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小专题通关训练-----太平天国运动
一、单选题
1.美国有学者曾撰文指出:“1852年,上海租界内的地皮平均每英亩售价50英镑,到1862年已涨到平均每英亩10000英镑。”清人葛元煦在《沪游杂记》也记载,当时“上海租屋获利最厚,租界内洋商出赁者十有六七”。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B.洋人恶意开发哄抬地价
C.民族资本企业的崛起 D.上海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2.咸丰皇帝临终时,还对未剿灭太平天国一事“颇引为憾事,谓有能克复金陵者可封郡王”。然而,在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攻克天京后,慈禧太后以“文臣封王似嫌太骤,且旧制所无”为名,没有将曾国藩封王,只封他为一等毅勇侯。据此可知,清朝( )
A.地方势力严重威胁朝廷的统治 B.对地方势力的矛盾心态
C.中央权力下移引发统治者担忧 D.君主集权强化言而无信
3.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一方面把传统的儒家经典斥之为“妖书”并禁止人民阅读,另一方面他又用儒家术语来解释他的拜上帝教教义。他的这一矛盾做法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A.推动了中西文化融合 B.缺乏科学理论作指导
C.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遏制了西方文化侵略
4.1861年,苏松太道吴煦照会英、法、美三国领事:“前者闻有外国人与贼交易往还,并有运售枪炮情事,苦无禁阻之策。近访得又有外国商人广运枪炮火药,赴苏售卖,使该逆多得军火,于剿捕大有关碍。”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外联合剿杀太平天国 B.西方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C.农民战争具有时代特征 D.清朝统治危机空前严重
5.1866年,浙江对无主荒地实行招垦,垦户耕种数年,如无业主归认,“准其作为己业,报税过户”。1869年,两江总督马新贻奏称“近来江南荒田因垦种乏人,类多贱卖”,有些人“买荒田为业,或自种,或招佃承种”。这些现象反映了( )
A.传统的小农经济日益解体 B.农民运动对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C.外国商品倾销的严重后果 D.清政府对重农抑商政策进行调整
6.王尔敏《淮军志》里《淮军统将表》收录的432人中,除未知籍贯者80人外,明晰籍贯的352人中,安徽籍者有279人,约占80%,湖南籍者41人,约占12%,其余四川、江苏、直隶、贵州、江西、湖北、河南等多省乃至外籍(法国)者共29人,约占8%。这说明淮军( )
A.以安徽为主要战斗阵地 B.带有较强的地缘色彩
C.得到安徽民众普遍支持 D.以血缘为纽带而构建
7.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有关“产品分配”的原则是( )
A.“凡天下田,天下同耕” B.“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C.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 D.“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8.1855年以后,天京“圣库制度”逐渐废弛,太平天国对独立的手工业者采取了听任自由经营的方针,允许私人自由贸易。1860年太平军占领苏州后,李秀成下令:“各门外百姓无本为业,亦计(借)给其资,发去铜钱十余万串。”以上措施反映太平天国( )
A.丧失了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控制 B.奉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方针
C.改变了中国古代主流经济形态 D.采取灵活务实的经济举措
9.1864年10月,曾国藩与李鸿章请求朝廷减免征粮纳税,领衔上奏称:“江宁为东南第一省会,自伪都窃据阅十二年,群贼南北往来,掳胁焚戮之苦百倍他处。咸丰六年(1856年)、十年(1860年)间,大营两次退溃,贼众更肆焚掠,于是附近数百里内,几无一寸安静之土。”此奏折( )
A.侧面反映了农民运动的进程 B.进一步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C.化解了地主与农民间的矛盾 D.有效地减轻了江南民众的负担
10.“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这一主张( )
A.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
C.提出了资本主义发展新道路 D.建立了人人平等的社会
11.1864年5月,清廷命令两江总督曾国藩、江苏巡抚李鸿章整顿江南田赋,以正赋取代战争期间权宜采取的粮捐、亩捐等,并要求“认真收纳,年清年款”。在此后的数年间,长江中下游六省普遍开展了清赋。“清赋”之举意在( )
A.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B.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
C.提高汉族官僚集团地位 D.恢复清廷的统治秩序
12.太平军要求恢复汉族的衣冠服饰,但其并不反对满清的“衣冠之治”,士兵和官长、官阶不同的官长的服色和规格等出现明显的差异。这反映出( )
A.易服成为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手段 B.太平军致力于打破传统等级秩序
C.民族矛盾激化影响社会习俗变迁 D.农民阶级未摆脱自身阶级局限性
13.咸丰二年(1852年)至咸丰四年,清廷先后向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14省陆续委任了一批以“在籍绅士”为主、间由现任和候补官员担任的“团练大臣”。咸丰九年至十一年,委派仍以回籍官员和在籍缙绅为主。据此可推断( )
A.地方治理潜伏危机 B.传统士绅结构瓦解
C.团练兴办成效显著 D.督抚的权力被架空
14.自1853年夏天之后,中央财政已拨不下军费……(地方各省)现在总算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征收渠道——厘金(一种临时商业税)。从此厘金由此成了不受中央控制的大财源,由各省督抚所把持。厘金的出现( )
A.加速了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动 B.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导火索
C.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侵略 D.解决了清政府财政上的困难
