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福建省厦门市音乐学校2023-2024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课堂练习历史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厦门市音乐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课堂练习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某旅游公司开发了下列旅游线路。该旅游线路的主体是感受( )
A.大河流域文明的成就 B.亚非古国文明的风采
C.西方海洋文明的成就 D.建筑艺术多样化特性
2.汉谟拉比坚持的“能被普遍接受”和“具有永久性”的立法原则已经成为后来诸多法律的基本出发点。由此可知( )
A.《汉谟拉比法典》影响深远 B.法典是汉谟拉比唯一的成就
C.法律文明源于古代两河流域 D.汉谟拉比注重法律公平正义
3.有学者写道:亚历山大征服埃及,打败波斯,重修巴比伦,试图实现希腊和波斯的完全统一。他比过去许多征服者有远见,知道光凭武力帝国是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的。于是,他的士兵变成了学校的老师,希腊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像洪水一样涌来。这说明亚历山大治理国家时特别重视( )
A.文化和精神的力量 B.民主和法制的影响
C.商业和贸易的作用 D.礼仪和服饰的规范
4.《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第一步,公民法、最高裁判官法、万民法是罗马法制空前发展的重要表现,《罗马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这反映了罗马法( )
A.产生的条件 B.适用的范围 C.体系的演变 D.深远的影响
5.古希腊建筑师在设计伊瑞克提翁神庙时,把6根石柱雕刻成少女形象,并在每个少女头顶加上花篮以更好承受神庙的重量。这体现了古希腊( )
A.对后世的建筑风格产生深远影响 B.实现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C.注重人文与审美契合的建筑理念 D.艺术人才辈出成就斐然
6.下图所示知识结构中“?”处应填入的国名是( )
A.巴比伦王国 B.法兰克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
7.1200年,法国国王腓力二世下令:“市民不得将变质肉卖给学生,不得在啤酒内掺水,不得短斤缺两。违者。由大学法庭加以审理。”这表明欧洲早期大学( )
A.受到国王直接控制 B.得到教皇的有力支持
C.拥有一定自治地位 D.推动城市工商业发展
8.14世纪时,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拜占庭,许多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珍品及书籍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知( )
A.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
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政治格局的变动会影响文化发展
9.阿拉伯化学家加比尔的著作被译成拉丁文后,成为西欧炼金术和化学的基础。今天通用的一些化学药品名称,像酒精、樟脑、苏打等,都是从阿拉伯语中来的。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传承了古希腊文明 B.沟通了东西方贸易
C.架起了文化的桥梁 D.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10.下面是某同学在预习《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课时设计的部分知识结构图,其中①处应是( )
A.手工工场 B.租地农场 C.手工业者 D.工厂制度
11.14世纪,意大利“薄雾开始消散……人成了精神的个体,并且也这样认识自己”。这反映了意大利人
A.重视标新立异
B.追求人性解放
C.反对君主专制
D.抛弃宗教信仰
12.根据1787年美国宪法的规定,图中正确反映出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权力关系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 B.② C.③ D.④
13.法国是一个极其无能且不公正,以致统治机构摇摇欲坠地陷于停顿状态的国家。正是政府的这种停顿状态,使野心勃勃、心怀不满的资产阶级有机会成功夺权。由此可知,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 )
A.社会发展陷于停顿 B.封建政府腐朽无能
C.资产阶级反对专制 D.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14.19世纪下半叶,欧洲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组织致力于通过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切经济领域消灭剥削,实现人民大众的平等。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人权宣言》的发表 B.《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5.1857—1859年,印度几乎所有的阶级、阶层都参加了反英起义,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是起义的主力军,土兵是起义的突击力量,部分封建王公参加并领导了起义。这说明当时印度( )
A.国内阶级矛盾消除 B.自由贸易繁荣发展
C.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D.民主自由观念盛行
16.俄国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纷纷试图以本地或外出务工等方式,不断加入到商品货币关系中来缓解经济压力。这说明( )
A.农奴转换身份后仍受压迫 B.俄国有优良的手工业传统
C.俄国面临农业用地不充足 D.农奴制改革推动经济转型
17.韦尔斯在《世界史纲》中说:林肯拥护联合,拥护美国的长久和平。他反对奴隶制,但他把奴隶制看作是次要问题。他的主要目的是美国不应当被分裂成显然不同而相互倾轧的两个部分。因此在漫长的四年斗争中,他始终坚持一个不动摇的信念、一个坚定的意志。材料表明林肯“不动摇的信念”是( )
A.维护国家统一 B.废除奴隶制
C.推翻殖民统治 D.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18.小历同学利用五一小长假的时间和朋友去书店购物,下边是他的购物小票,据此判断他想要了解的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 B.莫斯科保卫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斯大林格勒战役
19.1918年,面对国内外敌人的勾结,苏联红军唱着“一起去参军,勇敢地去作战,为苏维埃政权……”,纷纷奔向杀敌战场。红军战士积极参战是为了( )
A.抵御普奥联军进攻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反抗临时政府镇压 D.捍卫十月革命成果
