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1 多元一体与家国同构——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主题解读] 中华文明是人类重要的文明代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家国同构,是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考向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2023·湖南高考,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答案 B
解析 考古发掘反映长江流域出现原始农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遗迹,而且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由此可见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故B项正确;城市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并非“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一般认为私有财产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首要标志,排除A项;“已摆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仅反映出当时原始农业等的发展,无法体现迈入阶级社会门槛,排除D项。
2.(2023·1月浙江选考,1)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及所学可知,已有私有制的产生,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遗址,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良渚遗址不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①错误,排除A、B、C项。
3.(2022·天津高考,1)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这可用于说明( )
A.良渚文化的传承 B.红山文化的传承
C.龙山文化的传承 D.巴蜀文化的传承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鬻、觚等陶质酒器是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在中原地区的文化遗址中也有发现,体现出龙山文化的传承,C项正确;良渚文化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排除A项;红山文化是在辽河上游,排除B项;巴蜀文化是指四川省、重庆市的文化,排除D项。
考向二 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
1.(2022·6月浙江选考,1)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答案 A
解析 “从周”是指孔子推崇周代的礼制,维护有序的等级秩序,“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指周代的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A项正确;“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是郡县制,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儒学独尊主张,排除C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涉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
2.(2022·1月浙江选考,1)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 )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周王……亲疏关系”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体现西周将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②不符合题意,中国早期国家不是从西周开始的,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3.(2021·湖北高考,1)“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如图),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 )
爵
A.冶炼技术的提高
B.铸造工艺的完善
C.等级制度的发展
D.宗法体系的崩溃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饮酒器“爵”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是统治阶级身份地位的象征,是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反映了等级制度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冶炼技术,排除A项;材料与铸造工艺无关,排除B项;宗法体系强调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材料无法反映“宗法体系的崩溃”,排除D项。
考向三 早期国家的经济与文化
1.(2023·山东高考,1)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答案 C
解析 私有财产是指私人对其合法的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原材料等不动产和动产享有所有权,“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说明此时已出现私有财产,故选C项;“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仅能说明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多人合葬墓”反映了尚未出现贫富分化,排除B项;“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仅能说明出现了彩绘陶器,排除D项。
2.(2022·全国乙卷,24)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答案 C
解析 依据图示可知,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坚韧度不够好,并未广泛用于农业,A排除;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B排除;地图未标示统治区域,无法得出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且青铜铸造的繁荣主要缘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排除。
3.(2022·北京高考,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答案 B
解析 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
1.历史解释——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格局
2.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3.历史理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4.历史理解——商周之变的内涵
5.史料实证——史前史研究的主要资料和工具
实物资料 因为其高度的真实性,考古发现是当今研究人类史前史的主要素材,随着考古发掘的发展,很多传说得到了印证
神话传说 夹杂着个人想象的口口相传的历史,其内容与真实的历史相差甚远,但是,这些传说也基于一些真实发生的史实,是研究历史的素材之一
古籍记载 撰写者距史前史较近,相对来说更加真实,但是,限于当时科技发展的水平和主观目的,其记载存在偏颇,需要其他史料加以印证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运用于史学研究,对于判定历史时间、分析历史发展及地理环境的变迁等都有巨大的帮助
6.家国情怀——西周宗法分封制的积极作用
开疆拓土 分封制孕育了统一的因素,通过层层分封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开疆拓土
