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春统编七下历史期中模拟押题卷(湖北武汉卷七下第1—11课)(原卷版+解析版)


2024春统编七下历史期中模拟押题卷(湖北武汉专用)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6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1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流星”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统治者残暴 B.实现了统一 C.繁荣而短暂 D.大运河开通
2.有人说,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以下体现该内容的是(  )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国力空前强大,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这一封建盛世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4.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这说明,当时洛阳(  )
A.商业贸易繁荣 B.城市布局对称 C.市民文化兴盛 D.政治制度完备
5.盛唐时期的李白和杜甫,拥有“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雄心壮志。这些诗句体现了(  )
A.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 B.兼容并包的社会风尚
C.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 D.蔑视权贵的浪漫情怀
6.观察表1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唐朝(  )
表1
大食金币 波斯金币 东罗马金币 开元通宝
A.人们喜欢收集钱币 B.随葬文物品种多样
C.中外铸币技术高超 D.中外经贸交流频繁
7.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是个别,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材料反映了(  )
A.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 B.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完成统一
C.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8.宋室对统兵将帅的猜忌,始终不懈。所信用者大都才调平庸,不足制敌。统兵大员,也多用文官,以没有战阵经历的文人主持军事,自然败事者居多。这反映出宋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闭关锁国 D.文化专制
9.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说,我也从中国智慧中学到很多经验,比如1005年的澶渊之盟,交战双方提出,我们不能够打败对方,但可以商讨一个条约,形成对抗的伙伴关系,在一些领域里激烈敌对,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内结为伙伴。艾利森对澶渊之盟的叙述(  )
A.比较符合历史史实 B.完全违背历史真相
C.是研究澶渊之盟的重要史料 D.属于恶意诋毁中国的言论
10.据《宋史·孝宗本纪》记载,孝宗为岳飞平反,追谥号为岳武穆、岳太师等,并按照最高开国将帅的规格进行改葬,还建立了岳庙。世人将此举称为“平反昭雪”,以表达对岳飞的追思。下列表述与此相关的是(  )
A.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B.组织抗元,宁死不屈
C.收复台湾,维护主权 D.斥逐沙俄,捍卫统一
下列表2活动共同探究的主题是两宋时期(  )
表2
活动 内容
查阅文献 《“交子”胀破了北宋王朝》——宋佳
欣赏绘画 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观看视频 《话说市舶司》——名人讲堂(魏峰;第六讲)
观察地图 南宋海外贸易示意图
A.市民生活多姿多彩 B.经济中心向南转移
C.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D.商业贸易繁荣兴盛
12.有同学在搜集史料中发现,元朝统一后,许多南方士人前往北方旅行考察,从河川到山岳,从城邑到宫阙,他们走访孔子故里曲阜,汉唐故都长安、洛阳,北宋故都开封等地。这段史料可以用于佐证(  )
A.南方缺少历史文化资源 B.元朝统一加强南北联系
C.国内民族矛盾基本消除 D.南方士人社会地位提高
13.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制作了如图1,其中空白处应填入(  )
图1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君主专制建立与强化
C.兼容并包的社会新风貌 D.西北边疆的巩固措施
14.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行省制度(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地方官员没有了权力
C.对后世影响力非常大 D.不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2分)
15.(12分)制度的创新
材料一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性,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时期,说明“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理由。(4分)
材料二 为使宋王朝能长治久安,而不致成为继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的王朝,宋代皇帝做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决定,……一再强调“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
——摘编自李道涛《试论宋代__A____ 思想在制度建设中的体现及其影响》
(2)结合所学,将A处填写完整,列举两项体现该政策的措施。(4分)
材料三 元廷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当中传授耕作技术,使得漠北地区农业生产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民族复杂的东北地区,设立了辽阳行省,辖境东到大海,包括库页岛在内,东南与高丽接壤。……云南行省的长官教当地民族播种,兴修水利,创建孔子庙等。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名称及影响。(4分)
