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训练(一)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高三历史训练题(一)
一、选择题
1. 商王太甲被辅佐大臣伊尹放逐,伊尹代行天子职权,这在当时不但没受到谴责,反而获得普遍赞扬:但是到了西周,周公旦辅佐成王代理政事却遭到许多非议和指责。这种变化反映出( )
A. 原始民主传统犹在 B. 宗法制度遭到了破坏
C. 王权观念逐渐强化 D. 家国一体观念获认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太甲被辅佐大臣伊尹放逐,伊尹代行天子职权,这在当时不但没受到谴责,反而获得普遍赞扬”、“周公旦代理政事,却遭到许多非议和指责”(太甲因暴虐无道,不理政务而被伊尹放逐,周公因周成王年纪小代理其职)两个时期比较而言,百姓对于“王权”本身的出身是否正当更加关注,而非依据代理政事的原因,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原始民主传统无关,排除A项;周公的做法并未破坏宗法制,排除B项;家国一体是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材料仅涉及到大臣代行统治者行政权之下百姓的态度表现,故“家国一体观念获认可”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 中国古典诗歌《匈奴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全诗二十四个字,以哀婉的语调,表达了匈奴族人民对故土、对生活的眷恋和热爱。下列史实能够与上述诗歌形成互证的是( )
A. 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一举攻占河套地区
B. 霍去病出征匈奴,控制阴山以南、河西走廊大片区域
C. 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D. 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中央管理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失我焉支山”、“失我祁连山”,联系教材内容,西汉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军出击匈奴,夺取焉支山和祁连山,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B项正确;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攻占了河南地即河套以南之地,指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排除A项;西域是对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包括今新疆地区,排除CD项。故选B项。
3. 南朝梁萧子显所撰《南齐书》用“魏虏”“索头”等称呼北方鲜卑族等少数民族;而北朝北齐魏收所撰《魏书》则记载“魏所受汉传国玺”,将南朝的宋齐梁三朝称为“岛夷”。上述现象体现了( )
A. 历史人物存在不同称谓 B. 史籍体例呈现出多样性
C. 正统观念左右历史编纂 D. 历史认识依靠文献记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南北朝政权都将自己视为正统,将对方视为蛮夷,说明正统观念左右历史编纂,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属于历史人物的不同称谓,排除A项;材料中的史籍体例都属于同一类,不属于多样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历史文献中的称谓,无法体现历史认识依靠文献记载,排除D项。故选C项。
4. 据史书记载,古国高昌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公元640年,唐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来又设安西都护府进行统辖。自此以后,该地的土地自由买卖现象逐渐消失。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中央集权有利于回鹘发展 B. 国家经济重心向南方迁移
C. 经济区域化分工范围扩大 D. 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高昌由“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到“土地自由买卖现象逐渐消失”的转折是唐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设安西都护府统辖,此时唐朝封建土地私有制、自耕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对土地兼并持抑制政策,D项正确;高昌在安史之乱后才被回鹘侵占,排除A项;“中国经济重心向南方迁移”是在755——763年的安史之乱后,排除B项;“经济区域化分工范围扩大”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5. 明朝法律对边境关卡的茶贸易有严格规定:“凡犯私茶者与私盐同罪,私茶出境与关隘不讥(查问)者,并论死”。明朝政府实行针对茶叶的不定期的巡视监察制度;让西部边民以马为赋,实行茶马互易。这表明明代( )
A. 重视边疆地区的管辖 B. 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
C. 改善边疆民众的生活 D. 推动内地与边疆管理一体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朝法律对边境关卡的茶贸易有严格规定,让西部边民以马为赋,实行茶马互易,这可见明朝重视边疆地区的管辖,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排除B项;材料与边疆民众生活无关,排除C项;材料内容得不出内地与边疆管理一体化,排除D项。故选A项。
6. 李贽认为:天下最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真性实情的流露,性情已真,则其文无所不真,不管什么时代,不拘何种体裁,都显示出作者的精神风貌,都是真有价值的。材料明李贽( )
A. 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 B. 批判传统理学的空谈倾向
C. 想把天理人欲相结合 D. 开启了新时代的民主启蒙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最好文章,都是作者真性实情的流露,性情已真”可知,李贽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A项正确;据材料信息旨在强调文学创作的“真心”并未批判理学空谈,排除B项;据“真性实情的流露,性情已真”可知,其主要涉及对人性的解放,并未提及人的欲望,排除C项;明代李贽思想很快便湮没无闻,新时代的民主启蒙开启于晚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7.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他的《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康有为这两本书( )
