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部分学校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中考全仿真模拟试题
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所有试题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相传在黄帝时期,黄帝的妻子嫘祖会养蚕缫丝,擅长纺织。下列能够佐证这一传说的是( )
A. 在遗址发现大量彩陶 B. 在遗址发掘出大量独木舟
C. 在遗址发掘出大量骨笛 D. 在遗址发掘出大量蚕茧和丝织品
2.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军阀数量减少,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程度有所减弱。同时,三国相互的制衡,给社会带来相对安定的局面。因此三国鼎立( )
A. 改善了民族关系 B. 开始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 发展了海外贸易 D.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 下侧图文材料说明( )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格噪杂记》卷—《军机处》 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军机处外景
A. 社会矛盾缓和 B. 政权分立加剧 C. 君主专制加强 D. 科举制度完善
4. 对中国来说,1840年是一个历史的分水岭。这一年,英国政府以清政府禁止鸦片为由,挑起了战争。该战争( )
A. 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B. 导致了严重的边疆危机
C. 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D. 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 到1945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下列与之相关的会议是( )
A. 遵义会议 B. 中共一大 C. 八七会议 D. 中共七大
6. 据统计,1901年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到全国的74.7%;1910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国的51.5%。这说明当时中国的纺织业( )
A. 发展曲折 B. 分布不平衡 C. 技术落后 D. 规模比较小
7. 毛岸英带头报名、勇上前线;黄继光英勇顽强、舍生忘死;邱少云忍受火烧、遵守纪律。这些史实共同反映的精神内涵是( )
A.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B. 不怕困难,自信乐观
C. 敢为人先,见义勇为 D. 奋不顾身,热爱祖国
8. “一个民族不仅可以在一个大的聚居区实行自治,建立自治区,还可以在其他一个或多个小的聚居区实行自治,分别建立自治州、自治县”材料反映了( )
A. 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 B. “求同存异”方针
C. 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 D. “一国两制”构想
9.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古代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先后发展出了“四大古文明”它们之所以能称为“四大古文明”是因为共同拥有何项优势?( )
A. 地势平坦、利于兴建稳固的城邦 B. 政治稳定,较早出现强而有力的国王
C. 科学发达,文化成就高度发展 D. 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业发展
10. 罗马帝国曾是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走向衰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天灾不断,威胁统治 B. 人民起义不断
C. 帝国的奴隶制危机 D. 斯巴达克起义的打击
11. 开斋节是重大节日,教历九月为斋月,穆斯林只能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食,白天不能吃饭喝水,称为守斋。斋月结束的次日即行开斋,为开斋节。与此相关的宗教是( )
A. 伊斯兰教 B. 佛教 C. 犹太教 D. 基督教
12. 马萨乔的《出乐园》在构图上采用了不同寻常的表达方式,将亚当和夏娃的人物比例放大,将代表神权的天使比例缩小并置于背景之中。这部作品体现的是( )
A 人文主义 B. 理性主义 C. 神权至上 D. 浪漫主义
13. 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统率的法国军队和英国人威灵顿统率的欧洲联军展开大决战,战局异常激烈,此战彻底结束了拿破仑军事和政治生涯。此战地点在( )
A. 约克镇 B. 科西嘉 C. 滑铁卢 D. 瓦尔密
14. 《棉花帝国》一书中说:“这两个经济体(北方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南方种植园经济)同时向西部地区暴力扩张给新生的国家(美国)机构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危机……”这描述的是美国内战的( )
A. 目的 B. 影响 C. 背景 D. 实质
15. “1879年,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全美90%的炼油业务,掌握了石油管道和收集系统,有能力支配运输公司。”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是( )
A. 现代工厂 B. 手工作坊 C. 手工工场 D. 垄断组织
16. “德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就是突破凡尔赛体系束缚,获取所谓‘生存空间’,……德国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材料描述的是( )
A. 一战爆发的原因 B. 二战策源地的形成 C. 德国分裂 D. 东欧剧变
17. 20世纪70年,随着西欧、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增长,它们不仅在政治上出现了和美国离心的倾向,在经济上更与美国展开激烈竞争,成为美国的强劲对手,美国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发生了动摇,这说明( )
A. 资本主义力量衰落 B. 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C. 西欧日本走向联合 D.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8. 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各国应( )
A. 重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 B. 加强贸易壁垒
C. 以农业经济建设为中心 D. 重视食物物种交流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2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实行“德治主义”。
——《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材料三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材料一中的两位历史人物是哪一思想学派的代表?根据材料,概括他们的共同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谈谈伏尔泰为什么推崇孔子的思想?
