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广西南宁 七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仿真模拟试卷(三)(教师版 学生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仿真模拟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科举考试是历经了隋唐到清代1300多年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这种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A.贵族垄断,看重门第 B.德才兼备,地方推举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官员录用主要依据科举考试的成绩。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D项正确;
贵族垄断,看重门第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德才兼备,地方推举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影响,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完善科举的表现。
2.县花,又称”月下美人”,人们称它”刹那间的魅力,一瞬间的永恒”,寓意短暂的美好。如图年代尺中能够用”昙花一现,千载芬芳”形容的朝代是(  )
A.①隋朝 B.②北宋 C.③明朝 D.④清朝
【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581年建立隋朝,618年隋朝灭亡,隋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①正确,A项正确;
北宋960年建立,1127年灭亡,明朝1368年建立,1644年灭亡,清朝1636年建立,1912年灭亡,不符合“刹那间的魅力,一瞬间的永恒”,排除②③④,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的历史地位。
3.唐太宗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皇帝想要知道自己的过错,一定要借助忠臣。”因此他(  )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认为,要向看清楚自己的作为,就需要借助忠臣进谏,于是他在位期间,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特别是魏征,多次进谏,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不符合题意;
C. 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不符合题意;
D. 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看懂题干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4.唐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这表明唐太宗(  )
A.重视百姓 B.发展科举 C.轻徭薄赋 D.虚心纳谏
【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材料“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的意思是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治国理政方面,善于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D项正确;
材料没有强调重视百姓,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发展科举,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轻徭薄赋,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5.城市是历史的产物、文化的载体。唐朝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的国际性大都市是(  )
A.洛阳 B.涿部 C.长安 D.开封
【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建立;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安是唐朝时期的都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的国际性大都市,故C项正确,排除AB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唐都长安,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识记,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唐朝的相关历史信息。
6.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材料中的“一个伟大僧人”是指(  )
A.鉴真 B.玄奘 C.晁衡 D.崔致远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 依据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和所学知识可知对应的是唐朝时期高僧玄奘历经艰难曲折西行天竺取经,推动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B 项正确;
唐朝期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了中日文化交流,排除 A 项;
晁衡是唐朝时期来华学习的日本留学生,排除 C 项;
崔致远是唐朝时期来华学习的朝鲜或新罗留学生,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7.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唐朝时期,周边亚洲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下列与唐文化圈形成有关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新罗留学生来到长安 D.设置驻藏大臣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与唐文化圈形成有关的是新罗留学生来到长安。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来往频繁,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量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并采用中国的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并广泛流行于民间。故C符合题意;
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西汉;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清朝设置驻藏大臣;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对外交往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新罗受唐文化影响最深,学生留学中国最多达百人,有些更在唐朝做官,因此新罗亦仿效唐的政治制度,据此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组织。
8.杜甫《垂老别》创作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期.其中有“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描述。请问这场动乱是(  )
A.陈桥兵变 B.玄武门之变 C.安史之乱 D.藩镇之乱
【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据“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可知,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一场叛乱,这场叛乱是安史之乱。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集权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AB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安史之乱和题干描述相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安史之乱的相关史实。
9.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
A.保甲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方田均税法要重新丈量土地,从而确定赋税的征收额度,这必然会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
ABD三项举措与此特征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方田均税法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方田均税法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却严重损害了大言镜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10.“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宋朝这样选任官员的最终目的是(  )
A.加强控制地方 B.强化中央集权
C.发展文教事业 D.推行重文轻武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反映的是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现象的出现。
ACD三项都不是宋朝这样选任官员的最终目的,不符合题意;
B项强化中央集权是宋朝这样选任官员的最终目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1.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这种态势(  )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便于先进民族征服落后民族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根据材料“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可知,材料反映榷场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C项正确;.
