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将“581年”和“杨坚”这两个历史要素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到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
A.隋朝的建立 B.杨坚掌握北周大权
C.陈朝的灭亡 D.隋朝的统一
2.“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这是美国历史学家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100名人排行榜》中对隋文帝的评价,这里主要反映了隋文帝的哪一功绩( )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D.开通大运河
3.隋唐时期,洛阳、江都、余杭等成为著名的经济城市。这主要得益于( )
A.便利的海运交通 B.繁盛的内河航运
C.安定的社会环境 D.国家统一的实现
4.“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宋代诗人汪洙对科举制下平民百姓命运改变的描述,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 B.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忽视了读书人品德的考察 D.根除了门第观念
5.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与秦朝相同之处的表述
①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②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
③都对制度进行了创新
④都是因暴政而亡的
以上选项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庙号一般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已去世的皇帝“祖”或“宗”的称号。李渊被后世尊庙号为“高祖”,主要是因为他( )
A.领导隋末农民起义 B.消灭割据势力
C.建立了唐朝 D.杀死附炀帝而定天下
7.有学者认为:“太宗富有天下,贵为天子,功业皆其所自致,而能俯首抑意,听拂逆之辞于畴昔(畴昔是以前的意思)所恶之臣。呜呼!此其所以致贞观之治……”上述材料表明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强化专制 B.整顿史治,裁减冗员
C.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D.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8.下列是四位同学根据掌握的有关历史知识,分别为武则天撰写的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 )
A.创新制度,开创“贞观之治” B.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C.发展生产,“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D.滥杀无辜,唐朝由盛转衰
9.“唐朝之盛,邕于贞观年间,开元时达极盛”。下列关于“开元盛世”的表述中,不准确的是( )
A.房玄龄、杜如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他们能干廉洁、办事效率高
B.全国各地兴修水利,耕地面积扩大
C.召集县令进行考试,结果有40多人因不合格而被淘汰
D.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10.“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述的唐代生产工具主要用于( )
A.耕地 B.纺线 C.灌溉 D.运输
11.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则四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实中,体现唐太宗践行上述观念的是( )
A.派遣玄奘前往天竺 B.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C.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D.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12.唐朝时期,马球在宫廷大受追捧,一些妇女也喜好,参与人数规模空前,竞争气氛极其浓烈。这体现出唐朝( )
A.开明的民族政策 B.开放的社会风气
C.频繁的中外交流 D.多彩的文学艺术
13.“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为了实现文中所说的“常须达”,日本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派商人与唐朝通商 B.派僧人到唐朝传播佛教
C.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D.派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地区
14.在与唐朝交往的国家中,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的是( )
A.日本 B.新罗 C.天竺 D.波斯
15.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何家村遗址中发现的钱币,既有唐代流行的开元通宝,又有日本元明天皇铸造的和同开珎,还有波斯的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等。这一发现可用于说明唐朝( )
A.货币制度混乱 B.民族交融深化
C.市镇经济繁荣 D.对外交往活跃
16.“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对唐朝某次叛乱惨状的描述。这场叛乱标志着( )
A.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B.唐朝的灭亡
C.五代十国时代来临 D.唐玄宗统治开始
17.下图是中国古代时间轴,关于②阶段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8.宋代著作《本论》中记载:“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这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 )
A.政局动荡不安 B.经济持续发展
C.蕴含统一因素 D.形成内重外轻局面
19.“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都与下列哪位皇帝相关( )
A.唐太宗李世民 B.唐玄宗李隆基
C.宋太祖赵匡胤 D.宋太宗赵光义
20.宋太祖时期,在宰相之下,又设了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多人参与宰相群体。该举措(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导致政权动荡局面 D.形成了三权分立
21.997年,宋太宗以边防、盗贼、刑讼、钱谷之任皆委于转运使,分全国为十五路。真宗时设置了提点刑狱使,总揽一路司法和监察,安抚使主持一路军事,而转运使专理一路财赋和民政。转运使职权的变化体现了宋代( )
A.改变地方割据局而 B.削相权以加强集权
C.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D.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22.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力图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宋神宗死后,新任宰相司马光将新法几乎全部废除,主要原因是( )
A.变法触动大地主和大官僚利益 B.新法用人不当并危害百姓
C.推动变法进行的皇帝去世 D.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政令
23.气象学家竺可桢指出,两宋的大部分时期属于中国历史上的寒冷期,生存条件般受巨大打击的北方游牧民族不得不背水一战,南下攻宋。这里的北方游牧民族”有(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女真族 D.回族
24.“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何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北宋向辽称臣 D.此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25.“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还模仿汉字创制了‘方块文字’,命人翻译了大量的汉族书籍,对俘虏到的汉人一律重用,这些措施使西夏的社会生产有所发展。”这段材料说明( )
A.党项族变成了汉族 B.党项族与汉族一直和平相处
C.少数民族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 D.宋金和议推动西北地区的和平发展
二、综合题
26.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王朝,但它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历史教训,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项目 隋初 隋盛时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贞观政要》
