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初中教育集团2023-2024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初中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他是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之一,第一个敢于对殖民者说“不”的人……也是全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公开禁毒的人。下列活动与“他”关系最密切的是( )
A.编写《海国图志》 B.虎门销烟 C.抗击英法联军 D.整顿海防
2.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获得更多赔款
C.让外国使节进驻北京 D.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3.圆明园是清朝几代皇帝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时150年建造的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焚毁这座皇家园林的外国侵略者是( )
A.英国侵略者 B.洋枪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4.张之洞掌管湖北期间,重点发展汉阳当地工业,建设长江中游交通网;左宗棠掌管福建期间,大力发展当地沿海区域的航海及船舶工业,并建立了厦门这一近代化城市。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
A.成立了总理衙门 B.巩固了清政府统治
C.创办了新式学堂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5.如图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方位示意图。它反映出西方列强的侵华特点是( )
A.由内地扩大到沿海地区 B.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
C.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开放 D.局限于东南沿海地区
6.有学者认为:“晚清中国的自强运动既没有发展为一个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近代化运动,也没有达到文化思想层次,而是仍停留在物质的、技术的层次。”该学者评论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7.“这场战争是一次没有巨大差距的实力对决,而且中国的实力相对日本总体还有一些优势,最终却失败了,30多年来的‘师夷长技’只剩下一地鸡毛。”“这场战争”导致(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沙俄侵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如图《“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9.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是( )
A.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 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C.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的片段 D.维新派创办的《国闻报》
10.近代某条约第七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近代以来,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下列各项抵抗活动的先后顺序是( )
①太平天国运动②黄海海战③林则徐虎门销烟④左宗棠收复新疆
A.①②④③ B.③①④② C.①④②③ D.③④①②
12.“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上述材料表明孙中山所主张的是
A.变法维新 B.三民主义 C.民主和平 D.民主科学
1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
A.《资政新篇》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14.“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时民国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孙文自序于上海。”材料抨击的主要问题是( )
A.列强瓜分中国 B.袁世凯复辟帝制
C.军阀割据纷争 D.国民政府腐败
15.陈独秀指出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走向光明世界,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两位先生”是( )
A.胡适与宋教仁 B.爱国与进步 C.黄兴与孙中山 D.民主与科学
1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时间轴是培养时空观念的良好载体,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历史。下图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7.某校八年级(1)班准备办一期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黑板报。下面是黑板报上的一首诗,这首诗体现的精神财富是( )
群英际会十三人,时代担当托此身。 石库门中筹大计,南湖船上纵经纶。 推翻旧制锤镰举,唤起工农正义伸。 奋斗百年从未倦,终将梦想变成真。
A.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 B.忧国忧民的五四精神
C.开天辟地的首创精神 D.不畏强暴的革命精神
18.中共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主要体现在( )
A.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B.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C.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D.给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9.民国十五年,有一支军队势如破竹,席卷湖南,进入湖北,占领武汉,又沿长江东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这反映了( )
A.五四运动的发展 B.北伐的胜利进军
C.工农运动的高涨 D.北洋政府的覆灭
20.某校组织学生开展主题为“重走红色革命圣地”的研学旅行,在设计旅行线路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红色圣地与革命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A.瑞金——敌后抗日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B.井冈山—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延安—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南昌——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21.如下图中的事件所反映出的共同主题是( )
A.资产阶级的革命探索 B.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C.中国共产党已走向成熟 D.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2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了许多重要会议。下列会议与其内容或意义搭配正确的有( )
①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②中共三大——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③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④八七会议——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论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3.党史专家费侃如曾这样描述这次会议:“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这次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其意义极为深远。”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分共会议 D.遵义会议
24.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林则徐在禁烟时说:“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
B.百日维新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C.《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共三大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二、综合题
25.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工业化的探索】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提出“欲自强”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地主阶级的探索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民主化的追求】
材料二 尽管如此,决不能因而抹杀戊戌维新运动在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人们的思想认识在戊戌维新运动的启蒙下跨出了一步,又从这个运动的失败中再向前跨出一步。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事件?材料表明,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三 在中国社会形势动荡不宁,人心思变的20世纪初,以①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斗士开始热情的向中国人民宣扬自由、民主和革命的思想。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经过英勇的战斗,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成立了②。
——方敏《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3)结合所学知识,请将材料三中的①②信息填写完整,并概括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
【自由化的探寻】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
26.一座城市历史,一段民族故事。八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以“见证历史的城市 上海”为主题的探究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对外开放】
材料一 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随后的一百多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中国“走入了近代”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在列强的炮口下,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最早的一批通商口岸有哪些?
