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注意: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5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试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开卷考试,可以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題,禁止交流资料。
一、选择题(共2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将正确的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题1分,共20分)
1. 中华姓氏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有学者统计,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有73姓源于河南或有一支源头在河南。这表明
A. 天下姓氏,皆源于豫 B. 文化中原,老家河南
C. 殷商甲骨,汉字之源 D. 华夏文明,尽出中原
2.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文化能够传承数千年而未中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强大的文化包容性。以下河南历史文化遗产最能体现这一内涵的是( )
A. B.
C. D.
3.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这描述的是秦朝
A. 中央政权机构的设置
B. 幅员辽阔的疆域
C. 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D. 巩固统一的举措
4. “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这说明( )
A. 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B. 北魏统一了北方地区
C. 汉化措施促进民族交融 D. 改革冲破了层层阻力
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其中“这一制度”指的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6. 盛唐诗人王维曾写道:“九天阊阖(阊阖chānghé:宫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旒1iú:天子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诗句主要描绘了唐朝的
A. 政治制度 B. 经济状况 C. 对外关系 D. 社会风气
7. 郑和七次远航期间所带去的物品,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 这体现出郑和下西洋( )
A 规模庞大 B. 技术先进
C. 和平交往 D. 追求利益
8. 曹雪芹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楼梦》里。这强调了《红楼梦》( )
A. 语言精练生动 B. 内容通俗易懂
C. 线索清晰完整 D. 汇聚传统文化
9. 张老师在讲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按发展阶段设计了四个标题:“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其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是指民族工业的( )
A 产生 B. 初步发展 C. 黄金时代 D. 衰落
10. “脱离世界潮流几百年的中国,终于再次回到了世界潮流之中。虽然未来的路途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学器物,失败;学制度,也失败;最终我们明白了要学思想。”材料中的“学思想”事件( )
A. 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 始于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C.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D. 彻底根除了中国的封建思想
11. 20世纪20年代的最后几年,在中国革命史上可谓是“多事之秋”。下列图示中的事件所反映出的共同主题是( )
A.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 中国共产党已走向成熟 D.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
12. “谁赢得农民,谁就能赢得中国; 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农民”。这是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窑洞里对美国记者斯诺说的两句话。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
A. 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
B. 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
C.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D.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
13. “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 )
A. 抗美援朝,实现朝鲜统一 B. 抗美援朝,捍卫朝鲜独立
C.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D. 抗美援朝,助弱反霸
14. 今年冬天,最火莫过哈尔滨。哈尔滨深挖冰雪资源禀赋,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将冰雪旅游和运动、体育、经济相融合,将“冷资源”变成文旅融合“热经济”。据统计,2023—2024第二十五届冰雪节交出了一张不负众望的成绩单: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009.3万人次,日均同比增长81.7%;实现旅游总收入164.2亿元,同比增长235.4%。这些成就主要反映的发展理念是( )
A. 效率优先 B. 绿色发展 C. 合作共享 D. 创新驱动
15.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律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十二铜表法》 C. 《查士丁尼法典》 D. 《法理概要》
16. 7世纪后,阿拉伯人从波斯语、阿拉马语中吸收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词汇和政治术语,从希腊人那里吸收了政治、科学术语。欧洲各语种中至今仍有许多阿拉伯语词汇,如历书、代数等词汇的表达。材料反映出阿拉伯文明( )
A. 使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 B. 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
C. 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走向 D. 促进世界文明交融和发展
17. 如表反映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 )
时间 事件
1768年 瓦特在纽科门机的基础上对蒸汽机做了重大改进,大大提高蒸汽机的效率
1804年 利用轨道移动蒸汽机车首先在煤矿区出现,这就是火车的雏形
1807年 美国人富尔顿将瓦特蒸汽机运用于轮船,建成“克荣蒙特”号汽船
A. 科技与生产得到紧密结合 B. 蒸汽机得到不断改进和发展
C. 推动了现代工厂制度确立 D.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18. 下面示意图中的小车的运动状态,直观呈现了19世纪中期俄国的社会状况,下列选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F 代表了俄国长期存在的农奴制
B. F 代表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
C. 最终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 工人运动的兴起导致F >F
19. 二战中新西兰驻美国大使纳什曾说过,如果我们赢得这场战争后面没有规划,就会再犯上次那样的错误,将开启下一场战争。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 成立国际联盟 B. 建立反法西斯联盟 C. 成立联合国 D. 成立北约
20. 2023年博鳌亚洲论坛以“不确定世界:团结合作迎挑战,开放包容促发展”为主题,共商疫情后亚洲与全球的发展大计,促进国际团结与合作。材料表明当今世界( )
A. 国际政治新秩序已形成 B. 美国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
C. 发展中国家起主导作用 D. 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时,人们已经懂得了造字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世界各国的造纸术也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唐朝时,中国已发明了火药。中国火药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
材料二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这些发明传播特点。
(2)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说,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请再举出一例说明这一观点。
