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九年级二模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4年河南省中招模拟考试试卷
历史
注意: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5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试题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涂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
1.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面贾湖遗址出土的文物,从器物用途上可以研究贾湖遗址居民的
A.农业技术 B.打制石器技术 C.精神追求 D.畜牧业发展程度
2.《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右,(帮助)也”,后借为“佑”。这种没有本字而暂借一个同音字替代,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久借不还。这种造字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3.以下是东汉班固《汉书·古今人表》中列出的九等人。这反映出
上上 (圣人) 上中 (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愚人)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A.儒家思想已成为主流 B.国君政治地位下降
C.东汉出现了社会等级 D.班固同情劳动人民
4.以下文物共同反映了唐代
A.政治制度完备 B.中外交流频繁 C.文艺创作繁荣 D.民族关系和谐
5.有专家指出,中国在中唐以前是“头枕黄河,面向草原”的内陆状态;两宋之际,立国态势发生了转折,逐步变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种转变是由于
A.草原部落衰落 B.内陆交通发达 C.经济重心南移 D.造船技术高超
6.明代中晚期以来的读书人分类编纂先贤著作都秉持“物以类从,目随纲举”的分类原则,以求经世致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A.《梦溪笔谈》 B.《牡丹亭》 C.《本草纲目》 D.《水浒传》
7.宋元时期泉州“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而到了清代却“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清代开始开发台湾 B.国内实行闭关锁国
C.当地人的冒险精神 D.泉州自然资源枯竭
8.甲午后,重庆创办了川渝第一份报纸《渝报》,既刊载国内变法消息和维新主张,又刊登外国近闻和介绍西方法制、经济的文章。《渝报》的行为
A.强化了川渝地区国民反日情绪 B.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C.为内陆思想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D.建立了重庆经济中心地位
9.党的历史上年轻的革命家们经历了多次激烈的争论,其中以下这次最为著名。彻底结束这场争论的是
A.遵义会议 B.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瓦窑堡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0.2013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丛书《正面战场·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共12册,是研究国民党军队抗日的第一手资料。下面是节选的其中一部分,这一部分出自
第二章 第九集团军 …… 谢晋元与八百壮士 殊死报国的四行孤军 …… 痛揍日军侦察,重机枪显威力
A B C D
11.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刘邓大军能够站住脚、扎下根的根本原因是
A.民主党派“愿在中共领导下,共策进行”
B.“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
C.“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D.“我们所依靠的是人民,蒋介石所依靠的是碉堡”
12.以下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调整示意图。中国共产党对土地政策的调整的主要依据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 B.农民对土地需求的变化
C.地主阶级总人数的减少 D.对农民阶级定义的改变
13.2023年11月《西班牙人报》发表题为《亨利·基辛格:改变世界秩序和“清理”美国后院的人》的文章。文章称,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外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基辛格。这其中包括
A.组织召开万隆会议 B.揭开冷战序幕
C.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 D.助力援助西欧
14.1954年,全国各界超1.5亿人参加了宪法草案的学习讨论;当时有人提议将宪法命名为“毛泽东宪法”,被毛泽东拒绝。他说:“科学没有什么谦虚不谦虚的问题,搞宪法是搞科学。”材料表明五四宪法体现了
A.自我革命的品格 B.民主集中原则 C.诚实守信的品质 D.民主科学精神
15.2024年7月上海博物馆将推出文明古国展览,分别以“法老的国度”“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世界”三个专题展厅独立叙事。这次展览最恰当的主题是
A.金字塔之巅 B.美索不达米亚的传说
C.孔雀之国 D.伟大的荷马时代
16.据考证,古代印度阿育王(公元前303—前232年)颁布的一些法令都会附有希腊文翻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希腊文是古印度本土文字 B.亚历山大东征影响
C.《荷马史诗》属于印度神话 D.统治者个人的喜好
17.恩格斯说,拿破仑清扫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的牛圈(腐朽不堪、堆满封建垃圾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他强调的是拿破仑
A.捍卫了法国的荣誉 B.摧毁了欧洲封建制度
C.是坚定的环保人士 D.传播了资产阶级文明
18.以往印度一向存在着文化统一和地区割裂。大起义之后,英国政府取代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统治,这种强加于印度半岛的前所未有的统一促进了民族主义的诞生。材料表明
A.民族大起义唤醒了民族意识 B.英政府帮助印度摆脱殖民统治