榷场的形成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
“榷场”的形成有利于和平,排除B项;
便于先进民族征服落后民族与材料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北宋政权与辽政权和西夏政权的和平交流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2.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他就是南宋抗金将领(  )
A.寇准 B.李纲 C.宗泽 D.岳飞
【答案】D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根据材料“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他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体现了他抗击金军,收复许多失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岳飞领导的“岳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故D符合题意。ABC三项人物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岳飞与岳家军,主要考查学生历史基础识记与材料解读能力,解题关键要牢记岳飞抗金的相关历史知识。
13.如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④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根据古代时间轴图,提取核心信息“④介于唐末五代十国之后,元明之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我国历史上的“辽宋夏金对峙时期”,此期的社会阶段特征是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和战交错,社会在分裂对峙中逐渐走向统一,所以C项正确;
根据时间轴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是先秦之前,不合题题干信息,排除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是秦汉时期,对应时间轴是②,不合题干信息,排除B;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是明清时期,排除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历史基础性知识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材料解读能力,解题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的时空核心素养,分析时间轴逐项排除即可作答。
14.宋代政府在沿海港口设立了市舶司,这一机构的职能是管理(  )
A.农业生产 B.民政户籍 C.海外贸易 D.民族事务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市舶司是中国在宋、元、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与现在的海关。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C项正确;
农业生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民政户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民族事务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掌握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有关内容。
15.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的吏部负责;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遵照朝廷的敕命行事。由此可见,'行省制度(  )
A.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地方和中央抗衡
C.造成地方机构过多,效率低 D.造成丞相权力威胁皇权
【答案】A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 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的吏部负责;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遵照朝廷的敕命行事。”可知,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统一管理和控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
有利于地方和中央抗衡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造成地方机构过多,效率低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造成丞相权力威胁皇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蒙古统一、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它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二:唐朝时,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摘编自教科书
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四:唐三彩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博得各国人民的赞美,一时之间群起仿制。朝鲜出现了以日常器皿为主的“新罗三彩”。日本出现的“奈良三彩”,深受皇室、贵族的喜爱。波斯出现蓝色调的“波斯三彩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等国都曾有唐三彩出土。
-——《略探唐三彩的人文价值》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诗句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他实行了哪些改革?(列出一方面即可)
(3分)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什么作用?(2分)
(3)材料三的唐诗体现了哪种选官制度?概括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所做的贡献。(3分)
(4)根据材料四,列举唐三彩被各国仿制的典型例子,并概括唐三彩的外传对亚欧各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2分)
【答案】(1)唐玄宗(或李隆基);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
(2)耕地和灌溉。
(3)科举制;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4)典型例子: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贡献: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丰富了亚欧各族人民的生活。
【知识点】“开元盛世”;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开元全盛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是唐玄宗在位期间年号,这里描写的是唐朝唐玄宗期间的盛世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采取的改革措施有: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是用来耕地的工具,筒车是灌溉工具;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信息体现的是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
(4)依据材料四信息,可以看出, 唐三彩被各国仿制的典型例子有: 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三彩的外传对亚欧各国文化发展的贡献有: 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丰富了亚欧各族人民的生活;
故答案为:(1) 唐玄宗(或李隆基);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
(2)耕地和灌溉
(3) 科举制;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4) 典型例子: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贡献: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丰富了亚欧各族人民的生活。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需要学生准确记忆,解答时,在第一问的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
(2)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注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要求进行概括,其实就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第二问是看出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理解之后在进行概括回答。
17.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海上丝绸之路不仅运输丝绸,而且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主因是中国东南沿海
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等,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 257 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 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三: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四点主张:第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第二,坚持美人之关、美美与共;第三,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第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其兴盛的原因。
(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认识。
(4分)
【答案】(1)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产品为主,进口货物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原因: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行对外贸易、交往的需要。
(2)现象:乐舞发达。原因:统治者重视;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间文化交流和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3)认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1)根据材料一“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 、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知,唐朝海上丝绸之路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根据“海上丝绸之路不仅运输丝绸,而且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可知,唐朝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产品为主,进口货物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根据材料“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主因是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可知,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是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行对外贸易、交往的需要。
