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下学期八年级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从l948年8月到l949年8月,中共秘密安排20批民主人士北上,其中有119人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共这一举动的主要目的是( )
A. 讨论出兵抗美援朝的事宜 B. 邀集各党派代表建立联合政府
C. 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D.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了第一届政协,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D项正确;讨论出兵抗美援朝是在1950年,排除A项;建立联合政府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排除B项;一五计划在1953年开始实施,排除C项。故选D项。
2. 京剧演员梅兰芳说:我在旧社会是没有地位的。到了1949年,他以政协委员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其社会地位的变化折射出( )
A. 京剧艺术发展 B. 人民当家作主 C. 土地改革完成 D. 五四宪法颁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京剧演员梅兰芳说:我在旧社会是没有地位的”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它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京剧演员梅兰芳在旧社会没有地位,而1949年却能以政协委员身份参加开国大典就证明了这一点,B项正确;梅兰芳是京剧演员,他是京剧演员的个体,他能成为政协委员,那么反映的是人民当家作主,与京剧艺术发展无关,排除A项;土地改革完成是在1952年,排除C项;五四宪法颁布是在1954年,排除D项。故选B项。
3.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对民主人士黄炎培说:它是由全国各党派一起千斟万酌制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被周恩来称为“剧本”,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国土地法大纲》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讨论通过了新中国的根本大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确定了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制度,规定了国内各种经济成分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规定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民族政策、文化教育政策和人民的民主权利等基本政策。至195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之前,《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故B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故A不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故C不符合题意;《中国土地法大纲》不但肯定和发展了1946年五四指示中提出的将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原则,而且改正了其中对地主照顾过多的不彻底性,成为一个在全国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第三次“革命”( )
A. 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B.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制度 D.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三次在1949年……”结合所学知识,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B项正确;辛亥革命之后建立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排除A项;土地改革完成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 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 中国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 D. 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中国长期战乱的历史,使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了国家主人。所以理解正确的是中国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C项正确;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事件是五四运动,排除A项;中国没有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排除B项;中国至今还没有完成统一大业,排除D项。故选C项。
6. 电影《金刚川》讲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样“最可爱的人”在朝鲜战场上挥洒汗水,奉献生命的英雄事迹,他们的名称是( )
A. 中国工农红军 B. 八路军和新四军
C. 中国人民解放军 D. 中国人民志愿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他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D项正确;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排除A项;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排除B项;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主要的武装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1946年第一次出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称谓,排除C项。故选D项。
7.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中华好儿女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其优秀代表是( )
A. 杨靖宇 B. 赵登禹 C. 左权 D. 黄继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五战五捷。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的胜利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阴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在这次战争中中 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或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这次战争中两个英雄人物的名字有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D项正确;ABC项人物在抗日战争中牺牲,排除ABC项。故选D项。
8. 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在下列农家春联中,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是( )
A. 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B. 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C.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 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知识点。分析选项:“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这是“人民公社化”时期的情景。’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反映的是三大改造。“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说的是土地改革的意义,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土地改革
9.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耕地总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3%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这段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的
A. 背景 B. 内容 C. 性质 D. 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耕地总数的5096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3%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结合课本所学,这是土地改革之前,中国农村当时的现状,为解决种情况,党和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故题干反映的是土地改革的背景。A正确;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故选A。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解放区3亿多人口中,贫农、雇农占57%,他们处于无地少地状态。1952年底,这些农民分到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农具、牲畜和房屋,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多亿千克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这说明,土地改革后( )
A. 中国废除土地私有制 B. 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C. 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 D. 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新中国成立初期,新解放区3亿多人口中,贫农、雇农占57%,他们处于无地少地状态。1952年底,这些农民分到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农具、牲畜和房屋,每年向地主缴纳350亿千克粮食的地租负担也被免除”可知,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了土地、大量农具、牲畜和房屋,并且免除了地租,这样农民就获得了真正的解放,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B项正确;土地改革后土地依然属于私有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排除C项;当时脱贫攻坚还没有取得新成果,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土地改革是我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深刻的社会变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下列表述中,属于土地改革经济意义的是( )
A.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B. 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 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D.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属于经济意义,B项正确;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彻底摧毁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都属于政治意义,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 人民币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在1953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壹分钱上的图案是一辆车;贰分钱上的图案是一架准备起飞的飞机,这些设计寓意我国( )