民族交融 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领的技工等与封地的原住族群相互通婚,构成一个多元的社会,促进了民族交融
文化认同 (1)周朝的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响下被传播到各地,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中原文化 (2)一些大的诸侯国不断向周边民族扩张,兼并其土地,促进文化认同
视角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2023·天津南开区一模)下图为龙山文化时代的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平面示意图。由此可知当时( )
A.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B.还没有产生贫富分化
C.社会系统复杂程度高
D.奴隶制社会经济繁荣
答案 C
解析 据图片信息可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现了宫城、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和仓储区等,体现了当时社会系统复杂程度高,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陶寺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排除A项;据图片信息可知,陶寺遗址出现了宫城和普通居民区、王族墓地等,表明当时已经出现贫富分化,排除B项;材料中仅出现了手工业作坊区,无法体现其经济繁荣,排除D项。
2.(2023·张家口一模)西周时期,宗族之间的纠纷一般由王朝审理解决,而宗族内部的纠纷则由宗族首领自行解决,王朝不会予以干涉。但当贵族无力控制其属役,甚至由此致使其族氏内部秩序遭到破坏,引发族内的纠纷时,王朝司法会及时介入其中。这表明当时( )
A.原始民主传统仍具较大影响力
B.国家的公共权力色彩有所加强
C.宗法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减弱
D.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西周政治活动中,王朝司法在处理争端、消除纠纷、维护秩序方面发挥了作用,对增强王室权威产生了积极影响,使西周的国家公共权力色彩有所加强,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原始民主传统的信息,排除A项;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很大,排除C项;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是在秦朝,排除D项。
3.(2023·沧州一模)《史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北燕。”考古工作者在位于北京西南的琉璃河发现一处西周遗址,其中一座大型墓葬出土青铜器的铭文揭示,墓主“克”是燕国国君。由此可知( )
A.《史记》所载史事需经考古证明
B.周的政治势力已达到今北京一带
C.周朝的政治统治中心发生转移
D.周天子对北燕地区实施直接管理
答案 B
解析 琉璃河西周遗址证实了《史记》关于召公受封建立燕国的记载,可知分封制使周朝的政治势力达到今天北京一带,故B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西周初期政治中心在镐京,并未转移,C项排除;分封制下,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是间接统治,D项排除。
4.(2023·福建百校联盟4月联测)下表是西周君主继位序号、谥号、姓名与世代序数之考察。据此推知,西周时期( )
继位 序号 谥号与 姓名 世代 序数 继位 序号 谥号与 姓名 世代 序数 继位 序号 谥号与 姓名 世代 序数
1 武王 (姬发) 一 5 穆王 (姬满) 五 9 夷王 (姬燮) 八
2 成王 (姬诵) 二 6 共王 (姬繄扈) 六 10 厉王 (姬胡) 九
3 康王 (姬钊) 三 7 懿王 (姬囏) 七 11 宣王 (姬静) 十
4 昭王 (姬瑕) 四 8 孝王 (姬辟方) 六 12 幽王 (姬宫湦) 十一
A.宗法继承以嫡长子为主
B.王位继承方式出现变化
C.国家制度建构尚不成熟
D.天下共主局面逐渐形成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表格中西周君主继位序号、谥号与姓名及世代序数可知,大部分时期都属于父死子继,这说明西周时期宗法继承以嫡长子为主,故选A项;表格中的王位继承方式总体上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仅仅根据继承制度不能得出国家制度建构是否成熟,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宗法分封制的确立,使得天下共主局面逐渐形成,排除D项。
5.(2023·辽宁高考适应性测试)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
身份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人
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人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 32人
士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人
A.贵族生活腐化
B.血缘色彩浓厚
C.音乐发展迅速
D.社会等级森严
答案 D
解析 表格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反映出西周分封制下社会等级森严,故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视角2 经济与社会生活
1.(2023·福州三模)下图是良渚文化官井头遗址中出现的成组石构遗迹,水井、水池、排水沟地势依次降低。由此可以确证这一时期( )
A.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B.进入了原始农业的阶段
C.出现了原始村落的雏形
D.产生了水利灌溉的技术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图片可知,在良渚文化官井头遗址(新石器时代)中出现了水井、水池、排水沟等设施,并且其地势呈阶梯状分布,说明此地的居民已掌握一定的取水、用水、排水技术,据此可以推知该地区出现了原始的村落,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在该时期人类尚未进入文明社会,排除A项;题干仅是述及水井、水池、排水沟等设施,并没有涉及其他(如耕作方式等),排除B项;题干图片并没有述及用水进行灌溉农业的技术,排除D项。
2.(2023·宁波二模)考古工作者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探明:陶寺大墓的随葬品一般都有一二百件,包括由彩绘(漆)木器、彩绘陶器及玉石器组成的成组家具、炊器、食器、酒器、盛贮器、武器、工具、乐器和装饰品以及以猪为主的牲体等等。这些随葬品的出土可以佐证陶寺遗址( )
①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
②存在体现“尊卑贵贱”的现象
③最早出现了原始手工业
④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出现畜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陶寺大墓的随葬品一般都有一二百件”可知,陶寺大墓与普通墓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该遗址中的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故①正确;该遗址中出现了阶级及阶层的分化,说明它存在着“尊卑贵贱”的现象,故②正确;据材料无法推断出最早的原始手工业出现在该遗址,故③错误;在该遗址中出土了“彩绘(漆)木器、彩绘陶器及玉石器组成的成组家具……以猪为主的牲体等等”,说明在该遗址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出现了畜牧,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3.(2023·唐山二模)中国史前文化具有土著性特点,如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而河姆渡文化以稻为主要栽培作物,养蚕缫丝技术较为先进。这主要是由于( )
A.生活饮食习惯的迥异
B.生产技术水平的不同
C.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D.历史发展程度的区别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我国北方,相对干旱,适宜粟等作物的生长,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地区,气候湿润,适宜水稻等作物生长,因此不同作物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故选C项;当时生活饮食习惯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普遍刀耕火种,南北生产技术水平差距并不大,排除B项;当时都处于新石器时代,历史发展程度并无太大区别,排除D项。