A. 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
B. 已经完全从根本上动摇了了孔子的神圣地位
C. 提出了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D. 是维新变法理论依据,宣传了变法合理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维新变法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阻力而采取的托古改制的方式,其目的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D项正确;A项是魏源的《海国图志》,不符题意,排除A项;B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不符题意,排除B项;C项是梁启超的思想,不是康有为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8.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知识分子从西方文明中看到了新希望,又注意到了西方科学发展所带来的道德沦丧问题。他们力主中西调和,在西方科学、物质文明和东方伦理、精神文明之间寻求平衡。这主张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
A. 中外文明呈现融合的趋势 B. 救亡图存成为知识分子的共识
C. 知识界对中外文明的反思 D. 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批判继承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知识分子既从西方文明中看到了新希望,又注意到了西方科学发展所带来的道德伦理论丧问题”,可知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即认识到先进性,也认识到其存在一定的弊端,C项正确;知识分子强调中西调和,并不是融合,排除A项;救亡图存早在鸦片战争后就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共识,排除B项;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不是批判继承,排除D项。故选C项。
9. 如表是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关于印刷术和其他发明表述。教科书表述的变化反映了( )
内容 出处
自文学复兴,学子日增,需书日亟,适德意志人约翰哥丁(JohnGutenberg)于西元一四五○年发明活版术 《共和国教科书·西洋史》,傅运森,1913年
公元一四五○年,德国人约翰哥敦堡(JohnGutenberg)发明活字版法,按中国发明活字版在北宋时,概比欧洲早得多 《现代初中教科书·世界史》,傅运森,1929年
欧洲中古末的三大发明(罗盘、火药、印刷术),显然是中国文化的西渐所影响,因为他们所自称的发明,都在中国已经盛行之后 《本国史第2册·新课程标准适用(第15版)》,傅纬平,1933年
A. 政府宣扬传统思想 B. 西方科技影响了中国社会
C. 国人追求民族复兴 D. 中国近代教育与国际接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关于印刷术和其他发明的表述的出现以下变化:“德意志人约翰哥丁(JohnGutenberg)于西元一四五○年发明活版术”到“中国发明活字版在北宋时,概比欧洲早得多”,再到认为“欧洲中古末的三大发明(罗盘、火药、印刷术),显然是中国文化的西渐所影响,因为他们所自称的发明,都在中国已经盛行之后”,即认为印刷术和其他发明西方更早出现,到认为中国更早,再到认为西方是深受中国影响的;这些变化反映了国人追求民族复兴,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是中国印刷术和其他发明早于西方,中国影响西方科技,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国近代教育与国际接轨,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牵制中国军队,并策应占领香港、南洋等地的作战,集结重兵约12万人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制定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策略进行防御作战。该战役( )
A.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 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狂妄企图
C. 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D. 有利于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日军为牵制中国军队,并策应占领香港、南洋等地的作战、集结重兵约12万人发动进攻”可知,这是发生于1941年至1942年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这次会战有利于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D项正确;1937年的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A项;B项是淞沪会战的意义,排除B项;台儿庄战役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
11. 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开展三线建设,重点开展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包括交通运输等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湖北十堰地区建成的第二汽车制造厂是三线建设的重要成果。以二汽为代表的三线建设( )
A. 推进了中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
