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八年级历史试题卷
(考试时间: 50分钟 ;满分:50分;闭卷考试)
一、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5分)
1. 1949年《人民日报》刊发《首都十月一日之夜》一文,文中记载了记者对在现场观看典礼市民的采访,受访的市民说这是“万年不遇的大喜事”。“大喜事”是指( )
A. 推翻了封建帝制 B. 实现了民族独立
C. 实现了全境解放 D. 完成了统一大业
2. 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上述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来侵略的胜利 ②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
③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1950年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41.1%,次年增至43.0%。直至1952年,经济建设费用才略微超过了国防费用。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A. 抗日战争的延续
B. 新中国的成立
C. 土地改革的完成
D. 抗美援朝战争的进行
4. 罗伯特·奥古斯德在《有限战争》中写道:“当中国变成第一个在重要战役中取得打败西方军队胜利的国家时,似乎一夜之间,中国便跃进为世界强国之列。”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 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 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
C.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
5. 以下能够在“抗美援朝”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作为第一手史料采用的是( )
A.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物 B. 电影《上甘岭》
C. 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 D. 《抗美援朝战争史》
6. 观察下边图片,与之相符的场景是( )
A.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B. 唇亡齿寒安危系,义旗跨江助友邻
C.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 一夜东风满塞边,包干号角动山川
7. 史论结合是历史阐释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
A. 开国大典——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B. 西藏解放——新中国实现了领土完整
C. 土地改革——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D. 三大改造——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
8.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一书中写道:“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土地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作者旨在说明土地改革( )
A.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B. 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C. 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 D. 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顺利进行
9. “新中国成立时,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进行土地改革( )
A. 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B.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 有利于国家完全统一 D. 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10. 图是新中国某个时期农村粮食产量的变化示意图(单位:亿吨),出现图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 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三大改造 D. 改革开放
11.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上,重工业占65%,轻工业占8%,农林水利占10%,城市公用占5%,文教卫生占9%,运输邮电占2%,其它占1%。这些数据体现了“一五计划”期间( )
A.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
C. 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 D. 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2. 《六亿人民心花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 )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中共七大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开国大典
13. 下表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总产值情况(单位:亿元)。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
年份 工农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1949 466 326 140
1952 810 461 349
1957 1241 537 704
A. 主要目标是发展农业 B. 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较慢
C. 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D. 经济比例出现严重失调
14. 下列时间轴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历史,其中( )
A. ①段土地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 ②段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 ③段成功建造我国第一座长江大桥 D. ④段原子弹研制成功
15. 1956年,“恒源祥”创始人沈莱舟曾对子女说:“现在我把厂都交给了国家,由国家去经营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点心思收定息,这又有什么不好?”可见,国家对此采取的是( )
A. 成立合作社 B. 赎买政策 C. 无偿没收 D. 民主改革
16. 1956年新年伊始,北京市长彭真欣然宣布:“我们的首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了。”彭真市长基于怎样的史事判断北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了( )
A.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 “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展 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7. 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成分变化表。该表说明我国( )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A. 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实现 B.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 土地改革完成 D.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18. 他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植于心,在兰考的470天中靠着自行车和铁脚板,深入到120多个生产大队走访、调研,研究出治理兰考“三害”的新路子。以下诗词描述符合“他”的是( )
A. 血肉身躯搅拌浆,铁人斗志写华章 B. 院士惜种稻缘,敢教亩产过三千
C. 平凡工作献忠诚,无数好事不留名 D.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19. 1961年,毛泽东主席要求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搞个实事求是年。在此基础上,党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一决策旨在( )
A. 化解土地改革中的矛盾 B. 根本上纠正“左”倾错误
C. 平反文革中的冤假错案 D. 解决国民经济的困难
20.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仍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下列图片反映的成就中,属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有( )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21. “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共同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 )
A.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D.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2. 英国《卫报》刊文:“1978年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当然,1978年纯粹是中国时刻。” 1978年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是因为
A. 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 文化大革命结束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23. 某企业家曾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1979年)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得要变了!”此“变”意在说明( )
A. 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展开
C.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向到经济建设 D. 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地向纵深推进
24. 如下图报纸发表的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 )
A. 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B. 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C. 总结了新中国建国后的发展历史 D. 为历史性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5. 向社会主义过渡好比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鸟,实现工业化是它的主体,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分别是大鸟的两个翅膀。我们可以称之为"一体两翼"。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A. 表明国家正在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 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要协调发展
C. 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完全不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D.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得以重返联合国
二、材料题(共25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民日报》社论: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巨册。
波兰《人民论坛报》社论:这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战线上又打开了一个缺口;中国人民的胜利,乃是本世纪继苏联十月革命和消灭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之后的伟大事件。
——转引自杨兆麟《时间开始了》
材料二
图1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图2 《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收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
(1)根据材料一,简述报纸社论所评价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历史事件的影响。
(2)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根据材料二,简述图1、图2史料的所属类型。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它们的共同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27.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就解决“三农”问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拐点:新中国成立后】
材料一:……法规定,废除……;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的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
(1)建国初,党和政府在全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2)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材料二:到1956年底,全国87.8%的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合作社。
——八年级下册教材
(3)1953到1956年,党和国家为发展农村经济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艰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材料三: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了“早稻亩产三万六千多斤”“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4)1958年我国农村建设出现了怎样的失误?它带来怎样的危害?