16.(10分)大运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将《隋朝大运河手绘示意图》中的城市与运河河段补充完整,并指出隋朝修建大运河的条件。(4分)
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唐代时期,因江南户口日多,租调(古代税收)日增。将南方租调输送北方京师地区的漕运,就逐渐受到重视。唐玄宗开元年间,南方的粮帛经长江汇集于运河要冲的扬州,再渡淮河至洛阳,到黄河口而入洛水,抵达京师。开元二十二年时,北方需南方并不甚般,直到安史之乱起,由于河北、山东等地藩镇割据,租税不入中央,唐室的财政遂依靠南方日益殷切,自长江入黄河的漕运,遂成为军国要事。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漕运发展的原因。(2分)
材料三:元定都北京,为巩固国家统治和对南方粮食、货物的需求,对隋朝大运河进行裁弯取直,比隋朝大运河缩短了700多公里。元世祖至元30年(1293年),从通州到北京积水潭的通惠河全部竣工。这样,杭州的漕船就可以直接行驶到北京城内。积水潭沿岸的斜街与钟鼓楼一带发展成为最繁华的商业市场。值得注意的是,通惠河不仅是元大都赖以生存的命脉,还是一条供城里人游览的风光河。
——摘编自景萌《大运河历史演变及运河古桥分析》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运河的变化,概括运河对北京城发展的作用。(4分)
17.(10分)唐朝前期,社会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
序号 唐朝具体史事
① 发明推广了曲辕犁和筒车
② 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③ 文成公主入藏
④ 妇女喜好骑马、射箭等活动
⑤ 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唐统治者册封
⑥ 丝织工艺、陶瓷生产水平等高超
⑦ 唐都长安分为东市和西市
⑧ 妇女“女着男装”成为时尚潮流
⑨ 中亚胡旋舞十分流行
选择材料中互相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春统编七下历史期中模拟押题卷(湖北武汉专用)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6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1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流星”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统治者残暴 B.实现了统一 C.繁荣而短暂 D.大运河开通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因暴政短暂而亡,但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创立了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正如流星一样,短暂却光芒四射,故选C项;统治者残暴是隋短暂而亡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实现了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能体现隋短暂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大运河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仅体现了隋繁荣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有人说,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以下体现该内容的是(  )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答案】B
【解析】据“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可知,其指的是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故选B项;“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反映的是民族交融,排除A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了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排除C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反映的是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排除D项。
3.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国力空前强大,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这一封建盛世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D
【解析】据“唐玄宗统治前期”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盛世局面被称为“开元盛世”,故选D项;文景之治是西汉初年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创者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排除A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初年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创者是汉光武帝,排除B项;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创者是唐太宗,排除C项。
4.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这说明,当时洛阳(  )
A.商业贸易繁荣 B.城市布局对称 C.市民文化兴盛 D.政治制度完备
【答案】A
【解析】据题干材料内容“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可知洛阳商铺众多,货物堆积。说明洛阳商业贸易繁荣,故选A项;题干“南市、北市和西市”不能说明城市布局对称,排除B项;题干重在强调商业的繁荣,与市民文化、政治制度无关,排除C、D两项。
5.盛唐时期的李白和杜甫,拥有“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雄心壮志。这些诗句体现了(  )
