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苏州市园区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其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这一王朝是(  )
A.夏朝 B.西周 C.元朝 D.明朝
2.“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宋门权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等错落有致。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哪一城市商业发展的现象(  )
A.秦朝时的咸阳 B.西汉时的长安
C.唐朝时的洛阳 D.南宋时的临安
3.宋代陆游在《城市醉归》和《湖山》中留有这样的诗句:“小市雨余寻酒去,野桥日落策驴归”“城边小市聚,烟水淡秋容”。这折射出当时(  )
A.文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B.商业活动不受时空限制
C.城市商业的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通判某州军事”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制约地方长官 B.控制财政大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牵制中书门下
5.如表为宋朝部分年份财政收入情况(收入计量单位:万贯)表。可以表明宋代(  )
时间 总收入 农业收入 农业占比% 工商业收入 工商业占比%
宋太宗至道三年 3559 2321 65 1238 35
宋熙宁十年 7070 2162 30 4911 70
宋天禧五年 5723 2762 48 2936 52
A.经济繁荣程度超越隋唐时期
B.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C.工商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D.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6.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这里的“大散关”是哪两个政权分界线的一端(  )
A.金与南宋 B.辽与北宋
C.元朝与南宋 D.北宋与西夏
7.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的我国古代发明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和火器的发明
8.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描写了南宋统治者(  )
A.满足现状,偏安江南 B.一心求和,与金对峙
C.立志北伐,收复中原 D.发展经济,向往和平
9.宋代文人辈出,如表是部分文人所任官职列表,此表可用来说明宋朝(  )
姓名 曾任官职 职权范围
范仲淹 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 负责边防
晏殊 枢密使 负责管理全国军政
欧阳修 枢密副使 协助管理全国军政
A.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B.盛行尚武轻文的风气
C.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D.文人掌握国家军事权
10.在与金军的交战中,北宋的军队常常是不战而败,金军进攻到黄河岸边时,防守黄河的宋军望风而逃,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对此金军的将领感叹道“南朝可谓无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守河,吾辈岂能渡哉!”这段材料反映了宋朝(  )
A.金军骁勇 B.军事的无能
C.防守松懈 D.辽军善战
11.《中国文学史》中记载:“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文学、绘画和学术思想领域繁荣都数到“宋代”的其中一个原因是(  )
A.宋词的发展
B.宋代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实现全国统一
D.宋代重文轻武政策
12.如表所示材料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
元朝交通路线图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元史 地理志》 急递铺令牌
A.海外贸易繁荣 B.技术发明高超
C.监察体系完善 D.中外交通发达
13.宋朝时出现了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据统计,《清明上河图》中有商家设置的广告牌23处,广告旗帜10面,灯箱广告4块。这体现出宋朝(  )
A.商业贸易十分发达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印刷技术日趋成熟 D.绘画技巧丰富多样
14.“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材料揭示了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推行操之过急
C.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损害农民利益
15.齐涛在《中国政治通史》中写道:“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表明澶渊之盟(  )
A.辽朝获得巨大利益 B.促进双方经济交流
C.宋朝财产损失重大 D.和平无法长久保持
16.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中有一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靖康耻”指的是(  )
A.辽灭北宋 B.金灭辽 C.金灭北宋 D.元灭南宋
17.南宋时,涌现出许多抗击北部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英雄人物,下列哪一人物不符合题意(  )
A.寇准 B.岳飞 C.文天祥 D.陆秀夫
18.长城是古代中原王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以下图示有助于我们了解明长城(  )
A.抵御游牧民族进攻 B.维护整个明朝边防
C.集多种功能于一体 D.促进南北民族交融
19.阅读下表,这说明,明朝中后期(  )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明朝中期,戚继光等率部抗倭。
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相继在我国沿海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给中国带来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如《几何原本》等。
A.中外开始进行交往 B.反抗侵略是主题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危机与机会并存
20.《明史 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皇权 B.加强边疆管辖
C.提高行政效率 D.促进民主政治
21.甘肃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是中国古代某一军事防御工事的西至点。这一军事防御工事是(  )
A.秦长城 B.明长城 C.大运河 D.都江堰
22.明代闽商陈振龙将甘薯引种到福建,后人有诗评论道:“万历番茄始入闽,如今天下少饥人。”这体现出引种甘薯最直接的作用是(  )
A.带来了农产品商品化 B.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C.促进了粮食产量提高 D.改变了明朝经济结构