【感悟历史】
(5)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和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1954年,乐松生带头向国家递交了公私合营申请。公私合营后的同仁堂,企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国家的扶持下,同仁堂彻底摆脱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简单的手工操作逐渐被机械化、半机械化的设备所替代,北京同仁堂药品,在公私合营后连续几次降价,成为质高价廉的产品,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摘编自《新中国经济70年公私合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4年后同仁堂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场社会变革的完成有什么重大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
29. “实现中作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上的报告
材料二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进行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材料一中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的时间和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3)材料三中“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具体指什么战略决策?
(4)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有什么意义?2023-2024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八年级历史试题卷
(考试时间: 50分钟 ;满分:50分;闭卷考试)
一、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5分)
1. 1949年《人民日报》刊发《首都十月一日之夜》一文,文中记载了记者对在现场观看典礼市民的采访,受访的市民说这是“万年不遇的大喜事”。“大喜事”是指( )
A. 推翻了封建帝制 B. 实现了民族独立
C. 实现了全境解放 D. 完成了统一大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中“1949”“十月一日”等关键词可知,大喜事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味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实现了民族独立,B项正确;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排除A项;在1949年,全境解放还没有实现,排除C项;1949年,祖国还没有完成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2. 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上述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来侵略的胜利 ②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
③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②③④是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D项正确;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3. 1950年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41.1%,次年增至43.0%。直至1952年,经济建设费用才略微超过了国防费用。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A. 抗日战争的延续
B. 新中国的成立
C. 土地改革的完成
D. 抗美援朝战争的进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关键词“1950年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41.1%,次年增至43.0%”,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10月应朝鲜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为了保家卫国,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故D符合题意;抗日战争的延续、新中国的成立、土地改革的完成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1950年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41.1%,次年增至43.0%”是解题的关键,1950年---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使中国的国防费用支出比例大。
4. 罗伯特·奥古斯德在《有限战争》中写道:“当中国变成第一个在重要战役中取得打败西方军队胜利的国家时,似乎一夜之间,中国便跃进为世界强国之列。”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 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 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
C.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中国便跃进为世界强国之列”可知,这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了,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使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国家,排除A项;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是对朝鲜半岛的影响,排除B项;到1971年中国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包围,尼克松于1972年访华,排除D项。故选C项。
5. 以下能够在“抗美援朝”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作为第一手史料采用的是( )
A.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物 B. 电影《上甘岭》
C. 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 D. 《抗美援朝战争史》
【答案】A
【解析】
【详解】一手资料就是原来的或该事件(或活动)的首次记录,是事件的实际目击者或参与者所经历的,因此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物是第一手资料,A项正确;第二手资料指在某处已经存在并已经为某种目的或发生过的事情编辑起来,进行创作的资料,电影,报告文学和《抗美援朝战争史》属于二次创作,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BCD项。故选A项。
6. 观察下边图片,与之相符的场景是( )
A.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B. 唇亡齿寒安危系,义旗跨江助友邻
C.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 一夜东风满塞边,包干号角动山川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唇亡齿寒安危系,义旗跨江助友邻”意思是由于美国的侵略,战火烧到中国边境,为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B项正确;“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排除A项;“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排除C项;“一夜东风满塞边,包干号角动山川”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D项。 故选B项。
7. 史论结合是历史阐释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
A. 开国大典——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B. 西藏解放——新中国实现了领土完整
C. 土地改革——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D. 三大改造——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C项正确;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排除AD项;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排除B项。故选C项。
8.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一书中写道:“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土地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作者旨在说明土地改革( )
A.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B. 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C. 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 D. 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顺利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土地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并结合所学可知,作者旨在强调土地革命完成后,全国大部分农民获得了土地,人民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政权,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材料可知作者旨在说明土地改革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排除A项;B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D项。故选C项。
9. “新中国成立时,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进行土地改革( )
A. 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B.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 有利于国家完全统一 D. 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时,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由此可知,题干材料突出说明的是土地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A项正确;三大改造成功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土地改革与国家统一无关,排除C项;土地改革的时间是1950-1952年,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53年,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图是新中国某个时期农村粮食产量的变化示意图(单位:亿吨),出现图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 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三大改造 D. 改革开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中数据变化,从1949年到1952年农村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结合所学知识,主要是因为1950-1952我国进行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促进了农业发展,A项正确;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排除B项;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1.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上,重工业占65%,轻工业占8%,农林水利占10%,城市公用占5%,文教卫生占9%,运输邮电占2%,其它占1%。这些数据体现了“一五计划”期间( )
A.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
C. 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 D. 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上,重工业占65%,轻工业占8%,农林水利占10%,城市公用占5%,文教卫生占9%,运输邮电占2%,其它占1%”和所学知识可知,其中重工业比重最大,这说明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A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排除B项;材料题干重工业占比65%,但轻工业、文教卫生、城市公用等都未超过10%,说明了占比差距悬殊,因此各行业投资比重均衡表述错误,排除C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而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六亿人民心花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 )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中共七大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开国大典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C项正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下表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总产值情况(单位:亿元)。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