15.以下属于《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有( )
①规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②实行国库制度
③规定官吏由公众选举
④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6.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漫天红。煮豆燃萁谁管得,将成败论英雄。”其中“煮豆燃萁”是指( )
A.北伐失利 B.永安建制
C.安庆保卫战失利 D.天京变乱
17.1861年,太平天国既承认列强治外法权及长江自由航行权,又拒绝其联手灭清、分土而治的提议。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太平天国( )
A.仍为传统农民起义的模式 B.反映了近代国人寻求国家出路的曲折性
C.是对封建制度的修修补补 D.解决了变局下农民战争向何处去的问题
1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首相巴麦尊表示,要使“中国内部全局得入正轨”,法国公使葛罗表示,要在“海口助中国破贼,所有该国停泊各口之船只兵丁,悉听调遣”。清政府则提出“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更次之”。这反映了( )
A.中外反动势力进行勾结 B.中国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C.清政府成为英法代理人 D.英法继续奉行中立政策
19.太平天国运动前期,英国商人向太平天国军队出售了大量粮食以缓解其粮食短缺,英国政府予以积极配合和支持;但是在太平天国后期,英国政府命令禁止外商接济、出售粮食给驻守安庆的太平军,安庆很快陷落。这一转变主要是源于( )
A.太平天国调整了对外政策 B.战争破坏了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清廷注重使用经济手段镇压起义
20.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雪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其中“煮豆燃萁”是指( )
A.永安建制 B.北伐失利 C.天京变乱 D.安庆保卫战失利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洪仁玕是太平天国运动中最进步、最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向太平天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主张。洪秀全让他总理朝政,他在《资政新篇》中指出,“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等一切轻污文字,皆不必说也。盖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并非“经纶实际”。他认为,这些傲慢的语言会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无补于事。他提出,一方面要允许外国人以技艺来“教导我民”,另一方面要制订“一定章程,一定礼法”对其加以限制约束。这些外国人在华活动就只能是“为国献策”,而不是“毁谤国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洪仁玕提出新治国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洪仁玕的思想主张,并对其进行简要评析。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期,为革除八旗、绿营之积弊,曾国藩效法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练兵之道,大胆进行军事改革。他招募士兵的标准为“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并规定士兵只服从、听命于其直接统领者一人。 为增加吸引力,他规定亲兵、护勇每人每日军饷为一钱五分银子,高出绿营士兵军饷三倍。 为适应各种兵器,充分发挥各种火器及长短兵器的效用,他采用戚家军以营为基本单位的形式:一营下设四哨,每哨又辖四队,层层管辖。与八旗、绿营不同,湘军将领不仅掌握了军事指挥权,而且还控制了地方政权、人事权、财权。 曾国藩的军事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军队对国家的依附、隶属关系。后湘军虽被遣散,但李鸿章的淮军完全沿袭了湘军的体制。甲午战争后,新军虽在体制上尽仿西方,但在治军思想上仍是秉承了曾国藩的封建做法。因此,其军事改革的功效彰显于一时,而贻害中国则超过八十年。
——摘编自丁朕义《曾国藩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曾国藩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曾国藩军事改革的影响。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李秀成给呤唎购买物资和武器的凭证
(注:呤唎,英国人,曾是海军军官。1861年,呤唎正式加入李秀成的太平军。)
——[英]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史料二 当忠王(即李秀成)在苏州时,尝竭力欲禁抢掠之风,悬重赏以幕奇才。谓有能出力禁绝焚掠之事者,立酬巨金,并颁以爵位。又下令三通:一不许杀平民,二不许妄杀牛羊,三不许纵烧民居。有犯其一者,杀无赦。
(注:1860年容闳曾到天京并会见过洪仁玕,1861年经苏州回到上海。)
——容闳《本学东渐记》
史料三 换个朝来立个王,带兵最数好洪(秀全)杨(秀清),吃饭官兵同张桌,睡觉官兵共个房。
——彭大雍等《洪秀全传》
材料二 太平天国虽然自身无力承担起开启中国近化进程的重任,但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它仍然产生了重要影响,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胡水玉、罗明先《浅析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分别指出其对探究太平天国历史的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6年是太平军胜利与危机纷呈的一年……
材料二 1856年发生的震撼太平天国的那场灾难……要归咎于他们自己中央领导方面的动荡不定……这种动荡性在运动最初年代中就已经孕育于太平军的制度之中。政权要继续下去,就需要一种在共同事业中形成的兄弟情谊,以刹住诸王之间的不和。但是兄弟情谊不久都被东王杨秀清的无情野心所毁。
(1)材料一中的“胜利”和“危机”主要指什么?