B.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C. 提高了新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D. 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据材料“中共中央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开展三线建设,重点开展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包括交通运输等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并结合所学可知三线建设推进了中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三线建设无法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排除B项;男女职工开展劳动竞赛并不一定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排除C项;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学者汤因比曾提到:“处于不同时代的两个特定社会之间,在时间关系方面,如西方社会和希腊社会,我们却观察到了连续的特征,我们可以将这种连续关系喻为‘血缘’关系。”由此可知( )
A. 西方人赞成希腊政治制度 B. 西方社会实行民主政治
C. 希腊社会与西方社会一脉相承 D. 希腊社会对西方社会产生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希腊时期。根据“如西方社会和希腊社会,我们却观察到了连续的特征”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古希腊文明对后来的西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具有连续的特征,D项正确;之所以说古希腊和西方社会之间有血缘关系是因为古希腊文化对后来的西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不是因为西方人赞成希腊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西方社会与古希腊之间有血缘关系并不仅仅是因为西方社会实行民主政治,排除B项;希腊社会对后来的西方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不是一脉相承,排除C项。故选D项。
13. 蕃柿:“一名六月柿, 茎似离,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二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米自西蕃,故名。"有关该物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美洲的番茄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种植
B. 明朝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将之引入中国
C. 十八世纪中叶的欧洲开始作食用栽培
D. 清朝光绪年间长期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近现代史(世界)。据材料“蕃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促进了物种交流,十八世纪中叶的欧洲开始作食用栽培,C项正确;美洲的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种植,排除A项;明朝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引入中国的是番薯,排除B项;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农场种植,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对于某次国际会议,有史书这样描述道:“欧洲各国君主沉浸在战胜拿破仑的喜悦中,纷纷派出代表参加。整个会议期间,除讨论《最后总决议案》外,从未正式召开过大会,一切重大问题都是由俄国沙皇和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首相在幕后决定,许多决定是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书房里‘成交的',被称为‘梅特涅书房里的交易’”。本次会议及此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 )
A. 确定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 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
C. 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
D. 规定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难以履行国际责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欧洲各国君主沉浸在战胜拿破仑的喜悦中”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是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召开的维也纳会议,通过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了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C项正确;确定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从而奠定了国际法基础的是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排除A项;开创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先例的是威斯特伐利亚会议,排除B项;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难以履行国际责任指的是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排除D项。故选C项。
15.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卢浮宫博物馆,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是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拥有的艺术收藏品高达40万件,保留了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甚至亚洲各国不同时期的艺术品。作为近代博物馆的卢浮宫( )
①是展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②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③向公众全方位提供多个领域知识 ④担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材料“艺术收藏品高达40万件”、“保留了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甚至亚洲各国不同时期的艺术品”可知,卢浮宫是展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担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③中“全方位”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6. 【市镇演变与区域经济发展】
