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中学2023-2024九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古代河南( )
A.陶瓷工艺,源远流长 B.手工制品,享誉海外
C.礼器制度,规范完备 D.商业贸易,繁荣兴旺
2.岭南文化、闽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来源于河南的河洛文化,如唐代的河南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就极大地影响了潮汕文化。这表明河南文化( )
A.兼容并包 B.广泛辐射 C.一脉相承 D.内容丰富
3.“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礼教治国 C.无为而治 D.仁爱为本
4.县域比较小,很难为那些希望脱离“大一统”控制而形成分裂割据格局的地方势力积累起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说明郡县制的实行( )
A.杜绝了地方分裂割据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开创了地方行政模式 D.加速了秦朝统一全国
5.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规定30岁以下的官吏必须学会并使用汉语;而北魏之后的汉族政权北齐建立后,士大夫“知鲜卑语、胡书”成为擢升的重要条件。据此可知,二者均有利于( )
A.加速民族交融进程 B.缓和激化的阶级矛盾
C.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D.官吏选拔制度合理化
6.学习唐朝相关内容时,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以下资料包。这个资料包文件夹最合适的名字是( )
A.繁荣的商品经济 B.开明的民族政策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双向的对外交流
7.谚语的演变蕴含者一定的历史信息。从南宋时期的“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到明清时期的“湖广熟,天下足”,这两句谚语变化表明( )
A.江浙地区经济逐步落后 B.宋以后江南因战乱多农业发展受影响
C.明清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两湖地区取代江浙成为产粮重要地区
8.中国各朝各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手段多种多样,如和亲、战争、会盟、议和、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设特别军事行政管理机构等。这些手段的共同点是( )
A.使农耕文明成为中华文明的唯一 B.中原文明对游牧文明单项输出加强
C.促使各民族人民实现了人人平等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9.欧美的历史学家曾说,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政府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这是可以断言的。英国资产阶级政府发动这次战争,除了保护鸦片走私以外,其根本目的是( )
A.获得战争赔款 B.强占中国土地 C.传播基督文化 D.打开市场大门
10.甲午战争后,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君民共主”的思想,在中国第一次把民的地位与君并列,民不但可进言、咨询,而且具有决策权。“这些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是(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11.取消了李德等“左”倾教条主义者们对于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战略行动的决策权,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领导集体恢复了在军事战略问题上的决策权,中央红军开始扭转战略上的被动局面。与这段评价对应的事件是( )
A.遵义会议 B.四渡赤水 C.强渡乌江 D.会宁会师
12.下表是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统计的1926年上海白桥渡各类交通工具的数量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交通工具( )
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
时间 行人 轿子 马 小车 马车 人力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年 11770 9 13 920 544 6986 0 0
1926年 50823 0 0 245 0 14600 172 922
A.呈现出新旧并存的特征 B.受到新式教育发展的影响
C.体现出自由平等的风尚 D.变化首先出现在沿海地区
13.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梦”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一五”计划时期的“中国梦”是( )
A.赢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梦 B.努力实现工业强国梦
C.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梦 D.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梦
14.一位学者说:1980年中国打开了第一扇窗,开启了融入世界的进程,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材料描述的是我国( )
A.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5.“在几乎所有其他智力创造的领域,罗马人曾是希腊人虔诚的学生,但在法律方面他们却是老师。”古罗马人在法律方面的突出贡献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罗马民法大全》 D.《拿破仑法典》
16.1175年,一位伦敦市民曾赞叹:“伦敦享受着新鲜的空气,笃行着基督的教诲,它拥有坚固的城防以及自然优美的环境,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的市长。”由此可见( )
A.西欧城市的发展 B.封建制度完全瓦解
C.基督教会地位最高 D.国王受到议会制约
17.对《法典》感到十分亲切和满意的农民不仅成为拿破仑政权的支柱,而且在1814年和1815年热情地参加了战争,并逐渐发展成为抗击欧洲封建势力的武装力量……。为段材料说明《法典》的颁布最直接的影响是( )
A.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规范 B.成为抗击欧洲封建势力的旗帜
C.把法国大革命全面推向了高潮 D.使拿破仑政权获得人民的支持
18.伊藤博文访美时,曾洋洋得意地说:“欧洲废除封建制度,需要进行长时期的战争,而日本滴血未流、一弹未发,就废除了封建制度。”日本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 )
A.大化改新 B.王政复古 C.明治维新 D.工业革命
19.1933年,美国成立“民间工程署”,拨款33亿元,用于完成18万项工程计划和支付工资。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开始实施“福利”主义实验。这些举措( )
A.恢复了银行信用 B.加剧了贫富分化 C.增加了财政收入 D.缓和了社会矛盾
20.“铸剑为犁”出自《孔子家语·致思》:“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下图是矗立在联合国总部的雕塑《铸剑为犁》,这说明当今世界主题是( )
A.反霸与反恐 B.合作与共赢 C.和平与发展 D.生态与生活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麦是古埃及人的主要食物,下图是农民种植、收获麦子的场景。
