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一)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
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 考古人员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近2万平方米的青铜铸造作坊,其中浇铸工场、陶范烘烤工房、陶窑等一应俱全。这一发现反映了( )
A. 青铜制造技术成熟 B. 青铜器种类繁多 C. 原始彩陶工艺领先 D. 手工业规模宏大
2. “衣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对士族门阀的代称。但到了唐朝中期,朝廷规定只有科举出身尤其是进士出身者,才可以称“衣冠户”,并且此类户口可“免一门差徭”。这一现象反映了唐朝时期( )
A. 士族势力已经消亡 B. 社会风气的日益开放
C. 科举制的影响巨大 D. 传统选官模式的废除
3. 元朝版图辽阔,针对西南地区的特点,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实行“土司制度”,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这一做法( )
A. 消除了边疆与内地的差距 B. 阻碍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 使元朝疆域不断向外扩展
4. 鸦片战争结束不久,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魏源、徐继畲、梁廷相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以赞赏的态度介绍过西方的民主制度,说它有中国传说中的“三代(指尧、舜、禹时期)之遗意”。这反映出他们( )
A. 过于推崇西方的政治制度 B. 意识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C. 超越了主流政治思想认识 D. 为戊戌亦决奠定了理论基础
5. 某校历史社团推出了主题展览,分为“尼罗河的赠礼”“众神传说”“复活的密码”“生活在尼罗河与绿洲之中”“永生传说”五部分。这次展览的主题最可能是( )
A. 法老的国度 B. 雅典的辉煌 C. 罗马的荣耀 D. 欧洲的起源
6. 亚历山大东征后,留下很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城市,位于阿富汗的阿伊哈努姆是其中之一。下面饰板中既有西布莉(小亚细亚女神)、尼姬(希腊胜利女神),也有穿着东方服饰的人物,狮子战车又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样式。这反映了( )
阿伊哈努姆城出土的二神驾车图像饰板
A. 世界经济贸易的联系加强 B. 亚历山大东征具有破坏性
C.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D. 中东地区加速希腊化进程
7. 大化改新之前,天皇及皇亲都没有姓。大化改新以后,天武天皇改订全国氏姓,制定了“八色醒姓”,把皇亲血统的氏姓列为八姓之首,和其他氏族加以严格区别。这一举措旨在( )
A. 维护贵族统治秩序 B.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C. 强化天皇专制统治 D. 完善官僚政治制度
8. 中世纪西欧法律中保存了许多古代日耳曼的自由传统,司法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且,法庭也不是完全掌握在领主个人手里,裁决要由包括农奴在内的农民组成的陪审团进行。由此可见,庄园法庭( )
A. 避免了领主对农民的剥削 B. 对领主的司法特权有所约束
C. 以习惯法为依据进行审理 D. 解决了庄园内部的民事纠纷
9.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众多的艺术家们示范了如何从观察和实验入手去发现自然现象的奥秘,还通过所收集的经验证据去挑战当时的语词权威,用几何学的方法图示其发现,并试图建立一般原理。这表明文艺复兴运动( )
A. 确立了近代科学研究方法 B. 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理性精神
C. 与近代科学革命同步展开 D. 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
10. 下图是关于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的讨论,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解读最准确的是( )
小明:相对宽松的社会制度环境,是法国爆发革命的前提条件; 小红:第三等级与国王和以国王为中心国家政权之间的矛盾; 小历:启蒙思想传播给法国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指导方向。
A. 宽松政治环境所致 B. 第三等级不懈斗争的产物
C. 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D. 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1. 历史学家奇波拉认为:“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 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材料表明( )
A. 广阔的海外殖民地促进工业革命兴起 B. 工人增多为工业革命提供阶级基础
C. 君主立宪制为工业革命奠定政治基础 D. 牛顿力学为工业革命提供理论基础
12. 恩格斯在1892年版《共产党宣言》中写道:“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楚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这一论断反映了《共产党宣言》( )
A. 有利于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B. 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
C. 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 D. 实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联合