C.殖民统治导致印度文化割裂 D.英国直接向印度传播民族主义
19.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曾说过“你不能相信国际联盟”。这是因为他知道国联的本质是
A.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B.专门损害法国利益
C.单纯一个国际信用组织 D.被美国控制的机构
20.以下是大历同学近期看的一本书的目录(部分)。按照规律,你认为比较符合第十六章的正标题的是
第十三章 “蒸汽”的力量——蒸汽机的改良 第十四章 闪烁的能量——电的发现和使用 第十五章 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原子能的使用 第十六章 ……
A.自然科学的诞生 B.“新大陆”发现
C.现代工厂制的出现 D.计算的时代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5分)同学们参观山西青铜博物馆的“技艺模范”展厅,学习了青铜器的铸造方法。
材料一 青铜器的铸造按模的性质,可分为块范法和熔模法。块范法是我国青铜器铸造技术的独特成就,模材质多样,可据以翻制铸型(范和芯),分单合范和复合范,复合范又分浑铸和分铸。通常采用复合范技术,由双合范、多块范与芯组合成铸型。铸型中包括浇注系统,向其注入熔化的青铜液体,冷却后打碎外范,取出器物。先秦时期主要使用泥范铸造青铜器。熔模法用易熔材料制作铸型的铸造方法,模可以熔化流出形成型腔,常见以蜡为模的失蜡法。我国商代出现了失蜡法铸造的鹿首青铜短剑,中原地区失蜡法器物出现于春秋中晚期。两种方法虽有差异,都可以铸造出形制不同、纹饰精美的青铜器。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青铜器制作的特点。(3分)
(2)观察材料二两件文物,分别指出它们采用了哪种青铜制作技术。(2分)
(3)请你另举一例中国古代青铜器代表作。(1分)
2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当务之急,莫若借法以富强。强以练兵为先,富以裕商为本。 ——《李鸿章全集》 天下之势已日趋于混同矣,吾欲富强,西洋富强之政有在也,何不踵而用之。 ——严复《原强》 我们要想把中国弄成一个富强的国家,有什么方法可以实现呢?这方法就是实行五权宪法(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 ——孙中山《在广东教育会的演说》
材料二 中国急需把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的代表人物团结在一起,成立民主的临时的联合政府,以便实行民主的改革,克服目前的危机,动员和统一全中国的抗日力量,有力地和同盟国配合作战,打败日本侵略者,使中国人民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涉及的历史人物身份有何不同?他们言论的相同之处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联合政府”的特点。(1分)
(3)综上所述,你觉得各国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国内的不同党派。(1分)
23.(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农兵学员是1970—1976年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特殊现象。当时各种因素综合作用,推荐上大学的制度应运而生。在“推荐制”这一特殊的招生标准下,全国高等院校招收了94万工农兵学员。
——刘慧《工农兵学员探析》
材料二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普通高考成为高校招生的主要方式,国家提出“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实行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除此以外,还有保送生招生、特长生招生和自主招生等招生方式。不同的招生方式由于面对的招生对象和培养目标不同,其入学标准也不相同。
——摘编自孙中涛《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入学标准研究》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为何会实行“推荐制”上大学?(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77年后我国高考招生的变化及原因。(3分)
(3)综上所述,你认为国家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变化的宗旨是什么?(1分)
24.(6分)根据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紧扣主题;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25.(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1960—2000年就业人口占比(%)
产业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第一产业 8.6 6.1 4.4 4 3.6 3.1 2.9 2.9 2.6
第二产业 30.6 30.8 29.9 26.7 30.8 28.3 26.4 24.3 23.2
第三产业 60.8 63.1 65.7 69.3 65.7 68.6 70.7 72.9 74.3
数据来源:《科技革命与就业》,国研网世界经济数据库世界银行数据库。
材料二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面对失业问题,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政府把充分就业作为政府政策的核心。1962年,《加速工程法》通过资助经济衰退地区的公共设施建设,提供直接的就业机会;1964年的《就业法案》提出,联邦政府有保持高产出、充分就业和提高贸易能力的责任;1978年,《充分就业与平衡发展法案》宣布,国家尽力为所有的求职者提供就业的可能性。同时还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工具,提升经济活动规模,增加就业机会。同时,政府出台了创办再就业培训的政策和法规,帮助无业和面临严重就业困难的青年和失业工人习得再就业所需的基本技能。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知识化浪潮的冲击,美国政府调整就业政策,主要着力于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潘丹丹《技术变革影响就业的历史比较与现实应对》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1960—2000年就业结构有何变化?(3分)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政府如何解决失业问题。(2分)
(3)请你另举一例美国历史上相似的事件。(1分)