材料二
贾湖遗址的碳化稻粒 河姆渡遗址的骨耜 刀耕火种
材料三 农耕技术通过历代农民的总结,汇集起来,构成了农业文明的基石。农业还渗透到历法、算术、文字等领域,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埃及人和中国人生产生活的共同点。
(2)请分别举出古埃及和古代中国的一个史实,印证材料三的观点。
(3)综上所述,你认为农业生产和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22.下面材料是八年级历史学习小组为“辛亥革命”主题探究活动所搜集的材料。阅读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即章炳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1906年6月出狱,(他)即日东渡,到了东京,不久就主持《民报》。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而是为了他 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真是所向披靡……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
——摘编自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材料二
材料三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请指出材料一、二、三中的史料分属什么类型。
(2)请分别说说上述史料对于此次主题探究活动有何价值。
(3)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说说我们运用史料应该注意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外交发生深刻变革并取得伟大成就。这40多年,中国同世界体系与秩序的关系,经历了由对立者,挑战者、革命者到跟进者,参与者、贡献者的重大变化。中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总体布局;中国率先把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为国与国交往开辟了新路径;中国创造性地提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为不确定性增多的世界指明了新方向。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外交的变革与成就》
(1)据材料一,概括1959—1979年中国外交形势的发展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
(3)综上所述,分析影响中国外交变化的因素。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英语的发展过程看,每一个重大历史阶段都会产生大量反映鲜明时代特征的新词。下表是不同时期英语新词
组别 时期 新词
1组 15~17世纪 potato;banana;maize—玉米
2组 19世纪 telephone:telegraph:electron—电子
3组 20世纪初 tank—坦克:machinegun—机关枪;gasmask防毒面具
材料二 美国大事年表(1862-1914年)
时间 事件
1862年 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莫雷尔法案》,支持高等教育中的农业和工业学院,要求在每个州至少建立一所农工学院
1865年 美国内战,以北方获得最终胜利结束,避免了国家分裂
1865—1918年 美国各州先后都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普及义务教育
1869年 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1904年 在石油、钢铁、汽车等多个行业产生了垄断组织—拖拉斯
1913年 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1914年 美国人口已超过1亿
材料三 这是个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的市镇,无穷无尽的长蛇般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里冒出来……许多庞大的建筑物上面开满了窗户,里面整天只听到嘎啦嘎啦的颤动声响,蒸汽机上的活塞单调地移上移下,就像一个患了忧郁症的大象的头。
——摘自英国作家狄更斯《艰难时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仿照示例从2、3组英语新词中任选一组,指出该组新词的出现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并结合史实加以简单说明。
示例:
1组事件: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说明: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原产于美洲的土豆、玉米和香蕉等传到欧洲并推广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不同地区的物种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所以这些词语出现在英语中。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得照抄原文)。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可以借鉴的经验有哪些
三、论述题
2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的任一角度及内容,提炼一个观点,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 “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
(一)在政治上:要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二)在安全上:要坚持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三)在经济上: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四)在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五)在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摘编自王立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及新时代意义》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河南郑州出土商代原始瓷尊,河南洛阳出土唐代三彩骆驼及牵骆驼俑,河南宝丰出土宋代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说明古代河南陶瓷工艺,源远流长,A项正确;三幅图片信息都不能体现陶瓷出口国外,不能得出享誉海外的结论,排除B项;三幅图片中的文物都不是特指礼器,得不出礼器制度,规范完备,且完备的说法也错误,排除C项;图示信息是陶瓷技术,不是商业,得不出商业贸易,繁荣兴旺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岭南文化、闽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等多种文化其核心思想来源于河南河洛文化,说明河南文化的影响区域很大,B项正确;兼容并包意思是把各个方面全都容纳包括进来,材料中没有说明河南文化包含其他文化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河南文化的传承,排除C项;材料中未说明河南文化内容多样丰富,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项正确;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主张,与题干强调的道家学派思想不符,排除A项;礼治治国和仁爱为本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