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安徽师大附中2024届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第1至第4页,非选择题第5至第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24年央视春晚吉祥物龙辰辰的形象融合了多件国宝元素,其腹部的云雷纹来源于青铜器何尊。云雷纹作为商周青铜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何纹饰,流行时间很长。云雷纹的长期流行反映了( )
A. 先民们的审美情趣 B. 对几何图形的崇拜 C. 礼乐文化受到重视 D. 社会出现贫富分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云雷纹的出现和流行,表明先民们在审美上有对几何图形的喜好和追求。这种纹饰的规整、对称和富有节奏感的特点,符合了人们对美的基本认识,A项正确;中国古代对祖先和神灵崇拜,没有对几何图形的崇拜,且材料只反映了几何纹饰的流行,没有涉及到对其崇拜,排除B项;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礼仪和音乐,还涵盖了舞蹈等多种形式,材料中的纹饰与礼乐文化无关,排除C项;社会出现贫富分化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 汉初部分侯国人口增长统计表
年代(公元前) 侯国 始封时户数 国除时户数 年增长率(%)
201-154 魏其 1000 3000 2.4
201-153 绛阳 740 1500 1.5
201-152 酂 8000 26000 2.4
201-151 成 2500 5600 1.6
201-151 东武 2000 10100 3.3
201-148 曲周 4000 18000 2.8
上表可以用来说明汉初( )
A. 人口流动性增强 B.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 经济恢复与发展 D. “推恩令”效果显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从表格数字看,汉初部分诸侯国户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说明汉初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部分地区户数的增长,也并未体现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A项;汉初土地兼并现象并不严重,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排除B项;推恩令是西汉武帝时期的政策,而材料属于西汉初期,排除D项。故选C项。
3. 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唐睿宗时始设节度使,到玄宗天宝年间,从西北到东北共设八个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将原本只存在边地的军镇又扩展到内地。这一变化( )
A. 说明边疆与内地联系的加强 B. 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C. 是迫于当时国内形势的需要 D. 有利于实现民族之间的交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唐睿宗时至玄宗天宝年间(100年左右时间),西北到东北共设八个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存在边地的军镇又扩展到内地。结合所学,这一变化是迫于当时国内这一形势的需要:一方面为了抵御叛军,另一方面当时藩镇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他们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对于唐王朝统治力量是一种严重削弱,C项正确;军镇扩展至内地,是加强统治的需要,不能说明边疆与内地联系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民族交融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4. 宋朝是中国陶瓷史上黄金时期,南北官窑瓷器呈现出一个朝代的共同美感,那就是朴实无华、优雅端庄的极简主义。宋瓷经过宋人的反复淬炼,去芜存菁,留下最实用、最简洁也是最富美感的造型器用。这一风格( )
A. 源于时代精神的浸润 B.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
C. 体现制瓷技术的成熟 D. 表达了政局分裂的哀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朝瓷器具有极简主义的风格,与宋朝注重人的内在修为的时代精神相契合,因此这一风格源于时代精神的浸润,A项正确;市民阶层生活的特征是世俗化,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宋代瓷器的审美价值,无法说明制瓷技术的成熟,排除C项;政局分裂的哀伤主要表现在对偏居南方一隅的讽刺和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5. 明初先后禁止民间白银、铜钱用于交易,逐步建立起单一的纸钞体制。但随着宝钞的贬值并迅速崩溃,各地纷纷使用铜钱,明政府被迫解除禁钱行用令。到16世纪晚期,白银又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这反映了明朝( )
A. 货币体系的完善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对外贸易的萎缩 D. 原始资本的积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反映明朝货币的变化,货币是商品交易的媒介,货币的不断变化,也就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A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的明朝货币体系是不完善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内的商品经济,不涉及对外贸易问题,排除C项;明朝中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钱多用来购地产、房产,不是用于资本的积累,排除D项。故选B项。
6. 19世纪中后期,工厂制度进入中国。至1913年,工厂数量已颇具规模。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人统计发现,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工厂制度( )
A. 是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物 B. 是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
C. 仍属于封建经济的范畴 D. 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13年以前我国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名人员包括地主、商人、买办和华侨,体现了当时我国多阶层推动近代化的情况,说明中国近代工厂制度深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影响,D项正确;实业救国是以发展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一种思想,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近代工厂制度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的结论,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中国近代工厂制度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7. 下图是发生在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战争形势图,这场战争( )
A 说明南北议和走向失败 B. 主要缘于宋教仁被刺杀
C. 迫使袁世凯取消了帝制 D. 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根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背景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地图上的时间1915年及空间西南地区可知,该事件为护国运动,最终迫使袁世凯在1916年取消了帝制,C项正确;南北议和的时间为1911年,与地图上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宋教仁被刺杀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时间为1913年,这与地图上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1915年时,清政府已经灭亡了,排除D项。故选C项。
