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时作业本
1.朱元璋曾明确提出:“纪纲法度,为治之本……礼法立,则人志定,上下安。建国之初,此为先务。”由此可见,朱元璋( )
A.极力强化皇权 B.聚焦社会民生
C.重视法制建设 D.关注监察制度
2.朱元璋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互不统属,三司的长官直接由中央任命,这主要是为了( )
A.增设机构,增强地方权力
B.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C.权力分散,强化皇权
D.防止腐败,缓和社会矛盾
3.“(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这种现象( )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有利于选拔有才学的人
4.针对明朝的读书状况,当时的思想家袁了凡曾说:“今教子弟者多不读五经,务记臭烂时文(八股文),以为捷径者入”。据此分析,袁了凡想表达的是( )
A.只需要读四书五经 B.读书人多离经叛道
C.八股取士有负面性 D.需考查诗赋的内容
5.历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盐铁官营统一铸币
C.文成公主吐蕃和亲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6.据统计,洪武十七年9月14日到21日,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的事务达411件,平均每天要处理的公文达207份。造成朱元璋政务繁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明朝统治腐败 B.农民起义爆发
C.锦衣卫的设立 D.宰相制度废除
7.“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材料表明明太祖罢丞相主要原因是( )
A.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
B.加强文化控制
C.相权威胁皇权,强化专制
D.加强经济管理
8.“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帮助皇帝处理文件)。”这反映了明朝( )
A.中央机构完善 B.皇权空前强化
C.文学日趋繁荣 D.文臣地位提高
9.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A.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不利于强化专制皇权
C.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10.朱元璋统治时,曾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言论从四书五经中大幅删除,而留下了孔子的三纲五常。此举客观上导致( )
A.明代思想领域发展停滞
B.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C.儒家失去封建正统地位
D.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11.秦朝设“三公”,汉代在“外朝”之外设“中朝”,唐朝设三省六部并在门下省置政事堂,宋代在中书门下之外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明朝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设立内阁,这种演变反映了( )
A.地方权力的一步步压缩
B.丞相逐步位高权重
C.中央集权的一步步加强
D.皇权专制步步强化
12.如图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13.《明太祖实录》中记载:“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弹劾,处以重刑”。这个“祖训”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皇帝权力 B.限制丞相权力
C.巩固边疆地区 D.扩大地方权力
14.明朝地方上“三司”中的都指挥使司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布政使司和六部、都察院有关联,按察使司则听命于刑部和都察院。这一做法( )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削弱了丞相权利 D.削弱了思想控制
15.七年级李明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太可怕了。”他说的应该是明朝实行的哪项措施带来的后果
( )
A.设立军机处 B.大兴文字狱
C.废除丞相 D.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16.阅读下列材料:
罢丞相不设,昔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
请回答:
(1)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
(2)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
(3)材料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4)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10 CCBCD DCBAB
11-15 DAAAD
16.(1)明朝;朱元璋。
(2)吏、户、礼、兵、刑、工。
(3)自从皇帝掌握天下大权以来。
(4)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时作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