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第一初级中学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项城市第一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通过历史要素获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依据“589年”“陈后主”“北周外戚”等要素,我们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A.北周的建立 B.隋朝的建立
C.隋朝的统一 D.隋唐的灭亡
2.《资治通鉴》称隋文帝:“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由此可见,隋文帝( )
A.注重发展农业 B.进行有效改革
C.加强中央集权 D.注重节俭治国
3.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材料说明了( )
A.隋朝的建立 B.隋朝的统一
C.隋朝的繁荣 D.隋朝的灭亡
4.《旧唐书·李密传》描述隋末社会状况:“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出现该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大规模农民起义 B.法律十分严苛
C.隋炀帝三次东征 D.隋炀帝的暴政
5.贞观六年(632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为此“太宗”( )
A.轻徭薄赋,重视农业 B.减轻刑罚,修订法律
C.中央集权,强化专制 D.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6.“唐史臣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此天所以佐唐使中兴也。”这表明当时( )
A.唐统治者善用人才 B.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C.注重文教编修典籍 D.中央机构逐步完善
7.下表为唐朝人口统计表,其中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人口数(约)
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1900万人
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4141万人
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4531万人
A.唐朝社会风气开放 B.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藩镇割据的破坏 D.唐朝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8.“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材料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 )
A.文化发展 B.经济繁荣 C.社会安定 D.风气开放
9.史书记载:“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简,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反映了唐代筒车( )
A.提高了播种速度 B.促进了唐朝商业的繁荣
C.有助于节省人力 D.提高了手工业技术水平
10.唐朝时期,越窑制瓷工艺极为精湛。越窑瓷器受到推崇与唐代饮茶风尚关系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越窑瓷器主要是( )
A.唐三彩 B.青瓷 C.白瓷 D.珐琅彩
11.《旧唐书·崔融传》中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此记载描述的唐朝社会景象是( )
A.码头林立,政府实行政策开放 B.水路运输发达,商品交流繁盛
C.政治清明,社会出现安定局面 D.社会风气开放,人们积极向上
12.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赞普越来越仰慕中原文化,于是派贵族子弟进入国子学以学习《诗》《书》。这反映了( )
A.唐与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B.唐朝时期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
C.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唐朝时期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13.唐代女子同男子一样参加骑马、打球、弈棋、荡秋千等体育活动: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这些材料反映出唐代( )
彩绘陶打马球女俑 少年儿女重秋千, 盘巾结带分两边。 身轻裙薄易生力, 双手向空如鸟翼 ——王建《秋千词》(节选) 《弈棋仕女图》(局部)
A.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B.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C.丝织工艺水平很高 D.妇女地位超越男性
14.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杜甫的诗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了悲愤凄婉之情。二人不同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
A.个人的审美风格不同 B.个人家庭环境影响不同
C.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D.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15.《日本书纪》一书中写道:“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为了实现书中所说的“常须达”,日本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派遣商人与中国通商 B.派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
C.派玄奘西行带回佛经 D.派鉴真到中国传播佛教
16.“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注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题干中描述的史实是(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金城公主入藏 D.遣唐使来华
17.“蕃坊”形成于唐中后期,是阿拉伯、波斯商人在华聚居区,其办事机构“蕃坊司”主要职责是管理蕃坊事务、招徕商人和外商朝贡等事宜。这反映了当时( )
A.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 B.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高度发达的海外贸易 D.开放包容的国家姿态
18.某历史学者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据此判断,该学者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腐败任人唯亲 B.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黄巢起义的致命打击 D.边关将领军权太重
19.唐末农民起义前夕,翰林学士刘允章上《直谏书》,指出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
A.唐朝达到全盛的原因 B.唐朝灭亡的原因
C.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D.唐朝政治腐败的原因
20.小史指着一张形势图说:“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闽等九个政权。”这张形势图应该是( )
A.安史之乱形势图 B.唐末藩镇割据示意图
C.五代十国形势图 D.黄巢起义路线图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统一后,关中地区经济虽然有一定的恢复,但庞大的军队及官僚机构所需的粮食需要江淮地区供应。另外,河北地区也是当时主要经济区,建设东都,使洛阳成为关中军事、政治中心和枢纽,可缩短运输路线。水运比陆运便利和节省,中国的天然河流多是东西流向,因此,大运河的开凿就十分必要。
——摘编自统编版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
材料二:说“炀帝是一个暴君”是极片面和无道理的。炀帝是一个很有才能和气魄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文学家,他在内部与对外方面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不仅起到了完成我国统一事业的作用,也起到了促进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外关系发展的作用。
——摘编自万绳楠《论隋炀帝》
(1)根据材料一,分析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万绳楠对隋炀帝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论证其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的原则。