A. 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 B.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C. 农业发展水平的进步 D.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在1953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壹分钱上的图案是一辆车;贰分钱上的图案是一架准备起飞的飞机。“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因此这些图案的设计寓意是开展“一五”计划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A项正确;当时我国还不属于工业强国,排除B项;题干材料主要强调工业成就,未涉及农业发展水平的进步,排除C项;三大改造完成是1956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3.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举办“一五计划成果展示会”。下列哪一项建设成果的资料不适合采用( )
A. 鞍山钢铁公司 B. 青藏铁路
C. 沈阳第一机床厂 D. 武汉长江大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2006年,青藏铁路实现了全线通车。与五年计划无关,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鞍山钢铁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厂、武汉长江大桥都是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 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实践毛泽东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七大”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ABD不符合题意,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故选C。
15. 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
A. 土地改革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农业合作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背景,即土地改革后,我国的农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体现的是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农民组织起来,实行农业合作化,C项正确;土地改革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题干描述与土地改革不符,排除A项;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与“单家独户的经营”不符,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是“统分结合”,不是单纯的单家独户的经营,排除D项。故选C项。
16.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和平方法”指的是( )
A. 赎买政策 B. 廉价收购
C. 实行股份制 D. 无偿没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和所学可知,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实行公私合营,在改造过程中,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种改造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A项正确;廉价收购和无偿没收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不符,排除BD项;实行股份制是对国有企业改革时实行的方式,排除C项。故选A项。
17. “恒源样”创始人沈莱舟曾对子女说:“现在我把厂都交给了国家,由国家去经营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点心思收股息,这又有什么不好?”这反映的是( )
A. 土地改革运动 B. 全行业公私合营
C. 手工业合作化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后,原来的企业家可以得到一定的利息。因此,题干的“现在我把厂都交给了国家,由国家去经营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点心思收股息,这又有什么不好?”这反映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行业公私合营,故B符合题意;土地改革运动、手工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与题干的“现在我把厂都交给了国家,由国家去经营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点心思收股息”不符,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认识“由国家去经营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点心思收股息”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关,体现的是全行业公私合营。
18. 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1956年底),中国农民( )
A. 走进了城市,成为了城市居民
B. 分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C. 失去了刚刚到手没几年的土地所有权
D. 收入大为提高,农民不再以土地为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土地所有制从农民土地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所以,中国农民失去了刚刚到手没几年的土地所有权,C项正确;经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民加入生产合作社,农民没有脱离农业生产,排除AD项;“分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指的是土地改革,排除B项。故选C项。
19. 下面年代尺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其中②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 探索建设,曲折发展 B. 改革开放,继往开来
C. 政权巩固,社会过渡 D. “左”倾泛滥,国家内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科学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提出集中力量把我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我国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但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但在执行总路线的过程中,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故②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是探索建设,曲折发展,A项正确;改革开放,继往开来指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B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政权巩固,社会过渡指的是1949年到1956年的阶段特征,C项不合题意,排除C项;“左“倾泛滥,国家内乱指的是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0. 1958年,群众中流传这样的谚语:“干不干,三餐饭”,“做多做少,一样吃饱”。据此推知,人民公社化运动
A. 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B. 激发群众的集体荣誉感
C. 呈现农业高速发展面貌 D. 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干不干,三餐饭”“做多做少,一样吃饱”,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实施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群众集体荣誉感的信息,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并不能解放农村生产力,故D错误。
21. 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克服困难,中共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出现了通货膨胀的局面 B. 迅速改变了经济落后的面貌
C. 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 D. 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克服困难,中共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问题,出现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局面,为克服困难,中共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至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主要出现的问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出现了严重的困难,而不是通货膨胀,排除A项;这时期中国还未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排除B项;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问题,出现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局面,为克服困难,中共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时期没有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排除C项。故选D项。
22.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政治运动经常开展,这在当时人们取名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例如以下名字:文革、建国、援朝、跃进等。一般而言,以上这些人中年龄最小的应是( )
A. 建国 B. 文革 C. 援朝 D. 跃进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文革、建国、援朝、跃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革指的是文革时期,时间是1966-1976年,建国指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时间是1949年,援朝指的是抗美援朝,时间是1950-1953年,跃进指的是大跃进,时间是1956-1966年,由此可知,这些人中年龄最小的应是文革,B项不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3. “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两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这则材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
A. 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B. 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C. 经济结构极不合理 D. 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文化大革命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对全国的经济、民主、法制、文化都造成极大破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A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都不符合这一题意,故被排除。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定位】人教版八年级下·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2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如图中三位英雄人物的纪念馆相继建成,他们共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是( )
