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九年级历史试题卷(开卷)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四大题,满分70分。历史与思想品德考试时间共120分钟。请你仔细审题,认真作答。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下图为我国古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部分货币,推动这些货币形制不断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商周铜贝币 春秋战国布币 秦半两钱
A. 商品交易的需要 B. 国家统一的推动
C. 审美观念的变化 D. 科学技术的进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形制变化,结合所学可知,“贝币”源于商品交换,“布币”产生后不断向轻巧型发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秦半两钱”便于携带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没有统一,国家统一的推动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货币形制不断变化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审美观念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货币形制不断变化体现不出科学技术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A项。
2. 考古学家在岭南的潮州、汕头等地区的汉代墓葬中,发掘了大量青铜器、陶器,而在这一地区的魏晋时期的墓葬中,则发现各类铁器及造型精美的瓷器,青铜器几乎绝迹。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
A.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南方生产水平超过北方
C. 南方社会经济发展 D. 南北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考古学家在岭南的潮州、汕头等地区的汉代墓葬中,发掘了大量青铜器、陶器,而在这一地区的魏晋时期的墓葬中,则发现各类铁器及造型精美的瓷器,青铜器几乎绝迹。”从青铜器、陶器到铁器,精美的瓷器说明了南方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南宋时期,与魏晋时期不符,排除A项;南方生产水平超过北方说法错误,题干只能反映南方社会经济发展,排除B项;这一时期,南北民族交融程度加深,但是不是题干中体现的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3. 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用来运输官府物资;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又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元朝的这些举措( )
A. 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B. 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C. 有利于军政大权的集中 D. 加强了民族国家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用来运输官府物资;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又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修筑驿道和驿站,用来运输公文和官府物资,有利于中央和地方的联系,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D项正确;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因此,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979年宋太宗灭掉北汉之时,才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元朝修筑驿道和驿站,无法体现军政大权的集中,排除C项。故选D项。
4.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出了自己“事迹原委,可以消愁破闷,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的创作主张,反映了明清小说在创作理念上的世俗化、生活化。这种创作理念体现了( )
A. 君主专制的衰落 B. 市民阶层的审美追求
C. 中外文化的交流 D. 古典小说的渐趋成熟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出了自己‘事迹原委,可以消愁破闷,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的创作主张”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清代的文学艺术取得很大的成就,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戏剧表演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追求,B项正确;《红楼梦》揭示了君主专制的衰落,但是与题干中曹雪芹的“事迹原委,可以消愁破闷,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的创作理念不符,因此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明清小说在创作理念上的世俗化、生活化,没有强调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古典小说的渐趋成熟是唐代传奇的出现,不是明清小说,排除D项。故选B项。
5. 下图是近代某场战争的示意图,据图可知,这场战争( )
A. 清政府处于战略防御状态 B. 清廷因腐败而战败
C. 大大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 D. 中日力量悬殊巨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中“清军、日军、时间:1894年、主要战役地点:平壤、旅顺、威海卫”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据图可知,清政府处于战略防御状态,A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但是图示中反映的是1894年战争形势图,此时战争还没结束,排除B项。1895,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据图反映的是1894年的战争形势,没有反映1895的历史事件,排除C项;示意图绘制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路线和清政府的防御,没有体现中日力量悬殊巨大,排除D项。故选A项。
6. 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感到“仅有学界运动,其力实嫌薄弱”“须要找一个共同奋斗的同盟军……”于是一部分学生领袖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这一转变促进了( )
A. 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B. 新文化运动的产生