13. 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之后,农民虽然摆脱了农奴主的枷锁,但其赖以生存的土地要以高出市场数倍的价格来赎买,森林、草场、河流也不再归村社农民无偿使用。农民得到的土地“用以墓场则略大,用以生存则太小”。材料能够佐证( )
A. 亚历山大二世的伟大成就 B.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
C. 沙皇无法领导俄国的改革 D. 专制权力成为改革的障碍
14. 他实现了自己作为“社会秘书”的梦想,同时也用笔完成了拿破仑当年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在他的作品里,成功塑造出一系列取代贵族而人主社会的资产者形象,成为社会的“起诉书”,在今天也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材料中的“他”是( )
A. 但丁 B. 巴尔扎克 C. 贝多芬 D. 托尔斯泰
15. 1925年,苏联的工农业生产已基本上达到一战前水平,财政预算抹去了赤字,工人的实际工资已达到了战前水平的134%,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很大改善。这说明当时苏联( )
A. 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受到欢迎
C. 逐步消灭了贫富分化 D. 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6. 1947年,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说:“(马歇尔计划)在很多程度上也是美国的生存问题”,“美国从它面对的世界共产主义安全考虑就必须关注欧洲的复兴”。这一论断反映出马歇尔计划( )
A. 缘于西欧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局面 B. 对所有欧洲国家展开经济类援助
C. 直接针对苏联为首华沙条约组织 D. 目的是遏制苏联不断西扩的势力
17. 1993年,《欧洲联盟条约》生效后,在欧盟成员国,汽车司机过境不必办税务手续,人们可自由越境采购、旅游、工作和退休。只要获得一国签证即可在该成员国内自由通行。这说明欧盟( )
A. 推动欧洲成为影响世界局势力量 B. 促进欧洲的一体化发展
C. 完全消除了欧洲内部各国贸易壁垒 D. 对外用同一种声音说话
18. 有历史学家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三十年间,西方世界在全球的殖民体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削弱。他们宣称“殖民时代的优越感一去不复返了”。下列能够印证此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
A. 印度民族大起义 B.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C. 苏联解体 D. 纳米比亚独立
19. 目前,世界地区性组织数量已达4100个。其中,无论是国际政府组织或者非政府组织,职能均呈现强化的势头,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深入到反恐、环保、人权、扶贫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 )
A. 打破了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 B. 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C. 推动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 D. 改变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20. 如图为漫画《想要一个家》,这反映了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关注( )
A. 人口问题 B. 住房问题 C. 环境危机 D. 社会保障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大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良,不可斯须离也。 ——唐·刘禹锡《名子说》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明·周怡《勉谕儿辈》
人家富贵二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清·张英《恒产锁言》
材料二 俗语云:“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训家规的首要功能是“齐家”,即对家庭实行有序管理,重视其规范的功能。在古代儒家传统中,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摘编自陈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及其现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家训体现的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原因。
(3)综上所述,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家训?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想取得哪怕是部分的成功,都需要在人们面前提出一个与以往不同并被众多人接受的新的理想和目标,使人们燃起新的希望,深信目前的处境尽管艰难,但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这就需要有新的社会力量站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前头。辛亥革命与此前的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革命的风暴在推动政权更替的同时,南京临时政府为推动社会改良采取了不少政策与措施,“……无数头颅所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减少,有些被完全消灭了”。民国初年,社会上一时出现了朝气蓬勃的新气象。
——摘编自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的理想和目标”与“新的社会力量”的具体内涵。
(2)根据材料二、分析辛亥革命带来的影响。
(3)综上所述,你获取了关于民主革命的什么认识?
