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表所示信息折射出,隋朝( )
事项 概况 出处
修通通济渠 公元605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经6个月,修成。 《隋书·炀帝纪》
修通永济渠 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经1个月,修成。 《隋书·炀帝纪》
改造邗沟 公元605年,征淮南民数十万,数月,修成。 《资治通鉴·炀帝纪》
A.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百姓赋税沉重
C.中央集权受到严峻挑战 D.国家体制优势
2.有学者认为科举制以封闭应答的方式,“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突破世卿世禄制的官员血统禁锢,修正察举征召制选拔人才的主观性及九品中正制对门第的谨守。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制(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C.使中央决策日臻完备 D.增强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
3.对迁居内地的少数民族,唐太宗奉行“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任用蕃人至唐玄宗时达到顶峰。边境节度使大多为胡人。材料反映出唐朝( )
A.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B.少数民族杰出人才众多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依靠少数民族保卫边疆
4.下图为唐高宗章怀太子墓的壁画《马球图》,描绘了唐代宫廷中开展马球运动的场景。作为史料,该图可用于说明唐代( )
A.对外交往成效显著 B.宫廷生活奢靡无度
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社会风气刚劲豪迈
5.唐诗中有大量描写自然山川的诗作。从地域上看,神奇秀丽的江南、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原、奇峭险峻的巴蜀、壮美奇异的边地山水风光尽收其中。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的诗里,处处体现出诗人们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这些诗作( )
A.丰富了古代诗歌的体裁 B.体现出对藩镇割据无比痛恨
C.反映了唐代经济的繁荣 D.有利于加强国家认同的观念
6.如图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青釉凤首龙柄壶,其纹饰取材丰富,有流行于希腊的茛苕纹样,波斯的产物连珠,常见于印度舞人,佛教的象征莲花,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龙凤。多样的装饰折射出唐朝( )
A.边疆巩固 B.兼容并包 C.民族和睦 D.经济繁荣
7.唐中期以后,朝廷往往会给地方权力较大的节度使加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称其为“使相”。唐肃宗继位后,时任朔方节度使的郭子仪因勤王有功,就被加衔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负责中央政府的军事工作。“使相”的设立旨在( )
A.安抚笼络节度使 B.维护国家统一 C.进一步加强皇权 D.提高行政效率
8.《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史学惶惶大作,你认为以下选项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两本书中都可以查询到的是( )
A.尊王攘夷 B.揭竿而起 C.三顾茅庐 D.风声鹤唳
9.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后被朝廷平定;黄巢深受民众拥护,带领起义军攻入长安。综合两则史事能推论出( )
A.安史之乱的过程 B.黄巢起义的背景
C.唐朝灭亡的原因 D.五代十国的更迭
10.杜甫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通典·食货典》也载:天宝八年官仓存粮相当于国家4年的粮食收入。可见当时唐朝处于繁盛时期。这一案例表明,历史研究( )
A.无需依据文献记载 B.必须摒弃文学作品
C.完全凭借考古发掘 D.应该重视史料互证
11.唐朝在中央工部之下设有水部司,“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楫溉灌之利,咸总而举之”。据史载,在唐前期130多年中,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分布于全国广大地区。由此可见,唐朝( )
A.中央集权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 B.重视水利推动农业增产
C.边疆地区进一步巩固发展 D.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
12.据考古发现,唐代犁铧出土地点分布广泛,但大体有四种形式:尖锋、三角形、两翼突出、宽大于长;蛇刃、铧身修长、后边内凹、长大于宽;尖锋、等腰三角形、铧面平直、銎身体薄;尖锋、三角形、体小、长銎。这反映出唐代( )
A.铁业官营保证了产品质量 B.冶铁业的技艺水平领先世界
C.铁农具种类多且分工细致 D.农业生产得益于手工业进步
13.唐代长安城的规划体现了天子的绝对权威,城市建筑的条理和规整是国家法律和公共秩序的具体表现。宋代东京城的规划设计,土地如何使用是朝廷首先考虑的问题,开设有商铺的街道取代了之前有墙的城坊。从唐到宋都城设计理念的变化体现了( )
A.国家统一的政治追求 B.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
C.重农抑商的传统国策 D.工商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14.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材料反映了( )
A.黄巢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藩镇割据形成于唐朝灭亡后
C.五代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五代十国战乱不已
15.“铁打的兵权,流水的皇帝。及至赵匡胤陈桥兵变而建立宋, 这种局面已经将近100年。殷鉴不远,宋朝开国始便有意识对‘文’与‘武’进行调整,然而虽然有效地防止了将领武装割据,但却导致了宋朝对外作战时屡战屡失败。” 下列对材料意思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该政策杜绝了武将专权情况的发生
C.该政策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D.该政策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16.宋太祖将兵书列为禁书,不许校勘,不许刊行。到仁宗时,朝廷准许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编校,后来又校理前代《孙子》等7部兵书,将其定为军事学校和考选武举的基本教材。这反映出宋代时期( )