22.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近代中国的变化”为主题展开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辛亥革命后……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的挣扎。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人人讲平等”的新风气。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不许府署官员坐轿。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的也大大减少……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摘编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是指什么战争?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性质方面,理解“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含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为什么会在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并指出严重阻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正常发展的因素。
(3)材料三反映出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青年说“中国革命成功了”。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工收棉 机械收棉 智慧棉田管理平台
材料二 乡村振兴是中共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确立了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针,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12年以来,财政支农支出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我国机械制造业技术攻关、基础研发和创新能力增强,机械化和智慧化、信息化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摘编自《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从机械化到智慧化》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棉花生产方式的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综上所述,请你为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24.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国家长达300年的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千百万人民的死亡。在美洲的殖民过程中,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整个的部落被消灭。罪恶的奴隶贸易又使非洲丧失1亿左右的壮年黑人。在欧洲殖民强盗的掠夺下,殖民地的社会经济不可避免地陷入停顿甚至倒退。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法等西方殖民帝国遭到了沉重打击和削弱,亚洲、北非地区多国取得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非洲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热情也不断高涨。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非洲共有45个国家获得了独立
——摘编自教师教学用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开辟欧洲通往美洲新航路的航海家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最大的殖民帝国是哪国?据材料一、指出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扩张造成的严重后果。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后半期非洲国家普遍获得独立的原因有哪些?
25. 当前世界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人类合作共克时艰的例子。请从下面的关键词中任意选择两个,以“合作共赢向未来”为题,写一篇150字的小短文。
《联合国家宣言》;万隆会议;欧盟;一带一路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中考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注意: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5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试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开卷考试,可以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題,禁止交流资料。
一、选择题(共2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将正确的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题1分,共20分)
1. 中华姓氏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有学者统计,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有73姓源于河南或有一支源头在河南。这表明
A. 天下姓氏,皆源于豫 B. 文化中原,老家河南
C. 殷商甲骨,汉字之源 D. 华夏文明,尽出中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河南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材料中说明中国传统姓氏大部分都与河南文化和中原文化有关,体现出"文化中原,老家河南"的主题。
A选项,“皆源于豫”说法太过绝对;
C选项,“殷商甲骨,文字之源"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D项,"尽出中原"表述绝对化,故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2.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文化能够传承数千年而未中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强大的文化包容性。以下河南历史文化遗产最能体现这一内涵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所谓“强大的文化包容性”指的是容纳和包容外来文化,洛阳龙门石窟包含了外来的佛教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C项正确;安阳殷墟主要是甲骨文和商朝时期文化,属于本土文化,排除A项;登封中岳庙也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无关,排除B项;永济渠均浚县段属于大运河中的组成部分,与题意包容性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这描述的是秦朝
A. 中央政权机构的设置
B. 幅员辽阔的疆域
C. 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D. 巩固统一的举措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内容“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内容反映的指的是秦始皇实现统一的后,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等。ABC项与题意不符,D项符合题意,故选D。
4. “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这说明( )
A. 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B. 北魏统一了北方地区
C. 汉化措施促进民族交融 D. 改革冲破了层层阻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可知,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孝文帝改革增强北魏的实力,排除A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发生在孝文帝改革之前,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孝文帝改革中的阻力,排除D项。故选C项。
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其中“这一制度”指的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根据所学可知,材料既强调了科举制的积极作用,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因此有是效稳定的行政管理,也突出了科举制发展到明代的八股取士制度,八股取士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因此“这一制度”指的科举制,D项正确;禅让制是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不是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排除A项;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地方管理制度,不存在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的问题,排除BC项。故选D项。
6. 盛唐诗人王维曾写道:“九天阊阖(阊阖chānghé:宫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旒1iú:天子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诗句主要描绘了唐朝的