8. 据统计,1937年9月—1940年6月间,有254家民营企业和政府所辖的9个兵工厂迁入重庆。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规定军需厂矿优于民营厂矿迁移,对民营工业也采取了一些鼓励、奖励、协助等优惠政策和措施。国民政府上述措施旨在( )
A. 适应民族战争需要 B. 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
C. 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 D. 维护国民党独裁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9月—1940年6月间(中国)。据材料“有254家民营企业和政府所辖的9个兵工厂迁入重庆。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规定军需厂矿优于民营厂矿迁移,对民营工业也采取了一些鼓励、奖励、协助等优惠政策和措施”可知,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成立工矿调整委员会,组织民营企业内迁,减少了战争对我国工业的破坏,适应了抗日战争战争的需要,A项正确;民营企业内迁是战争形势所迫,并非国民政府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排除B项;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C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中国国民政府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政权的存在和安全,并非排除维护国民党独裁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9. 1956年,陈云指出,现在从大城市到小集镇大部分都管得太死,他主张除粮食、布匹等重要物资和一些热销货继续统购外,其余可以自由选购。这一主张意在( )
A. 反思三大改造的急躁冒进 B. 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
C.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D. 强调经济建设要为民生服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期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形成,“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市场与计划之间的关系问题,1956年,陈云主张除粮食、布匹等重要物资和一些热销货继续统购外,其余可以自由选购,这一主张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对三大改造的反思,排除A项;1956年,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已经完成,排除B项;材料强调经济建设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并没有体现经济建设要为民生服务,排除D项。故选C项。
10. 下图是1987年出版的《全面发展,茁壮成长》宣传画,该作品突出反映了( )
A. 体育强国的社会心声 B. 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C. 男女平等的价值追求 D. 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87年中国。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宣传画名称是《全面发展,茁壮成长》,可以看出国家强调少年儿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D项正确;材料中体育只是一方面,排除A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男女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德国古史学家迈耶的《古代史》写的是西方古代史,但他从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开始叙述。20世纪初出版的《剑桥古代史》亦是如此。这种历史叙述方式是基于( )
A. 奥斯曼帝国的强势崛起 B.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衰亡
C. 不同文明借鉴与影响 D. 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信息可知,德国《古代史》和《剑桥古代史》都是从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开始叙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文明兴起较早,西方文明受到了两河流域、埃及文明的影响,所以这种历史叙述方式基于不同文明的借鉴与影响,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土耳其崛起时间较晚,西方古代史的开始与奥斯曼土耳其崛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并没有衰亡,对后世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排除B项;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都属于大河文明,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绘:是一座极大的城池。当地人有许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他们有许多绵羊。他们是一些强悍的商人。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摩加迪沙( )
A. 实行重商政策 B. 工商业较发达 C. 对外交流频繁 D. 经济结构单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非洲)。据材料“当地人有许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他们有许多绵羊。他们是一些强悍的商人。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可知,在非洲的摩加迪沙的商人有着大量的骆驼,将生产的布匹卖到其他地区,反映了摩加迪沙工商业较为发达,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摩加迪沙的工商业发展情况,没有涉及国家对经济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摩加迪沙的商人出售布匹到其他地区,但没有涉及这些布匹是否卖到其他国家,排除C项;材料只是设计摩加迪沙的商业,但没有涉及是否还有农业等其他经济形态,不能得知摩加迪沙经济结构单一,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786年,美国北部诸州发生了多起破产农民和工人起义。同年9月,谢斯率领500余名农民在马萨诸塞州走上起义道路,他们围攻法院,释放因负债而被捕的穷人,起义人数最多时有1万多人。马萨诸塞州向政府请求援助,政府却一筹莫展。谢斯起义( )
A. 导致美国社会的分裂 B. 推动美国邦联向联邦制的转变
C. 加快独立战争的进程 D. 破坏了分权与制衡的政治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786年(美国)。根据材料“起义发生后,马萨诸塞州曾向中央政府请求援助,但无兵无权的中央政府却一筹莫展,起义震动了整个统治集团”,强调了中央政府的无权,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独立战争后,美国确立的是邦联制,国家无权,各州权力很大,阻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鉴于此,为了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1787年宪法中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B项正确;谢斯起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美国的社会稳定,排除A项;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时间不符,排除C项;谢斯起义推动了联邦制的出现,巩固了分权与制衡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854—1856年,当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激战正酣时,伦敦银行界还俄国政府筹措贷款,将商业独立于国家政治之外。该现象( )
