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衡越实验学校2023~2024七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衡越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开皇九年(589年)正月,隋军渡江攻入建康,俘陈后主,陈亡。这一事件( )
A.建立隋朝 B.统一了全国 C.管辖了西北 D.控制了吐蕃
2.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这反映了隋朝( )
A.商业相当发达 B.社会环境安定 C.经济高度繁荣 D.皇帝奢侈腐化
3.唐朝时期的《元和郡县图志》写道,大运河“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由此可知作者认为隋朝开凿大运河( )
A.导致隋朝灭亡 B.加强南北交流 C.利于后世发展 D.巩固国家统一
4.某班进行“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一位同学推测下面这枚吉语花钱(铸有吉祥词语,不流通)的出现不早于隋唐时期。以下可作为依据的是( )
A.工匠开始掌握青铜冶炼技术 B.这枚钱币采用圆形方孔形制
C.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了五铢钱 D.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科举制
5.有学生选取了“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才”为研究材料。他的研究主题是( )
A.贞观之治出现的条件 B.开元盛世的历史影响
C.中外交流频繁的表现 D.北宋初年的社会政治
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提到的“在下”和“在上”的两个制度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 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和行省制度
7.甘肃武威吐谷浑(鲜卑族的一支)墓葬群,既具有唐朝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葬的基本特征,同时兼具吐谷浑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的特点。这反映出( )
A.中原文化强大的影响力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C.吐谷浑独特的文明特征 D.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8.下面是有关唐朝长安城的相关信息,这主要反映了唐朝( )
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郭城三部分组成。宫城是皇城所在地,宫城南面的皇城是中央政府衙署所在地,位于宫城、皇城的东、西、南三面的郭城是官民住宅与工商市肆所在地。
A.城市功能完备 B.建筑水平之高
C.商业集镇兴起 D.城市规划有序
9.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抵御少数民族侵略,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
A.唐朝安史之乱,无暇顾及
B.唐太宗不理朝政,疏于政事
C.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D.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融洽
10.孙机在《中国古舆服论丛》中写道:“唐代在继承隋代传统服饰的同时受到西域、北方游牧民族风尚的影响,包含了更多的胡风因素,体现了胡汉交融的特点。”下列诗歌中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A.御笔封题墨未乾,君恩重许拜金銮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C.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1.为研究唐朝时期和某一国家交往的历史,小乐同学制作了如下示意图,据此判断这一国家( )
A.日本 B.新罗 C.天竺 D.大食
12.英国人康宁汉姆依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确认了在印度多地发现的石刻铭文是古代佛教的遗物。由此可知此著作( )
A.记载了西域各国社会风俗 B.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贡献
C.为研究古印度提供了资料 D.是玄奘在印度撰写的著作
1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中①②的阶段特征是
A.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B.大一统局面的开创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4.钱穆《国史大纲》中写道:“自唐代镇兵拥立留后,积习相沿,直至五代,造成国擅于将、将擅于兵的局面。”这一“局面”是( )
A.宦官专权 B.藩镇割据 C.五胡乱华 D.相权大于君权
15.“(唐代)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宦官与外戚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16.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但这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为北宋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材料从整体上体现出该阶段的特点是( )
A.动荡不安 B.黎明前的黑暗
C.走向统一 D.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17.唐代音乐、舞蹈、雕塑吸收了波斯、天竺等外来艺术精华;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活动等也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惯影响。这些反映了当时( )
A.西北游牧民族文化成为主流 B.繁荣的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
C.唐朝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D.开放的社会风气和文化自信
18.唐朝的文学艺术多姿多彩。下列关于唐朝文学艺术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A.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B.白居易被誉为“诗圣”,其诗直面社会现实
C.唐朝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修等
D.《步辇图》是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画作
19.下列表格中,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历史事实 历史解释
A 武则天的统治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使唐朝达到鼎盛
B 科举制的创立 扩大了官员选拔范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C 玄奘西行 反映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 鉴真东渡 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A.A B.B C.C D.D
20.假如你是历史情景剧《安史之乱》的导演,剧中你最可能安排的历史场景是( )
A.叛军逼近长安,唐太宗仓皇出逃
B.太子李亨灵武称帝,即为唐肃宗
C.黄巢起义建立政权,攻入了长安
D.叛军最终攻下长安,唐朝灭亡
21.颜真卿的楷书字体浑厚圆劲,形成了刚健雄厚、大气磅礴的风格;柳公权的书法以精练劲健、端庄秀美、神韵清雅著称于世,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据此可知,唐朝( )
A.主动吸收了外来书法技巧
B.百姓安居乐业,追求文学创作
C.以寺庙碑文作为创作主流
D.书法作品风格独特,名家辈出
22.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这说明,当时洛阳( )
A.商业贸易繁荣 B.城市布局对称 C.市民文化兴盛 D.政治制度完备
23.清朝赵起翼记载:五代乱世“视人命如草芥,动以族诛为事”“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 抢夺枉杀,无复人理”。这主要反映了五代时期
A.藩镇称雄一方 B.社会混乱动荡 C.阶级矛盾尖锐 D.官员贿赂成风
2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杜甫对唐都长安遭安史之乱破坏的悲怆情怀。他的诗,语言精炼凝重,艺术技巧高超,被后人称为