【运动阵地】
材料二
图一《青年杂志》 图二上海的工人罢工、 商人罢市
(2)材料二中图二是哪一事件的场景?图一与图二所反映的事件有何内在的联系?
【开天辟地】
材料三
(3)上图反映了什么事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图“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我们党确立的最初“梦想”是什么?
【脚踏实地】
材料四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中共二大宣言指出:“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共二大宣言的核心内容。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二大,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革命认识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7.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必须做出正确的抉择,选择正确的道路,才能推动民族与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伐战争形势图 黄埔军校校址 国民党一大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上图是哪一事件的成果?20世纪初,国共关系经历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 周恩来说:“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从此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2)材料二中“建立自己的武装”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
材料三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起义,开始他们攻占了一些县城,后来由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长沙大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摘编自《秋收起义》
(3)材料三表明中国共产党革命的重点发生了什么变化?由此建立的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哪里?
材料四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它却使毛泽东及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美国作家哈里森 李尔兹伯
(4)材料四表述的是哪一事件?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虎门销烟,体现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B项正确;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爱国官兵抗击英法联军,排除C项;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加紧整顿海防,但这不是与“他”关系最密切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1856年英法等国不满足鸦片战争获得的利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可知,根本原因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D项正确;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使节进驻北京和赔款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一路烧杀,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掠夺珍宝。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圆明园。C项正确;焚毁这座皇家园林的外国侵略者是英国和法国侵略者,排除A项;洋枪队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4.D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发展汉阳当地工业,建设长江中游交通网”“大力发展当地沿海区域的航海及船舶工业,并建立了厦门这一近代化城市”说明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D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总理衙门和创办新式学堂,排除AC项;巩固清政府统治是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但题干体现不出这一目的是否实现,且从实际结果看,洋务运动最终破产,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排除B项。故选D项。
5.B
【详解】依据“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方位示意图”可知,它反映出西方列强的侵华特点是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结合所学知可知,鸦片战争时开放的通商口岸只在东南沿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的口岸深入到了九江、汉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增开10处通商口岸,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深入内地,甲午战后,《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等为通商口岸。因此示意图反映出西方列强的侵华特点是从东南沿海深入到内地,B项正确;由内地扩大到沿海地区,与史实相反,排除A项;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开放,说法错误,排除C项;从图中可以看出,开放口岸还有内陆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从“‘晚清中国的自强运动……仍停留在物质的、技术的层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评论的是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并不触及封建制度,也没有达到文化思想的层次,没有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A项正确;戊戌变法是在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人士的推动下,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这与题干信息“没有达到文化思想层次,而是仍停留在物质的、技术的层次”不符,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这与题干信息“既没有发展为一个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近代化运动,也没有达到文化思想层次”不符,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与题干“没有达到文化思想层次”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依据题干“这场战争是一次没有巨大差距的实力对决,而且中国的实力相对日本总体还有一些优势,最终却失败了,30多年来的‘师夷长技’只剩下一地鸡毛。”可知“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结果清政府战败,宣告了三十多年的“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的破产,而这场战争以及战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导致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B项正确;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排除A项;沙俄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排除C项;导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列强联合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中国被撕裂说明了中国遭到列强的瓜分,这一现象出现在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抢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C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大门,与瓜分中国无关,排除A、B两项;清政府沦为列强的统治中国的工具的《辛丑条约》中规定的“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漫画无法体现出这种情形,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一手史料指历史事实发生时留下的资料,如档案、当事人的日记和书信、实物等。维新派创办的《国闻报》真实反映了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属于第一手资料,D项正确;学者所著、历史教科书、影视作品均是根据第一手资料创作的,属于二手(间接)史料,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可知,材料出自《辛丑条约》,条约规定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允许各国派兵保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符合题意;《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与题干材料无关,故ABC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②黄海海战发生在1894年;③林则徐虎门销烟发生在1839年;④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是在1878年。因此,先后顺序为③①④②,B项正确;ACD项顺序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方面的内容。民族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对应民族革命;民权为“创立民国”,对应政治革命;民生为“平均地权”,对应社会革命,B项正确;变法维新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排除A项;民主和平论,简称民主和平,是一种国际关系、政治学、和哲学的理论,排除C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民主宪法,B项正确;《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排除A项;《中华民国约法》是指民国三年(1914)五月一日由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公布的一个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临时宪法,此约法在民国五年袁世凯创立中华帝国时被废弃,后一直未再恢复,排除C项;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依据“民国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结合所学可知,民国七年指的是1918年,可见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但是民国初年又出现了各派军阀割据纷争的局面,中国的社会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C项正确;列强瓜分中国是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宣告失败,本人也在众叛亲离中死去,排除B项;国民政府腐败与“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指出的“德先生”为民主,“赛先生”为科学,因此,“两位先生”是民主与科学,D项正确;宋教仁改组国民党,与新文化运动无关,排除A项;爱国与进步是五四运动的精神,与新文化运动无关,排除B项;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商讨在广州举行起义,与新文化运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依据题干,“▲”处对应的是1919年,结合所学知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项正确;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排除A项;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排除C项;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库门中筹大计,南湖船上纵经纶。”说的是中共一大。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C项正确;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是各民族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排除A项;忧国忧民的五四精神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排除B项;不畏强暴的革命精神是反抗西方列强的入侵,排除D项。故选C项。