23. 请依据下列材料所反映的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相关世界史的知识予以论述,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 恩格斯指出: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又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他们“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独立战争后,英国就对美国进行全方位遏制和实行贸易封锁的外交政策。对此,美国在选择忍耐的同时,把西进作为打破英国战略遏制的重点。19世纪50年代,美国得到了俄勒冈、加利福尼亚等地,实现了建国领袖“跨两大洋国家”的宏伟梦想。19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对美外交政策发生调整,正式承认了美国在美洲的优势地位,并与美国在一系列国际事务中展开亲密无间的合作。
——摘编自黄正柏、梁军《从冲突到和解:近代英美关系考察》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以后,英国的战略重心转向全球市场争夺,开始逐渐放弃遏制美国战略。19世纪60年代,美国通过内战解决国内矛盾,经济发展迅速。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东风,美国最终确立全球经济大国地位,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的主导者。
——摘编自顾云深等《大国进退中的神话与现实——十九世纪英美关系转型历程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前英美关系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英美关系变化的原因。
(3)综上所述,谈谈你在英美关系演变过程中得到的认识。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主要指各国经济高度开放并与国际市场连为一体,具体包括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流动、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自19世纪世界市场形成以来,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经济生活开始国际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和国际贸易的超前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材料二 “逆全球化”重要时间轴
(注:TPP为美国所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摘编自万广华、朱美华《“逆全球化”:特征、起因与前瞻》
(1)根据材料一、归纳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逆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3)综上探究,你认为我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一)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
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 考古人员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近2万平方米的青铜铸造作坊,其中浇铸工场、陶范烘烤工房、陶窑等一应俱全。这一发现反映了( )
A. 青铜制造技术成熟 B. 青铜器种类繁多 C. 原始彩陶工艺领先 D. 手工业规模宏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考古人员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近2 平方米的青铜铸造作坊,其中浇铸工场、陶范烘烤工房、陶窑等一应俱全”可知,二里头遗址的青铜铸造作坊规模宏大,D项正确;青铜制造技术成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青铜器种类繁多,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原始彩陶工艺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排除C项。故选D项。
2. “衣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对士族门阀的代称。但到了唐朝中期,朝廷规定只有科举出身尤其是进士出身者,才可以称“衣冠户”,并且此类户口可“免一门差徭”。这一现象反映了唐朝时期( )
A. 士族势力已经消亡 B. 社会风气的日益开放
C. 科举制的影响巨大 D. 传统选官模式的废除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但到了唐朝中期,朝廷规定只有科举出身尤其是进士出身者,才可以称‘衣冠户’,并且此类户口 可‘免一门差徭’”,可得出,唐朝中期,朝廷规定只有科举出身尤其是进士出身者,才可以称“衣冠户”,并 且此类户口可“免一门差徭”,这说明科举制的影响巨大,C项正确;士族势力已经消亡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社会风气的日益开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传统选官模式,排除D项。故选C项。
3. 元朝版图辽阔,针对西南地区的特点,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实行“土司制度”,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这一做法( )
A. 消除了边疆与内地的差距 B. 阻碍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 使元朝疆域不断向外扩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因俗而治”,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这一举措,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管辖,C项正确;从“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可知,元朝治理地方的举措之一是因俗而治,在加强对地方管辖的同时,也保留了当地的特殊情况,并没有消除边疆与内地的差距,排除A项;元朝的举措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元朝疆域是否扩展,排除D项。故选C项。
4. 鸦片战争结束不久,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魏源、徐继畲、梁廷相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以赞赏的态度介绍过西方的民主制度,说它有中国传说中的“三代(指尧、舜、禹时期)之遗意”。这反映出他们( )
A. 过于推崇西方的政治制度 B. 意识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C. 超越了主流政治思想认识 D. 为戊戌亦决奠定了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魏源、徐继舍、梁廷相等人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他们的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技术,超越了主流政治思想认识,C项正确;魏源、徐继舍、梁廷相等人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他们的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并不是过于推崇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魏源、徐继舍、梁廷相等人并没有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排除B项;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维新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5. 某校历史社团推出了主题展览,分为“尼罗河的赠礼”“众神传说”“复活的密码”“生活在尼罗河与绿洲之中”“永生传说”五部分。这次展览的主题最可能是( )
A. 法老的国度 B. 雅典的辉煌 C. 罗马的荣耀 D. 欧洲的起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尼罗河的赠礼”“众神传说”“复活的密码”“生活在尼罗河与绿洲之中”“永生传说”和所学可知,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因此这次展览恰当的主题是法老的国度,A项正确;雅典的辉煌是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排除B项;古罗马文明是古罗马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在公元前2世纪成为地中海霸主,到公元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亚非、称霸地中海的庞大帝国,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欧洲的起源是爱琴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
6. 亚历山大东征后,留下很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城市,位于阿富汗的阿伊哈努姆是其中之一。下面饰板中既有西布莉(小亚细亚女神)、尼姬(希腊胜利女神),也有穿着东方服饰的人物,狮子战车又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样式。这反映了( )
阿伊哈努姆城出土二神驾车图像饰板
A. 世界经济贸易的联系加强 B. 亚历山大东征具有破坏性