A. 致使英国在战争中最终获败 B. 说明英国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C.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反映了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4—1856年(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英国与俄国交战期间,伦敦银行界还为俄国政府筹措贷款,说明英国商业活动不受国家政治的影响,反映了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D项正确;克里米亚战争最终以俄方求和签订巴黎和约而结束,排除A项;材料现象反映了英国商界奉行自由主义,不能体现英国国家主权意识淡薄,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5. 下表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主要民族民主运动的概况,这一时期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
地区 国家 主要事件
亚洲 中国 探索革命道路,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印度 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国殖民者斗争
非洲 埃及 在华夫脱党领导下英国被迫让步,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
埃塞俄比亚 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
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领导游击队反对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迫使美军撤出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引导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A.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B. 构建了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
C. 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崩溃 D. 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据材料“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主要民族民主运动的概况”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亚非拉大地上的民族民主运动,此起彼伏,声势浩大,成就显著,如:中国北伐战争中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桑地诺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墨西哥卡德纳斯总统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这些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A项正确。二战后美苏主导建立了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时空不符,排除B项;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没有崩溃,排除C项;20世纪60年代,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 欧洲人把二战后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称之为“白银的50年代”和“黄金的60年代”。这一时期欧洲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B. 国际形势的缓和 C. “福利国家”的建设 D. 经济政策的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经济政策进行调整,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项正确;欧共体成立是在1967年,排除A项;这一时期处于冷战时期,国际形势并未缓和,排除B项;“福利国家”的建设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计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謇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开拓者,他认为:“世界今日之竞争,农工商业之竞争也;农工商业之竞争,学问之竞争也”,“有实业而无教育,则业不昌”。他在回顾办学历程时说:“因南通棉产著名,首先创设大生纱厂”,“纺纱需棉,须产棉地,乃创立通海垦牧公司。有棉产地,须讲求改良棉种及种法,又创立农业学校,此校在省立农校之前;纺纱需专门人才,又设立纺织学校,此校为全国仅有”。他还说:“农学校之学生,不能为农夫之所为,是可谓学生,而不能谓农学生”。
——摘编自程绍珍《张謇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职业教育在人民期盼中、社会诉求中发展而来。需要宣传反封建的文艺人员,就设立高尔基戏剧学校;需要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就设立红军卫生学校;需要持筹握算的会计人员,就设立财经学校。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有工会承担、合资入股、个人捐助等方式。党与人民同甘共苦,想方设法为教学创造条件。红军大学就地取材,自来水是从高处用竹筒把水引过来,住房是利用大树的树杈建造;医学学校门板当黑板,沙盘和木笔作为纸和笔,学校还借用民间桌凳做课桌,学生使用的教材均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编写油印。
——摘编自孟京奥、雷前虎《中国共产党发展职业教育的苏区探索》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职教育迎来发展的春天。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标志高等职业教育建设迈上法制化轨道。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从2000—2018年,高职学校数从442所增加至1418所;全日制高职在校学生数从100.9万人增长到1133.7万人;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从8.7万人激增到49.8万人,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摘编自宋乃庆、郑智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謇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创办职业教育的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
【答案】17. 倡导职业教育,主张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相结合;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实际;学以致用,强调实践性。
18. 经验:服务生产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需要;经费来源多元化;密切联系群众;独立自主、艰苦奋斗。
意义: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促进了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和时代参照。
19. 原因: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法律法规日益完善;经费投入不断提高。
