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海南中学高一年级
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 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继”“曾”“元”等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 汉字起源与宗法制密切相关 B. 西周分封制度影响深远
C. 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文化核心 D. 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2.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3. 汉武帝取消了诸侯王铸钱和经营铸钱、盐、铁、酒等的权力,并在许多诸侯国设立了铜官、盐官和铁官。据《汉书》记载,西汉时期先后在27个郡设有盐官35处,在40个郡设有铁官48处。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 )
A. 抑制了富商大贾势力 B. 松弛了重农抑商的社会环境
C. 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D. 不利于应对内忧外患局势
4. 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定族姓”,确认汉人士族的法律地位,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等八姓同汉族中的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只任清职,其余按照三世官爵列入不同的门第等级。其“定族姓”的做法( )
A. 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B. 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步伐
C. 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D. 有效遇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5. 下图是唐代张萱《捣练图》,该图真实地描绘了唐代官府作坊内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纫劳作操作时的情景。唐诗有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体现了当时( )
A. 绘画艺术已然走向成熟 B. 分工协作的手工业生产特点
C. 民营作坊工人技术娴熟 D. 雇佣劳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6. 某学者善读唐诗。读“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一联,如不知唐人以温泉之浴作为治疗疾病、除寒袪风的风俗,则只能有消夏避暑和罗曼蒂克的情调,而体会不到“春寒”二字的真谛;又如不知唐代长安城市的建置,市在南而宫在北,则不知白居易“回车叱牛牵向北”何所指,也不能领会杜甫“欲往城南望城北”真实含义。该学者认为
A. 以诗证史,弥补史书阙文
B. 诗史互证,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C. 诗人的史学素养与文学技巧相得益彰
D. 唐诗意境与历史真实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7. 宋朝虽积极采取招保樯船、鼓励贸易政策,但仍设置诸般禁防,“自来有市船处,不许私发番船”。凡船出海贸易,皆须申请公凭,经市舶司检验,对于出港不经检验而无公凭者,“许诸色人告捉,船物没官”。此举意在( )
A 拓展商品海外市场 B. 防止政府税收流失
C. 加强东南沿海防务 D. 改善边疆民族关系
8. 郑和说服明仁宗保留宝船队时曾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此判断,郑和( )
A. 深受“天朝上国”观念影响 B. 强调海洋开发的经济效益
C. 具有一定的海洋忧患意识 D. 主张夺取和控制南洋地区
9. 三藩之乱后,清政府与盘踞台湾岛的郑氏集团再一次进行谈判。郑经要求“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奉朝廷正朔,受朝廷封爵”,而康熙坚决不同意台湾比照琉球、高丽之例,认为“台湾人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这说明康熙对待台湾问题的态度是( )
A. 不允许台湾变相的独立 B. 将其纳入对外政策中管理
C. 通过谈判方式逐步解决 D. 要求其接受中央政府册封
10. 明末小说《三言二拍》中,描写使用白银的社会阶层十分广泛,上至皇帝、官吏、富商,下至家丁、商贩、僧尼,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当介绍人物时,伴随着籍贯、年龄、职业的介绍之外往往还要附上家庭财产状况,比如“家资巨富”、“广有家财”,或“富民”、“富翁”等,一个人所拥有财富的多少已成为其身份的标志。由此可知明末
A. 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 倡导求实精神,平等观念传播
C. 商人地位提升,传统社会解体 D. 商品经济发展,价值观念变化
11.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中说:“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以上内容属于
A. 历史事实的叙述
B. 历史过程的描述
C. 历史原因分析
D. 历史结论的阐释
12. 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A. 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 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 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 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13.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废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 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 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14. 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 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 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 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5. 1927年3月25日,中共南京地委领导的有200多个基层工会参加的南京市总工会成立,会上还成立了市总工会工人纠察队。同一天,市农民协会、商民协会也组织起来。27日,南京各界、各行各业都组织起来。这些革命活动旨在( )
A.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 B. 尝试武装暴动夺取政权
C. 通过斗争维护国共合作 D. 准备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16. 1928年7月,蒋介石力促张学良“易帜”。张学良致电蒋介石说:“弟现实处两难,不易帜无以对我兄,无以对全国;易帜则祸乱立生,无以对三省父老。数日前探知田中意旨,如我方不听劝告,即用武力。”材料中的“祸乱”指的应该是
A. 日本的武装侵略 B. 东北士绅的反对 C. 军队将领的叛乱 D. 关内军阀的北上
17.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国共产党内( )
