区域文明演进具有一定相似性
C. 现代科技决定历史研究进展 D. 技术传播与人类迁徙存在关联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材料指出在早期印度和秘鲁文化遗存中均发现了棉花驯化的痕迹,考古技术也证实人类利用棉花的时间可能更早,但是棉花种植仅能反映两个区域文明在农业生产方面有一定相似性,不能说明两者完全一致,B项正确,排除A项;考古调查虽有更早结论,但是历史研究还需要更多资料佐证,C项中“决定”的表述有误,排除;没有任何证据说明两个区域棉花种植存在文化传播的迹象,排除D项。故选B项。
18. 赫梯王国(约前 1650—前1200)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周期性举办节日庆典。城市与城内的神庙、宫殿等场所构成节日举办的现实空间。国王、王后和王子等统治阶层在节日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巡幸京畿”与“四方来贺”逐渐演变为节日庆典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节日庆典仪式( )
A. 实际作用有限 B. 彰显王室权威
C. 推崇宗教信仰 D. 笼络社会上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正向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赫梯王国。由材料“国王、王后和王子等统治阶层在节日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可知,赫梯王国的节日庆典由王室贵族做主导,“巡幸京畿”与“四方来贺”逐渐演变为节日庆典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节日庆典有利于彰显王室权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节日庆典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宗教信仰,无法得出这些节日庆典推崇宗教信仰,排除C项;材料与笼络社会上层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9. 有学者认为,受翻译运动的影响,那些希腊语版本早已遗失的古希腊哲学和其他科学著作才得以成为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现代欧洲文明体系的形成,正是得益于这些来自沙漠的游牧人旺盛的好奇心和他们对古代文化的不懈学习和吸收。这一观点( )
A. 论证了阿拉伯人引领文化发展潮流 B. 指出了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和特点
C. 旨在强调阿拉伯人吸收创新的意义 D. 意在揭示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本质题、目的题。时空: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翻译运动时期,阿拉伯人在保存了中世纪失传的古代希腊文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为现代欧洲文明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这一言论强调了阿拉伯人吸收创新的意义,C项正确;材料反映阿拉伯人在古典文化保存和现代欧洲文明兴起所作的贡献,而不是对文化发展潮流的引领,排除A项;材料反映阿拉伯人吸收古希腊文化,而没有提到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和特点,排除B项;该学者的主要目的是阿拉伯人于现代欧洲文明兴起的关系,而不是揭示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0. 史诗《吉尔伽美什》中提到人类触犯了天神,天神决定要降灾于人。由于吉尤苏得拉敬奉天神十分虔诚,天神把消息告诉了他,并教他修造方舟,躲避灾难。当洪水降临之时,唯有吉尤苏得拉和他船只幸存。这一传说( )
A. 证明了古代世界洪灾频发 B. 体现苏美尔人生死无常的生命观
C. 影响了古代欧洲文化发展 D. 推动古巴比伦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材料可知,史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最古老的史诗,其内容探讨了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古代欧洲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天神决定要降灾于人,而非古代世界洪灾频发,排除A项;《吉尔伽美什》探讨了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非生死无常的生命观,排除B项;史诗《吉尔伽美什》描述的信息,是通过修造方舟躲避水灾,不是兴修水利工程,排除D项。故选C项。
21. 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无视欧洲人创造古希腊—罗马—拜占庭文化的作用和在近代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启蒙与产业革命时期对全人类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何等荒谬;那么,无视东方各民族人民—中国人……以及阿拉伯人对古代和中世纪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也同样是荒谬的。该学者的主张( )
A. 折射出世界各民族开放的对外政策 B. 旨在以国际的视野来看待人类文明
C. 印证了古代亚欧统治疆域不断扩大 D. 肯定世界文化多样性及其历史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至近代世界。根据材料“无视欧洲人创造古希腊-罗马-拜占庭文化的作用和在近代欧洲文化启蒙、文艺复兴与产业革命时期对全人类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何等荒谬……以及阿拉伯人对古代和中世纪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也同样是荒谬的”可知,该学者对欧洲人、东方各族人民以及阿拉伯人在人类历史上的贡献都予以肯定,这说明其肯定肯定世界文化多样性及其历史作用,D项正确;世界各民族开明的对外政策不符合史实,且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以国际视野来看待人类文明,而是肯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排除B项;对亚欧不同民族文明的肯定,并不能印证古代亚欧统治范围的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
22. 公元1世纪时,日耳曼人还没有金属工业,但至公元3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了自己的金属、织布和造船等工业。到公元5世纪末,日耳曼人的金属工业“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是铁和青铜,甚至连金和银也可以经常加工制作,还出现了仿照罗马钱币而铸造的装饰用金片。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 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一直领先世界