A.医圣 B.书圣 C.诗圣 D.诗史
25.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把唐朝称为“最具有世界色彩的朝代”下列人物能说明这一特色的是( )
A.王羲之 B.文成公主 C.玄奘 D.马可·波罗
二、综合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全唐诗》收录的诗作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材料二 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材料三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教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圆套)矣!”……正所谓“大宗皇帝真长笑,赚得英雄尽白头”。
——摘编自《唐掠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诗歌繁盛的表现。这与当时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2)材料二中的“此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唐朝时期,该制度有何发展?请举两例说明。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度最大的受益者。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7.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隋唐时期的兴衰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依然有着很多可资借鉴的地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材料二:唐朝人口统计表
时间 人口数
649年 1900万人
726年 4141万人
741年 4532万人
材料三:贞观初,唐太宗尝谓公卿日: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又谓诗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材料四: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酒于饮酒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
请回答:
(1)材料一概括了隋亡的原因,请找出材料一中对治国理政最具借鉴意义的一句话。并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吸取隋亡教训的?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这与哪两个盛世有关?
(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在位时的哪些治国思想?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什么。
(5)隋唐的兴亡更替,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有何启示?
三、论述题
28.结合表格、图片及所学知识,从制度、经济、民族交往、文学艺术、中外交往等方面,说明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时间 人口数
649年 约1900万人
726年 约4141万人
741年 约4532万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亡南方的陈,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400多年的分裂局面。故题干与隋朝统一有关,B项正确,排除A项;建康属于东南地区,不属于西北或吐蕃,排除C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根据题干“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可知,隋朝的粮食产量大,储备充足。说明隋朝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是经济的一部分,农业的发展体现经济的繁荣,C项正确;题干强调粮食储备充足,与商业无关,排除A项;社会环境安定与粮食储备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皇帝奢侈腐化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隋朝的大运河开通的积极作用。自605年起,隋炀帝下令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利于后世发展,C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大运河的积极作用,未涉及导致隋亡,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大运河的积极作用,未体现加强南北交流,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大运河的积极作用,未阐释巩固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钱币的文字“状元及第”,结合所学可知,状元是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因此材料可作为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科举制,D项正确;工匠开始掌握青铜冶炼技术不是隋唐才开始的,排除A项;这用圆形方孔形制不能证明这是隋唐时期的钱币,从秦朝开始就是圆形方孔制了,排除B项;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了五铢钱是汉朝开始的,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这是唐玄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条件,A项正确;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是唐太宗时期的宰相,不是唐玄宗时期,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中外交流,排除C项;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是唐太宗时期的宰相,不是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依据材料“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它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在上有.... .综合 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唐朝在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分封制,故A不符合题意;“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它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各级政府任职。而非郡县制,故B不符合题意;“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指的是三省六部制,而非行省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吐谷浑(鲜卑族的一支)墓葬群,既具有唐朝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葬的基本特征,同时兼具吐谷浑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的特点。”可知,吐谷浑墓葬群体现了多民族交融的特征,即中华文明多元一体,B项正确;中原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吐谷浑独特的文明特征、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文字材料信息“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郭城三部分组成”、“宫城南面的皇城是中央政府衙署所在地,位于宫城、皇城的东、西、南三面的郭城是官民住宅与工商市肆所在地”以及图片信息可知,唐朝长安城区域划分明确,且不同区域承担不同的功能,规划井然有序,布局严整对称,D项正确;城市功能亦称“城市职能”。通常理解为城市在国家和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因此,城市功能完备与题干信息差距较大,排除A项;材料中未阐述唐朝长安城的建筑水平,无法得出建筑水平高的结论,排除B项;商业集镇兴起的描述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组的拥戴,当时西北和北方各族的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唐朝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融洽,因此不需要修长城。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10.C