(2)归纳材料二中“那场灾难”发生的主要原因。你认为材料二的说法是否全面?为什么?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洪秀全为了表示冲决封建网罗的决心,把家乡祠堂中供奉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牌位捣毁,公开宣称孔子为“妖魔”“邪神”,在南京拆孔庙,将孔子牌位劈烂丢进类坑。1851年金田起义后,规定“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他还颁发《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真命诏旨书》,作为太平天国教育的主要教材,在教育中否定孔子地位,否定儒学思想。洪秀全早期所写《百正歌》以传统道德规范人们,要求人们“学正道”“行正事”“做正人”。太平天国颁布《太平礼制》明确规定了从王至帅各级的称呼,有万岁、千岁、大人、善人、公子等。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将儒学中不符合自己统治的东西删除,要求根据拜上帝教的宗旨和革命的需要删改儒学,经过修改的书还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儒学在这个过程中与拜上帝教逐渐融合,得以共同发展。
——摘编自肖楠楠《洪秀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洪秀全对传统儒学的态度及其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洪秀全上述态度的原因说明当代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儒学。
参考答案:
一、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2年-1862年(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在中国发生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其活动范围主要在中国内地,特别是南方地区;由于太平天国运动造成了社会动荡和人口流动,许多富商和地主为了逃避战乱选择到上海租界避难;这导致了上海租界人口剧增,从而推动了地皮和租屋的需求,进而使得价格上涨,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直接的证据显示洋人有恶意开发或哄抬地价的行为,排除B项;民族资本企业的崛起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C项;城市化不是材料中租金上涨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咸丰皇帝临终时,还对未剿灭太平天国一事‘颇引为憾事,谓有能克复金陵者可封郡王’”“在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攻克天京后,慈禧太后以‘文臣封王似嫌太骤,且旧制所无’为名,没有将曾国藩封王,只封他为一等毅勇侯”可知,咸丰帝本来有“克复金陵者可封郡王”的承诺,但慈禧太后以“文臣封王似嫌太骤,且旧制所无”为借口没有兑现承诺,因为担心曾国藩等地方势力崛起,会威胁朝廷统治,但又要维护朝廷权威,利用曾国藩等地方势力,这说明清政府对地方势力既有依赖又有疑忌的矛盾心态,B项正确;虽然当时地方势力上升,但尚未出现中央权力下移的现象,也未严重威胁清朝统治,排除AC项;君主专制主要体现为君主的绝对权威,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太平天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把传统的儒家经典斥之为‘妖书’并禁止人民阅读,另一方面他又用儒家术语来解释他的拜上帝教教义”和所学可知,洪秀全在否定传统封建思想的同时,又不得不利用其解析另一种“拜上帝教”封建迷信思想组织活动,属于由于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理论上的落后性,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矛盾的做法,是局限性,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发动了广大的农民阶级,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遏制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1年(中国)。根据材料“前者闻有外国人与贼交易往还,并有运售枪炮情事,苦无禁阻之策。近访得又有外国商人广运枪炮火药,赴苏售卖,使该逆多得军火,于剿捕大有关碍。”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西方列强支持太平天国,太平天国也需向西方列强大量购买武器,这些都说明农民战争具有时代特征,C项正确;西方列强向太平天国售卖武器,并不是中外联合剿杀太平天国,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信息表明西方列强干涉中国的内政,只是向太平天国售卖武器,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朝统治危机空前严重,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1866年,浙江对无主荒地实行招垦,……‘准其作为己业,报税过户’。……‘近来江南荒田因垦种乏人,类多贱卖’……‘买荒田为业,或自种,或招佃承种’”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了江南地区土地因垦种乏人而被贱卖的历史信息,这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时期的战乱导致了江南地区大量人口的流离失所及死亡,造成了劳动力严重匮乏的问题,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缓慢解体,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外国商品倾销中国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选项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明晰籍贯的352人中,安徽籍者有279人,约占80%,湖南籍者41人,约占12%,其余四川、江苏、直隶、贵州、江西、湖北、河南等多省乃至外籍(法国)者共29人,约占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淮军将领中大部分是安徽籍,其余籍贯的将领的占比远不如安徽籍将领,这说明淮军带有较强的地缘色彩,B项正确;本题主旨为“淮军的地缘色彩”,而“以安徽为主要战斗阵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安徽民众对淮军的支持,排除C项;材料说明淮军是以地域关系为纽带组成的军事政治集团,不是血缘为纽带而构建,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1年后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有关“产品分配”的原则是,“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平均分配,D项正确;“凡天下田,天下同耕”是土地的分配原则,排除A项;“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是对社会的设想,排除B项;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是土地的分配方法,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5年到186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太平天国在处理手工业者的经营方面采取了允许私人自由贸易和资助私人发展经济的措施,体现政策的灵活务实,D项正确;材料强调太平天国对手工业和商业的灵活务实措施,没有涉及丧失了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控制,