“铁人”王进喜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A. 同仇敌忾、国际主义 B.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C. 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D. 崇尚法治、健全民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B项正确;同仇敌忾、国际主义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人物特点,排除A项;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时代精神特点,排除C项;崇尚法治、健全民主也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时代精神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25. “中共八大”、“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共同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C.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明确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1959 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它的发动,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因此材料共同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B项正确;新中国的材料,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排除A项;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排除C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时期相关,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满分50分)
26. 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一、西藏人民团结起来,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中来。二、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
——摘自《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材料三 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的内外形势。
(2)图A中西藏地方政府派出的首席代表是谁?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3)材料三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分析该“激战”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4)材料四中的土地改革法在什么区域施行?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综合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事件所起到的共同作用。
【答案】(1)内外形势:国内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国外有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
(2)代表:阿沛 阿旺晋美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3)指的是:抗美援朝战争。
影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4)区域:新解放区。
原因: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
共同作用:巩固了新政权,为恢复经济与建设铺平了道路。
【解析】
【小问1详解】
内外形势:根据材料一“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国外有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
【小问2详解】
代表:根据材料二图A“《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藏地方政府派出的首席代表阿沛 阿旺晋美。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小问3详解】
指的是:根据材料三“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抗美援朝战争。
影响:根据材料三“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小问4详解】
区域:根据材料四“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可知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施行。
原因:根据材料四“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可得出原因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
共同作用:根据材料三涉及的抗美援朝战争和材料四涉及的土地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们都巩固了新政权,为恢复经济与建设铺平了道路。
27. (11)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探索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材料二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三 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人数占全国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5%,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材料四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
(2)从材料二中,指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措施?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何影响?
(4)结合材料四中的相关史实,判断图一《人民日报》中的报道情况是否真实并说明理由。分析指出图二中经济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5)从上述曲折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得出哪些教训?
【答案】(1)经济状况: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2)行业:重工业。
措施:一五计划。 (3)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影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4)不真实;理由:因为当时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泛滥。“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5)教训: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等;必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解析】
【小问1详解】
经济状况:根据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小问2详解】
行业:根据材料二“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的数据可以看出重工业发展最快。
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1953年到1957年,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因此,重工业发展迅速。
【小问3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三中“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人数占全国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5%,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底,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我国的生产关系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到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都变成了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基本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了绝对的优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上被消灭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小生产私有制也基本上被改造了,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因此,我国所有制发了的变化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之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总之,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基本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在阶级关系上,消灭了剥削阶级。所以这一变化的影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小问4详解】
真实性:根据材料中“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严重脱离实际,因此,报道是不真实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种脱离实际的报道是这是大跃进中“浮夸风”的表现。所以报道不真实。
理由:根据1966年—1968年我国经济状况统计表可以看出,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连年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当时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泛滥。“文化大革命”的破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入混乱,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小问5详解】
教训: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了一次严重失误,由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导致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文革期间,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从而形成了一场内乱,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所以从曲折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的教训是: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等;必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28. 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建立法治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阅读下列材料,请问答
材料一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中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
材料二 下面两幅图反映了“农民从土地上爬起来,翻身做主人”的情景。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材料四 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同时……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材料一中,标志“两种梦想”实现分别是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农民能够“从土地上爬起来,翻身做主人”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彻底摧毁了什么制度?
(3)根据材料三,判断这部宪法的性质。这部宪法确立什么政治制度?
(4)材料四中“深刻教训”主要是指哪一时期民主与法制遭到了空前的破坏与践踏?根据材料四指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什么?