【详解】“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反映了唐朝时期胡汉交融,民族关系和睦。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加强,符合题意,C项正确;“御笔封题墨未乾,君恩重许拜金銮”与科举考试相关,排除A项;“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反映的是唐朝的制瓷业的发展,排除B项;“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的是开元盛世局面,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物产位于唐朝进口首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罗的特产是朝鲜半岛的土特产,朝鲜的特产是朝鲜人参,唐朝时期新罗的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B项正确;日本主要是派遣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但物产没有居唐朝进口首位,排除A项;唐太宗曾经派使到天竺学习熬糖法,天竺的医学,天文,历法,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传入中国,但物产没有居唐朝进口首位,排除C项;唐朝通过丝绸之路与大食有联系,但大食的物产没有居唐朝进口首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据题干“英国人康宁汉姆依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确认了在印度多地发现的石刻铭文是古代佛教的遗物”和所学知识可知,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故题干反映了《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古印度提供了资料,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大唐西域记》记载了西域各国社会风俗”的内容,排除A项;《大唐西域记》确实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贡献,题干没有反映这一点,排除B项;“是玄奘在印度撰写的著作”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并且题干也没有提及,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907年,唐朝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因此,①为隋朝、②为唐朝。隋唐时期,我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科技发达,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生产力比较发达,对外贸易活动频繁,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因此,隋唐时期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故D项符合题意;A项是指春秋战国时期,B项是指秦汉时期,C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均与题干“①②(隋唐时期)”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材料反映了唐代中后期,武将拥兵自重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将拥兵自重造成了唐代中后期至五代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唐代中后期武将拥兵自重,没有涉及宦官、北方少数民族和宰相等信息,故排除ACD。
15.A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提取关键信息:“擅自署置”、“贡赋不入 于朝廷”、“实非王臣也”可以判定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依据课本所学,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治局面是藩镇割据,中央集权严重被削弱。题干反映的就是各个藩镇不听从中央号令,俨然是“国中之国”,说明中央与地方矛盾加深,A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16.D
【详解】依据题干“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但这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为北宋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可知材料指出五代十国一方面是分裂动荡的时代,但另一方面也在走向统一安定,为此后北宋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因此整体上体现出该阶段的特点是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D项正确;“动荡不安”“走向统一”都只对应材料的局部意思,排除AC项;材料的主旨是强调五代十国时期在分类中孕育着统一,没有体现黎明前的黑暗,排除B项。故选D项。
17.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唐代音乐、舞蹈、雕塑吸收了波斯、天竺等外来艺术精华;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活动等也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唐朝时期开放的社会风气和文化的自信,D项正确;西北游牧民族文化成为主流,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繁荣的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题干未提及,排除B项;题干描述的是周边国家对唐朝的影响,并非唐朝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他的人物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代表作《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符合史实,D项正确;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诗直面社会现实,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唐朝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B项正确;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鼎盛,排除A项;玄奘西行属于对外交流,体现开放的对外交流,排除C项;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排除D项。故选B项。
20.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B项正确;公元756年,安禄山公开叛乱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窜至蜀地,排除A项;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与安史之乱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唐代是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书画名家辈出,最有成就的名家就是颜真卿和柳公权,颜真卿的字刚健雄厚、大气磅礴,柳公权的字精练劲健、端庄秀美、神韵清雅,体现了书法作品风格独特,名家辈出,D项正确;材料反映唐朝书法作品风格独特,名家辈出,未体现主动吸收了外来书法技巧,排除A项;材料反映唐朝书法作品风格独特,名家辈出,未体现百姓安居乐业,追求文学创作,排除B项;材料反映唐朝书法作品风格独特,名家辈出,未体现以寺庙碑文作为创作主流,排除C项。故选D项。
22.A
【详解】据题干“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可知,洛阳商铺众多,货物堆积。说明洛阳商业贸易繁荣,A项正确;题干“南市、北市和西市”不能说明城市布局对称,排除B项;题干重在强调商业的繁荣,与市民文化、政治制度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23.B