材料一 唐末五代时期,藩镇长官在辖内各军事要冲设“镇”控扼地方,“镇”自创始之初便兼具军事、行政和商业功能。进入宋代以后,藩镇实力不断削弱,军事职能逐渐退却,随着乡村社会经济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镇”的经济功能日渐凸显。同时,随着草市大量出现,其中一些草市因辐射区域人口众多,拥有相对优越便捷的交通条件而成长为镇市,成为各地乡村中介于村市和城市之间的次级商业中心。南宋时期,随着镇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功能的渐趋完善,镇市居民人口的不断增多,镇市用地日趋紧张,一些经济成长条件较好和乡村社会分工较为细致的地区,其镇市开始发展出一些“子镇市”
——摘编自张倩《宋代“镇”“市”结合的历史考查》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手工棉纺织品的生产,促使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娄定县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客商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上海开埠后,大量廉价外国机制棉纺织品的涌入,致使农民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趋于衰败,原先一批立足于手工棉纺织发展基础的农村市镇的商业活动归于萧条。另有一批市镇随着上海的发展而兴旺。江浙沪原先以苏杭为中心的城镇体系,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连接纽带的新的城镇体系。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
(1)根据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市镇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清江南市镇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并加以评价。
【答案】(1)唐末五代,设立军镇;宋代,镇经济功能增强,一些草市逐渐成长为镇市,部分镇市发展出一些子镇市;明清时期,兴起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2)新现象: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连接纽带新的城镇体系。
评价:上海开埠后,江南地区新城镇体系的形成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变迁,加深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有利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改变了社会生活和社会风气;影响了“自强求富”思想的实践。(任意两点)但,就整体而言,传统的小农经济仍占优势地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唐末五代时期,藩镇长官在辖内各军事要冲设‘镇’”可知唐末五代,设立军镇;根据材料“进入宋代以后,藩镇实力不断削弱,军事职能逐渐退却,随着乡村社会经济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可知宋代,镇的经济功能增强,一些草市逐渐成长为镇市,部分镇市发展出一些子镇市;根据材料“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手工棉纺织品的生产,促使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可知明清时期,兴起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小问2详解】
本题为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第一小问新现象,根据材料“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连接纽带新的城镇体系”可知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连接纽带的新的城镇体系。
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上海开埠后,大量廉价外国机制棉纺织品的涌入,致使农民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趋于衰败”可知上海开埠后,江南地区新城镇体系的形成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变迁,加深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有利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结合城市近代化相关知识可知改变了社会生活和社会风气;影响了“自强求富”思想的实践。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的特点可知就整体而言,传统的小农经济仍占优势地位。
17. [地图测绘与战争局势]
材料一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军参谋本部乘机将大量专业人员派往东北和台湾,由此拉开了近代日本专业盗测中国的序幕。日俄战争后,参谋本部统一了测绘中国的比例尺,要求实地测绘十万分之一中国兵要地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军在扩大盗测范围的同时,开始在中国大陆长期部署专业测绘人员。1913年,参谋本部解散临时测图部,留下16个测绘员,隶属于华北驻屯军司令部,组成土地调查班,标志着日本在华正式设立了永久性日常盗测机构。从九一八事变前日军在华盗测过程看,其顺序先是台湾、东北,接着是内蒙、山东、东南沿海、华北,再为华东、华中、华南,然后又回到东北。
——摘编自许金生《盗测中国:近代日本在华秘密测量史概述》
材料二 全面抗战时期,出于独立军事作战与根据地发展建设之需要,中共在华北的地图绘制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如由八路军总部测图室调查制印的辽县、黎城、襄垣、武乡四县的分幅路线图,不仅标有四县的聚落户数,还将日军在“扫荡”过程中烧毁的房屋占比精确到每一个村落。1944年绘制的《太原敌军军事设备图》等17幅平面图,均系军区情报侦察人员实地调查密测并编绘成图,可以清晰呈现出日军驻城及矿区、飞机场等军事设置布局。县图是现存数量最多的行政区划图,图上直观呈现了县、区政府驻地、县界、区界、辖村详情等信息。
