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仿真模拟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4小题,共 48.0分)
1.汪洙《神童诗》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其天子堂前立进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和第三名探花。该诗及情境最初始于( )
A.先秦世袭制 B.汉朝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隋朝科举制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依据题干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进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和第三名探花”等信息可判断出诗中涉及到的是科举制度,而依据已学可知科举制度最早诞生于隋朝,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世袭制是指官位和爵位的血缘世袭,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均不符合“进士”“榜眼”“探花”等信息,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及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利用科举制的相关史实分析。
2.中国民间自古有给小孩佩戴“长命锁”的风俗,这寄托了家族对子孙后代的期盼。如图是一枚银质的“长命锁”,它反映了( )
A.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B.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
C.古代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D.科举制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自古就有佩戴“长命锁”风俗,一般为银质,寄托了家族对子孙后代的期盼。图中一枚刻着“状元第”的银质“长命锁”,表达了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可以在科举考试中高中状元,可见当时科举制对百姓社会的影响,故D项正确;
AB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并且不能体现图中的含义,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
3.某大学教授做客《百家讲坛》,做了“太宗继位”“房谋杜断”等系列讲座。由此可推断他所讲的主题是( )
A.文帝建隋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房谋杜断”指的是唐朝时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敢于决断的杜如晦,他们是唐太宗时期的著名宰相,所以“太宗继位”中的太宗应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在位时的年号为“贞观”,所以所讲的主题是贞观之治。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
4.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唐太宗( )
A.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B.认识到虚心纳谏的好处
C.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D.认识到崇尚节俭的重要性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是,舟好比是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可以载舟,也可以淹没舟。这说明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5.唐太宗十分重视都督、刺史的选拔与任用,将能赡养百姓、劝课农桑作为官吏考核的标准。在此措施下,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反映唐太宗时出现治世局面是因为( )
A.贯彻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 B.将以法治国作为执政原则
C.具有知人善任的用人之道 D.实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策略
【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根据材料“唐太宗十分重视都督、刺史的选拔与任用,他将能否堪养百姓、劝课农桑作为官吏考核的标准。”可知,唐太宗十分重视民生,A项正确;
以法治国,题干未体现,排除B项;
知人善任,题干未体现,排除C项;
唐太宗有为而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贞观之治的认识。
6.唐代出现了一种新式农业生产工具。它的结构更为完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下列工具与此叙述相符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依据题干中“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可得出材料中“新式农业生产工具”应该是耕地工具,而备选项中B是耕地工具曲辕犁,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A是播种工具“耧车,C是灌溉工具筒车,D是插秧用工具秧马,与“耕地”无关,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判断出该工具为耕地,对比备选项获取准确答案。
7.如图是唐高宗章怀太子墓的壁画《马球图》,它描绘了唐代宫廷马球运动的场景。作为史料,该图可用于说明唐代( )
A.对外交往成效显著 B.宫廷生活奢靡无度
C.夜市生活丰富多彩 D.精神风貌刚劲豪迈
【答案】D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依据题干中“唐高宗章怀太子墓的壁画《马球图》,它描绘了唐代宫廷马球运动的场景”及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唐高宗章怀太子墓的壁画《马球图》,反映的就是刚劲豪迈的社会风貌,D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唐朝的社会风气,与对外交往、夜市生活无关,AC不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唐朝的社会风气,单凭一幅《马球图》,不能反映出唐代宫廷生活奢靡无度,B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图片,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观察图片,结合唐朝的时代背景去分析。
8.据《日本书纪》记载,公元623年自唐回国的留学僧上奏朝廷云:“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据此推断日本派出遣唐使的原因是( )
A.唐朝典章制度先进 B.唐朝民族政策开明
C.唐朝对外贸易兴盛 D.唐朝社会风气开放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依据题干中“法式备定,珍国也”可得出,日本派出遣唐使主要是因为唐朝典章制度先进,日本落后,才向中国学习,A符合题意;
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由于中国典章制度的先进是日本派遣唐使的主要原因,而非唐朝民族政策开明、对外贸易兴盛、社会风气开放,且都是在唐朝典章制度先进的表现,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理解题干中的引文去分析判断。
9.唐朝时,一位高僧前后用了12年,历经各种磨难抵达日本,并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位高僧是( )
A.张骞 B.阿倍仲麻吕 C.玄奘 D.鉴真
【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高僧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据记载,630-894年,在大约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共向唐朝派遣了十几批遣唐使,随行的还有众多留学生和留学僧。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B.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C.加强两国友谊 D.求取佛经教义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还有许多留学生(代表阿倍仲麻吕即晁衡)僧人等来唐朝,吸收唐朝文化。遣唐使回国后,以隋唐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重点掌握唐朝与日本的交流,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唐朝中后期,某一官职被描述为“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这一官职是( )
A.进士 B.户部尚书 C.宰相 D.节度使
【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唐朝中后期,某种官职被描述为“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富”。这种官职是节度使。节度使是唐朝玄宗年间设立,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拿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安史之乱后更演变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节度使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官职演变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12.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作品既有对盛世局面“小邑犹藏万家室”的描述,也有对盛世转衰后“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感慨。造成这种转折的重大事件是( )
A.黄巾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八王之品
【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造成这种转折的重大事件是安史之乱,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的影响。
13.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了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中宋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重武轻文 B.重农抑商 C.奖励耕战 D.重文轻武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依据题干中“宋初”“退将诗”等信息可得出宋初为防止唐末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据此可得出宋初的政策是重文轻武,D符合题意,A不合题意;
依据题干中信息及所学可得出,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而非重农抑商、奖励农耕,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熟知宋初的统治政策——重文轻武。