【详解】.根据题干“五代乱世‘视人命如草芥,动以族诛为事’‘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 抢夺枉杀,无复人理’”这主要反映了五代时期社会混乱,动荡不安。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藩镇称雄一方、阶级矛盾尖锐、官员贿赂成风的信息,排除ACD项。故选B项。
24.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代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他的诗歌真实反映史实,被后人称其诗歌为诗史,D项符合题意,B是指王羲之,C指的是杜甫,A是指张仲景,故AB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D。
25.C
【详解】题目表明唐朝与世界的交往,玄奘曾经西行天竺取经,可以体现唐朝对外交往,C项正确;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是民族交流,排除B项;马可·波罗是元朝来华,排除D项。故选C项。
26.(1)制度:科举制度。
(2)标志:进士科的设置;发展:规范科举举行的时间、考试的科目等;开创科举最高形式——殿试;把诗歌作为考试的内容等。
(3)受益者:皇帝;根本目的:维护统治(巩固统治)。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向学风气,诗歌繁盛。
(2)标志: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太宗让科举更规范,包括科举举行的时间、考试的科目等,使得科举成为一种常态化的选拔人才的方式。(隋朝科举才创立,举行的时间科目都不是太稳定。)女皇武则天开创科举最高形式——殿试,即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她还是首次设立武举的皇帝。玄宗时期则把诗歌作为考试的内容,为推动唐朝诗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所以,唐朝时期,该制度的发展为进士科的设置;发展:规范科举举行的时间、考试的科目等;开创科举最高形式——殿试;把诗歌作为考试的内容等。
(3)受益者:根据材料“太宗皇帝真长笑,赚得英雄尽白头”,可知,科举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皇帝;根本目的:根据材料“天下英雄入吾教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圆套)矣!”、“大宗皇帝真长笑,赚得英雄尽白头”,可知,科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
27.(1)有借鉴意义的话: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2)趋势:上升趋势。盛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3)以人为本,知人善任,重用贤能,虚心纳谏。
(4)原因: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爆发安史之乱,最终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5)国家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人为本;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等。
【详解】(1)有借鉴意义的话:根据材料一“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得出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唐太宗是如何吸取隋亡教训的:根据材料一“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2)趋势:根据材料二“唐朝人口统计表”可知从649年到741年,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上升趋势。盛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唐太宗“贞观之治”和唐玄宗“开元盛世”有关。
(3)治国思想:根据“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得出以人为本,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根据“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得出重用贤能。
(4)原因:根据“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及“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酒于饮酒声色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爆发安史之乱,最终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5)根据材料一、二、三唐朝兴盛的原因和表现,材料四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启示,言之成理即可,如国家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人为本;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等。
28.观点:隋唐时期的制度、经济、文化等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论述:隋朝开创科举制,唐朝完善科举制,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隋朝开通大运河,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创造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发展,人口快速增长,国际性大都市长安,隋唐繁荣影响世界;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民族交往频繁;唐朝诗歌盛行,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唐朝著名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著名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诗歌成就唐朝文化,隋唐文化闪耀世界;隋唐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遣隋使、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见证了隋唐中外交流的高度。
总之,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影响世界的大帝国。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需要梳理隋唐时期制度、经济、民族交往、文学艺术、中外交往等方面的史实,说明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论述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史实,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语言通畅。参考示例:
观点:隋唐时期的制度、经济、文化等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论述:隋朝开创科举制,唐朝完善科举制,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 1300年;隋朝开通大运河,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创造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发展,人口快速增长,国际性大都市长安,隋唐繁荣影响世界;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民族交往频繁;唐朝诗歌盛行,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唐朝著名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著名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诗歌成就唐朝文化,隋唐文化闪耀世界;隋唐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遣隋使、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见证了隋唐中外交流的高度。
总之,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影响世界的大帝国。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衡越实验学校2023~2024七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