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湖南省益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检测(一)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检测(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
1. 了解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有多种途径。下列各项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 考古发现 B. 神话传说 C. 影视作品 D. 历史小说
2.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 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 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3.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秦朝
4.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描述:“有了它,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经过演变传承,从祖先的心里流传到我们的指尖。”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印刷术 B. 青铜器 C. 甲骨文 D. 神话传说
5.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其中,提出“仁者爱人”、民贵君轻、实行“礼治”的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6 商鞅变法时期,一个秦国农民如果要获得爵位和土地,他应该( )
A. 努力生产粮食和布帛 B. 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杀敌立功
C. 努力学习文化和典籍 D. 弃农从商,短期积累大量财富
7. 有副对联描述:“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指的是谁( )
A. 李冰 B. 商鞅 C. 晋文公 D. 大禹
8.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监察全面覆盖,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监察制度,我国古已有之,秦朝负责监察百官是( )
A 御史大夫 B. 丞相 C. 太尉 D. 司隶校尉
9. 以下是我国古代某历史人物年谱表(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公元前141年 公元前136年 公元前129年 公元前127年 公元前119年 公元前118年 公元前87年
即皇帝位 置五经博士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颁布推恩令 中央收归盐铁经营权 下令铸造五铢钱 崩,葬于茂陵
A. 该年谱采用了年号纪年法 B. 秦始皇开创中央集权君主制度
C. 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王朝 D. 东汉光武帝采取措施稳定社会
10. 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亚洲和欧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如图中方框内应该填入( )
A. 洛阳 B. 咸阳 C. 长安 D. 涿郡
11. 诸葛亮说:“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最能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 长平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12. 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北方统一
B. 民族交融
C. 中外交流
D. 文化昌盛
13. “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描述的人物应是( )
A. 周瑜 B. 孙权 C. 曹操 D. 诸葛亮
14. 关注历史教材的课目标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如图教材目录横线处应填( )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____ 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繁荣和开放的时代
C. 兼并战争和制度变革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5. 中国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中被后人誉为“书圣”的是( )
A. 王羲之 B. 张旭 C. 顾恺之 D. 锺繇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对秦始皇统一和秦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班固《汉书》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汉初,奉行“无为而治”,诸子百家学说重新活跃起来。西汉中期,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求。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求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肯定。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并付诸实行。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颁诏正式建立太学,将儒家经典“五经”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从此,汉代儒学得到重大发展,并成为后世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等
材料三 “大一统”理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天下一统,即国家领土的完整。第二、政治一统,即天下统一于一个国家、一个君王。第三、思想一统,有共同的核心价值。第四、民族一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融为一体。
——摘编自何星亮《“大一统”理念与中国少数民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始皇“明法度,定律令”的目的。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对古代中国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3)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这两个朝代中任选一个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1、图2所示。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由此导致当时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2)材料二中的“商君”是谁?根据材料二、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3)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检测(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
1. 了解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有多种途径。下列各项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 考古发现 B. 神话传说 C. 影视作品 D. 历史小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考古发现的是当时的遗物,是一手资料,是最可信的,A项正确;神话传说、影视作品、历史小说均有人为加工因素,是二手资料,排除BCD项。故选A项。
2.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 奴隶制国家建立 B. 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 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的灭亡是由于统治者的暴政,B项正确;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者是禹,排除A项;启继承禹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
3.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秦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部落时代”对应的是原始社会后期。“封建时代”对应的是西周时期,封建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实行封邦建国,C项正确;夏朝和商朝与题干的“封建时代”不符,排除AB项;“郡县时代”对应的是秦朝,秦朝推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C项。
4.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描述:“有了它,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经过演变传承,从祖先的心里流传到我们的指尖。”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印刷术 B. 青铜器 C. 甲骨文 D. 神话传说
【答案】C
【解析】
【详解】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结合材料“有了它,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经过演变传承,从祖先的心里流传到我们的指尖。”可知,材料中的“它”是指甲骨文,C项正确;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A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青铜器 和神话传说,都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5.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其中,提出“仁者爱人”、民贵君轻、实行“礼治”的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A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6 商鞅变法时期,一个秦国农民如果要获得爵位和土地,他应该( )
A. 努力生产粮食和布帛 B. 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杀敌立功
C. 努力学习文化和典籍 D. 弃农从商,短期积累大量财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B项正确;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排除A项;努力学习文化和典籍并不能获得爵位或土地,排除C项;弃农从商,短期积累大量财富并不能获得爵位,排除D项。故选B项。
7. 有副对联描述:“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指的是谁( )
A. 李冰 B. 商鞅 C. 晋文公 D. 大禹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可知与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岷江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A项正确;公元前356年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与题干信息“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没有联系,排除B项;晋文公,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与齐桓公齐名,为春秋五霸之一,与题干信息“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没有联系,排除C项;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与题干信息“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8.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监察全面覆盖,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监察制度,我国古已有之,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 御史大夫 B. 丞相 C. 太尉 D. 司隶校尉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制度,在中央设置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A项正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行政事务,排除B项;太尉掌管军事,排除C项;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司隶校尉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中央)和周边地方的监察官,排除D项。故选A项。
9. 以下是我国古代某历史人物年谱表(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公元前141年 公元前136年 公元前129年 公元前127年 公元前119年 公元前118年 公元前87年
即皇帝位 置五经博士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颁布推恩令 中央收归盐铁经营权 下令铸造五铢钱 崩,葬于茂陵
A. 该年谱采用了年号纪年法 B. 秦始皇开创中央集权君主制度