A. 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 B. 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
C. 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 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18.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抗日游击队,开始人数少、装备差,还时常处于日伪军的频繁围攻之下,处境艰难,到1933年,中共直接领导的游击队已成为东北抗日的主力,到1937年中共领导的抗日联军已经发展到11个军。民谣唱道“十大联军十万人,救国抗日一条心,步炮联合除倭寇,铁骑纵横扫妖云”。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 )
A. 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得益于中共坚持正确的抗日政策
C. 主要得到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 D. 说明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
19. 《晋察冀画报》是中共出版的第一份大型摄影画报,创刊于1942年7月7日。画报出版后传到各根据地和敌占区,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希望和鼓舞,也让日军非常震惊。日军一面加紧封锁印刷制版物资,一面“扫荡”根据地,并把画报社作为重要的袭击目标之一。这反映了( )
A. 根据地军民抗战决心和信心
B. 中共重视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
C. 第二条战线的抗战成就斐然
D. 舆论宣传在抗战中的特殊作用
20. 1941年,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接受国民党政府的委托,前往美国招募飞行员和机械师,以平民身份参战。8月1日,蒋介石发布命令,正式成立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也就是著名的“飞虎队”),任命陈纳德上校“为该大队指挥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抗日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同情
B.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推动美国援华力度
C. 美国需要中国抗战以减轻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
D.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空军力量的不足
21. 1937年冬至1938年春,周立波以记者身份访问晋察冀边区。他在通讯报告中写道:“现在,这里的每座城镇,每个村庄都有自卫队。”“扶着长戈,他们是英武庄严的卫国的战士,但一回到田里,重新扶起犁耙的时候,他们依旧是朴素的农民。”“壮丁不够的乡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由此可见( )
A. 国共合作推动全民族抗战 B. 群众是敌后抗战的中坚
C. 中共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 边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22. 漫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对下图的寓意解读准确的是
A. 体现了美国“扶蒋反共”的真实意图
B. 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
C.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背景下举行的会议
D. 国共双方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达成共识
23. 下图取材于1946年8月一幅名为《献地》的漫画,漫画中文字为“开明地主自动献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川 ”。该漫画从侧面反映出( )
A. 减租减息政策受到了地主欢迎 B. 农业合作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
C. 解放区营造土地改革社会氛围 D. 土地革命推动工农专政政权建立
24. 1949年6月,刘少奇率团访问苏联。斯大林表示新中国一旦成立,苏联将立即承认。与此同时,毛泽东发表《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苏联已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这反映出( )
A. 中共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 中苏建立了政治同盟关系
C. 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破产 D. 新中国急于获得国际支持
25. 电影《长津湖》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以长津湖战役为代表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于新中国和近代中国人来讲,都是极为了不起的事情。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A. 结束了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 B. 使新中国外交取得彻底胜利
C.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 D. 打破了西方对华封锁的状态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禽蛋向来为珍贵食材。鸭蛋因抗温性强,保质期比鸡蛋长,又可以在河湖大量养殖,集中贩卖,因此我国城市地区长期以食用鸭蛋为主。19世纪后期,洋商在汉口建立蛋厂,配合欧美以鸡蛋为主的饮食习惯,于铁路沿线村庄大量收购鸡蛋,然后利用机器制咸蛋品后销往海外,我国鸡蛋产量因此大增。这无意间扩大了城市的鸡蛋供给,城市饮食遂出现变化。期间,《申报》多次刊载关于鸡蛋营养价值的文章,称鸡蛋为“最佳食物”。在此现代化的论述下,鸭蛋逐渐退居二线。由于兴办蛋厂利益颇丰,我国民族资本企业也纷纷效仿,到1919年时,华商蛋厂已达百家之多。在华商茂昌公司的联络下,1934年蛋厂已成立联合组织,该组织与英国粮食部签订合约,实际上垄断了中英之间的蛋品贸易。蛋品产业在二战之前即已高达中国出口排名的第二或第三位,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蛋品稳居龙头之位。
——摘编自张宁《从鸭蛋到鸡蛋——近代中国城市的禽蛋消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城市禽蛋消费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蛋品行业发展的影响。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深入中国陕北进行实地调查,并将其所见所闻编著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该书于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1938年2月首次发行中文版。以下为该书的内容节选
有两个红军战士绰号叫“老狗”和“老表”,他们是从江西走过来的。我问他们“你们喜欢红军吗?”老狗说“红军教我读书写字,现在我已经能够操纵无线电,用步枪瞄准。”老表说“红军对待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挨过打。我们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这样的军队为什么有人会不喜欢呢?”