A.边防压力逐渐增大 B.学术氛围不断宽松
C.官僚队伍日益膨胀 D.科举选拔功能转变
17.从唐朝到宋朝,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五省书院由13个增加到19个,而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五省书院则由26个增加到564个,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是(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儒学地位的巩固 C.皇权专制的加强 D.经济重心的转移
18.宋神宗时期,浙西陈舜俞记载道:“古之四民,而农居其一、今之民,士农工商老佛兵游手,合为八,而农居其一。”这反映了北宋时期( )
A.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重农抑商政策根本改变
C.经济发展使社会职业分化 D.社会成员身份渐趋平等
1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 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20.宋代纸币“交子”是双面双色印刷,版面图文兼顾美观、整洁、大方的审美需求,以蓝色、黑色印刷图文版面为主,同时配以石朱红印章。从“交子”印钞铜版的印片中可以清晰了解到纸币的发行者,数额,在复杂图案的雕刻之中暗藏有他人不容易仿制的细节。宋代纸币的制作( )
A.提升了货币的实用价值 B.便利了私人的印制发行
C.体现了活字印刷的灵便 D.充满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21.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岳飞抗金》历史剧 B.阎立本的《步辇图》
C.《资治通鉴》译注本 D.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22.元代的行省制打破了历代地方政区划分多依赖于“山川形便”以及人为传统的思路,作为军事镇戍区,根据需要,大开大合,不使某一大省区完全掌握一形胜之地。该做法( )
A.扩大了元朝疆域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加剧了民族隔阂 D.维护了国家统一
23.地方管理体制的设计,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政治智慧。如图机构的设置层级复杂,据图中信息,这一时期的政治( )
A.充分吸取了隋唐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
B.国力逐步增强,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
C.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了君主权力
D.有效改变了先前武将擅权、对抗中央的状况
二、综合题
24.某初中组织七年级学生进行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开设古代中国人物肖像展(隋唐—明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准备资料阶段,小史同学搜集了下列人物肖像
材料二:项目实施阶段,小史同学制作了项目式学习清单
项目名称 古代中国人物肖像展(隋唐—明清)
驱动性问题 介绍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展示古代中国发展历程
项目任务 布置展馆1:政治家馆
布置展馆2:
布置展馆3:
学习成果 撰写中国古代发展历程学习心得体会
请回答:
(1)小史同学不知道如何撰写人物展览解说词,请你撰写李世民的解说词,供他学习参考。
(2)你发现王安石的肖像既可以放进展馆1,也可以放进展馆2。据此,请你为其余2个展馆分别命名。
(3)为任意一个展馆选取2个你认为适合的历史人物(除李世民、王安石外),并结合这2人的事迹和影响说明你这样选择的理由。
(4)请你选取其中一个展馆,撰写中国古代发展历程学习心得体会。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两宋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文学艺术硕果累累。
——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P27
(1)据材料一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有什么特点?该政治格局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表现。
(2)有人说,“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时期”,有人说,“辽宋夏金元时期是社会变化的历史时期”。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请从材料一、二中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结论正确。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题干“修通通济渠……男女百余万,经6个月,修成”、“修通永济渠……男女百余万,经1个月,修成”、“改造邗沟……征淮南民数十万,数月,修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隋炀帝能调动百余万人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浩大的工程,这充分说明中央集权国家的制度优势,D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体现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项;题干中修筑大运河役使了大量人力,反映了隋朝的徭役繁重,没有体现赋税沉重,排除B项;题干只能体现出国家体制优势,不能体现出中央集权受到严峻挑战,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和“突破世卿世禄制的官员血统禁锢,修正察举征召制选拔人才的主观性及九品中正制对门第的谨守”可得出该学者肯定科举制的积极性,科举制增强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D项正确;科举制把选官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与题干强调的科举制的公平性不符,排除A项;科举制使有才学人能够由此入仕途,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与题干强调的科举制的公平性不符,排除B项;科举制的实行与“中央决策日臻完备”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在内地的少数民族可享受与汉人同等的政策,且统治者大量任用少数民族人才,这反映出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项正确。