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奉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方针,排除B项;材料没有显示改变了中国古代主流经济形态(小农经济),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4年(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等人的奏折是对南京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巨大损伤后的修复方案,希望政府免除该地的税收,侧面反映了农民运动的进程,A项正确;结合所学太平天国运动导致地方汉族地主势力崛起,中央权威削弱,排除B项;化解了地主与农民间的矛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这一要求得到中央采纳,无法得出其有效减轻了民众负担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有田同耕”并结合所学可知,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A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这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排除B项;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由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其中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排除C项;《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在实践中难以施行,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864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政府为了满足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在南方一些省份加收粮捐、亩捐等,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清政府命令地方官员整顿江南田赋,恢复正常的赋税制度,取消战争期间加征的苛捐杂税,目的是恢复统治秩序,D项正确;1864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已被镇压,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整顿赋税,不是为发展经济,排除B项;清政府重用汉族官僚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促进了汉族官僚集团地位的提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依据材料“士兵和官长、官阶不同的官长的服色和规格等出现明显的差异”可知,太平军在服饰上承袭传统,彰显等级差异,带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D项正确,排除B项;太平天国为了反对满清而要求恢复汉族衣冠服饰,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所致,而非反封建斗争手段,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涉及到社会习俗变迁,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
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852年(中国)。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不惜动员地方缙绅势力大力创办团练,这客观上提升了他们的地位,为后来地方势力的坐大和汉族地主掌握地方实权埋下了伏笔,说明地方治理潜伏危机,A项正确;当时士绅结构尚未瓦解,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团练兴办成效,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地方督抚的权力有所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853年(中国)。根据材料自1853年夏天之后……此厘金由此成了不受中央控制的大财源,由各省督抚所把持。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太平天国期间,通过该事件把我一定的财源,加快了地方督抚势力的壮大,加速了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动,A项正确;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间不符,排除B项;厘金的出现主要目的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排除C项;厘金为地方督抚控制,并未解决了清政府财政上的困难,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分配原则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分配方法是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产品分配原则是“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是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实行国库制度,①②④正确,D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与土地制度有关,不涉及官吏选拔,③错误,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近代)。根据材料中的“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国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等信息可以得出,“煮豆燃萁”是指内部争斗,这就是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天京事变,D项正确;在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后曾经主动北伐清政府,由于轻敌和准备不足,北伐失利,这也不属于“内斗”,排除A项;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早期有“永安建制”,开始分封诸王,处在事业上升期,不属于“内斗”,排除B项;安庆保卫战发生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晚期,针对的也是清政府,不属于“内斗”性质,排除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1861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一方面承认列强对华的侵略权益,但并不同意列强联合灭清、分土而治的提议,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即体现了近代国人在寻求国家出路方面的曲折性特征,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的新任务,与传统农民起义有所不同,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太平天国对封建制度修补的相关信息,拒绝灭清不代表对封建制度的修补,排除C项;太平天国最终以失败告终,并未解决时代变局下农民战争向何处去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6年后的中国。