20.“和约的制定者是在恨、贪、惧的氛围中集合于巴黎的。他们怀恨敌人,贪婪殖民地和赔款恐惧布尔什维主义。”“和约”签订的背景应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B.德国法西斯上台
C.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D.苏联模式形成
21.(非暴力)的力量在于对真理坚忍不拔的追求。这种真理,用强有力的字眼来表达就是爱。爱的法则要求我们不要以怨报怨,以暴力对暴力,而要……以德报怨。甘地以此思想为指导领导的本国运动( )
A.推翻了封建统治 B.推动了经济发展
C.实现了国家独立 D.打击了殖民统治
22.1932年时,德国空军总共有各类飞机36架,到1939年就拥有各类飞机8295架,是1932年的230倍,是英国、法国、波兰三个国家空军力量的总和。对上述现象解释恰当的是,德国当时( )
A.结成同盟,谋划世界大战 B.发展军工,积极扩军备战
C.实行新政,工业成就卓著 D.发展经济,以重工业为主
23.他们从各自意识形态出发,广泛争夺势力范围,但他们之间从来没有派出军队进行直接战斗,相反他们会通过武装自己的代理国家进行局部的战争。材料描述的是( )
A.美苏“冷战”对峙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殖民体系的瓦解 D.多极化发展趋势
24.下图所示为某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这反映了( )
A.北约组织的成立 B.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华约组织的成立 D.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
25.赫鲁晓夫说:“我国生产一公担(100公斤)牛奶和肉类所花的劳动要比美国多得多。”这反映了( )
A.苏联模式的弊端 B.苏联工业化的成果
C.苏联农产品短缺 D.苏联重视农业生产
26.构建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如图时间轴所表现的主题是( )
A.亚非拉国家新发展 B.非洲摆脱殖民主义的枷锁
C.社会主义的新变化 D.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大扩张
27.“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材料重在说明联合国的成立( )
A.汲取历史教训 B.实现人类公平 C.保护生态环境 D.改善社会民生
28.下侧图片的主题是( )
邮驿通讯 有线电话 互联网
A.技术研发周期缩短 B.科学理论逐渐丰富
C.产业结构日益调整 D.人类社会生活变迁
二、综合题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分期以什么为依据呢?第一种是着眼于政治,即以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发展情况作为划分历史时期的依据。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第二种是以有世界意义的重大经济形态变化为主要依据。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摘编自许永璋、于兆兴《世界近代史断限问题新探》
(1)根据材料,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写出世界近代史两个分期开始的时间。
(2)你同意材料中历史分期的第一种依据,还是第二种依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乔叟(14世纪英国文艺复兴初期的卓越诗人)提到糖的文章不多,它们主要强调了糖的稀有和珍贵。到莎士比亚(1564~1616年)时期,提到糖的文献便多了起来,这些文献所呈现的变化可以看出,就内在意义而言,蔗糖变得普遍而寻常,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连最贫穷和处于权力最底端的英国居民都开始食用糖,蔗糖提供的廉价丰富的卡路里,是工业革命时代的另一种燃料;就重要性而言,对于帝国,对于国王,对于那些靠英国国内不断增长的生产力以及海外企业带来财富,同时靠它们保证自己财富的社会阶层来说,蔗糖是关键所在。
——摘编自〔美〕西敏司《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
——摘自〔日〕川北稔《蔗糖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蔗糖地位的变化;概括蔗糖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述1700~1760年英国与加勒比海地区蔗糖贸易的趋势。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英国与加勒比海地区蔗糖贸易数量变化的因素。
31.人类社会发展依赖于生态环境。学校以“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整理资料——概括环境问题表现】
材料一 工业化时期,英国家庭大多使用煤炭为燃料,煤炭燃烧后产生的烟尘则通过烟囱排到室外,造成空气污染。日益增多的工业与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大大降低了河水的质量。遭到污染的河水被人们引用后,必然会诱发疾病,造成各自流行病的孽生。
——摘编自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梳理阶段——分析环境理念变化】
材料二 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20世纪50年代前后,只是采取限制燃料使用量和污染物排放时间等限制措施
第二阶段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各发达国家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专门机构
第三阶段 1972年,联合国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环境污染的治理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和“综合治理”发展
第四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思维和价值观念,认识到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摘编自刘芃岩、郭玉凤等主编《环境保护概论》(第二版)【拓展延伸——拟定环保宣传标语】
材料三 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我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深度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球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钱海《生态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化时期英国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说明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理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的努力。