C.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D. 中东地区加速希腊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后,在亚洲留下很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城市,并且将古希腊的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传入东方,同时西方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反映了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未涉及世界各地的经济贸易联系,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具有破坏性”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未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对比材料,无法说明加速希腊化进程,而且材料“二神所坐战车属于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0-前330年)的流行款式”与希腊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 大化改新之前,天皇及皇亲都没有姓。大化改新以后,天武天皇改订全国氏姓,制定了“八色醒姓”,把皇亲血统的氏姓列为八姓之首,和其他氏族加以严格区别。这一举措旨在( )
A. 维护贵族统治秩序 B.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C. 强化天皇专制统治 D. 完善官僚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大化改新以后,天武天皇对全国氏姓作了重新的改订,制定了‘八色醒姓’,把皇亲血统的氏姓列为八姓之首,和其他氏族加以严格区别”可知,武天皇将赐予皇亲之外的社会“八色醒姓”赐予皇亲,这有利于强化天皇专制统治,C项正确;大化改新打击了贵族统治秩序,排除A项;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是大化改新的目的,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有利于强化天皇专制统治,没有体现完善官僚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中世纪西欧法律中保存了许多古代日耳曼的自由传统,司法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且,法庭也不是完全掌握在领主个人手里,裁决要由包括农奴在内的农民组成的陪审团进行。由此可见,庄园法庭( )
A. 避免了领主对农民剥削 B. 对领主的司法特权有所约束
C. 以习惯法为依据进行审理 D. 解决了庄园内部的民事纠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司法有一定的独立性……法庭也不是完全掌握在领主个人手里,裁决要由包括农奴在内的农民组成的陪审团进行”可知,庄园法庭具有一定的司法独立性,对领主的司法特权有所约束,B项正确;庄园法庭本质上是维护领主利益的,A项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并不是庄园法庭的法理依据,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庄园法庭主要解决什么纠纷,排除D项。故选B项。
9.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众多的艺术家们示范了如何从观察和实验入手去发现自然现象的奥秘,还通过所收集的经验证据去挑战当时的语词权威,用几何学的方法图示其发现,并试图建立一般原理。这表明文艺复兴运动( )
A. 确立了近代科学研究方法 B. 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理性精神
C. 与近代科学革命同步展开 D. 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从观察和实验入手去发现自然现象的奥秘,还通过所收集的经验证据去挑战当时的语词权威,用几何学的方法图示其发现,并试图建立一般原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理性精神,B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并没有确立近代科学研究方法,排除A项;文艺复兴运动与近代科学革命并不是同步展开的,排除C项;文艺复兴运动并没有动摇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0. 下图是关于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的讨论,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解读最准确的是( )
小明:相对宽松的社会制度环境,是法国爆发革命的前提条件; 小红:第三等级与国王和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政权之间的矛盾; 小历:启蒙思想的传播给法国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指导方向。
A. 宽松政治环境所致 B. 第三等级不懈斗争的产物
C. 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D. 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相对宽松的社会制度环境,是法国爆发革命的前提条件”“第三等级与国王和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政权之间的矛盾”“启蒙思想的传播给法国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指导方向。”可知,法国大革命是宽松的社会环境、国家政权之间的矛盾、启蒙思想的传播等多重因素的结果,D项正确;宽松政治环境所致是原因之一,不全面,排除A项;第三等级不懈斗争的产物是原因之一,不全面,排除B项;深受启蒙思想影响是原因之一,不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历史学家奇波拉认为:“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 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材料表明( )
A. 广阔的海外殖民地促进工业革命兴起 B. 工人增多为工业革命提供阶级基础
C. 君主立宪制为工业革命奠定政治基础 D. 牛顿力学为工业革命提供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社会和政治结构 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君主立宪制为英国的工业革命奠定了政治基础,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和政治对工业革命的影响,没有涉及海外殖民地,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工人的增多和牛顿力学的影响,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12. 恩格斯在1892年版《共产党宣言》中写道:“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楚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这一论断反映了《共产党宣言》( )
A. 有利于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B. 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
C. 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 D. 实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联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楚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和所学可知,工业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对立阶级,工人阶级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而失败了,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有利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A项正确;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是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提出了共产主义发展的目标,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第一国际实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联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3. 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之后,农民虽然摆脱了农奴主的枷锁,但其赖以生存的土地要以高出市场数倍的价格来赎买,森林、草场、河流也不再归村社农民无偿使用。农民得到的土地“用以墓场则略大,用以生存则太小”。材料能够佐证( )
A. 亚历山大二世的伟大成就 B.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
C. 沙皇无法领导俄国的改革 D. 专制权力成为改革的障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要以高出市场数倍的价格来赎买……农民得到的土地‘用以墓场则略大,用以生存则太小’”可知,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B项正确;材料着重强调了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并不是在称赞亚历山大二世的成就,排除A项;农奴制改革就是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领导下完成的,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改革的局限性,没有提及改革的阻碍,排除D项。故选B项。