据题干“县域比较小,很难为那些希望脱离“大一统”控制而形成分裂割据格局的地方势力积累起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了郡县制之下,县域面积小难以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这样有效的制约了地方权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杜绝了”一词说明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郡县制的时间问题,不能说“开创”一词,排除C项;材料中未提及朝代问题,不能说郡县制的实行加速了秦朝统一全国,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规定30岁以下的官吏必须学会并使用汉语”“汉族政权北齐建立后,士大夫‘知鲜卑语、胡书’成为擢升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加速了民族交融进程,A项正确;学说汉语和“知鲜卑语、胡书”是各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学习,与阶级矛盾无关,排除B项;题干涉及的是民族语言,没有涉及经济发展和管理选拔制度,排除C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在女性地位低下的古代,唐代妇女骑马、打球、射箭,“放妻文书”说明唐朝社会风气开放,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外关系和经济活动,体现不出繁荣的商品经济和对外双向交流,排除AD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关系,体现不出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B项。故选C项。
7.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从南宋时期的‘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到明清时期的‘湖广熟,天下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粮食主产区的转移,两湖地区取代江浙成为产粮重要地区,D项正确;“江浙地区经济逐步落后”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当时江浙地区是全国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排除A项;宋朝以后北方因战乱多农业发展受影响,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不是明清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历朝历代处理民族问题的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最终目的就是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所以D项正确;AB两项在表述上不对,无论是农耕(中原)文明还是游牧文明,都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托的,没有谁是唯一的、单项影响对方的,排除;C项表述不符合历史史实,这些手段只是巩固国家发展的措施,在当时封建制度下,并没有实现各民族的人人平等,排除。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政府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这是可以断言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但这不是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排除A项;《南京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与英国获得原料产地和市场的根本目的不符,排除B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获得市场的原料产地,而不是传播基督教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甲午战争后,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君民共主’的思想,在中国第一次把民的地位与君并列,民不但可进言、咨询,而且具有决策权。”和所学可知,康有为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与题干中的“君民共主”相符,B项正确;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与题干中的“君民共主”不 符,排除A项;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代表人物,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与题干中的“君民共主”不符,排除C项;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与题干中的“君民共主”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遵义会议取消了李德等“左”倾教条主义者们对于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战略行动的决策权,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领导集体恢复了在军事战略问题上的决策权,中央红军开始扭转战略上的被动局面,A项正确;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与题意不符合,排除B项;强渡乌江没有纠正李德等“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排除C项;会宁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与题意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小车、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属于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属于旧式交通工具,它们的增长说明近代交通工具呈现出新旧并存的特征,A项正确;交通工具的变化与新式教育发展无关,排除B项;体现出自由平等的风尚的是礼仪和称呼上的变革,排除C项;表格仅涉及上海白桥渡各类交通工具的变化,无法说明变化首先出现在沿海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时期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因此,一五”计划时期的“中国梦”是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努力实现工业强国梦,B项正确;赢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梦想,排除A项;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梦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的梦想,排除C项;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梦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梦想,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逐渐发展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最后纵深发展到沿边、沿江、省会城市等,体现了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对外开放历程,而未涉及农村相关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对外开放历程,未涉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在几乎所有其他智力创造的领域,罗马人曾是希腊人虔诚的学生,但在法律方面他们却是老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文明的突出成就是法律。