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统治者任用少数民族,并不能说明少数民族杰出人才众多,也不能得出唐朝依靠少数民族保卫边疆,排除B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马球图》,描绘了唐代宫廷中开展马球运动的场景作为史料”可知,打马球是少数民族的娱乐活动,题干内容体现了唐朝时期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喜好骑马、打球,说明唐代社会风气充满活力、刚劲豪迈,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唐朝时期受少数民族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而喜好骑马打球,没有体现唐代与对外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唐朝是充满活力、刚健豪迈的社会风气,不能体现宫廷生活状态,喜好骑马打球不能体现腐败奢靡,排除B项;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宫廷中开展的马球运动,没有体现市民生活,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据题意可知,唐诗中有大量描写自然山川的诗作,这些诗作都体现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这些诗作广泛传播,就有利于人们加强国家认同观念,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诗的创作内容,并不是体裁,不能说明丰富了古代诗歌的体裁,排除A项;仅根据诗歌的内容并不能反映出对藩镇割据的痛恨,排除B项;根据诗歌的创作内容并不能体现唐代经济是否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其纹饰取材丰富,有流行于希腊的茛苕纹样,波斯的产物连珠,常见于印度舞人,佛教的象征莲花,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龙凤”可得出唐朝时期文化发展呈现出兼容并包的特征,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唐朝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与“边疆巩固”无关,排除A项;“民族和睦”与题干“希腊、波斯、印度”不符,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唐朝文化兼容并包,“经济繁荣”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称其为‘使相’.....负责中央政府的军事工作”并结合所学可知,“使相”的设立旨在分化相权,以此加强皇权,C项正确;“使相”的设立是为了加强皇权,并非为了笼络节度使,排除A项;“使相”的设立是为了加强皇权,并非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排除B项。给地方权力较大的节度使加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无法判断出行政效率的高低,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将近三百卷。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揭竿而起 ”反映的是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末,在两本书中都可以查询到,B项正确;尊王攘夷 发生在春秋时期,《资治通鉴》中没有记载,排除A项;三顾茅庐发生在三国时期,《史记》中没有记载,排除C项;风声鹤唳出自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时期,《史记》中没有记载,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根据所学,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两则史事对唐朝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加速了唐朝的灭亡,C项正确;A项未包括黄巢起义,排除A项;B项未包括安史之乱,排除B项;五代十国的更迭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的继续,是安史之乱影响的后果,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诗人杜甫写的诗和历史著作《《通典·食货典》的记载完全吻合,他们共同证明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体现了史料的相互印证,D项正确;历史研究必须注重史料,依据史料,排除A项;文学作品也是史料的一种,要善于进行甄别,排除B项;针对不同时期的历史需要不同的史料来印证,仅靠考古发掘是不正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唐朝在中央工部之下设有水部司”中“水部司”是掌管水利工程的机构,“凡舟楫溉灌之利,咸总而举之”说明唐朝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舟楫溉灌”与交通运输和农业生产有关,“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分布于全国广大地区”说明大量水利工程推动农业发展和农业增产,B项正确;题干重点强调的不是政治制度完善,而是强调大量水利工程建设,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边疆地区,排除C项;兴修水利工程与农业生产技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唐代犁铧出土地点分布广泛,但大体有四种形式”可知,唐代的犁铧出土地点广泛且形制不同,这有利于在农业生产中根据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生产工具,这得益于当时手工业的进步,D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铁农具的分布地点和形式,而产品质量与官营手工业自身的管理有关,“保证了”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中国和世界的冶铁业的技艺水平,无法得出“领先世界”,排除B项;材料仅仅反映了犁铧这一铁农具的不同形式和地点分布,不能代表整个铁农具的情况,不能得出“种类多且分工细致”,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唐代长安城的规划体现了天子的绝对权威,城市建筑的条理和规整是国家法律和公共秩序的具体表现。宋代东京城的规划设计,土地如何使用是朝廷首先考虑的问题。开设有商铺的街道取代了之前有墙的城坊”说明唐代都城设计理念注重维护天子的绝对权威,宋代都城设计理念注重经济发展。故从唐到宋都城设计理念的变化体现了工商业发展的现实需求,D符合题意;宋代没有国家统一,排除A;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与宋都城设计理念无关,排除B;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重农抑商的传统国策,排除C。 故选D。