B. 民族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C. 欧洲农耕文明的进程被迫打断
D. 亚欧大陆政治格局的变化过程较为缓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一世纪至公元5世纪末(欧洲)。据材料“公元1世纪时,日耳曼人还没有金属工业,但至公元3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了自己的金属、织布和造船等工业。到公元5世纪末……”,可以看出日耳曼的金属工业在不断发展进步,结合所学可知,得益于民族迁徙的推动,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罗马商品经济同其他地区的对比,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日耳曼人金属工业的进步,并未提及欧洲的农耕文明发展状况,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看出亚欧大陆政治格局的变化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23. 14世纪,意大利暴发黑死病,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当时,那些看似权威和正统的部门,尤其是教会,开始失去人们的信任。在黑死病面前,面对人们的拷问,看似严密而又坚固的信仰堡垒开始变得不堪一击。据此可知,瘟疫的暴发( )
A. 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权威 B. 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
C. 推动了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D. 加速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进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意大利。根据材料“那些看似权威和正统的部门,尤其是教会,开始失去人们的信任。在黑死病面前,面对人们的拷问,看似严密而又坚固的信仰堡垒开始变得不堪一击”可知,黑死病冲击了教会的权威,使人们的信仰发生变化,更关注现实,有利于人文主义的复兴,B项正确;黑死病冲击了教会的权威,但没有摧毁,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人们思想的变化,与近代医疗体系的建立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相关信息,而且16世纪宗教改革才爆发,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4. 某学生在历史选择性必修的学习中,根据拓展阅读的相关内容制作了如下的时空变迁图示。据图可以推断,该生拓展阅读的内容是( )
A. 古代印欧人的迁徙 B. 苏美尔人的城市与商贸
C. 古代埃及国家统一 D. 美洲作物在欧亚的传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图中的箭头指示方向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反映的应该是古代印欧人的迁移方向,所以该生拓展阅读的内容是古代印欧人的迁徙,A项正确;苏美尔人的活动区域是在两河流域,与箭头的开始的区域不符,排除B项;箭头指向的区域远远超过古代埃及的范围,所以不是古代埃及的国家统一,排除C项;美洲作物在欧亚的传播是在1500年以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5.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相关统计,此表反映出近代人口迁移特点。正确的是( )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①人口迁移的规模更大,时间更长 ②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迁移
③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 ④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近代以来的世界。从时间和人口迁移数量两项可知时间跨度大,迁移数量多,①正确,从迁出地和迁入地两项判断出是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③正确,C项正确;非洲是落后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②错误,排除A、B项;美洲有美国等国家不属于发展中国家,欧洲属于发达国家,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6. 1850年至1870年间,中国矿工向加州政府交税累计达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1848年从墨西哥手中“购买”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总价值的6.6倍,甚至比美国从1803年购买路易斯安那以来历次扩张所取得的全部土地的购价还要多出1.3倍。这反映出近代华工( )
A. 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B. 开始成为西方殖民国家的主要劳动力
C. 为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开辟了新财源 D. 是近代中国主动融入世界重要表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矿工向加州政府交税累计达1亿美元”、“6.6倍”、“还要多出1.3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华工在美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在美国的华工,并没有扩大到“西方殖民国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华工向美国加州政府交税的情况,没有涉及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近代华工出国大部分是被动的,排除D项。故选A项。
27. 1960 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于
A. 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 B. 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
C. 国家日渐开放的欣慰 D. 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在小说中表达的主张是以使用民族语言为荣,以使用非本民族的英语为耻,这体现了阿契贝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表达了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A项正确;作者主要表达了民族文化情绪,并不是在批判殖民经济霸权和对大国政治对抗不满,排除BD项;根据“在伦敦街头”等可知表达的不是国家日渐开放,排除C项。故选A项。