(3)材料三中卢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早期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哪一文献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20. 汲取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世纪后的几百年间,中日交流有了更大发展。到中国大唐时期,中日交流达到一个高峰。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
材料二
——摘编自吴炮诚《图解日本史》
材料三 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利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1)列举公元1世纪至唐朝前、大唐时期的史实各一则,说明中日文明交流及对日本带来的影响。
(2)材料二中日本的“二官八省制”与中国哪种制度相似?并说出该制度的主要作用。
(3)概括材料三中日本改革的特点,并指出这些改革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学家认为,在经济开始“起飞”时,它应有合适的政治结构来保证,就好像给“起飞”的经济安装一台发射架。对一个希望自己能够“起飞”的国家来说,它在政治上至少要求有三个基本条件:一、这个国家是统一的;二、这个国家是独立自主的;三、这个国家克服了个人专制。英国、法国、美国之所以领先其他国家,就在于它们为经济起飞创造了一种宽松的政治环境。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明治维新一方面大刀阔斧扫除封建旧制度,使日本“脱亚入欧”;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天皇制度和落后的封建势力,从而为以后的军国主义化埋下了伏笔。……1861年,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农奴制的废除是俄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它为俄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但是,这次改革仍然不触动沙皇专制制度。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等
材料三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贯穿着殖民征服与劫掠、西方资本的海外扩张以及对世界市场霸权的争夺,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不断出现新旧经济中心的转换。这种转换表现为霸权的更替,例如重商主义时期的荷兰霸权,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英国霸权。
——摘编自陈人江《帝国主义本质再审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英国、法国、美国创造“宽松的政治环境”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似之处。
(3)根据材料三,归纳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22. 某校九年级开展关于工业革命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历史事件
15世纪末-17世纪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1640-1688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87年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
1836-1848年 宪章运动
《共产党宣言》发表
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2024年中考全仿真模拟试题
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所有试题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相传在黄帝时期,黄帝的妻子嫘祖会养蚕缫丝,擅长纺织。下列能够佐证这一传说的是( )
A. 在遗址发现大量彩陶 B. 在遗址发掘出大量独木舟
C. 遗址发掘出大量骨笛 D. 在遗址发掘出大量蚕茧和丝织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遗址发掘出大量蚕茧和丝织品,说明当时的纺织业比较发达,D项正确;在遗址发掘出大量彩陶,说明当时的制陶业比较发达,与纺织业无关,排除A项;在遗址发掘出大量独木舟,说明当时的造船业比较发达,与纺织业无关,排除B项;在遗址发掘出大量骨笛,说明当时的音乐比较发达,与纺织业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军阀数量减少,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程度有所减弱。同时,三国相互的制衡,给社会带来相对安定的局面。因此三国鼎立( )
A. 改善了民族关系 B. 开始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 发展了海外贸易 D.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军阀数量减少,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程度有所减弱。同时,三国相互的制衡,给社会带来相对安定的局面。”可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虽然是仍属于政治上的分裂,但与东汉末年相比,却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客观上都促进了各地的发展,比较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各国统治者又都重视发展生产,D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强调三足鼎立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涉及民族关系,排除A项;符合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是东吴,排除B项;东吴的地理位置有利于海外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
3. 下侧图文材料说明( )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格噪杂记》卷—《军机处》 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军机处外景
A. 社会矛盾缓和 B. 政权分立加剧 C. 君主专制加强 D. 科举制度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 赞画于其间也”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军机处没有实权,只是皇帝处理政务的辅助机构,是皇权不断强化的产物,C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军机处,未提到社会矛盾,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政权分立,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科举制,排除D项。故选C项。
4. 对中国来说,1840年是一个历史的分水岭。这一年,英国政府以清政府禁止鸦片为由,挑起了战争。该战争( )
A. 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B. 导致了严重的边疆危机
C. 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D. 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1840年,英国政府以清政府禁止鸦片为由,挑起了战争——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根据题意,D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合法化,排除A项;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C项。故选D项。
5. 到1945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下列与之相关的会议是( )