(4)综合上述材料,为呼吁人们增强环保意识,请你拟定一则宣传标语。
三、论述题
32.危机既是危险,也是转机。九年级(12)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绘制了下侧图示,请你从下面的道路指向中选择三条,以“危机·转机”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图片及图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成就,属于大河流域文明的成就,克里特岛宫殿遗址和罗马大竞技场遗址分别是位于欧洲的古代希腊和罗马建筑,属于西方海洋文明的成就,三者展现了人类建筑艺术具有多样化特性,D项正确;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成就,属于大河流域 文明的成就,而克里特岛的宫殿遇址、罗马大竞技场遗址是希腊和罗马的建筑,属于海洋文明,排除A项;金字塔代表了非洲文明古国的风采,但是克里特岛和罗马大竞技场属于欧洲文明而不是亚洲文明,排除B项; 克里特岛宫殿遗址和罗马大竞技场遗址属于西方海洋文明的成就,而金字塔属于大河文明而不是海洋文明的成就,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能被普遍接受”“具有永久性”“成为后来诸多法律的基本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对后来制定法律影响深远,A项正确;材料没有表明法典是汉谟拉比唯一的成就,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法律文明源于古代两河流域,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谟拉比注重法律公平正义,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他比过去许多征服者有远见,知道光凭武力帝国是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的。于是,他的士兵变成了学校的老师,希腊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像洪水一样涌来”和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推动了希腊文化向外传播。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行动将希腊文化和东方文明相融合,为后世的文化交流和世界历史的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材料说明亚历山大治理国家时特别重视文化和精神的力量,A项正确;民主和法制与材料“希腊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像洪水一样涌来”不符,排除B项;材料是亚历山大东征,推动了希腊文化向外传播,没有涉及商业和贸易,排除C项;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行动将希腊文化和东方文明相融合,重视礼仪和服饰的规范的说法是片面的,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据题意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万民法是发展,《罗马民法大全》则是集大成者,所以这是描述了罗马法的体系演变,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体系的演变,而不是产生的条件、适用的范围和影响,排除ABD项。故选C项。
5.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古希腊建筑师在设计伊瑞克提翁神庙时,把6根石柱雕刻成少女形象,并在每个少女头顶加上花篮以更好承受神庙的重量”可知,在实用的基础上讲究艺术之美和人文情怀,这体现了古希腊建筑师们注重人文与审美契合的建筑理念,C项正确;对后世的建筑风格产生深远影响,从题干中无法得出,排除A项;题干主旨是体现了古希腊建筑师们注重人文与审美契合的建筑理念,未显示实现男女社会地位平等,排除B项;题干主旨是体现了古希腊建筑师们注重人文与审美契合的建筑理念,希腊艺术人才辈出成就斐然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依据题干知识结构图信息“克洛维、封君封臣制、查理曼帝国、帝国一分为三”和所学知识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481年克洛维建立在高卢地区的法兰克王国;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封君封臣制逐渐形成;8世纪,查理继承法兰克王位,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814年,查理曼去世,强盛一时的帝国很快走向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因此知识结构中“?”处应该填写法兰克王国,B项正确;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完成西亚两河流域中下游的统一,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排除A项;拜占庭帝国即是指东罗马帝国,395年由罗马帝国分裂出来,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灭亡,排除C项;阿拉伯帝国是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存在于632年—1258年,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违者由大学法庭加以审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早期大学拥有司法特权,大学法庭可以审理一些事务,即欧洲的早期大学拥有一定的自治地位,C项正确;材料并不能充分说明欧洲的大学受到国王直接控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教皇的支持,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到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从题干内容可以看出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入侵,所以使得拜占庭帝国大量的学者转移到西欧,反映出政治格局变动影响了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政治格局变动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并没有体现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只反映出了古代拜占庭帝国大量学者逃到西欧,但并没有说文化中心转移,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政治格局变动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因此看不出意大利具备成熟的文化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据题意可知,今天通用的一些化学药品的名称都来自于阿拉伯语,阿拉伯化学家的著作成为西欧近代化的基础,说明西欧的文化中融合了阿拉伯文化,阿拉伯帝国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古希腊文明的传承和东西贸易的问题,排除AB项;“创造”的说法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课的部分知识结构图,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西欧经济和社会出现了发展,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出现。