有一个农村少年是在四川参加红军的。他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贫农,红军到他村子来分配土地,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只有地主逃跑了。还有一个红军战士是福建来的,一个是浙江来的,还有几个是江西和四川来的等等。
他们来历不同,籍贯和方言不一,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他们团结。虽然他们几乎全体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在我看来,他们相当快活,也许是我所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
——摘编自(美)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陕北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发行的影响。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 年,国民党邀请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同时开展两党进一步谈判。由于蒋介石急于调动红军开赴抗日战场,谈判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进展比较顺利。国民党放弃了一些不合理要求,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愿望。随后蒋介石政府接受中共中央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同时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张啸鹏、马伟军、王红丽《抗战初期国际政治环境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影响》
材料二 重庆谈判是在抗战结束后极端复杂的形势下,国共两党试图通过和平协商解决中国前途和命运问题的一次尝试。毫无疑问,历史为国共两党提供了一次和解的机遇,共产党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出了大的让步。而国民党却缺乏远见和诚意,在让步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使国共两党失去了这次和解的机遇。
——张小满、宋广伟《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的妥协与让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合作谈判进展比较顺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庆谈判所面临国际、国内形势,并谈谈重庆谈判的启示。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通过行政手段,打破原来大部分以血缘为纽带的互助关系,以村、乡行政区为单位,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社”“义务耕田队”“妇女生产组”“儿童杂务队”等劳动互助组织迅速成立起来。督冀鲁豫边区在劳动竞赛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互助合作社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形成了以团体为基本单元的竞赛活动。1941年3月至1942年,在王震的率领下,三五九旅分四批进驻南泥湾,克服千难万险,开创了壮阔的“陕北好江南”,谱写了彪炳史册的佳话。劳动竞赛活动在各行各业普遍开展,陕甘宁边区的“赵占魁运动”、太行边区的“甄荣典运动”、晋绥边区的“张秋风运动”等,无不是南泥湾精神的生动体现。
——摘编自欧阳恩良、王建超《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竞赛的历史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劳动竞赛的特点及影响。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海南中学高一年级
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 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继”“曾”“元”等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 汉字起源与宗法制密切相关 B. 西周分封制度影响深远
C. 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文化核心 D. 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对血缘关系的详细界定,进而体现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D项正确;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图画文字,而那个时候没有宗法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排除B项;宗法观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C项。故选D项。
2.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符合题意;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A错误;据材料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属于各学派的主张,不代表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B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C错误。
3. 汉武帝取消了诸侯王铸钱和经营铸钱、盐、铁、酒等的权力,并在许多诸侯国设立了铜官、盐官和铁官。据《汉书》记载,西汉时期先后在27个郡设有盐官35处,在40个郡设有铁官48处。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 )
A. 抑制了富商大贾势力 B. 松弛了重农抑商的社会环境
C. 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D. 不利于应对内忧外患的局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汉武帝取消了诸侯王铸钱和经营铸钱、盐、铁、酒等的权力,并在许多诸侯国设立了铜官、盐官和铁官。”并结合所学可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抑制了富商大贾势力,A项正确;这些举措加重了对商人的限制,排除B项;盐铁官营属于垄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并未激化社会阶级矛盾,排除C项;这些措施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应对内忧外患的局势,排除D项。故选A项。
4. 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定族姓”,确认汉人士族的法律地位,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等八姓同汉族中的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只任清职,其余按照三世官爵列入不同的门第等级。其“定族姓”的做法( )
A. 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B. 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步伐
C. 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D. 有效遇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确认汉人士族的法律地位,规范鲜卑和汉族士族的门第、等级和职务等,通过“定族姓”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C项正确;“定族姓”缓和而非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排除A项;北魏统一北方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而非结果,排除B项;“定族姓”的做法并未限制士族占田,不能有效遏制土地兼并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5. 下图是唐代张萱的《捣练图》,该图真实地描绘了唐代官府作坊内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纫劳作操作时的情景。唐诗有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体现了当时( )