——摘编自白如镜《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在华北的地图绘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华盗测的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日本盗测行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绘制地图的意义。
【答案】(1)特征:服务于日本军事目标;规模大,范围广;组织严密,有计划性;专业性强,手段多样。
影响:便利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侵害中国领土主权,威胁中国领土安全。
(2)意义:为华北敌后抗战提供情报,配合正面战场抗战;揭露日军暴行,利于发动群众抗日;为后来解放华北和治理华北奠基;有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测绘能力和水平。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华盗测的特征:根据“甲午战争爆发后,日军参谋本部乘机将大量专业人员派往东北和台湾,由此拉开了近代日本专业盗测中国的序幕”并结合所学可知是服务于日本军事目标;根据“日军在扩大盗测范围的同时,开始在中国大陆长期部署专业测绘人员”、“日本在华正式设立了永久性日常盗测机构。从九一八事变前日军在华盗测过程看,其顺序先是台湾、东北,接着是内蒙、山东、东南沿海、华北,再为华东、华中、华南,然后又回到东北”得出规模大,范围广;组织严密,有计划性;专业性强,手段多样。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是便利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侵害中国领土主权,威胁中国领土安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绘制地图的意义:根据“全面抗战时期,出于独立军事作战与根据地发展建设之需要,中共在华北的地图绘制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得出是为华北敌后抗战提供情报,配合正面战场抗战;根据“不仅标有四县的聚落户数,还将日军在‘扫荡’过程中烧毁的房屋占比精确到每一个村落”得出揭露日军暴行,利于发动群众抗日;根据“清晰呈现出日军驻城及矿区、飞机场等军事设置布局。县图是现存数量最多的行政区划图,图上直观呈现了县、区政府驻地、县界、区界、辖村详情等信息”得出为后来解放华北和治理华北奠基;有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测绘能力和水平。
18. 中古西欧是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这两个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城市特许状最终确认了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确认市民在城市中的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免除市民各项封建赋税,确定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
正如科恩所说:“在日耳曼人的观念中,服从不是无条件的,毋庸置疑,如果受到国王不公正的对待,每位成员都有权反抗和报复。”上帝关心个人的命运和灵魂得救,通过上帝拣选,每个追随上帝的人都可能成为天国的选民这样的观念移植到世俗领域,使他们有可能跳出一般尊卑荣辱观念,为维护个人的自由和尊严提供价值论基础。在中世纪,这种观念与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元素一拍即合,逐渐融为一体。
——摘编自侯建新《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等
材料二 具有封土的贵族都有庄园法庭之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它是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西欧个人拥有哪些“自由",并指出影响其产生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西欧社会的特点。
【答案】(1)自由:在城市里自由流动;司法自由;财产自由;身份自由;土地自由;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
因素:日耳曼人的观念;基督教思想移植到世俗领域;罗马法中个人权利元素。(写出两点即可)
(2)特点:封建领主在其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或拥有司法、行政、赋税权力);基督教会拥有重要地位;教权与王权二元并行;王权较弱。(写出三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自由:依据材料一“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可以得出在城市里自由流动;依据“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可以得出司法自由;依据“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可以得出财产自由;依据“城市特许状最终确认了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可以得出身份自由;依据“确认市民在城市中的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可以得出土地自由;依据“确定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可以得出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因素:依据材料一“在日耳曼人的观念中,服从不是无条件的,毋庸置疑,如果受到国王不公正的对待,每位成员都有权反抗和报复”可知,日耳曼人的观念;依据“上帝关心个人的命运和灵魂得救,通过上帝拣选,每个追随上帝的人都可能成为天国的选民这样的观念移植到世俗领域,使他们有可能跳出一般尊卑荣辱观念,为维护个人的自由和尊严提供价值论基础”可知,基督教思想移植到世俗领域;依据“这种观念与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元素一拍即合,逐渐融为一体”可知,罗马法中个人权利元素。
【小问2详解】
特点:依据材料二“具有封土的贵族都有庄园法庭之司法权”、“它是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可以得出封建领主在其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或拥有司法、行政、赋税权力;依据“它是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基督教会拥有重要地位;教权与王权二元并行;依据“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可以得出王权较弱。
19. 【历史中的文物】