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加之一些领主不善于经营,于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14世纪中叶以后,出租领主自营地达到一个高潮,领主也因此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农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故①处应是租地农场,B项正确;结构图反映的是农村的发展状况,体现的是农业关系,而不是手工工场方面的,排除A项;手工业者是手工工场的从业人员,不是本质表现,排除C项;工厂制度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4至16世纪的意大利人认为人类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追求人性解放,提倡人的价值和作用,这充分体现出文艺复兴倡导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所以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2.B
【详解】根据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度,各州加入联邦后不再享有完全的主权,但保留一些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即联邦政府与地方各州政府分享权力,地方有自主权,故选B;A是联邦与各州平等,是联邦政府与各州组成联合体,即邦联制度,是独立后到1787年宪法前实行,排除;C是联邦从属于各州,明显错误,排除;D是联邦政府与各州在某些事务上相互牵制,还是属于分立状态,与1787年宪法不符,排除。
13.B
【详解】根据材料“正是政府的这种停顿状态,使野心勃勃、心怀不满的资产阶级有机会成功夺权”可以得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国政府“极其无能且不公正”,所以材料表明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封建政府腐朽无能,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统治机构摇摇欲坠地陷于停顿状态,而不是社会发展陷于停顿,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资产阶级反对专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发展受阻,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9世纪下半叶,欧洲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组织致力于通过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切经济领域消灭剥削,实现人民大众的平等。”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出版,《共产党宣言》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C项正确;《人权宣言》发表于1789年,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根本原则,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拿破仑法典》于1804年颁布实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发生在1917年11月,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据材料可知,1857—1859年,印度几乎所有的阶级、阶层都参加了反英起义,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是起义的主力军,土兵是起义的突击力量,部分封建王公参加并领导了起义,这说明当时印度民族意识普遍觉醒,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1857—1859年,印度几乎所有的阶级、阶层都参加了反英起义,未涉及国内阶级矛盾问题,也未涉及经济上的自由贸易发展,排除A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自由观念盛行内容,而是强调1857—1859年印度几乎所有的阶级、阶层都参加了反英起义,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据材料“俄国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纷纷试图以本地或外出务工等方式,不断加入到商品货币关系中来缓解经济压力”并结合所学可知,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民纷纷试图以本地或外出务工等方式,不断加入到商品货币关系中来缓解经济压力,因此农奴制改革推动经济转型,D项正确;材料强调“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纷纷试图以本地或外出务工等方式,不断加入到商品货币关系中来缓解经济压力”,未涉及农奴转换身份后仍受压迫,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农奴制改革推动经济转型,没有体现俄国的手工业传统,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农奴制改革推动经济转型,没有体现农业用地不足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依据题干“他反对奴隶制,但他把奴隶制看作是次要问题。他的主要目的是美国不应当被分裂成显然不同而相互倾轧的两个部分。”可知,林肯一心维护的是国家的统一,A项正确 ;废除奴隶制在林肯看来是次要问题,排除B项;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排除C项;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根据题干涉及的关键词信息“凡尔登战役”和“1914—1918”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C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后期,排除A项;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排除BD项。故选C项。
19.D
【详解】1918年是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红军战士积极参战是为了捍卫十月革命的成果,故选D;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红军战士积极参展是为了捍卫十月革命的成果,而非抵御普奥联军进攻和反抗临时政府镇压,排除AC;推翻沙皇专制的是二月革命,与题意不符,排除B。