材料二 隋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予以变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派官职。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三 (隋炀帝)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侍运(送送粮食)者侍之。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
——杜佑《通典》卷七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试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表明隋朝选官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隋炀帝的哪些暴政
(4)综合以上材料,从隋朝的兴亡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27.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唐朝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中,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比较成熟的办法”指的是唐朝实行什么民族政策?唐太宗赢得少数民族的爱戴,被他们尊奉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列举一例唐朝实行“和亲”的史实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4)综上所述,唐朝的民族政策给我们什么启示?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久之,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王侯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〇《兵志》
材料二 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自朝廷除刺史者,亦多以武人为之……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抢夺枉杀,无复人理。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二
材料三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故其何也 ”普曰:“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共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宋】司马光《涑水记闲》卷一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叛乱?这次叛乱后形成了什么局面
(2)材料二反映了五代时期的什么风气?造成了什么危害
(3)材料三中针对唐末以来“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赵普给宋太祖的建议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据此建议,宋太祖在军事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谈一谈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必要性。
三、论述题
29.阅读材料,完成小论文。
材料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威胁都城开封。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对于材料反映的北宋对辽和西夏的纳贡求存政策,世人褒贬不一,对此,你如何评价?试写一篇小论文,论述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A项符合题意;杨坚掌握北周大权与题干时间无关;陈朝的灭亡是在589年;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2.B
【详解】根据题干“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和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B项正确;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隋炀帝创科举取士制度和开通大运河,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B项。
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达余杭,经过江都。洛阳、江都、余杭等成为著名的经济城市,这显然与繁盛的内河航运有关,B项正确;海运,是国际物流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而洛阳、江都、余杭等成为著名的经济城市与大运河相关,排除A项;国家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但不是隋唐洛阳、江都、余杭等成为著名的经济城市的主要原因,排除CD项。故选B项。
4.A
【详解】结合材料“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可知,科举制强化了奋斗的价值精神,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A项正确;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录取人才,没有限制世家子弟,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读书人品德”,排除C项;“根除了门第观念”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秦朝和隋朝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统一。例如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②秦朝修筑了长城,隋朝开凿了大运河,因此秦朝和隋朝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③秦朝建立了皇帝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等制度;隋朝创立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因此都对制度进行了创新;④秦朝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秦朝被推翻。隋炀帝的暴政引发农民起义,最后隋朝被推翻。因此秦朝和隋朝都是因暴政而亡。由此可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①②③、①②④和①③④都选择不全,排除AB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一般王朝的建立者的庙号称为高祖或太祖,李渊被称为高祖的原因是他起兵反隋,建立唐朝,C项正确;李渊被尊为“高祖”的主要原因是他建立了唐朝,并且他没有领导隋末农民起义,排除A项;消灭割据势力是唐朝建立后的措施,排除B项;杀死隋炀帝的是叛军,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能俯首抑意,听拂逆之辞于畴昔(畴昔是以前的意思)所恶之臣”,可知唐太宗能虚心纳谏、重要贤能、知人善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他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可知材料表明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虚心纳谏,从善如流,D项正确;中央集权,强化专制,比如削弱相权,削弱地方权力等,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排除A项;整顿史治,裁减冗员,与唐玄宗相关,排除B项;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与唐玄宗相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C项正确;唐太宗创新制度,开创“贞观之治”,与武则天不符,排除A项;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与武则天不符,排除B项;唐玄宗后期,出现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与武则天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开元盛世”和所学知识可知,房玄龄、杜如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他们能干廉洁、办事效率高为唐太宗时期,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唐玄宗统治前期,全国各地兴修水利,耕地面积扩大,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唐玄宗时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可知与筒车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因此材料描述的唐代生产工具主要用于灌溉,C项正确;耕地,与曲辕犁相关,与筒车不符,排除A项;纺线,与题干内容“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不符,排除B项;运输是指用特定的设备和工具,将一定形状、质量、体积的物体,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安全的按时运达的物流活动,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根据题干“唐太宗”和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的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应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奠定了汉藏交往的基础,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唐太宗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政策,没有提及对外交往,排除A项;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与唐太宗无关,排除B项;唐玄宗册封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与与唐太宗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唐朝时期,马球在宫廷大受追捧,一些妇女也喜好,参与人数规模空前,竞争气氛极其浓烈。”