文物,是中华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传承着优秀的历史文化,讲述着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辉煌与苦难。围绕“历史中的文物”,提取以上-幅或多幅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1:辉煌与耻辱(主题鲜明)
文物是历史的记忆,是后人眼中的“历史”。(阐述历史与文物的关系)以马首为代表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图1正是这段历史的写照。马首造工精美、栩栩如生,无论眼神、张口和微伏耳形等姿态都自然逼真。毛发的刻画也是纤毫毕现、细致动人,实为清代铜器中的精品。既融合了中西方艺术的精华,亦展示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工艺水平的精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马首为代表的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流失海外,成为中国文物流失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被侵略被掠夺的耻辱印记。马首铜像被掠夺后藏于法国,2007年由何鸿燊先生购得后捐献国家。(史论结合,表述清晰)正所谓“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小结)
示例2:屈辱的民族记忆(主题鲜明)
文物是历史的记忆,是后人眼中的“历史”。(阐述历史与文物的关系)图2北洋水师“镇远”舰铁锚遍体鳞伤,镌刻着岁月的沧桑印痕,诉说着不堪回首的往事。“镇远”舰是清朝海军北洋舰队主力铁甲战列舰之一,(1885年从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购)它们诞生于19世纪中后叶的中国洋务自强时代,最终又消逝在决定近代中日两国命运的甲午战争中。“镇远”舰在威海保卫战中被日军俘获,后被编入日本联合舰队服役,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被拆解,1947年回到祖国。“镇远”舰铁锚不仅见证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也见证了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遭遇与耻辱。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也遭遇了挫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如今,“镇远”舰铁锚静静躺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它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世人牢记过去的耻辱,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一切屈辱永远成为过去。(小结)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文物,是中华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传承着优秀的历史文化,讲述着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辉煌与苦难”并结合文物本身的历史价值和历史信息可以得出观点:辉煌与耻辱(主题鲜明)。
首先总论,阐述历史与文物的关系:文物是历史的记忆,是后人眼中的“历史”。结合材料信息,分析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如以马首为代表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图1正是这段历史的写照。马首造工精美、栩栩如生,无论眼神、张口和微伏耳形等姿态都自然逼真。毛发的刻画也是纤毫毕现、细致动人,实为清代铜器中的精品。既融合了中西方艺术的精华,亦展示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工艺水平的精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马首为代表的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流失海外,成为中国文物流失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被侵略被掠夺的耻辱印记。马首铜像被掠夺后藏于法国,2007年由何鸿燊先生购得后捐献国家。最后得出结论:正所谓“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小结)高三历史训练题(一)
一、选择题
1. 商王太甲被辅佐大臣伊尹放逐,伊尹代行天子职权,这在当时不但没受到谴责,反而获得普遍赞扬:但是到了西周,周公旦辅佐成王代理政事却遭到许多非议和指责。这种变化反映出( )
A. 原始民主传统犹在 B. 宗法制度遭到了破坏
C. 王权观念逐渐强化 D. 家国一体观念获认可
2. 中国古典诗歌《匈奴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全诗二十四个字,以哀婉的语调,表达了匈奴族人民对故土、对生活的眷恋和热爱。下列史实能够与上述诗歌形成互证的是( )
A. 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一举攻占河套地区
B. 霍去病出征匈奴,控制阴山以南、河西走廊大片区域
C. 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D. 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中央管理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
3. 南朝梁萧子显所撰《南齐书》用“魏虏”“索头”等称呼北方鲜卑族等少数民族;而北朝北齐魏收所撰《魏书》则记载“魏所受汉传国玺”,将南朝的宋齐梁三朝称为“岛夷”。上述现象体现了( )
A. 历史人物存不同称谓 B. 史籍体例呈现出多样性
C. 正统观念左右历史编纂 D. 历史认识依靠文献记载
4. 据史书记载,古国高昌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公元640年,唐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来又设安西都护府进行统辖。自此以后,该地的土地自由买卖现象逐渐消失。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中央集权有利于回鹘发展 B. 国家经济重心向南方迁移
C. 经济区域化分工范围扩大 D. 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5. 明朝法律对边境关卡的茶贸易有严格规定:“凡犯私茶者与私盐同罪,私茶出境与关隘不讥(查问)者,并论死”。明朝政府实行针对茶叶的不定期的巡视监察制度;让西部边民以马为赋,实行茶马互易。这表明明代( )
