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中考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湖北卷04(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中考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本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用黑色签字表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烈日炎炎,一群华夏先民正挥汗如雨,用打磨好的石器播种水稻。这种情形最早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地区?( )
A. 黄河中游 B. 长江下游 C. 珠江三角洲 D. 辽河流域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B项正确;黄河中游的古代先民主要种植粟和黍,排除A项;中国水稻种植最早出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不是珠江三角洲和辽河流域,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2. 当文明之光照耀中华大地,中国历史开始了辉煌的篇章。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答案】A
【解析】
【详解】约公元前2070 年, 禹建立夏朝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A项正确;夏朝灭亡后,汤建立商朝,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建立西周,排除BC项;秦朝封建制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3.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一项
①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奠定基础
②春秋时期商鞅变法,其敢为人先的精神激励后人
③秦始皇将隶书作全国规范文字,维护了国家统一
④司马迁秉笔直书,其作品《史记》成为史书的典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史称百家争鸣,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奠定基础,①符合题意;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②说法错误;秦始皇将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维护了国家统一,③说法错误;司马迁是稀罕著名的史学家,他秉笔直书,其作品《史记》成为史书的典范,④符合题意;故选B。
4. 下列对中国古代边疆管理政策叙述正确的是( )
A. 秦朝为开发北疆兴修灵渠
B. 东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今新疆地区
C. 元朝设置台湾府,加强同内地的联系
D. 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727年,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D项正确;秦朝为开发南疆,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总管今新疆地区,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从而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5. 《这才是晚清》中记述:“历史不因大清帝国的孤傲和拒绝改变进程,鸦片战争使中国遭遇千年未遇的大变局。”“大变局”是指( )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殖封建社会
D. 中国完全沦为大英帝国殖民地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和领土完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 马克思在论及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时说道“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在此,马克思旨在强调
A. 两次鸦片战争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B. 英国侵略是太平天国兴起的唯一因素
C. 英国领先于世界的军事是矛盾的根源
D. 太平天国的斗争矛头最主要指向英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后,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随后在1856年,英法联军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人民生活更加困苦,与清政府的矛盾更加激化,最终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所以答案选择A。
7.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以下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
A. ④②①③ B. ④②③① C. ③②④① D. ③④②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青年杂志》封面”是指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称《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②“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是指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③“江南制造总局”是指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④“谭嗣同英勇就义”是指戊戌变法,1898年,光绪帝颁布诏书,开始变法,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谭嗣同等英勇就义,戊戌变法失败。因此,题干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③④②①,故选D项,排除顺序错误的ABC项。
8.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继续聚焦“三农问题”。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经历了两次分地,即“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列关于二者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 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B.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C. 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D. 普遍得到当时农民的好评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大包干的,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土地改革使农民有了土地,积极性提高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大包干,农民积极性也提高了,均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普遍得到当时农民的好评,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9.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里克利当政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这集中体现在( )
A. 扩大公民权利 B. 妇女可以参政 C. 提升公民素质 D. 鼓励学术研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主要包括两个奴隶制国家:斯巴达和雅典。雅典在国王伯里克利当政期间,扩大公民权利,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B说法错误,CD不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的体现,BCD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择答案A。
10. “通过封建契约和分封仪式,如臣服礼、授职礼,领主和附庸形成依附关系。”材料体现的制度是:
A. 种姓制度 B. 共和制 C.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D. 联邦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封建契约”“领主和附庸形成依附关系”等信息可判断,材料描述的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任宫相时,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后来,国王以下的封建主也把土地当作采邑分封出去,逐渐形成以国王或皇帝为首,贵族依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之次序互为主从的封建等级制度,等级越低,人数越多。9世纪后期,封地逐渐变成世袭领地,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欧封君封臣下的等级制度,和印度的种姓制度、共和制、联邦制无关,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点睛】
11. 与“英国议会”“制约王权”“君主立宪”三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重要法律文件是: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人权宣言》
D. 1787年宪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1689年,英国会议颁布《权利法案》,目的是限制王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D是美国的法律文献;选项B是法国颁布的文献,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2. 恩格斯说:“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革命。”这一论断是( )
A. 肯定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 B. 肯定了英国宪章运动的作用
C. 肯定了英国工业革命的作用 D. 赞扬了文艺复兴在英国的广泛开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判断出时间是18世纪中后期,然后联想在这一时期在英国发生的变革,明确英国发生的变革是工业革命后,再回扣材料中的“威力并不因此减弱”这一短语,由此就会知道恩格斯的这段话是肯定英国工业革命的作用,C项正确;依据题干: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这里指法国的革命,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1794年,这时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而不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排除A项;根据题干可知,这场革命与法国大革命同时进行,英国宪章运动发生在1836到1848年,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根据题干可知,这场革命与法国大革命同时进行,文艺复兴运动发生在14—16世纪,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 【浓墨重彩的唐宋】
材料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唐太宗
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审察)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为所任……
——摘自《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之所以开创“贞观之治”,除他自身“戒奢从简”外,还得益于哪些举措?
