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第三中学2023-2024七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旧唐书·李密传》:“罄竹难书,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是隋末农民起义军为声讨哪一人物而写的( )
A.商纣王 B.秦始皇 C.隋文帝 D.隋炀帝
2.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武则天曾下令,所辖境“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可得到升迁。这说明武则天( )
A.重用人才 B.重视农业 C.提倡节俭 D.善于纳谏
4.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他重用敢于直言的大臣是(  )
A.房玄龄 B.魏征 C.杜如晦 D.姚崇
5.“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中描写的盛世局面是( )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开元盛世 D.贞观之治
6.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的瓷器是( )
A.青瓷 B.白瓷 C.青花瓷 D.唐三彩
7.李白的诗飘逸洒脱,杜甫的诗淳朴厚重。导致二人创作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时代不同 B.所受教育不同 C.仕途发展不同 D.对祖国山河感触不同
8.日本共派遣遣唐使十几批,人数最多的一次有500余人。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日友好 B.传播日本文化 C.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D.求取佛经精义
9.唐朝时期,中外往来频繁。许多商人来到中国经商,其中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的是( )
A.日本 B.新罗 C.天竺 D.大秦
10.唐朝时期,拔河在宫廷和民间都大受追捧,一些妇女也喜好,参与人数规模空前,竞争气氛极其浓烈。这体现出唐朝( )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开明的民族政策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频繁的中外交流
11.“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灭亡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
A.春秋战国 B.三国鼎立 C.南朝北朝 D.五代十国
12.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藩镇割据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七国之乱
13.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等历史事件中得出的经验教训是( )
A.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取决于皇帝的素质 B.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
C.防止地方力量的膨胀,强化中央集权 D.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
14.“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时的情况最能说明这一观点(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5.唐朝后期,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的事件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项羽、刘邦起义 C.黄巾起义 D.黄巢起义
16.后晋一个节度使说:“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此话说明了( )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B.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C.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D.唐朝后期,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17.北宋政权建立的方式是通过( )
A.农民起义夺权 B.外戚夺取政权
C.少数民族入侵中原 D.大将发动兵变
18.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
A.唐末农民战争 B.唐末以来藩镇割据 C.五代政权频繁更替 D.陈桥驿兵变
19.《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材料中的所说的是哪一官职的职权和作用
A.宰相
B.通判
C.转运使
D.知州
20.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推进变法。其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实现富国强兵,摆脱统治危机
C.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土地兼并 D.实行休养生息,发展社会经济
21.“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体现了北宋的政治特点是( )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重文轻武 D.外戚干政
22.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其目的在于( )
A.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B.节约军费开支,减轻百姓负担
C.防止武将跋扈,避免政局动荡 D.减少矛盾冲突,缓和民族关系
2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
A.保甲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24.苏辙在《栾城集》中写道:“(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这说明( )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
B.宋辽之间维持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高度繁荣局面
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25.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作家党益民精心打造的力作《石羊里的古夏》,是一部全程演绎西夏历史、解密西夏覆灭的长篇小说。西夏政权的都城是( )
A.长安 B.东京 C.上京 D.兴庆府
二、综合题
26.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期,这一时期制度创新、经济繁荣、中外交往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一:制度篇】
材料一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及第谣》
材料二 贞观初年,唐太宗视察御史府,看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材料一中的唐诗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史上的哪种选官制度?这种制度正式创立于哪位皇帝在位时期?其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中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探究二:经济篇】
【水利工程】
材料三
(3)图1中描述的水利工程是什么?开凿这个水利工程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材料和所学写出这个水利工程的中心和南北起止点。
(5)此水利工程的开通有何重要作用?