三、论述题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表格归纳了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前期的部分统治措施
项目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前期
政治 勤于政事,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重用贤能,整顿史治,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治世局面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
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史实,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四、综合题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他还引见诸胡使者,对侍臣说:“汉武帝穷兵三十馀(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唐朝体育活动多样。受周边少数民族及草原民族尚武之风的影响,加上社会繁荣安定,以追求刺激的竞技活动最受当时人们的欢迎,打马球、狩猎都非常流行。唐朝妇女较少受到约束,她们都有单独公开的社交活动,男女交往也较为自由,妇女经常骑马出游、打猎、打马球。妇女骑马握弓的勃勃英姿常见于唐朝的绘画和雕塑中。
——摘编自《中国历史地图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举出一例唐太宗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典型事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体育活动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前期的时代特征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墓出土的文物
大食人俑 东罗马金币 黑人俑
材料二:隋唐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范围之广历史少见。而且这些交往并不因为中国发生内乱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如日本连续十三次派出遣唐使。交往的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在交往中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董月《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1)材料一中出土的文物反映了什么?据此可知唐朝的对外政策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
(3)唐朝以博大的胸襟迎接世界各地的客人,显示了高度的自信和恢弘的气度。你认为唐朝的对外交往对当今的对外开放有什么启示?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二首》
材料二:唐朝部分年份的人口统计表
年份 726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820年
总人口(约) 4141万 4891万 5292万 1699万 1576万
(1)材料一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景象?
(2)材料二中755—760年唐朝人口呈现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的兴盛和衰退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长期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而陈后主做了亡国之君,C项正确;隋文帝581年夺取了北周政权,排除A项;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排除B项;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标志着唐朝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依据题干“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可知,隋文帝在生活上崇尚节俭,车驾等御用之物老旧损坏后才适当补充,说明隋文帝注重节俭治国,D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隋文帝崇尚节俭,没有体现其经济上重视农业,排除A项;题干的主旨是隋文帝崇尚节俭,体现不出其在政治上进行有效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题干“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可知,隋朝的粮食产量大,储备充足。说明隋朝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是经济的一部分,农业的发展体现经济的繁荣,C项正确;581年隋朝建立,与题干强调粮食储备充足题意不符,排除A项;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 ,统一全国,与题干所属粮食储备丰富无关,排除B项;粮食储藏丰富应该是隋朝繁荣的体现,618年隋朝灭亡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题干“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可知,题干描述了隋朝末年,百姓“父母不保”“夫妻相弃”等悲惨状况,以至于人口凋零,千里无人烟的社会状况,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D项正确;大规模农民起义是暴政引起的后果,排除A项;法律严苛是秦朝的暴政表现之一,三次东征是隋炀帝暴政的体现之一,排除B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题干材料的意思是纵观古代的帝王,有的兴起,有的衰亡,好像有了早就必有夜晚一样。这都是由于耳目受到蒙蔽,不了解当时政治的得失。忠诚正直的人不直言劝谏,邪恶的人却一天天得势,君主看不到自己的过失,所以导致灭亡。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针对这种情况,虚心纳谏,从善如流,D项正确;轻徭薄赋,重视农业体现了唐太宗以人为本,重视民生,而非虚怀纳谏,排除A项;减轻刑法,修订法律与材料中从善如流无关,排除B项;中央集权,强化专制与唐太宗虚怀纳谏,从善如流不符,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题干“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结合所学可知,姚崇、宋璟是唐玄宗时任用的贤才,“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此天所以佐唐使中兴也”说明唐朝统治者重用贤才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重用人才,没有涉及减轻人民劳役负担的措施,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重用人才,与文化上的措施无关,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重用人才的措施,与中央机构逐步完善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根据题干表格可知,649年至741年唐朝人口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治世局面“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因此,唐朝前期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人口的增长与社会风气无关,排除A项;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与人口增加无关,排除B项;藩镇割据局面出现在唐玄宗统治后期出现的安史之乱之后,此时唐朝已走向衰败,人口减少,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所学分析题干材料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四方丰稔”反映了开元盛世农业丰收的场景,“商铺林立,客商如云”反映了开元盛世商业繁荣的盛况,由此可知,材料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的繁荣,B项正确;唐朝文化发展的最主要代表是诗歌的繁荣,与材料中商铺林立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社会安定无法从题干中体现出来,排除C项;风气开放主要体现在唐朝精神风貌积极向上,昂扬进取等,与“四方丰稔”“商铺林立,客商如云”的经济现象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根据题干“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可知,筒车是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灌溉工具,筒车无需人力操控,有