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宁朔中学 2023-2024 学年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历史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春秋战国时期,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某一思想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
治,与自然和谐相处。该思想家属于( )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2.春秋时期,曾宣称“ 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的楚国,在大败晋国主持会盟后,同伍于“ 中国 ”;“蛮
夷之国 ”的越国继吴而起,“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 ”,一度“号令中国 ”。上述现象表明( )A.蛮夷之
国成为天下共主 B 国家统一基础业已奠定 C 诸侯争霸助推华夏认同 D.封建制度增强各国实力
3.秦统一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工程,修建长城,建造宫殿、陵墓。秦能够修建大型工程的主要因
素是( )
A.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 B.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 C.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D.思想文化统一的需要
4.东汉开国皇帝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史
称( )
A.“文景之治 ” B.“贞观之治 ” C.“光武中兴 ” D.“开元盛世 ”
5.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 以下选项中最符合②所代表的时期阶段的表述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开放兼容与繁荣统一 C. 国家分裂与社会倒推 D. 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6.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历史
上称这一时期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大定之治 D.开元盛世
7.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天空,光芒四射。”下列有关隋朝的“光芒四射 ”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
①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②大运河开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③科举制扩大了国家选拔人才的范围 ④曲辕犁促进了古代农业工具的改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下表是唐宋两朝科举取士人数统计表,它反映出宋朝( )
朝代 历时/年 录取总数/人 年平均录取数/人
唐朝 290 约 6000 约 20
宋朝 320 约 40000 约 125
A. 民族交融 B.强干弱枝 C.文人治国 D.政权并立
9.表 1 是宋代部分人物的名言。这反映出他们都( )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A.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B.继承发展了程朱理学
C.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D.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
10.陆九渊、王阳明提出“心即是理 ”,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这( )
A.利于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从根本上否定了程朱理学
C.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D.鼓励人反叛传统伦理道德
11.辽宋夏金元是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宋朝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北宋每年
送给西夏的钱物,称为 ( )
A.岁贡 B.岁币 C.岁赐 D.岁银
12.“既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又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代表地方, ……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
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大大靠近中央。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 ”。这一行政机构是 A.秦
朝的县 B.西汉的州 C.元朝的行省 D.宋朝的路
13.宋元时期科技高度发达。下列关于宋元科技表述错误的是( )
序号 代表人物 科技成就
① 毕昇 雕版印刷术
② 沈括 《梦溪笔谈》
③ 郭守敬 《授时历》
④ 王祯 《农书》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4.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方面,清朝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根据这一政策,清朝统治者在西藏地区采
取的措施是( )
高一历史 第 1 页 共 3 页
A.册封达赖和班禅 B.设立盟、旗两级单位 C.推行猛安谋克制度 D.设立澎湖巡检司
15.有学者认为,“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枪炮口逼迫下走入
近代的最初一步。”以下属于“这场战争 ”影响的是( )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西方列强的侵略从沿海深入到内陆 D.南京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16. 吕思勉在评价中国近代某条约时写到:“京城通至海口路上的炮台,尽行拆去。且许各国于其通路上驻 兵。又划定使馆区域,许其自行治理、防守。权利之丧失既多,体面亦可谓丧失净尽了。”据此判断该条约
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7.下列有关甲午中日战争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 B.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C.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D.战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鲁迅先生在其《自选集·自序》 中感慨道:“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 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鲁迅先生的感慨是对于哪一段历史的困惑和迷
茫? ( )
A.清政府预备立宪时期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C. 国民大革命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9.某学生整理课本内容,梳理出如下时间轴。 由此可知,其学习内容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百日维新 ”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20.有学者说:“北洋时期是近代以来变革最剧烈的时代,是社会发展的转型期,黑暗中酝酿着光明。”下列
史实属于“光明 ”的是( )
A.袁世凯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B.“中日民四条约 ”被迫签订
C.张勋拥立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 D.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
21.陈独秀提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其中,“德先
生 ”和“赛先生 ”指的是( )
A. 自强与求富 B. 民主与科学 C.独立与进步 D.新道德与白话文
22. 口号与标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下列口号与时代对应正确的是( )
A.扶清灭洋—太平天国运动 B. 自强、求富—新文化运动
C.打倒列强,除军阀— 国民革命运动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抗日战争
23.2023 年 12 月 26 日,中共中央召开毛泽东同志诞辰 130 周年座谈会。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毛泽 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
最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以下能突出体现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贡献的是( )
A.“新三民主义 ”理论 B.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4.下面的示意图可以用来说明中国共产党( )
A.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积极发动全民族的团结抗战
C.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D.实现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转变
