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24课 抗日战争 同步练习(答案)--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二轮复习

第24课 抗日战争
一、 选择题
1. (2023·苏州三模)在抗日战争中针对一次重大战事,国民党、共产党、日军发表了如下评论:
国民党 共产党 日军
捷电传出,大家心理为之一变,国际上的观感也就焕然一新 给全世界援助中国的友人以满意答复,给一切反对侵略的人们证明中国军队英勇的作战,是可以把侵略军击退的 没有给予重庆军应有的打击,相反地,更加促进了这块土地上全民防御的高潮
与上述评论相一致的是(  )
A. 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B. 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 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囚笼”政策
D. 长沙会战的胜利产生积极影响
2. (2022·海安检测)位于衢州市区罗汉井5号的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纪念馆,由首批细菌战遇难者黄廖氏的故居改建而成,它见证了日军发动毒气战和细菌战给衢州人民带来的灾难。下列反映侵华日军细菌战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
A. 当年受害幸存者的口述材料
B. 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C.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 历史专著中的描述
3. (2023·连云港调研)在抗日战争研究中,某学者认为《新华日报》担当了在国统区开展政治动员的重任,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有多位研究者指出,中共展开战略性“团结”叙事,与统一战线互相构建、形塑。上述研究成果(  )
A. 表明历史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B. 彰显了中共抗战的领导地位
C. 突出了团结抗战胜利的意义
D. 反映了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
4. (2022·徐州高三期中)1940年年底,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把昔日的烂泥滩,变成塞北的江南,实现生产自给,被誉为“发展经济的前锋”,同时还掀起了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的热潮。这些做法(  )
A. 改变了边区经济结构
B. 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
C. 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体质
D. 提升了持久抗战的能力
5. (2023·江苏基地学校4月联考)从1939年年底至1940年年初,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动员各战区参加冬季攻势,历时三个多月,国民党军队直接参战兵力达五十五万余人,主动出击一千零五十次,与敌作战一千三百四十次,歼灭日军两万多人,俘敌四百余人。这场攻势(  )
A. 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
B. 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 配合了盟军的亚洲战场作战
D. 未能根本扭转抗战的局面
6. (2023·盐城三模)1942年3月,重庆《中央日报》指出,缅甸东吁(又称同古、东瓜)保卫战“无论在中国抗战史还是世界大战史均有其不朽的价值”。《泰晤士报》称“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新一页”。上述评论表明,该战役(  )
A. 推动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B. 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
C. 扭转了国军缅甸战场的困局
D. 粉碎了日军以战迫降的企图
7. (2023·南通3月联考)下图所示为1939年7月7日《新华日报》发表的宣传画。其创作主旨在于(  )
A. 承继国民革命传统
B. 弘扬民族抗战精神
C. 奏响战略反攻的号角
D. 反击国民党反共高潮
8. (2022·常州5月模拟)1935年年初,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倭寇态度似可渐缓和,或有交还东北主权之可能。”6月1日写道:“倭寇强横,非可理喻,未到最后关头,当忍耐之。”6月8日写道:“倭寇进逼益急而此心泰然,乃决心至最后时与之一战,非此不能图存,战则尚有一线之希望,但万一之转机与万分之忍耐则仍需慎重也。”三段日记说明蒋介石(  )
A. 已经下定抗日决心
B. 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 在战与退之间摇摆
D. 对日态度日趋强硬
9. (2023·南通四模)1938年,矿工吴运铎参加了新四军。1941年,在淮南根据地,他带领职工自制土设备,扩大枪弹生产,还成功研制出拉雷、电发踏雷等多种武器弹药,为提高部队火力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说:“只要我的劳动融合在集体的胜利里,那幸福也就有我一份。”由此可知,当时(  )
A. 陕甘宁边区民众形成勤俭节约的传统
B. 抗战大后方的军工产业获得迅速发展
C. 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发扬自主创新精神
D. 大生产运动体现军民自力更生的品质
10. (2022·如皋一模)下图所示是古元创作于1943年的木刻版画《减租会》,它描绘了一群农民与一个地主模样的人展开激烈争论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  )
A. 苏维埃政权影响不断扩大
B. 社会主要矛盾影响土地政策
C. 根据地土地革命如火如荼
D. 解放区满足了人民土地要求
11. (2023·连云港2月调研)下图所示为我国著名漫画家沈同衡创作于1938年的漫画,作者旨在(  )
“武运”岂能长久
A. 深切同情日本普通民众的悲惨命运
B. 讽刺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
C. 指出军国主义给中日人民带来创伤
D. 告知时人日本政府的困境
12. (2023·金陵中学模拟)抗战时期《力报》在一篇社评中写道:“华北我军出击之日,正是敌机170架狂炸我陪都,市区大火,精华悉付一炬之时,我军以胜利的出击回答日寇之残暴兽行,为遇难同胞雪恨。坚定了全国的抗战意志。”社评所述我军的出击(  )
A. 成为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B. 表明敌后战场正成为抗战主战场
C. 推动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D. 有力配合了盟军太平洋战场作战
二、 非选择题
13. (2023·苏州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毛泽东指出,“区乡自治是省自治的巩固基础,省自治又是全国民治的巩固基础。陕甘宁边区的民主,建筑在乡政权民主的基础上,即建筑在广大人民的真正自由上,所以特别有力”。1937年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中规定,本条例“采取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之投票选举制”,保证实现彻底的民主。无论是哪一种乡村政权形式,都是由根据地的乡村民众直接选举产生,代表了农村除汉奸以外所有阶层的广泛利益。谢觉哉指出:“越下层越要民主,下面基础打得广大而且结实,民主政治的力量才能出人测度地发展起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乡村民众几乎没有不参加某种组织的,很多人同时是几个组织的成员。正是通过这种发达的组织生活,根据地的农民很快就从民主政治的被动接受者成长为主动的参与者。