28. 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移民和国籍法》,规定在科学和艺术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移民和美国急需的熟练及非熟练劳工享有优先权,移民入境后从事美国人不能或不愿从事的职业,且从事的职业不会引起已经从事此种职业的美国人的失业或工资水平的下降。此规定( )
A. 有利于战后美国经济的恢复与重建 B. 取消了移民政策的种族歧视观念限制
C. 适应了美国解决“滞胀”问题的需要 D. 体现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年(美国)。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的移民法主要是从科学和艺术方面考虑,还着眼于保护国内人们的职业稳定,体现出美国该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D项正确;美国没有受到二战巨大创伤,因此材料所述规定与恢复和重建战后的美国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种族歧视的取消,排除B项;美国“滞胀”问题出现是20世纪70年代,排除C项。故选D项。
29. 新移民能够主动地驾驭“美国认同”和“原生国家认同”两种社会身份和社会网络。他们在其工作、交往、生活的很多方面是非常“美国化”的,也能够在社会网络和生活社区中继续保持原生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据此材料,可知“新移民”给美国社会带来了( )
A. 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B. 多元文化认同
C. 其他国家与美国的差距拉大 D. 经济文化扩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根据材料“主动地驾驭‘美国认同’和‘原生国家认同'两种社会身份和社会网络”“继续保持原生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可知,“新移民”在认同美国文化的同时,保留了自身的民族特色,这体现了新移民为美国带来了多元文化认同,B项正确;材料信息与科技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其他国家,并未说明移民原因,且该说法以偏概全,并非所有国家都与美国差距拉大,排除C项;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外来文化传入美国,并非美国文化走向世界,“扩张”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30. 有学者指出,马来语和爪哇语大量词汇起源于梵语和达罗毗茶语;泰国为了举行合乎体统的礼仪,仍然需要宫廷婆罗门在场;泰国、马来西亚和爪哇的传统舞蹈和皮影戏仍以罗摩、悉达和哈努曼的故事吸引观众。该学者意在说明
A. 不同文明发展的趋同化
B. 古代印度文化影响了东南亚社会生活
C. 印度宗教环境的复杂性
D. 古代东南亚国家具有强大的外贸能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马来语和爪哇语大量词汇起源于梵语和达罗毗茶语;泰国为了举行合乎体统的礼仪,仍然需要宫廷婆罗门在场;泰国、马来西亚和爪哇的传统舞蹈和皮影戏仍以罗摩、悉达和哈努曼的故事吸引观众。”可知,印度的梵语和达罗毗茶语是马来语和爪哇语大量词汇的起源,宫廷婆罗门对泰国、罗摩、悉达和哈努曼的故事对泰国、马来西亚和爪哇都有相应的影响,说明古代印度文化影响了东南亚的社会生活,B项正确;材料是印度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而非文明发展的趋同,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了印度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没有体现印度宗教环境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影响,没有体现外贸能力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共40分)
31. 大历史观主张用宽视野对历史进行整体认识,从长远的社会发展看历史的脉动,从中西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 性。以此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洞悉其背后深刻的自然环境、经济和文化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视角一 :洞悉中外并生的"思想繁荣"
材料一 :(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 ……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 同时产生的。 ……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迳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视角二:认识影响近代的“东西文明”
材料二: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 亚欧非大陆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 ……在 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
——埃德蒙《世界史:大时代》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两种文明“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的主要经济和政治原因。
(2)依据材料,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答案】(1)现象:中国,百家争鸣;西方,人文精神萌芽。原因:中国,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的崩溃。西方,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