C. 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D. 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感到‘仅有学界运动,其力实嫌薄弱’‘须要找一个共同奋斗的同盟军……”于是一部分学生领袖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从材料可以看出学生到工人运动中去进行思想宣传,起到了凝聚工人的作用,逐渐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工人团体,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与题干中五四运动不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国民革命运动是从1924年开始的,和材料的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下图是1921-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主要城市中发起成立的工人协会数量统计图(部分)。图中工人协会数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共放弃领导工人运动 B. 中共革命的道路发生调整
C. 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开辟 D. 民主革命的任务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21-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主要城市中发起成立的工人协会数量统计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工人协会数量急剧减少,主要原因是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革命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地区,B项正确;“中共放弃领导工人运动”说法错误,排除A项;抗日根据地开辟于1937年七七事变后,排除C项;当时民主革命任务依然是反帝反封建,排除D项。故选B项。
8.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爱国运动,我国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等各条战线都兴起了生产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由此可知,抗美援朝( )
A.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B.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C.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D. 推动了“一五计划”的完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抗美援朝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汇聚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鼓舞着全国人民保卫和建设新中国而团结奋斗,A项正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但是题干中反映的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一五”计划的完成,提供了重要的国内和国际条件。但是题干中反映的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 20世纪60年代初,大批女青年投入到我国工农业生产中,涌现出了女拖拉机手、女子勘探队等女子工人队伍,与“铁人”王进喜一样,她们被誉为“铁姑娘”。“铁姑娘”与“铁人”展现的共同精神内涵是( )
A. 助人为乐 B. 艰苦奋斗 C. 平等友爱 D. 开拓创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20世纪60年代初,女子工人队伍,“铁人”王进喜”,结合所学可知,他们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B项正确;助人为乐是雷锋精神,排除A项;平等友爱反映不出“铁人”精神,排除C项;题干更多反映的是艰苦奋斗的“铁人”精神,开拓创新用在此处不恰当,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983年,重庆成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重庆由此对全市企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开发出“山城”手表、“嘉陵”摩托等名噪一时的品牌。这说明(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助推城市 D. 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 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 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的经济利益、职工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 成果相联系,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 这就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D项正确;1983年,重庆成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1984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全面展开,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步建成,排除B项;材料并没反映农村经济体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间的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1. 中世纪里,人们对自己的举止形象并不十分重视。15世纪后,西欧的一些城市开始流行教人“做一个合乎礼仪、举止得体的人”的书籍;人们开始重视个人清洁,喷香水成为生活习惯。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 东西贸易的繁荣 B. 人文主义的兴起
C. 休闲方式的多样 D. 奢靡之风的流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4世纪中叶,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因此,15世纪后,西欧的一些城市开始流行教人“做一个合乎礼仪、举止得体的人”的书籍;人们开始重视个人清洁,喷香水成为生活习惯,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文主义的精神,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15世纪后,欧洲人的生活方式,与东西贸易的繁荣无关,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人文主义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没有体现休闲方式的多样,排除C项;流行教人做一个合乎礼仪、举止得体的人”的书籍;人们开始重视个人清洁,喷香水成为生活习惯不代表奢靡之风的流行,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在许多史家看来,“国王与人民自由地达成了一个彼此都同意的契约”,这成为“新国王登基的条件”,这无疑是历史上的“高光时刻”。这里的“契约”指的是( )