——丁云《抗日根据地的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 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人对抗日根据地乡村民主政治的认识和实践。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根据地乡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作用。
1. D 解析:据材料“捷电”“国际上”“全世界”“满意答复”“可以击退”“重庆军”可知,这次重大战事是长沙会战,长沙会战的胜利稳定了湖南局势,沉重打击了日本侵华军队,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作战,D项正确。
2.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是无法篡改的一手史料,最具有说服力,故选B项;口述材料、回忆录和专著中的描述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不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排除A、C、D三项。
3. D 解析:据材料“某学者认为《新华日报》担当了在国统区开展政治动员的重任,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可知,报刊的宣传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动员,故D项正确。
4. D 解析:据材料可知,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有利于为抗战提供物质保障;进行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部队战斗力;这些做法提升了持久抗战的能力,D项正确;边区经济结构依然以农业生产为主,排除A项;材料与农业生产技术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提升部队持久抗战的能力,而不是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体质,排除C项。
5. D 解析:据材料可知,1939年年底至1940年年初,国民政府发动了冬季攻势,这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队发动的一场规模宏大的进攻性战役,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冬季攻势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通过冬季攻势,日本帝国主义看到绝大多数的国民党军队抗日斗志十分高涨,为削弱国民党军队的抗日斗志,遂加快了扶植汪精卫成立伪政府的步伐,在1940年3月30日建立汪伪政府,这也使蒋介石发动的冬季攻势未能达到全部目的,也未能扭转抗战的局面,D项正确;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的是淞沪会战,排除A项;1938年,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排除B项;配合了盟军的亚洲战场作战的是中国派远征军入缅作战,排除C项。
6. B 解析:据材料可知,它强调的是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境内的英勇作战,使日军遭到沉重打击,进而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故选B项。
7. B 解析:据材料可知,1939年7月7日处于全民族抗战时期。结合漫画所示的内容可知,在国共合作及广大人民的支持下,日本侵略者和汉奸被压在城墙之下,由此可见,宣传画创作的主旨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抵抗日本的侵略,即弘扬民族抗战精神,故B项正确。
8. D 解析:据材料可知,1935年年初的日记,对日寇交还东北主权仍抱有希望;6月1日的日记,蒋介石认为倭寇强横,不可理喻,但没到最后关头,还当忍耐;6月8日的日记,虽然蒋介石仍强调需慎重,但认识到只有与倭寇进行最后一战,才能图生存,才能有一线之希望;由此可知,蒋介石在1935年上半年的三段日记反映了他的对日态度日趋强硬,D项正确;三段日记的内容表明蒋介石还未下定抗日决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蒋介石的对日态度日趋强硬,未体现他在战与退之间摇摆,排除C项。
9. C 解析:据材料“自制土设备”可知,新四军战士吴运铎自主研发武器弹药,进而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突出贡献,这反映了当时革命战士发扬自主创新精神,C项正确。
10. B 解析:据材料“1943年”“一群农民与一个地主模样的人展开激烈争论的情景”可知,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中日矛盾,为了团结地主阶级抗日,也需要适当维护地主的权益,于是出现激烈争论的场景,B项正确;苏维埃政权、土地革命主要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 C两项;解放区是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时间“1943年”不符,排除D项。
11. C 解析:据材料“1938年的漫画”可知,此时处于全民族抗战时期,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漫画中写有“武运长久”的日本国旗,喻指日本军国主义;据漫画中两个身穿日式服饰的人,其中成年人的旁白“这回征兵咱家又得去一个”可知,日本的侵略政策给日本人民造成伤害;由此可知,军国主义给中日人民带来创伤,C项正确。
12. B 解析:据材料“华北我军出击”“我军以胜利的出击”可知,这场出击指的是百团大战,我军这次主动出击,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坚定了全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进一步说明敌后战场正成为抗战的主战场,故选B项;A项是太原会战,C项是武汉会战的结束,均不符合题意;太平洋战场发生在1941年12月,这时百团大战早已结束,排除D项。
13. (1) 认识:实质是人民享有充分自由;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要重视乡村基层民主建设。
实践:制定选举条例;实行普选;普遍建立民众团体(组织);建设乡村基层民主政权。
(2) 积极作用:调动民众政治积极性;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准备条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经验。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24课 抗日战争 同步练习(答案)--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二轮复习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