(2)说明: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到西欧,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播。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影响了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东西方。现象:根据材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 同时产生的”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出现百家争鸣;西方出现人文精神萌芽。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方面的原因是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的崩溃。西方方面的原因是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说明:根据材料“亚欧非大陆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 ……在 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到西欧,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播。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影响了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的美国作为文化产品出口大国,占据着40%的国际市场份额,控制着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市场年销售总额为170亿美元,占全球85%的份额。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由政府委托的机构和社团组织承担,这些非政府组织按照独立的章程和严格的法规开展工作。美国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投资和税收等方面调控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各种高科技为载体的文化产品,在创造全新生活理念的同时,也创造出新的文化需求。迪士尼公司在东京等地建立迪士尼主题公园,走的就是技术路线。美国从全球范围内获取资金,并网罗大批科技和文艺人才,移民的涌入推动了文化产业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及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总之,美国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摘编自李燕《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与案例研究》
材料二 持续500多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在全世界留下了“西方文明”的绝对主导地位。除了欧洲本土以外,由于欧洲人在殖民扩张和殖民统治时期对殖民地的大规模移民,使今天的美洲、澳洲、西伯利亚等地都已经成为欧洲移民后代占统治地位的地区,美洲的印第安人和澳洲的土著居民已经成为绝对的少数族群。持续500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还带来了欧洲语言宗教的全球化……“西方人甚至根深蒂固地认为,西方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顶点,其他任何形式的改变都预示着一个新的黑暗时代的到来。任何持有这种信仰的人都坚信自己有责任维持西方文明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想象不出还有比西方至高无上的社会更好的世界。”
——摘编自张汝伦《西方文明本质的反思》
材料三 从二战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情况来看,它们逐渐接受了大量的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移民,包括素质较高的技术移民、留学移民、投资移民等。与此同时……许多前殖民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移民开始陆续迁往欧美。如果说西方的殖民主义曾经开启了全球化的大门,导致西方的种族和文明形成了全世界分布的态势,那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带来了一种“逆向殖民”的趋势,前殖民地国家有色人种的较高出生率正推动这些地区的人口逐步向欧洲本土和北美、澳洲等地区迁徙,形成了一种新的移民文化分布。
——摘编自【美】苏珊·马丁《国际移民的演化趋势:百年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国文化产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00多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逆向殖民”趋势形成的原因,并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双重性。
【答案】32. 特点:居于世界优势地位;重视国际化合作;强调知识产权保护;秉持市场化运作;崇尚科技创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推动力。
33. 影响:使亚非拉传统文化遭到冲击;美洲、大洋洲等地文化甚至发生替代性变化;使欧洲语言、宗教全球化;“西方文明成为人类文明顶点”(或“西方文明至高无上”)的谬论甚嚣尘上;使世界文化呈现出本土性和多元性交织的特点。
34. 原因:发达国家低出生率;亚非拉国家的高出生率;技术、教育、投资移民等趋势;发达国家移民政策放宽。
双重性:一方面促进了多元性的文化交流,传播了本土文化和价值观,提升了国家文化包容性;另一方面,移民也面临着文化适应难题,以及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等问题。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美国)。特点:由材料一“二战后的美国作为文化产品出口大国,占据着40%的国际市场份额,控制着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可得出:居于世界优势地位;据材料“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由政府委托的机构和社团组织承担”可得出:重视国际化合作;据材料“美国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可得出:强调知识产权保护;据材料“在投资和税收等方面调控文化产业的发展”可得出:秉持市场化运作;据材料“以各种高科技为载体的文化产品,在创造全新生活理念的同时,也创造出新的文化需求。”可得出:崇尚科技创新;据材料“美国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可得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推动力。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影响:由材料二“持续500多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在全世界留下了“西方文明”的绝对主导地位。”可得出:使亚非拉传统文化遭到冲击;据材料“除了欧洲本土以外,由于欧洲人在殖民扩张和殖民统治时期对殖民地的大规模移民,使今天的美洲、澳洲、西伯利亚等地都已经成为欧洲移民后代占统治地位的地区,美洲的印第安人和澳洲的土著居民已经成为绝对的少数族群。”可得出:美洲、大洋洲等地文化甚至发生替代性变化;据材料“持续500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还带来了欧洲语言宗教的全球化”可得出:使欧洲语言、宗教全球化;据材料“西方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顶点”可得出:“西方文明成为人类文明顶点”的谬论甚嚣尘上;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使世界文化呈现出本土性和多元性交织的特点。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原因:由材料三“前殖民地国家有色人种的较高出生率正推动这些地区的人口逐步向欧洲本土和北美、澳洲等地区迁徙,形成了一种新的移民文化分布”可得出:亚非拉国家的高出生率;据材料“从二战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情况来看,它们逐渐接受了大量的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移民,包括素质较高的技术移民、留学移民、投资移民等。”可得出:技术、教育、投资移民等趋势;结合所学可得出:发达国家低出生率;发达国家移民政策放宽。