A.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 B.兼容并包的社会风尚
C.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 D.蔑视权贵的浪漫情怀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李白的诗句大意是如今承蒙皇上垂青爱护,我也对皇上抛开胸臆,掏心掏肺,贡献治国之策,表明了作者愿尽心竭力为皇帝效力的心意,杜甫则表达了要促使皇帝比尧舜更伟大,让社会风气更淳朴的壮志雄心,都展示出要为国家效力、为社会做贡献的进取精神,故选C项;题目中的诗句没有体现崇尚武力的社会风气,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题目中的诗句不能反映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诗句没有表达对权贵的蔑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6.观察表1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唐朝(  )
表1
大食金币 波斯金币 东罗马金币 开元通宝
A.人们喜欢收集钱币 B.随葬文物品种多样
C.中外铸币技术高超 D.中外经贸交流频繁
【答案】D
【解析】据图片可知,唐朝墓葬中,既有唐朝的开元通宝货币,也有大食、波斯、东罗马的国外货币,由此可知,唐朝对外经贸交流频繁,故选D项;题干图片只展示了唐朝墓葬中出土的四种货币,不能断定唐朝人喜欢收集钱币,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随葬的一种物品——货币,不能体现随葬文物品种多样,排除B项;据图片可知,开元通宝是青铜铸造,其他三国货币是黄金铸造,无法对比,排除C项。
7.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是个别,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材料反映了(  )
A.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 B.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完成统一
C.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描述,五代十国时期,虽然存在多个政权,但真正敌对的政权是个别的,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进一步的分裂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这一描述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尽管存在多个政权,但绝大多数政权仍然承认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奉其为宗主,称臣纳贡。这种态度表明这些政权对中原王朝的统一地位具有认同,显示了统一的趋势,C选项正确;虽然五代十国时期存在藩镇割据的现象,但材料并未提到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的因素。材料描述的重点在于政权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的情况,排除A选项;材料中并未提到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完成统一的情况。相反,材料描述的重点是政权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显示了统一的趋势,排除B选项;材料并未明确提及北方战乱和南方的稳定。虽然存在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地区的动荡和战乱,但该评论未涉及这种区域之间的差异,排除D选项。
8.宋室对统兵将帅的猜忌,始终不懈。所信用者大都才调平庸,不足制敌。统兵大员,也多用文官,以没有战阵经历的文人主持军事,自然败事者居多。这反映出宋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闭关锁国 D.文化专制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文人主持军事”,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者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故选B项;休养生息是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且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闭关锁国是清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且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中国古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在明清尤为明显,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9.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说,我也从中国智慧中学到很多经验,比如1005年的澶渊之盟,交战双方提出,我们不能够打败对方,但可以商讨一个条约,形成对抗的伙伴关系,在一些领域里激烈敌对,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内结为伙伴。艾利森对澶渊之盟的叙述(  )
A.比较符合历史史实 B.完全违背历史真相
C.是研究澶渊之盟的重要史料 D.属于恶意诋毁中国的言论
【答案】A
【解析】结合澶渊之盟内容理解艾利森原话,宋辽双方在政权上是对立关系、军事上是对抗关系,但在经济、文化领域可以合作交流,例如澶渊之盟约定双发边界开设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因此艾利森的看法比较符合历史史实,故选A项;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开展互市贸易、保持近百年的和平局面,因此艾利森所言“在另外一些领域内结为伙伴”基本符合历史真相,排除B项;材料是艾利森对于澶渊之盟的看法,对历史史实的看法不能作为研究历史的资料,排除C项;材料提及“从中国智慧中学到很多经验”,因此选项“恶意诋毁中国”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
10.据《宋史·孝宗本纪》记载,孝宗为岳飞平反,追谥号为岳武穆、岳太师等,并按照最高开国将帅的规格进行改葬,还建立了岳庙。世人将此举称为“平反昭雪”,以表达对岳飞的追思。下列表述与此相关的是(  )
A.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B.组织抗元,宁死不屈