助于节省人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项正确;提高播种速度是耧车,筒车是灌溉工具,排除A项;筒车是农业生产工具,与唐朝商业的繁荣、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越窑是唐朝时期南方的瓷窑,以烧制青瓷为主,B项正确;唐三彩是陶器,而非瓷器,排除A项;白瓷是北方邢窑的代表性瓷器,排除C项;珐琅彩与清代康熙晚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题干“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可知,题干描绘了唐朝时期水运发达,货运贸易也因此也得到了发展,商品交流繁盛,B项正确;“千轴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说明水路商品交流,而不是强调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排除A项;政治清明,社会出现安定局面是题干现象出现的背景,排除C项;社会风气开放与“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根据题干“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赞普越来越仰慕中原文化”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松赞干布派人到唐学习中原文化 ,故促进了唐与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A项正确;民族关系融洽并不能体现唐朝时期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排除B项;元朝时设宣政院,标志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C项;题干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而不是对外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唐代女子同男子一样参加骑马、打球、弈棋、荡秋千等体育活动,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可知,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社会风气兼容并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B项正确;商业贸易往来频繁无法从题干中女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中得出,排除A项;材料中的各种活动无法体现丝织工艺水平很高,排除C项;妇女地位超越男性地位与历史现实不符,也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因此李白、杜甫不同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所处的生活时代背景不同,C项正确;审美风格、个人家庭环境不是二人创作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AB项;二人都是热爱祖国山河的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是建立在所处不同时代基础上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说明唐朝制度先进,“常须达”说明日本重视学习中国制度文化,结合所学可知,为学习中国政治、经济制度,吸收先进文化,日本派大批使者来华,当时称为遣唐使,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项正确;派遣商人与中国通商与学习中国制度文化无关,排除A项;派玄奘西行带回佛经的是唐朝,不是日本政府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鉴真是唐朝高僧,他受邀前往日本宣传佛教,传播中国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根据题干“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遍访天竺,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A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与题干“西行取经”不符,排除B项;金城公主入藏进一步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与题干“僧人西行取经”不符,排除C项;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先进制度、文化,与“僧人西行取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详解】根据题干“阿拉伯、波斯商人在华聚居区”“管理蕃坊事务、招徕商人和外商朝贡等事宜”可知,“蕃坊”和“蕃坊司”的出现,体现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反映了唐朝开放包容的国家姿态,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对外政策,体现不出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对外政策,而不是民族政策,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对外政策,而不是强调海外贸易的高度发达,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根据题干“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可知,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边兵之重”,即边疆形势日益紧张,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最终导致节度使发动叛乱,D项正确;统治腐败任人唯亲与题干“边兵之重,要为其大”不符,排除A项;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排除B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末,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详解】根据题干唐末农民起义前夕百姓的“八苦”可知,这段材料反映的是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说明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政治腐败、赋税沉重、民不聊生,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唐朝全盛出现在唐玄宗统治前期,与题干“唐末”不符,排除A项;唐朝灭亡的原因是农民起义打击和朱温篡唐,翰林学士刘允章上《直谏书》时,唐朝并没有灭亡,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其中包括政治腐败,没有说明唐朝政治腐败的原因是什么,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根据材料“北方先后出现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吴、南唐、吴越、闽等九个政权。”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五代十国的历史,907年,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从此,五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北方先后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割据政权,南方出现了九个小的割据政 权,加上北方的北汉,合称“十国”,C项正确;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但是材料所示的形势图时期唐朝已经灭亡,排除A项;唐模藩镇割据示意图与五代十国不符,排除B项;黄巢起义是唐朝后期的农民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标志唐朝灭亡,因此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1.(1)粮食供应,加强关中与河北,江淮两大经济区之间的联系;节省了人力、物力,加强了南北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炀帝是一个很有才能和气魄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文学家;隋炀帝时期开通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创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3)历史人物应该放在当时的情境下评价,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客观全面,要结合史料,论从史出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庞大的军队及官僚机构所需的粮食需要江淮地区供应”可知,开凿大运河是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南粮北运;根据材料“关中地区经济虽然有一定的恢复、粮食需要江淮地区供应、河北地区也是当时主要经济区”可知,为了加强关中与河北、江淮两大经济区之间的联系。