A. 绘画艺术已然走向成熟 B. 分工协作的手工业生产特点
C. 民营作坊工人技术娴熟 D. 雇佣劳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画中的纺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等”中分工明确,相互协作,这体现了唐代分工协作的手工业生产特点,B项正确;唐代绘画艺术达到极盛,至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绘画艺术走向成熟,排除A项;材料明确提到的是官府作坊,没有民营作坊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雇佣劳动的信息,无法得出唐代雇佣劳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6. 某学者善读唐诗。读“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一联,如不知唐人以温泉之浴作为治疗疾病、除寒袪风的风俗,则只能有消夏避暑和罗曼蒂克的情调,而体会不到“春寒”二字的真谛;又如不知唐代长安城市的建置,市在南而宫在北,则不知白居易“回车叱牛牵向北”何所指,也不能领会杜甫“欲往城南望城北”真实含义。该学者认为
A. 以诗证史,弥补史书阙文
B. 诗史互证,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C. 诗人的史学素养与文学技巧相得益彰
D. 唐诗意境与历史真实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和唐人以温泉之浴作为治疗疾病、除寒袪风的风俗相互证,能够体会“春寒”二字的真谛;知道唐代长安城市的建置,则能理解白居易“回车叱牛牵向北”和杜甫“欲往城南望城北”的真实含义。由此可知,该学者在强调通过诗史互证,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是史诗互证,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并不涉及诗人的史学素养与文学技巧相互促进,故C项错误;唐诗意境和历史真实是不是统一的在题意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7. 宋朝虽积极采取招保樯船、鼓励贸易政策,但仍设置诸般禁防,“自来有市船处,不许私发番船”。凡船出海贸易,皆须申请公凭,经市舶司检验,对于出港不经检验而无公凭者,“许诸色人告捉,船物没官”。此举意在( )
A. 拓展商品海外市场 B. 防止政府税收流失
C. 加强东南沿海防务 D. 改善边疆民族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朝虽积极采取招保樯船、鼓励贸易政策,但仍设置诸般禁防,......凡船出海贸易,皆须申请公凭,经市舶司检验,对于出港不经检验而无公凭者,‘许诸色人告捉,船物没官’。”可知,宋朝时期,政府鼓励对外贸易,但同时也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这有利于维护正常的贸易秩序,同时防止税收流失,提高财政收入,B项正确;材料中是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而非拓展商品海外市场,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加强东南沿海防务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关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8. 郑和说服明仁宗保留宝船队时曾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此判断,郑和( )
A. 深受“天朝上国”观念影响 B. 强调海洋开发的经济效益
C. 具有一定的海洋忧患意识 D. 主张夺取和控制南洋地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郑和认为,通过控制海洋可以获得财富,维护国家安全,因此说明他具有开放、财富、主权和忧患意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天朝上国”的理念,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主要还是为了宣扬国威,“强调海洋开发的经济效益”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郑和并没有主张夺取和控制南洋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9. 三藩之乱后,清政府与盘踞台湾岛的郑氏集团再一次进行谈判。郑经要求“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奉朝廷正朔,受朝廷封爵”,而康熙坚决不同意台湾比照琉球、高丽之例,认为“台湾人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这说明康熙对待台湾问题的态度是( )
A. 不允许台湾变相的独立 B. 将其纳入对外政策中管理
C. 通过谈判方式逐步解决 D. 要求其接受中央政府册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台湾人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可知,康熙认为台湾人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即台湾必须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允许台湾变相的独立,A项正确;材料中康熙认为台湾属于中国内政问题,故不可能将其纳入对外政策管理中去的,排除B项;材料仅是显示当时清朝采取了谈判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不等同清政府就是主张通过谈判方式解决,C项属于过度解读,排除C项;材料中康熙坚决不同意台湾比照琉球、高丽之例,反对对台湾实行册封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明末小说《三言二拍》中,描写使用白银的社会阶层十分广泛,上至皇帝、官吏、富商,下至家丁、商贩、僧尼,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当介绍人物时,伴随着籍贯、年龄、职业的介绍之外往往还要附上家庭财产状况,比如“家资巨富”、“广有家财”,或“富民”、“富翁”等,一个人所拥有财富的多少已成为其身份的标志。由此可知明末
A. 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 倡导求实精神,平等观念传播
C. 商人地位提升,传统社会解体 D. 商品经济发展,价值观念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个人所拥有财富的多少已成为其身份的标志”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地位提高,人们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故选D;材料中虽然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的提高,但当时中国是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影响根深蒂固,传统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此项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三言二拍》中描写的社会阶层广泛,但是没有体现“求实精神”“平等观念”,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商人的地位,并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结构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传统社会结构开始解体,故C错误。
11.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中说:“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以上内容属于
A. 历史事实的叙述
B. 历史过程的描述
C. 历史原因的分析
D. 历史结论的阐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结果是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故D项正确。历史事实的叙述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定位,故A项错误。历史过程的描述是指对历史发展的过程性描述,故B项错误。历史原因的分析是指对历史事件发展的原因分析,故C项错误。