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妇女可以参与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尚武风气盛行。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说明唐朝时形成了开放积极向上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B项正确;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比如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频繁的中外交流有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多彩的文学艺术有唐诗、书法、绘画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意思是大唐这个国家,法律完备,是个珍贵的国家,应该常常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C项正确;派商人与唐朝通商,与史实不符,因为日本是派遣使节到中国,排除A项;派僧人到唐朝传播佛教,不符合史实,而是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排除B项;明朝时期日本派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地区,与唐朝时期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对外开放,与唐朝交往的有众多国家。其中,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B项正确;日本与唐朝的交往主要指的是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排除A项;唐朝与印度交往主要指的是玄奘西行,排除C项;波斯与唐朝交往密切,但不是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西安……既有唐代流行的开元通宝,又有日本元明天皇铸造的和同开珎,还有波斯的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等”可以得出既出土了唐代的货币,还出土了其他国家流通的货币,这体现出唐朝时期对外交流十分活跃,与外国进行了密切的交往,D项正确;其他国家的货币并不是中国法定货币,所以出土其他国家货币不能体现货币制度混乱,排除A项;出土其他国家货币不能说明民族交融深化,排除B项;这批货币出土于唐朝都城长安,不能体现市镇经济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可知与安史之乱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唐玄宗后期,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A项正确;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与安史之乱不符,排除B项;唐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与安史之乱不符,排除C项;唐玄宗统治开始时期,出现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后期才出现安史之乱,排除D项。故选A项。
17.C
【详解】根据时间轴再结合所学,581年到907年,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唐朝末年,统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发生。907年,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故阶段③是隋唐时期。隋朝统一了南北,唐朝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实行对外政策,与世界各国交流频繁,科技、艺术方面都有很大建树。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代,C项正确;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为秦朝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为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18.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政权更替频繁,A项正确;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经济不可能持续发展,排除B项;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但这与题干“‘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不符,排除C项;题干材料并没有对中央和地方的势力进行对比,无法说明五代十国时期形成内重外轻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9.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高呼“万岁”,他建立了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了分裂局面,C项正确;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唐玄宗是武则天的孙子,不仅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他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赵光义于公元976年登基为帝,迫使钱俶、陈洪进纳土归顺,又亲征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0.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宋太祖时期,在宰相之下,又设了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多人参与宰相群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因此该举措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项正确;提高了行政效率,题干内容无法体现,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排除A项;导致政权动荡局面,与宋朝初期史实不符,排除C项;形成了三权分立,与题干内容“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多人参与宰相群体”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转运使职权的变化体现了宋代分事权以相互牵制,D项正确;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而不是改变地方割据局面,排除A项;削相权以加强集权,是指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与地方转运使职权的变化不符,排除B项;强化集体议事制度,是指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协作精神,与地方转运使职权的变化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2.A
【详解】根据题干“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力图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宋神宗死后,新任宰相司马光将新法几乎全部废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A项正确;王安石变法期间实行的青苗法和方田均税法等措施,对百姓是有好处的,用人不当只是个别现象,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主要是损害了守旧派的利益,支持变法皇帝去世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政令”只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3.C