14.C
【详解】由材料“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C项正确;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排除A项;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五代十国战乱不已,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这段文字叙述了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即该政策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D项正确;A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C项;该政策杜绝了武将专权情况的发生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宋太祖将兵书列为禁书,不许校勘,不许刊行。到仁宗时,朝廷准许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编校,后来又校理前代《孙子》等7部兵书,将其定为军事学校和考选武举的基本教材。”可知,从宋太祖时期不准校勘兵书到仁宗时期“准许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编校”,再后来将兵书“定为军事学校和考选武举的基本教材”,这种变化体现了边防压力增大对兵书的需求增加,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兵书由禁书到成为基本教材,其主要是适应边防战争的需要,且兵书并非学术研究,排除B项;兵书需求的增加与官僚队伍的膨胀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科举通过考试为国家选拔人才,这一功能并没有发生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从唐朝到宋朝,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五省书院由13个增加到19个,而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五省书院则由26个增加到564个”可得出南方地区书院数量增长快于北方,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南方经济发达,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唐朝到宋朝南北方书院数量的变化,与选项“中央集权的强化”无关。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唐朝到宋朝南北方书院数量的变化,与“儒学地位的巩固”无关,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唐朝到宋朝南北方书院数量的变化,与“皇权专制的加强”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8.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古之四民,而农居其一、今之民,士农工商老佛兵游手,合为八,而农居其一”可知,反映的是宋代的四民变成了八民,社会职业更加细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宋代社会经济发展,促使了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因此出现了题干中的现象,C项正确;“根本性变化”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北宋时期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根本改变,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宋代社会职业更加细化,而非社会成员身份渐趋平等,排除D项。故选C项。
19.A
【详解】由材料“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可知,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人民的负担,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王安石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排除B项;使北宋走向衰亡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加强了社会管控,排除D项。故选A项。
20.D
【详解】根据题干中“宋代纸币“交子”是双面双色印刷,版面图文兼顾美观、整洁、大方的审美需求,以蓝色、黑色印刷图文版面为主,同时配以石朱红印章。从“交子”印钞铜版的印片中可以清晰了解到纸币的发行者,数额,在复杂图案的雕刻之中暗藏有他人不容易仿制的细节。”可以看出交子的发明和制作充满了古代工匠的智慧,D项正确;题干主要反映的是交子制作的工艺和智慧,与提升了货币的实用价值无关,排除A项;便利了私人的印制发行说法错误,宋代严禁私人印制交子,排除B项;体现了活字印刷的灵便与题干中交子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1.D
【详解】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契丹人多次更改国号,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是接近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D项正确;《岳飞抗金》历史剧 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A项;阎立本的《步辇图》反映的历史史实是唐代的,排除B项;《资治通鉴》记述的是从战国到五代的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22.D
【详解】根据题干“元代的行省制打破了历代地方政区划分多依赖于“山川形便和作为军事镇戍区,根据需要,大开大合,不使某一大省区完全掌握一形胜之地”结合所学知识,山川形便被打破,有利于消除地理因素对地方割据的影响,因为元代地方行省掌握的权力较大,为了防止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打破了原有的山川形便,D项正确;这种地方区域划分,不会扩大元朝的疆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地方官制的改革,不能得出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政策,不能得出加剧了民族隔阂,排除C项。故选D项。
23.D