年份 工农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1949 466 326 140
1952 810 461 349
1957 1241 537 704
A. 主要目标是发展农业 B. 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较慢
C. 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D. 经济比例出现严重失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总产值情况”,可知,1949年到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迅速增加,工业总产值比农业总产值增幅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工业发展速度快于农业,C项正确;主要目标是发展农业,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工业发展速度快于农业”,排除A项;重工业的发展速度,题干内容没有体现,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工业发展速度快于农业”,排除B项;经济比例出现严重失调,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4. 下列时间轴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历史,其中( )
A. ①段土地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 ②段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 ③段成功建造我国第一座长江大桥 D. ④段原子弹研制成功
【答案】C
【解析】
【详解】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它是我国第一座长江大桥,C项正确;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排除B项;1964年,我国成功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956年,“恒源祥”创始人沈莱舟曾对子女说:“现在我把厂都交给了国家,由国家去经营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点心思收定息,这又有什么不好?”可见,国家对此采取的是( )
A. 成立合作社 B. 赎买政策 C. 无偿没收 D. 民主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时间是“1956年”,“现在我把厂都交给了国家,由国家去经营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点心思收定息,这又有什么不好?”,这反映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通过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渡,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不是农业、手工业,排除A项;根据材料“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点心思收定息”可知,采取的措施并不是无偿没收,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没有涉及民主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
16. 1956年新年伊始,北京市长彭真欣然宣布:“我们的首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了。”彭真市长基于怎样的史事判断北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了( )
A.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 “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展 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我们的首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项正确;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与题干信息“我们的首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了”,没有联系,排除A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题干信息“我们的首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了”,没有联系,排除B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它所取得的成就,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与题干信息“我们的首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了”,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7. 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成分变化表。该表说明我国( )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A. 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实现 B.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 土地改革完成 D.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分析,到1956年资本主义经济为0,合作社经济和国营经济成为国家经济主体,这主要是因为三大改造的实行,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正确;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没有实现,排除A项;1953年土地改革完成,排除C项;1953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8. 他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植于心,在兰考的470天中靠着自行车和铁脚板,深入到120多个生产大队走访、调研,研究出治理兰考“三害”的新路子。以下诗词描述符合“他”的是( )
A. 血肉身躯搅拌浆,铁人斗志写华章 B. 院士惜种稻缘,敢教亩产过三千
C. 平凡工作献忠诚,无数好事不留名 D.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在兰考的470天中靠着自行车和铁脚板,深入到120多个生产大队走访、调研”可得出材料讲述的是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反映的是他身上体现出来的热爱人民、情系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体现了百姓对他的认可与爱戴,D项正确;A项是王进喜,排除A项;B项是袁隆平,排除B项;C项是雷锋,排除C项。故选D项。
19. 1961年,毛泽东主席要求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搞个实事求是年。在此基础上,党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一决策旨在( )
A. 化解土地改革中的矛盾 B. 根本上纠正“左”倾错误
C. 平反文革中的冤假错案 D. 解决国民经济的困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因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浮夸风、共产风盛行一时,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克服这一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D项正确;土地改革1952年底就已经基本完成,排除A项;根本上纠正“左”倾错误的是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B项;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排除C项。故选D项。
20.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仍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下列图片反映的成就中,属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有( )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较大起伏,但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农业、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在艰难中仍然取得重要进展,在科技方面,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鞍山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是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制造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是在一五计划期间,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21. “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共同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 )
A.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D.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以后,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总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由此可知,“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发生的事件,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B项正确;1949—1956年为走向社会主义之路时期,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在此之后,排除A项;“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说法与题干“中共八大”不符,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题干关键词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2. 英国《卫报》刊文:“1978年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当然,1978年纯粹是中国时刻。” 1978年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是因为
A. 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 文化大革命结束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选项C符合题意;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A排除;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采取断然措施,将“四人帮”隔离审查,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B排除;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明确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D排除。故选C。
23. 某企业家曾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1979年)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得要变了!”此“变”意在说明( )
A. 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展开
C.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向到经济建设 D. 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地向纵深推进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1979年)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得要变了!”结合所知可知,反映的是工作中心的转移,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C项正确;1950-1952年,中国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使农村土地所有制由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年,进行三大改造,农村经历互助社、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实现了由农民土地所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的过程,实际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到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开始向集体所有制转变(1955年至1979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之相适应将原来的集体共同所有、集体共同使用的土地制度改为“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在1954-1956年通过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合作经济的途径,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改革,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从1984年,中国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到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随后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4. 如下图报纸发表的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 )