14.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A.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答案】A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根据题干“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指的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描写的是是宋太祖,A项正确;
“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武周”指武则天改国号为“周” ,“无字之碑”指的是武则天没有一个字的墓碑,描写的是武则天,排除B项;
“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指的是“开元盛世”,是李隆基统治时期,排除C项;
“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贞观之治”是李世民开创的封建统治盛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朝加强统治措施的认识。
15.宋初,赵普向宋太祖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这针对的是( )
A.门阀势力 B.地方势力
C.商人集团 D.周边少数民族政权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依据题干中“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可看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依据已学可知,北宋建立后,宋太祖采纳赵普的建议,削夺地方节度使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门阀势力在隋唐时期已经衰落,A不合题意;
材料说明宋太祖最主要解决的是武将专权问题,不是商人集团、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准确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及措施。
16.1005年,辽和北宋签订盟约结束战争状态,在很长时间里保持和平局面。这一盟约是( )
A.澶渊之盟 B.宋金盟约 C.宋夏和约 D.唐蕃会盟
【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它使宋辽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A项正确;
宋金盟约出现在1141年,与“1005年,辽和北宋签订盟约结束战争状态”不符,排除B项;
宋夏和约订立于1044年,与“1005年,辽和北宋签订盟约结束战争状态”不符,排除C项;
唐蕃会盟出现在唐朝,与“1005年,辽和北宋签订盟约结束战争状态”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澶渊之盟的相关史实。
17.“椎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椎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椎场的存在( )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由材料“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可知,榷场的存在使北宋与辽、西夏在经济上交往密切,这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C正确;
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D说法本身就错误且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18.岳飞赢得广大人民的尊重,主要是因为( )
A.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B.岳飞主张抗金,但被投降派杀害
C.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D.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
【答案】D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战乱不断,人们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岳飞抗金,反映的正是当时人们的这一愿望。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岳飞抗金的有关知识的理解能力。
19.一首《满江红》,道尽人生壮志未酬的缺憾。后人对这首词的作者满怀痛惜、怀念和敬仰之情,人们怀念的这位英雄人物是( )
A.沈括 B.岳飞 C.文天祥 D.寇准
【答案】B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依据题干中“《满江红》”可知其作者为岳飞,而人们对其的怀念,是因为其在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的过程中,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而后“莫须有”的罪名遭到杀害,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沈括是北宋科学家,文天祥是抗元英雄,寇准是北宋宰相,均与《满江红》无关,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依据《满江红》判断出作者是岳飞,然后联系起历史事迹获取正确答案。
20.如图所示内容是张萌同学的课堂笔记。由此判断她学习的主题是( )
A.政权并立 B.国家统一
C.民族关系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依据题干中“魏晋南北朝开始向南移”“唐朝中后期”“南宋苏湖熟天下足”等信息可判断出该同学的笔记学习的主题应该是经济重心的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D符合题意;
题干中的课堂笔记的主题是经济重心的南移,而非政权并立、民族关系、国家统一,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材料中笔记内容进行归纳,然后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分析。
21.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以下时间轴中③对应的阶段特征是( )
A.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B.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依据题干中③处的时间“960﹣﹣1368年”等信息及所学可知,“960﹣﹣1368年”为宋元时期,其社会主要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关系的发展,辽、宋、夏、金属于不同民族建立的并立政权,另外在宋元时期,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已经超过北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南方,这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综合分析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主流与朝代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国家的产生与发展应该在夏商周时期,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注意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
2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于宋朝时期的中国四川。这反映了当时四川( )
A.市民生活丰富 B.商业贸易繁荣
C.手工业的兴旺 D.农业发展迅速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依据题干中“交子”“四川”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交子”是最早的纸币,在携带上更加便利,更加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说明了当时四川商贸经济的繁荣, B符合题意确;
材料的主旨是以“交子”纸币的出现反映商贸经济的繁荣,而非“市民生活丰富”“手工业的兴旺”“农业发展迅速”,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已知信息以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准确理解并识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以及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的相关史实。
2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隋朝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依据题干中“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及所学可得出,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唐朝、隋朝都是汉族建立的政权,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熟知元朝建立的历史即可。
24.他及其子孙结束了中国大陆自唐朝以后形成的政权分立、对峙的局面,最终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有诗颂曰:“骏马凌风,拓土开福成一统,弯弓挽月,擎天立柱启蒙元。”他是( )
A.杨坚 B.李世民 C.铁木真 D.忽必烈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根据“结束了中国大陆自唐朝以后形成的政权分立、对峙的局面”“擎天立柱启蒙元”,结合所学可知,铁木真及其子孙结束了自唐朝以后形成的政权分立、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C项正确;
杨坚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排除A项;
李世民是唐太宗,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忽必烈是铁木真的孙子,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铁木真相关史实的掌握。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第 25题 25 分,第 26题12分,第 27题 15 分,共 52分)
25.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它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注: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材料三
图1 图2
材料四:在他西行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印度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他在印度求法时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他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实行什么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 (6分)
