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2023-2024第二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七年级历史试题(图片版 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 盛。”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 )
七年级历史试题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时间:60 分钟 分值:100 分 6.小明运用下面四幅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1.下列图示中能够正确反映出隋朝结束分裂割据这一历史进程的是( )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冶铁技术的提高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A. B.
7.如图是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高大雄伟的骆驼,四肢强劲
有力,驼首上扬,仰望长空。五个人俑中,两人为汉人乐俑,另三人为胡人乐俑,人围
坐演奏,中间的胡人乐舞俑正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这件乐舞俑折射出唐朝( )
A.边疆巩固 B.国力强盛 C.兼容并包 D.重文轻武
C. D. 8.当时大运河修建和利用
2.自 606 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 A.沟通了南北并巩固统 B.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观察家默德赫斯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该制 C.实现了海上贸易被漕运取代 D.解除了长安遭受的军事威胁
度”诞生于( ) 9.归纳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进行了如下归纳,符合隋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武则天时期 唐时期时代特征的是( )
3.科举制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使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较之前更加公平公正。以下说法体现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科举制特点的是( ) C.繁荣与开放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10.隋朝和秦朝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芒,以下关于两个朝代说法正确的是( )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A.都定都长安 B.都出现盛世局面 C.都实现制度创新 D.都推行三省六部制
11.历史图片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图片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4.下列材料说明了唐朝( )
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
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 A.高超的青铜工艺 B.悠久的历史文明 C.先进的科技成就 D.独特的建筑技术
A.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12.结束了数百年的政权分立局面,创立的制度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社会风气开放,文
5.“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遂达臻全 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在当时世界上有巨大影响力。”材料描述的是( )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 1 页(共 4 页)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
13.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比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的是( ) 20.宋初,大臣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此建议针对的问题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是( )
14.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 3 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 100 名;宋朝共取士 11 万 5 千余名,平均每 A.农民起义 B.积贫积弱 C.外族入侵 D.君弱臣强
年取士约 360 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 ) 21.宋太祖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治改革,如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
A.确保了科举取士公平 B.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 防“弊”之政。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为( )
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 A.促进阶层流动 B.强化中央集权 C.推动教育发展 D.加强思想控制
15.某同学撰写的地方史小论文中出现了“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伊犁将军”等关键词。据此判 22.契丹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契丹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行营到处即为家,一
断,他主要研究的地区应是( ) 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下列哪一政权是由契丹人建立的( )
A.内蒙古 B.西藏 C.广西 D.新疆 A.西夏 B.辽 C.金 D.元
16.盛唐诗人王维曾写道:“九天阊阖(阊阖 chānghé:宫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旒 1iú: 23.唐朝中期的官员,大约有将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而北宋初期布农出身的官员约占
天子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诗句主要描绘了唐朝的( ) 三分之一,到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政治制度 B.经济状况 C.对外关系 D.社会风气 A.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 B.科举制的发展
17.唐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欧洲东罗 C.统治阶层范围的扩大 D.寒门庶族的兴起
马的医术、杂技也传入中国;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也不断学习唐朝,日本的“遣唐使” 24.辽、宋、西夏、金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
把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这体现了( ) A.地方军阀割据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长期不息
A.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续 B.唐朝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25.“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
C.古代世界区域文明异彩纷呈 D.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材料评述的是( )
18.“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 A.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 C.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 D.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这直接导致了( )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官吏冗余 D.宦官专权 26._______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_______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19.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 27.大运河开凿时的在位皇帝_____________,唐朝的建立者___________。
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 ) 28.唐太宗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了____________,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唐朝的国势由
A.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盛转衰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 2 页(共 4 页)
29.玄奘西行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由弟子记录成书______________。唐太宗时将
____________嫁给了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是什么?列举唐太宗加强
30.唐朝发明的有利于水利灌溉的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_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史实。(4 分)
三.材料题(每题 8 分,共 40 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3.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
材料一 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二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一 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
材料三 “科第之设,草泽(普通百姓)望之起家,簪绂(世家大族)望之继世”。 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
——《唐摭言》 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
上述是有关科举制度的材料,阅后请问答: 材料二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
(1)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哪一朝代?(1 分) 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
(2)根据材料,你认为在唐朝占主导地位的科举考试科目是什么?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有哪 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
些?(至少写两个)(3分) 景象。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有什么作用?(4分) 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和《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32.材料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 (1)根据材料一、二,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盛唐气象的重要表现和唐文化的特点。(4 分)
人君,水所以比知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出两个典型事例,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
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展。(2 分)
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3)唐文化影响深远。在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中有哪些唐文化的痕迹?(2 分)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 34.材料一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
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 守臣通签书施行”。 一一《宋史 职官志》
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材料二 宋代重视文治,加之放宽了对考生的身份限制,考生的数量剧增,这对于经历了五代十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国战乱割据的北宋政府来说,财政困难,兴办官学压力巨大。宋代士人团体承担起了培养人才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主要理念。任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些理念的?(4 分) 发展教育的历史使命,他们建院讲学,将传授儒家经典,助力生徒科举应试作为自身教学活动目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 3 页(共 4 页)
标。茂询、茂先、梦升、子元等十位登甲科,均出自樱桃书院和芝台书院。
——摘编自杨乙丹《试论科举制与宋代书院的兴起》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4 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士人兴办书院的原因。(4 分)
35.材料一 在王安石的成长过程中,“求学,当立追圣贤,为官,敢当天下事”是他毕生追去的
人生境界。登第入仕后,纵论天下大事和时政的积弊,提出改革的设想,以求“国家太平”之治,
这正是他早年欲为稷契担当情怀的自然逻辑。
——摘编自杨永亮《王安石早年的儒家政治理想》
材料二 澶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寇准被罢去相职。当时京城里流传着民谣:“欲得天子
好,无如召寇老。”——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并列举两项变法的措施。(4 分)
(2)澶渊之盟是哪两个政权的盟约,盟约签订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4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 4 页(共 4 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
七年级历史试题
选择题
1-5CBBAD 6-10ACACC 11-15BCBBD 16-20CDBDD 21-25BBBCD
填空题
26.589 907 27 .隋炀帝 李渊(唐高祖)28.三省六部制 安史之乱
29.《大唐西域记》 文成公主 30 筒车 五代十国
三.材料题
31.(1)隋朝 (1分)
(2)进士科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3分)
(3)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答出3点,即得满分)
32.(1)以民为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2分)
以纳谏为例: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了一面知得失得镜子。(2分)
成熟办法:实行开明得民族政策(2分)
北方和西北地区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2分)
(1)盛唐气象:清明得政治;繁荣的经济;密切的民族交往;开放的社会风气;频繁的中外交流;多彩的文学艺术。(任意2点,得2分)
文化特点: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任意2点,得2分)
(2)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3)爱好唐诗,写作古诗;一些文艺工作者表演唐朝时得乐舞;唐朝留下得名胜古迹,成为今天旅游生活中的重要项目;唐装成为人们喜欢的服装。(2分)
34.(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4分)
(2)宋代重视文治或重文轻武;科举制的发展;考生的数量急增导致对于教育的需求量增加。(4分)
35.(1)(1)富国强兵。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4分)
(2)北宋与辽; 给北宋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2023-2024第二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七年级历史试题(图片版 含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