20.A
【详解】根据题干“和约的制定者……集合于巴黎的。他们怀恨敌人,贪婪殖民地和赔款恐惧布尔什维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和约就是战胜国用来瓜分压榨战败国的,战胜国要求分割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甚至分割战败国的领土,并要求战败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他们又惧怕新生的布尔什维主义。因此,该和约是指凡尔赛和约。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历时4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为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召开了会议,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据此可知,“和约”签订的背景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故A项符合题意;此时法西斯主义还未出现,排除B项;1938年慕尼黑阴谋将绥靖政策推上顶峰,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均与题干“和约”(1919年)时间不符,排除CD项。故选A项。
21.D
【详解】根据题干“(非暴力)的力量在于对真理坚忍不拔的追求”可知,甘地提出的“非暴力”思想指导了本国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D项正确;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没有推翻了封建统治,没有推动了经济发展,没有实现了国家独立,排除ABC项。故选D项。
22.B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德国空军1939年拥有各类飞机8295架,是1932年的230倍,是英国、法国、波兰三个国家空军力量的总和,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了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建立法西斯统治,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极其扩军备战,为后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准备了条件,B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德国与其他法西斯国家结成同盟,排除A项;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实行“新政”,取得了成效,与德国不符,排除C项;苏联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大力发展经济,以重工业为主,与德国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3.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他们从各自意识形态出发,广泛争夺势力范围,但他们之间从来没有派出军队进行直接战斗,相反他们会通过武装自己的代理国家进行局部的战争。”可知,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A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亦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大日本帝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及仆从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排除B项;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历史使命的完成及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历史的结束,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排除C项;在冷战格局下,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冲击了两极格局,排除D项。故选A项。
24.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67年、1973年、1993年某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5年4月8日,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1973年,丹麦、英国、爱尔兰加入欧洲共同体。其中法国试图限制超国家权力。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三大共同体纳入欧洲联盟,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同时发展共同外交及安全政策,并加强司法及内政事务上的合作。故题干主要说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B项正确;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排除A项;1955年5月14日华约在波兰首都华沙成立,排除C项;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对于促进国际贸易及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排除D项。故选B项。
25.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结合所学知识,这主要和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有关,因此,材料现象反映了苏联模式的弊端,A项正确;苏联工业化是在斯大林时期完成的,而且材料反映的是苏联模式的弊端,排除B项;虽然苏联的农产品生产可能相对效率较低,但这并不直接意味着农产品短缺,此外,材料中并没有提供关于农产品短缺的具体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苏联模式的弊端,而不是苏联重视农业生产,而且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投入较少,排除D项。故选A项。
26.A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代表了二战后亚洲国家的发展,非洲年和纳米比亚独立代表了非洲的摆脱了殖民枷锁,古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代表拉丁美洲国家的发展,A项正确;非洲年和纳米比亚独立代表了非洲的摆脱了殖民枷锁,不能代表亚洲和拉丁美洲,排除B项;古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但是其他事件不符,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大扩张,排除D项。故选A项。
27.A