(2)材料二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某一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 (6分)
(3)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三中图1、图2新农具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共同作用? (7分)
(4)材料四的“他”是谁?回国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而成的著作是什么? (6分)
【答案】(1)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
(2)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
(3)曲辕犁、筒车;节省人力,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玄奘;《大唐西域记》
【知识点】“开元盛世”;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 (1)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的话大意是: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因此,这种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
(2)据“唐朝”“开元”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使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这一盛世局面是开元盛世。
(3)根据所学知识,图一是曲辕犁。图二是筒车。曲辕犁用于耕地,筒车用来灌溉。它们的共同作用 是节省人力,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根据材料“在他西行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印度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他在印度求法时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他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点评】 本题以四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太宗的统治、唐玄宗的统治与开元盛世、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唐朝的对外交流史实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26.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政治家。阅读下列摘自《贞观政要》的唐太宗言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三:天下英雄尽入吾彀(圈套)矣。
材料四: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思想?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的繁盛局面称为什么?
(3分)
(2)材料二中的认识使得唐太宗善于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举出一位被他重用的贤才
(3分)
(3)唐太宗通过何种制度将材料三中所说的“天下英雄”纳入“彀”中,用以选拔人才?这一制度创立于哪个朝代?
(3分)
(4)从材料四以看出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各族首领给他的尊号叫什么?写出唐太宗时期与吐蕃友好往来的具体事例。
(3分)
【答案】(1)重视人民的力量,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贞观之治。
(2)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3)科举制度,隋朝。
(4)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知识点】“贞观之治”;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重视人民的力量,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的繁盛局面称为“贞观之治”;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二中的认识使得唐太宗善于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被他重用的贤才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通过科举制度,将天下英雄收为己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
(4)依据材料四信息,可以看出,唐太宗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各族首领给他的尊号叫 “天可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太宗时期与吐蕃友好往来的事例有: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入藏等;
故答案为:(1) 重视人民的力量,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贞观之治。
(2)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3) 科举制度,隋朝。
(4) 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点评】(1)(4)属于同一类型,第一问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语句,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后面的问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注意要理解识记;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才选拔】
材料一: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治国之道】
材料二: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安邦之策】
材料三: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该制度的创立的标志和意义? (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3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4分)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 (4分)
【答案】(1)科举制;隋炀帝创立进士科(进士科的创立);意义:是中国古代官制的一大改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任答一点即可)。
(2)注重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统治者励精图治,重视人才(其他答案有理即可)
(3)重文轻武政策;
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消极: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4)善于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等。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1)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 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可知,“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关注民生等。
(3)材料三反映的是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但是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坚持开放的对外政策、要重视教育、重视人才、要努力发展经济等。
故答案为:(1)科举制;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 注重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统治者励精图治,重视人才(其他答案有理即可)
(3)重文轻武政策;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但是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4) 善于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影响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等相关史实。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七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仿真模拟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4小题,共 48.0分)
1.汪洙《神童诗》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其天子堂前立进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和第三名探花。该诗及情境最初始于( )
A.先秦世袭制 B.汉朝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隋朝科举制
2.中国民间自古有给小孩佩戴“长命锁”的风俗,这寄托了家族对子孙后代的期盼。如图是一枚银质的“长命锁”,它反映了( )
A.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B.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
C.古代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D.科举制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3.某大学教授做客《百家讲坛》,做了“太宗继位”“房谋杜断”等系列讲座。由此可推断他所讲的主题是( )
A.文帝建隋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4.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唐太宗( )
A.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B.认识到虚心纳谏的好处
C.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D.认识到崇尚节俭的重要性
5.唐太宗十分重视都督、刺史的选拔与任用,将能赡养百姓、劝课农桑作为官吏考核的标准。在此措施下,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反映唐太宗时出现治世局面是因为( )
A.贯彻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 B.将以法治国作为执政原则
C.具有知人善任的用人之道 D.实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策略
6.唐代出现了一种新式农业生产工具。它的结构更为完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下列工具与此叙述相符的是( )