A. 《大宪章》 B. 《权利法案》 C. 《人权宣言》 D. 《拿破仑法典》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国王与人民自由地达成了一个彼此都同意的契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契约”是指1689年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国王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B项正确;《大宪章》确立了“王权有限”“王在法下”的原则,与“契约”不符,排除A项;《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拿破仑法典》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宣传自由、平等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13. 20世纪初期,法国人高呼“应将阿尔萨斯与洛林还给法兰西”;德国士兵说“如果战争能让祖国更加纯洁,清理掉外来因素,那么一切伤亡都是值得的”。作为史料,这两则史料可以说明( )
A. 法德矛盾已无法调解 B. 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重重
C. 凡尔赛体系的脆弱性 D. 法西斯势力左右欧洲政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两段话都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间在领土、民族等方面的矛盾。法国要求归还阿尔萨斯与洛林,而德国士兵则表达了对清理外来因素的愿望,这体现了帝国主义国家间因为领土和民族问题而存在的矛盾,一战前法德两国都表现出极端民族主义,这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B项正确;当时法德之间矛盾尖锐,但这并不能说明法德矛盾已无法调解,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凡尔赛体系的内容,也不能说明其脆弱性,排除C项;法西斯上台是20世纪3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931年,美国将对外出口的机器大量出口给苏联,1932年出口总量达90%。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聘请美国专家援建的。美国此举主要目的是( )
A. 援助苏联建设 B. 缓和世界局势
C. 缓解经济危机 D. 发展国内工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1931年,美国将对外出口的机器大量出口给苏联,1932年出口总量达90%。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聘请美国专家援建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这一时期正是苏联国家工业化建设时期,美国将对外出口的机器大量出口给苏联,目的是缓解经济危机,C项正确;援助苏联建设说法错误,美国将对外出口的机器大量出口给苏联是商品输出,赚取利润,不是援助,美国专家援建苏联,是苏联聘请的不是无偿的,排除A项;缓和世界局势,与题干中美国此举的目的不符,排除B项;发展国内工业是苏联的目的不是美国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945年2月,针对雅尔塔会议的召开,英国一位漫画家创作了漫画《碎片的麻烦》(图4)。画面中,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正在就德国东部与波兰等东欧地区的版图玩着拼图游戏。作者意在说明,雅尔塔会议( )
A 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B. 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C. 造成了美苏冷战的局面 D. 加速了英国世界霸权衰落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漫画中,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像玩拼图游戏一样决定德国东部与波兰等东欧地区的版图,这暗示了雅尔塔会议是由大国主导的,具有强权政治的特点,在会议中,三个大国在没有充分考虑其他国家利益的情况下,自行决定了一些地区的版图划分,体现了大国的强势和对国际事务的主导权,A项正确;漫画主要聚焦于大国对版图的划分,而不是同盟国之间的合作,排除B项;1945年二战结束后冷战局面才逐步形成,排除C项;漫画主要展示了大国在版图划分上的行为,并没有明确提及英国的世界霸权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
二、辨析改错(8分)
16. 杰出历史人物的活动,深刻影响历史进程。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并加以改正。
(1)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查士丁尼推行改革,雅典达到全盛,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
改正:
(2)1862年,华盛顿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南北战争的局势,维护了统一。( )
改正:
(3)严复翻译的《海国图志》,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社会,推进维新运动发展。( )
改正:
(4)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
改正:
【答案】(1)错误,把查士丁尼改为伯利克里
(2)错误,把华盛顿改为林肯
(3)错误,把《海国图志》改为《天演论》
(4)正确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利克里推行改革,雅典达到全盛,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故原题错误,将查士丁尼改为伯利克里。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2年,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南北战争局势,维护了统一。故原题错误,将华盛顿改为林肯。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社会,推进维新运动发展。故原题错误,将《海国图志》改为《天演论》。
【小问4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故原题正确。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前夕,广州是对外通商的唯一口岸。战后的最初几年,广州仍然是对外贸易的最大中心。但是,即使在这个时候,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已经出现下降的趋势。进入50年代以后,贸易重心逐渐北移上海。广州这个曾经被西方商人幻想为“永远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的城市,不到10年的光阴便失去了这一位置。
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向也向全方位转变。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化建设所需大量物资因西方一些国家的“经济封锁”很难获得,急需寻找扩大对外贸易的渠道。此外,由于国内生产关系的变化,新兴国营进出口企业面临建立海外业务联系的新课题。1957年4月,广州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广交会成功创办,迅速成为中国出口创汇的主渠道,广州也再度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龙头。
——摘编自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孟红《追溯广交会二三事》等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实行了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最重要的影响?