【详解】根据“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可知联合国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汲取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维护世界和平,A项正确;联合国的成立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不是为了实现人类公平、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社会民生,排除BCD项。故选A项。
28.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邮驿通信使古代时期信息传递方式,耗时较长,有线电话发明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方便了人们之间的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互联网的诞生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联系,因此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变迁,D项正确;题干没有显示有线电话、互联网从研究到成功的时间,不能反映技术研发周期缩短,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出通讯科学理论逐渐丰富,排除B项;题干反映是通讯手段的变化,没有反映出产业结构日益调整,排除C项。故选D项。
29.(1)时间:17世纪40年代;16世纪00年代(或15世纪终结或16世纪开端)。
(2)示例1:
判断:同意第一种依据。
理由: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标志着世界历史从中世纪里走出来,进入世界近代史;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由此持续进行,世界现代史由此开始。以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为历史分期依据,具有明显界限。
示例2:
判断:同意第二种依据。
理由: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带动欧洲工商业繁荣,在促进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世界从分散、孤立不断走向统一整体,逐步确立起世界的观念;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国家疯狂地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详解】(1)根据材料“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结合所学可知,年代转换为世纪,在百位上加1,十位上的数是多少就是多少年代,1640年是17世纪40年代,1500年是16世纪00年代。
(2)根据材料两种依据都可以,选择一种之后,阐述清楚具体的事件以及这个事件的作用,表明这种依据的正确性,如同意第一种依据。理由就是阐述清楚1640和1917两个时间节点发生的重大事件的代表性意义。如理由: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标志着世界历史从中世纪里走出来,进入世界近代史;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由此持续进行,世界现代史由此开始。以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为历史分期依据,具有明显界限。
同意第二种依据,理由: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带动欧洲工商业繁荣,在促进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世界从分散、孤立不断走向统一整体,逐步确立起世界的观念;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国家疯狂地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30.(1)变化:从稀有(珍贵)到普遍(平常)。
影响:价格便宜的蔗糖大量销往英国,促成工业化的英国大量消费蔗糖,糖成为工人阶级卡路里的廉价来源(或提高英国人的生活品质,改变饮食习惯或结构);降低了劳动成本,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蔗糖为英国皇室和资本家提供了数量庞大的财富(或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2)趋势: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或波动上升。或曲折上升。或总体上升,但有波折。或不断增长。或总体呈上升趋势)。
(3)因素:新航路的开辟;三角贸易,尤其是蔗糖~黑奴贸易的发展(或英国殖民扩张,海外市场需求增大;或殖民地种植园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的需求(或英国人口大幅增长);加糖红茶的消费嗜好从贵族阶层下移,成了很多中间阶层民众的消费习惯(或英国政府政策推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详解】(1)从“它们主要强调了糖的稀有和珍贵”“蔗糖变得普遍而寻常”可知,蔗糖地位所发生的变化是由稀有到寻常。从“蔗糖提供的廉价丰富的卡路里,是工业革命时代的另一种燃料”“对于帝国,对于国王,对于那些靠英国国内不断增长的生产力以及海外企业带来财富,同时靠它们保证自己财富的社会阶层来说,蔗糖是关键所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价格便宜的蔗糖大量销往英国,促成英国大量消费蔗糖,糖也成为工人阶级卡路里的廉价来源,降低了劳动成本,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同时,蔗糖还为英国皇室和资本家提供了数量庞大的财富,加速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2)分析材料二统计图可知,1700~1760年英国与加勒比海地区的蔗糖贸易总体呈上升趋势。
(3)从材料一“蔗糖提供的廉价丰富的卡路里,是工业革命时代的另一种燃料”“连最贫穷和处于权力最底端的英国居民都开始食用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英国与加勒比海地区蔗糖贸易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工业革命后,英国的人口大幅度增长,对蔗糖的需求量大;英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使加糖红茶的消费嗜好从贵族阶层下移,成了很多中间阶层民众的消费习惯;英国的殖民扩张,使得蔗糖的海外市场需求增大;殖民地种植园经济的发展等。
31.(1)具体表现:空气污染严重;河流水质下降;传染病频发。
(2)变化:各国采取措施限制污染到成立环境保护专门机构,再到联合国层面提出全过程控制、综合治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原因:环境污染严重破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和生态问题引起世界高度关注;民众环保意识日益增强。