23.中国的农书在宋元明时期不断东传日本,促使大量日本学者从事农学研究,并著书立说。其中有一本书首卷总论土壤、耕作、种子、施肥、收贮、水利,其余九卷分述五谷、蔬菜野菜、花果、经济林木、畜禽、药材、养生等。该书最有可能借鉴了(  )
A.《梦溪笔谈》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24.崇祯二年(1629年)五月,钦天监预测日蚀再一次失验,而徐光启用西洋方法预测日蚀却相当准确。崇祯皇帝力排众议,下诏开设西洋历局,决定引进西洋历法,修改旧历.这表明明朝后期(  )
A.理性精神发扬光大 B.内忧外患危及统治
C.科技发展跨入近代 D.西学东渐影响显现
二、综合题
25.唐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材料一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是什么?列举三项唐太宗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或友好交往的史实。
材料二 澶渊之盟(1005年)以后,宋辽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雄县)、霸州(霸县)、安肃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等四处榷场,其中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宋方有香药、茶叶,犀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牛、马、骆驼、银子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河北辽墓壁画《备茶图》(约公元1093年),描绘了备茶烹茶的场景,图中炉沿左侧的契丹少女在推茶碾。右侧吹火的少年头顶的发式是典型的契丹人头顶剃无一片的发式。
(2)说出材料二中图片反映了契丹人哪一生活习俗。根据材料二的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生活习俗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
26.观察如图政权并立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政权名称:A:   ;B:   ;C:   。
(2)A政权的都城在哪里?B政权的建立者是谁?C政权何时灭亡?
(3)B政权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A与B政权议和的盟约名称是什么?A政权与C政权订立合约时,二者是何种关系?
(4)造成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交往中处于被动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以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
材料三: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
(1)材料一说明了宋朝商业贸易的繁荣,中国最早的纸币叫什么名字?宋朝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来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我们今天在发掘清理南宋海船中,可能发现什么文物?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一现象最终完成于什么时候?
(3)根据材料三,请列举宋朝的科技成就至少两项。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又将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并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管军事)、提举常平司(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除安抚司外,统称“监司”。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了此前500年间中国国内五六个民族或区域性的政权并存、互相割据纷争、战乱频发的时代,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和平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走向。元朝所管辖地区各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因此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也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
——摘自《元朝疆域治理的历史借鉴》
材料三: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2)据材料二,元朝的行政区划与疆域管理制度是什么?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体现出什么特点?并举一例说明。
(3)朱元璋是如何解决材料三中所提及的“君相之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他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4)综上,概括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
参考答案
1-10 CDBAC ADADB
11-20 DDABB CACDA
21-24 BCCD
25.(1)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发兵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设置安西都护府;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通婚。
(2)饮茶;宋辽之间实现了长时间的和平,宋辽之间进行了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
(3)民族交融;各民族的交流、互相借鉴;历代统治者的支持与改革。
26.(1)政权名称:A.北宋;B.辽;C.西夏。
(2)都城:东京。建立者:耶律阿保机。时间:1227年。
(3)民族:契丹族。盟约:“澶渊之盟”。关系:元昊向北宋称臣(君臣关系)。
(4)根本原因:重文轻武的政策。
27.(1)交子;实行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瓷器、金银器。
(2)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南宋。
(3)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火药用于军事。
28.(1)措施: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在地方设置“四司”,分化地方权力。
(2)制度:行省制度。
特点:因地制宜。
说明:元朝建立后,对西藏行使行政管理权,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事务。元朝时期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三国时叫夷州,隋朝时叫流求),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在西北地区,设北庭都元帅府等管理西域军政事务。(任举一例)
(3)方法:废除丞相制度。
措施: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或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苏州市园区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