A. 重视边疆地区的管辖 B. 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
C. 改善边疆民众的生活 D. 推动内地与边疆管理一体化
6. 李贽认为:天下最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真性实情的流露,性情已真,则其文无所不真,不管什么时代,不拘何种体裁,都显示出作者的精神风貌,都是真有价值的。材料明李贽( )
A. 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 B. 批判传统理学的空谈倾向
C. 想把天理人欲相结合 D. 开启了新时代的民主启蒙
7.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他的《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康有为这两本书( )
A. 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
B. 已经完全从根本上动摇了了孔子的神圣地位
C. 提出了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D. 是维新变法理论依据,宣传了变法合理性
8.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知识分子从西方文明中看到了新希望,又注意到了西方科学发展所带来道德沦丧问题。他们力主中西调和,在西方科学、物质文明和东方伦理、精神文明之间寻求平衡。这主张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
A. 中外文明呈现融合的趋势 B. 救亡图存成为知识分子的共识
C. 知识界对中外文明的反思 D. 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批判继承
9. 如表是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关于印刷术和其他发明表述。教科书表述的变化反映了( )
内容 出处
自文学复兴,学子日增,需书日亟,适德意志人约翰哥丁(JohnGutenberg)于西元一四五○年发明活版术 《共和国教科书·西洋史》,傅运森,1913年
公元一四五○年,德国人约翰哥敦堡(JohnGutenberg)发明活字版法,按中国发明活字版在北宋时,概比欧洲早得多 《现代初中教科书·世界史》,傅运森,1929年
欧洲中古末的三大发明(罗盘、火药、印刷术),显然是中国文化的西渐所影响,因为他们所自称的发明,都在中国已经盛行之后 《本国史第2册·新课程标准适用(第15版)》,傅纬平,1933年
A. 政府宣扬传统思想 B. 西方科技影响了中国社会
C 国人追求民族复兴 D. 中国近代教育与国际接轨
10.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牵制中国军队,并策应占领香港、南洋等地的作战,集结重兵约12万人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制定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策略进行防御作战。该战役( )
A.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 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狂妄企图
C. 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D. 有利于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
11. 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开展三线建设,重点开展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包括交通运输等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湖北十堰地区建成的第二汽车制造厂是三线建设的重要成果。以二汽为代表的三线建设( )
A. 推进了中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
B.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C. 提高了新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D. 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12. 学者汤因比曾提到:“处于不同时代的两个特定社会之间,在时间关系方面,如西方社会和希腊社会,我们却观察到了连续的特征,我们可以将这种连续关系喻为‘血缘’关系。”由此可知( )
A. 西方人赞成希腊政治制度 B. 西方社会实行民主政治
C. 希腊社会与西方社会一脉相承 D. 希腊社会对西方社会产生影响
13. 蕃柿:“一名六月柿, 茎似离,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二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米自西蕃,故名。"有关该物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美洲的番茄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种植
B. 明朝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将之引入中国
C. 十八世纪中叶的欧洲开始作食用栽培
D. 清朝光绪年间长期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14. 对于某次国际会议,有史书这样描述道:“欧洲各国君主沉浸在战胜拿破仑的喜悦中,纷纷派出代表参加。整个会议期间,除讨论《最后总决议案》外,从未正式召开过大会,一切重大问题都是由俄国沙皇和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首相在幕后决定,许多决定是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书房里‘成交的',被称为‘梅特涅书房里的交易’”。本次会议及此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 )
A. 确定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 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
C. 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
D. 规定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难以履行国际责任