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A B C C B C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C D A B D A A D
1.C【解析】本题考点河南地方史,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灵活运用。题干材料地点是贾湖遗址,这一遗址是我国农耕时代的代表,这一时期人们已经掌握磨制技术,进入新石器时代,所以B排除;这两件文物和农业耕作、家畜饲养无关,AD排除;贾湖骨笛是研究原始音乐的发展起源,贾湖遗址的龟甲上面有目前没有破译的符号,很可能记载了当时的历史,两件文物明显和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关,所以C项正确。故选C。
2.A【解析】本题考点河南地方史,考查学生甲骨文基本知识和跨学科学习能力。依据所学知识,材料里的这种情况属于文言文里的假借,假借是甲骨文的造字方式之一,所以A正确。故选A。
3.A【解析】本题考点汉代尊崇儒家,考查学生史料阅读能力。题干材料时间是东汉,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在汉代时期孔孟等人同尧、舜、周文王一样均列为上等级,而老子、韩非、秦始皇等人列为中等,夏桀、商纣列为下等,孔孟的身份地位竟然高于秦始皇和夏商王。依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因此孔孟的地位也随之提高,所以A项符合题意。故选A。
4.B【解析】本题考点唐朝对外交流,考查学生史料实证意识。题干材料的两件文物,一件是中国出土的阿拉伯人陶俑,见证了阿拉伯人曾到过中国;另一件是中国商品到阿拉伯去的见证,这一来一往的见证文物,说明唐代对外交流的情况,所以B正确。故选B。
5.C【解析】本题考点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能力。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唐宋经济发展的区别,唐之前以内陆为主,主要地区在北方,宋以后是海洋为主,主要地区在南方。依据所学知识,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两宋时期我国经济中心完成南移的结果,所以C正确。故选C。
6.C【解析】本题考点明代科技,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明代”“分类原则”“经世致用”,四个选项中A是宋代的著作,排除;BD都是明代著作,但是都是文学著作,不存在用分类原则编撰,也不存在经世致用的实用性。《本草纲目》从名称上就是分类整理,纲举目张,而且是明代著作,事实上《本草纲目》开了“物以类从,目随纲举”的先河。故选C。
7.B【解析】本题考点清代闭关锁国政策,考查学生对比分析和历史解释的能力。题干材料宋元时期泉州对外贸易发达,万国来商;但到了清代,百姓纷纷抛弃家业跑到台湾去。这一来一去的对比,其根本原因和清代的对外政策有关,依据所学,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故选B。
8.C【解析】本题考点维新变法运动,考查学生历史联系的能力。依据所学,甲午战争后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将重庆开为商埠,因此重庆作为一个内陆城市开始大量接受外来信息,《渝报》由此诞生,这是题干材料的背景,《渝报》宣传内容包括国内国外时政和介绍外国先进政治、经济、思想的文章,这些都极大地开拓了川渝地区国民的视野,对内陆地区国民思想是很大的冲击,唤醒了民族意识,重庆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开始逐步近代化。但由于中国思想近代化全国范围展开是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所以这里《渝报》的宣传只是为思想近代化创造了条件,C符合题意,B项排除;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重庆自古就是西南经济中心,D项“建立了”用词不当。故选C。
9.A【解析】本题考点遵义会议,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题干示意图中的争论,一派代表共产国际的博古、李德,一派是中国革命的代表毛泽东,依据所学,这两派之间的斗争集中体现在长征途中,最终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移到马克思主义轨道上来,所以A正确。故选A。
10.B【解析】本题考点抗日战争,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目录关键信息“谢晋元与八百壮士”“四行”,依据所学是淞沪会战时的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所以B正确。故选B。
11.D【解析】本题考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四个选项都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A项是民主党派的支持;B项说明将士的爱国勇猛;C说明中共作战策略的高明;D项反映解放战争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其中根本原因应是D,其余都是主要原因。故选D。
12.A【解析】本题考点土地改革,考查学生历史概念和时空观念。题干材料三次土地政策分别是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这三个历史时期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每一个时期的历史任务不同,土地革命时期要建立工农割据局面,所以提出“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因此对抗日的地主要团结起来,要求他们“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到解放战争时期,需要激发全国农民积极性,彻底打败蒋介石,所以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不同任务而调整的,所以A正确;农民对土地的需求始终没有变化,就是要“耕者有其田”,B表述不准确;C项结论材料得不出;D也不对,这一定义没有改变过。故选A。
13.C【解析】本题考点中美关系,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现实相联系。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1972年,基辛格访华,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作出了贡献,符合材料“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外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基辛格”,所以C正确;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的会议,和基辛格无关,A排除;B是杜鲁门主义出台,也和基辛格无关;D是马歇尔。故选C。