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借鉴职业教育的历史经验;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服务社会需要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张謇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开拓者”可知,倡导职业教育;据材料“世界今日之竞争,农工商业之竞争也;农工商业之竞争,学问之竞争也”,“有实业而无教育,则业不昌”可知,主张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相结合;据材料“因南通棉产著名,首先创设大生纱厂”可知,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实际;据材料“有棉产地,须讲求改良棉种及种法,又创立农业学校,此校在省立农校之前;纺纱需专门人才,又设立纺织学校,此校为全国仅有”可知,学以致用,强调实践性。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经验:据材料“需要宣传反封建的文艺人员,就设立高尔基戏剧学校;需要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就设立红军卫生学校;需要持筹握算的会计人员,就设立财经学校”可知,服务生产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需要;据材料“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有工会承担、合资入股、个人捐助等方式”可知,经费来源多元化;据材料“党与人民同甘共苦,想方设法为教学创造条件”可知,密切联系群众;据材料“红军大学就地取材,自来水是从高处用竹筒把水引过来,住房是利用大树的树杈建造;医学学校门板当黑板,沙盘和木笔作为纸和笔,学校还借用民间桌凳做课桌,学生使用的教材均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编写油印”可知,独立自主、艰苦奋斗。
意义:据材料“需要宣传反封建的文艺人员,就设立高尔基戏剧学校;需要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就设立红军卫生学校;需要持筹握算的会计人员,就设立财经学校”可知,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据材料“党与人民同甘共苦,想方设法为教学创造条件”可知,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据材料“需要持筹握算的会计人员,就设立财经学校”可知,促进了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区的职业教育经验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和时代参照。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原因:据材料“改革开放后,我国高职教育迎来发展的春天”可知,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据材料“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可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标志高等职业教育建设迈上法制化轨道”可知,法律法规日益完善;据材料“高职学校数从442所增加至1418所;全日制高职在校学生数从100.9万人增长到1133.7万人;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从8.7万人激增到49.8万人”可知,经费投入不断提高。
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项建设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中国成立之前,在苏区创办的职业教育经验也为改革开放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服务社会需要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基层治理是一个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的过程,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的特征与乡里两极架构始终存在。周朝依托乡官采取礼治教化的治理模式,秦汉在乡以德化中心,在里采取什伍监察设计的乡教里治模式。隋朝时期乡的功能开始弱化,里正成为乡村的真正领导,形成乡辅里主的治理模式,乡官开始职役化。宋朝先是采取乡里制,经王安石变法发展出保甲制度,皇权对基层控制加强,同时带有基层自治精神的民间乡约、社学、社仓均有重要发展。明清时期,里甲、保甲管控开始主导基层治理实践,而且与自治机制相融合。我国基层治理的演变过程表明,国家政权对基层治理的干预和控制整体上是增强的。强政府、强管控的优势有利于社会统一有序,弊端是治理人力、财力与管理成本增加,基层活力不足。基层治理同时承担多种职责,因此基层治理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
——摘编自王伟进、李兰《我国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基层治理对我国当前基层治理的启示。
【答案】(1)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政府控制与社会自治结合;德治、法治相融合;政权对基层社会的控制逐渐加强。
(2)批判地继承基层治理的经验;加强和完善基层治理模式;充分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政府统筹兼顾、协同推进等。
【解析】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由材料“我国基层治理是一个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断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的过程,周朝依托乡官采取礼治教化的治理模式,秦汉在乡以德化中心,在里采取什伍监察设计的乡教里治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得: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德治、法治相融合;由材料“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的特征与乡里两极架构始终存在”可以概括得出:政府控制与社会自治结合;由材料“我国基层治理的演变过程表明,国家政权对基层治理的干预和控制整体上是增强的”可以概括得出:政权对基层社会的控制逐渐加强。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当前基层治理的启示可以从批判与继承中国古代、西方国家古代与现代基层治理的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关切问题与基层治理问题、加强和完善基层治理模式等角度谈。根据材料“强政府、强管控的优势有利于社会统一有序,弊端是治理人力、财力与管理成本,增加活力不足。”可以得出:批判地继承基层治理的经验;充分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根据材料“基层治理同时承担多种职责,因此基层治理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可以得出认识:政府统筹兼顾、协同推进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战争等在17世纪频繁上演,其程度与范围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呈现全球弥漫的态势。可以说,从英格兰、法国到沙俄帝国、奥斯曼帝国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至南北美洲,无一幸免。17世纪是“充满危机的世纪”。
——摘编自(英)帕克《全球危机》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就材料中的17世纪或任选一个世纪,拟定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标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答案示例:17世纪是危机与发展并存的世纪
一方面,17世纪旧势力、旧秩序受到多方挑战。中央集权加强,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封建专制统治受到资产阶级革命的挑战。区域性战争造成欧亚地区政局动荡,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遭到西方殖民侵略,一些古老的帝国受到冲击。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削弱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