(3)努力:深度参与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积极倡导国际合作;提出了新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等。
(4)宣传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幸福生活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等。
【详解】(1)具体表现:据材料“工业化时期,英国家庭大多使用煤炭为燃料,煤炭燃烧后产生的烟尘则通过烟囱排到室外,造成空气污染”可知,工业化时期,英国家庭大多使用煤炭为燃料,造成空气污染严重;据材料“日益增多的工业与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大大降低了河水的质量”可知,日益增多的工业与生活污水,导致河流水质下降;据材料“遭到污染的河水被人们引用后,必然会诱发疾病,造成各自流行病的孽生”可知,由于遭到污染的河水被人们引用后,导致传染病频发。
(2)变化: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前后,只是采取限制燃料使用量和污染物排放时间等限制措施”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各国采取措施限制污染;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各发达国家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专门机构”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各发达国家成立环境保护专门机构,即各国从采取措施限制污染到成立环境保护专门机构;据材料“1972年,联合国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环境污染的治理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和‘综合治理’发展”可知,材料体现的是联合国层面提出全过程控制、综合治理;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思维和价值观念,认识到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人们认识到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即再到联合国层面提出全过程控制、综合治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原因:据所学可从环境污染严重破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和生态问题引起世界高度关注;民众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等方面回答。
(3)努力:据材料“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我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深度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积极倡导国际合作;据材料“……并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球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提出了新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等。
(4)宣传语:据所学可拟宣传语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幸福生活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等。
32.示例:危机·转机
观点:一个国家要获得持续的发展,要善于把危机化为转机,在求变中得到发展。
论述: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文》,宣布日本开始实行改革,由于这次改革发生在明治年间,这一事件便以天皇的年号命名,史称“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在军事、经济、文化教育三个方面都进行了大革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现现代化军事革新以及实行文化和教育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日本的国力迅速增强,成为东亚中唯一一个能在近代实现独立发展的国家。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通过颁法令,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933年,美国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手段,扭转了经济形势,使美国的经济得到复苏,同时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改革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
【详解】根据材料“危机·转机”,结合所学,可结合明治维新、1861年改革、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分析,这三个历史史实都是国家遇到危机的改革,因此可有确定观点为:一个国家要获得持续的发展,要善于把危机化为转机,在求变中得到发展。
论述的时候结合这三个事件的时间,具体内容和意义,围绕主题“危机·转机”进行阐述即可,具体示例如下:
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文》,宣布日本开始实行改革,由于这次改革发生在明治年间,这一事件便以天皇的年号命名,史称“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在军事、经济、文化教育三个方面都进行了大革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现现代化军事革新以及实行文化和教育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日本的国力迅速增强,成为东亚中唯一一个能在近代实现独立发展的国家。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通过颁法令,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933年,美国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手段,扭转了经济形势,使美国的经济得到复苏,同时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最后结论进行升华,综上所述,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改革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福建省厦门市音乐学校2023-2024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课堂练习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