(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认识。
【答案】(1)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土地改革。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制度:封建土地制度。
(3)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5)认识: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解析】
【小问1详解】
事件:根据材料“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根据材料“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成为土地的主人。
小问2详解】
法律依据:根据材料“从土地上爬起来,翻身做主人”和所学可知,指的是土地改革,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制度:根据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小问3详解】
性质: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和所学可知,这部宪法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政治制度:根据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小问4详解】
时期:根据所学可知,文化大革命严重阻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
基本方略:根据材料“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可知,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小问5详解】
认识: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可知,从民主法制的重要性分析,如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2023-2024学年下学期八年级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从l948年8月到l949年8月,中共秘密安排20批民主人士北上,其中有119人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共这一举动的主要目的是( )
A. 讨论出兵抗美援朝的事宜 B. 邀集各党派代表建立联合政府
C 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D.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2. 京剧演员梅兰芳说:我在旧社会是没有地位的。到了1949年,他以政协委员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其社会地位的变化折射出( )
A. 京剧艺术发展 B. 人民当家作主 C. 土地改革完成 D. 五四宪法颁布
3.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对民主人士黄炎培说:它是由全国各党派一起千斟万酌制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被周恩来称为“剧本”,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国土地法大纲》
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第三次“革命”( )
A 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B.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 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 中国获得了独立自主国际地位 D. 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6. 电影《金刚川》讲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样“最可爱的人”在朝鲜战场上挥洒汗水,奉献生命的英雄事迹,他们的名称是( )
A. 中国工农红军 B. 八路军和新四军
C. 中国人民解放军 D. 中国人民志愿军
7.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中华好儿女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其优秀代表是( )
A. 杨靖宇 B. 赵登禹 C. 左权 D. 黄继光
8. 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在下列农家春联中,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是( )
A. 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B. 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C.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 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9.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耕地总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3%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这段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的
A. 背景 B. 内容 C. 性质 D. 影响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解放区3亿多人口中,贫农、雇农占57%,他们处于无地少地状态。1952年底,这些农民分到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农具、牲畜和房屋,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多亿千克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这说明,土地改革后( )
A. 中国废除土地私有制 B. 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C. 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 D. 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果
11. 土地改革是我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下列表述中,属于土地改革经济意义的是( )
A.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B. 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 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D.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12. 人民币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在1953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壹分钱上的图案是一辆车;贰分钱上的图案是一架准备起飞的飞机,这些设计寓意我国( )
A. 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 B.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C. 农业发展水平的进步 D.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3.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举办“一五计划成果展示会”。下列哪一项建设成果的资料不适合采用( )
A. 鞍山钢铁公司 B. 青藏铁路
C. 沈阳第一机床厂 D. 武汉长江大桥
14. 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实践毛泽东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七大”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5. 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
A. 土地改革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农业合作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和平方法”指的是( )
A. 赎买政策 B. 廉价收购
C. 实行股份制 D. 无偿没收
17. “恒源样”创始人沈莱舟曾对子女说:“现在我把厂都交给了国家,由国家去经营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点心思收股息,这又有什么不好?”这反映的是( )
A. 土地改革运动 B. 全行业公私合营
C. 手工业合作化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18. 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1956年底),中国农民( )
A. 走进了城市,成为了城市居民
B. 分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C. 失去了刚刚到手没几年的土地所有权
D. 收入大为提高,农民不再以土地为生
19. 下面年代尺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其中②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 探索建设,曲折发展 B. 改革开放,继往开来
C. 政权巩固,社会过渡 D. “左”倾泛滥,国家内乱
20. 1958年,群众中流传这样的谚语:“干不干,三餐饭”,“做多做少,一样吃饱”。据此推知,人民公社化运动
A. 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B. 激发群众的集体荣誉感
C. 呈现农业高速发展面貌 D. 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21. 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克服困难,中共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出现了通货膨胀的局面 B. 迅速改变了经济落后的面貌
C. 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 D. 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2.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政治运动经常开展,这在当时人们取名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例如以下名字:文革、建国、援朝、跃进等。一般而言,以上这些人中年龄最小的应是( )
A 建国 B. 文革 C. 援朝 D. 跃进
23. “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两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这则材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
A. 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B. 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C. 经济结构极不合理 D. 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2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如图中三位英雄人物的纪念馆相继建成,他们共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是( )
“铁人”王进喜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A. 同仇敌忾、国际主义 B.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C. 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D. 崇尚法治、健全民主
25. “中共八大”、“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共同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C.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满分50分)
26. 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一、西藏人民团结起来,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中来。二、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
——摘自《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材料三 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的内外形势。
(2)图A中西藏地方政府派出的首席代表是谁?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3)材料三中“两年零九个月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分析该“激战”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4)材料四中的土地改革法在什么区域施行?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综合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事件所起到的共同作用。
27. (11)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探索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材料二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三 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人数占全国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5%,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材料四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
(2)从材料二中,指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措施?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何影响?
(4)结合材料四中的相关史实,判断图一《人民日报》中的报道情况是否真实并说明理由。分析指出图二中经济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5)从上述曲折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得出哪些教训?
28. 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建立法治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阅读下列材料,请问答
材料一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中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
材料二 下面两幅图反映了“农民从土地上爬起来,翻身做主人”的情景。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材料四 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同时……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材料一中,标志“两种梦想”实现分别是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农民能够“从土地上爬起来,翻身做主人”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彻底摧毁了什么制度?
(3)根据材料三,判断这部宪法的性质。这部宪法确立什么政治制度?
(4)材料四中“深刻教训”主要是指哪一时期民主与法制遭到了空前的破坏与践踏?根据材料四指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什么?
(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