据材料可知:英法放弃中立政策,支持清政府,清政府则加紧镇压太平天国及捻军,这说明中外反动势力进行勾结,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但材料体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法对待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排除B项;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成为列强代理人,排除C项。英法直接与清政府相勾结,放弃了中立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国)。据材料,英国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经历了从有意示好和支持到帮助清政府镇压的转变,结合所学,太平天国领导人拒绝列强的侵略要求,而清政府则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出卖了更多国家主权给列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因此西方列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调整了对太平天国的态度,C项正确;太平天国反对列强侵略,对外政策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和后期都在发生战争,列强政策变化不是因为希望结束战争,而是希望清政府赢得对太平天国的战争,排除B项;清廷主要使用军事手段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煮豆燃萁”指的是内部爆发动乱,自相残杀,符合这一描述的是天京变乱,C项正确;永安建制是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的开始,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北伐失利不属于内部动乱,排除B项;安庆保卫战失利也不属于内部的动乱,排除D项。故选C项。
二、
1.(1)背景: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和冲击;洪仁玕对西方文明的了解和认识;太平天国亟须振兴;洪仁玕在洪秀全支持下总理朝纲。
(2)主张:与西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允许外国人在华活动,引进先进技术。评析:摒弃了旧的天朝上国观念,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有利于引导人们学习西方;受制于时代,其主张难以实现。
【解析】【小题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时代特征、太平天国的现状、洪仁玕个人情况等方面思考。如: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和冲击;洪仁玕对西方文明的了解和认识;太平天国亟须振兴;洪仁玕在洪秀全支持下总理朝纲。
【小题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主张: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一切轻污文字,皆不必说”“‘为国献策’,而不是‘毁谤国法’”等可知,主张与西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允许外国人在华活动,引进先进技术。
评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洪仁玕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旧的天朝上国观念,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同时,也有利于引导人们学习西方;但是,受制于时代,其主张难以实现。在进行分析,注意要一分为二地展开,既要看到其积极意义,也要认识到其历史局限性。
2.(1)招募精兵;提高待遇;调整编制;事权归一。
(2)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成为与太平天国作战的主力军,发挥了重大作用;造成弱政府、强军队、地方军政事务由地方驻军首脑一手掌握,为之后军阀割据混战埋下了隐患。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得出招募精兵;根据材料“每日军饷为一钱五分银子”,得出提高待遇;根据材料“采用戚家军以营为单位的形式”,得出调整编制;根据材料中湘军将领掌握军事指挥权,还控制地方财政、人事权、财政权,得出事权归一。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其军事改革的功效彰显于一时,而贻害中国则超过八十年。”可以从积极性与消极性两方面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正式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因此得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成为与太平天国作战的主力军,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材料中提出贻害中国则超过八十年,可得出造成弱政府、强军队、地方军政事务由地方驻军首脑一手掌握,为之后军阀割据混战埋下了隐患。
3.(1)史料价值及理由:史料一:是一手实物史料,又是亲历者,史料价值很高。可以用来研究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军和外国人的交往以及武器装备。史料二:属于回忆录,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史料价值较高。可以用来研究太平军的军纪以及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治国理念。但是史料只是对太平天国运动予以肯定,具有片面性。史料三:历史研究著作,属于二手史料。史料属于颂歌类型的文献资料。带有片面性,可以用来研究太平天国早期起义军领袖的作风。
(2)评析:太平天国运动具有两面性。首先,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统治集团存在的问题。统治集团日益腐败,对知识分子漠视和排斥,以及旧式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使得太平天国运动自身无力承担起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任。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太平天国运动搅乱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使得清朝统治者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大量起用汉族官僚,同时地方权力快速上升,冲击了清政府中央权威,改变了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同时太平天国运动部分的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削弱了地主阶级的力量,而大量荒地的出现,又造就了更多的自耕农,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条件。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师夷长技,一方面推动了军事上的近代化,同时在思想上也逐渐松动。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清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为近代化实施创造了条件,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史料价值及理由:史料一:根据材料“李秀成给呤唎购买物资和武器的凭证”“ 呤唎,英国人,曾是海军军官。1861年,呤唎正式加入李秀成的太平军。”可知,史料一是一手实物史料,又是亲历者,史料价值很高。