12. 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A. 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 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 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 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他认为如果变法是可以从上到下实行,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完美无缺的。但实际上变法是需要得到社会力量广泛支持的,而戊戌变法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所以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故选D;戊戌变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有广泛的社会支持,而非自上而下的变法方式,排除A;根据“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可知变法措施并不是贪大求全,排除B;这个外国人并没有指出缺乏思想动员的缺陷,排除C。
13.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废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 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 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材料“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废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可知,辫子的“剪”与“戴”体现了民主与专制的较量,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依然比较顽固,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D项正确;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是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民众对辫子的态度深受政治事件的影响,但主旨并非强调生活习俗的改变,排除B项;影响服饰变化的因素比较多,经济层面是根本动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 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 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 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等内容,可以看出群众以民族大义为重,爱国觉悟显著提高,B选项符合题意。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改造存在多种认识,A选项说法错误。反思个人主义弊端不符合当时的总体氛围,C选项排除。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只有部分群体,D选项排除。
15. 1927年3月25日,中共南京地委领导的有200多个基层工会参加的南京市总工会成立,会上还成立了市总工会工人纠察队。同一天,市农民协会、商民协会也组织起来。27日,南京各界、各行各业都组织起来。这些革命活动旨在( )
A.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 B. 尝试武装暴动夺取政权
C. 通过斗争维护国共合作 D. 准备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27年3月还是国民革命时期,此时中共南京地委将各行各业组织起来明显是为了聚合力量,配合正在进行的国民革命,A项正确;此时还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共产党并没有尝试武装暴动来夺取政权,排除B项;这些革命活动是为了推进国民革命运动的进程,而非维护国共合作,排除C项;此时没有出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D项。故选A项。
16. 1928年7月,蒋介石力促张学良“易帜”。张学良致电蒋介石说:“弟现实处两难,不易帜无以对我兄,无以对全国;易帜则祸乱立生,无以对三省父老。数日前探知田中意旨,如我方不听劝告,即用武力。”材料中的“祸乱”指的应该是
A. 日本的武装侵略 B. 东北士绅的反对 C. 军队将领的叛乱 D. 关内军阀的北上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在张作霖时期,奉系军阀是投靠日本侵略者的北洋军阀,张作霖死后,张学良再次面临日本对东北地区的武力威胁,A项正确;“无以对三省父老”说明“祸乱”指的并非是东北士绅,排除B项;东北军将领大多数是具有爱国主义情结的,排除C项;北伐时期并未到达东北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
17.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国共产党内( )
A. 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 B. 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
C. 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 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写的。毛泽东批评了当时党内存在的两种声音:只在农村斗争而抛弃城市斗争,这是错误的。同时惧怕农民只依靠工人力量也是错误的。这可以推断出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时期,中国共产党内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分歧。A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的,而材料时间是国共合作破裂时期,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毛泽东批评党内存在的两种错误观点,党内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存在分歧,排除C项;D项是红军长征中遵义会议的决定,排除D项。故选A项。
18.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抗日游击队,开始人数少、装备差,还时常处于日伪军的频繁围攻之下,处境艰难,到1933年,中共直接领导的游击队已成为东北抗日的主力,到1937年中共领导的抗日联军已经发展到11个军。民谣唱道“十大联军十万人,救国抗日一条心,步炮联合除倭寇,铁骑纵横扫妖云”。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 )
A. 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得益于中共坚持正确的抗日政策
C. 主要得到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 D. 说明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派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到1933年,中共直接领导的游击队已成为东北抗日的主力,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到1937年中共领导的抗日联军已经发展到11个军,B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于1937年9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于1942年元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19. 《晋察冀画报》是中共出版的第一份大型摄影画报,创刊于1942年7月7日。画报出版后传到各根据地和敌占区,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希望和鼓舞,也让日军非常震惊。日军一面加紧封锁印刷制版物资,一面“扫荡”根据地,并把画报社作为重要的袭击目标之一。这反映了( )
A. 根据地军民抗战决心和信心
B. 中共重视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
C. 第二条战线的抗战成就斐然