18.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D项正确;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排除B项;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详解】根据材料“民国十五年……进入湖北,占领武汉,又沿长江东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及所学可知,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十万人誓师北伐,席卷湖南,进入湖北,占领武汉,又沿长江东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B项正确;五四运动是1919年,排除A项;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排除C项;1928年,北洋政府覆灭,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2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项正确;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在延安,排除A项;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C项;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排除D项。故选B项。
2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八七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秋收起义拉开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的序幕,井冈山会师壮大了武装力量,之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1929年12月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下找到了适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探索,排除A项;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国共对峙,排除B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
22.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会议,即古田会议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①③④搭配正确,D项正确;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②搭配错误,ABC项含②,排除ABC项。故选D项。
23.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在及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与题意相符,D项正确;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1927年召开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召开分共会议,大肆攻击共产党,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4.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对《辛丑条约》影响的评判,C项正确;“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属于林则徐禁烟决心的陈述,排除A项;百日维新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属于百日维新措施的陈述,排除B项;中共三大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属于中共三大内容的陈述;排除D项。故选C项。
25.(1)学习外国利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1898年,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3)孙中山;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民主、科学。
(5)中国近代化经历了由学技术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文化的历程;近代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呈现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特点。
【详解】(1)方式:根据材料“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分析可知李鸿章提出“欲自强”的方式是学习外国利器。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御作用。
(2)标志:结合所学知识,1898年,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是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
作用:根据材料“人们的思想认识在戊戌维新运动的启蒙下跨出了一步,又从这个运动的失败中再向前跨出一步”可得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内容: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初,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斗士掀起了民主革命运动,向中国人民宣扬自由、民主和革命思想,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因此在①处应是孙中山;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经过英勇的战斗,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因此②处应是中华民国。
历史功绩:根据材料“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经过英勇的战斗,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旗帜:结合所学知识,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的两大旗帜,促进思想解放。
(5)认识: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19世纪末维新派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先进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20世纪初陈独秀等人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的新文化运动,说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阶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
26.(1)标志性事件:鸦片战争。
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2)事件:五四运动。
联系: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3)事件: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梦想:实现共产主义。
(4)内容: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逐渐深入;中国共产党基于国情,正确认识了当前的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等。
【详解】(1)标志性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走入了近代”的标志性事件是鸦片战争。
通商口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列强的炮口下,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最早的一批通商口岸有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2)事件:根据材料二“图二上海的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五四运动。
联系:根据材料二“图一《青年杂志》”可知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二“图二上海的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反映的是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3)事件:根据材料三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梦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最初的梦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4)内容:根据材料四“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大的核心内容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确立的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革命纲领和最低革命纲领。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逐渐深入;中国共产党基于国情,正确认识了当前的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等。
27.(1)第一次国共合作;由合作到对立。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3)由城市转入农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5)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是历史的选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等。(任答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一“北伐战争形势图”结合所学可知,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创建黄埔军校,进行北伐战争。
变化:结合所学可知,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因此,20世纪初,国共关系经历的变化是:由合作到对立。
(2)事件:根据材料二“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从此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了自己的军队。
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3)变化:根据材料三“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长沙大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可知,中国共产党革命的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
地点: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4)事件:根据材料四“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红军长征。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长征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5)启示: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是历史的选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初中教育集团2023-2024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