15.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卢浮宫博物馆,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是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拥有的艺术收藏品高达40万件,保留了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甚至亚洲各国不同时期的艺术品。作为近代博物馆的卢浮宫( )
①是展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②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③向公众全方位提供多个领域知识 ④担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 【市镇演变与区域经济发展】
材料一 唐末五代时期,藩镇长官在辖内各军事要冲设“镇”控扼地方,“镇”自创始之初便兼具军事、行政和商业功能。进入宋代以后,藩镇实力不断削弱,军事职能逐渐退却,随着乡村社会经济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镇”的经济功能日渐凸显。同时,随着草市大量出现,其中一些草市因辐射区域人口众多,拥有相对优越便捷的交通条件而成长为镇市,成为各地乡村中介于村市和城市之间的次级商业中心。南宋时期,随着镇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功能的渐趋完善,镇市居民人口的不断增多,镇市用地日趋紧张,一些经济成长条件较好和乡村社会分工较为细致的地区,其镇市开始发展出一些“子镇市”
——摘编自张倩《宋代“镇”“市”结合的历史考查》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手工棉纺织品的生产,促使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娄定县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客商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上海开埠后,大量廉价外国机制棉纺织品的涌入,致使农民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趋于衰败,原先一批立足于手工棉纺织发展基础的农村市镇的商业活动归于萧条。另有一批市镇随着上海的发展而兴旺。江浙沪原先以苏杭为中心的城镇体系,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连接纽带的新的城镇体系。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
(1)根据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市镇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清江南市镇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并加以评价。
17. [地图测绘与战争局势]
材料一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军参谋本部乘机将大量专业人员派往东北和台湾,由此拉开了近代日本专业盗测中国的序幕。日俄战争后,参谋本部统一了测绘中国的比例尺,要求实地测绘十万分之一中国兵要地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军在扩大盗测范围的同时,开始在中国大陆长期部署专业测绘人员。1913年,参谋本部解散临时测图部,留下16个测绘员,隶属于华北驻屯军司令部,组成土地调查班,标志着日本在华正式设立了永久性日常盗测机构。从九一八事变前日军在华盗测过程看,其顺序先是台湾、东北,接着是内蒙、山东、东南沿海、华北,再为华东、华中、华南,然后又回到东北。
——摘编自许金生《盗测中国:近代日本在华秘密测量史概述》
材料二 全面抗战时期,出于独立军事作战与根据地发展建设之需要,中共在华北的地图绘制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如由八路军总部测图室调查制印的辽县、黎城、襄垣、武乡四县的分幅路线图,不仅标有四县的聚落户数,还将日军在“扫荡”过程中烧毁的房屋占比精确到每一个村落。1944年绘制的《太原敌军军事设备图》等17幅平面图,均系军区情报侦察人员实地调查密测并编绘成图,可以清晰呈现出日军驻城及矿区、飞机场等军事设置布局。县图是现存数量最多的行政区划图,图上直观呈现了县、区政府驻地、县界、区界、辖村详情等信息。
——摘编自白如镜《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在华北的地图绘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华盗测的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日本盗测行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绘制地图的意义。
18. 中古西欧是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这两个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城市特许状最终确认了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确认市民在城市中的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免除市民各项封建赋税,确定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
正如科恩所说:“在日耳曼人的观念中,服从不是无条件的,毋庸置疑,如果受到国王不公正的对待,每位成员都有权反抗和报复。”上帝关心个人的命运和灵魂得救,通过上帝拣选,每个追随上帝的人都可能成为天国的选民这样的观念移植到世俗领域,使他们有可能跳出一般尊卑荣辱观念,为维护个人的自由和尊严提供价值论基础。在中世纪,这种观念与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元素一拍即合,逐渐融为一体。
——摘编自侯建新《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等
材料二 具有封土的贵族都有庄园法庭之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它是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西欧个人拥有哪些“自由",并指出影响其产生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西欧社会的特点。
19. 【历史中文物】
文物,是中华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传承着优秀的历史文化,讲述着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辉煌与苦难。围绕“历史中的文物”,提取以上-幅或多幅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训练(一)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