D. 舆论宣传在抗战中的特殊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晋察冀画报》的出版“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希望和鼓舞,也让日军非常震惊”,从而使“日军一面加紧封锁印刷制版物资,一面‘扫荡’根据地,并把画报社作为重要的袭击目标之一”,说明抗战中舆论宣传发挥了特殊作用,D项正确;《晋察冀画报》的出版鼓舞了而不是反映了根据地军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排除A项;《晋察冀画报》的出版是中共重视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表现,但材料反映的是画报出版后的作用,排除B项;第二条战线,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晋察冀画报》的出版是中共领导下的舆论宣传方式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
20. 1941年,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接受国民党政府委托,前往美国招募飞行员和机械师,以平民身份参战。8月1日,蒋介石发布命令,正式成立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也就是著名的“飞虎队”),任命陈纳德上校“为该大队指挥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抗日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同情
B.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推动美国援华力度
C. 美国需要中国抗战以减轻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
D.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空军力量的不足
【答案】D
【解析】
【详解】抗战时期,中国的空军将士非常之英勇,但空军本身的基础很薄弱,因此中国在空战和反轰炸上,显得被动。美国人陈纳德上校组建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增强了中国的空军实力,弥补了中国抗战力量的不足。故D项正确;ABC项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D项。
21. 1937年冬至1938年春,周立波以记者身份访问晋察冀边区。他在通讯报告中写道:“现在,这里的每座城镇,每个村庄都有自卫队。”“扶着长戈,他们是英武庄严的卫国的战士,但一回到田里,重新扶起犁耙的时候,他们依旧是朴素的农民。”“壮丁不够的乡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由此可见( )
A. 国共合作推动全民族抗战 B. 群众是敌后抗战的中坚
C. 中共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 边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37年冬至1938年春,周立波以记者身份访问晋察冀边区”、“扶着长戈,他们是英武庄严的卫国的战士,但一回到田里,重新扶起犁耙的时候,他们依旧是朴素的农民。”“壮丁不够的乡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可以看出抗战时期边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晋察冀边区的抗战情况,并不是国共合作,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全面抗战,并不是强调群众,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是井冈山时期对抗国民党政府的指导思想,这一时期是国共合作抗日,不可能继续坚持,排除C项。故选D项。
22. 漫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对下图的寓意解读准确的是
A. 体现了美国“扶蒋反共”的真实意图
B. 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
C.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背景下举行的会议
D. 国共双方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达成共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漫画“重庆谈判”和两人握手,但桌下持枪可知,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加紧时间备战,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一方面是争取和平、民主,另一方面是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本质,故B项正确;漫画体现不了美国扮演的角色,排除A项;C项不能体现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特点,排除C项;国共双方在抗战胜利后力量对比悬殊,而非势均力敌,且也未达成共识,D项错误。故选B项。
23. 下图取材于1946年8月一幅名为《献地》的漫画,漫画中文字为“开明地主自动献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川 ”。该漫画从侧面反映出( )
A. 减租减息政策受到了地主欢迎 B. 农业合作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
C. 解放区营造土地改革社会氛围 D. 土地革命推动工农专政政权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中国)。根据漫画中的信息“开明地主自动献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与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目的: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是一致的,所以从侧面可以反映出解放区已经营建出土地改革的舆论氛围,C项正确;材料所述为实现‘耕者有其田’,并非减租减息,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于195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工农专政政权早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就已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4. 1949年6月,刘少奇率团访问苏联。斯大林表示新中国一旦成立,苏联将立即承认。与此同时,毛泽东发表《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苏联已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这反映出( )
A. 中共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 中苏建立了政治同盟关系
C. 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破产 D. 新中国急于获得国际支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新中国成立前夕。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积极谋求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和向苏联学习。结合所学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制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因此材料反映了中共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中苏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标志着中苏建立政治同盟关系,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中国与苏联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新兴独立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排除C项;当时新中国还未成立,排除D项。故选A项。
25. 电影《长津湖》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以长津湖战役为代表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于新中国和近代中国人来讲,都是极为了不起的事情。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A. 结束了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 B. 使新中国外交取得彻底胜利