A. 遵义会议 B. 中共一大 C. 八七会议 D. 中共七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到1945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并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D项正确;遵义会议在1935年召开,排除A项;中共一大在1921年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排除B项;八七会议在1927年召开,排除C项。故选D项。
6. 据统计,1901年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到全国的74.7%;1910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国的51.5%。这说明当时中国的纺织业( )
A. 发展曲折 B. 分布不平衡 C. 技术落后 D. 规模比较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1901年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到全国的74.7%”“1910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国的51.5%。”可知,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全国的比重达到一半以上,说明当时中国的纺织业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比较大的城市,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中国的纺织业发展曲折,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技术问题,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纺织业的规模,排除D项。故选B项。
7. 毛岸英带头报名、勇上前线;黄继光英勇顽强、舍生忘死;邱少云忍受火烧、遵守纪律。这些史实共同反映的精神内涵是( )
A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B. 不怕困难,自信乐观
C. 敢为人先,见义勇为 D. 奋不顾身,热爱祖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毛岸英带头报名、勇上前线;黄继光英勇顽强、舍生忘死;邱少云忍受火烧、遵守纪律”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出现的英雄事迹,这些史实共同反映的精神内涵是奋不顾身,热爱祖国,D项正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体现了两弹一星精神,排除A项;自信乐观是指对待事物的变化所具有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敢为人先属于特区精神,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8. “一个民族不仅可以在一个大的聚居区实行自治,建立自治区,还可以在其他一个或多个小的聚居区实行自治,分别建立自治州、自治县”材料反映了( )
A. 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 B. “求同存异”方针
C. 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 D. “一国两制”构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民族不仅可以在一个大的聚居区实行自治,建立自治区”可知,少数民族在聚集的地方建立自治区,这体现的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这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A项正确;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排除B项;“民族不仅可以在一个大的聚居区实行自治,建立自治区”,这体现的是自治,不能体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排除C项;“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港澳台,不是针对少数民族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9.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古代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先后发展出了“四大古文明”它们之所以能称为“四大古文明”是因为共同拥有何项优势?( )
A. 地势平坦、利于兴建稳固的城邦 B. 政治稳定,较早出现强而有力的国王
C. 科学发达,文化成就高度发展 D. 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古代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等地区都有大江大河,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业发展,从而为文明的诞生及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D项正确;中国古代形成的是国家,而不是城邦,排除A项;古代的这些地方并不都是很稳定的,因此这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科学发达,文化成就高度发展是文明发展的表现,而不是其优势,排除C项。故选D项。
10. 罗马帝国曾是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走向衰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天灾不断,威胁统治 B. 人民起义不断
C. 帝国的奴隶制危机 D. 斯巴达克起义的打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危机的实质是奴隶制危机,罗马的经济主要依靠奴隶,罗马帝国晚期,由于奴隶处境日益悲惨,他们丧失了生产兴趣,而且奴隶人口不断减少,造成劳动力严重短缺;而长期依赖奴隶劳动,也使公民成为寄生阶级。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长期的政治、经济大危机。统治者争斗混战不断,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农业萎缩,工商业衰落,民生凋敝。375年,被称为“蛮族”的日耳曼人大举侵入罗马帝国。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帝国的奴隶制危机是罗马帝国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天灾不断,威胁统治,不是罗马帝国走向衰微的原因,排除A项;人民起义不断是罗马帝国走向衰亡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斯巴达克起义发生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开斋节是重大节日,教历九月为斋月,穆斯林只能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食,白天不能吃饭喝水,称为守斋。斋月结束的次日即行开斋,为开斋节。与此相关的宗教是( )
A. 伊斯兰教 B. 佛教 C. 犹太教 D. 基督教
【答案】A
【解析】
【详解】开斋节是伊斯兰教节日。在伊斯兰教历10 月1日,又称拉玛丹节,中国新疆地区称肉孜节(Roza,波斯语,意为斋戒)。按伊斯兰教法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9月为斋戒月。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都应全月封斋,即每日从拂晓前至日落,禁止饮食和房事等。封斋第2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如不见,则再封一日,共为30日,第二日为开斋节,庆祝一个月的斋功圆满完成。是日,穆斯林前往清真寺参加会礼,听伊玛目宣讲教义。A项正确;佛教、犹太教、基督教都没有开斋节,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 马萨乔的《出乐园》在构图上采用了不同寻常的表达方式,将亚当和夏娃的人物比例放大,将代表神权的天使比例缩小并置于背景之中。这部作品体现的是( )