A. 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B. 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C. 总结了新中国建国后的发展历史 D. 为历史性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改革开放决策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D项正确;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排除B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5. 向社会主义过渡好比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鸟,实现工业化是它的主体,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分别是大鸟的两个翅膀。我们可以称之为"一体两翼"。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A. 表明国家正在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 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要协调发展
C. 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完全不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D.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得以重返联合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五计划实施中发展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发展工业化属于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属于生产关系,B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提出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排除A项;一五计划是受到苏联的影响,排除C项;中共重返联合国是1971年,排除D项。故选B项。
二、材料题(共25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民日报》社论: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巨册。
波兰《人民论坛报》社论:这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战线上又打开了一个缺口;中国人民的胜利,乃是本世纪继苏联十月革命和消灭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之后的伟大事件。
——转引自杨兆麟《时间开始了》
材料二
图1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图2 《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收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
(1)根据材料一,简述报纸社论所评价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历史事件的影响。
(2)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根据材料二,简述图1、图2史料的所属类型。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它们的共同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答案】(1)历史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的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史料类型:第一手史料;
共同作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3)关系:土地改革为抗美援朝提供了经济和物质支持,增强了国家的实力;抗美援朝的胜利为国内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进一步推动了土地改革的深入实施。
【解析】
【小问1详解】
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巨册”“这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战线上又打开了一个缺口;中国人民的胜利,乃是本世纪继苏联十月革命和消灭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之后的伟大事件。”和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首都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典礼。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故报纸社论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国内和国际等角度进行分析影响,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的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小问2详解】
史料类型:史料按信度分为两类: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一手史料包含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根据材料二,图1、图2史料的所属类型为一手史料。
共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二者共同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它们的共同作用是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小问3详解】
关系: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是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都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实施的重要政策和行动,它们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土地改革为抗美援朝提供了经济和物资支持,增强了国家的实力;抗美援朝的胜利为国内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进一步推动了土地改革的深入实施。这两个事件共同反映了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历程。
27.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就解决“三农”问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拐点:新中国成立后】
材料一:……法规定,废除……;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的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
(1)建国初,党和政府在全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2)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材料二:到1956年底,全国87.8%的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合作社。
——八年级下册教材
(3)1953到1956年,党和国家为发展农村经济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艰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材料三: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了“早稻亩产三万六千多斤”“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4)1958年我国农村建设出现了怎样的失误?它带来怎样的危害?
【感悟历史】
(5)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3)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或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4)“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5)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依据国情制定政策,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曲折中前进。(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党和政府在全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其法律依据是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经济上,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到1956年,党和国家为发展农村经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我国农村建设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依据国情制定政策,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曲折中前进。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和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1954年,乐松生带头向国家递交了公私合营申请。公私合营后的同仁堂,企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国家的扶持下,同仁堂彻底摆脱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简单的手工操作逐渐被机械化、半机械化的设备所替代,北京同仁堂药品,在公私合营后连续几次降价,成为质高价廉的产品,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摘编自《新中国经济70年公私合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4年后同仁堂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场社会变革的完成有什么重大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
【答案】(1)特点: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加大对内地的建设投资;引进技术与自主培养相结合(或重视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答2点即可)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变化:企业性质发生变化;生产机械化半机械化;产品质高价廉。
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由材料“中国的‘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加大对内地的建设投资;引进技术与自主培养相结合;意义: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小问2详解】
变化:由材料“公私合营后的同仁堂,企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简单的手工操作逐渐被机械化、半机械化的设备所替代”“在公私合营后连续几次降价,成为质高价廉的产品,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可知,1954年后同仁堂发生的变化是企业性质发生变化;生产机械化半机械化;产品质高价廉;意义:结合所学可知,这场社会变革指的是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小问3详解】
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取得成就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9. “实现中作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上的报告
材料二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进行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材料一中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的时间和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3)材料三中“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具体指什么战略决策?
(4)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有什么意义?
【答案】(1)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或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最高利益”:实现国家工业化;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或“一五”计划)。
(3)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小问2详解】
依据材料二“工业化一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党和政府为实现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进行认真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具体指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小问4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郑州市第八十二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