材料二 下边两幅图片反映了宋代商业的繁荣。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下边的图片与文字反映了唐宋时期人民的创新能力。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后来又陆续传到世界各地。
——摘自人教版七下《中国历史》
A.
B.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后来又陆续传到世界各地。
——摘自人教版七下《中国历史》
(3)写出A图中农业生产工具名称。B材料中“这种方法”是指哪项伟大发明?
【答案】(1)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认真吸取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民为本;改善民族关系。
(2)海外贸易繁荣;泉州、广州是宋代著名的港口城市;城市经济繁荣;市坊界限被打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曲辕犁;活字印刷术。
【解析】
【小问1详解】
据材料信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据材料信息“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审察)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为所任”"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可知,唐太宗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民为本;改善民族关系,积极对外交往等。
【小问2详解】
根据图1可知:海外贸易繁荣;根据图2可知:城市商品经济繁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泉州、广州是宋代著名的港口城市;市坊界限被打破等。
【小问3详解】
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图中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是曲辕犁。唐朝出现的新农业生产工具有曲辕犁、简车。B材料中“这种方法”是指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
——摘自人教版八下《中国历史》
(1)马克思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的是哪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二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邓小平南方视察讲话”摘要
(2)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多次发表谈话,当时的国际背景是什么?这些讲话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又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自《十九大报告》
(3)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4)当今世界,战争、冲突、贫穷、气候等不稳定因素依然很多,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中国应如何顺应历史潮流,以开放的姿态面向未来?
【答案】(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欧国家巨变,苏联解体。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4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在经济建设领域中进行了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了城市改革的成功。
(4)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经验;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等。
【解析】
【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义的诞生,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2)依据所学可知,1989年下半年,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国家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巨大的挫折,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多次发表谈话,肯定了特区姓社不姓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依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探索了新的建设道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例如4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在经济建设领域中进行了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了城市改革的成功。
(4)依据所学可知,当今世界,战争、冲突、贫穷、气候等不稳定因素依然很多,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中国应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经验;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等。
15. 【两次世界大战】
材料一 1914—1918年,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而进行了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这场战争也为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 还因为在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厮杀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它们是顾不上立即动手扼杀俄国革命的。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这场战争是欧洲由盛转衰的分水岭”的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继而也对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起到了推动作用。请列举相关史实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民族解放斗争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在危机中打响。……到这时,民族对抗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都达到了极点,现代社会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究变成了历史的转折点:战争转变成“人民的战争”,人民战胜了强权,正义战胜了邪恶。这次大战和上一次不同,善和恶的阵营都壁垒分明。
——摘自钱乘旦《不平衡的发展》
(2)“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在危机中打响”,请从经济角度举例证明?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作者认为“这次大战和上一次不同”?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的战时同盟基础迅速发生了动摇,双方的战略目标发生了直接的冲突。加上它们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固有的冲突,使得美苏矛盾和分歧的尖锐化变得不可避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包围苏联,美国运用“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分别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材料四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分化。美国正在推行一种与多极化相冲突的全球战略,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目前,世界格局的结构还是不平衡和不稳定的,其中还充满变数,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它的最大威胁。
(4)根据材料四、概括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是怎样的?新格局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五 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同时,世界新趋势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展现出新的韧性,维护多边主义、加强沟通协作的呼声更加强烈。对这一重大命题,我们要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以负责任态度作出明智选择。
(5)根据材料五、指出我国面对当前世界变局时,提出了什么“中国方案”?