A. 政治制度 B. 经济状况 C. 对外关系 D. 社会风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九天阊阖(阊阖chānghé:宫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旒1iú:天子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意思是犹如九重天门似的宫殿大门,迤逦开启,万国使臣朝拜大唐皇帝,反映唐朝雄风尽显,吸引万国来朝,故诗句主要描绘的是对外关系,C项正确;诗句没有涉及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社会风气的信息,排除ABD项。故选C项。
7. 郑和七次远航期间所带去的物品,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 这体现出郑和下西洋( )
A. 规模庞大 B. 技术先进
C. 和平交往 D. 追求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慷慨送礼”“贸易”“友好关系”可知,郑和下西洋主要以通商和友好交流为主,体现了和平交往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体现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交往,没有体现规模庞大、技术先进和追求利益,排除ABD项。故选C项。
8. 曹雪芹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楼梦》里。这强调了《红楼梦》( )
A. 语言精练生动 B. 内容通俗易懂
C. 线索清晰完整 D. 汇聚传统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楼梦》里”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曹雪芹把各传统文化元素和风俗习惯安插在《红楼梦》里,因此强调了《红楼梦》汇聚传统文化,D项正确;题干未体现《红楼梦》语言精练生动,排除A项;《红楼梦》内容通俗易懂未涉及,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红楼梦》线索清晰完整,排除C项。故选D项。
9. 张老师在讲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按发展阶段设计了四个标题:“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其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是指民族工业的( )
A. 产生 B. 初步发展 C. 黄金时代 D. 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进入“黄金时代”,故“忽如一夜春风来”是指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C项正确;产生对应的是“干呼万唤始出来”,排除A项;初步发展对应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排除B项;衰落对应的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排除D项。故选C项。
10. “脱离世界潮流几百年的中国,终于再次回到了世界潮流之中。虽然未来的路途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学器物,失败;学制度,也失败;最终我们明白了要学思想。”材料中的“学思想”事件( )
A. 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 始于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C.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D. 彻底根除了中国的封建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我们学器物,失败;学制度,也失败;最终我们明白了要学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B项正确;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并未彻底根除了中国的封建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11. 20世纪20年代最后几年,在中国革命史上可谓是“多事之秋”。下列图示中的事件所反映出的共同主题是( )
A.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 中国共产党已走向成熟 D.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可知,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要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期,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向井冈山进军,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道路;1928年,井冈山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9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因此反映的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没有涉及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已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 “谁赢得农民,谁就能赢得中国; 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农民”。这是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窑洞里对美国记者斯诺说的两句话。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
A. 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
B. 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
C.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D.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各项政策和措施。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C项正确;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实行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的政策,排除A项;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排除B项;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 )
A. 抗美援朝,实现朝鲜统一 B. 抗美援朝,捍卫朝鲜独立
C.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D. 抗美援朝,助弱反霸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不只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和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武装干涉朝鲜,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所以抗美援朝的目的是保家卫国,C项正确;根据题干“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家卫国,排除A项;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家卫国,排除B项;根据“唇亡则齿寒、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家卫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4. 今年冬天,最火莫过哈尔滨。哈尔滨深挖冰雪资源禀赋,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将冰雪旅游和运动、体育、经济相融合,将“冷资源”变成文旅融合“热经济”。据统计,2023—2024第二十五届冰雪节交出了一张不负众望的成绩单: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009.3万人次,日均同比增长81.7%;实现旅游总收入164.2亿元,同比增长235.4%。这些成就主要反映的发展理念是( )
A. 效率优先 B. 绿色发展 C. 合作共享 D. 创新驱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哈尔滨深挖冰雪资源禀赋,突出地方特色文化……文旅融合‘热经济’”可知,哈尔滨挖掘地方特色,将文旅结合,体现了创新驱动,D项正确;文旅结合无法体现效率优先,且这一场活动持续较长,不体现效率优先,排除A项;绿色发展强调环保等内容,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哈尔滨的活动,未体现地区合作等,看不出合作共享,排除C项。故选D项。
15.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律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十二铜表法》 C. 《查士丁尼法典》 D. 《法理概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法典”是指《汉谟拉比法典》。美索不达米亚人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他在位时,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A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的平民逼迫贵族制定的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也是最早的罗马法文献,体现了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排除B项;《查士丁尼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奴隶制成文法,是查士丁尼大帝组织编撰的,排除C项;查士丁尼时期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排除D项。故选A项。