C. 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王朝 D. 东汉光武帝采取措施稳定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人物是西汉汉武帝,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把西汉推向鼎盛时期,如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经济上下令盐铁官营、统一铸造五铢钱,文化上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军事上派卫青等人北击匈奴,C项正确;依据题干可知,该年谱采用的是公元纪年法,排除A项;题干主要反映的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举措。不是反映秦始皇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或东汉光武帝采取措施稳定社会,排除BD项。故选C项。
10. 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亚洲和欧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如图中方框内应该填入( )
A. 洛阳 B. 咸阳 C. 长安 D. 涿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方框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汉代的长安,C项正确;洛阳、咸阳和涿郡不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 诸葛亮说:“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最能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 长平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曹操战败,这场战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C项正确;长平之战是秦国一统天下过程中的一次大战,通过此战,秦国击败了中原唯一能与其抗衡的赵国,排除A项;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东晋和前秦,排除D项。故选C项。
12. 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北方统一
B. 民族交融
C. 中外交流
D. 文化昌盛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文字“胡人汉服图”、“汉人胡食图”,说明胡人即少数民族可以穿汉人的服饰;汉人也吃上了少数民族的食物。体现了汉族服饰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体现了少数民族饮食对汉族的影响,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学习促进了民族交融。B项符合题意;图片中不能体现北方的统一,A项不合题意;图片体现的是中国境内的民族关系的发展,不是中外交往,C项不合题意;图片体现了民族生活习俗的相互影响,不能反映文化昌盛。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13. “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描述的人物应是( )
A. 周瑜 B. 孙权 C. 曹操 D. 诸葛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北平袁绍,南拒孙刘”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国击破的战术,迅速歼灭袁军的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攻打南方的刘备和孙权,C项正确;周瑜是孙吴大将,孙权是孙吴政权领导人,诸葛亮是辅佐刘备的重臣,均不符合“南拒孙刘”,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 关注历史教材的课目标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如图教材目录横线处应填( )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____ 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繁荣和开放的时代
C. 兼并战争和制度变革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的分立;“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民族交融,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D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A项;繁荣和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B项;兼并战争和制度变革主要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15. 中国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中被后人誉为“书圣”的是( )
A. 王羲之 B. 张旭 C. 顾恺之 D. 锺繇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他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娇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A项正确;张旭,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排除B项;东晋的顾恺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人物画,排除C项;锺繇独创楷书字体,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对秦始皇统一和秦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班固《汉书》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汉初,奉行“无为而治”,诸子百家学说重新活跃起来。西汉中期,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求。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求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肯定。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并付诸实行。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颁诏正式建立太学,将儒家经典“五经”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从此,汉代儒学得到重大发展,并成为后世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等
材料三 “大一统”理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天下一统,即国家领土的完整。第二、政治一统,即天下统一于一个国家、一个君王。第三、思想一统,有共同的核心价值。第四、民族一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融为一体。
——摘编自何星亮《“大一统”理念与中国少数民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始皇“明法度,定律令”的目的。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对古代中国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3)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这两个朝代中任选一个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答案】(1)有效管辖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加强中央集权。秦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西汉中期统治的现实需要;董仲舒对传统儒学的新解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定儒家经典为太学的教材。
(3)示例: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实现了天下一统。秦朝统一后,政治上,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实现了政治一统。思想上,“焚书坑儒”,确立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核心思想,加强了思想控制,实现了思想一统。民族关系上,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又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并设郡管理,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实现了民族一统。
综上,秦朝实现了天下一统、政治一统、思想一统、民族一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
【解析】
【小问1详解】
目的:根据材料一“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明法度,定律令”的目的是有效管辖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加强中央集权。
影响:根据材料一“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可知是形容秦的统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二“汉初,奉行“无为而治”,诸子百家学说重新活跃起来。西汉中期,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可知原因是西汉中期统治的现实需要;根据材料二“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求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肯定”可知原因是董仲舒对传统儒学的新解释;根据材料二“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并付诸实行”可知原因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根据材料二“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颁诏正式建立太学,将儒家经典“五经”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从此,汉代儒学得到重大发展,并成为后世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可知原因是汉武帝定儒家经典为太学的教材。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因此可知题目为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秦国的军队势如破竹,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统一以后,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接着结合具体史事进行阐述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实现了天下一统。秦朝统一后,政治上,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实现了政治一统。思想上,“焚书坑儒”,确立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核心思想,加强了思想控制,实现了思想一统。民族关系上,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又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并设郡管理,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实现了民族一统。
综上,秦朝实现了天下一统、政治一统、思想一统、民族一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1、图2所示。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由此导致当时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2)材料二中的“商君”是谁?根据材料二、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3)材料三反映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新现象: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或者答“铁犁牛耕”亦可)局面:百家争鸣。
(2)商君:商鞅。措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影响: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解析】
小问1详解】
新现象:根据图片“铁制农具”“穿有鼻环的牛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铁器和牛耕;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当时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小问2详解】
商君:据材料“及孝公用商君”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商君”是商鞅。
措施:根据材料“及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逐并天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是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推行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小问3详解】
改革:据材料“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为革除鲜卑旧俗,开始进行改革。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湖南省益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检测(一)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