另一方面,17世纪也在危机中孕育着发展的因素。英国逐渐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发展,外交制度建立,国际法形成。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范围继续扩大,世界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初步呈现。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改变了自古代中世纪以来人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综上所述,17世纪充满危机,但也孕育着发展的因素,其本质是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学等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和社会转型。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17世纪(世界)。首先,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就材料中的17世纪或任选一个世纪,拟定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标题。如论题:17世纪是危机与发展并存的世纪。其次,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论证过程做到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论证:根据材料“革命、战争等在17世纪频繁上演,其程度与范围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呈现全球弥漫的态势。”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一方面,17世纪旧势力、旧秩序受到多方挑战。中央集权加强,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封建专制统治受到资产阶级革命的挑战。区域性战争造成欧亚地区政局动荡,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遭到西方殖民侵略,一些古老的帝国受到冲击。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削弱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另一方面,17世纪也在危机中孕育着发展的因素。英国逐渐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发展,外交制度建立,国际法形成。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范围继续扩大,世界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初步呈现。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改变了自古代中世纪以来人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近代自然科学兴起。最后,小结升华,呼应论题。综上所述,17世纪充满危机,但也孕育着发展的因素,其本质是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学等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和社会转型。安徽师大附中2024届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第1至第4页,非选择题第5至第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24年央视春晚吉祥物龙辰辰形象融合了多件国宝元素,其腹部的云雷纹来源于青铜器何尊。云雷纹作为商周青铜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何纹饰,流行时间很长。云雷纹的长期流行反映了( )
A. 先民们的审美情趣 B. 对几何图形的崇拜 C. 礼乐文化受到重视 D. 社会出现贫富分化
2. 汉初部分侯国人口增长统计表
年代(公元前) 侯国 始封时户数 国除时户数 年增长率(%)
201-154 魏其 1000 3000 2.4
201-153 绛阳 740 1500 1.5
201-152 酂 8000 26000 2.4
201-151 成 2500 5600 1.6
201-151 东武 2000 10100 3.3
201-148 曲周 4000 18000 2.8
上表可以用来说明汉初( )
A. 人口流动性增强 B.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 经济恢复与发展 D. “推恩令”效果显著
3. 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唐睿宗时始设节度使,到玄宗天宝年间,从西北到东北共设八个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将原本只存在边地的军镇又扩展到内地。这一变化( )
A. 说明边疆与内地联系加强 B. 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C. 是迫于当时国内形势的需要 D. 有利于实现民族之间的交融
4. 宋朝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南北官窑瓷器呈现出一个朝代的共同美感,那就是朴实无华、优雅端庄的极简主义。宋瓷经过宋人的反复淬炼,去芜存菁,留下最实用、最简洁也是最富美感的造型器用。这一风格( )
A. 源于时代精神的浸润 B.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
C. 体现制瓷技术的成熟 D. 表达了政局分裂的哀伤
5. 明初先后禁止民间白银、铜钱用于交易,逐步建立起单一的纸钞体制。但随着宝钞的贬值并迅速崩溃,各地纷纷使用铜钱,明政府被迫解除禁钱行用令。到16世纪晚期,白银又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这反映了明朝( )
A. 货币体系的完善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对外贸易的萎缩 D. 原始资本的积累
6. 19世纪中后期,工厂制度进入中国。至1913年,工厂数量已颇具规模。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人统计发现,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工厂制度( )
A. 是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物 B. 是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
C. 仍属于封建经济的范畴 D. 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7. 下图是发生在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战争形势图,这场战争( )
A. 说明南北议和走向失败 B. 主要缘于宋教仁被刺杀
C. 迫使袁世凯取消了帝制 D. 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根基
8. 据统计,1937年9月—1940年6月间,有254家民营企业和政府所辖的9个兵工厂迁入重庆。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规定军需厂矿优于民营厂矿迁移,对民营工业也采取了一些鼓励、奖励、协助等优惠政策和措施。国民政府上述措施旨在( )
A. 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 B. 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
C. 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 D. 维护国民党独裁统治
9. 1956年,陈云指出,现在从大城市到小集镇大部分都管得太死,他主张除粮食、布匹等重要物资和一些热销货继续统购外,其余可以自由选购。这一主张意在( )
A. 反思三大改造的急躁冒进 B. 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
C.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D. 强调经济建设要为民生服务
10. 下图是1987年出版《全面发展,茁壮成长》宣传画,该作品突出反映了( )
A. 体育强国的社会心声 B. 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C. 男女平等的价值追求 D. 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11. 德国古史学家迈耶的《古代史》写的是西方古代史,但他从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开始叙述。20世纪初出版的《剑桥古代史》亦是如此。这种历史叙述方式是基于( )