双重性:结合所学可得出:一方面促进了多元性的文化交流,传播了本土文化和价值观,提升了国家文化包容性;另一方面,移民也面临着文化适应难题,以及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等问题。
33.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刘家和在《古代中国与世界》中指出,文化史上发展的连续性与文化遗产的继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文化连续发展的文明中,前代文化自然地作为遗产被后代所继承,有文化史发展的连续就有文化遗产的继承。但是,有文化遗产的继承却未必有文化史发展的连续。中国古代文明在文化史上的发展连续性,在整个世界史上尤其显得突出。例如,中国古代文字在发展过程中,从未发生断裂现象,从甲骨文到金文,从金文到篆书,从篆书到隶书,从隶书到楷书,从繁体楷书到简体楷书,其全部发展过程体现文化发展连续性。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就“中华文明发展连续性”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抄袭材料中的案例。)
【答案】
中华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具有连续性。
文字作为文明文化的承载、交流与传播的主要介质,中国的语言文字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性特点,但其发展的过程中从未断裂,从甲骨文到金文,从金文到篆书,从篆书到隶书,从隶书到楷书,从繁体楷书到简体楷书,使得汉语语言文字在中国的疆域内甚至在东亚地区具有较强的文化承载力和传播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国语言文字所表现出来的突出连续性,对于中华文明能够延绵不绝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在大一统的体制方面,秦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汉之后,大一统封建王朝形成,基本上将天下一统的历史法则确立了下来。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天下一统既是人心所向,更是历史规律。秦以后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王朝兴亡更替、循环往复,但大乱之后的大治、割据之后的一统成为最明显的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我国大一统政治体制的传承,至少维持了4000年以上历史,一直持续到现在。在以民为本的国家治理方式上,西周时期统治者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就已经出现了以民为本的国家治理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多数思想家都主张重视人民,后世历代开明的统治者基本都重视人民,进一步深化了以民为本的国家治理理念,到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民为本,从为人民服务、听取更广泛人民群众意见为出发点考虑治理国家的方式。
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近现代(中国)。设问要求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就“中华文明发展连续性”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据材料“ 在文化连续发展的文明中,前代文化自然地作为遗产被后代所继承,有文化史发展的连续就有文化遗产的继承”“中国古代文明在文化史上的发展连续性,在整个世界史上尤其显得突出”可知,中华文明是在不断对前代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据此可概括论题:中华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具有连续性。据材料“ 中国古代文字在发展过程中,从未发生断裂现象,从甲骨文到金文,从金文到篆书,从篆书到隶书,从隶书到楷书,从繁体楷书到简体楷书,其全部发展过程体现文化发展连续性”可知,在进行论述时可以结合中国文字的发展进行说明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还可以从中华民族的传承、政治体制的传承、以民为本的国家治理方式的传承等角度进行说明。最后结合文化自信的角度进行总结。
可进行阐释如下:文字作为文明文化的承载、交流与传播的主要介质,中国的语言文字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性特点,但其发展的过程中从未断裂,从甲骨文到金文,从金文到篆书,从篆书到隶书,从隶书到楷书,从繁体楷书到简体楷书,使得汉语语言文字在中国的疆域内甚至在东亚地区具有较强的文化承载力和传播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国语言文字所表现出来的突出连续性,对于中华文明能够延绵不绝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在大一统的体制方面,秦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汉之后,大一统封建王朝形成,基本上将天下一统的历史法则确立了下来。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天下一统既是人心所向,更是历史规律。秦以后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王朝兴亡更替、循环往复,但大乱之后的大治、割据之后的一统成为最明显的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我国大一统政治体制的传承,至少维持了4000年以上历史,一直持续到现在。在以民为本的国家治理方式上,西周时期统治者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就已经出现了以民为本的国家治理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多数思想家都主张重视人民,后世历代开明的统治者基本都重视人民,进一步深化了以民为本的国家治理理念,到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民为本,从为人民服务、听取更广泛人民群众意见为出发点考虑治理国家的方式。
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