14. 他实现了自己作为“社会秘书”的梦想,同时也用笔完成了拿破仑当年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在他的作品里,成功塑造出一系列取代贵族而人主社会的资产者形象,成为社会的“起诉书”,在今天也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材料中的“他”是( )
A. 但丁 B. 巴尔扎克 C. 贝多芬 D. 托尔斯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剧作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19世纪的法国伟大批判现实主文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他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B项正确;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先驱,排除A项;贝多芬是德国天才作曲家,排除C项;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家,排除D项。故选B项。
15. 1925年,苏联的工农业生产已基本上达到一战前水平,财政预算抹去了赤字,工人的实际工资已达到了战前水平的134%,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很大改善。这说明当时苏联( )
A. 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受到欢迎
C. 逐步消灭了贫富分化 D. 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25年苏联的经济、社会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恢复和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恢复经济展,取得了显著成效,A项正确;1921年开始已经停止使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贫富分化”被消灭,排除C项;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 1947年,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说:“(马歇尔计划)在很多程度上也是美国的生存问题”,“美国从它面对的世界共产主义安全考虑就必须关注欧洲的复兴”。这一论断反映出马歇尔计划( )
A. 缘于西欧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局面 B. 对所有欧洲国家展开经济类援助
C. 直接针对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 D. 目的是遏制苏联不断西扩的势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在遏制苏联不断西扩的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D项正确;美国出台“马歇尔计划”的原因是遏制共产主义势力,而不是缘于西欧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局面,西欧并未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排除A项;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对象是西欧国家,并不是所有欧洲国家,排除B项;美国出台“马歇尔计划”是在1947年,而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于1955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7. 1993年,《欧洲联盟条约》生效后,在欧盟成员国,汽车司机过境不必办税务手续,人们可自由越境采购、旅游、工作和退休。只要获得一国签证即可在该成员国内自由通行。这说明欧盟( )
A. 推动欧洲成为影响世界局势的力量 B. 促进欧洲的一体化发展
C. 完全消除了欧洲内部各国贸易壁垒 D. 对外用同一种声音说话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欧洲联盟条约》生效后,在欧盟成员国,汽车司机过境不必办税务手续……只要获得一国签证即可在该成员国内自由通行。”可知,材料反映欧盟建立后,便利了欧盟成员国相互之间的自由通行,体现欧盟的建立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大发展,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欧盟的建立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排除A项;欧盟的建立并没有完全消除了欧洲内部各国贸易壁垒,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欧盟建立便利了成员国之间的交往,并不能说明对外用同一种声音说话,排除D项。故选B项。
18. 有历史学家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三十年间,西方世界在全球的殖民体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削弱。他们宣称“殖民时代的优越感一去不复返了”。下列能够印证此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
A. 印度民族大起义 B.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C. 苏联解体 D. 纳米比亚独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的历史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符合题意,D项正确;印度民族大起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都早于二战,与题意中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三十年间”时间不符,排除AB两项;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9. 目前,世界地区性组织数量已达4100个。其中,无论是国际政府组织或者非政府组织,职能均呈现强化的势头,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深入到反恐、环保、人权、扶贫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 )
A. 打破了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 B. 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C. 推动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 D. 改变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世界地区性组织数量已达4100个。其中,无论是国际政府组织或者非政府组织,职能均呈现强化的势头,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深入到反恐、环保、人权、扶贫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和所学知识可知,国际政府组织或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深入和广泛,这一状况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B项正确;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还没有被打破,排除A项;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与材料时间“目前”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国际政府组织或者非政府组织对世界多方面的影响,没有体现改变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
20. 如图为漫画《想要一个家》,这反映了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关注( )
A. 人口问题 B. 住房问题 C. 环境危机 D. 社会保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分析漫画可知,漫画展现了森林砍伐导致了环境危机,使得鸟类失去了栖息地,这警醒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危机,C项正确;漫画重点反映的是环境危机,没有直接展现人口过快增长导致的问题,排除A项;漫画《想要一个家》中的“主角”是动物,反映的是环境问题而非住房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社会保障,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大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良,不可斯须离也。 ——唐·刘禹锡《名子说》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明·周怡《勉谕儿辈》
人家富贵二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清·张英《恒产锁言》
材料二 俗语云:“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训家规的首要功能是“齐家”,即对家庭实行有序管理,重视其规范的功能。在古代儒家传统中,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摘编自陈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及其现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家训体现的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原因。
(3)综上所述,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家训?
