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浙江省 七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仿真模拟试卷(三)(教师版 学生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仿真模拟试卷
时间:20分钟 满分:26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描写的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这一制度是(  )
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君主专制 D.郡县制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和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扩大了选拔官吏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B项正确;
九品中正制使官吏的选拔由上层权贵垄断,排除A项;
君主专制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制度,排除C项;
秦朝统一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
2.被西北各部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的皇帝是(  )
A.唐高宗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待少数民族和汉族一视同仁,赢得各族拥戴,唐太宗被西北各部首领尊奉为“天可汗”,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3.《大唐西域记》记载葱岭的环境时说:“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通过这一记载,我们可以(  )
A.感悟玄奘西行的精神内涵 B.感受鉴真东渡的艰难过程
C.分析张骞通使西域的目的 D.总结乾隆平定回部叛乱的成果
【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唐西域记》的作者是玄奘,记载的是玄奘西行的经历和见闻,由《大唐西域记)对葱岭环境“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的记载,可知玄奘西行环境恶劣,困难重重,因此从中可以感悟玄奘西行的艰难过程,A项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4.结束了五代动乱的宋朝统治者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虽都是武人出身,但他们都深深懂得“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以文德致治”的道理,因而他们采取了重文政策,对科举取士给以很大的关注。其“关注”的具体措施是(  )
A.创立进士科 B.进士科开始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C.开创殿试制度 D.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升进士地位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宋朝统治者采取了重文政策,对科举取士给以很大的关注”,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注重发展文化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度,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故选D项。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与宋朝无关,排除A项。
唐太宗时期,进士科开始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排除B项。
虣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开创了殿试制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宋朝重文政策。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宋朝每年交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双方不得创筑城隍,改移河道;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帝为弟。”以上内容出自(  )
A.唐蕃会盟 B.澶渊之盟 C.宋夏和议 D.宋金和议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宋朝每年交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帝为弟”,结合所学分析:
A:唐蕃会盟是唐朝与吐蕃的友好交流,与材料中宋辽关系不符合,排除A项。
B: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宋朝给辽岁币,宋朝约为兄弟,符合题意,故选B项。
C:宋夏和议宋朝与西夏之间的关系,与材料中宋辽关系不符合,排除C项。
D:宋金和议是宋朝与西夏之间的关系,与材料中宋辽关系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辽关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宋辽关系的相关历史知识。
6.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右图对这一过程作了形象描述,甲处应填写的是(  )
A.隋朝 B.唐朝 C.南宋 D.元朝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通过分析示意图可以看出甲所处的时代是魏晋南北朝之后,“甲”处图片表明南方经济比重更大,表明经济重心已经南移,依据已学可知,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C符合题意;
隋朝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排除A;
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B;
元朝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7.隋炀帝曾经立志比肩秦皇汉武,因此将自己的年号定为“大业”,在登基之后, 他的“大业”便开始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大业之基】
材料一:(隋文帝)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 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 区宇之内晏如也(安然自乐的样子)。
————《隋书》
【大业之举】
材料二:隋炀帝政治的主要目标及内容:一是为适应旧门阀制度衰落的情况,改革官制和选举制度。在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选官制度和自北周以来陆续举“秀才” “明经”的基础上,创设进士科,确立了科举制。 二是安边拓境, 刻意消解南北朝时致乱的外部因素, 为此总共 10 次征巡吐谷浑、 突厥和高丽。此外,还重开丝绸之路,派遣国使四处活动,招徕西域君长来朝,力图使隋朝成为世界性帝国。
————《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大业之终】
材料三:炀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征发)丁二百万人。导(疏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成年男子不够), 以妇人兼役, 而死者大半。
——《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探究感悟】
(1)根据材料一归纳“天下无事”局面出现的原因。(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炀帝“大业之举”的意义。(2分)
(3)材料三中列举了哪些隋炀帝不恤民力的史实 据此分析隋朝由盛而速亡的主要原因。(2分)
(4)通过上述史实探究,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2分)
【答案】(1)“躬节俭”:隋文帝自己带头厉行节俭;平徭赋,仓廪实”:减轻徭役赋税,粮仓充足;“法令行”:法令得到施行。
(2)正式确立科举制度,促进了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消解致乱的外部因素,维护了边境的安全;加强了同西域各国的联系,增强了隋朝的世界影响力。
(3)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4)统治者要体恤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制度和政策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等。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隋朝的灭亡
【解析】(1)根据材料一“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可知,“天下无事”局面出现的原因是隋文帝自己带头厉行节俭;减轻徭役赋税,粮仓充足;法令得到施行。
(2)根据材料二“一是为适应旧门阀制度衰落的情况,改革官制和选举制度。在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选官制度和自北周以来陆续举“秀才” “明经”的基础上,创设进士科,确立了科举制。”可知,正式确立科举制度,促进了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根据材料“ 二是安边拓境, 刻意消解南北朝时致乱的外部因素, 为此总共 10 次征巡吐谷浑、 突厥和高丽。”可知,消解致乱的外部因素,维护了边境的安全。根据材料“还重开丝绸之路,派遣国使四处活动,招徕西域君长来朝,力图使隋朝成为世界性帝国。”可知,加强了同西域各国的联系,增强了隋朝的世界影响力。
(3)根据材料三“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可知,列举了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的史实。根据材料“丁男不充, 以妇人兼役, 而死者大半。”可知,隋朝由盛而速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统治者要体恤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制度和政策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等。