16. 7世纪后,阿拉伯人从波斯语、阿拉马语中吸收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词汇和政治术语,从希腊人那里吸收了政治、科学术语。欧洲各语种中至今仍有许多阿拉伯语词汇,如历书、代数等词汇的表达。材料反映出阿拉伯文明( )
A. 使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 B. 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
C. 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走向 D. 促进世界文明交融和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7世纪后,阿拉伯人从波斯语、阿拉马语中吸收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词汇和政治术语,从希腊人那里吸收了政治、科学术语。欧洲各语种中至今仍有许多阿拉伯语词汇,如历书、代数等词汇的表达”和所学可知,反映出阿拉伯文明促进世界文明交融和发展,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排除A项;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阿拉伯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交融发展,未涉及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走向,排除C项。故选D项。
17. 如表反映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 )
时间 事件
1768年 瓦特在纽科门机的基础上对蒸汽机做了重大改进,大大提高蒸汽机的效率
1804年 利用轨道移动的蒸汽机车首先在煤矿区出现,这就是火车的雏形
1807年 美国人富尔顿将瓦特蒸汽机运用于轮船,建成“克荣蒙特”号汽船
A. 科技与生产得到紧密结合 B. 蒸汽机得到不断改进和发展
C. 推动了现代工厂制度确立 D.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蒸汽机得到不断改进和发展,B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技与生产得到紧密结合,排除A项;蒸汽机作为动力源推动了现代工厂制度确立,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排除D项。故选B项。
18. 下面示意图中的小车的运动状态,直观呈现了19世纪中期俄国的社会状况,下列选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F 代表了俄国长期存在的农奴制
B. F 代表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
C. 最终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 工人运动的兴起导致F >F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世纪中期俄国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这一时期俄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农奴制改革。分析示意图信息,F 和F 是相互作用的两个力,F 与前进方向所指箭头方向一致,属于促使小车前进的力,而F 与前进方向箭头所指方向相反,属于阻力,使得小车前进速度变慢。但总体上还是处于前进状态。因此,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项正确; F 的方向与“前进方向”同向,F 代表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排除A项;F 代表俄国长期存在的农奴制等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排除B项;工人运动与“19世纪中期俄国的社会状况”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9. 二战中新西兰驻美国大使纳什曾说过,如果我们赢得这场战争后面没有规划,就会再犯上次那样的错误,将开启下一场战争。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 成立国际联盟 B. 建立反法西斯联盟 C. 成立联合国 D. 成立北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如果我们赢得这场战争后面没有规划,就会再犯上次那样的错误,将开启下一场战争”和所学可知,二战后,人们为吸取教训成立了联合国,C项正确;一战后成立国际联盟,由于制度设计缺陷和大国矛盾而解散,排除A项;二战中建立反法西斯联盟,是反法西斯战争取胜的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1949年成立北约,目的是遏制苏联,排除D项。故选C项。
20. 2023年博鳌亚洲论坛以“不确定的世界:团结合作迎挑战,开放包容促发展”为主题,共商疫情后亚洲与全球的发展大计,促进国际团结与合作。材料表明当今世界( )
A. 国际政治新秩序已形成 B. 美国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
C. 发展中国家起主导作用 D. 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团结合作迎挑战,开放包容促发展”可知,虽然当时世界局势变幻莫测,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D项正确;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如今的发展趋势,但国际政治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A项;美国如今依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强国,是世界霸主,排除B项;发展中国家是一股重要的力量,但材料无法体现发展中国家在当时世界发挥主导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时,人们已经懂得了造字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世界各国的造纸术也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唐朝时,中国已发明了火药。中国火药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
材料二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这些发明传播的特点。
(2)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说,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请再举出一例说明这一观点。
【答案】(1)特点:都由中国传播出去;都经过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传到欧洲后都经过了欧洲人的改进。
(2)祖冲之精确圆周率至小数点后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解析】
【详解】(1)从“西汉的造纸术”、“唐朝的灭药"等可知,材料说到的都是中国的发明;从"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及"中国火药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可知都是经过了阿拉伯人的传播;从材料二中的图片可知欧洲都又对中国发明进行了改进。
(2)中国“3世纪到13世纪”领先西方的科技成果或著作都可。
22.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近代中国的变化”为主题展开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辛亥革命后……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的挣扎。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人人讲平等”的新风气。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不许府署官员坐轿。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的也大大减少……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摘编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是指什么战争?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性质方面,理解“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含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为什么会在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并指出严重阻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正常发展的因素。
(3)材料三反映出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青年说“中国革命成功了”。
【答案】22. 战争:鸦片战争;含义: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3.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改善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临时政府的法令激发了资产阶级创办实业的热情;抵制外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的发生,致使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民族工业获得了一个发展的有利空间。
因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24. 变化:民主、平等意识增强。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解析】
【小问1详解】
战争:根据材料“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可知时间为1839年,因此未鸦片战争;