C.收复台湾,维护主权 D.斥逐沙俄,捍卫统一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岳飞是南宋抗金英雄,他率领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了很多失地,故选A项;文天祥组织抗击元军,被俘后宁死不屈,排除B项;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中国主权,排除C项;康熙皇帝与沙俄作战,阻止了沙俄的侵略,捍卫了祖国统一,排除D项。
下列表2活动共同探究的主题是两宋时期(  )
表2
活动 内容
查阅文献 《“交子”胀破了北宋王朝》——宋佳
欣赏绘画 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观看视频 《话说市舶司》——名人讲堂(魏峰;第六讲)
观察地图 南宋海外贸易示意图
A.市民生活多姿多彩 B.经济中心向南转移
C.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D.商业贸易繁荣兴盛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子”是北宋时期出现的最早的纸币,《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市民生活的场景,市舶司是管理海外贸易的,这些都是宋朝经济发展的体现,是商业繁荣的印证,故选D项;《清明上河图》反映的市民生活,但不是材料共同反映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项; 综合国力包括很多方面,材料只是强调商业贸易方面,并不能通过这一方面的繁荣说明综合国力提高,排除C项。
12.有同学在搜集史料中发现,元朝统一后,许多南方士人前往北方旅行考察,从河川到山岳,从城邑到宫阙,他们走访孔子故里曲阜,汉唐故都长安、洛阳,北宋故都开封等地。这段史料可以用于佐证(  )
A.南方缺少历史文化资源 B.元朝统一加强南北联系
C.国内民族矛盾基本消除 D.南方士人社会地位提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元朝统一后”“南方士人前往北方旅行考察”等词句,可以推断元朝统一加强了南北联系,故选B项;南方缺少历史文化资源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国内民族矛盾变化,而且国内民族矛盾基本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南方士人社会地位提高,材料体现的是南北联系加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3.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制作了如图1,其中空白处应填入(  )
图1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君主专制建立与强化
C.兼容并包的社会新风貌 D.西北边疆的巩固措施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元朝设宣政院统辖西藏”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北部边疆的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清朝在台湾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可见,题干示意图所述事件是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发展和巩固,故选A项;题干示意图没有相关信息涉及君主专制的建立和强化,排除B项;示意图中事件没有涉及社会风貌,排除C项;台湾、西藏均不属于西北地区,排除D项。
14.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行省制度(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地方官员没有了权力
C.对后世影响力非常大 D.不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答案】A
【解析】根据描述,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需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行省官员在没有中央诏旨的情况下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种行省制度的规定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中央规定了行省官员的权限和职责,要求他们在重大事务上向中央报告并征求中央的诏旨。这限制了地方官员的自主权力,使中央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地方事务,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A选项正确;虽然行省制度的规定限制了地方官员的权力,但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地方官员没有了权力。行省官员仍然负责地方的民政和军政事务,但在一些重大事务上需征求中央的诏旨,排除B选项;行省制度的确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但在提供的信息中并未涉及其影响的具体内容。因此,该评论无法直接从提供的信息中得出,排除C选项;行省制度的限制和规定并未直接涉及管辖辽阔疆域的问题。行省制度在管理辽阔疆域的挑战方面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该评论未提供相关信息,排除D选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2分)
15.(12分)制度的创新
材料一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性,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时期,说明“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理由。(4分)
材料二 为使宋王朝能长治久安,而不致成为继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的王朝,宋代皇帝做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决定,……一再强调“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
——摘编自李道涛《试论宋代__A____ 思想在制度建设中的体现及其影响》
结合所学,将A处填写完整,列举两项体现该政策的措施。(4分)