【详解】根据题干“生存条件般受巨大打击的北方游牧民族不得不背水一战,南下攻宋。这里的北方游牧民族”和所学知识可知,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1234年,金在南宋和蒙古政权的南北夹击下覆亡。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里的“北方游牧民族”是女真族,C项正确;两宋时期,匈奴族并没有南下攻宋,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与“南下攻宋”内容不符,排除B项;回族,是元朝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4.C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宋辽形势图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于是,双方议和。最终议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双方维持旧疆,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各守边界;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出现了平稳的局面。因此“北宋向辽称臣”与“澶渊之盟”无关,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1004年,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北宋应允每年向辽提供岁币,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出现了平稳的局面,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5.C
【详解】依据材料“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还模仿汉字创制了‘方块文字’,命人翻译了大量的汉族书籍,对俘虏到的汉人一律重用,这些措施使西夏的社会生产有所发展。”分析可知,材料叙述了西夏学习唐宋制度、文字等文化,说明少数民族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C项正确;党项族没有变成了汉族,说法错误,排除A项;西夏与宋有战有和,没有一直和平相处,排除B项;元昊建立的是西夏,不是金,与宋金和议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6.(1)现象:隋朝前期,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
原因: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变化:从注重门第到看重学识和才华。
影响: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表现: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重大工程;迫使大量劳动人民服兵役、当民夫三征辽东。
(4)启示:重视民生,重视人才,加强制度创新,爱惜民力等。
【详解】(1)现象:根据材料一隋初和隋盛时的人口和垦田数据变化,可得出隋朝前期,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
原因:结合隋朝的建立、统治措施等角度去分析。例如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变化:根据材料二“隋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予以变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派官职”可得出变化是从注重门第到看重学识和才华。
影响:结合所学科举制相关内容可知,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表现:根据材料三“(隋炀帝)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侍运(送送粮食)者侍之。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可得出隋炀帝在位时期,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重大工程;迫使大量劳动人民服兵役、当民夫三征辽东。
(4)启示:围绕材料涉及的隋初创立的科举制和统治者治国措施以及隋炀帝实行的暴政可得到的启示是:统治者重视民生,重视人才,加强制度创新,爱惜民力等。
27.(1)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
(2)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出嫁尺带珠丹)。
(3)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答出任意两点,意思相近即可)
(4)要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平等对待各少数民族,维护民族团结等。(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民族政策、尊奉:根据材料一“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所以,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比较成熟的办法”指的是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赢得少数民族的爱戴,被他们尊奉为“天可汗”。
(2)史实:根据材料二“唐朝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唐朝实行“和亲”的史实有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出嫁尺带珠丹)。
(3)意义:根据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和所学知识可知,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4)启示: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唐朝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等角度进行分析,唐朝的民族政策给我们的启示为要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平等对待各少数民族,维护民族团结等。(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28.(1)叛乱:安史之乱。
局面:藩镇割据。
(2)风气:尚武轻文。
危害:中央无力控制地方,藩镇守将抢掠财物,滥杀无辜,百姓生活艰难等。
(3)建议:分化事权,控制财权,收回兵权。
军事措施: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定期换防等。
(4)必要性: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详解】(1)叛乱:根据材料一“及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久之,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王侯者,皆除节度使”可得出反映的是安史之乱。
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2)风气:根据材料二“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自朝廷除刺史者,亦多以武人为之……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抢夺枉杀,无复人理”可得出反映的是五代时期尚武轻文的社会风气。
危害:根据材料二“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抢夺枉杀,无复人理”可得出危害是中央无力控制地方,藩镇守将抢掠财物,滥杀无辜,百姓生活艰难等。
(3)建议:根据材料三“稍夺其权,制共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可得出建议是分化事权,控制财权,收回兵权。
军事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除禁军将领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定期换防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宋太祖在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定期换防等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
(4)必要性:结合上述材料涉及的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影响可得出,为了维护统治,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9.观点:北宋对辽和西夏的纳贡求存政策,有利于双方的和平相处。
阐述: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之后,宋辽议和,订立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虽然屡屡获胜,但人民处于困苦之中,后来,北宋与西夏订立宋夏和约,宋夏人民在边界开设贸易场所,宋夏边界贸易兴旺。综上所述,宋辽、宋夏议和符合双方人民的利益,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贸易发展和友好往来。
【详解】根据宋辽和宋夏之间和约对双方的影响,可确定观点为:北宋对辽和西夏的纳贡求存政策,有利于双方的和平相处。然后围绕题目观点并结合和约的影响进行解读即可。阐述: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之后,宋辽议和,订立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虽然屡屡获胜,但人民处于困苦之中,后来,北宋与西夏订立宋夏和约,宋夏人民在边界开设贸易场所,宋夏边界贸易兴旺。综上所述,宋辽、宋夏议和符合双方人民的利益,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贸易发展和友好往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