A. B.
C. D.
7.如图是唐高宗章怀太子墓的壁画《马球图》,它描绘了唐代宫廷马球运动的场景。作为史料,该图可用于说明唐代( )
A.对外交往成效显著 B.宫廷生活奢靡无度
C.夜市生活丰富多彩 D.精神风貌刚劲豪迈
8.据《日本书纪》记载,公元623年自唐回国的留学僧上奏朝廷云:“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据此推断日本派出遣唐使的原因是( )
A.唐朝典章制度先进 B.唐朝民族政策开明
C.唐朝对外贸易兴盛 D.唐朝社会风气开放
9.唐朝时,一位高僧前后用了12年,历经各种磨难抵达日本,并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位高僧是( )
A.张骞 B.阿倍仲麻吕 C.玄奘 D.鉴真
10.据记载,630-894年,在大约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共向唐朝派遣了十几批遣唐使,随行的还有众多留学生和留学僧。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B.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C.加强两国友谊 D.求取佛经教义
11.唐朝中后期,某一官职被描述为“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这一官职是( )
A.进士 B.户部尚书 C.宰相 D.节度使
12.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作品既有对盛世局面“小邑犹藏万家室”的描述,也有对盛世转衰后“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感慨。造成这种转折的重大事件是( )
A.黄巾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八王之品
13.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了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中宋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重武轻文 B.重农抑商 C.奖励耕战 D.重文轻武
14.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A.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15.宋初,赵普向宋太祖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这针对的是( )
A.门阀势力 B.地方势力
C.商人集团 D.周边少数民族政权
16.1005年,辽和北宋签订盟约结束战争状态,在很长时间里保持和平局面。这一盟约是( )
A.澶渊之盟 B.宋金盟约 C.宋夏和约 D.唐蕃会盟
17.“椎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椎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椎场的存在( )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18.岳飞赢得广大人民的尊重,主要是因为( )
A.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B.岳飞主张抗金,但被投降派杀害
C.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D.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
19.一首《满江红》,道尽人生壮志未酬的缺憾。后人对这首词的作者满怀痛惜、怀念和敬仰之情,人们怀念的这位英雄人物是( )
A.沈括 B.岳飞 C.文天祥 D.寇准
20.如图所示内容是张萌同学的课堂笔记。由此判断她学习的主题是( )
A.政权并立 B.国家统一
C.民族关系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
21.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以下时间轴中③对应的阶段特征是( )
A.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B.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于宋朝时期的中国四川。这反映了当时四川( )
A.市民生活丰富 B.商业贸易繁荣
C.手工业的兴旺 D.农业发展迅速
2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隋朝
24.他及其子孙结束了中国大陆自唐朝以后形成的政权分立、对峙的局面,最终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有诗颂曰:“骏马凌风,拓土开福成一统,弯弓挽月,擎天立柱启蒙元。”他是( )
A.杨坚 B.李世民 C.铁木真 D.忽必烈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第 25题 25 分,第 26题12分,第 27题 15 分,共 52分)
25.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它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注: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材料三
图1 图2
材料四:在他西行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印度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他在印度求法时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他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实行什么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 (6分)
(2)材料二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某一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 (6分)
(3)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三中图1、图2新农具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共同作用? (7分)
(4)材料四的“他”是谁?回国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而成的著作是什么? (6分)
26.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政治家。阅读下列摘自《贞观政要》的唐太宗言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三:天下英雄尽入吾彀(圈套)矣。
材料四: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思想?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的繁盛局面称为什么?
(3分)
(2)材料二中的认识使得唐太宗善于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举出一位被他重用的贤才
(3分)
(3)唐太宗通过何种制度将材料三中所说的“天下英雄”纳入“彀”中,用以选拔人才?这一制度创立于哪个朝代?
(3分)
(4)从材料四以看出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各族首领给他的尊号叫什么?写出唐太宗时期与吐蕃友好往来的具体事例。
(3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才选拔】
材料一: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治国之道】
材料二: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安邦之策】
材料三: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该制度的创立的标志和意义? (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3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4分)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 (4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