【详解】据上表可知此为宋代地方机构设置,结合所学“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国长期存在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落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D项正确;“隋唐以来”夸大了时序,应该为安史之乱后,排除A项;国力逐步增强,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与这一阶段政权并立的阶段特征不符,排除B项;北宋地方机构如此设置有分化事权、相互监督的作用,但地方机构设置,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
24.(1)答题示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2)展馆2:文学家馆;展馆3:科学家馆
(3)展馆 1:政治家馆——赵匡胤、朱元璋,理由略(注意人物和理由对应)
展馆 2:文学家馆——杜甫、关汉卿、曹雪芹,理由略(注意人物和理由对应)
展馆 3:科学家馆——毕昇、李时珍、宋应星,理由略(注意人物和理由对应)
(4)政治家馆: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历程呈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的趋势。
文学家馆:中国古代不同朝代流行的文体不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流行文体的变化反映了文学世俗化的历程。
科学家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详解】(1)根据所学,可从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等等史实进行总结。
(2)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展馆2应该是文学家馆;毕昇、李时珍、宋应星是科学家,因此,展馆3应该是科学家馆。
(3)展馆 1:政治家馆,可选择赵匡胤、朱元璋,理由可从赵匡胤、朱元璋分别是北宋、明朝的开国皇帝;展馆 2:文学家馆,可选择杜甫、关汉卿、曹雪芹,理由可从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关汉卿是元曲的著名代表人物、曹雪芹是小说《红楼梦》的作者等进行说明;展馆 3:科学家馆,可选择毕昇、李时珍、宋应星,理由可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李时珍著有医学著作《本草纲目》、宋应星著有《天工开物》等进行说明。
(4)政治家馆:可从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呈现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的趋势进行回答。文学家馆:可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流行文体的变化说明反映了文学世俗化的历程。科学家馆:可从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较强的经验性等特点进行总结。
25.(1)特点:政权并立。
结束标志:元朝的统一。
表现: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前代,兴起很多商业城市,经商的时间、空间限制被打破,出现纸币等。
(2)观点: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历史时期。
论证: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统一。这一时期的政权有汉族建立的北宋和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随后出现了元朝的大一统;多民族政权并立中有战争也有和平相处,辽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北宋与辽、西夏边界设立榷场,促进了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进一步发展。北宋统治者“杯酒释兵权”,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皇权,宋代引进占城稻,推广复种技术,造船业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我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大都都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都市,都市生活丰富多彩;宋代词人层出不穷,元朝戏剧空前发达,文化成就突出。结论: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社会更加繁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图表可知是指五代十国到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特点是政权并立。
结束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表现:根据材料二“两宋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文学艺术硕果累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表现主要是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前代,兴起很多商业城市,经商的时间、空间限制被打破,出现纸币等。
(2)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的观点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历史时期。然后围绕题目,结合具体的史实进行分层次解读即可。论证: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统一。这一时期的政权有汉族建立的北宋和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随后出现了元朝的大一统;多民族政权并立中有战争也有和平相处,辽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北宋与辽、西夏边界设立榷场,促进了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进一步发展。北宋统治者“杯酒释兵权”,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皇权,宋代引进占城稻,推广复种技术,造船业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我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大都都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都市,都市生活丰富多彩;宋代词人层出不穷,元朝戏剧空前发达,文化成就突出。结论: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社会更加繁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要不断完善政治制度,改善民族关系,促进社会繁荣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