25.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一张知识卡片,卡片横线上应填写( )
时间:1926 年 事件: 影响: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A.北伐战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西安事变
26.1919 年中国参加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中国代表团期望而去,失望而归。中国代表团在会
上的“失望 ”导致了 ( )
A.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B.二次革命的爆发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 国民革命的高涨
27. 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
A.遵义会议的召开 B.战略转移的完成 C. 日本实行大扫荡 D.九一八事变爆发
28.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展开了抵抗日军进攻的持久作战,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反抗外来侵略的
精神。下表所列历史事件与对应的评述错误的是( )
会战 意义
① 淞沪会战 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 ”的狂妄企图
② 忻口会战 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③ 武汉会战 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高一历史 第 2 页 共 3 页
④ 第三次长沙会战 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9.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可以通过时间轴去认识, 以下事件与时间轴所示时间相匹配的是( )
A.全面内战爆发 B.重庆谈判 C.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30.1946 年 7 月到 1948 年 9 月,山东有 580 余万农民,冀中有 480 余万农民支援前线。淮海战役中,华东 解放区组织出动民工 150 万人,担架 30.5 万副,大小车 88 万辆,牲畜 6300 头,为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有 力保障。以至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段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胜利
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 民众的大力支援 B.解放军作战勇敢 C. 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D.党中央指挥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 在禁烟运动之前,鼓吹武力侵华,通过战争来强迫中国向其全面“开放 ”的舆论已经甚嚣尘
上……与鸦片贸易相关的商人团体纷纷上书英国政府,要求运用武力为他们取得“补偿 ”
材料二 “亚罗号事件 ”的消息传到伦敦后,引起英国政府内部的激烈争论。 ……巴麦尊的对华战争 案得以通过,英国随即派出了侵华远征军。1853 年,法国神甫马赖来华后,他违背条约,私自到广西西林 县传教。1856 年初,西林知县张鸣凤令马赖离境,马赖未予理会,张鸣凤遂于 2 月下旬将马赖与两名教徒
处死。事件发生后,法国以此为借口,决定出兵中国。
材料三 法国侵越的目的,除了在越南建立殖民地以外,还企图以越南作为跳板,北上攫取中国的资 源。使法大臣曾纪泽致书李鸿章说:“法人之夙志,非徒并越,而特欲以越为根脚耳。越边之煤矿,滇中之
金矿,无不垂涎,此间人之著作,多可为证。 ”
材料四 趁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到 1894 年 6 月下旬, 日本抛出所谓“共同改革朝鲜内政 ”的方
案, ……日本政府电令其驻朝公使大岛圭介: “不妨利用任何借口,立即开始实际行动。 ”
材料五 英法德美四国公使团于 1900 年 1 月下旬向清政府发出联合照会,要求清政府发表一道上谕, 宣布镇压义和拳和大刀会。……3 月上旬,英国公使窦纳乐主持召开五国使节会议,……不但要求中国政府 在《京报》上颁布取缔义和团的上谕,而且威胁说,如果中国政府不同意这项要求,各国公使将建议他们的
政府直接出兵干涉,“代为剿平 ”。
材料六 日本臣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所有在中国制造之货,与进口货物一样享受优待,免征一切杂捐。
——摘自《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
(1)以上材料分别与哪次侵华战争有关,分别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写出战争及对应的条约(10 分)
(2)面对着数千年未有的危局, 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抗争和探索,请写出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的抗争与
探索。(6 分)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
19 世纪九十年代:
20 世纪初:
(3)材料六出自哪一条约?该项内容表明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 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七七以后, 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
为墟。 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数不胜数。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
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 — 1945 年 9 月 5 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
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 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民族危亡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于民族国家的强烈认同,并且奋力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 同时, 中国在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国际舞台上,通过全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斗争,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
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摘编自宋黎明《中华民族认同与全民抗战》
材料四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 (1928 年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
(1) 材料一 中的“七七 ”事变发生于哪一年? 它标志着中国的抗战进入怎样的阶段?根据材料二,归纳中
国抗战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指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5分)
(3)根据材料四,中共开创出一条怎样的革命新道路新路?导致 “远征 ”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 ”
意义如何? (6分)
(4)材料四中中国人民解放军“ 百万雄师过大江 ”是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 ”的意义主要指什么?4
分
高一历史 第 3 页 共 3 页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3月份月考试题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C A D A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A A A D D B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C A A C D B C A
31.(1)(10分)
战争 不平等条约
材料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材料三 中法战争 《越南条款》
材料四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材料五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2)(6分)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19世纪九十年代: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清政府“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3)(4分)
《马关条约》;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32.
(1) 时间:1937年。阶段:全面抗战(或全民族抗战)。(5分)
特点:国共合作抗日;两大战场相互配合。
(2)意义: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5分)
(3)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井冈山或者“工农武装割据”道路)。(6分)
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意义:实现了战略大转移,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渡江战役,南京解放。(4分)
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揭开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