C.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 D. 打破了西方对华封锁的状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以长津湖战役为代表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及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中取得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C项正确;结束了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新中国的成立,排除A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能说明新中国外交取得“彻底”胜利,这扩大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作用,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仍旧对中国实行封锁敌对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禽蛋向来为珍贵食材。鸭蛋因抗温性强,保质期比鸡蛋长,又可以在河湖大量养殖,集中贩卖,因此我国城市地区长期以食用鸭蛋为主。19世纪后期,洋商在汉口建立蛋厂,配合欧美以鸡蛋为主的饮食习惯,于铁路沿线村庄大量收购鸡蛋,然后利用机器制咸蛋品后销往海外,我国鸡蛋产量因此大增。这无意间扩大了城市的鸡蛋供给,城市饮食遂出现变化。期间,《申报》多次刊载关于鸡蛋营养价值的文章,称鸡蛋为“最佳食物”。在此现代化的论述下,鸭蛋逐渐退居二线。由于兴办蛋厂利益颇丰,我国民族资本企业也纷纷效仿,到1919年时,华商蛋厂已达百家之多。在华商茂昌公司的联络下,1934年蛋厂已成立联合组织,该组织与英国粮食部签订合约,实际上垄断了中英之间的蛋品贸易。蛋品产业在二战之前即已高达中国出口排名的第二或第三位,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蛋品稳居龙头之位。
——摘编自张宁《从鸭蛋到鸡蛋——近代中国城市的禽蛋消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城市禽蛋消费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蛋品行业发展的影响。
【答案】(1)原因:列强的经济入侵;西方饮食习惯的影响;工业化生产的刺激;铁路运输提供的便利;新闻报刊的宣传。(任答四点即可)
(2)影响: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助于改善国民的饮食质量,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答出三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后期以后的中国。据材料“洋商在汉口建立蛋厂”可知,列强的经济入侵;据材料“配合欧美以鸡蛋为主的饮食习惯”可知,西方饮食习惯的影响;据材料“然后利用机器制咸蛋品后销往海外,我国鸡蛋产量因此大增”可知,工业化生产的刺激;据材料“于铁路沿线村庄大量收购鸡蛋”可知,铁路运输提供的便利;据材料“《申报》多次刊载关于鸡蛋营养价值的文章”可知,新闻报刊的宣传。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后期以后的中国。据材料“由于兴办蛋厂利益颇丰,我国民族资本企业也纷纷效仿”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据材料“蛋品产业在二战之前即已高达中国出口排名的第二或第三位”可知鸡蛋出口的增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据材料“蛋品产业在二战之前即已高达中国出口排名的第二或第三位,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蛋品稳居龙头之位”可知,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据材料“《申报》多次刊载关于鸡蛋营养价值的文章”可知鸡蛋营养价值高,有助于改善国民的饮食质量,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深入中国陕北进行实地调查,并将其所见所闻编著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该书于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1938年2月首次发行中文版。以下为该书的内容节选
有两个红军战士绰号叫“老狗”和“老表”,他们是从江西走过来的。我问他们“你们喜欢红军吗?”老狗说“红军教我读书写字,现在我已经能够操纵无线电,用步枪瞄准。”老表说“红军对待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挨过打。我们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这样的军队为什么有人会不喜欢呢?”
有一个农村少年是在四川参加红军的。他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贫农,红军到他村子来分配土地,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只有地主逃跑了。还有一个红军战士是福建来的,一个是浙江来的,还有几个是江西和四川来的等等。
他们来历不同,籍贯和方言不一,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他们团结。虽然他们几乎全体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在我看来,他们相当快活,也许是我所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
——摘编自(美)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陕北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发行的影响。
【答案】(1)材料选自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据其1936年在中国陕北的所见所闻编著成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这属于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讲述了红军的来历不同,籍贯和方言不一,这些内容对于研究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构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讲述了陕北根据地分土地、教授军民识字、进行无线电操作和使用步枪等内容,这些内容对研究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建设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讲述了红军打仗的目的是为了抗日、打地主、打白匪、救中国,并且根据地的红军拥有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这些内容对研究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政治、思想建设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红星照耀中国》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教育等多个角度反映了陕北根据地的发展情况,是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展历程的见证。