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欧洲法学的渊源,B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制定的成文法典,与古罗马人无关,排除A项;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期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与题干强调的信息无关,排除C项;《拿破仑法典》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支持编纂的,与题干罗马人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的市长”可知,这指的是西欧兴起的城市中出现的自治现象,A项正确;城市自治体现不出封建制度完全瓦解,排除B项;“笃行着基督的教诲”体现的是基督教对人们精神上的影响,无法说明基督教会地位最高,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国王和议会,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对《法典》感到十分亲切和满意的农民不仅成为拿破仑政权的支柱,而且在1814年和1815年热情地参加了战争,并逐渐发展成为抗击欧洲封建势力的武装力量”可得出《拿破仑法典》的颁布,让农民很满意,使得拿破仑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D项正确;“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规范”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涉及的农民支持不符,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的法典颁布对农民的影响,与“成为抗击欧洲封建势力的旗帜”无关,排除B项;以罗伯斯庇皮尔为首的雅各宾派执政时期,把法国大革命推向了高潮,与拿破仑颁布《法典》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8.C
【详解】根据题干“日本滴血未流、一弹未发就根除了封建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伊藤博文主要是指明治维新的影响,明治维新成日本历史的重要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资本主义强国,C项正确;大化改新使日本转变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排除A项;王政复古指的是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支持天皇亲政,没有废除封建制度,排除B项;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领域的变革,与社会制度变革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9.D
【详解】由题干“美国成立‘民间工程署’,拨款33亿元,用于完成18万项工程计划和支付工资。”“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开始实施‘福利’主义实验。”可知,美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这些举措可以缓和社会矛盾,D项正确;题干和恢复银行的信用无关,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排除B项;这些举措缓和了社会矛盾并没有增加财政收入,排除C项。故选D项。
20.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矗立在联合国总部的雕塑《铸剑为犁》说明当今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C项目正确;反霸与反恐、合作与共赢、生态与生活都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排除ABD项。 故选C项。
21.(1)都以农作物种植为主;农业生产时间早;都有生产工具;都具备一定的生产技术等。(任意回答2点即可)
(2)古埃及:古埃及需要测量尼罗河水位,丈量洪水退去后的土地,由此发展了数学;古代中国:中国的24节气,就是根据一年四季季节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而制定的。(两国分别任意举一例,符合题意即可)
(3)农业生产是人类文明诞生的物质基础。
【详解】(1)共同点:根据材料“农民种植、收获麦子的场景”和“碳化稻粒”可知,都以农作物种植为主;农业生产时间早;根据材料古埃及人“农民种植”和“骨耜”、“刀耕火种”可知,都有生产工具;都具备一定的生产技术等。
(2)观点:根据所学可知,古埃及需要测量尼罗河水位,丈量洪水退去后的土地,由此发展了数学;中国的24节气,就是根据一年四季季节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而制定的。
(3)关系: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可知,农业生产是人类文明诞生的物质基础。
22.(1)材料一、材料三属于文献史料;材料二属于图片史料。
(2)材料一有助于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感受革命志士追求救国直理的精神。材料二图一的遗址见证了武昌起义的过程。图片二老照片记录了武昌起义成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共和政权的伟大时刻。材料三反映了全球视野下对辛亥革命成败的评判与思考。
(3)注意搜集多种类型的史料,科学地进行甄别和运用;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研读史料。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文献资料是记载,描写,评论历史的文字,书籍,卷宗。图像史料,亦可称为可视史料或影像史料,主要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一般指地图、图片等传媒对象。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因此材料一、材料三属于文献史料;材料二属于图片史料或实物史料;或材料二的图一中遗址属于实物史料。
(2)根据史料反应的历史史实,分析上述史料带来的价值,材料一有助于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或者革命思想的宣传,感受革命志士不畏强权、追求救国直理的精神。材料二图一的遗址见证了武昌起义的过程。图片二老照片记录了武昌起义成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共和政权的伟大时刻。材料三反映了全球视野下对辛亥革命成败的评判与思考,有助于了解辛亥革命。
(3)运用史料应该注意史料的多样性,注意搜集多种类型的史料,科学地进行甄别和运用;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研读史料。
23.(1)变化: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增加;尤其是欧美,非洲国家中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取得快速增长。(答出两点即可)
(2)成就:在建立大国外交关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提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开辟国与国交往的新路径;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3)因素:国际形势变化;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外交意识形态淡化。