故答案为:
(1)原因:“躬节俭”:隋文帝自己带头厉行节俭;平徭赋,仓廪实”:减轻徭役赋税,粮仓充足;“法令行”:法令得到施行。
(2)意义:正式确立科举制度,促进了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消解致乱的外部因素,维护了边境的安全;加强了同西域各国的联系,增强了隋朝的世界影响力。
(3)史实: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主要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4)认识:统治者要体恤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制度和政策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回答。
8.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
材料二:靖康耻(发生于1127年),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材料三: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先后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材料四:10 世纪末,女真人中的一部分开始从事农业,他们的畜牧业比较发达,牲畜有马、牛、羊等,更以养猪闻名。女真建国前后发展起粗放的农耕经济,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第三任皇帝金熙宗(1135 年登基)已“失女真之本态” “宛然一汉家少年” 。
(1)请写出图中A、B、C、D所代表的政权名称。(3分)
(2)“匈奴”喻指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岳飞“报国” “雪耻”取得了怎样的战绩 (2分)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宋朝民族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点 (1分)
(4)依据材料一和材料四, 归纳那个时代的重要特征。(1分)
【答案】(1)A:北宋;B:辽:C:南宋:D:金。
(2)女真族。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3)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4)民族政权并立(或民族政权对峙);农牧文化逐渐交融。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开封(东京),所以A北宋。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所以B辽。1127年,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所以C南宋。112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上京,所以D金。
(2)根据材料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和结合所学可知,“匈奴”指宋代的女真族,: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3)根据材料三“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先后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可知,宋朝民族关系基本特点是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4)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初,契丹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辽),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北宋与辽、西夏并立。这些史实都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或民族政权对峙);农牧文化逐渐交融。
故答案为:
(1)A北宋;B辽;C南宋:D金。
(2)少数民族:女真族。战绩: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3)特点: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4)特征:民族政权并立(或民族政权对峙);农牧文化逐渐交融。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回答。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七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仿真模拟试卷
时间:20分钟 满分:26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描写的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这一制度是(  )
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君主专制 D.郡县制
2.被西北各部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的皇帝是(  )
A.唐高宗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3.《大唐西域记》记载葱岭的环境时说:“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通过这一记载,我们可以(  )
A.感悟玄奘西行的精神内涵 B.感受鉴真东渡的艰难过程
C.分析张骞通使西域的目的 D.总结乾隆平定回部叛乱的成果
4.结束了五代动乱的宋朝统治者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虽都是武人出身,但他们都深深懂得“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以文德致治”的道理,因而他们采取了重文政策,对科举取士给以很大的关注。其“关注”的具体措施是(  )
A.创立进士科 B.进士科开始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C.开创殿试制度 D.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升进士地位
5.“宋朝每年交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双方不得创筑城隍,改移河道;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帝为弟。”以上内容出自(  )
A.唐蕃会盟 B.澶渊之盟 C.宋夏和议 D.宋金和议
6.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右图对这一过程作了形象描述,甲处应填写的是(  )
A.隋朝 B.唐朝 C.南宋 D.元朝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7.隋炀帝曾经立志比肩秦皇汉武,因此将自己的年号定为“大业”,在登基之后, 他的“大业”便开始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大业之基】
材料一:(隋文帝)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 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 区宇之内晏如也(安然自乐的样子)。
————《隋书》
【大业之举】
材料二:隋炀帝政治的主要目标及内容:一是为适应旧门阀制度衰落的情况,改革官制和选举制度。在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选官制度和自北周以来陆续举“秀才” “明经”的基础上,创设进士科,确立了科举制。 二是安边拓境, 刻意消解南北朝时致乱的外部因素, 为此总共 10 次征巡吐谷浑、 突厥和高丽。此外,还重开丝绸之路,派遣国使四处活动,招徕西域君长来朝,力图使隋朝成为世界性帝国。
————《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大业之终】
材料三:炀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征发)丁二百万人。导(疏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成年男子不够), 以妇人兼役, 而死者大半。
——《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探究感悟】
(1)根据材料一归纳“天下无事”局面出现的原因。(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炀帝“大业之举”的意义。(2分)
(3)材料三中列举了哪些隋炀帝不恤民力的史实 据此分析隋朝由盛而速亡的主要原因。(2分)
(4)通过上述史实探究,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2分)
8.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
材料二:靖康耻(发生于1127年),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材料三: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先后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材料四:10 世纪末,女真人中的一部分开始从事农业,他们的畜牧业比较发达,牲畜有马、牛、羊等,更以养猪闻名。女真建国前后发展起粗放的农耕经济,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第三任皇帝金熙宗(1135 年登基)已“失女真之本态” “宛然一汉家少年” 。
(1)请写出图中A、B、C、D所代表的政权名称。(3分)
(2)“匈奴”喻指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岳飞“报国” “雪耻”取得了怎样的战绩 (2分)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宋朝民族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点 (1分)
(4)依据材料一和材料四, 归纳那个时代的重要特征。(1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浙江省 七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仿真模拟试卷(三)(教师版 学生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