(2)根据材料,概括我国首届广交会创办的背景。谈谈百年以来广州贸易地位的发展历程给你的启示。
【答案】(1)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背景:外交政策的调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国内生产关系的变化;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启示:城市的兴衰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政策、经济基础是影响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任答一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政策:根据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因此,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实行了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人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时期,而清廷仍然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因此,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小问2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向也向全方位转变。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化建设所需大量物资因西方一些国家的‘经济封锁’很难获得,急需寻找扩大对外贸易的渠道。此外,由于国内生产关系的变化,新兴国营进出口企业面临建立海外业务联系的新课题。”因此,可以概括出我国首届广交会创办的背景是:外交政策的调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国内生产关系的变化;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启示:综合上述材料,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对外贸易举措,可以得出百年以来广州贸易地位的发展历程的启示是:城市的兴衰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政策、经济基础是影响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任答一点即可)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庄绰《鸡肋篇》记载:“昔汴都数百万家,尽燃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可见煤炭已成为当时首都汴梁的主要家用燃料。汴梁虽不产煤,但黄河流域煤炭资源丰富,据时人的笔记显示,汴梁煤炭大多来从以北的相州、怀州等地,通过河流水运和陆路交通运到汴梁地区。考古工作者曾在原属相州的鹤壁地区发掘一座宋代矿井,井深46米,巷道长达500多米,井下还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就其开采规模而言,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中型煤矿。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汴梁城“尽燃石炭”的有利条件。
材料二 煤炭的开采和使用不仅解决了生产生活中因森林资源有限产生的燃料问题,而且“煤炭燃烧转化成的蒸汽动力成为适应工业发展的全新动力”,煤炭产业的附加产品煤气为夜间照明提供了新的能源,企业主借助煤气灯延长了工人劳动的时间,发明了三班倒的工作模式,扩大了生产车间的规模,增加了机器设备和工人数量。英国人还通过管道将煤气输送到城市的大街小巷,点亮了夜间的街道,英国人的夜生活由此变得丰富,消费主义和新型工业化开始渗透到英国人的生活之中。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英国煤炭广泛运用的影响。
(3)请用一句话表述上述材料内容的主题线索。
【答案】(1)有利条件:黄河流域煤炭资源丰富;发达的水陆交通;先进的挖煤技术等。
(2)影响:缓解了能源危机,推动了工业革命,促使蒸汽动力推广;扩大生产规模,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的革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3)
主题线索:煤炭的使用和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一“但黄河流域煤炭资源丰富,据时人的笔记显示,汴梁煤炭大多来从以北的相州、怀州等地”可得出有利条件是黄河流域煤炭资源丰富;根据材料一“通过河流水运和陆路交通运到汴梁地区”可得出有利条件是发达的水陆交通;根据材料一“考古工作者曾在原属相州的鹤壁地区发掘一座宋代矿井,井深46米,巷道长达500多米,井下还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就其开采规模而言,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中型煤矿”可得出有利条件是先进的挖煤技术等。
【小问2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二“煤炭的开采和使用不仅解决了生产生活中因森林资源有限产生的燃料问题,而且‘煤炭燃烧转化成的蒸汽动力成为适应工业发展的全新动力’”可得出缓解了能源危机,推动了工业革命,促使蒸汽动力推广;根据材料二“扩大了生产车间的规模,增加了机器设备和工人数量”可得出影响是扩大生产规模,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的革新;根据材料二“英国人还通过管道将煤气输送到城市的大街小巷,点亮了夜间的街道,英国人的夜生活由此变得丰富,消费主义和新型工业化开始渗透到英国人的生活之中”可得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小问3详解】
主题线索:根据材料一涉及的宋代使用煤炭和材料二煤炭的使用对英国的影响,可得出主题线索是煤炭的使用和影响。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
特点 表现(以汉唐为例)
中央集权 秦统一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在思想上采纳①_____________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从而推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华夷一家 A
民为邦本 西汉建立后,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创造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东汉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人民负担,到其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史称②__________________。
选官任能 B
——改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中的空白处。
(2)结合所学知识,从A、B两项中任选一个,结合唐朝的史实阐释其具体表现。(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文字通顺。)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认识?