4.(2023·鞍山二模)人们借助考古发现更新世(距今约258万年至1万年)末期的遗址中,一般很难见到炭化的粮食作物遗存。而全新世即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后的许多遗址中,都有一些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反映出当时( )
A.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
B.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
C.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都有一些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可知当时已经产生了原始农业,说明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由迁徙走向定居,反映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故选D项;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农业的耕作技术比较落后,排除A项;材料中的“炭化粮食遗存”说明是被火烧过了,不是保存下来的粮食,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贫富分化,不能反映阶级社会,排除C项。
5.据考古发掘,姜寨聚落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如下图)。居住区位于中央,居住区内的房屋规划整齐,环壕内环绕的房屋建筑群由大、中、小型三种房子组成5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房址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周围有壕沟和墓地。古村落如此布局根源于( )
A.私有制水平的提高
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C.原始农耕经济的出现
D.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
答案 C
解析 材料“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居住区位于中央”“周围有壕沟和墓地”等,说明在该时期,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即原始的农耕经济开始出现,故选C项;私有制出现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而姜寨聚落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排除A项;原始社会时期,属于物物交换,并没有出现商品经济,排除B项;壕沟能够防御外敌入侵,但它仅是古村落的一部分,并不能全面概括题意,排除D项。
视角3 文化交流与传播
1.(2023·北京西城区二模)“正是黄河和长江这两条横贯中华大地的河流,哺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下图“我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区示意图”中,中原和江浙两大文化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有( )
A.龙山、半坡 B.红山、河姆渡
C.仰韶、良渚 D.陶寺、大汶口
答案 C
解析 仰韶文化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属于中原文化区,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属于江浙文化区,故选C项;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属于山东文化区,半坡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属于中原文化区,排除A项;红山文化分布在北方辽河上游,属于燕辽文化区,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属于江浙文化区,排除B项;陶寺文化主要分布于山西汾河下游及其支流浍河流域,属于中原文化区,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属于山东文化区,排除D项。
2.(2023·天津红桥区一模)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
A.青铜铸造技艺高超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位于北方黄河流域的墓地中出现了具有南方长江流域艺术风格的青铜器,说明南北方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联系,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青铜器的出土与存在,没有明确具体的技艺水平,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各诸侯国对待周礼的具体态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明确有关于宗法制的具体表现,排除C项。
3.(2023·湖南长郡中学一模)一般考古研究认为,古人把玉器作为通神的工具,如动物形制的玉器、玉璧、玉琮等都是祭祀的礼器,兵器则作为军权、王权的象征。下表为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墓葬玉器随葬品统计表。
古国 玉器形制 数量
红山文化 常见猪、龙、龟、鸟、蝉、蚕;佩、璧、环等 每个墓2-20件左右
良渚文化 常见琮、璧、冠状饰、璜形器、钺等 每个墓30-130件左右
仰韶文化 种类单一,只有钺 每个墓1-3件
这反映出原始社会后期( )
A.文化发展模式多样
B.制玉工艺发展成熟
C.人文精神已经出现
D.区域文化联系密切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如动物形制的玉器、玉璧、玉琮等都是祭祀的礼器,兵器则作为军权、王权的象征”并结合表格内容可知,红山文化主要体现神权;良渚文化是神权、军权、王权相结合;仰韶文化则是军权、王权相结合,这体现了文化发展模式多样,故选A项;原始社会时期制玉工艺处于起步阶段,“成熟”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大量玉器的出土体现对神灵的推崇,而非对人的推崇,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区域文化联系密切,排除D项。
4.(2023·天津河西区二模)近年来,南方许多地方出土了西周的青铜器(见下图)。它们的出土意味着西周( )
A.文化的影响波及长江流域
B.对江南开发作出突出贡献
C.在南方建立了严密政治统治
D.南方出现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地图信息可知,南方长江流域出土了西周的青铜器,而西周疆域主要在中原地区,这意味着西周文化的影响波及长江流域,故选A项;对江南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不符,排除B项;西周时期推行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未建立起严密政治统治,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南方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排除D项。
5.(2023·聊城二模)近年来,在章丘焦庄、桓台李寨、广饶五村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均有玉石制品出土,常见制品有镞、璇玑、三角形器、环、璧等,大致可分为工具和装饰品两类,且多为贵族穿着和祭祀用器。学者研究认定其制品工序一般为:选材→成坯→琢制成形→局部加工(如穿孔等)。据此推知,该地区当时( )
A.区域联系趋于频繁
B.玉石文化已初步显现
C.阶级对立日益严重
D.手工业农业开始分离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地区墓葬中玉石制品的分类明确,制作工艺完备,这说明玉石文化已经初步显现,故选B项。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高考历史《多元一体与家国同构——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典型模拟题复习资料(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