【详解】(1)根据材料一“1959——1979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统计”可知,1959—1979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增加;尤其是欧美,非洲国家中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取得快速增长。(答出两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这40多年,中国同世界体系与秩序的关系,经历了由对立者,挑战者、革命者到跟进者,参与者、贡献者的重大变化。中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总体布局;中国率先把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为国与国交往开辟了新路径;中国创造性地提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为不确定性增多的世界指明了新方向。”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有:在建立大国外交关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提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开辟国与国交往的新路径;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3)综合材料可知,国际形势变化;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外交意识形态淡化等都影响中国外交的变化。
24.(1)2组,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说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出现了一大批科学家和发明创造,爱迪生发明的耐用碳丝灯泡、电影放映机;贝尔发明电话;卡尔 本茨发明汽车等,所以这些词汇出现在英语中。
3组,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说明:一战时期,军方对飞行器需求迫切,推动了飞机和航空技术的快速发展。战争期间,很多技术创新如坦克、机关枪、防毒面具等都在这个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所以这些词汇出现在英语中。(任选一组即可)
(2)主要因素:政府的支持;国家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重视教育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垄断组织的推动,人口增长等。
(3)问题: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
借鉴:重视科技创新;重视教育;在发展科技、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详解】(1)根据材料一2组内容“telephone:telegraph:electron—电子”并结合1组格式,根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作答如下:2组,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说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出现了一大批科学家和发明创造,爱迪生发明的耐用碳丝灯泡、电影放映机;贝尔发明电话;卡尔 本茨发明汽车等,所以这些词汇出现在英语中。
根据材料3组内容“tank—坦克:machinegun—机关枪;gasmask防毒面具”并结合1组格式,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新式武器,作答如下:3组,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说明:一战时期,军方对飞行器需求迫切,推动了飞机和航空技术的快速发展。战争期间,很多技术创新如坦克、机关枪、防毒面具等都在这个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所以这些词汇出现在英语中。(任选一组即可)
(2)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二“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莫雷尔法案》,支持高等教育中的农业和工业学院,要求在每个州至少建立一所农工学院”可得出主要因素是政府的支持;根据材料二“美国内战,以北方获得最终胜利结束,避免了国家分裂”可得出主要因素是国家统一;根据材料二“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和“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得出主要因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二“美国各州先后都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可得出主要因素是重视教育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根据材料二“在石油、钢铁、汽车等多个行业产生了垄断组织—拖拉斯”和“美国人口已超过1亿”可得出主要因素是垄断组织的推动,人口增长等。
(3)问题:根据材料三“一直不停地从烟囱里冒出来……许多庞大的建筑物上面开满了窗户,里面整天只听到嘎啦嘎啦的颤动声响,蒸汽机上的活塞单调地移上移下,就像一个患了忧郁症的大象的头”可得知工业革命的开展带来环境问题。
借鉴:根据上述材料涉及的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可得出要借鉴的的地方有:重视科技创新;重视教育;在发展科技、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5.观点:尊重文明多样性,倡导交流互鉴。
阐述:古代阿拉伯商人等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使者,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欧洲进步,促进欧洲社会转型;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传到世界各地,丰富了饮食种类,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综上可知,世界文明多元发展,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共同进步。
【详解】短文: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据材料及题目要求,可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中任选角度提炼观点,例如从文化角度分析,可提炼观点:尊重文明多样性,倡导交流互鉴。然后围绕观点和文明交流推动发展相关知识进行解读。阐述:古代阿拉伯商人等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使者,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欧洲进步,促进欧洲社会转型;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传到世界各地,丰富了饮食种类,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综上可知,世界文明多元发展,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共同进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中学2023-2024九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