【答案】15. 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落,促使了美、日的兴起,因此,它成了欧洲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推动作用:一战后在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民族解放斗争。
16. 举例证明: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爆发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
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掠夺性战争。
17. 举措:经济上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8. 格局: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特点:不平衡和不稳定,充满变数
19. 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
【小问1详解】
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到1918年战争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落,促使了美、日的兴起,因此,它成了欧洲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推动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在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民族解放斗争。
【小问2详解】
举例证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爆发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
原因:根据材料二“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究变成了历史的转折点:战争转变成‘人民的战争’,人民战胜了强权,正义战胜了邪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掠夺性战争。
【小问3详解】
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包围苏联,美国运用“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分别采取的重大举措分别是,在经济上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在军事上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小问4详解】
格局:根据材料四“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分化。美国正在推行一种与多极化相冲突的全球战略,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特点:根据“目前,世界格局的结构还是不平衡和不稳定的,其中还充满变数”可知,当今世界格局结构的特点是不平衡和不稳定,充满变数。
【小问5详解】
中国方案:根据材料五“对这一重大命题,我们要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以负责任态度作出明智选择。”可知,我国面对当前世界变局时,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
16. 【图片中的历史】
图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围绕“图片中的历史”,从下面四图中提取两幅或以上图片信息,自拟观点,运用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观点:适时的改革促进国家发展。
论述: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结论:适应国情的改革是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如提取图3“新经济政策”,图4“中国改革开放”,二者都与改革相关,因此可确定观点为:适时的改革促进国家发展。论述的时候结合新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意义进行分析即可,如: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最后结论进行升华,适应国情的改革是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中考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本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用黑色签字表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烈日炎炎,一群华夏先民正挥汗如雨,用打磨好的石器播种水稻。这种情形最早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地区?( )
A 黄河中游 B. 长江下游 C. 珠江三角洲 D. 辽河流域
2. 当文明之光照耀中华大地,中国历史开始了辉煌的篇章。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3.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一项
①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奠定基础
②春秋时期商鞅变法,其敢为人先的精神激励后人
③秦始皇将隶书作为全国规范文字,维护了国家统一
④司马迁秉笔直书,其作品《史记》成为史书的典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4. 下列对中国古代边疆管理政策叙述正确的是( )
A. 秦朝为开发北疆兴修灵渠
B. 东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今新疆地区
C. 元朝设置台湾府,加强同内地的联系
D. 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5. 《这才是晚清》中记述:“历史不因大清帝国的孤傲和拒绝改变进程,鸦片战争使中国遭遇千年未遇的大变局。”“大变局”是指( )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殖封建社会
D. 中国完全沦为大英帝国殖民地
6. 马克思在论及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时说道“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在此,马克思旨在强调
A. 两次鸦片战争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B. 英国侵略是太平天国兴起的唯一因素
C. 英国领先于世界的军事是矛盾的根源
D. 太平天国斗争矛头最主要指向英国
7.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以下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
A. ④②①③ B. ④②③① C. ③②④① D. ③④②①
8.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继续聚焦“三农问题”。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经历了两次分地,即“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列关于二者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 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B.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C. 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D. 普遍得到当时农民的好评
9.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里克利当政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这集中体现在( )
A. 扩大公民权利 B. 妇女可以参政 C. 提升公民素质 D. 鼓励学术研究
10. “通过封建契约和分封仪式,如臣服礼、授职礼,领主和附庸形成依附关系。”材料体现的制度是:
A 种姓制度 B. 共和制 C.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D. 联邦制
11. 与“英国议会”“制约王权”“君主立宪”三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重要法律文件是: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人权宣言》
D. 1787年宪法
12. 恩格斯说:“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革命。”这一论断是( )
A. 肯定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 B. 肯定了英国宪章运动的作用
C. 肯定了英国工业革命的作用 D. 赞扬了文艺复兴在英国的广泛开展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 【浓墨重彩的唐宋】
材料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唐太宗
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审察)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为所任……
——摘自《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之所以开创“贞观之治”,除他自身“戒奢从简”外,还得益于哪些举措?
材料二 下边两幅图片反映了宋代商业的繁荣。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下边的图片与文字反映了唐宋时期人民的创新能力。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后来又陆续传到世界各地。
——摘自人教版七下《中国历史》
A.
B.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后来又陆续传到世界各地。
——摘自人教版七下《中国历史》
(3)写出A图中农业生产工具名称。B材料中“这种方法”是指哪项伟大发明?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
——摘自人教版八下《中国历史》
(1)马克思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的是哪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二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邓小平南方视察讲话”摘要
(2)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多次发表谈话,当时的国际背景是什么?这些讲话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又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自《十九大报告》
(3)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4)当今世界,战争、冲突、贫穷、气候等不稳定因素依然很多,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中国应如何顺应历史潮流,以开放的姿态面向未来?
15. 【两次世界大战】
材料一 1914—1918年,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而进行了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这场战争也为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 还因为在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厮杀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它们是顾不上立即动手扼杀俄国革命的。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这场战争是欧洲由盛转衰的分水岭”的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继而也对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起到了推动作用。请列举相关史实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民族解放斗争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在危机中打响。……到这时,民族对抗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都达到了极点,现代社会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究变成了历史的转折点:战争转变成“人民的战争”,人民战胜了强权,正义战胜了邪恶。这次大战和上一次不同,善和恶的阵营都壁垒分明。
——摘自钱乘旦《不平衡的发展》
(2)“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在危机中打响”,请从经济角度举例证明?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作者认为“这次大战和上一次不同”?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的战时同盟基础迅速发生了动摇,双方的战略目标发生了直接的冲突。加上它们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固有的冲突,使得美苏矛盾和分歧的尖锐化变得不可避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包围苏联,美国运用“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分别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材料四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分化。美国正在推行一种与多极化相冲突的全球战略,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目前,世界格局的结构还是不平衡和不稳定的,其中还充满变数,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它的最大威胁。
(4)根据材料四、概括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是怎样的?新格局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五 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同时,世界新趋势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展现出新的韧性,维护多边主义、加强沟通协作的呼声更加强烈。对这一重大命题,我们要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以负责任态度作出明智选择。
(5)根据材料五、指出我国面对当前世界变局时,提出了什么“中国方案”?
16. 【图片中的历史】
图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围绕“图片中的历史”,从下面四图中提取两幅或以上图片信息,自拟观点,运用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中考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湖北卷04(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