【答案】(1)董仲舒、光武中兴
(2)A: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周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被周边民族尊奉为“天可汗”。唐朝时期,先后派遣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亲,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关系。
B:唐太宗时期,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增减科举考试的科目,使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在用人上,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在他统治期间,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历史局面。武则天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了殿试制度。唐玄宗时期,重用贤能,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等。(或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填空: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东汉的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那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因此①填:董仲舒光;②填光武中兴。
【小问2详解】
论述:A:根据“华夷一家”结合所学可知,空白处考查的是唐朝的民族关系,围绕唐朝的民族政策进行阐述,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文字通顺。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周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被周边民族尊奉为“天可汗”。唐朝时期,先后派遣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亲,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关系。
论述:B:根据“选官任能”结合所学可知,空白处考查的是唐朝的科举制度的完善,围绕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文字通顺。唐太宗时期,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增减科举考试的科目,使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在用人上,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在他统治期间,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历史局面。武则天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了殿试制度。唐玄宗时期,重用贤能,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小问3详解】
认识: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代国家的治理体现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政治政策、民族关系、选拔人才等上,因此可以得出的认识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等。(或其他言之成理亦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九年级历史试题卷(开卷)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四大题,满分70分。历史与思想品德考试时间共120分钟。请你仔细审题,认真作答。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下图为我国古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部分货币,推动这些货币形制不断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商周铜贝币 春秋战国布币 秦半两钱
A. 商品交易的需要 B. 国家统一的推动
C. 审美观念的变化 D. 科学技术的进步
2. 考古学家在岭南的潮州、汕头等地区的汉代墓葬中,发掘了大量青铜器、陶器,而在这一地区的魏晋时期的墓葬中,则发现各类铁器及造型精美的瓷器,青铜器几乎绝迹。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
A.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南方生产水平超过北方
C. 南方社会经济发展 D. 南北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3. 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用来运输官府物资;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又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元朝的这些举措( )
A. 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B. 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C. 有利于军政大权的集中 D. 加强了民族国家的统一
4.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出了自己“事迹原委,可以消愁破闷,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的创作主张,反映了明清小说在创作理念上的世俗化、生活化。这种创作理念体现了( )
A. 君主专制的衰落 B. 市民阶层的审美追求
C. 中外文化的交流 D. 古典小说的渐趋成熟
5. 下图是近代某场战争的示意图,据图可知,这场战争( )
A 清政府处于战略防御状态 B. 清廷因腐败而战败
C. 大大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 D. 中日力量悬殊巨大
6. 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感到“仅有学界运动,其力实嫌薄弱”“须要找一个共同奋斗的同盟军……”于是一部分学生领袖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这一转变促进了( )
A. 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B. 新文化运动的产生
C. 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D. 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7. 下图是1921-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主要城市中发起成立的工人协会数量统计图(部分)。图中工人协会数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共放弃领导工人运动 B. 中共革命的道路发生调整
C. 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开辟 D. 民主革命的任务发生变化
8.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爱国运动,我国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等各条战线都兴起了生产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由此可知,抗美援朝( )
A.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B.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C.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D. 推动了“一五计划”的完成