可以用来研究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军和外国人的交往以及武器装备。史料二:根据材料“容闳《本学东渐记》”“1860年容闳曾到天京并会见过洪仁玕,1861年经苏州回到上海”可知,史料二属于回忆录,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史料价值较高。根据材料“ 当忠王(即李秀成)在苏州时,尝竭力欲禁抢掠之风,悬重赏以幕奇才”可知,可以用来研究太平军的军纪以及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治国理念。但是史料只是对太平天国运动予以肯定,具有片面性。史料三:根据材料“彭大雍等《洪秀全传》”可知,史料三历史研究著作,属于二手史料。根据材料“换个朝来立个王,带兵最数好洪(秀全)杨(秀清),吃饭官兵同张桌,睡觉官兵共个房”可知,史料属于颂歌类型的文献资料。带有片面性,可以用来研究太平天国早期起义军领袖的作风。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评析:根据材料“太平天国虽然自身无力承担起开启中国近化进程的重任,但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它仍然产生了重要影响,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具有两面性。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统治集团存在的问题。统治集团日益腐败,对知识分子漠视和排斥,以及旧式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使得太平天国运动自身无力承担起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任。然和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于清政府的影响,最后得出其扮演了近代化的“催化剂”: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太平天国运动搅乱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使得清朝统治者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大量起用汉族官僚,同时地方权力快速上升,冲击了清政府中央权威,改变了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同时太平天国运动部分的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削弱了地主阶级的力量,而大量荒地的出现,又造就了更多的自耕农,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条件。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师夷长技,一方面推动了军事上的近代化,同时在思想上也逐渐松动。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清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为近代化实施创造了条件,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4.(1)“胜利”指太平军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危机”是指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
(2)原因:材料认为天京变乱的发生,是由于太平军制度的缺陷造成维护中央领导的兄弟情谊被破坏,从而发生动荡。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材料只看到了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尖锐是天京变乱的重要原因,但没有看到其发生具有必然性;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领导者不思进取,腐朽思想日益滋长,为争夺权力而自相残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56年(中国)。根据材料“1856年是太平军胜利与危机纷呈的一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胜利”指太平军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危机”是指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
(2)本题是背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56年(中国)。原因:根据材料“1856年发生的震撼太平天国的那场灾难……要归咎于他们自己中央领导方面的动荡不定……这种动荡性在运动最初年代中就已经孕育于太平军的制度之中。政权要继续下去,就需要一种在共同事业中形成的兄弟情谊,以刹住诸王之间的不和。但是兄弟情谊不久都被东王杨秀清的无情野心所毁”可知,材料认为天京变乱的发生,是由于太平军制度的缺陷造成维护中央领导的兄弟情谊被破坏,从而发生动荡。
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认为天京变乱的发生,是由于太平军制度的缺陷造成维护中央领导的兄弟情谊被破坏,从而发生动荡,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材料只看到了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尖锐是天京变乱的重要原因,但没有看到其发生具有必然性;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领导者不思进取,腐朽思想日益滋长,为争夺权力而自相残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
5.(1)态度:态度复杂,批判与继承并存。
表现:捣毁孔子牌位、拆除孔庙,查禁、焚烧孔孟之书,否定儒学教育;以传统道德规范民众,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制,删改经书保留儒家思想。
(2)原因:儒学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推翻清王朝,建立新政权的需要;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详解】(1)本题是内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中国。态度:根据材料“在南京拆孔庙,将孔子牌位劈烂丢进类坑”“儒学在这个过程中与拜上帝教逐渐融合,得以共同发展”可知,态度复杂,批判与继承并存。表现:根据材料“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在教育中否定孔子地位,否定儒学思想”可知,捣毁孔子牌位、拆除孔庙,查禁、焚烧孔孟之书,否定儒学教育;根据材料“洪秀全将儒学中不符合自己统治的东西删除,要求根据拜上帝教的宗旨和革命的需要删改儒学,经过修改的书还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可知,以传统道德规范民众,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制,删改经书保留儒家思想。
(2)本题是背景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中国。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儒学的影响力来看,儒学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从巩固政权的角度来看,推翻清王朝,建立新政权的需要;从阶级局限性的角度来看,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对待: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态度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