【答案】21. 思想:忠孝、节俭、耕读传家。
22. 原因: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小农经济;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观念;专制统治。
23. 做法:重视传统家训中的修身和道德教育元素;批判与继承,创新传统家训;理解其精神实质,不拘泥于形式;重视家庭在个人道德培养和社会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解析】
【小问1详解】
思想:根据材料一“大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良,不可斯须离也”可知体现了忠孝思想;根据材料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可知体现了节俭思想;根据材料一“人家富贵二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可知体现了耕读传家思想。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一“大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良,不可斯须离也”、材料二“在古代儒家传统中,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原因与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有关,另外,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原因还与小农经济,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观念,专制统治等有关。
【小问3详解】
做法:材料一反映了唐、明、清等著名人物的家规,材料二反映了家训家规的的作用,综上所述,主要从重视、批判与继承等角度分析概括出对待传统家训的做法即可,如重视传统家训中的修身和道德教育元素;批判与继承,创新传统家训;理解其精神实质,不拘泥于形式;重视家庭在个人道德培养和社会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想取得哪怕是部分的成功,都需要在人们面前提出一个与以往不同并被众多人接受的新的理想和目标,使人们燃起新的希望,深信目前的处境尽管艰难,但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这就需要有新的社会力量站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前头。辛亥革命与此前的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革命的风暴在推动政权更替的同时,南京临时政府为推动社会改良采取了不少政策与措施,“……无数头颅所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减少,有些被完全消灭了”。民国初年,社会上一时出现了朝气蓬勃的新气象。
——摘编自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的理想和目标”与“新的社会力量”的具体内涵。
(2)根据材料二、分析辛亥革命带来的影响。
(3)综上所述,你获取了关于民主革命的什么认识?
【答案】22. 新目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新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
23. 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推动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24. 认识:民主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民主革命的成功可以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新目标与新力量:根据材料一中的“辛亥革命”,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提及的“新的理想和目标”与“新的社会力量”均与辛亥革命这一资产阶级革命有关,由此可知,“新的理想和目标”指的是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新的社会力量指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小问2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二中的“革命的风暴在推动政权更替的同时,南京临时政府为推动社会改良采取了不少政策与措施”“社会上一时出现了朝气蓬勃的新气象”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推动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等,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小问3详解】
认识: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分析材料一可知,民主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经历过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失败后逐渐发展的;分析材料二可知,民主革命的成功可以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等。
23. 请依据下列材料所反映的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相关世界史的知识予以论述,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 恩格斯指出: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又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他们“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答案】人民是历史前进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拉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推动了法国革命形势的发展;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也是因为彼得格勒的革命士兵、赤卫队员等发动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这都说明了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关键,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解析】
【详解】论述: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推动历史发展真正动力是‘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又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可确立观点:人民是历史前进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
论述时,可结合法国大革命以及十月革命进行论述,主要阐述这两次革命中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具体示例如下:在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一直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例如,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拉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推动了法国革命形势的发展;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也是因为彼得格勒的革命士兵、赤卫队员等发动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最后总结得出结论:这都说明了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关键,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独立战争后,英国就对美国进行全方位遏制和实行贸易封锁的外交政策。对此,美国在选择忍耐的同时,把西进作为打破英国战略遏制的重点。19世纪50年代,美国得到了俄勒冈、加利福尼亚等地,实现了建国领袖“跨两大洋国家”的宏伟梦想。19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对美外交政策发生调整,正式承认了美国在美洲的优势地位,并与美国在一系列国际事务中展开亲密无间的合作。