A. 人文主义 B. 理性主义 C. 神权至上 D. 浪漫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将亚当和夏娃的人物比例放大,将代表神权的天使比例缩小并置于背景之中”可知,《出乐园》在构图上突出了人的主题地位,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A项正确;题干未涉及理性主义,排除B项;神权至上与题干“天使比例缩小并置于背景之中”不符,排除C项;浪漫主义,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3. 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统率的法国军队和英国人威灵顿统率的欧洲联军展开大决战,战局异常激烈,此战彻底结束了拿破仑军事和政治生涯。此战地点在( )
A 约克镇 B. 科西嘉 C. 滑铁卢 D. 瓦尔密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统率的法国军队和英国人威灵顿统率的欧洲联军在滑铁卢展开了一场大决战,这场战役异常激烈,拿破仑在此战中失利,从而彻底结束了他的军事和政治生涯,C项正确;约克镇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标志,排除A项; 科西嘉是拿破仑的故乡,排除B项; 瓦尔密战役虽然是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战役,但与拿破仑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 《棉花帝国》一书中说:“这两个经济体(北方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南方种植园经济)同时向西部地区的暴力扩张给新生的国家(美国)机构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危机……”这描述的是美国内战的( )
A. 目的 B. 影响 C. 背景 D. 实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这两个经济体(北方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南方种植园经济)同时向西部地区的暴力扩张给新生的国家(美国)机构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危机……”和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方不同的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百矛盾,南方力图扩展奴隶制,建立新的蓄奴州,北方主张建立自由州,发展资本主义,故题干材料描述的是美国内战的背景,C项正确;美国内战的目的是废除奴隶制,发展资本主义,排除A项;美国内战的影响是,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排除B项;美国内战的性质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879年,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全美90%的炼油业务,掌握了石油管道和收集系统,有能力支配运输公司。”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是( )
A. 现代工厂 B. 手工作坊 C. 手工工场 D. 垄断组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79年,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全美90%的炼油业务,掌握了石油管道和收集系统,有能力支配运输公司”可知,美孚石油公司是典型的垄断组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未20世纪初,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故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是垄断组织,D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现代工厂开始出现,排除A项;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是属于工业革命前的生产组织方式,排除BC项。故选D项。
16. “德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就是突破凡尔赛体系束缚,获取所谓‘生存空间’,……德国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材料描述的是( )
A. 一战爆发的原因 B. 二战策源地的形成 C. 德国分裂 D. 东欧剧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突破凡尔赛体系束缚,获取所谓‘生存空间’,……德国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可知,正是在这一目标指引下,希特勒上台,二战欧洲策源地形成,B项正确;一战爆发的原因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抗,排除A项;德国分裂是冷战导致的,排除C项;东欧剧变是20世纪90.90年代,和突破凡尔赛体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7. 20世纪70年,随着西欧、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增长,它们不仅在政治上出现了和美国离心的倾向,在经济上更与美国展开激烈竞争,成为美国的强劲对手,美国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发生了动摇,这说明( )
A. 资本主义力量衰落 B. 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C. 西欧日本走向联合 D.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20世纪70年,随着西欧、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增长,它们不仅在政治上出现了和美国离心的倾向,在经济上更与美国展开激烈竞争,成为美国的强劲对手,美国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发生了动摇”可知,随着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美国地位受到挑战,世界出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D项正确;西欧、日本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题干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力量衰落,排除A项;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但没有形成多极化,不能说明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排除B项;西欧日本没有走向联合,排除C项。故选D项。
18. 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各国应( )
A. 重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 B. 加强贸易壁垒
C. 以农业经济建设为中心 D. 重视食物物种交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凸显。”并根据所学可知,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这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A项正确;针对粮食问题各国应重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加强合作交流而不是加强贸易壁垒,排除B项;以农业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途径,排除C项;重视食物物种交流,不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之道,排除D项。故选A项。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2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实行“德治主义”。
——《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材料三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材料一中的两位历史人物是哪一思想学派的代表?根据材料,概括他们的共同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谈谈伏尔泰为什么推崇孔子的思想?