【技术创新】
材料四
(6)写出图2图3唐朝发明并推广的生产工具的名称。
【商业繁荣】
材料五
(7)说出图4唐朝大都市的名称及当时的地位。
【探究三:民族篇】
材料六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8)材料六体现唐太宗实行什么民族政策?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什么?写出唐朝为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设置的机构名称。
材料七
(9)写出材料七中图片的名称及作者。图5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写出这一事件的影响。
【探究四:交流篇】
(10)写出图6图7分别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前往的国家,并写出图7出现在什么时期?图片中的两个人物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依据题干“《旧唐书·李密传》”“这是隋末农民起义军为声讨哪一人物而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密是隋末农民起义的领导人,他声讨的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D项正确;商纣王是商朝的暴君,排除A项;秦始皇是秦朝的皇帝,排除B项;隋文帝是隋朝开国皇帝,是有作为的皇帝,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C项正确;文景之治由汉文帝、汉景帝开创,排除A项;光武中兴由东汉光武帝开创,排除B项;开元盛世由唐玄宗开创,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可得到升迁”可知武则天重视赏赐推动农业发展的官员,说明她重视农业,B项正确;材料说明武则天重视农业,ACD项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虚心纳谏,他他重用敢于直言的大臣魏征,魏征前后进谏200多次,所以B项符合题意;房玄龄善于谋略,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杜如晦善于决断,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姚崇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5.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句的意思的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C项正确;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排除A项;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排除B项;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他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出自陆龟蒙的《秘色越器》。“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是当时赞誉越窑瓷器釉色之美而演变成越窑釉色的专有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越窑的青瓷很有名,A项正确;唐朝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均与题干诗句无关,排除BD项;青花瓷在唐朝还未出现,排除C项。故选A项。
7.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人们称他为“诗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诗人生活的时代不同导致两人的诗歌风格不同,A项正确;诗人生活时代不同导致诗歌风格不同,与所受教育不同无关,排除B项;诗人生活时代不同导致诗歌风格不同,与仕途发展不同无关,排除C项;诗人生活时代不同导致诗歌风格不同,与对祖国山河感触不同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为了更好的吸取唐朝先进文化,遣唐使的成员的素质都很高,C项正确;加强中日友好不是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而是要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排除A项;日本当时比较落后,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排除B项;求取佛经精义是玄奘西游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新罗与中国唐朝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新罗来唐商人很多,尤其经商的,新罗物产居于唐朝进口首位,B项正确;唐朝时期,日本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学习中华文化,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学习佛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大秦是罗马帝国,中国大量的丝绸、瓷器销往罗马,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唐朝时期,拔河在宫廷和民间都大受追捧,一些妇女也喜好,参与人数规模空前,竞争气氛极其浓烈。”可知,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妇女可以参与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尚武风气盛行。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说明唐朝时形成了开放积极向上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唐朝社会风气发放,未涉及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唐朝社会风气发放,未体现多彩的文学艺术,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唐朝社会风气发放,未阐释频繁的中外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据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五代十国时期,唐朝节度使朱温建立后梁,五代开始,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夏商西周之后的时期,排除A项;东汉之后是三国鼎立时期,排除B项;两晋之后是南北朝并立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C项正确;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西晋时期出现八王之乱,排除B项;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依据题干“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结合课本所学,唐朝中叶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节度使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和北方的割据政权北汉,形成了五代十国。由此得出,国家稳定、和平发展必须防止地方力量的膨胀,强化中央集权。C正确;ABD排除,故选C。
14.D
【详解】据材料“得人者昌,失贤者亡”并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前期重用贤能,任用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为相,从而出现“开元盛世”;开元后期,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酿成“安史之乱”,D项正确;唐太宗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等,调整统治政策,从而出现“贞观之治”,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唐高宗在位时期由于身体有病,武则天代为执政,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武则天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任用贤相狄仁杰、姚崇等,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史称她的统治具有“贞观遗风”,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根据题干“唐朝后期,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的事件”和所学知识可知,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起义都发生在秦朝末年,排除AB项;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根据题干“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形成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后晋是五代的第三个政权,故题干说明了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A项正确;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是五代的社会状况,但与题干主旨“兵强马壮者为之耳”不符,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五代十国的社会状况,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唐朝安史之乱后就逐渐形成,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五代十国的社会状况,不是唐朝后期节度使势力膨胀,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详解】根据题干“北宋政权建立的方式”和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故北宋政权建立的方式是通过大将发动兵变,D项正确;建立北宋的赵匡胤是后周大将,不是农民,排除A项;建立北宋的赵匡胤是后周大将,不是外戚,排除B项;建立北宋的赵匡胤是汉族,不是少数民族,排除C项。故选D项。