——摘编自黄正柏、梁军《从冲突到和解:近代英美关系考察》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以后,英国的战略重心转向全球市场争夺,开始逐渐放弃遏制美国战略。19世纪60年代,美国通过内战解决国内矛盾,经济发展迅速。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东风,美国最终确立全球经济大国地位,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的主导者。
——摘编自顾云深等《大国进退中的神话与现实——十九世纪英美关系转型历程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前英美关系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英美关系变化的原因。
(3)综上所述,谈谈你在英美关系演变过程中得到的认识。
【答案】24. 变化:从对美实行全方位遏制和实行贸易封锁到正式确认美国在美洲优势地位,并与美国亲密合作。
25. 原因:美国独立损害了英国利益,要进行全方位遏制和实行贸易封锁;美国经过工业革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英国与美国对抗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英国精力,影响英国在欧洲的地位;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更大的市场进行商品倾销。
26. 认识: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国家间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要尊重他国国家利益,注重共赢;国家间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求同存异更有利于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一“独立战争后,英国就对美国进行全方位遏制和实行贸易封锁的外交政策”“19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对美外交政策发生调整,正式承认了美国在美洲的优势地位,并与美国在一系列国际事务中展开亲密无间的合作”可知变化是从对美实行全方位遏制和实行贸易封锁到正式确认美国在美洲的优势地位,并与美国亲密合作。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一“ 独立战争后,英国就对美国进行全方位遏制和实行贸易封锁的外交政策”可知原因是美国独立损害了英国利益,要进行全方位遏制和实行贸易封锁;根据材料一“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东风,美国最终确立全球经济大国地位,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的主导者”可知原因是美国经过工业革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根据所学可知原因是英国与美国对抗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英国精力,影响英国在欧洲的地位,同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更大的市场进行商品倾销。
【小问3详解】
认识:材料一反映了20世纪前英美关系,材料二反映了十九世纪英美关系转型,综上所述可知,从英美关系演变过程中能够得到的认识主要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国家间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要尊重他国国家利益,注重共赢;国家间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求同存异更有利于发展。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主要指各国经济高度开放并与国际市场连为一体,具体包括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流动、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自19世纪世界市场形成以来,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经济生活开始国际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和国际贸易的超前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材料二 “逆全球化”重要时间轴
(注:TPP为美国所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摘编自万广华、朱美华《“逆全球化”:特征、起因与前瞻》
(1)根据材料一、归纳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逆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3)综上探究,你认为我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答案】(1)条件:自19世纪世界市场形成以来,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经济生活开始国际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和国际贸易的超前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2)主要表现:民族主义兴起,反全球化示威游行活动;贸易保护主义兴起,贸易摩擦加剧;推行反移民政策,排外主义盛行;全球多边机制与区域集团化受挫。
(3)浪潮:一方面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完善市场机制;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调整发展战略,提高竞争力等;另一方面制定防范风险的机制,加强宏观调控,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放在首位;提高自主研发水平,发展新科技;提高教育水准,提高民族素质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条件:根据材料“自19世纪世界市场形成以来,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经济生活开始国际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和国际贸易的超前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可知,自19世纪世界市场形成以来,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经济生活开始国际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和国际贸易的超前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小问2详解】
主要表现:根据材料“‘逆全球化’重要时间轴”和所学可知,民族主义兴起,反全球化示威游行活动;贸易保护主义兴起,贸易摩擦加剧;推行反移民政策,排外主义盛行;全球多边机制与区域集团化受挫。
【小问3详解】
应对: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制定防范风险的机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所以,一方面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完善市场机制;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调整发展战略,提高竞争力等;另一方面制定防范风险的机制,加强宏观调控,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放在首位;提高自主研发水平,发展新科技;提高教育水准,提高民族素质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