(2)根据材料二“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 、段善本等,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乐舞发达。其原因是统治者重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间文化交流和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产品为主,进口货物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任答两点)原因: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行对外贸易、交往的需要。
(2)乐舞发达。原因:统治者重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间文化交流和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对外交往及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关的知识。唐代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唐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流频繁。
18.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朕”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两例说明当时唐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3分)
(2)材料二中的“拓跋”建立了什么政权 根据材料二概括“契丹”和“拓跋”有什么相同的举动? (2分)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指出材料四中“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开始于哪个朝代?此材料中“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指的是哪一个民族 (3分)
(4)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古代的民族关系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2分)
【答案】(1)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入藏 金城公主入藏(合理即可)。
(2)西夏;仿汉族官制,任用汉族人才,学习汉族文化,推行汉法,向汉族学习。
(3)发生在宋、辽之间。元朝;回族的形成。
(4)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族之间友好交融的结果。(合理即可)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1)根据材料一“朕独爱之如一”可知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的相对平等的民族政策,都友好的政策表现比较多,例如文成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
(2)结合材料二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拓跋是来自于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对“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进行概括可得,仿效汉族官制、任用汉族人才,学习汉族文化、推行汉法等少数民族汉化措施。
(3)结合材料三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描述的是渣渊之盟。湾渊之盟发生在辽宋之间,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给辽送银、绢等岁币。通过遭渊之盟,双方保持了100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蒙古族大批量进入到中原地区是在元朝。元朝时期多民族交融。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了新的少数民族——回族。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是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族之间友好交融的结果。
故答案为:(1)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入藏 金城公主入藏(合理即可)。
(2)西夏;仿汉族官制,任用汉族人才,学习汉族文化,推行汉法,向汉族学习。
(3)发生在宋、辽之间。元朝;回族的形成。
(4)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族之间友好交融的结果。(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为切入点,考查唐朝、宋朝、元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七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仿真模拟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科举考试是历经了隋唐到清代1300多年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这种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A.贵族垄断,看重门第 B.德才兼备,地方推举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2.县花,又称”月下美人”,人们称它”刹那间的魅力,一瞬间的永恒”,寓意短暂的美好。如图年代尺中能够用”昙花一现,千载芬芳”形容的朝代是(  )
A.①隋朝 B.②北宋 C.③明朝 D.④清朝
3.唐太宗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皇帝想要知道自己的过错,一定要借助忠臣。”因此他(  )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4.唐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这表明唐太宗(  )
A.重视百姓 B.发展科举 C.轻徭薄赋 D.虚心纳谏
5.城市是历史的产物、文化的载体。唐朝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的国际性大都市是(  )
A.洛阳 B.涿部 C.长安 D.开封
6.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材料中的“一个伟大僧人”是指(  )
A.鉴真 B.玄奘 C.晁衡 D.崔致远
7.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唐朝时期,周边亚洲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下列与唐文化圈形成有关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新罗留学生来到长安 D.设置驻藏大臣
8.杜甫《垂老别》创作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期.其中有“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描述。请问这场动乱是(  )
A.陈桥兵变 B.玄武门之变 C.安史之乱 D.藩镇之乱
9.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
A.保甲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10.“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宋朝这样选任官员的最终目的是(  )
A.加强控制地方 B.强化中央集权
C.发展文教事业 D.推行重文轻武
11.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这种态势(  )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便于先进民族征服落后民族
12.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他就是南宋抗金将领(  )
A.寇准 B.李纲 C.宗泽 D.岳飞
13.如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④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14.宋代政府在沿海港口设立了市舶司,这一机构的职能是管理(  )
A.农业生产 B.民政户籍 C.海外贸易 D.民族事务
15.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的吏部负责;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遵照朝廷的敕命行事。由此可见,'行省制度(  )
A.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地方和中央抗衡
C.造成地方机构过多,效率低 D.造成丞相权力威胁皇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它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二:唐朝时,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摘编自教科书
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四:唐三彩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博得各国人民的赞美,一时之间群起仿制。朝鲜出现了以日常器皿为主的“新罗三彩”。日本出现的“奈良三彩”,深受皇室、贵族的喜爱。波斯出现蓝色调的“波斯三彩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等国都曾有唐三彩出土。
-——《略探唐三彩的人文价值》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诗句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他实行了哪些改革?(列出一方面即可)
(3分)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什么作用?(2分)
(3)材料三的唐诗体现了哪种选官制度?概括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所做的贡献。(3分)
(4)根据材料四,列举唐三彩被各国仿制的典型例子,并概括唐三彩的外传对亚欧各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2分)
17.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海上丝绸之路不仅运输丝绸,而且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主因是中国东南沿海
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等,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 257 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 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三: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四点主张:第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第二,坚持美人之关、美美与共;第三,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第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其兴盛的原因。
(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认识。
(4分)
18.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朕”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两例说明当时唐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3分)
(2)材料二中的“拓跋”建立了什么政权 根据材料二概括“契丹”和“拓跋”有什么相同的举动? (2分)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指出材料四中“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开始于哪个朝代?此材料中“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指的是哪一个民族 (3分)
(4)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古代的民族关系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2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广西南宁 七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仿真模拟试卷(三)(教师版 学生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