材料三 元廷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当中传授耕作技术,使得漠北地区农业生产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民族复杂的东北地区,设立了辽阳行省,辖境东到大海,包括库页岛在内,东南与高丽接壤。……云南行省的长官教当地民族播种,兴修水利,创建孔子庙等。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名称及影响。(4分)
【答案】(1)隋炀帝时;(2分)科举制通过分科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使寒门子弟可以由此参政。(2分)
(2)重文轻武。(2分)任用文人担任要职;分离统兵权与调兵权;改革科举;区别对待文武官员的选拔等。(2分)
(3)行省制度。(2分)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初步基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任意一点2分)
【详解】(1)依据材料一“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性,而且将其制度化”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通过分科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使寒门子弟可以由此参政,因而说“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
(2)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所以A处填写答案为重文轻武。体现该政策的措施有:任用文人担任要职;分离统兵权与调兵权;改革科举;区别对待文武官员的选拔等。
(3)依据材料三“元廷……在民族复杂的东北地区,设立了辽阳行省,辖境东到大海,包括库页岛在内,东南与高丽接壤。……云南行省……”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名称是行省制度,其影响是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初步基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16.(10分)大运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将《隋朝大运河手绘示意图》中的城市与运河河段补充完整,并指出隋朝修建大运河的条件。(4分)
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唐代时期,因江南户口日多,租调(古代税收)日增。将南方租调输送北方京师地区的漕运,就逐渐受到重视。唐玄宗开元年间,南方的粮帛经长江汇集于运河要冲的扬州,再渡淮河至洛阳,到黄河口而入洛水,抵达京师。开元二十二年时,北方需南方并不甚般,直到安史之乱起,由于河北、山东等地藩镇割据,租税不入中央,唐室的财政遂依靠南方日益殷切,自长江入黄河的漕运,遂成为军国要事。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漕运发展的原因。(2分)
材料三:元定都北京,为巩固国家统治和对南方粮食、货物的需求,对隋朝大运河进行裁弯取直,比隋朝大运河缩短了700多公里。元世祖至元30年(1293年),从通州到北京积水潭的通惠河全部竣工。这样,杭州的漕船就可以直接行驶到北京城内。积水潭沿岸的斜街与钟鼓楼一带发展成为最繁华的商业市场。值得注意的是,通惠河不仅是元大都赖以生存的命脉,还是一条供城里人游览的风光河。
——摘编自景萌《大运河历史演变及运河古桥分析》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运河的变化,概括运河对北京城发展的作用。(4分)
【答案】(1)①:涿郡(1分) ②:通济渠(1分)
条件:古运河基础;隋朝统一;隋朝国力日渐强盛。(任意两点2分)
江南地区人口增加,税收增长;安史之乱导致中原地区的租税不能供给中央;唐朝财政更加依靠南方。(任意一点2分)
(3)变化:弯道取直;距离缩短。(2分)
作用:促进北京商业发展;丰富居民的休闲生活。(2分)
【详解】(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北到涿郡,南到余杭,自北向南的河段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所以①涿郡;②通济渠。条件,根据材料一“春秋时期,吴国最初由于军事需要,在扬州附近开凿了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秦以后,改建邗沟新道,为之后大运河奠定了基础”可知条件是古运河基础;根据材料一“隋统一后,国力逐强”可知条件是隋朝统一;隋朝国力日渐强盛。
(2)根据材料二“唐代时期,因江南户口日多,租调(古代税收)日增。将南方租调输送北方京师地区的漕运,就逐渐受到重视”可知原因是江南地区人口增加,税收增长;根据材料二“直到安史之乱起,由于河北、山东等地藩镇割据,租税不入中央,唐室的财政遂依靠南方日益殷切”可知原因是安史之乱导致中原地区的租税不能供给中央;唐朝财政更加依靠南方。
(3)根据材料三“对隋朝大运河进行裁弯取直,比隋朝大运河缩短了700多公里”可知变化是弯道取直;距离缩短。根据材料三“积水潭沿岸的斜街与钟鼓楼一带发展成为最繁华的商业市场。值得注意的是,通惠河不仅是元大都赖以生存的命脉,还是一条供城里人游览的风光河”可知作用是促进北京商业发展;丰富居民的休闲生活。
17.(10分)唐朝前期,社会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
序号 唐朝具体史事
① 发明推广了曲辕犁和筒车
② 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③ 文成公主入藏
④ 妇女喜好骑马、射箭等活动
⑤ 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唐统治者册封
⑥ 丝织工艺、陶瓷生产水平等高超
⑦ 唐都长安分为东市和西市
⑧ 妇女“女着男装”成为时尚潮流
⑨ 中亚胡旋舞十分流行
选择材料中互相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观点: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2分)
论述: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6分)
因而说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2分)
【详解】选择②③⑤,结合所学拟定观点为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工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因而说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春统编七下历史期中模拟押题卷(湖北武汉卷七下第1—11课)(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