14.D【解析】本题考点五四宪法,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家国情怀。题干材料有一个分号,分号前的主旨是五四宪法具有民主广泛性;分号后的主旨是五四宪法具有科学严谨性,所以材料表明了民主科学精神。AC明显不符合题意。B项,民主原则在材料中有体现,但集中在材料中没有,所以B项也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A【解析】本题考点古代埃及文明,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关键信息“法老”,可判断此次展览是古埃及文明的展览,古埃及的统治者是法老,图坦卡蒙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第十二位法老,所以这次主题最恰当的是A。B代表的是两河流域文明;C是古印度文明的顶峰;D是古希腊文明的代名词。故选A。
16.B【解析】本题考点亚历山大东征,考查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和唯物史观。题干材料中阿育王(公元前303—前232年)法令受希腊影响,究其历史原因应该是亚历山大东征。依据所学,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东征到印度河流域,其强大的文化辐射力也到达印度,影响了后来的印度文明。故选B。
17.D【解析】本题考点拿破仑,考查学生历史解释能力。题干主旨强调的是拿破仑打击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封建残余,但是只是打击了,并不是消灭了,所以B项说拿破仑摧毁了欧洲的封建制度是不对的;拿破仑确实捍卫了法国的荣誉,但这不是恩格斯这段话的主旨,A不符合题意;C明显错误;材料中拿破仑“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指的是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所以D正确。故选D。
18.A【解析】本题考点印度民族大起义,考查学生史料解读能力。从题干信息可知,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英国政府取代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殖民统治,B项表述不正确;印度本土早在东印度公司统治之前就邦国林立,题干信息“以往印度一向存在着文化统一和地区割裂”,C项不符合题意;D项明显错误,英国对印度实行殖民统治,可以在教育思想文化上影响印度,但不可能直接向印度灌输民族主义来推翻自己的统治。故选A。
19.A【解析】本题考点国联,考查学生历史解释能力。依据所学,国联是英法操控下维护战后帝国主义秩序的工具,法国也是操控国之一,但克里孟梭却也说国联不可信,这进一步证明国联只是一个工具,没有真正的公平正义而言,所以A正确,B不对,因为法国也操控国联;C明显不对,国联是一个国际政治组织,不是信用组织;美国没有参加国联,D不符合史实。故选A。
20.D【解析】本题考点第三次科技革命,考查学生概括分析能力。题干目录第十三章“蒸汽”的力量,指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十四章,电的发现和使用,指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原子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第十六章,一定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四个选项中只有D符合这一规律。A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B是新航路开辟;C是工业革命的成果,都不具有前瞻性,不符合目录规律。故选D。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6分)
(1)制作技术成熟;出现时间较早;制作方式复杂多样;器型精美等。(3分)
(2)司母戊鼎:块范法(或泥范铸造法);战国铜冰鉴:熔模法(或失蜡法)。(2分)
(3)曾侯乙编钟;四羊方尊等。(1分)
22.(6分)
(1)李鸿章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相同之处:都为了寻求近代中国的富强之路。(4分)
(2)多党协商、民主团结。(1分)
(3)各国党派都是不同时期的产物,都有对国家民族作出过贡献;平等对待不同党派,应该求同存异;各党派之间应以国家利益为重,相互协商国家大事等。(1分,立场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23.(6分)
(1)1970—1976年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重视阶级斗争,忽视了高等教育的发展。(2分)
(2)变化:由推荐制改为考试择优录取;招生方式更加多元化;高校招生制度日趋完善。
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家开始重视教育科技的发展。(3分)
(3)服务国家、社会的需要。(1分)
24.(6分)【示例】
科学理论指导社会实践
1848年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1871年,巴黎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实践。
评分标准:
一等 (5—6分) ①观点明确,文字紧扣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②史实运用正确; ③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二等 (2—4分) ①观点较为明确,文字能体现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②史实运用基本正确; ③条理较为清晰,语句较为通顺,表述较为完整。
三等 (0—1分) ①观点不明确,文字不能体现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②史实运用不正确; ③条理不清晰,语句不通顺,表述不完整。
25.(6分)
(1)第一产业人口占比越来越少;第二产业人口占比先升后降;第三产业人口占比稳中有升。(3分)
(2)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通过财政手段增加就业机会;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根据时代发展,及时调整就业政策等。(2分,任意回答两点即可)
(3)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政府为失业人员提供救助。(1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九年级二模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