(2)有利于树立了红军的正面形象,反击了不利于红军的言论;有利于人们关注了解中国红军,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力;有利于提高红军的威望,推动中国革命的进程;为研究中国革命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任意三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并将其所见所闻编著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该书于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1938年2月首次发行中文版。”得出材料选自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据其1936年在中国陕北的所见所闻编著成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这属于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从材料的内容可得出,其讲述了红军的来历不同,籍贯和方言不一,这些内容对于研究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构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讲述了陕北根据地分土地、教授军民识字、进行无线电操作和使用步枪等内容,这些内容对研究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建设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根据材料的内容可得出其讲述了红军打仗的目的是为了抗日、打地主、打白匪、救中国,并且根据地的红军拥有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这些内容对研究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政治、思想建设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最后综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红星照耀中国》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教育等多个角度反映了陕北根据地的发展情况,是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展历程的见证。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有利于树立了红军的正面形象,反击了不利于红军的言论;有利于人们关注了解中国红军,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力;有利于提高红军的威望,推动中国革命的进程;为研究中国革命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等。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 年,国民党邀请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同时开展两党进一步谈判。由于蒋介石急于调动红军开赴抗日战场,谈判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进展比较顺利。国民党放弃了一些不合理要求,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愿望。随后蒋介石政府接受中共中央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同时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张啸鹏、马伟军、王红丽《抗战初期国际政治环境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影响》
材料二 重庆谈判是在抗战结束后极端复杂的形势下,国共两党试图通过和平协商解决中国前途和命运问题的一次尝试。毫无疑问,历史为国共两党提供了一次和解的机遇,共产党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出了大的让步。而国民党却缺乏远见和诚意,在让步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使国共两党失去了这次和解的机遇。
——张小满、宋广伟《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的妥协与让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合作谈判进展比较顺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庆谈判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并谈谈重庆谈判的启示。
【答案】(1)原因:日本侵华加剧(或当时平津被日军占领,上海方面形势日趋紧张);蒋介石已深刻认识到日本就是要灭亡中国,因此中国只能以全面抗战来图存;蒋介石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意愿,双方共同努力,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2)国际形势:二战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国对华政策由“援华抗日”转变为“扶蒋反共”等。国内形势:和平建国是人民的强烈愿望;民主党派促使国共两党谈判等。
启示:党派利益应与民族利益、人民利益联系在一起;国共合作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1937年......由于蒋介石急于调动红军开赴抗日战场......国民党放弃了一些不合理要求,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愿望”及所学知识可得知日本侵华加剧(或当时平津被日军占领,上海方面形势日趋紧张);蒋介石已深刻认识到日本就是要灭亡中国,因此中国只能以全面抗战来图存;蒋介石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意愿,双方共同努力,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小问2详解】
形势:根据材料“重庆谈判是在抗战结束后极端复杂的形势下”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国际形势:二战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国的对华政策由“援华抗日”转变为“扶蒋反共”等。国内形势:抗战胜利后和平建国是人民的强烈愿望;民主党派促使国共两党谈判等。启示: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知党派利益应与民族利益、人民利益联系在一起;国共合作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通过行政手段,打破原来大部分以血缘为纽带的互助关系,以村、乡行政区为单位,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社”“义务耕田队”“妇女生产组”“儿童杂务队”等劳动互助组织迅速成立起来。督冀鲁豫边区在劳动竞赛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互助合作社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形成了以团体为基本单元的竞赛活动。1941年3月至1942年,在王震的率领下,三五九旅分四批进驻南泥湾,克服千难万险,开创了壮阔的“陕北好江南”,谱写了彪炳史册的佳话。劳动竞赛活动在各行各业普遍开展,陕甘宁边区的“赵占魁运动”、太行边区的“甄荣典运动”、晋绥边区的“张秋风运动”等,无不是南泥湾精神的生动体现。
——摘编自欧阳恩良、王建超《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竞赛的历史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劳动竞赛的特点及影响。
【答案】特点:行政手段推进;群众广泛参与;因地制宜;行业广泛;组织形式多样;以地缘为基础。影响:有利于打破敌人封锁,巩固根据地;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铸就了艰苦奋斗的抗战精神;为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解析】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中“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通过行政手段(组织劳动竞赛)”可知,行政手段推进;根据“各种形式‘劳动互助社’‘义务耕田队’‘妇女生产组’‘儿童杂务队’等劳动互助组织迅速成立起来”可知,群众广泛参与,组织形式多样;根据“以村、乡行政区为单位,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可知,以地缘为基础;根据“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互助合作社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可知,因地制宜;根据“劳动竞赛活动在各行各业普遍开展”可知,行业广泛。影响:根据材料中“开创了壮阔的‘陕北好江南’”,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革命和历史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劳动竞赛有利于打破敌人封锁,巩固根据地,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铸就了艰苦奋斗的抗战精神,为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