A. 奥斯曼帝国的强势崛起 B.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衰亡
C. 不同文明的借鉴与影响 D. 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异
12. 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绘:是一座极大的城池。当地人有许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他们有许多绵羊。他们是一些强悍的商人。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摩加迪沙( )
A. 实行重商政策 B. 工商业较发达 C. 对外交流频繁 D. 经济结构单一
13. 1786年,美国北部诸州发生了多起破产农民和工人起义。同年9月,谢斯率领500余名农民在马萨诸塞州走上起义道路,他们围攻法院,释放因负债而被捕的穷人,起义人数最多时有1万多人。马萨诸塞州向政府请求援助,政府却一筹莫展。谢斯起义( )
A. 导致美国社会的分裂 B. 推动美国邦联向联邦制的转变
C. 加快独立战争的进程 D. 破坏了分权与制衡的政治原则
14. 1854—1856年,当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激战正酣时,伦敦银行界还为俄国政府筹措贷款,将商业独立于国家政治之外。该现象( )
A. 致使英国在战争中最终获败 B. 说明英国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C.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反映了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
15. 下表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主要民族民主运动的概况,这一时期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
地区 国家 主要事件
亚洲 中国 探索革命道路,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印度 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国殖民者斗争
非洲 埃及 在华夫脱党领导下英国被迫让步,埃及宣布为独立君主立宪国家
埃塞俄比亚 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
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领导游击队反对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迫使美军撤出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引导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A.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B. 构建了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
C. 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崩溃 D. 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16. 欧洲人把二战后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称之为“白银的50年代”和“黄金的60年代”。这一时期欧洲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B. 国际形势的缓和 C. “福利国家”的建设 D. 经济政策的调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计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謇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开拓者,他认为:“世界今日之竞争,农工商业之竞争也;农工商业之竞争,学问之竞争也”,“有实业而无教育,则业不昌”。他在回顾办学历程时说:“因南通棉产著名,首先创设大生纱厂”,“纺纱需棉,须产棉地,乃创立通海垦牧公司。有棉产地,须讲求改良棉种及种法,又创立农业学校,此校在省立农校之前;纺纱需专门人才,又设立纺织学校,此校为全国仅有”。他还说:“农学校之学生,不能为农夫之所为,是可谓学生,而不能谓农学生”。
——摘编自程绍珍《张謇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职业教育在人民期盼中、社会诉求中发展而来。需要宣传反封建的文艺人员,就设立高尔基戏剧学校;需要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就设立红军卫生学校;需要持筹握算的会计人员,就设立财经学校。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有工会承担、合资入股、个人捐助等方式。党与人民同甘共苦,想方设法为教学创造条件。红军大学就地取材,自来水是从高处用竹筒把水引过来,住房是利用大树的树杈建造;医学学校门板当黑板,沙盘和木笔作为纸和笔,学校还借用民间桌凳做课桌,学生使用的教材均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编写油印。
——摘编自孟京奥、雷前虎《中国共产党发展职业教育的苏区探索》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职教育迎来发展的春天。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标志高等职业教育建设迈上法制化轨道。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从2000—2018年,高职学校数从442所增加至1418所;全日制高职在校学生数从100.9万人增长到1133.7万人;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从8.7万人激增到49.8万人,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摘编自宋乃庆、郑智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謇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创办职业教育的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基层治理是一个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的过程,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的特征与乡里两极架构始终存在。周朝依托乡官采取礼治教化的治理模式,秦汉在乡以德化中心,在里采取什伍监察设计的乡教里治模式。隋朝时期乡的功能开始弱化,里正成为乡村的真正领导,形成乡辅里主的治理模式,乡官开始职役化。宋朝先是采取乡里制,经王安石变法发展出保甲制度,皇权对基层控制加强,同时带有基层自治精神的民间乡约、社学、社仓均有重要发展。明清时期,里甲、保甲管控开始主导基层治理实践,而且与自治机制相融合。我国基层治理的演变过程表明,国家政权对基层治理的干预和控制整体上是增强的。强政府、强管控的优势有利于社会统一有序,弊端是治理人力、财力与管理成本增加,基层活力不足。基层治理同时承担多种职责,因此基层治理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
——摘编自王伟进、李兰《我国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基层治理对我国当前基层治理的启示。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战争等在17世纪频繁上演,其程度与范围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呈现全球弥漫的态势。可以说,从英格兰、法国到沙俄帝国、奥斯曼帝国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至南北美洲,无一幸免。17世纪是“充满危机的世纪”。
——摘编自(英)帕克《全球危机》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就材料中的17世纪或任选一个世纪,拟定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标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