含义:根据材料“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小问2详解】
原因:结合所学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期的原因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改善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临时政府的法令激发了资产阶级创办实业的热情;抵制外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的发生,致使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民族工业获得了一个发展的有利空间。
因素:结合所学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的阻碍可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小问3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人人讲平等”并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影响可知民主、平等意识增强。
原因: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影响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工收棉 机械收棉 智慧棉田管理平台
材料二 乡村振兴是中共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确立了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针,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12年以来,财政支农支出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我国机械制造业技术攻关、基础研发和创新能力增强,机械化和智慧化、信息化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摘编自《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从机械化到智慧化》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棉花生产方式的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综上所述,请你为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答案】(1)变化:从人工到机械化、智能化。
(2)主要原因:国家确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科学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3)建议:向世界农业发达的国家学习先进经验:加强精细化田间管理:发展农业的同时,也要重视环境保护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一可知,收棉方式由原来的人工收棉,到利用科学技术,即从人工到机械化、智能化。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二“确立了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重要方针”可知,国家确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根据材料二“2012年以来,财政支农支出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可知,国家财政对农业大力支持;根据材料二“我国机械制造业技术攻关、基础研发和创新能力增强,机械化和智慧化、信息化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可知,科学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
【小问3详解】
建议:开放性设问,围绕现代化、世界合作、保护环境等方面言之有理即可。
24.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国家长达300年的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千百万人民的死亡。在美洲的殖民过程中,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整个的部落被消灭。罪恶的奴隶贸易又使非洲丧失1亿左右的壮年黑人。在欧洲殖民强盗的掠夺下,殖民地的社会经济不可避免地陷入停顿甚至倒退。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法等西方殖民帝国遭到了沉重打击和削弱,亚洲、北非地区多国取得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非洲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热情也不断高涨。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非洲共有45个国家获得了独立
——摘编自教师教学用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开辟欧洲通往美洲新航路的航海家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最大的殖民帝国是哪国?据材料一、指出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扩张造成的严重后果。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后半期非洲国家普遍获得独立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哥伦布;英国;造成殖民地人民大量死;阻碍殖民地社会经济发展。
(2)原因:西方殖民国家的普遍衰落;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非洲人民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
【解析】
【小问1详解】
航海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92年,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开辟欧洲通往美洲新航路;
帝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凭借强大的实力战胜了荷兰和法国,夺取了大片殖民地,造成殖民地人民大量死,称为“日不落帝国”;
后果:根据材料“造成千百万人民的死亡”“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整个整个的部落被消灭”“殖民地的社会经济不可避免地陷入停顿甚至倒退”可知,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扩张造成殖民地人民大量死亡,阻碍殖民地社会经济发展。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法等西方殖民帝国遭到了沉重打击和削弱,亚洲、北非地区多国取得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非洲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热情也不断高涨”可知,西方殖民国家的普遍衰落、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非洲人民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促进非洲国家普遍获得独立。
25. 当前世界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人类合作共克时艰的例子。请从下面的关键词中任意选择两个,以“合作共赢向未来”为题,写一篇150字的小短文。
《联合国家宣言》;万隆会议;欧盟;一带一路
【答案】主题:合作共赢向未来关键词:《联合国家宣言》、一带一路。
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法西斯国家的肆意侵略,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召开会议,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用自已全部的军事、经济资源,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当今世界,正在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提出的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旨在带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为解决世界难题提供强力支撑。总之,面对当前新形势,国际社会都应以合作为基础,共赢为追求,方能一起创造美好未来。
【解析】
【详解】论述: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以选择《联合国家宣言》、一带一路两个事件,确立观点:合作共赢向未来;然后分析《联合国家宣言》、一带一路发挥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法西斯国家的肆意侵略,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召开会议,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用自已全部的军事、经济资源,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当今世界,正在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提出的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旨在带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为解决世界难题提供强力支撑;总结得出结论:总之,面对当前新形势,国际社会都应以合作为基础,共赢为追求,方能一起创造美好未来。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中考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河南卷04(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