1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导致藩镇割据的现象重现,宋太祖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唐朝后期,统治腐败,藩镇割据严重,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排除A项;唐朝灭亡后出现五代十国,也是因为藩镇割据导致,排除C项;宋太祖通过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为了防止州郡长官尾大不掉,北宋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与知州共同处理政事。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须通判与知州联名签署方能生效,并有监察官吏之权。B项符合题意;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宰相之下又设副宰相若干人,共同分管军事、财政大权。A项不合题意;宋朝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C项不合题意;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派文臣担任各地知州,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20.B
【详解】依据题干“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意思是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表达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结合课本所学,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B正确;宋太祖时期采取措施,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与王安石变法无关。A排除;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方田均税法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土地兼并。C排除;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和后来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发展社会经济。D排除;故选B。
21.C
【详解】根据题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和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未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因此,北宋的政治特点是重文轻武,C项正确;藩镇割据是五代十国的政治特点,排除A项;题意中未体现宦官专权,排除B项;外戚干政也未体现在题意之中,排除D项。故选C项。
22.C
【详解】根据材料“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可知,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目的在于克服五代以来的武将专权的弊端,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防止武将跋扈,与教育文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防止武将跋扈,与“节约军费开支,减轻百姓负担”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防止武将跋扈,与“减少矛盾冲突,缓和民族关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3.C
【详解】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方田均税法要重新丈量土地,从而确定赋税的征收额度,这必然会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C项正确;保甲法是将农民按照保甲制度组织起来维护治安,农田水利法是兴修水利,募役法是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故ABD项举措与隐匿田亩的特征不符,排除。故选C项。
24.B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宋辽澶渊之盟的相关史实,从另一个侧面再现了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故B符合题意;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在题干中未体现出来,A排除;题干“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能说明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高度繁荣局面,C排除;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不符合史实,D排除。故选B。
25.D
【详解】据所学可知,西夏政权的都城是兴庆府,今银川市城区,D项正确;长安是六朝古都,但西夏的疆域并未达到长安境内,排除A项;东京不是西夏的都城,排除B项;上京是一个古代对国都的通称,代表了许多地方,包括洛阳、长安、建康、开封等,排除C项。故选D项。
26.(1)科举制;隋炀帝;进士科的设立。
(2)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3)隋朝大运河;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4)洛阳;余杭;涿郡。
(5)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6)曲辕犁;筒车。
(7)长安城,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8)开明;天可汗;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9)《步辇图》;阎立本;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0)鉴真东渡,玄奘西行;贞观初年;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大公无私等精神。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风吹金榜落凡世”“及第谣》”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科举制。
皇帝、标志:结合所学知识,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
(2)唐太宗: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结合所学知识,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提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3)工程:根据图片和结合所学知识,图1中描述的水利工程是隋朝大运河。
目的:结合所学知识,隋炀帝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用六年时间开凿了大运河。
(4)中心、起止点:结合所学知识,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
(5)作用:结合所学知识,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对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起了重要作用。
(6)名称:根据图片和结合所学知识,曲辕犁适于精耕细作, 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筒车有利于节省人力, 提高效率。
(7)名称、地位:结合所学知识,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8)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尊奉: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唐朝贞观年间先后击败了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唐朝先后还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来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9)名称、作者:结合所学知识,《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事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步辇图》的内容反映的是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
(10)事件:根据图片和结合所学知识,图6图7分别反映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国家:结合所学知识,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玄奘前往天竺,学习印度佛教文化。
时期:结合所学知识,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精神:结合所学知识,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才最后成功,玄奘历经万难到达天竺,反映了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大公无私等精神。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第三中学2023-2024七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