(3)材料三中卢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早期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哪一文献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答案】(1)学派:儒家;思想主张:以民为本(实施仁政)。
(2)原因:反对专制,主张德治
(3)观点:天赋人权(人来是自由的或法律保证人的自由权利);文献:《独立宣言》或《人权宣言》或《拿破仑法典》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学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共同主张:根据材料“因民之利而利之……”“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概括可知,两者都主张统治者要关心爱护百姓。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伏尔秦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可知,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原因是认为孔子思想是反对封建专制的武器。由题干材料“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实行‘德治主义’”可知,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原因是孔子主张德治。
【小问3详解】
观点:根据材料“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可得出卢梭主张自由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是上天赐予的,谁也不能剥夺,即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文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等基本原则;《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原则。
20. 汲取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世纪后的几百年间,中日交流有了更大发展。到中国大唐时期,中日交流达到一个高峰。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
材料二
——摘编自吴炮诚《图解日本史》
材料三 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利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1)列举公元1世纪至唐朝前、大唐时期史实各一则,说明中日文明交流及对日本带来的影响。
(2)材料二中日本的“二官八省制”与中国哪种制度相似?并说出该制度的主要作用。
(3)概括材料三中日本改革的特点,并指出这些改革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答案】(1)公元1世纪至唐朝前:成批的中国织工、陶工等随日本使者到日本,对日本悴的织业、制陶业等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大唐时期:日本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到中国学习,或邀请中国僧人赴日讲学,积极宣扬唐朝制,推动日本制度改革和完备法制:或传播佛教至日本,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诗词、书法等技术和知识传播到日本,汉文化在日本风行一行。
(2)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3)特点:有选择的向中国学习(或善于学习,并结合国情进行改造)。影响: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繁荣。
【解析】
【小问1详解】
公元1世纪至唐朝前:根据材料“ 公元1世纪后的几百年间,中日交流有了更大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成批的中国织工、陶工等随日本使者到日本,对日本的织业、制陶业等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大唐时期:根据材料“到中国大唐时期,中日交流达到一个高峰”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到中国学习,或邀请中国僧人赴日讲学,积极宣扬唐朝制,推动日本制度改革和完备法制;或传播佛教至日本,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诗词、书法等技术和知识传播到日本,汉文化在日本风行一行。
【小问2详解】
制度:根据材料“二官八省制”结构图可知,与中国的三省六部制相似。作用:结合所学“三省六部制度的影响”可知,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小问3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可知,日本有选择的向中国学习(或善于学习,并结合国情进行改造)。影响:结合所学“日本大化改新的作用”可知,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繁荣。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学家认为,在经济开始“起飞”时,它应有合适的政治结构来保证,就好像给“起飞”的经济安装一台发射架。对一个希望自己能够“起飞”的国家来说,它在政治上至少要求有三个基本条件:一、这个国家是统一的;二、这个国家是独立自主的;三、这个国家克服了个人专制。英国、法国、美国之所以领先其他国家,就在于它们为经济起飞创造了一种宽松的政治环境。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明治维新一方面大刀阔斧扫除封建旧制度,使日本“脱亚入欧”;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天皇制度和落后的封建势力,从而为以后的军国主义化埋下了伏笔。……1861年,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农奴制的废除是俄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它为俄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但是,这次改革仍然不触动沙皇专制制度。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等
材料三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贯穿着殖民征服与劫掠、西方资本的海外扩张以及对世界市场霸权的争夺,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不断出现新旧经济中心的转换。这种转换表现为霸权的更替,例如重商主义时期的荷兰霸权,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英国霸权。
——摘编自陈人江《帝国主义本质再审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英国、法国、美国创造“宽松的政治环境”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似之处。
(3)根据材料三,归纳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答案】(1). 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2)相似: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
(3) 特点:贯穿着殖民扩张与掠夺,霸权不断更替。
【解析】
【小问1详解】
事件:根据“英国、法国、美国之所以领先其他国家,就在于它们为经济起飞创造了一种宽松的政治环境。”并结合所学可知,创造“宽松的政治环境”是指他们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这三个国家分别是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逐步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
【小问2详解】
相似:根据“明治维新一方面大刀阔斧扫除封建旧制度”“农奴制的废除是俄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得出,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天皇制度和落后的封建势力”“这次改革仍然不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得出,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小问3详解】
特点:根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贯穿着殖民征服与劫掠、西方资本的海外扩张以及对世界市场霸权的争夺,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不断出现新旧经济中心的转换。”可知,其特点是贯穿着殖民扩张与掠夺;“这种转换表现为霸权的更替,例如重商主义时期的荷兰霸权,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英国霸权。”可知,其特点是霸权不断更替。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22. 某校九年级开展关于工业革命的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历史事件
15世纪末-17世纪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1640-1688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87年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
1836-1848年 宪章运动
《共产党宣言》发表
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观点:英国资产阶级革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开展;论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其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且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解析】
【详解】小论文: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史论结合。根据题干要求,先选择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有关联的两,如选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两者的关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政治基础,由此确立观点“英国资产阶级革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开展”。确定观点后,根据观点,运用这两个历史事件对观点进行论述,可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背景、影响等方面分析作答,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简要地对论述加以总结即可。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其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且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部分学校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