9. 20世纪60年代初,大批女青年投入到我国工农业生产中,涌现出了女拖拉机手、女子勘探队等女子工人队伍,与“铁人”王进喜一样,她们被誉为“铁姑娘”。“铁姑娘”与“铁人”展现的共同精神内涵是( )
A. 助人为乐 B. 艰苦奋斗 C. 平等友爱 D. 开拓创新
10. 1983年,重庆成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重庆由此对全市企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开发出“山城”手表、“嘉陵”摩托等名噪一时的品牌。这说明(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助推城市 D. 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11. 中世纪里,人们对自己的举止形象并不十分重视。15世纪后,西欧的一些城市开始流行教人“做一个合乎礼仪、举止得体的人”的书籍;人们开始重视个人清洁,喷香水成为生活习惯。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 东西贸易的繁荣 B. 人文主义的兴起
C. 休闲方式的多样 D. 奢靡之风的流行
12. 在许多史家看来,“国王与人民自由地达成了一个彼此都同意的契约”,这成为“新国王登基的条件”,这无疑是历史上的“高光时刻”。这里的“契约”指的是( )
A. 《大宪章》 B. 《权利法案》 C. 《人权宣言》 D. 《拿破仑法典》
13. 20世纪初期,法国人高呼“应将阿尔萨斯与洛林还给法兰西”;德国士兵说“如果战争能让祖国更加纯洁,清理掉外来因素,那么一切伤亡都是值得的”。作为史料,这两则史料可以说明( )
A 法德矛盾已无法调解 B. 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重重
C. 凡尔赛体系的脆弱性 D. 法西斯势力左右欧洲政局
14. 1931年,美国将对外出口机器大量出口给苏联,1932年出口总量达90%。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聘请美国专家援建的。美国此举主要目的是( )
A. 援助苏联建设 B. 缓和世界局势
C. 缓解经济危机 D. 发展国内工业
15. 1945年2月,针对雅尔塔会议的召开,英国一位漫画家创作了漫画《碎片的麻烦》(图4)。画面中,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正在就德国东部与波兰等东欧地区的版图玩着拼图游戏。作者意在说明,雅尔塔会议( )
A. 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B. 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C. 造成了美苏冷战的局面 D. 加速了英国世界霸权衰落
二、辨析改错(8分)
16. 杰出历史人物的活动,深刻影响历史进程。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并加以改正。
(1)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查士丁尼推行改革,雅典达到全盛,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
改正:
(2)1862年,华盛顿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南北战争的局势,维护了统一。( )
改正:
(3)严复翻译的《海国图志》,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社会,推进维新运动发展。( )
改正:
(4)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
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前夕,广州是对外通商的唯一口岸。战后的最初几年,广州仍然是对外贸易的最大中心。但是,即使在这个时候,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已经出现下降的趋势。进入50年代以后,贸易重心逐渐北移上海。广州这个曾经被西方商人幻想为“永远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的城市,不到10年的光阴便失去了这一位置。
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向也向全方位转变。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化建设所需大量物资因西方一些国家的“经济封锁”很难获得,急需寻找扩大对外贸易的渠道。此外,由于国内生产关系的变化,新兴国营进出口企业面临建立海外业务联系的新课题。1957年4月,广州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广交会成功创办,迅速成为中国出口创汇的主渠道,广州也再度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龙头。
——摘编自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孟红《追溯广交会二三事》等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实行了怎样对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最重要的影响?
(2)根据材料,概括我国首届广交会创办的背景。谈谈百年以来广州贸易地位的发展历程给你的启示。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庄绰《鸡肋篇》记载:“昔汴都数百万家,尽燃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可见煤炭已成为当时首都汴梁的主要家用燃料。汴梁虽不产煤,但黄河流域煤炭资源丰富,据时人的笔记显示,汴梁煤炭大多来从以北的相州、怀州等地,通过河流水运和陆路交通运到汴梁地区。考古工作者曾在原属相州的鹤壁地区发掘一座宋代矿井,井深46米,巷道长达500多米,井下还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就其开采规模而言,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中型煤矿。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汴梁城“尽燃石炭”的有利条件。
材料二 煤炭的开采和使用不仅解决了生产生活中因森林资源有限产生的燃料问题,而且“煤炭燃烧转化成的蒸汽动力成为适应工业发展的全新动力”,煤炭产业的附加产品煤气为夜间照明提供了新的能源,企业主借助煤气灯延长了工人劳动的时间,发明了三班倒的工作模式,扩大了生产车间的规模,增加了机器设备和工人数量。英国人还通过管道将煤气输送到城市的大街小巷,点亮了夜间的街道,英国人的夜生活由此变得丰富,消费主义和新型工业化开始渗透到英国人的生活之中。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英国煤炭广泛运用的影响。
(3)请用一句话表述上述材料内容的主题线索。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
特点 表现(以汉唐为例)
中央集权 秦统一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在思想上采纳①_____________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从而推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华夷一家 A
民为邦本 西汉建立后,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创造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东汉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人民负担,到其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史称②__________________。
选官任能 B
——改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中的空白处。
(2)结合所学知识,从A、B两项中任选一个,结合唐朝的史实阐释其具体表现。(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文字通顺。)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认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