作用:根据材料“可缩短运输路线。水运比陆运便利和节省”可知,大运河的开通节省了人力、物力,和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评价:根据材料“炀帝是一个很有才能和气魄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文学家”可知,万绳楠对隋炀帝的评价是炀帝是一个很有才能和气魄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文学家。
论证:根据材料“炀帝是一个很有才能和气魄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文学家”和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开通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创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3)原则:根据材料一可知,隋朝统一后,为了南粮北运,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开凿了大运河,材料二可知,隋炀帝的各种活动,不仅起到了完成我国统一事业的作用,也起到了促进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外关系发展的作用,可见评价历史人物,要把人物放在当时的情境下评价,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客观全面,要结合史料,论从史出。
22.示例:
观点:统治者励精图治是封建王朝兴盛的原因之一。
论述: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以任用贤人,善于纳谏,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奢侈者为戒,以节俭者为师,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唐高宗特别是武则天采取各项措施,延续唐初建立的政治经济制度,经济稳步发展,社会秩序基本稳定,使唐朝继续保持了向上的、前进的势头。)唐玄宗李隆基当上皇帝后,立即采取出刺诸王、严禁朝臣交结诸王和抑制功臣等措施,消除了宫廷政变的隐患。在稳定政治局面的同时,唐玄宗整饬吏治,发展经济,大兴文治,推动国力达到了鼎盛阶段。
结论:综上所述,统治者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及时偃武兴文,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励精图治,是唐朝出现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详解】示例:依据表格的标题“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部分措施”和内容,归纳观点:统治者励精图治是封建王朝兴盛的原因之一。再结合表格内唐太宗、武则天及唐玄宗统治前期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举措加以论述。如观点:统治者励精图治是封建王朝兴盛的原因之一。论述: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以任用贤人,善于纳谏,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奢侈者为戒,以节俭者为师,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唐高宗特别是武则天采取各项措施,延续唐初建立的政治经济制度,经济稳步发展,社会秩序基本稳定,使唐朝继续保持了向上的、前进的势头。)唐玄宗李隆基当上皇帝后,立即采取出刺诸王、严禁朝臣交结诸王和抑制功臣等措施,消除了宫廷政变的隐患。在稳定政治局面的同时,唐玄宗整饬吏治,发展经济,大兴文治,推动国力达到了鼎盛阶段。结论:综上所述,统治者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及时偃武兴文,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励精图治,是唐朝出现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23.(1)基本政策:绥之以德或以恩德安抚(或开明政策)。事例: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2)特点:体育活动多样,妇女参加体育活动;原因:受周边少数民族影响,社会繁荣,社会风气开放等
(3)时代特征:繁荣与开放
【详解】(1)基本政策:根据材料“岂知今日绥之以德,使穷乏之地尽为编户乎!”可知,唐太宗解决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是绥之以德,即以恩德安抚(或开明政策)。
事例: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典型事件有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和亲促进了汉藏两族友好往来。
(2)特点:根据材料二“唐朝体育活动多样。……唐朝妇女较少受到约束,他们有单独公开的社交活动,男女交往也较为自由,妇女经常骑马出游、打猎、打马球。”可知,唐朝体育活动多样,妇女参加体育活动;原因:根据材料二“受周边少数民族及草原民族尚武之风的影响,加上社会繁荣安定”,结合所学,可从受周边少数民族影响,社会繁荣,社会风气开放等方面来回答。
(3)时代特征:根据材料一唐朝民族政策和材料二唐朝体育活动的原因可知,唐朝统治前期,社会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兼容并包。因此,唐朝前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24.(1)反映:唐朝时期与大食、东罗马和非洲都有往来;特点: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2)特点:对外交流范围广、有明显的连续性、交往领域全面。
(3)启示:持续加大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或实行全方位开放,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等
【详解】(1)反映:根据材料可知,在唐朝墓葬中出土了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和黑人俑说明了唐朝时期与大食、东罗马和非洲有直接或间接的往来。
特点:根据材料可知,在唐朝墓葬出土与外国人有关的文物,说明唐朝对外政策的特点是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2)特点:根据材料可知,“隋唐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范围之广历史少见。”说明对外交流范围广,“而且这些交往并不因为中国发生内乱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如日本连续十三次派出遣唐使。”说明对外交往具有明显的连续性,“交往的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说明交往领域全面。
(3)启示:根据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可知,当今的对外开放的启示是持续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同时,应加大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或实行全方位开放,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等。
25.(1)景象:开元年间,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
(2)变化:人口锐减。事件:安史之乱。
(3)启示:统治者应励精图治,重用贤能,不可贪图享乐;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景象:根据材料可知,“忆昔开元全盛日”说明材料描绘的是开元年间的景象,“小邑犹藏万家室”说明人口众多,“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说明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
(2)变化:根据表格可知,755—760年唐朝人口从5292万锐减到1699万,说明人口锐减。
事件:根据所学可知,导致人口锐减的原因是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导致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3)启示:根据所学可知,出现材料一中的景象是因为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发展经济等措施,而导致安史之乱的是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朝政,任人唯亲。因而,从唐朝的兴盛和衰退中得到的启示是统治者应励精图治,重用贤能,不可贪图享乐;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导致唐朝国势由盛转衰,说明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等,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第一初级中学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